[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331893U -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1893U
CN219331893U CN202223545460.1U CN202223545460U CN219331893U CN 219331893 U CN219331893 U CN 219331893U CN 202223545460 U CN202223545460 U CN 202223545460U CN 219331893 U CN219331893 U CN 219331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electrode
tube
electrode
distal end
inn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4546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书菡
杨勇
陶霖
姚佳星
张芳芳
叶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nghe Medical Technology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nghe Medical Technology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nghe Medical Technology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nghe Medical Technology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4546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1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1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1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包括导向内轴、固定套、消融组件和操控管组件,消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网状柔性电极,操控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操控管,导向内轴分别与柔性电极和消融设备电连接;柔性电极的两端通过固定套与导向内轴和/或操控管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操控管套设于导向内轴外侧,至少一个操控管能够沿导向内轴移动以带动柔性电极扩张或收缩;固定套的套体两端沿周向设有内齿结构,两端内齿结构均从套体的端面向端面内侧倾斜设置。采用本实用新型介入消融装置能够到达更为狭窄的支气管分支与病灶组织均匀贴靠,提高了手术准确性、效率、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对肺支管疾病的治疗中,一是通过消融能量消除上皮细胞中的杯状细胞和粘液腺,从而减少支气管腔中粘液的分泌。二是通过使用消融能量将失效的长有纤毛的假复层细胞直接杀。由于气管中的纤毛是帮助气管粘液咳出的重要工具,也会造成气管的粘液堆积最终阻塞发炎,而将上皮细胞杀死后,因为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强,上皮细胞会很快长出新的细胞,重新开始工作。
现有的介入消融装置最多能到达支气管的第四级,而一般支气管最容易发生炎症的地方是在更狭窄的支气管内,能到第12级或超过12级的支气管分支处。现有的介入消融装置体积较大,连接可靠性差,无法到达更为狭窄的支气管分支,且无法与病灶组织很好贴靠,大大影响了手术的准确性、效率和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介入消融装置体积较大,连接可靠性差,不能精准到达更为狭窄的支气管分支与病灶组织均匀贴靠,影响手术的准确性、效率和治疗效果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包括导向内轴、固定套、消融组件和操控管组件,所述消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电极,至少一个所述柔性电极为网状,所述操控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操控管,所述导向内轴分别与所述柔性电极和消融设备电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柔性电极沿所述导向内轴依次设置,所述柔性电极的两端通过所述固定套与所述导向内轴和/或所述操控管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操控管套设于所述导向内轴外侧,至少一个所述操控管能够沿所述导向内轴移动以带动所述柔性电极扩张或收缩;
所述固定套的套体两端沿周向设有内齿结构,两端所述内齿结构均从所述套体的端面向端面内侧倾斜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消融组件包括一个柔性电极,所述操控管组件包括一个操控管,所述柔性电极的远端通过所述固定套与所述导向内轴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电极的近端通过所述固定套与所述操控管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操控管的远端与所述导向内轴的远端相间隔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消融组件包括第一柔性电极和第二柔性电极,所述操控管组件包括第一操控管和第二操控管,所述第一操控管和第二操控管从内到外依次套设在所述导向内轴外侧;
所述第一柔性电极的远端通过所述固定套与所述导向内轴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电极的近端通过所述固定套与所述第一操控管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操控管的远端与所述第一柔性电极的远端相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柔性电极的远端通过所述固定套与所述第一操控管外壁固定连接,该外壁距离所述第一操控管远端一定距离,所述第二柔性电极的近端通过所述固定套与所述第二操控管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操控管的远端与所述第二柔性电极的远端相间隔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柔性电极能够构成为单极电极或双极电极。
进一步优选地,多个沿所述导向内轴依次设置的所述柔性电极可扩张的最大距离沿导向内轴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依次增加。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柔性电极内设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操控管的远端间隔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齿结构的齿形为波浪齿、三角齿、平齿或梯形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套的两端所述内齿结构之间设有信息采集元件,所述信息采集元件用于获取所述柔性电极在目标介入区域中的介入位置信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柔性电极包括多条电极线,多条所述电极线交叉编织成网状的所述柔性电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柔性电极扩张后的轴向截面为椭圆形、纺锤形、多边形或伞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柔性电极的外侧设有绝缘层。
进一步优选地,包括控制柄,所述控制柄内设有供所述导向内轴和所述操控管组件穿过的通道。
进一步优选地,控制柄上设有操控组件,所述操控组件与所述控制柄滑动或转动连接,所述操控组件用于控制至少一个所述操控管移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医疗介入装置,包括内芯管、操控外管、电极导丝和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电极,所述电极导丝可拆卸地穿设在所述内芯管内,所述操控外管套设在所述内芯管外侧;
所述柔性电极的远端与所述内芯管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电极的近端与所述操控外管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操控外管能够沿所述内芯管移动以带动所述柔性电极扩张或收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芯管为贯通管,所述电极导丝的远端能够穿过所述内芯管的远端与待消融对象病变组织接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电极导丝和所述柔性电极均与消融设备电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柔性电极包括多条电极线,多条所述电极线交叉编织成网状。
进一步优选地,多条所述电极线的远端与所述内芯管远端的外壁固定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消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电极,柔性电极为能够张开和收缩的网状结构,结构紧密、支撑性好、能量分布均匀,网状柔性电极与病变组织的贴合面积更大、消融更均匀。柔性电极的两端通过具有内齿结构的固定套固定,提高了同轴性,大大减小了柔性电极的远端与导向内轴固定后弯扭导致的同轴问题,连接可靠,可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柔性电极远端的脱落、开裂问题,提高了介入消融装置的可靠性和缩短治疗时间。
本申请医疗介入装置的内芯管内可拆卸地穿设有电极导丝,当病变组织在更狭窄的气管中时,通过内芯管可将电极导丝输送到更细的支气管中到达病变组织,以对更狭窄的区域进行消融治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介入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限位结构的柔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两个柔性电极和两个操控管的介入消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多个柔性电极的消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柄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柔性电极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柔性电极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柔性电极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医疗介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医疗介入装置的内芯管、操控外管和电极导丝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医疗介入装置介入气管内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导向内轴,2-固定套,21-内齿结构,3-柔性电极,30-限位结构,31-第一柔性电极,32-第二柔性电极,4-操控管,41-第一操控管,42-第二操控管,5-信息采集元件,6-控制柄,61-通道,62-固定卡口,63-密封圈,7-操控组件,100-内芯管,101-操控外管,102-电极导丝,103-固定件,104-操作手柄,105-操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量输送介入装置,具体地包括介入消融装置和医疗介入装置,用于精准的进入肿瘤、管腔、器官等目标介入区域,与病变组织形成较好的贴靠,并与消融设备连接,将消融设备生成的消融能量输送并施加至病变组织,实现消融治疗,又不损坏周围正常组织。
如图1-9所示,本申请介入消融装置包括导向内轴1、固定套2、消融组件和操控管组件,所述消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电极3,至少一个柔性电极为网状,操控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操控管4,导向内轴1分别与柔性电极3和消融设备电连接;
至少一个柔性电极3沿导向内轴1依次设置,柔性电极3的两端通过固定套2与导向内轴1和/或操控管4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操控管4套设于导向内轴1外侧,至少一个操控管4能够沿导向内轴1移动以带动柔性电极3张开或收缩;
固定套2的套体两端沿周向设有内齿结构21,两端内齿结构21均从套体的端面向端面内侧倾斜设置。
具体地,导向内轴1用于与消融设备连接,并将消融能量传递到柔性电极3上。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向内轴1可以为与柔性电极3连接的电极线,电极线可以为单股或多股,线径可以为0.05mm-1mm,电极线的材质为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向内轴1可以为弹簧管、海波管或海波管螺旋管等管状结构,电极线穿设在导向内轴内,且分别与柔性电极3和消融设备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内轴1的外层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或不带涂层。
具体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消融组件包括一个柔性电极3,操控管组件包括一个操控管4,柔性电极3的远端通过固定套2与导向内轴1的远端固定连接,柔性电极3的近端通过固定套2与操控管4外壁固定连接,操控管4的远端与导向内轴1的远端相间隔设置。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消融组件包括第一柔性电极31和第二柔性电极32,操控管组件包括第一操控管41和第二操控管42,第一操控管41和第二操控管42从内到外依次套设在导向内轴1外侧;第一柔性电极31的远端通过固定套2与导向内轴1的远端固定连接,第一柔性电极31的近端通过固定套2与第一操控管41远端固定连接,第一操控管41的远端与第一柔性电极31的远端相间隔设置;第二柔性电极32的远端通过固定套2与第一操控管41外壁固定连接,改外壁距离第一操控管41远端一定距离,第二柔性电极32的近端通过固定套2与第二操控管42外壁固定连接,第二操控管42的远端与第二柔性电极32的远端相间隔设置。如图4所示,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消融组件包括多个柔性电极3,多个柔性电极3可张开的最大距离相同。如图9所示,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沿导向内轴1依次设置的柔性电极3可张开的最大距离沿导向内轴1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依次增加,因此,可以根据气管内径的变化,通过操控管组件控制不同直径的柔性电极3张开以适应不同内径尺寸的气管。具体地,至少一个柔性电极3能够构成为单极电极或双极电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柔性电极3释放单极脉冲,目标对象体表贴有负极板,通过负极板与产品结合在体内形成回路,使脉冲能量作用在治疗区域。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不同的柔性电极3在目标对象体内构成正负两极,正负能量传递,将正负两极以及两极范围内的能量范围形成一个闭环治疗区域。控制最两端柔性电极3的电路导通,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消融面积,控制相邻两柔性电极3的电路导通,可以将消融范围控制在相邻两柔性电极3之间,治疗范围更精准,刺激反应更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消融组件包括一个柔性电极3,柔性电极3通过多条电极线与消融设备中的连接端口电连接,连接端口包括一个负极端口和7个正极端口。负极端口用于连接贴在目标对象体表的负极板,其他7个正极端口分别与不同的电极线连接,电极线与柔性电极3连接。例如,第一电极线连接第一端口,第二电极线连接第二端口,第三电极线连接第三端口,第四电极线连接第四端口,第五电极线连接第五端口,第六电极线连接第六端口,第七电极线连接第七端口。每个电极连接端口都可通过用户设置单独控制,且根据消融的区域和范围,控制线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极3包括多条电极线,多条电极线交叉编织成网状的柔性电极3。优选地,电极线可以为导电的金属丝,金属丝的材质优选的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铬合金等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金属丝的纵切面可以是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使得编织成的柔性电极3可以更充分的与病变组织贴合。网状柔性电极3容易改变形状,可以张开和收缩,网格紧密度、拉伸性能和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以更好的与病变组织贴合,且贴合面积更大、更加均匀,治疗效果更好。
具体地,如图7-9所示,柔性电极3扩张后的轴向截面可以为椭圆形、纺锤形、多边形或伞形。当柔性电极3的近端远离柔性电极3的远端时,柔性电极3收缩为与导向内轴1同轴的圆柱体,以方便在狭窄通道内移动;当通过操控管带动柔性电极3的近端向靠近远端的方向移动时,柔性电极3可以扩张为轴向截面为椭圆形、纺锤形、多边形或伞形的网状体,以增加与不同内径支气管和特殊形状病变组织的贴合面积。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柔性电极3沿导向内轴1依次设置,且均可扩张为圆柱体,多个圆柱体的直径沿导向内轴1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依次增加,可根据进入气管的直径控制不同直径的柔性电极3张开。当气管特别细小时,可仅控制最远端直径最小的柔性电极3张开,圆柱体结构更适合路径平滑的气管。
具体地,如图2所示,柔性电极3内设有限位结构30,限位结构30与操控管4的远端间隔设置。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可以为设置在柔性电极3内的限位管,限位管与操控管4的远端相间隔设置,当操控管4远端与限位管抵触,柔性电极3张开到最大。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限位结构与操控管4远端的抵触处位于柔性电极3张开为最大时的中间位置时,柔性电极3的整体更加稳定,与气管的贴合度更好。本申请通过调整限位管的长度,可以调整柔性电极3的最大径向张开距离。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柔性电极3张开时,通过限位结构30可以限制柔性电极3的张开方向。在一般情况下,当限位结构30靠近柔性电极3的远端时,柔性电极3可以张开为伞状,且张开的开口方向也会在远端,以使得在短小的气管内时,柔性电极3可以通过这种扩张方式,增加与气管贴合面积,同时这种伞状结构也可以顺应狭小的气管,不会因为径向支撑力过大而导致因柔性电极3张开幅度过大而损伤了气管内壁。
具体地,固定套2用于固定柔性电极3的端部。如图6所示,优选地,固定套2的内齿结构21的齿形可以为波浪齿、三角齿、平齿或梯形齿。本申请内齿结构21可以更好的固定网状柔性电极3,内齿结构21的设置使固定套2的管体两端开口变小,提高了同轴性,大大减小了柔性电极3的远端与导向内轴1固定后弯扭导致的同轴问题。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套2的两端内齿结构21之间设有信息采集元件5,信息采集元件5用于获取柔性电极3在目标介入区域中的介入位置信息。信息采集元件5设置在固定套2内部,可以大大减小信息采集元件5安装所占用的空间。本申请通过固定套2固定柔性电极3的两端,提高了柔性电极3两端的同轴性和连接可靠性,避免了手术过程中柔性电极3的脱落,提高了介入装置的可靠性,缩短了治疗时间,并可以给信息采集元件5留有放置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采集元件5可以设置在导向内轴1或消融组件上的任意位置,信息采集元件5的数量不受限制。信息采集元件5的数量越多,可以更全面的实时定位和呈现介入消融装置在气管中的实时变化,从不同维度表达产品在气管中的位置。
优选地,信息采集元件5设置在导向内轴1和/或消融组件的远端。信息采集元件5用于采集消融组件在目标介入区域中的介入位置信息,并通过信号线传输至导航控制设备。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信息采集元件5可以为磁感应传感器,磁感应传感器可以通过磁场获取消融组件在目标介入区域中的介入位置信息;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信息采集元件5可以为电感应传感器,电感应传感器可以通过电场获取消融组件在目标介入区域中的介入位置信息。优选地,信息采集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五自由度磁定位传感器或六自由度磁定位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极3的外侧设有绝缘层,绝缘层用于增加柔性电极3的绝缘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操控管4可以是PI(聚酰亚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bax(嵌段聚醚酰胺树脂)或PTFE(聚四氟乙烯)等挤出管,或者PI/PTFE复合管。操控管4的外径优选为0.5mm-5mm,操控管4的壁厚优选为0.025mm-0.5mm,长度优选为40cm-80cm。
具体地,如图5所示,介入消融装置还包括控制柄6,控制柄6内设有供导向内轴1和操控管组件穿过的通道61。控制柄6为介入消融装置的控制控制柄,介入消融装置的导向内轴1和信号线可以集合为一体,从控制柄6穿出,结构紧凑,避免了信号线裸露在外的冗余。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通道61的近端设有固定卡口62,固定卡口62与导向内轴1的近端连接,固定卡口62用于固定导向内轴1。固定卡口62的内侧可以设置密封圈63,密封圈63用于提高控制柄6的密封性和导电安全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柄6可以通过塑料、尼龙或硅胶等材料3D打印或注塑而成。
具体地,控制柄6上设有操控组件7,操控组件7与控制柄6滑动或转动连接,操控组件7用于控制至少一个操控管4移动。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操控组件7的一端与控制柄6滑动或转动连接,操控组件7的另一端与操控管4的近端固定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操控组件7的一端被构造为与控制柄6的外壁滑动连接的滑块,操控组件7的另一端被构造为与控制柄6内壁滑动连接的柱塞部,柱塞部与操控管4的近端固定连接,推动操控组件7可以使操控管4移动。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操控组件7可以被构造为旋钮,旋钮内圈与操控管4螺纹连接,通过旋钮转动可带动操控管轴向移动。通过操控组件7可以控制操控管4相对于导向内轴1移动,以控制消融组件的张开程度。
本申请应用上述介入消融装置的步骤:通过控制柄6控制导向内轴1和操控管组件将收缩状态的消融组件送入气管内;当消融组件到达目标病变组织区域,根据气管内径,通过操控组件7控制柔性电极3的张开程度,使柔性电极3与病变组织均匀贴靠;通过与导向内轴1连接的消融设备发送消融能量,柔性电极3释放消融能量对病变组织进行消融治疗;消融治疗的时间和次数针对不同目标区域的病变类型和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及输送的消融能量的大小和类型进行控制和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1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医疗介入装置,包括内芯管100、操控外管101、电极导丝102和上述的柔性电极3,电极导丝102可拆卸地穿设在内芯管100内,操控外管101套设在内芯管100外侧;柔性电极3的远端与内芯管100的远端固定连接,柔性电极3的近端与操控外管101的外壁固定连接,操控外管101能够沿内芯管100移动以带动柔性电极3张开或收缩。
具体地,电极导丝102和柔性电极3均与消融设备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芯管100可以为弹簧管、海波管或海波管螺旋管等管状结构,内芯管100内穿设有电极线,柔性电极3通过电极线与消融设备电连接,将消融能量传输至柔性电极3。电极线可以为单股或多股,电极线的线径可以为0.05mm-1mm,电极线的材质为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柔性电极3进入气管进行消融治疗时,当发现目标病变组织后,可以根据气管内径尺寸,通过推动操控外管101控制柔性电极3张开,与病变组织均匀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芯管100为贯通管,电极导丝102的远端能够穿过内芯管100的远端与病变组织接触。优选地,电极导丝可以为导电的金属丝,金属丝的材质优选的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铬合金等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当对较窄的气管进行消融治疗时,可将电极导丝102从控制柄端穿入,并从内芯管100的远端穿出到达目标病变组织,以对病变组织进行消融治疗。
具体地,柔性电极3包括多条电极线,多条电极线交叉编织成网状。优选地,电极线可以为导电的金属丝,金属丝的材质优选的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铬合金等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金属丝的纵切面可以是椭圆形、圆形或多边形,使得编织成的柔性电极3可以更充分的与病变组织贴合。网状柔性电极3容易改变形状,可以张开和收缩,网格紧密度、拉伸性能和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以更好的与病变组织贴合,且贴合面积更大、更加均匀,治疗效果更好。本申请柔性电极3扩张后的轴向截面可以为椭圆形、纺锤形、多边形或伞形。当柔性电极3的近端远离柔性电极3的远端时,柔性电极3收缩为与内芯管100同轴的圆柱体,以方便在狭窄通道内移动;当通过操控外管101带动柔性电极3的近端向靠近远端的方向移动时,柔性电极3可以扩张为轴向截面为椭圆形、纺锤形、多边形或伞形的网状体,以增加与不同内径支气管和特殊形状病变组织的贴合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极3的电极线与消融设备中的连接端口电连接。例如,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口包括一个负极端口和7个正极端口。负极端口用于连接贴在目标对象体表的负极板,电极导丝102的一端连接着第七端口,其他六个正极端口分别与不同的电极线连接。例如,第一电极线连接第一端口,第二电极线连接第二端口,第三电极线连接第三端口,第四电极线连接第四端口,第五电极线连接第五端口,第六电极线连接第六端口。每个电极连接端口都可通过用户设置单独控制,且根据消融的区域和范围,控制线路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极3包括多条电极线,多条电极线可张开为灯笼状结构,灯笼状结构可以与不同内径支气管和特殊形状病变组织的贴合。
具体地,多条电极线的远端与内芯管100远端的外壁固定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条电极线的远端可以通过焊接、热熔或粘结等方式与内芯管100远端的外壁固定连接。
具体地,介入装置还包括固定件103,固定件103用于固定柔性电极3的近端。固定件103的套体两端沿周向设有内齿结构,两端内齿结构均从套体的端面向端面内侧倾斜设置。内齿结构的齿形可以为波浪齿、三角齿、平齿或梯形齿。内齿结构可以更好的固定网状柔性电极3,内齿结构的设置使固定件103的管体两端开口变小,提高了同轴性。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件103的两端内齿结构之间设有信息采集元件,信息采集元件用于获取柔性电极3在目标介入区域中的介入位置信息,并通过信号线传输给外部导航控制设备。信息采集元件设置在固定件103内部,可以大大减小信息采集元件5安装所占用的空间。本申请通过固定件103固定柔性电极3,提高了柔性电极3的连接可靠性,避免了手术过程中柔性电极3的脱落,提高了介入装置的可靠性,缩短了治疗时间,并可以给信息采集元件5留有放置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采集元件5可以设置在内芯管100或柔性电极3的任意位置,信息采集元件5的数量不受限制。信息采集元件5的数量越多,可以更全面的实时定位和呈现介入装置在气管中的实时变化,从不同维度表达产品在气管中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电极3的外侧设有绝缘层,绝缘层用于增加柔性电极3的绝缘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操控外管101可以是PI、PET、Pebax或PTFE等挤出管,或者PI/PTFE复合管。操控外管101的外径优选为0.5mm-5mm,操控外管101的壁厚优选为0.025mm-0.5mm,长度优选为40cm-80cm。
具体地,本申请介入装置还包括操作手柄104,操作手柄104内设有供内芯管100和操控外管101穿过的通道。介入装置的内芯管100、电极导丝102和信号线可以集合为一体,从操作手柄104穿出,结构紧凑,避免了信号线裸露在外的冗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道的近端设有固定卡口,固定卡口与内芯管100的近端连接,固定卡口用于固定内芯管100。固定卡口的内侧可以设置密封圈,密封圈用于提高操作手柄104的密封性和导电安全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操作手柄104可以通过塑料、尼龙或硅胶等材料3D打印或注塑而成。
具体地,操作手柄104上设有操控件105,操控件105与操作手柄104滑动或转动连接,操控件105用于控制操控外管101移动。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操控件105的一端与操作手柄104滑动或转动连接,操控件105的另一端与操控外管101的近端固定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操控件105的一端被构造为与操作手柄104的外壁滑动连接的滑块,操控件105的另一端被构造为与操作手柄104内壁滑动连接的柱塞部,柱塞部与操控外管101的近端固定连接。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操控件105可以被构造为旋钮,旋钮内圈与操作手柄104螺纹连接,通过旋钮转动可带动操控外管101轴向移动。通过操控件105可以控制操控外管101相对于内芯管100移动,以控制可扩展电极3的张开程度。
本申请应用上述介入装置的步骤:通过操作手柄104控制内芯管100和操控外管101将收缩状态的柔性电极3送入气管内;当柔性电极3到达目标病变组织区域,根据气管内径,通过操控件105控制柔性电极3的张开程度,使柔性电极3与病变组织均匀贴靠;当病变组织在更狭窄的气管中时,先将柔性电极3收缩到达其所能到达的最小支气管,再将电极导丝102从操作手柄104端的内芯管100中穿入,并从内芯管100远端伸出输送到更细的支气管中到达病变组织;通过与电极导丝102和柔性电极3电连接的消融设备发送消融能量,电极导丝102和/或柔性电极3释放消融能量对病变组织进行消融治疗;消融治疗的时间和次数针对不同目标区域的病变类型和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及输送的消融能量的大小和类型进行控制和操作。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内轴(1)、固定套(2)、消融组件和操控管组件,所述消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电极(3),至少一个所述柔性电极(3)为网状,所述操控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操控管(4),所述导向内轴(1)分别与所述柔性电极(3)和消融设备电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柔性电极(3)沿所述导向内轴(1)依次设置,所述柔性电极(3)的两端通过所述固定套(2)与所述导向内轴(1)和/或所述操控管(4)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操控管(4)套设于所述导向内轴(1)外侧,至少一个所述操控管(4)能够沿所述导向内轴(1)移动以带动所述柔性电极(3)扩张或收缩;
所述固定套(2)的套体两端沿周向设有内齿结构(21),两端所述内齿结构(21)均从所述套体的端面向端面内侧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融组件包括一个柔性电极(3),所述操控管组件包括一个操控管(4),所述柔性电极(3)的远端通过所述固定套(2)与所述导向内轴(1)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电极(3)的近端通过所述固定套(2)与所述操控管(4)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操控管(4)的远端与所述导向内轴(1)的远端相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融组件包括第一柔性电极(31)和第二柔性电极(32),所述操控管组件包括第一操控管(41)和第二操控管(42),所述第一操控管(41)和第二操控管(42)从内到外依次套设在所述导向内轴(1)外侧;
所述第一柔性电极(31)的远端通过所述固定套(2)与所述导向内轴(1)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电极(31)的近端通过所述固定套(2)与所述第一操控管(41)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操控管(41)的远端与所述第一柔性电极(31)的远端相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柔性电极(32)的远端通过所述固定套(2)与所述第一操控管(41)外壁固定连接,该外壁距离所述第一操控管(41)远端一定距离,所述第二柔性电极(32)的近端通过所述固定套(2)与所述第二操控管(42)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操控管(42)的远端与所述第二柔性电极(32)的远端相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柔性电极(3)能够构成为单极电极或双极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沿所述导向内轴(1)依次设置的所述柔性电极(3)可扩张的最大距离沿导向内轴(1)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依次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极(3)内设有限位结构(30),所述限位结构(30)与所述操控管(4)的远端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齿结构(21)的齿形为波浪齿、三角齿、平齿或梯形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2)的两端所述内齿结构(21)之间设有信息采集元件(5),所述信息采集元件用于获取所述柔性电极(3)在目标介入区域中的介入位置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极(3)包括多条电极线,多条所述电极线交叉编织成网状的所述柔性电极(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极(3)扩张后的轴向截面为椭圆形、纺锤形、多边形或伞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极(3)的外侧设有绝缘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柄(6),所述控制柄(6)内设有供所述导向内轴(1)和所述操控管组件穿过的通道(6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柄(6)上设有操控组件(7),所述操控组件(7)与所述控制柄(6)滑动或转动连接,所述操控组件(7)用于控制至少一个所述操控管(4)移动。
14.一种医疗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芯管(100)、操控外管(101)、电极导丝(102)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柔性电极(3),所述电极导丝(102)可拆卸地穿设在所述内芯管(100)内,所述操控外管(101)套设在所述内芯管(100)外侧;
所述柔性电极(3)的远端与所述内芯管(100)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柔性电极(3)的近端与所述操控外管(101)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操控外管(101)能够沿所述内芯管(100)移动以带动所述柔性电极(3)扩张或收缩。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管(100)为贯通管,所述电极导丝(102)的远端能够穿过所述内芯管(100)的远端与病变组织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导丝(102)和所述柔性电极(3)均与消融设备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极(3)包括多条电极线,多条所述电极线交叉编织成网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电极线的远端与所述内芯管(100)远端的外壁固定连接。
CN202223545460.1U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Active CN219331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5460.1U CN219331893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5460.1U CN219331893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1893U true CN219331893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6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45460.1U Active CN219331893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1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72975B2 (ja) 可撓性rf焼灼針
CN116115329A (zh)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US9572619B2 (en) Medical device for treating airway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US20020123667A1 (en) Bipolar forceps for endoscopes
US9750564B2 (en) Flexible catheter for high-frequency therapy of biological tissu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CA2464248A1 (en) Liquid cooled rf coagulation catheter
US12059192B2 (en) Closed irrigated radiofrequency bipolar tined ablation probe
BR112020024231A2 (pt) instrumento eletrocirúrgico
CN112022338A (zh) 电穿孔消融电极针及使用其的治疗系统
CN117084780A (zh) 一种脉冲消融导管及其应用
CN219331893U (zh) 一种介入消融装置及医疗介入装置
CN103584914B (zh) 网状射频消融电极
CN110693607B (zh) 一种用于腔道组织消融的球囊电极导管
EP3505127A1 (en) Denervation catheter
US20170143405A1 (en)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ulcerative colitis and othe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CN110051390B (zh) 一种疼痛治疗用电刺激射频外鞘导管
JP2007282847A (ja) 軟性バイポーラ鉗子
CN216455269U (zh) 电极针和消融设备
CN202751442U (zh) 开放型网状射频消融电极
CN216797809U (zh) 适用于管腔病变微创诊疗的梭形网状电极导管
CN205988324U (zh) 支气管平滑肌射频消融导管的顶端结构
CN103584909A (zh) 开放式网状射频消融电极
CN211583469U (zh) 一种单通道高频电刀
JP4294147B2 (ja) 高周波処置具
CN118415745B (zh) 一种用于调整消融位置的消融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