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8383U - 应急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应急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48383U CN219248383U CN202221690381.7U CN202221690381U CN219248383U CN 219248383 U CN219248383 U CN 219248383U CN 202221690381 U CN202221690381 U CN 202221690381U CN 219248383 U CN219248383 U CN 2192483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emergency
- cooling
- air conditioning
- c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应急制冷系统,应急制冷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却模块、应急模块、空调模块和循环泵模块,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和应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空调模块的热水出口和循环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循环泵模块的输出端与冷却模块的热水进口连接。当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应急模块内的冷却水进入空调模块,由空调模块利用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热水出口输送至循环泵模块,进而输送至冷却模块。采用该种方案,冷却模块和应急模块串联,当冷却模块断电时,应急模块释放冷源以对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无需设置主备空调系统,成本低且占地面积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急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信息时代,为了实现更好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产生大量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内部署服务器、交换机等电子设备。
服务器使用过程中,服务器会产生大量热量。由于数据中心机房是一个密闭的机房空间,热量无法自然散发,因此需要使用专门的空调系统对数据中心机房散热。同时,为了保证断电、电源切换时能够继续对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进行制冷,常见的做法是部署主备空调系统,主空调系统断电或进行电源切换时,备空调系统工作。
然而,上述主备空调系统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应急制冷系统,冷却模块和应急模块串联,当冷却模块断电时,应急模块释放冷源以对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成本低且占地面积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急制冷系统,包括:
串联连接的冷却模块、应急模块、空调模块和循环泵模块,所述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和所述应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空调模块的热水出口和所述循环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循环泵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模块的热水进口连接,其中:
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所述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所述应急模块内的冷却水进入所述空调模块,由所述空调模块利用所述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所述热水出口输送至所述循环泵模块,进而输送至所述冷却模块;
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供电时,所述应急系统进入正常模式,来自所述冷却模块的冷却水经过所述应急模块进入所述空调模块,由所述空调模块利用所述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所述热水出口输送至所述循环泵模块,进而输送至所述冷却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应急制冷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却模块、应急模块、空调模块和循环泵模块,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和应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空调模块的热水出口和循环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循环泵模块的输出端与冷却模块的热水进口连接。当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应急模块内的冷却水进入空调模块,由空调模块利用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热水出口输送至循环泵模块,进而输送至冷却模块。采用该种方案,冷却模块和应急模块串联,当冷却模块断电时,应急模块释放冷源以对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无需设置主备空调系统,成本低且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中应急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中冷却模块的机械冷却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各种大型服务器集群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于此同时,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增大,数据中心散热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确保服务器等电子设备保持在稳定的温度范围,需要为数据中心配备空调,从而为数据中心内的服务器等电子设备进行降温。进一步的,为了确保断电等异常状况,通常需要针对数据中心机房部署主备空调系统,主空调系统断电或进行电源切换时,备空调系统工作。
然而,上述主备空调系统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急制冷系统,冷却模块和应急模块串联,当冷却模块断电时,应急模块释放冷源以对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成本低且占地面积小。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一个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却模块11、应急模块12、空调模块13和循环泵模块14,所述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和所述应急模块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空调模块13的热水出口和所述循环泵模块1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循环泵模块14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模块11的热水进口连接。
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所述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所述应急模块12内的冷却水进入所述空调模块13,由所述空调模块13利用所述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所述热水出口输送至所述循环泵模块14,进而输送至所述冷却模块11。
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供电时,所述应急系统进入正常模式,来自所述冷却模块11的冷却水经过所述应急模块12进入所述空调模块13,由所述空调模块13利用所述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所述热水出口输送至所述循环泵模块14,进而输送至所述冷却模块11。
本申请实施例中,应急制冷系统中除了设置冷却模块11外,还设置一个应急模块12。正常状态系下,即应急制冷系统处于正常模式时,应急模块12内充满冷源,冷却水经过冷却模块11的冷却后,进入应急模块12,不断对应急模块12蓄冷。同时,应急模块12放冷,空调模块13利用应急模块12释放的冷量产生冷风,以对数据中心机房内的电子设备进行冷却并产生热水,热水从空调模块13的热水出口输出,在循环泵14的作用下进入冷却模块11,由冷却模块11对热水进行冷却从而产生冷却水,该冷却水进入应急模块12。显然,正常状态下,由于冷却水不断地进入应急模块12,因此,应急模块12放冷的同时,不断的充冷。
当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冷却模块11无法对热水进行冷却,无法对应急模块12充冷。应急模块12自应急制冷系统失电开始放冷,空调模块13利用应急模块12释放的冷量产生冷风,以对数据中心机房内的电子设备进行冷却并产生热水。热水从空调模块13的热水出口输出,在循环泵模块14的作用下进入冷却模块11,最终进入应急模块12。显然,失电状态下,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此时,从冷却模块11流入应急模块12的不是冷却后的冷却水,而是热水。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由于应急模块12内存储的冷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在应急模块12释放完冷量之前恢复系统供电。应急制冷系统失电后,应急模块12持续释放冷量的时长例如是15分钟、20分钟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制。当冷量释放完毕时,应急模块12的输入端的进水温度等于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的温度,且大于一个预设温度,该预设温度例如是23℃等。若冷量未释放完,则应急模块12的输入端的进水温度大于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的温度,且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的温度小于一个或等于预设温度,该预设温度例如是23℃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却模块、应急模块、空调模块和循环泵模块,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和应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空调模块的热水出口和循环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循环泵模块的输出端与冷却模块的热水进口连接。当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应急模块内的冷却水进入空调模块,由空调模块利用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热水出口输送至循环泵模块,进而输送至冷却模块。采用该种方案,冷却模块和应急模块串联,当冷却模块断电时,应急模块释放冷源以对数据中心机房散热,无需设置主备空调系统,成本低且占地面积小。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中应急模块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应急模块12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应急机组121。每个应急机组121包括:第一双通阀1211、第二双通阀1212、第三双通阀1213和蓄冷罐1214,所述第一双通阀1211和所述蓄冷罐1214串联形成第一路径,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双通阀1212并联,所述第一双通阀1211的第一端和所述冷却模块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双通阀1211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冷罐121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双通阀1213的第一端与所述空调模块13的热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三双通阀12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双通阀1211的第二端连接。
请参照图2,每个应急机组121内设置至少3个双通阀,即第一双通阀1211、第二双通阀1212、第三双通阀1213,通过灵活控制双通阀,可以实现对蓄冷罐1214充冷、放冷、隔离等,控制方式灵活、简单且成本低。
再请参照图2,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从失电状态变更为供电状态,且所述蓄冷1214的输入端的第一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所述蓄冷罐1214的输出端的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时,且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时,所述应急制冷系统进入隔离状态,所述第一双通阀1211、所述第三双通阀1213关闭,所述第二双通阀1212开启。
示例性的,一旦失电,应急制冷系统的应急模块12放冷,即应急模块12包含的各个应急机组121内的蓄冷罐1214放冷,放冷模式下第一双通阀1211开启,第二双通阀1212和第三双通阀1213关闭。这样一来,蓄冷罐1214输出冷却水,冷却水进入空调模块13后,由空调模块13内的各个空调机组利用冷却水产生冷风对数据中心机房内的电子设备进行散热。同时,空调模块13内的各个空调机组经过热交换产生的热水经由循环泵模块14进入冷却模块11。由于应急系统失电,冷却模块11无法对热水进行冷却,因此,热水进入冷却模块11后继续进入蓄冷罐1214。由此可见:失电时,蓄冷罐1214不断的释放冷源,同时,热水不断的流入蓄冷罐1214。
本申请实施例中,蓄冷罐1214可以仅具有一个容纳腔,也可以是分层结构。当蓄冷罐1214是分层结构时,蓄冷罐1214具有多个容纳腔,当一个容纳腔内的冷却水排空后,才可以输入热水。显然,由于热水不同的从空调模块13的热水出口输出,经过循环泵模块14和冷却模块11进入蓄冷罐1214,因此,一段时间后,蓄冷罐1214内存储一定量的热水。
当应急制冷系统从失电状态变更为供电状态后,应急制冷系统检测蓄冷罐1214的输入端的第一温度和蓄冷罐1214的输出端的第二温度,当第一温度小于预设温度、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且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时,表示蓄冷罐1214内充满热水。此时,若经过冷却模块11冷却的冷却水继续经由蓄冷罐1214输出,则会提高冷却水的温度,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为此,应急制冷系统关闭第一双通阀1211、第三双通阀1213,开启第二双通阀1212,使得冷却水不经过蓄冷罐1214,相当于隔离了蓄冷罐1214。这样一来,被冷却模块11冷却后的冷却水不经过蓄冷罐1214,而是直接进入空调模块13,因此不会提高冷却水的温度,提高制冷效果的同时,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
隔离一段时间后,应急制冷系统根据当前状态进行状态切换。例如,一段时间后,蓄冷罐1214内的热水的温度下降,当蓄冷罐1214的输入端的第一温度和蓄冷罐1214的输出端的第二温度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正常模式,即第一双通阀1211开启,第二双通阀1212、第三双通阀1213关闭。再如,一段时间后,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的第三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预设时长后,应急制冷系统进入充冷模式。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应急制冷系统从失电状态变更为供电状态后,当所述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的第三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且持续预设时长后,所述应急制冷系统进入充冷模式,此时,所述第一双通阀1211关闭,所述第二双通阀1212和所述第三双通阀1213开启,来自所述冷却模块11的冷却水进入所述空调模块13并从所述热水出口流出后,进入所述蓄冷罐1214。当所述蓄冷罐1214的输出端的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双通阀1214开启、所述第二双通阀1212和所述第三双通阀1213关闭,所述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所述正常模式。
请参照图2,当应急制冷系统从失电状态变更为供电状态后,由于蓄冷罐1214中的冷量被全部或部分释放,这时候,需要对蓄冷罐1214充冷。应急制冷系统检测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的第三温度,当第三温度小于预设温度且持续预设时长后,应急制冷系统进入充冷模式。
充冷模式下,第一双通阀1211关闭,所述第二双通阀1212和所述第三双通阀1213开启。来自冷却模块11的冷却水经过第二双通阀1212后,进入蓄冷罐1214,经由第三双通阀1213后进入循环泵模块14,之后进入冷却模块11进行冷却。显然,冷却水依次经过冷却模块11、第二双通阀1212、蓄冷罐1214、第三双通阀1213、循环泵模块14从而形成一个充冷回路。
充冷过程中,应急制冷系统不断检测蓄冷罐的输出端的第二温度,当第二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时,所述第一双通阀1211开启、所述第二双通阀1212和所述第三双通阀1213关闭,所述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所述正常模式。
采用该种方式,通过控制双通阀实现应急制冷系统的切换,灵活度高、成本低。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水口设置第一压力变送器15,所述空调模块13的热水出口设置第二压力变送器16。
如图3所示,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和热水出口分别设置第一压力变送器15和第二压力变送器16。第一压力变送器15和第二压力变送器16统称为压力变送器(PressureIndicating Transmitter,PIT),是一种能够将压力转换成气动信号或电动信号进行控制和远传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变送器能将测压元件传感器感受到液体等物理压力参数转变成标准的电信号。充冷过程中,第一压力变送器15获取第一压力,第二压力变送器16获取第二压力,当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的差值满足预设差值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充冷模式,从而为蓄冷罐1214充冷。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循环泵模块14由不间断电源供电。这样一来,即使应急制冷系统处于失电状态,由于循环泵模块14为不间断供电,因此能够将空调模块13产生的热水抽回冷却模块11。采用该种方案,通过利用不间断电源为循环泵模块供电,确保失电时,应急制冷系统能够工作,提高应急制冷系统的可靠性。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所述冷却模块11包括串联连接的自然冷却子模块111和机械冷却子模块112,所述自然冷却子模块111包括至少一个自然冷却机组1111,所述机械冷却子模块112包括至少一个机械冷却机组1121。
请参照图4,应急制冷系统可以根据数据中心机房内工作的服务器的数量、季节、昼夜等调整参与制冷工作的自然冷却机组1111、机械冷却机组1121、空调机组131和循环泵141的数量。
例如,寒冷的冬季或当前工作的服务器的数量比较少时,数据中心机房产生的热量较少。这时候,可以减少参与制冷工作的自然冷却机组1111、机械冷却机组1121、空调机组131和循环泵141的数量。
再如,炎热的夏季或当前工作的服务器的数量庞大时,数据中心机房产生的热量很多。这时候,可以增加参与制冷工作的自然冷却机组1111、机械冷却机组1121、空调机组131和循环泵141的数量。
采用该种方案,通过并联结构,可以灵活设置参与制冷的然冷却机组、机械冷却机组、空调机组和循环泵的数量,灵活度高、可靠性高。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中冷却模块的机械冷却机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5,机械冷却机组1121包含第四双通阀11211、第五双通阀11212和机械制冷设备11213,所述第五双通阀11212和所述机械制冷设备11213串联形成第二路径,所述第四双通阀11211和所述第二路径并联。
请参照图5,当所述第四双通阀11211开启、所述第五双通阀11212关闭时,所述自然冷却机组111工作,所述机械制冷机组1121停止工作。当所述第四双通阀11211关闭、所述第五双通阀11212开启时,所述自然冷却机组1111和所述机械制冷机组1121均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双通阀11211、第五双通阀11212例如是电动两通阀等。应急制冷系统根据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的温度、室外温度以及预设温度等确定进入自然冷却模式或机械制冷模式,根据确定出的模式控制第四双通阀11211、第五双通阀11212的通断。当第四双通阀11211开启、第五双通阀11212关闭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自然冷却模式,此时,自然冷却机组1111工作,所述机械制冷机组1121停止工作。从自然冷却机组1111出来的冷却水经过第四双通阀11211进入空调机组,不经过机械制冷设备11213进行二次制冷。
当第四双通阀11211关闭、所述第五双通阀11212开启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机械冷却模式,此时,所述自然冷却机组1111和所述机械制冷机组1121均工作。从自然冷却机组1111出来的冷却水经过第五双通阀11212进入机械制冷设备11213,经过机械制冷后进入空调机组,总共经过了两次制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应急制冷系统正常供电时,应急制冷系统可根据室外温度、预定温度等确定进入自然冷却模式或机械制冷模式。无论是自然冷却模式还是机械制冷模式,都统称为正常模式。之后,倘若应急制冷系统失电,则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放冷模式下,倘若应急制冷系统恢复供电,由于应急制冷系统内充满热水,则应急制冷系统先进入隔离模式,隔离一段时间后进入充冷模式,最终进入正常模式。
采用该种方案,通过在机械补冷机组中设置第四双通阀、第五双通阀等,灵活控制机械制冷设备是否参与制冷,成本低、灵活度高。
再请参照图5,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循环泵模块14包括多个循环泵141,各循环泵141并联连接。空调模块13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空调机组131,每个空调机组131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六双通阀1311和空调1312。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空调模块13的冷水进口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自然冷却机组1111的输出端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机械冷却机组1121的输出端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蓄冷罐1214的输入端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蓄冷罐1214的输出端设置第五温度传感器。
上述各图中没有示意出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通过在应急制冷系统的不同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使得应急制冷系统准确、快速获得应急制冷系统不同位置的温度,进而实现准确的模式切换。
基于上述的应急制冷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中心机房,该数据中心机房利用上述的应急制冷系统制冷。应急制冷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却模块11、应急模块12、空调模块13和循环泵模块14。其中,所述冷却模块11、应急模块12、和所述循环泵模块14设置于室外,所述空调模块13设置于数据中心机房内。具体实现原理可参见上述关于应急制冷系统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急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应急制冷系统。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急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包括:
601、应急制冷系统正常工作时,确定应急制冷系统是否失电,若应急制冷系统失电,则执行步骤602,若应急制冷系统未失电,则执行步骤607。
示例性的,应急制冷系统正常工作时,持续检测是否失电。
602、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控制所述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
应急制冷系统进入放冷模式后,应急模块内的冷却水进入所述空调模块,由所述空调模块利用所述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所述热水出口输送至所述循环泵模块,进而输送至所述冷却模块。
603、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恢复供电时,应急制冷系统进入隔离模式。
隔离模式下,应急制冷系统关闭第一双通阀、第三双通阀,开启第二双通阀,使得冷却水不经过蓄冷罐,相当于隔离了蓄冷罐。
604、应急制冷系统判定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的第三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预设时长,若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的第三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预设时长,则执行步骤605;若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的第三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或者,即使冷水进口的第三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但持续时长小于预设时长,则返回步骤603。
605、应急制冷系统进入充冷模式。
606、应急制冷系统判定是否充冷结束,若充冷结束,则执行步骤607;若未完成充冷,则返回步骤605。
示例性的,应急制冷系统持续检测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当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且持续预设时长后,则说明充冷结束。
607、当所述应急制冷系统供电时,控制所述应急系统进入正常模式。
正常模式下,来自所述冷却模块的冷却水经过所述应急模块进入所述空调模块,由所述空调模块利用所述冷却水产生冷风,以冷却数据中心机房内的设备,并将产生的热水通过所述热水出口输送至所述循环泵模块,进而输送至所述冷却模块。
具体实现过程可参见上述应急制冷系统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应急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应急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7)
1.一种应急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连接的冷却模块、应急模块、空调模块和循环泵模块,所述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和所述应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空调模块的热水出口和所述循环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循环泵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冷却模块的热水进口连接,其中,所述应急模块内充满冷源,所述应急模块,用于在所述应急制冷系统处于正常模式时对所述冷源充冷,在所述应急制冷系统失电时利用所述冷源放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应急机组,每个应急机组包括:第一双通阀、第二双通阀、第三双通阀和蓄冷罐,所述第一双通阀和所述蓄冷罐串联形成第一路径,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双通阀并联,所述第一双通阀的第一端和所述冷却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双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冷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双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空调模块的热水出口连接,所述第三双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双通阀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模块的冷水进水口设置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空调模块的热水出口设置第二压力变送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模块由不间断电源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包括串联连接的自然冷却子模块和机械冷却子模块,所述自然冷却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自然冷却机组,所述机械冷却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机械冷却机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冷却机组包含第四双通阀、第五双通阀和机械制冷设备,所述第五双通阀和所述机械制冷设备串联形成第二路径,所述第四双通阀和所述第二路径并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模块的冷水进口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自然冷却机组的输出端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机械冷却机组的输出端设置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蓄冷罐的输入端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蓄冷罐的输出端设置第五温度传感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90381.7U CN219248383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应急制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90381.7U CN219248383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应急制冷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48383U true CN219248383U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6809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90381.7U Active CN219248383U (zh) | 2022-06-30 | 2022-06-30 | 应急制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48383U (zh) |
-
2022
- 2022-06-30 CN CN202221690381.7U patent/CN2192483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773946B1 (ko) | Ess 연계 빙축열시스템과 외기냉방을 결합한 에너지 절감형 데이터센터 공조장치 | |
KR20230152767A (ko) | 유체 냉각기 및 칠러를 사용하여 일련의 열 방출 및 조정 냉각을 수행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8224631B (zh) | 一种数据中心应急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12005342A (ja) | エネルギー管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 |
CN212362291U (zh) | 数据中心模块化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 | |
US20130050931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processing system | |
KR101915876B1 (ko) | 친환경 ess | |
CN116598657A (zh) |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219248383U (zh) | 应急制冷系统 | |
CN114485000B (zh) | 一种用于乳制品冷却的智能模块化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5279151A (zh) | 应用于机房的不间断制冷系统 | |
CN111322828B (zh) | 恒温箱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481646U (zh) | 机柜和数据中心 | |
JP2017068946A (ja) | 充電情報算出装置 | |
CN218771422U (zh) | 一种模块式绿电制氢储用控制系统 | |
CN113790486B (zh) | 一体化机柜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9042307U (zh) | 冷却系统 | |
CN116505140A (zh) |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7377263A (zh) | 应急制冷系统和控制方法 | |
CN219642948U (zh) | 储能温度控制系统 | |
CN107062482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JP2569824B2 (ja) | 電解液循環型亜鉛一臭素積層二次電池用電池群の冷却方法 | |
CN219248411U (zh) | 制冷系统及具有制冷装置的设备 | |
CN218042294U (zh) | 应用于机房的不间断制冷系统 | |
CN105874733A (zh) | 用于构造用在运输制冷系统中的运输制冷单元的电池充电器的方法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