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147364U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盖体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7364U
CN219147364U CN202223613340.0U CN202223613340U CN219147364U CN 219147364 U CN219147364 U CN 219147364U CN 202223613340 U CN202223613340 U CN 202223613340U CN 219147364 U CN219147364 U CN 219147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team
valve
steam valv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33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艳秋
黄家建
华日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33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7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7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73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盖体包括可拆卸的蒸汽阀和内衬,蒸汽阀有蒸汽进气口和将蒸汽进气口与外界连通的蒸汽出气口;蒸汽阀位于内衬的上方,内衬上设有第一通气口,蒸汽阀处于安装状态下蒸汽进气口与第一通气口插接,蒸汽阀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上设有拆卸把持部,蒸汽进气口到第二侧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到第一侧的距离。如此设置,盖体方便了用户轻松拆卸蒸汽阀,省时省力。在拆卸过程中避免了对蒸汽阀的损坏,避免因拆卸过程导致蒸汽阀失效,提高了蒸汽阀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盖体使用寿命,避免了因蒸汽阀的损坏而使得盖体烫伤用户。

Description

盖体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烹饪器具的要求越来越高。烹饪器具通常包括盖体和煲体。盖体扣合至煲体时可以形成烹饪空间。现有的盖体上设置有蒸汽阀。蒸汽阀可以在烹饪时保证烹饪空间内的具有蒸汽。
现有的蒸汽阀通常可拆卸地连接至盖体上。蒸汽阀的一侧边缘设置有便于用户拆装时握持的凸耳。凸耳通常位于盖体的后部,即,远离用户的一侧。拆卸时,通过向上提拉凸耳,此时与凸耳相对的另一侧可以作为支点,凸耳一侧的蒸汽阀最先脱离盖体,由凸耳一侧向支点逐步依次脱离盖体,支点处则最后与盖体分离。
但是,现有的蒸汽阀的蒸汽进气口通常位于凸耳所在的一侧,而为了保证蒸汽进气口与盖体的密封性能,蒸汽进气口和盖体之间会夹持有密封圈,密封圈在拆卸蒸汽阀时会产生很大的阻尼,导致拆卸蒸汽阀时需要施加很大的外力。用户拆卸蒸汽阀费时费力,不利于用户拆卸蒸汽阀;而且,在费力拆卸的过程中极易在损坏蒸汽阀或者盖体,导致无法安装至盖体,或者安装后使得盖体无法为烹饪器具提供蒸汽,或者失效而烫伤用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盖体包括:可拆卸的蒸汽阀,蒸汽阀具有蒸汽进气口和将蒸汽进气口与外界连通的蒸汽出气口;以及内衬,蒸汽阀位于内衬的上方,内衬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口,蒸汽阀处于安装状态下蒸汽进气口与第一通气口插接,其中,蒸汽阀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上设置有拆卸把持部,蒸汽进气口到第二侧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到第一侧的距离。如此设置,本申请的盖体极大地方便了用户轻松拆卸蒸汽阀,省时省力。而且,在拆卸掉蒸汽阀的过程中,也避免了对蒸汽阀的损坏,避免因为拆卸过程导致蒸汽阀失效,提高了蒸汽阀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盖体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为蒸汽阀的损坏而使得盖体烫伤用户。
示例性地,盖体还包括固定座,蒸汽阀可拆卸地安装至固定座的上侧。如此,固定座可以支撑蒸汽阀。
示例性地,蒸汽阀上设置有透光窗,盖体还包括设置在固定座上的显示组件,透光窗暴露显示组件。通过在蒸汽阀上设置透光窗以及将显示组件面向透光窗,便能使蒸汽阀上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显示内容,即,显示组件显示的内容通过透光窗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将控制面板上的一部分显示功能放置在蒸汽阀上,从而节省控制面板上的空间,而且可以使控制面板和显示组件进行分类显示。显示组件可以根据需要来显示任何合适的内容,例如,可以显示一些功能部件的工作状态,由此可以使得用户更直观地看到这些部件的工作状态;或者可以显示烹饪器具的烹饪程序,例如可以显示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或者可以显示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的进度;或者根据所选择的烹饪程序是否要使用功能部件而显示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中该功能部件会被使用时显示组件可以显示第一图案或者亮起,而在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中该功能部件不会被使用时显示组件可以显示不同于第一图案的第二图案或者熄灭;或者可以显示开机图案;或者显示上述内容中的多种的组合。通过在蒸汽阀上设置透光窗能够透出显示组件显示的内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用户蒸汽阀的位置,防止高温蒸汽烫伤用户。
示例性地,进气口位于显示组件和第二侧之间。如此设置,进气口可以相对更靠近第二侧,相当于可以缩小进气口与第二侧之间的距离,便于实现蒸汽进气口到第二侧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到第一侧的距离。
示例性地,固定座包括向上隆起的隆起部,显示组件设置在隆起部内,隆起部的顶壁的至少被透光窗暴露的部分是可透光的。如此设置,隆起部可以对显示组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了显示组件被外物磕碰或者砸坏,延长了显示组件的寿命;而且,通过将隆起部的顶壁被透光窗暴露的部分为可透光的,使得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透光窗观察到显示组件的显示内容,提高了使用盖体的舒适度及便捷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示例性地,蒸汽阀包括阀下盖和阀上盖,阀下盖和阀上盖合围形成蒸汽通道,蒸汽通道连通在蒸汽进气口和蒸汽出气口之间,阀下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阀上盖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对准的第二通孔,隆起部经由第一通孔延伸至第二通孔。如此设置,隆起部可经由第一通孔伸入蒸汽阀内,相当于缩短了隆起部的顶壁与阀上盖的距离,进而使得隆起部的顶壁可以更加靠近蒸汽阀的透光窗,缩短了显示组件到透光窗的距离,提高了通过透光窗所观察到的显示组件的呈现效果。隆起部伸入到蒸汽阀内可以减小固定座和蒸汽阀的整体高度。另外,还美化了蒸汽阀的结构,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示例性地,阀下盖上设置有从第一通孔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环形凸缘,其中环形凸缘包围隆起部的侧面。如此设置,环形凸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隆起部的侧面进行径向的限位,避免了隆起部在蒸汽阀内发生大范围的移位。而且,隆起部在蒸汽阀内可以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形凸缘保护了隆起部,也便于在设计蒸汽通道时可以直接排除该空间而将蒸汽通道设在该空间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精简蒸汽阀的结构,进而精简了盖体的设计方案。
示例性地,环形凸缘的顶部插至第二通孔内,环形凸缘和第二通孔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间隔形成蒸汽出气口。如此设置,蒸汽通道的出气口可以呈环形结构。相较于一整股气体从环形出气口直接呈环形柱状排出的形态,本申请进入蒸汽阀的气体可以被导流至环形的出气口排出,可以大大分散出气口的气流,避免蒸汽通道的出气口烫伤用户;而且,该蒸汽通道的出气口呈环状,还可提升蒸汽阀的蒸汽美观度。
示例性地,蒸汽进气口设置在阀下盖上。如此设置,蒸汽可以由阀下盖向与阀上盖合围形成的蒸汽通道流动,与蒸汽在自然状态下会向上流动的运动规律一致,可以加快蒸汽在蒸汽阀内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蒸汽阀的排气效果;进而提高了盖体的性能。
示例性地,蒸汽阀还包括阀外罩,阀外罩扣合在阀上盖的上表面,透光窗设置在阀外罩。如此,可以直接在阀外罩上加工出透光窗,避免在阀上盖和阀下盖所形成的阀本体上加工制造透光窗,降低了蒸汽阀的制造复杂度。而且,阀外罩可以保护阀上盖和阀下盖所形成的阀本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蒸汽阀的美观度。阀外罩可以是透明的。
示例性地,固定座上设置有与第一通气口对准的第二通气口,蒸汽进气口从蒸汽阀的底面向下延伸,蒸汽进气口穿过第二通气口插至第一通气口内。如此设置,内衬下方的烹饪空间与外界可以具有连通外界气体通道。而且,通过内部结构便可实现气体通道,无需任何额外的连接管,使得盖体的排气通道结构简单,减少了盖体的整体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盖体发生故障的几率。从密封的相关方面而言,如果蒸汽进气口、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依次串行连接,则需要对蒸汽进气口与第二通气口的连接处、第二通气口与第一通气口的连接处进行分别密封,需要密封两处。而本申请的蒸汽阀的进气口插入第一通气口内,可以仅在蒸汽进气口与第一通气口之间的部位进行密封,减少需要密封的部位数量,减少了盖体在高温蒸汽的流经路径上的零件数量,降低工艺和制造难度;也减少了更换相关密封件的数量和频率,降低了易损件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维护成本。
示例性地,第二通气口的边缘和第一通气口的边缘之间夹持有密封圈,密封圈在蒸汽阀处于安装状态下密封在蒸汽进气口与第一通气口之间。如此设置,密封圈可以对蒸汽进气口进行密封,避免高温蒸汽通过蒸汽进气口与第一通气口的侧壁之间的空间泄漏到盖体的内部,从而影响了内部电路元器件或者其他零部件的性能。
示例性地,盖体还包括面盖,其中,面盖位于固定座和内衬之间且覆盖内衬的上表面,固定座、面盖和内衬相互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得三者为一个整体,进而提高了盖体的整体稳固性。
示例性地,盖体还包括覆盖面盖的上表面的面盖装饰片,固定座连接至面盖,面盖装饰片上设置有安装孔,固定座穿设于安装孔,安装孔的边缘夹持在固定座和面盖之间。如此设置,固定座可以将面盖装饰件牢牢地压在面盖上,利于盖体的整体牢固性。
示例性地,蒸汽进气口在蒸汽阀处于安装状态下插至第一通气口内,蒸汽进气口的外侧壁和第一通气口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蒸汽进气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起,凸起沿蒸汽进气口的径向方向挤压密封圈。如此设置,凸起可以沿蒸汽进气口的径向方向对密封圈施加一定的挤压力,即可以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挤压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得密封圈与蒸汽进气口的侧壁贴合地更加紧密,可有效防止蒸汽阀在垂直于径向方向的方向上松脱,例如翻转盖体的过程中脱离固定座;而且,该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挤压处的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再者,密封圈80可以对内衬与蒸汽阀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避免气体泄漏进而损坏盖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
示例性地,凸起为多个,且沿着蒸汽进气口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如此设置,多个凸起可以在多个部位挤压密封圈,增加了凸起对密封圈挤压的总挤压力,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蒸汽阀的连接牢固性,更进一步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松脱。而且,沿着蒸汽进气口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相当于多个凸起可以环绕密封圈的一整圈,即,凸起可以在密封圈的整个周向均进行挤压,蒸汽进气口与密封圈的连接更加牢固,避免两者在某一侧连接牢固而另一侧松动的现象。
示例性地,第一侧为蒸汽阀的后侧,第二侧为蒸汽阀的前侧。如此设置,拆卸把持部可以位于远离用户的一侧,用户在日常烹饪中几乎不会活动至拆卸把持部的区域,也无需担心需要避让拆卸把持部或者被其磕碰,提高了使用盖体时的操作舒适度;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烹饪器具包括煲体以及如前任一项的盖体,盖体可开合煲体,盖体扣合至煲体时形成烹饪空间,蒸汽阀的蒸汽进气口与烹饪空间相通。因为盖体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含了盖体的烹饪器具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做赘述。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是限定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是限定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盖体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盖体的爆炸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蒸汽阀的轴测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固定座的轴测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面盖的轴测图;以及
图7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内衬的轴测图;以及
图8为图1所示的蒸汽阀的爆炸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盖体;100、蒸汽阀;101、蒸汽进气口;102、蒸汽出气口;103、蒸汽通道;110、透光窗;120、阀下盖;121、第一通孔;122、环形凸缘;130、阀上盖;131、第二通孔;140、阀外罩;151、第一密封件;160、第二密封件;141、拆卸把持部;171、第一侧;172、第二侧;150、凸起;200、固定座;240、隆起部;252、第二通气口;260、凹槽;270、第一连接孔;280、密封圈;300、显示组件;310、发光元件;320、遮光罩;330、标签板;400、面盖;440、第三连接孔;450、避让孔;500、面盖装饰件;501、安装孔;600、内衬;601、第一通气口;602、第二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盖体。盖体可以应用至烹饪器具等任意合适的设备。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任一种盖体。烹饪器具包括但不限于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等。
除了盖体之外,烹饪器具还可以包括煲体。盖体可与煲体形状基本上对应。示例性地,盖体可大致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可以通过枢转等任意合适的方式相对于煲体可开合。当盖体盖合至煲体时,煲体和盖体可以合围形成烹饪空间。烹饪器具可以对烹饪空间内的米、肉或者蔬菜等食物进行烹饪。当盖体相对于煲体打开时,可以将食物放置在烹饪空间中,或者将食物放从烹饪空间中取出。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盖体和烹饪器具进行详细介绍。如图1所示,盖体10可以包括可拆卸的蒸汽阀100。蒸汽阀100可以排除烹饪空间内产生的蒸汽。蒸汽阀100类型多种多样,此处不做限定。蒸汽阀100可以大体为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等各种形状。例如,有的蒸汽阀可以为烹饪器具的烹饪空间提供大约1.2倍的标准大气压。与普通的烹饪器具相比,具有这种蒸汽阀100的盖体10的烹饪器具可以更快煮熟食物,可以保证食物的营养,且不会影响食物的口感。蒸汽阀100可以具有蒸汽进气口101和蒸汽出气口102。通常情况下,蒸汽进气口101可以与烹饪空间相通。蒸汽出气口102可以与外界相通。具体地,如图3所示,蒸汽阀100可以具有蒸汽通道103。蒸汽进气口101可以通过蒸汽通道103连通至蒸汽出气口102,进而与外界连通。蒸汽阀100的气流流动方向见图3中实心箭头所示。
示例性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盖体10还可以包括固定座200。蒸汽阀100可以通过卡接、磁吸等方式,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连接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固定座200的上侧,此处不做限定。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蒸汽阀100上可以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凸起150,如图5所示,固定座200上可以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凹槽260,凸起150可以与凹槽260适配,如此可以对蒸汽阀100进行限位。通过设置固定座200,固定座200可以支撑蒸汽阀100。
如图1所示,盖体10还可以包括内衬600。如图3所示,蒸汽阀100可以位于内衬600的上方。可以理解的是,蒸汽阀100可以直接连接至内衬600的上方,即,盖体10可以不包括固定座。内衬60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通气口601。蒸汽阀100处于安装状态下,蒸汽进气口101可以与第一通气口601插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蒸汽进气口可以外套在第一通气口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蒸汽进气口可以插入在第一通气口内。如此,盖体10下方的烹饪空间的高温蒸汽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口601进入蒸汽进气口101,进而通过蒸汽通道103、蒸汽出气口102排出外界。
蒸汽阀100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此处及下文所描述的方位术语“第一”和“第二”仅是用于区别不同的两侧,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如图3至图4所示,第一侧171上可以设置有拆卸把持部141。拆卸把持部141可以为拉环、手柄、凸耳等任何可以把持的结构,此处不做限定。拆卸把持部141与蒸汽阀10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而成或者分体加工后连接在一起。
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二侧172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一侧171的距离。当手持拆卸把持部141拆卸蒸汽阀100时,第二侧172通常可以作为支点。在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二侧172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一侧171的距离的情况下,拆卸蒸汽阀100时,第一通气口601对蒸汽进气口101产生的阻力的力臂较小,在阻力一定的前提下,所需要克服的阻力力矩较小。而且,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二侧172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一侧171的距离,即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二侧172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101到拆卸把持部141的距离,也就是说,通过拆卸把持部141施力的外力力臂较长,根据杠杆原理可知,对拆卸把持部141施加相对较小的作用力便可克服阻力力矩,进而将蒸汽阀100拆卸下来。如此设置,本申请的盖体10极大地方便了用户轻松拆卸蒸汽阀100,省时省力。而且,在拆卸掉蒸汽阀100的过程中,也避免了对蒸汽阀100的损坏,避免因为拆卸过程导致蒸汽阀100失效,提高了蒸汽阀100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了盖体10的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为蒸汽阀100的损坏而使得盖体10烫伤用户。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一侧171可以为蒸汽阀100的后侧。此处及下文所描述的方位术语“后侧”指的是盖体10远离用户的一侧。为了便于理解,以一些场景为例进行描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盖体10的操作界面可以设置在靠近用户的一侧,本申请的第一侧171为蒸汽阀100的后侧,即远离操作界面的一侧。这样,用户在日常烹饪的操作中,几乎不会活动至第一侧171的区域,避免在日常操作中频繁地避让第一侧171附近的结构或者被第一侧171附近的结构磕碰。第二侧172可以为蒸汽阀100的前侧。即,第二侧172可以为相对靠近用户的一侧。如此设置,拆卸把持部141可以位于远离用户的一侧,用户在日常烹饪中几乎不会活动至拆卸把持部141的区域,也无需担心需要避让拆卸把持部141或者被其磕碰,提高了使用盖体10时的操作舒适度;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盖体10还可以包括面盖400。面盖400可以位于固定座200和内衬600之间。面盖400可以覆盖内衬600的上表面。固定座200、面盖400和内衬600可以相互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200可以连接至面盖4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可以连接至内衬上,面盖上设置有用于避让固定座相关部分的避让空间。固定座200、面盖400和内衬600三者可以从同一侧进行安装连接,或者在不同侧进行安装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固定座20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70。第一连接孔270可以为螺纹孔、通孔等,此处不做限定。第一连接孔27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当第一连接孔270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连接孔270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便于加工和制造,通常可以将多个第一连接孔270设计成同种结构。第一连接件可以从上方穿过第一连接孔270,并且连接至面盖400上。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可以为紧固件或者其他结构的连接件,此处不做限定。第一连接件的数量可以与第一连接孔270的数量一致。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能配合连接即可。如此设置,安装盖体10时,可以从上方将固定座200先连接至面盖400上,再进行后续的其他零部件装配,例如,后续与煲体或者其他结构的连接。这样,可以使得固定座200与面盖400形成一个部件,装配过程简单,方便;从上方进行操作,操作者的视角也清晰,缩短盖体10的装配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7所示,内衬60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孔602。第二连接孔602可以为螺纹孔、通孔等,此处不做限定。第二连接孔60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当第二连接孔602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连接孔270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便于加工和制造,通常可以将多个第二连接孔602设计成同种结构。如图6所示,面盖400上可以设置有第三连接孔440。第三连接孔440可以为螺纹孔、通孔等,此处不做限定。第三连接孔440可以与第二连接孔602一一对应地设置。第二连接件可以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连接孔602和第三连接孔440并连接至固定座200。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可以为紧固件或者其他结构的连接件,此处不做限定。第二连接件可将内衬600和面盖400连接至固定座200上,实现了三者的固定连接。由前述可知,操作者通过第一连接件先从上方将固定座200连接至面盖400上,然后,再通过第二连接件从内衬600的下方将内衬600和面盖400连接至固定座200。如此设置,第二连接件可以将内衬600和面盖400连接至固定座200,实现三者的固定,连接方式简单方便;而且,一上一下的连接方式,即第一连接件从上方将固定座200连接至面盖400,第二连接件从下方将内衬600、面盖400和固定座200连接在一起,可以在两侧对面盖400和固定座200进行作用和固定,可以使得三者连接更加可靠,避免了在同一方向连接因为反复翻转而引起的连接松动。除此之外,第二连接件从下方依次将三者连接固定,这样,固定座200上与第二连接件对应的连接孔可以无需设计成通孔,即无需在固定座200的上表面上显露出来,提高了固定座200的整体美观度。
不论何种实施例,固定座200、面盖400和内衬600可以相互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得三者为一个整体,进而提高了盖体10的整体稳固性。
示例性地,盖体10还可以包括面盖装饰件500。如图1-3所示,面盖装饰件500可以覆盖在面盖400的上表面。面盖装饰件500可以通过卡接、或者螺纹连接、或者粘贴、或者铆接等已知的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方式连接至面盖400和/或内衬上。固定座200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粘贴、焊接、螺纹连接、铆接、卡接、过盈配合等方式,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连接方式设置在面盖400上,此处不做限定。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面盖装饰件500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孔501。固定座200可以穿设于安装孔501。安装孔501的边缘可以夹持在固定座200和面盖400之间。也就是说,固定座200的一部分位于安装孔501的上部,而且该部分可以从上方压抵安装孔501的边缘,面盖400从下方压靠安装孔501的边缘。如此设置,固定座200可以将面盖装饰件500牢牢地压在面盖400上,利于盖体10的整体牢固性。
示例性地,蒸汽阀100上可以设置有透光窗110。透光窗110可以为透光材料形成的封闭实体部、或者为一个整体的开口等,此处不做限定。如图1所示,盖体10还可以包括显示组件300。显示组件300可以根据需要来显示任何合适的内容,例如,可以显示一些功能部件的工作状态,由此可以使得用户更直观地看到这些部件的工作状态;或者可以显示烹饪器具的烹饪程序,例如可以显示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或者可以显示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的进度;或者根据所选择的烹饪程序是否要使用功能部件而显示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中该功能部件会被使用时显示组件可以显示第一图案或者亮起,而在当前执行的烹饪程序中该功能部件不会被使用时显示组件可以显示不同于第一图案的第二图案或者熄灭;或者可以显示开机图案;或者显示上述内容中的多种的组合。显示组件3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灯光显示或者显示屏显示的方式,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其他显示方式,此处不做限定。显示组件300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粘贴、焊接、螺纹连接、铆接、卡接、过盈配合等方式,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连接方式设置在固定座上,此处不做限定。透光窗110可以暴露显示组件30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显示组件300可以包括发光元件310和遮光罩320。发光元件31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LED灯、灯贴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发光元件,此处不做限定。发光元件310可以通过各种结构连接至遮光罩32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罩320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连接至固定座的内壁上。遮光罩320可以从侧面包围发光元件310。通过设置遮光罩320,避免了发光元件310所发出的光线通过侧面传播,而是沿着发光元件310的端部发射出去,避免了发光元件310的光线在盖体10内部时向四周发射而影响视觉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显示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标签板330。标签板330上可以具有可透光的目标显示图案。标签板330可以覆盖在遮光罩320的顶部。遮光罩320可以对标签板330进行支撑。由前述可知,遮光罩320可以从侧面包围发光元件,即,发光元件位于遮光罩的内部或者设置在遮光罩的底部,标签板330位于发光元件的上方。这样,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目标显示图案投射出盖体10。如此,通过设置标签板,盖体10可以通过发光元件在透光窗110上呈现出目标显示图案,丰富了盖体10的显示状态;提高了盖体10的美观度;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不论显示组件的结构如何,显示组件所显示的内容可以通过透光窗110显示在盖体10的外表面上。通过设置透光窗110和显示组件,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而且,通过透光窗110也便于及时发现显示组件是否显示正常或者出现故障,以便及时维修更换。另外,通过在蒸汽阀100周围设置显示组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用户蒸汽阀100的位置,防止高温蒸汽烫伤用户。
示例性地,进气口101可以位于显示组件300和第二侧172之间。如此设置,进气口101可以相对更靠近第二侧172,相当于可以缩小进气口101与第二侧172之间的距离,便于实现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二侧172的距离小于蒸汽进气口101到第一侧171的距离。
示例性地,如图3和图5所示,固定座200可以包括向上隆起的隆起部240。隆起部可以大体为立方体、圆柱体或其他结构,此处不做限定。显示组件可以设置在隆起部240内。这样,隆起部240可以遮蔽位于其内的显示组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隆起部240的顶壁的至少被透光窗110暴露的部分是可透光的。可以理解的是,隆起部240也可以整体均为可透光的。显示组件所显示的内容可以依次通过隆起部240的这部分顶壁、蒸汽阀100的透光窗110(即中空空间)进而呈现在盖体10的外表面上。如此设置,隆起部240可以对显示组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了显示组件被外物磕碰或者砸坏,延长了显示组件的寿命;而且,通过将隆起部240的顶壁的至少被透光窗110暴露的部分为可透光的,使得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透光窗110观察到显示组件的显示内容,提高了使用盖体10的舒适度及便捷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蒸汽阀100可以包括阀下盖120和阀上盖130。阀下盖120和阀上盖130可以合围形成蒸汽通道10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阀下盖120和阀上盖130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51。如此,蒸汽通道103可以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避免了进入蒸汽通道103内的蒸汽通过连接处泄漏出去。蒸汽通道103连通在蒸汽进气口101和蒸汽出气口102之间。阀下盖12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孔121。阀上盖13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通孔131。第二通孔131与第一通孔121对准。隆起部240可以经由第一通孔121延伸至第二通孔131。如此,隆起部240的顶壁可以与第二通孔131的边缘大体上齐平。也就是说,蒸汽阀100的第二通孔131处与固定座200的隆起部240的顶壁可以大致齐平,这样,蒸汽阀100在第二通孔131处的直观感觉较好,相当于美化了蒸汽阀100的结构,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如此设置,隆起部240可经由第一通孔121伸入蒸汽阀100内,相当于缩短了隆起部240的顶壁与阀上盖130的距离,进而使得隆起部240的顶壁可以更加靠近蒸汽阀100的透光窗110,缩短了显示组件300到透光窗110的距离,提高了通过透光窗110所观察到的显示组件300的呈现效果。隆起部240伸入到蒸汽阀100内可以减小固定座200和蒸汽阀100的整体高度。另外,还美化了蒸汽阀100的结构,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阀下盖120上可以设置有从第一通孔121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环形凸缘122。环形凸缘122可以包围隆起部240的侧面。如此设置,环形凸缘12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隆起部240的侧面进行径向的限位,避免了隆起部240在蒸汽阀100内发生大范围的移位。而且,隆起部240在蒸汽阀100内可以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形凸缘122保护了隆起部240,也便于在设计蒸汽通道103时可以直接排除该空间而将蒸汽通道103设在该空间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精简蒸汽阀100的结构,进而精简了盖体10的设计方案。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环形凸缘122的顶部可以插至第二通孔131内。环形凸缘122和第二通孔131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间隔可以形成蒸汽通道103的出气口102。如此设置,蒸汽通道103的出气口102可以呈环形结构。相较于一整股气体从环形出气口直接呈环形柱状排出的形态,本申请进入蒸汽阀100的气体可以被导流至环形的出气口102排出,可以大大分散出气口102的气流,避免蒸汽通道103的出气口102烫伤用户;而且,该蒸汽通道103的出气口102呈环状,还可提升蒸汽阀100的蒸汽美观度。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蒸汽进气口101可以设置在阀下盖120上。如此设置,蒸汽可以由阀下盖120向与阀上盖130合围形成的蒸汽通道103流动,与蒸汽在自然状态下会向上流动的运动规律一致,可以加快蒸汽在蒸汽阀100内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蒸汽阀100的排气效果;进而提高了盖体10的性能。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蒸汽阀100可以包括阀外罩140。阀外罩140可以扣合在阀上盖130的上表面。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阀外罩140和阀上盖130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60。如此,蒸汽通道103可以具有很好的密封性,避免了进入蒸汽通道103内的蒸汽通过连接处泄漏出去。透光窗110可以设置在阀外罩140。可以理解的是,透光窗110可以设置在阀外罩140的侧壁、顶壁上。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透光窗可以设置在阀外罩的侧壁上,可以设置在某一个区域。或者,透光窗也可以沿着周向延伸设置在侧壁上,即形成一个环形的透光窗。或者,透光窗也可以设置在阀外罩的顶壁的边部区域。透光窗110可以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可以为离散的星星状,花瓣形、或者是连贯的一个整体透光窗,此处均不做限定。通常情况下,阀上盖130和阀下盖120配合后需要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这使得在加工过程中,阀上盖130和阀下盖120加工的精度较高,多数情况下加工精度高于阀外罩140的加工精度。如此,可以直接在阀外罩140上加工出透光窗110,避免在阀上盖130和阀下盖120所形成的阀本体上加工制造透光窗110,降低了蒸汽阀100的制造复杂度。而且,阀外罩140可以保护阀上盖130和阀下盖120所形成的阀本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蒸汽阀100的美观度。阀外罩140可以是透明的。
示例性地,如图5所示,固定座20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通气口252。如图3所示,第二通气口252可以与第一通气口601对准。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盖体10包括面盖400的实施例中,面盖400上可以设置有避让孔450。固定座200上设置的第二通气口252可以穿过避让孔450。这样,第二通气口252可以穿过面盖400到达内衬600的相对应的位置。蒸汽进气口101可以从蒸汽阀100的底面向下延伸。蒸汽进气口101可以穿过第二通气口252与第一通气口601插接连接。这样,内衬600下方的烹饪空间所产生的高温蒸汽可以通过第一通气口601进入蒸汽进气口101,从而排出外界。如此设置,内衬600下方的烹饪空间与外界可以具有连通外界气体通道。而且,通过内部结构便可实现气体通道,无需任何额外的连接管,使得盖体10的排气通道结构简单,减少了盖体10的整体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盖体10发生故障的几率。从密封的相关方面而言,如果蒸汽进气口101、第二通气口252、第一通气口601依次串行连接,则需要对蒸汽进气口101与第二通气口252的连接处、第二通气口252与第一通气口601的连接处进行分别密封,需要密封两处。而本申请的蒸汽阀100的进气口101插入第一通气口601内,可以仅在蒸汽进气口101与第一通气口601之间的部位进行密封,减少需要密封的部位数量,减少了盖体10在高温蒸汽的流经路径上的零件数量,降低工艺和制造难度;也减少了更换相关密封件的数量和频率,降低了易损件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维护成本。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二通气口252的边缘和第一通气口601的边缘之间可以夹持有密封圈280。蒸汽阀100在处于安装状态下,密封圈280可以密封在蒸汽进气口101与第一通气口601之间。如此设置,密封圈280可以对蒸汽进气口101进行密封,避免高温蒸汽通过蒸汽进气口101与第一通气口601之间的空间泄漏到盖体10的内部,从而影响了内部电路元器件或者其他零部件的性能。
示例性地,如图1、图3所示,蒸汽阀100处于安装状态下,蒸汽进气口101可以插至第一通气口601内。如图3所示,蒸汽进气口101的外侧壁和第一通气口601的内侧壁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圈280。这样,蒸汽阀100可以插至内衬600上,内衬600下方的烹饪空间的气体可以经由第一通气口601进入蒸汽阀100内。而且,密封圈280可以对内衬600与蒸汽阀10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避免内衬600下方的烹饪空间的气体通过两者连接处的缝隙进入盖体10的面盖400或者其他内部空间,避免位于此内部空间的电子元器件受到泄漏气体的作用而受损。蒸汽进气口101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凸起150。凸起150可以为梯形、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此处不做限定。凸起150与蒸汽进气口101的外侧壁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而成或者分体加工后连接在一起,此处不做限定。凸起15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当凸起150的数量为多个时,凸起150可以围绕蒸汽进气口101设置,此处不做限定。凸起150可以沿蒸汽进气口101的径向方向挤压密封圈280。如此设置,凸起150可以沿蒸汽进气口101的径向方向对密封圈280施加一定的挤压力,即可以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通过挤压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得密封圈280与蒸汽进气口101的侧壁贴合地更加紧密,可有效防止蒸汽阀100在垂直于径向方向的方向上松脱,例如翻转盖体10的过程中脱离固定座200;而且,该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挤压处的密封圈280的密封效果。再者,密封圈280可以对内衬600与蒸汽阀10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避免气体泄漏进而损坏盖体1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
示例性地,凸起可以为多个,并且沿着蒸汽进气口10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间隔分布可以是均匀分布、或者非均匀分布。如此设置,多个凸起可以在多个部位挤压密封圈280,增加了凸起对密封圈280挤压的总挤压力,从而更进一步提高蒸汽阀100的连接牢固性,更进一步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松脱。而且,沿着蒸汽进气口10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相当于多个凸起可以环绕密封圈280的一整圈,即,凸起可以在密封圈280的整个周向均进行挤压,蒸汽进气口101与密封圈280的连接更加牢固,避免两者在某一侧连接牢固而另一侧松动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包括煲体以及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盖体10。盖体10可以可开合煲体。当盖体10扣合至煲体时,可以形成烹饪空间。蒸汽阀100的进气口101可以与烹饪空间相通。因为盖体1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含了盖体10的烹饪器具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区域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区域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区域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4)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可拆卸的蒸汽阀,所述蒸汽阀具有蒸汽进气口和将所述蒸汽进气口与外界连通的蒸汽出气口;以及
内衬,所述蒸汽阀位于所述内衬的上方,所述内衬上设置有第一通气口,所述蒸汽阀处于安装状态下所述蒸汽进气口与所述第一通气口插接,
其中,所述蒸汽阀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上设置有拆卸把持部,所述蒸汽进气口到所述第二侧的距离小于所述蒸汽进气口到所述第一侧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固定座,所述蒸汽阀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固定座的上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阀上设置有透光窗,所述盖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显示组件,所述透光窗暴露所述显示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第二侧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向上隆起的隆起部,所述显示组件设置在所述隆起部内,所述隆起部的顶壁的至少被所述透光窗暴露的部分是可透光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阀包括阀下盖和阀上盖,所述阀下盖和所述阀上盖合围形成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连通在所述蒸汽进气口和所述蒸汽出气口之间,所述阀下盖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阀上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准的第二通孔,所述隆起部经由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下盖上设置有从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环形凸缘,其中
所述环形凸缘包围所述隆起部的侧面;和/或
所述环形凸缘的顶部插至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环形凸缘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间隔形成所述蒸汽出气口;和/或
所述蒸汽进气口设置在所述阀下盖上;和/或
所述蒸汽阀还包括阀外罩,所述阀外罩扣合在所述阀上盖的上表面,所述透光窗设置在所述阀外罩。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气口对准的第二通气口,所述蒸汽进气口从所述蒸汽阀的底面向下延伸,所述蒸汽进气口穿过所述第二通气口插至所述第一通气口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气口的边缘和所述第一通气口的边缘之间夹持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在所述蒸汽阀处于所述安装状态下密封在所述蒸汽进气口与所述第一通气口之间。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面盖,其中
所述面盖位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内衬之间且覆盖所述内衬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座、所述面盖和所述内衬相互连接;和/或
所述盖体还包括覆盖所述面盖的上表面的面盖装饰片,所述固定座连接至所述面盖,所述面盖装饰片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定座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边缘夹持在所述固定座和所述面盖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进气口在所述蒸汽阀处于所述安装状态下插至所述第一通气口内,所述蒸汽进气口的外侧壁和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蒸汽进气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沿所述蒸汽进气口的径向方向挤压所述密封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多个,且沿着所述蒸汽进气口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为所述蒸汽阀的后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蒸汽阀的前侧。
14.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所述煲体,所述盖体扣合至所述煲体时形成烹饪空间,所述蒸汽阀的所述蒸汽进气口与所述烹饪空间相通。
CN202223613340.0U 2022-12-31 2022-12-31 盖体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147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3340.0U CN219147364U (zh) 2022-12-31 2022-12-31 盖体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3340.0U CN219147364U (zh) 2022-12-31 2022-12-31 盖体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7364U true CN219147364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42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3340.0U Active CN219147364U (zh) 2022-12-31 2022-12-31 盖体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73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65575C (en) Illuminated dial
CN219147364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JP2018065200A (ja) ロボット及びロボットにおける表示灯の設置方法
CN212338353U (zh) 旋钮及燃气灶
CN218978643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9126040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9126038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08725517U (zh) 烹饪器具
CN219126037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9126039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09996042U (zh) 烹饪器具的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5583922U (zh) 料理设备
CN212591766U (zh) 杯盖组件、杯体组件和食物料理机
CN210540921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操作显示装置
CN210697183U (zh) 密封结构和烹饪器具
CN217978609U (zh) 一种家用嵌入式应急灯
CN221172324U (zh) 光波炉及其炉头
CN216675513U (zh) 微压阀和烹饪器具
CN211270003U (zh) 具有灯光效果的烹饪器具
CN211354941U (zh) 烹饪器具
CN210408127U (zh) 电饭煲盖的内衬组件、电饭煲盖和电饭煲
CN211748756U (zh) 一种具有显性观感效果的烹饪器具
CN210398591U (zh) 一种快装led灯
CN218942937U (zh) 一种方便装配的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7488318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