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1962U - 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81962U CN219281962U CN202222558354.0U CN202222558354U CN219281962U CN 219281962 U CN219281962 U CN 219281962U CN 202222558354 U CN202222558354 U CN 202222558354U CN 219281962 U CN219281962 U CN 2192819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ump body
- supplementing
- compressor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020 moist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382 vortex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3 sile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9 supple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补气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均设置于壳体内部,壳体的内部具有吸气腔;第一泵体上设置有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一补气口,第二泵体上设置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吸气口与第二吸气口均与吸气腔连通以进行吸气;第二排气口能与第一补气口连通,使得在第二泵体中经过压缩后的气体能从第一补气口补入第一泵体中。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泵体对吸气进行有效的压缩增压,并对第一泵体压缩腔进行补气,有效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质量流量,进提高压缩机总的吸气质量流量,提升制冷/制热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对于压缩机而言,总是期望能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在涡旋压缩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吸气量不足需增大排量或提高补气量的情况以产生更大的制冷/制热量,特别是在低温热泵应用场景时,由于吸气制冷剂温度低密度小导致单位吸气容积制冷剂质量大为降低,为获得更大的制热量需采用更大排量的泵体组件或提高压缩机转速来实现,而采用大排量泵体无疑会增加压缩机的径向尺寸,不利于小型化的目标,而提高转速会降低压缩机效率并给泵体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
专利(CN110630498A_具有吸气增压的涡旋制冷压缩机)提出一种吸气增压结构来提高吸气质量流量,然而这种开放式的增压模式存在排气后的出现压降的问题,并不能实现有效的压缩增压;专利CN113323876A和CN114215761A在吸气口处设置增压风轮对吸气压力进行一定的增压设计(如背景技术图1所示),而这种方式下增压风轮的尺寸受到极大的限制且驱动力有限,因而以上方式对吸气压缩和流量的提高比较有限。
专利CN110285060A提出一种双级多重补气螺杆压缩机结构实现制冷剂的两级压缩及吸气量补气提升(如背景技术图2所示),其吸气量提升来自冷凝器外的引流,该方式为传统的两级压缩的基础上增加冷凝器外引流补气,对于涡旋压缩机来说,这种方式仍然会导致压缩机尺寸的进一步增加,并使压缩机的整体结构更加复杂,且对于制冷工况时,该方式补气量的增加对于制冷量提升没有帮助。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吸气流量低,尤其是低温热泵时吸气质量流量低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吸气流量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气压缩机,其包括:
壳体、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一泵体和所述第二泵体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吸气腔;所述第一泵体上设置有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一补气口,所述第二泵体上设置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均与所述吸气腔连通以进行吸气;所述第二排气口能与所述第一补气口连通,使得在所述第二泵体中经过压缩后的气体能从所述第一补气口补入所述第一泵体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前盖,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壳体内补气通道,所述前盖的内部设置有前盖内补气通道,所述壳体内补气通道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泵体的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补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泵体包括第一静盘和第一动盘,所述第一补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静盘上,所述第一动盘与所述第一静盘围成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补气口有至少2个,其中至少1个第一补气口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设置,至少1个第一补气口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前盖与所述第一静盘之间的位置,所述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能与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的另一端处设置有第一阀片和第一阀片挡板;所述前盖与所述连接板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主体和第一凸出部,所述连接主体为板状结构且与所述密封结构相接,所述第一凸出部设置于所述连接主体的朝向所述第一静盘一侧的端面上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静盘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凹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一补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静盘上还设置有第二补气口,所述第二补气口还能从所述压缩机外部引入气体以对所述第一泵体进行补气,所述第二补气口有至少2个,其中至少1个第二补气口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位置,至少1个第二补气口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补气压缩机还包括前盖时,所述前盖的内部还设置有前盖外补气通道,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的一端能从所述压缩机外部引入气体,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二补气口连通;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的另一端处设置有第二阀片和第二阀片挡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补气压缩机还包括连接板时,所述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能与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通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补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主体时,所述连接板还包括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设置于所述连接主体的朝向所述第一静盘一侧的端面上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静盘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凹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二补气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泵体包括第二静盘、第二动盘和第二静盘盖板,所述第二排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二静盘上,所述第二静盘盖板与所述第二静盘之间围成中压排气腔,所述第二静盘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所述中压排气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内补气通道的一端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曲轴,所述第一泵体和所述第二泵体均由所述曲轴驱动,所述第一动盘和所述第二动盘均套设于所述曲轴上且能被所述曲轴驱动转动;
所述第二排气口处设置有第二排气阀片和第二排气挡板;所述第一排气口处设置有第一排气阀片和第一排气挡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静盘包括多个第二静盘涡旋齿,所述第二动盘包括多个第二动盘涡旋齿,所述第二静盘涡旋齿与所述第二动盘涡旋齿一一对应配合,以形成多个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二排气口也具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三压缩腔均一一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排气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泵体包括离心涡轮、上盖板和下支撑结构,所述离心涡轮设置于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支撑结构之间,所述补气压缩机还包括曲轴,所述第一动盘和所述离心涡轮均套设于所述曲轴上,均能被所述曲轴驱动转动而进行压缩,所述第二吸气口设置于所述下支撑结构上,沿轴向进气,所述第二排气口位于所述离心涡轮的径向外侧且位于所述下支撑结构上,沿径向排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补气压缩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泵体包括第一静盘,且所述第一静盘上设置第二补气口时,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补气口能从所述冷凝器出口引入制冷剂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压缩机内部设置两个泵体结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吸气口均正常从吸气腔吸气,而第二泵体的第二排气口用于将压缩后的气体导入第一泵体的第一补气口处,以对第一泵体进行有效补气,通过第二泵体对吸气进行有效的压缩增压,并对第一泵体压缩腔进行补气,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质量流量,进而提高压缩机的总的吸气质量流量,可使压缩机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同时提高主动静盘初始阶段的压缩腔压力,降低压缩比,改善主动静盘的欠压缩情况,进一步提高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能在不增加径向尺寸的情况下,实现吸气的有效增压和补气,提高吸气质量流量,提升制冷/制热量,使压缩机能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降低主动静盘压缩比,提高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还通过第一泵体上的第二补气口的设置,通过第二补气口能够从压缩机的外部引入制冷剂气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第一泵体的补气量,尤其是针对低温热泵运行时存在的吸气质量流量低的问题,提高低温热泵运行是的吸气质量流量,提高制冷/制热量,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通过第二泵体为与第一泵体均套设于曲轴上的结构,通过一个曲轴便能同时驱动第一和第二泵体进行压缩作用,进一步节省了部件,缩小了空间,使得结构更为紧凑,并且提高了压缩机的吸气量,提高压缩机制冷/制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压缩机的正面剖视图;
图2是背景技术中的压缩机的外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压缩机的第一静盘位置处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一对应图3的D-D的截面示意图;
图4a是图4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一对应图3的E-E的截面示意图;
图5a是图5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一对应图3的F-F的截面示意图;
图6a是图6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压缩机的前盖组件处的俯视图(不具有连接板);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压缩机的前盖组件处的俯视图(具有连接板);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补气压缩机实施例一的第二静盘的横截面图;
图10是实施例二对应图3的D-D的截面示意图;
图10a是图10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0中的离心涡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的离心涡轮与下支撑结构装配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壳体;10、吸气腔;11、壳体内补气通道;2、第一泵体;21、第一吸气口;22、第一排气口;23、第一补气口;24、第二补气口;25、第一静盘;26、第一动盘;27、第一凹槽;28、第二凹槽;29、第一排气阀片;210、第一排气挡板;211、安装孔;3、第二泵体;31、第二吸气口;32、第二排气口;33、第二静盘;331、第二静盘涡旋齿;34、第二动盘;341、第二动盘涡旋齿;35、第二静盘盖板;36、中压排气腔;37、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38、第二排气阀片;39、第二排气挡板;310、离心涡轮;311、上盖板;312、下支撑结构;4、前盖;41、前盖内补气通道;42、第一阀片;43、第一阀片挡板;44、前盖外补气通道;45、第二阀片;46、第二阀片挡板;47、补气阀片挡板螺钉;5、连接板;51、第一通孔;52、连接主体;53、第一凸出部;54、第二通孔;55、第二凸出部;56、补气密封圈;6、密封结构;7、曲轴;81、主支架;82、第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补气压缩机,其包括:
壳体1、第一泵体2和第二泵体3,所述第一泵体2和所述第二泵体3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壳体1的内部具有吸气腔10;所述第一泵体2上设置有第一吸气口21、第一排气口22和第一补气口23,所述第二泵体3上设置有第二吸气口31和第二排气口32,所述第一吸气口21与所述第二吸气口31均与所述吸气腔10连通以进行吸气;所述第二排气口32能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连通,使得在所述第二泵体3中经过压缩后的气体能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补入所述第一泵体2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压缩机内部设置两个泵体结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吸气口均正常从吸气腔吸气,而第二泵体的第二排气口用于将压缩后的气体导入第一泵体的第一补气口处,以对第一泵体进行有效补气,通过第二泵体对吸气进行有效的压缩增压,并对第一泵体压缩腔进行补气,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质量流量,进而提高压缩机的总的吸气质量流量,可使压缩机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同时提高主动静盘初始阶段的压缩腔压力,降低压缩比,改善主动静盘的欠压缩情况,进一步提高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能在不增加径向尺寸的情况下,实现吸气的有效增压和补气,提高吸气质量流量,提升制冷/制热量,使压缩机能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降低主动静盘压缩比,提高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在一个泵体吸气口设置叶轮的方式而言,由于采用的是一级压缩并补气给第一泵体的中压,能够提高第一泵体内部气体的压力,进而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口的真空度,相对于该现有技术能够大幅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量,提高制冷量和制冷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前盖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壳体内补气通道11,所述前盖4的内部设置有前盖内补气通道41,所述壳体内补气通道11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泵体3的所述第二排气口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一端连通,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连通。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壳体内部布置的壳体内补气通道能够从第二泵体吸收压缩后的气体,从而通过前盖内部布置的前盖内补气通道将内补气输送至第一泵体的压缩腔中,完成压缩腔内部的补气,并且使得第二泵体压缩后的气体不会与壳体内部的吸气腔发生连通,从而有效保证了该压力能够作用于第一泵体以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补气涡旋压缩机结构,在不增加径向尺寸的情况下,实现吸气的有效增压和补气,提高吸气质量流量,尤其改善低温热泵的吸气质量流量低的问题,提升制冷/制热量,使压缩机能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降低主动静盘压缩比,提高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
能解决以下的技术问题:
1.提高压缩机吸气质量流量,尤其改善低温热泵时吸气质量流量低的问题;
2.提升制冷/制热量,降低压缩机运行转速,提高可靠性;
3.实现有效吸气增压,降低主动静盘的压缩比。
本实用新型为在保持主动静盘吸气的同时对主动静盘压缩腔进行内引流补气,通过第二动静盘可实现对吸气的有效压缩增压,并对主动静盘压缩腔补气,从而提高吸气质量流量,因而可使压缩机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同时提高主动静盘初始阶段的压缩腔压力,降低压缩比,改善主动静盘的欠压缩情况,进一步提高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一体式两级压缩机,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在相对较小的尺寸空间下可以提高吸气质量流量,并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压缩比,在有较大制冷/制热量需求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泵体2包括第一静盘25和第一动盘26,所述第一补气口23设置于所述第一静盘25上,所述第一动盘26与所述第一静盘25围成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补气口23有至少2个,其中至少1个第一补气口23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设置,至少1个第一补气口23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泵体优选包括第一静盘和第一动盘,通过二者的相对运动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压缩腔中进行两个月牙腔的压缩,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两个压缩腔均连通设置有第一补气口,能够有效地提高两个压缩腔的吸气量,提高两个压缩腔的制冷量和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设置于所述前盖4与所述第一静盘25之间的位置,所述连接板5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一通孔51,所述第一通孔51的一端能与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孔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连通。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连接板的设置能够通过其内部开设的第一通孔,将前盖中的前盖内补气通道导通至第一静盘上的第一补气口,实现补气导通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还有效保证了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另一端处设置有第一阀片42和第一阀片挡板43;所述前盖4与所述连接板5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结构6;所述连接板5包括连接主体52和第一凸出部53,所述连接主体52为板状结构且与所述密封结构6相接,所述第一凸出部53设置于所述连接主体52的朝向所述第一静盘25一侧的端面上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静盘25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7,所述第一凸出部53与所述第一凹槽27插接配合,所述第一补气口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27与所述第一通孔51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前盖内补气通道处设置的第一阀片和第一阀片挡板,能够对前盖内补气通道排出的气体进行控制,有效防止第一静盘中的气体回流至前盖内补气通道中而影响压缩性能;通过前盖与连接板之间设置的密封结构能够有效保证前盖内补气通道的气体出口端与连接板之间的密封作用,防止补气气体从该缝隙泄漏,从而保证了补气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连接主体上设置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一静盘上的第一凹槽,能够通过凹凸配合的结构形式实现连接板与第一静盘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且保证补气过程正常有效的进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静盘25上还设置有第二补气口24,所述第二补气口24还能从所述压缩机外部引入气体以对所述第一泵体2进行补气,所述第二补气口24有至少2个,其中至少1个第二补气口24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位置,至少1个第二补气口24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还通过第一泵体上的第二补气口的设置,通过第二补气口能够从压缩机的外部引入制冷剂气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第一泵体的补气量,尤其是针对低温热泵运行时存在的吸气质量流量低的问题,提高低温热泵运行是的吸气质量流量,提高制冷/制热量,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补气涡旋压缩机结构。
1.通过在静盘上设置两对补气孔可实现内外来源的两个方式的补气;
2.通过采用有效的中压压缩机构,实现吸气的有效压缩增压补气;
3.针对双补气静盘配套设置补气通道和调节机构,实现补气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补气涡旋压缩机,由双补气静盘,中压压缩结构和补气通道实现。
如图3、4所示,主静盘上设有内外两对补气孔;并在补气孔位置开设安装孔;吸气侧制冷剂可经过开设的通孔(不示出)直达主动静盘吸气侧,主动静盘在补气前完成初始吸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补气压缩机还包括前盖4时,所述前盖4的内部还设置有前盖外补气通道44,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44的一端能从所述压缩机外部引入气体,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二补气口24连通;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44的另一端处设置有第二阀片45和第二阀片挡板46。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前盖上开设的前盖外补气通道,能够将压缩机外部的气体引入并导通至第一泵体的压缩腔中,实现通过第二补气口对第一泵体的外补气作用,外补气与内补气一起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泵体的补气效果,增大其吸气量,提高压缩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补气压缩机还包括连接板5时,所述连接板5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通孔54,所述第二通孔54的一端能与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44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通孔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补气口24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上开设的第二通孔能够与前盖外补气通道连通以对第二补气口进行外补气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连接板5包括连接主体52时,所述连接板5还包括第二凸出部55,所述第二凸出部55设置于所述连接主体52的朝向所述第一静盘25一侧的端面上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静盘25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8,所述第二凸出部55与所述第二凹槽28插接配合,所述第二补气口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凹槽28与所述第二通孔54连通。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连接主体上设置的第二凸出部和第一静盘上的第二凹槽,能够通过凹凸配合的结构形式实现连接板与第一静盘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且保证外补气过程正常有效的进行。
如图4~图8所示,两对补气孔由补气连接板连接,补气连接板圆柱上开设通孔实现和静盘补气孔的连通;补气连接板圆柱套装在静盘安装孔上,并在其间设有补气密封圈实现两者的密封;补气连接板和前盖配合安装,前盖和补气连接板之间设有密封垫,通过密封垫或者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前盖中设有相隔开的内外两个补气通道;补气通道出口处设有单向阀组件,单向阀组件由阀片、挡板和螺钉构成,也可以通过直接安装单向阀元件实现;单向阀组件可防止压缩腔气体向补气通道倒流;以上零件装配一起为前盖组件。
前盖内补气通道与壳体开设的内补气通道连通,然后和中压压缩机构连通,实现内补气传输。
本实用新型的内补气是指吸气制冷剂先通过中压压缩机构压缩成中压气体,通过壳体内部设置的通道输送进入主动静盘压缩腔内;外补气是指通过从冷凝器引流节流来的制冷剂通过设置的外补气通道输送进入主动静盘压缩腔内。
实施例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泵体3包括第二静盘33、第二动盘34和第二静盘盖板35,所述第二排气口32设置于所述第二静盘33上,所述第二静盘盖板35与所述第二静盘33之间围成中压排气腔36,所述第二静盘33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37,所述中压排气腔3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37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37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内补气通道11的一端连通。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泵体的实施例1的优选结构形式,即也通过第二静盘和动盘的配合作用实现对气体的压缩,并且还通过中压排气腔能够实现消音作用,进而将第二泵体压缩后的气体通过壳体和前盖的内补气通道对第一泵体进行有效的补气,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量,提高其压缩制冷效率。
如图9所示,实施例一的中压压缩结构由第二动盘和第二静盘实现,该部分动静盘上设有若干个涡旋齿,该涡旋齿为选取修正后的起始段的一段;第二动静盘配合可形成若干个压缩腔,第二静盘上对应每个压缩腔排气口设有排气阀片,实现对制冷剂的吸气压缩排气;第二静盘盖板和第二静盘配合形成中压密闭排气腔,中压排气腔的气体通过补气通道流向主动静盘压缩腔,从而实现对主动静盘压缩腔的内补气;在中压排气腔中装置中压泄压阀(不示出),当中压压力过大时使中压力向压缩机吸气侧泄压排气;通过对第二动静盘尺寸和涡旋齿的设计,可实现较宽范围内的补气量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曲轴7,所述第一泵体2和所述第二泵体3均由所述曲轴7驱动,所述第一动盘26和所述第二动盘34均套设于所述曲轴7上且能被所述曲轴7驱动转动;
所述第二排气口32处设置有第二排气阀片38和第二排气挡板39;所述第一排气口22处设置有第一排气阀片29和第一排气挡板210。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第二泵体为与第一泵体均套设于曲轴上的结构,通过一个曲轴便能同时驱动第一和第二泵体进行压缩作用,进一步节省了部件,缩小了空间,使得结构更为紧凑,并且提高了压缩机的吸气量,提高压缩机制冷/制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静盘33包括多个第二静盘涡旋齿331,所述第二动盘34包括多个第二动盘涡旋齿341,所述第二静盘涡旋齿331与所述第二动盘涡旋齿341一一对应配合,以形成多个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二排气口32也具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三压缩腔均一一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排气口3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静盘与第二动盘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多个第二静盘涡旋齿与多个第二动盘涡旋齿的一一配合作用,能够形成多个第三压缩腔,从而进一步提高压缩量,提高对第一泵体的补气作用,提高第一泵体的吸气量。
实施例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泵体3包括离心涡轮310、上盖板311和下支撑结构312,所述离心涡轮310设置于所述上盖板311与所述下支撑结构312之间,所述补气压缩机还包括曲轴7,所述第一动盘26和所述离心涡轮310均套设于所述曲轴7上,均能被所述曲轴7驱动转动而进行压缩,所述第二吸气口31设置于所述下支撑结构312上,沿轴向进气,所述第二排气口32位于所述离心涡轮310的径向外侧且位于所述下支撑结构312上,沿径向排气。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离心涡轮的结构也能对气体进行压缩,从而将压缩完的气体补气至第一泵体中,以对第一泵体的吸气量进行大幅的提高,从而提高压缩机整机的压缩制冷量,提高压缩制冷效率。
如图10~12所示,中压压缩机构也可以设为离心涡轮结构实现对吸气的增压补气,该中压压缩机构设有下支撑、离心涡轮和上盖板。上盖板、离心涡轮和下支撑装配后形成一相对密封空间;下支撑开设有进气口,制冷剂通过进气口进入离心涡轮中被涡轮加速离心甩出实现增压,被甩出的制冷剂通过补气通道流向主动静盘向主动静盘压缩腔中补气,从而实现了增压补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补气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为在保持主动静盘吸气的同时对主动静盘压缩腔进行内引流补气,通过第二动静盘可实现对吸气的有效压缩增压,并对主动静盘压缩腔补气,从而提高吸气质量流量,因而可使压缩机以较高效率的转速运行,同时提高主动静盘初始阶段的压缩腔压力,降低压缩比,改善主动静盘的欠压缩情况,进一步提高压缩机效率和可靠性。
与完全从冷凝器节流引流补气的两级压缩机相比,如专利CN110285060A所示,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常见的两级压缩机,可在使用相对更简化和小型的结构实现更大范围地提升吸气质量流量,且补气制冷剂来源于蒸发器(即压缩机吸气腔),因而对制冷量的提升更加有效。
相对于传统的一体式两级压缩机,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在相对较小的尺寸空间下可以提高吸气质量流量,并可在一定程度降低压缩比,在有较大制冷/制热量需求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泵体2包括第一静盘25,且所述第一静盘25上设置第二补气口24时,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补气口24能从所述冷凝器出口引入制冷剂气体。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补气口与冷凝器出口连通以实现外补气的引入和补气的作用,能够与第一补气(第二泵体对第一泵体的补气)共同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第一泵体的补气量,尤其是针对低温热泵运行时存在的吸气质量流量低的问题,提高低温热泵运行是的吸气质量流量,提高制冷/制热量,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如前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判断步骤,判断运行工况为常规运行工况或低温制热工况;
控制步骤,当所述运行工况为常规运行工况时,只开启所述第一补气口对所述第一泵体进行补气,所述第二补气口关闭,以单内补气模式运行;当所述运行工况为低温制热工况时(这里的低温指的是室外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同时开启所述第一补气口和所述第二补气口,以内外同时补气模式运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补气和内外补气的运行模式对应于常规工况和低温制热工况,能够在常规工况下通过内补气以提高压缩机的吸气量,提高压缩机制冷压缩效率;在低温制热工况通过内外补气的结合来提高压缩机的吸气量,提高压缩机制冷压缩效率;最终都能实现对压缩机制冷量和效率的提高。
前盖中设有内补气通道和外补气通道,外补气通道通过管道和冷凝器引流节流来的外中压制冷剂连通,压缩机的可以两种模式运行:1、单内补气运行,2、内外同时补气模式运行。常规制冷工况时,外补气通道关闭,以单内补气模式运行;低温制热工况时以内外同时补气模式运行。
制冷工况时主要是为了进行制冷,此时从冷凝器引流补气对制冷量的提升没有帮助,因为制冷量的产生主要来自蒸发器的吸气量,只有提升低压吸气量才能提升制冷量,所以此时关闭外补气,而内补气打开;
低温制热工况时两个补气都打开,制热量的产生来自主动静盘的排气流量,显然,内外同时补气可以提升排气流量,故此时两个补气都打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第一泵体(2)和第二泵体(3),所述第一泵体(2)和所述第二泵体(3)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壳体(1)的内部具有吸气腔(10);所述第一泵体(2)上设置有第一吸气口(21)、第一排气口(22)和第一补气口(23),所述第二泵体(3)上设置有第二吸气口(31)和第二排气口(32),所述第一吸气口(21)与所述第二吸气口(31)均与所述吸气腔(10)连通以进行吸气;所述第二排气口(32)能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连通,使得在所述第二泵体(3)中经过压缩后的气体能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补入所述第一泵体(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前盖(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壳体内补气通道(11),所述前盖(4)的内部设置有前盖内补气通道(41),所述壳体内补气通道(11)的一端能与所述第二泵体(3)的所述第二排气口(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一端连通,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泵体(2)包括第一静盘(25)和第一动盘(26),所述第一补气口(23)设置于所述第一静盘(25)上,所述第一动盘(26)与所述第一静盘(25)围成第一压缩腔和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补气口(23)有至少2个,其中至少1个第一补气口(23)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设置,至少1个第一补气口(23)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板(5),所述连接板(5)设置于所述前盖(4)与所述第一静盘(25)之间的位置,所述连接板(5)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一通孔(51),所述第一通孔(51)的一端能与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孔(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补气口(2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盖内补气通道(41)的另一端处设置有第一阀片(42)和第一阀片挡板(43);所述前盖(4)与所述连接板(5)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结构(6);所述连接板(5)包括连接主体(52)和第一凸出部(53),所述连接主体(52)为板状结构且与所述密封结构(6)相接,所述第一凸出部(53)设置于所述连接主体(52)的朝向所述第一静盘(25)一侧的端面上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静盘(25)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7),所述第一凸出部(53)与所述第一凹槽(27)插接配合,所述第一补气口(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凹槽(27)与所述第一通孔(5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静盘(25)上还设置有第二补气口(24),所述第二补气口(24)还能从所述压缩机外部引入气体以对所述第一泵体(2)进行补气,所述第二补气口(24)有至少2个,其中至少1个第二补气口(24)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位置,至少1个第二补气口(24)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当补气压缩机还包括前盖(4)时,所述前盖(4)的内部还设置有前盖外补气通道(44),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44)的一端能从所述压缩机外部引入气体,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二补气口(24)连通;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44)的另一端处设置有第二阀片(45)和第二阀片挡板(4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当补气压缩机还包括连接板(5)时,所述连接板(5)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通孔(54),所述第二通孔(54)的一端能与所述前盖外补气通道(44)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通孔(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补气口(24)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连接板(5)包括连接主体(52)时,所述连接板(5)还包括第二凸出部(55),所述第二凸出部(55)设置于所述连接主体(52)的朝向所述第一静盘(25)一侧的端面上且向外凸出,所述第一静盘(25)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8),所述第二凸出部(55)与所述第二凹槽(28)插接配合,所述第二补气口(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腔或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凹槽(28)与所述第二通孔(54)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泵体(3)包括第二静盘(33)、第二动盘(34)和第二静盘盖板(35),所述第二排气口(32)设置于所述第二静盘(33)上,所述第二静盘盖板(35)与所述第二静盘(33)之间围成中压排气腔(36),所述第二静盘(33)的内部还设置有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37),所述中压排气腔(3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37)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静盘内补气通道(37)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内补气通道(11)的一端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曲轴(7),所述第一泵体(2)和所述第二泵体(3)均由所述曲轴(7)驱动,所述第一动盘(26)和所述第二动盘(34)均套设于所述曲轴(7)上且能被所述曲轴(7)驱动转动;
所述第二排气口(32)处设置有第二排气阀片(38)和第二排气挡板(39);所述第一排气口(22)处设置有第一排气阀片(29)和第一排气挡板(21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静盘(33)包括多个第二静盘涡旋齿(331),所述第二动盘(34)包括多个第二动盘涡旋齿(341),所述第二静盘涡旋齿(331)与所述第二动盘涡旋齿(341)一一对应配合,以形成多个第三压缩腔,所述第二排气口(32)也具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三压缩腔均一一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排气口(32)。
13.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补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泵体(3)包括离心涡轮(310)、上盖板(311)和下支撑结构(312),所述离心涡轮(310)设置于所述上盖板(311)与所述下支撑结构(312)之间,所述补气压缩机还包括曲轴(7),所述第一动盘(26)和所述离心涡轮(310)均套设于所述曲轴(7)上,均能被所述曲轴(7)驱动转动而进行压缩,所述第二吸气口(31)设置于所述下支撑结构(312)上,沿轴向进气,所述第二排气口(32)位于所述离心涡轮(310)的径向外侧且位于所述下支撑结构(312)上,沿径向排气。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补气压缩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泵体(2)包括第一静盘(25),且所述第一静盘(25)上设置第二补气口(24)时,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补气口(24)能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引入制冷剂气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58354.0U CN219281962U (zh) | 2022-09-27 | 2022-09-27 | 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58354.0U CN219281962U (zh) | 2022-09-27 | 2022-09-27 | 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81962U true CN219281962U (zh) | 2023-06-30 |
Family
ID=86922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58354.0U Active CN219281962U (zh) | 2022-09-27 | 2022-09-27 | 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81962U (zh) |
-
2022
- 2022-09-27 CN CN202222558354.0U patent/CN2192819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72136U (zh) | 单缸多级压缩机 | |
CN112814900B (zh) | 一种螺杆泵排气稳压结构 | |
CN105715548A (zh) | 带柔性滑阀的两级螺杆压缩机 | |
CN107366627B (zh) | 一种低噪音高效率压气机 | |
WO2021128905A1 (zh) | 泵体组件及变容压缩机 | |
CN219281962U (zh) | 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 | |
CN110594152B (zh) | 一种立式双级涡旋压缩机 | |
CN100572816C (zh) | 可变容量型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其运转方法 | |
CN115875262A (zh) | 带有分流辅助减压和脉动陷阱(sedapt)的螺杆压缩机 | |
CN117128172B (zh) | 一种转子式压缩机泵体、压缩机和空调器 | |
CN111043032B (zh) | 一种具有电机冷却功能的涡旋压缩机 | |
CN209943112U (zh) | 一种涡旋压缩机的补气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 |
WO2020125064A1 (zh) |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及涡旋压缩机背压调节方法 | |
CN207363878U (zh) | 压缩机 | |
CN115898870A (zh) | 一种补气压缩机、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 |
CN213928729U (zh) | 一种涡旋压缩机 | |
CN216198963U (zh) | 一种三级涡旋转子压缩机 | |
CN108730203A (zh) | 一种带有可转导流叶片的压气机 | |
CN116123093A (zh) | 动涡盘组件及具有其的涡旋压缩机 | |
CN115875260A (zh) | 单双级可调伺服电机直驱对称式涡旋压缩机 | |
CN207454325U (zh) | 一种低噪音高效率压气机 | |
CN108757508A (zh) | 一种带有减震凸台导流叶片的压气机 | |
CN109595166A (zh) | 压缩机 | |
CN115523149A (zh) | 一种提高电机散热性能的双级螺杆压缩机 | |
CN211343353U (zh) | 双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