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0707U - 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 Google Patents
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00707U CN219100707U CN202223243071.3U CN202223243071U CN219100707U CN 219100707 U CN219100707 U CN 219100707U CN 202223243071 U CN202223243071 U CN 202223243071U CN 219100707 U CN219100707 U CN 2191007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el
- corner
- carrier plate
- truss
- side fo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335 Galvanized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2 electric spa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97 galvanized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包括:边模和角码。边模适用于围设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边模的截面呈“L”型结构,顶部朝向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有第一抵接件,朝向所述第一抵接件的方向弯折有第二抵接件,以形成容置空间,角码与容置空间相匹配,角码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分别与边模、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相抵接,且角码朝向桁架楼承板方向弯折有拉钩,能够固定到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筋。如此,通过角码将边模与桁架楼承板相固定,避免了在高空作业使用电焊机,点焊固定边模和桁架楼承板的施工步骤,提高了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背景技术
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相比自身就存在着很多优势,桁架楼承板与楼体的钢筋直接进行焊接,保证了楼体的稳定性,而且底部采用的是镀锌钢板的材质,通过相应的制作形成特定高度的钢板,然后通过焊接把这两部分合为一体。在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围设有边模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
通常的做法是使用2mm厚的钢板折弯成L型,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将边模与桁架楼承板的钢梁进行焊接连接,待钢楼承板和边模安装完成后,再使用钢筋对边模进行焊接加固。
如此,现场安装使用电焊进行固定,在楼板和边模施工过程中,因楼面仍处于高空作业阶段,电焊机搬运、电缆线缠绕、焊接电火花等问题给施工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通过采用与可拆卸连接的角码与楼承板固定方式,不使用点焊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包括:边模和角码;所述边模适用于围设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且所述边模的截面呈“L”型结构,顶部朝向所述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有第一抵接件,底部朝向所述第一抵接件的方向弯折有第二抵接件,以形成容置空间;所述角码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匹配,所述角码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分别与所述边模、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相抵接,且所述角码朝向所述桁架楼承板方向弯折有拉钩,能够固定到所述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角码的侧边与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抵接件相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边模为方形的长条状结构,且所述边模沿体长方向弯折有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相垂直;所述第一面板远离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弯折有所述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二面板远离所述第一抵接件的一端弯折有所述第二抵接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角码包括第一角码和第二角码;所述第一角码与所述第二角码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角码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角码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匹配,嵌设在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与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抵接件相抵接;所述第一角码的板面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长条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角码为板状的长条结构,与所述安装孔相匹配;所述第二角码体长方向的一端顶部弯折有所述拉钩,底部弯折有手持部;所述拉钩的弯折角度为90度,所述手持部的弯折角度在30度-50度区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面板的板面相平行;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角码的中部,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留有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二角码体宽方向的一端开设卡接槽,且所述卡接槽开设在远离所述拉钩的一端;所述卡接槽的开设长度为第二预设距离,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相等,且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安装孔相匹配,能够嵌设在所述安装孔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孔的开设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孔沿所述拉钩的延伸方向开设;多个所述安装孔等间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钩朝向所述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延伸有第三预设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边模的整体为中空的方形结构,围设在所述桁架楼承板的外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的有益效果:边模的截面呈“L”型结构,顶部朝向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有第一抵接件,底部朝向第一抵接件的方向弯折有第二抵接件,以形成能够卡接角码的容置空间,角码的形状结构与边模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相匹配,能够嵌设在容置空间内,且角码朝向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延伸有拉钩,能够挂接在桁架楼承板上设置有支座钢筋,将与角码连接的边模固定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如此,通过角码将边模与桁架楼承板相固定,避免了在高空作业使用电焊机,点焊固定边模和桁架楼承板的施工步骤,提高了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不仅如此,角码的生产工艺为冲压工艺,能够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的主体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角码的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角码的主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申请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申请的主旨。
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包括:边模100和角码200,边模100围设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用于防止楼承板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角码200与弯折的边模100相固定,嵌设在边模100内,为边模100提供支撑,避免浇筑过程中边模100变形出现波浪形侧向弯曲的情况。不仅如此,角码200朝向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延伸有拉钩221,用于将加码以及和角码200卡接的边模100,与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筋连接,将边模100固定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具体的,边模100的截面呈“L”型结构,顶部朝向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有第一抵接件111,底部朝向第一抵接件111的方向弯折有第二抵接件121,以形成能够卡接角码200的容置空间,角码200的形状结构与边模100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相匹配,能够嵌设在容置空间内,且角码200朝向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延伸有拉钩221,能够挂接在桁架楼承板上设置有支座钢筋,将与角码200连接的边模100固定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如此,通过角码200将边模100与桁架楼承板相固定,避免了在高空作业使用电焊机,点焊固定边模100和桁架楼承板的施工步骤,提高了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角码200的形状结构,与边模100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相匹配,使角码200能够牢固的嵌设在容置空间。如此,角码200与边模100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便于进行角码200与边模100之间的安装和拆卸,在工人在高空作业时,操作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在以具体实施例中,边模100的截面呈“L”型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面板110与第二面板120,第一面板110的板面方向朝向桁架楼承板,第二面板120的版面方向竖直朝上。此外,第一面板110远离第第二面板120的一端弯折有第一抵接件111,第一抵接件111为板状结构,与第一面板110之间留有第一预设角度,第一预设角度的角度范围在30度-60度区间件,便于抵接且固定角码200的顶部。第二面板120远离第二面板120的一端弯折有第二抵接件121,第二抵接件121为板状结构,与第二面板120之间留有第二预设角度,第二预设角度为90度,使第二面板120与板状结构的第二抵接件121相垂直,便于固定角码200的底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角码200包括第一角码210和第二角码220两部分,第一角码210的形状结构与边模100弯折的容置空间相匹配,用于嵌设固定在边模100的容置空间内,第二角码220弯折延伸有拉钩221,用于固定边模100与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筋。具体的,第一角码210与第二角码220采用冲压工艺的形成,能够大批量进行生产。
进一步的,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角码210与第二角码220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不使用常规的焊接固定方式,使第一角码210与第二角码220的安装更加方便和快捷。工人高空作业时,能够轻松的将第一角码210与第二角码220进行卡接组合,施工过程更加安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角码210为板状结构,卡接在边模100弯折的容置空间内。具体的,第一角码210竖直设置,侧边分别与边模100的第一面板110、第二面板120、第一抵接件111和第二抵接件121相抵接,能够牢固的嵌设在容置空间内部。
进一步的,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角码210上开设有能够卡接第二角码220的安装孔223。
其中,第一角码底部222截面为方形结构,与边模100的第一面板110、第二面板120和第二抵接件121相抵接,固定第一角码210的底部。第二角码顶部221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且为腰为斜边一端的底角角度,与第一面板110与第一抵接件111之间弯折的角度相匹配,使第一角码210顶部能够嵌设在第一面板110与第一抵接件111之间。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角码220为板状的长条结构,体长方向的一端顶部弯折且延伸有用于固定边模100与桁架楼承板的拉钩221,底部弯折有手持部222。
进一步的,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角码220能够设置在第一角码210的安装孔223内,将第一角码210与第二角码220相固定。具体的,第一角码210开设的安装孔223为长条孔,且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面板110相垂直,孔的长度大于第二角码220的体宽长度,使板状结构的第二角码220能够以竖直的状态设置在安装孔223。不仅如此,安装孔223开设位置位于第一角码210的中部,与第一角码210的底部留有第一预设距离,第二角码220体宽方向且远离拉钩221的一端开设有卡接槽223,卡接槽223的开设长度为第二预设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相等。如此设置,首先将第二角码220以竖直的状态设置在第一角码210的安装孔223内,再将第二角码220底端开设的卡接槽223对准安装孔223在竖直方向上的底端,最后第二角码220通过开设的卡接槽223朝向第二面板120的方向按压,完成第一角码210与第二角码220之间的固定。
更进一步的,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孔223的开设数量为多个,沿拉钩221的延伸方向等间隔设置。如此设置,当第二角码220卡接在不同的安装孔223时,能够调节第二角码220上弯折、延伸的拉钩221,与桁架楼承板之间的距离,使拉钩221在安装后挂接在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筋。
其中,第一角码210与第二角码220固定后的状态为,第二角码220弯折、延伸的拉钩221朝向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筋。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拉钩221朝向桁架楼承板方向延伸有第三预设距离,使拉钩221能够挂接在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架上,完成边模100与桁架楼承板之间的固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边模100的整体为中空的方型结构,围设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用于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模和角码;
所述边模适用于围设在桁架楼承板的外侧,且所述边模的截面呈“L”型结构,顶部朝向所述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弯折有第一抵接件,底部朝向所述第一抵接件的方向弯折有第二抵接件,以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角码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匹配,所述角码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分别与所述边模、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相抵接,且所述角码朝向所述桁架楼承板方向弯折有拉钩,能够固定到所述桁架楼承板的支座钢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模为方形的长条状结构,且所述边模沿体长方向弯折有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
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相垂直;
所述第一面板远离所述第二面板的一端弯折有所述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二面板远离所述第一抵接件的一端弯折有所述第二抵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码的侧边与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抵接件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码包括第一角码和第二角码;
所述第一角码与所述第二角码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码为板状结构;
所述第一角码与所述容置空间相匹配,嵌设在所述容置空间;
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与所述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抵接件相抵接;
所述第一角码的板面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长条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二角码为板状的长条结构,与所述安装孔相匹配;
所述第二角码体长方向的一端顶部弯折有所述拉钩,底部弯折有手持部;
所述拉钩的弯折角度为90度,所述手持部的弯折角度在30度-50度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面板的板面相平行;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角码的中部,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留有第一预设距离;
所述第二角码体宽方向的一端开设卡接槽,且所述卡接槽开设在远离所述拉钩的一端;
所述卡接槽的开设长度为第二预设距离,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相等,且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安装孔相匹配,能够嵌设在所述安装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开设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孔沿所述拉钩的延伸方向开设;
多个所述安装孔等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钩朝向所述桁架楼承板的方向延伸有第三预设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模的整体为中空的方形结构,围设在所述桁架楼承板的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43071.3U CN219100707U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43071.3U CN219100707U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00707U true CN219100707U (zh) | 2023-05-30 |
Family
ID=86461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243071.3U Active CN219100707U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00707U (zh) |
-
2022
- 2022-12-02 CN CN202223243071.3U patent/CN21910070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100707U (zh) | 带肋加强型免焊接楼承板边模组合 | |
CN110700490B (zh) | 转换层大跨度型钢混凝土梁及施工方法 | |
CN211447283U (zh) | 主楼和裙房的连接梁 | |
CN110593556A (zh) | 格栅组合模架系统 | |
CN218176624U (zh) | 一种用于大曲率弧形清水混凝土墙的木模板 | |
CN216664690U (zh) | 定型化装配式吊顶转换层 | |
CN210888046U (zh) | 格栅组合模架系统 | |
CN215483439U (zh) | 一种定型化排水沟支模工具 | |
CN213741582U (zh) | 一种具有加强钢结构的钢结构衔接组件 | |
CN211229464U (zh) | 一种爬架用可调节式转接件 | |
CN214034133U (zh) | 一种用于连接墙板构件的水平连接装置及墙板组件 | |
CN213837740U (zh) | 一种脚手架专用主龙骨体系 | |
CN214884742U (zh) | 一种带支座连接器的预制楼板 | |
CN211816999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中的快速定位预埋件 | |
CN212200765U (zh) | 一种建筑钢结构梁 | |
CN216840236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 |
CN217871843U (zh) | 一种双u型斜撑底座 | |
CN216810635U (zh) | 一种钢筋保护层定位装置 | |
CN220133989U (zh) | 一种隧道二衬素混凝土三肢格栅拱架固定装置 | |
CN214885478U (zh) | 一种用于楼板和混凝土翻边一次成型的模板结构 | |
CN211548039U (zh) | 一种装配式叠合构件节点配置装置 | |
KR102767538B1 (ko) | 보 일체형 거푸집 및 그 거푸집 제조 방법 | |
CN213539386U (zh) | 一种装配式墙体安装装置 | |
CN220285318U (zh) | 一种后浇挑板免支撑结构 | |
CN219196486U (zh) | 一种lp箍筋桁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