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088863U - 一种侧睡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睡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8863U
CN219088863U CN202222657840.8U CN202222657840U CN219088863U CN 219088863 U CN219088863 U CN 219088863U CN 202222657840 U CN202222657840 U CN 202222657840U CN 219088863 U CN219088863 U CN 219088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ow
sleeping
armrest
button
side slee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578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格格
尹小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rsa Sleep 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rsa Sleep 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rsa Sleep 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Ursa Sleep 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578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8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8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88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睡枕,涉及睡眠寝具领域。该侧睡枕包括第一枕部;第二枕部,所述第二枕部连接所述第一枕部,所述第二枕部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且所述第二枕部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设于所述第二枕部的延伸部分。第二枕部的延伸部分沿着人体方向延伸一定距离,使侧睡枕整体形状更加贴合人体侧睡时的睡姿,且第二枕部的延伸部分可以用于放置手部,使头部与手部均有柔软触感,提高睡眠舒适性,第二枕部开设有容纳槽,在温度较低时,可将手部伸入容纳槽中,防止手部受凉,解决了当前的侧睡枕容易使手部着凉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侧睡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睡眠寝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睡枕。
背景技术
一般认为,枕头是人们为睡眠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使用枕头可以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枕头的选用,不同的枕头可以为人们带来不同的睡眠体验,现在已经出现了适合仰睡的仰睡枕、适合侧睡的侧睡枕等贴合不同睡姿的枕头。
但是,当前的侧睡枕存在容易使手部受凉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侧睡枕,旨在解决侧睡时手部容易受凉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侧睡枕,侧睡枕包括:
第一枕部;
第二枕部,所述第二枕部连接所述第一枕部,所述第二枕部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且所述第二枕部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设于所述第二枕部的延伸部分。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枕部包括:
头卧部,所述头卧部设于所述第一枕部的中心处,所述头卧部连接所述第二枕部;
围绕部,所述围绕部围绕所述头卧部设置,所述围绕部高于所述头卧部,且所述围绕部连接所述第二枕部。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枕部包括:
颈卧部,所述颈卧部设于所述第二枕部的中心处,且所述颈卧部连接所述第一枕部;
扶手部,所述扶手部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扶手部对称设于所述颈卧部两侧,所述扶手部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且两个所述扶手部均开设所述容纳槽。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侧睡枕还包括:
抽拉绳,所述抽拉绳的一端贯穿所述扶手部与所述颈卧部固定连接,所述抽拉绳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扶手部;
猪鼻扣,所述猪鼻扣滑动设置于所述抽拉绳,滑动所述猪鼻扣使得所述猪鼻扣具有挤压所述扶手部以使所述扶手部升高的第一位置及远离所述扶手部以使所述扶手部下降的第二位置。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枕部的边缘处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用于收纳所述抽拉绳及所述猪鼻扣。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收纳槽、所述抽拉绳及所述猪鼻扣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收纳槽、所述抽拉绳及所述猪鼻扣沿所述侧睡枕的轴线对称设置。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枕部边缘处设有挂紧部,所述挂紧部用于挂紧所述抽拉绳。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挂紧部为纽扣,所述纽扣缝制于所述第一枕部的边缘处,所述抽拉绳挂紧于所述纽扣以收纳所述抽拉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技术方案,侧睡枕包括第一枕部及第二枕部。
其中,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组合形成侧睡枕,第二枕部位于第一枕部下方且第一枕部与第二枕部连接。由于人在侧睡时,手部会自然地放置于靠近头部的区域,因此,第二枕部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便于在侧睡时放置手部,提高睡眠体验。且在侧睡时,手部没有任何覆盖物,容易受凉,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第二枕部开设一容纳槽,在温度较低时,可将手部伸入容纳槽中,防止手部受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侧睡枕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侧睡枕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侧睡枕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第一枕部 110 头卧部
120 围绕部 130 收纳槽
140 挂紧部 200 第二枕部
210 容纳槽 220 颈卧部
230 扶手部 310 抽拉绳
320 猪鼻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侧睡时,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将手放入被褥中会影响侧睡的舒适性,如果将手压在头下,会导致手部血液流通不顺畅,产生手部麻木。因此需要一种侧睡枕来解决侧睡时手部容易受凉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出一种侧睡枕,解决了侧睡时手部容易受凉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侧睡枕,该侧睡枕包括:
第一枕部100;
第二枕部200,第二枕部200连接第一枕部100,第二枕部200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且第二枕部200开设有容纳槽210,容纳槽210设于第二枕部200的延伸部分。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侧睡枕包括:第一枕部100及第二枕部200。
其中,第一枕部100与第二枕部200组合形成侧睡枕,第二枕部200位于第一枕部100下方且第一枕部100与第二枕部200连接。由于人在侧睡时,手部会自然地放置于靠近头部的区域,因此,第二枕部200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便于在侧睡时放置手部,提高睡眠体验。且在侧睡时,手部没有任何覆盖物,容易受凉,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第二枕部200开设一容纳槽210,在温度较低时,可将手部伸入容纳槽210中,防止手部受凉。具体的,第一枕部100与第二枕部200内部均设有空腔,可以填充不同类型的枕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效果。
进一步的,参照图1,第一枕部100包括:
头卧部110,头卧部110设于第一枕部100的中心处,头卧部110连接第二枕部200;
围绕部120,围绕部120围绕头卧部110设置,围绕部120高于头卧部110,且围绕部120连接第二枕部200。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为了提高侧睡枕的舒适性,在第一枕部100设置头卧部110及围绕部120,头卧部110的高度低于围绕部120,当头部枕至第一枕部100时,第一枕部100将头部包围,既能保持睡眠时的温度又能提高睡眠舒适性。
具体的,头卧部110可设计为不同形状,如方形、椭圆形等,或者设计为与耳朵相贴合的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参照图 ,第二枕部200包括:
颈卧部220,颈卧部220设于第二枕部200的中心处,且颈卧部220连接第一枕部100;
扶手部230,扶手部230设有两个,两个扶手部230对称设于颈卧部220两侧,扶手部230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且两个扶手部230均开设容纳槽210。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第二枕部200包括颈卧部220和扶手部230,颈卧部220可以缓和的连接枕头与床面,防止在躺下时颈椎出现高度差,使颈椎出现不适,并且可以防止颈椎受凉,出现落枕的问题。扶手部230用于放置手部,在侧睡时,可以将手部搭在扶手部230上,或在感觉寒冷时,将手部伸入容纳槽210中。
具体的,扶手部23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确定。扶手部230的延伸长度可以较长,如延伸到腿部区域,侧睡时腿部可以搭在该扶手部230上,满足不同的睡姿要求,此时容纳槽210设置在扶手部230靠近第一枕部100的位置,具体位置应满足便于手部伸入的要求。扶手部230的延伸长度可以较短,此种结构可以减少侧睡枕的整体体积,使其整体更便于收纳携带。
进一步的,参照图1和图2,侧睡枕还包括:
抽拉绳310,抽拉绳310的一端贯穿扶手部230与颈卧部220固定连接,抽拉绳310的另一端外露于扶手部230;
猪鼻扣320,猪鼻扣320滑动设置于抽拉绳310,滑动猪鼻扣320使得猪鼻扣320具有挤压扶手部230以使扶手部230升高的第一位置及远离扶手部230以使扶手部230下降的第二位置。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滑动猪鼻扣320可以使猪鼻扣320抵接挤压扶手部230,由于抽拉绳310一端与颈卧部220固定连接,在滑动猪鼻扣320挤压扶手部230时,可以使扶手部230高度升高。
进一步的,参照图2和图3,第一枕部100的边缘处设有收纳槽130,收纳槽130用于收纳抽拉绳310及猪鼻扣320。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抽拉绳310较长,在侧睡枕的日常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抽拉绳310挂住其他物品导致使用不便或在收纳侧睡枕时抽拉绳310缠住其他物品,在取出侧睡枕时产生阻碍,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在第一枕部100的边缘处开设收纳槽130,在不需要使用抽拉绳310及猪鼻扣320时,可以将抽拉绳310及猪鼻扣320放置到收纳槽130中。
具体的,为了防止抽拉绳310及猪鼻扣320滑出收纳槽130,可以将收纳槽130开口设计的小一些,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侧睡枕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将收纳槽130的开口设计的较小时,也可以轻松的将抽拉绳310及猪鼻扣320放置到收纳槽130中。
另外,收纳槽130、抽拉绳310及猪鼻扣320均设有两个,两个收纳槽130、抽拉绳310及猪鼻扣320沿侧睡枕的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参照图4和图5,第一枕部100边缘处设有挂紧部140,挂紧部140用于挂紧抽拉绳310。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另一种防止抽拉绳310缠绕其他物品的解决方案,可以在第一枕部100的边缘处设置挂紧部140,在不使用抽拉绳310时将抽拉绳310挂置在挂紧部140。具体的,抽拉绳310选用具有一定弹性的线绳,通过抽拉绳310的弹性,可以轻松的将抽拉绳310挂置于挂紧部140进行收纳或拆离挂紧部140以便于对扶手部230进行高度调节。
具体的,挂紧部140可选用挂钩、纽扣等可实现挂置功能的元件。挂紧部140优选为纽扣,纽扣缝制于第一枕部100的边缘处。相较于挂钩等其他可实现挂置功能的元件,纽扣成本更低且能保持侧睡枕的整体美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睡枕包括:第一枕部(100);第二枕部(200),所述第二枕部(200)连接所述第一枕部(100),所述第二枕部(200)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且所述第二枕部(200)开设有容纳槽(210),所述容纳槽(210)设于所述第二枕部(200)的延伸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部(100)包括:
头卧部(110),所述头卧部(110)设于所述第一枕部(100)的中心处,所述头卧部(110)连接所述第二枕部(200);围绕部(120),所述围绕部(120)围绕所述头卧部(110)设置,所述围绕部(120)高于所述头卧部(110),且所述围绕部(120)连接所述第二枕部(2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枕部(200)包括:颈卧部(220),所述颈卧部(220)设于所述第二枕部(200)的中心处,且所述颈卧部(220)连接所述第一枕部(100);扶手部(230),所述扶手部(230)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扶手部(230)对称设于所述颈卧部(220)两侧,所述扶手部(230)沿人体方向延伸预定长度,且两个所述扶手部(230)均开设所述容纳槽(21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睡枕还包括:抽拉绳(310),所述抽拉绳(310)的一端贯穿所述扶手部(230)与所述颈卧部(220)固定连接,所述抽拉绳(310)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扶手部(230);猪鼻扣(320),所述猪鼻扣(320)滑动设置于所述抽拉绳(310),滑动所述猪鼻扣(320)使得所述猪鼻扣(320)具有挤压所述扶手部(230)以使所述扶手部(230)升高的第一位置及远离所述扶手部(230)以使所述扶手部(230)下降的第二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部(100)的边缘处设有收纳槽(130),所述收纳槽(130)用于收纳所述抽拉绳(310)及所述猪鼻扣(32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130)、所述抽拉绳(310)及所述猪鼻扣(320)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收纳槽(130)、所述抽拉绳(310)及所述猪鼻扣(320)沿所述侧睡枕的轴线对称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枕部(100)边缘处设有挂紧部(140),所述挂紧部(140)用于挂紧所述抽拉绳(31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睡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紧部(140)为纽扣,所述纽扣缝制于所述第一枕部(100)的边缘处,所述抽拉绳(310)挂紧于所述纽扣以收纳所述抽拉绳(310)。
CN202222657840.8U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侧睡枕 Active CN219088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7840.8U CN219088863U (zh)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侧睡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57840.8U CN219088863U (zh)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侧睡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8863U true CN219088863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54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57840.8U Active CN219088863U (zh)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侧睡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88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271927A1 (en) Pillow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990980B1 (en) Pillowcase with integral secondary hood structure
JP2020525241A (ja)
CN101292824B (zh) 仰、侧、俯卧魔方枕
JP2021186448A (ja) マット付き枕
CN219088863U (zh) 一种侧睡枕
CN216702182U (zh) 一种颈椎枕
CN2402213Y (zh) 一种枕芯
CN219125894U (zh) 一种仰睡枕
JP3047525U (ja) 寝具用補助装置
CN209769892U (zh) 一种可调节枕头高度的枕套及枕头
CN208925270U (zh) 袋鼠式母婴护理服
CN213488173U (zh) 一种透气人体学护颈枕
CN218528377U (zh) 一种多功能枕
CN207949420U (zh) 便携式睡眠装置
CN215426820U (zh) 一种舒适型床垫
CN219515887U (zh) 一种护颈椎的太空乳胶枕
CN214968078U (zh) 一种拼接式多功能医用辅助垫
CN215457071U (zh) 一种多功能护颈枕
CN221013729U (zh) 一种多功能医用床单
CN219460711U (zh) 一种捆绑式午睡枕
CN205849178U (zh) 一种坐立式午睡抱枕
CN215533390U (zh) 一种可以水洗的聚氨酯记忆枕
CN218852389U (zh) 一种枕头
CN219614260U (zh) 高度可灵活调节的颈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4

Address after: Room 038, Building 1, No. 132 Guyou Road, Gucheng Street, Gaochun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1300

Patentee after: Nanjing Zhihao Xiangshu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236, 2nd Floor, Building 9, No. 20 Science Park Road,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before: Ursa sleep (Hangzho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1224

Address after: Room 236, Floor 2, Building 9, No. 20, Science Park Road,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Ursa sleep (Hangzho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038, Building 1, No. 132 Guyou Road, Gucheng Street, Gaochun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1300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Zhihao Xiangshu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