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082198U -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 Google Patents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2198U
CN219082198U CN202223313679.9U CN202223313679U CN219082198U CN 219082198 U CN219082198 U CN 219082198U CN 202223313679 U CN202223313679 U CN 202223313679U CN 219082198 U CN219082198 U CN 219082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ug
self
steering gear
hol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36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硕
王敬一
高金祺
王泽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Koyo Steer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Koyo Steering Systems Co ltd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Koyo Steering Systems Co ltd, Fawer Automotiv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Koyo Steer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36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2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2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2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转向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包括端塞孔、自锁凹槽及端塞部,端塞孔沿预定方向延伸,端塞孔的内壁设有内螺纹;自锁凹槽设置端塞孔的内壁,自锁凹槽在预定方向上截断预定长度的内螺纹,自锁凹槽的靠近端塞孔的轴线的一侧开放,使自锁凹槽在端塞孔的内壁形成两个限位壁面,两个限位壁面沿端塞孔周向间隔设置;端塞部设置有外螺纹,当端塞部拧于端塞孔时,自锁凹槽设置于内螺纹的与外螺纹配合的部分。根据本申请提供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使端塞部在预定方向上的限位,避免压铆的工序,简化转向器的装配工序,避免压铆不到位,导致端塞限位不良现象发生。

Description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转向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背景技术
转向器通常包括齿轮、齿轮轴、轴承、壳本体,其中,壳本体包括沿齿轮轴轴线方向延伸的安置孔。齿轮设置于齿轮轴的一端,齿轮轴的另一端经由轴承设置于安置孔内。
在齿轮啮合旋转的过程中,齿轮上的每一齿受力如图1所示,任一法向力均可以被分解为径向力Fr、切向力Ft以及轴向力Fa,其中轴向力通过齿轮轴传递至轴承,使得轴承沿轴线方向发生串动。面对这种情况,通常在轴承的面对齿轮所在的一端设置端塞,以防止轴承沿预定方向串动。
然而,端塞通常是经由螺纹旋拧于安置孔内,并经过压铆工序将端塞与壳本体固定,以保证端塞对轴承限位的稳定性。这使得转向器的装配加工工艺复杂繁琐。此外,安置孔空间有限,限制了压铆操作的空间,极易出现端塞与壳本体之间压铆不到位,端塞限位不良的现象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端塞旋拧于安置孔内经过压铆工序固定,以保证端塞对轴承限位的稳定性。这使得转向器的装配加工工艺复杂繁琐。此外,安置孔的空间有限,限制了压铆操作的空间,极易出现端塞与壳本体之间压铆不到位,端塞限位不良的现象发生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包括:端塞孔,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端塞孔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
自锁凹槽,设置于所述端塞孔的内壁,所述自锁凹槽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截断预定长度的所述内螺纹,所述自锁凹槽的靠近所述端塞孔的轴线的一侧开放,使得所述自锁凹槽在所述端塞孔的内壁形成两个限位壁面,两个所述限位壁面沿所述端塞孔周向间隔设置;
端塞部,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当所述端塞部旋拧于所述端塞孔时,所述自锁凹槽设置于所述内螺纹的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自锁凹槽被垂直所述预定方向的平面所截取的部分由矩形所限定。
优选地,所述自锁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自锁凹槽沿所述端塞孔的周向方向均布。
优选地,所述自锁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自锁凹槽关于所述端塞孔的轴线对称,或者
所述自锁凹槽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自锁凹槽沿所述端塞孔的周向方向均布。
优选地,两个所述限位壁面在所述端塞孔的周向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端塞孔的周长之比为1/12~1/8。
优选地,在所述端塞孔的径向方向上,所述自锁凹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内螺纹的厚度。
优选地,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所述内螺纹的设置长度等于预定长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转向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因而,具有该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转向器包括:
齿轮轴,所述齿轮轴的轴线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所述齿轮轴的第一端沿预定方向贯穿所述端塞部设置于所述端塞孔内;
齿轮,同轴设置于所述齿轮轴的第二端;
壳本体,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安置空间,所述安置空间的靠近所述齿轮的一侧开放,所述端塞孔为所述安置空间的靠近所述齿轮的部分;
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端塞部的背离所述齿轮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端塞部还包括贯穿孔和旋拧槽,所述贯穿孔沿所述预定方向贯穿所述端塞部设置,所述齿轮轴经由所述贯穿孔贯穿所述端塞部,所述旋拧槽设置于所述端塞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的一侧;
所述转向器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安置空间的背离所述齿轮的一端,所述第二轴承套设于所述齿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通过自锁凹槽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截断预定长度的内螺纹,自锁凹槽的靠近端塞孔的轴线的一侧开放,使得自锁凹槽在端塞孔的内壁形成两个限位壁面,当端塞部旋拧于端塞孔内时,自锁凹槽设置于内螺纹的与外螺纹配合的部分,这使得受轴向力的作用端塞部欲沿预定方向发生串动时,限位壁面能够与端塞部的外螺纹抵接,使得端塞部能够与端塞孔发生自锁,有效地限制的端塞部在预定方向的运动,有效地实现了端塞部在预定方向上的限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端塞部与端塞孔两者进行的压铆工序,有效简化了转向器的装配工序,进而避免了端塞部与端塞孔两者之间压铆不到位,导致端塞限位不良的现象发生。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现有技术齿轮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器沿经过轴线的平面剖切获得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的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本体的沿经过轴线的平面剖切获得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本体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塞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端塞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本体;10-安置空间;11-端塞孔;111-自锁凹槽;111a-限位壁面;12-第一轴承孔;13-第二轴承孔;2-端塞部;21-连接部分;22-抵接部分;23-外螺纹;241-贯穿孔;242-旋拧槽;31-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4-齿轮轴;5-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2至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4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参见图2至图8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器齿轮孔4端塞限位结构,其包括端塞孔11、自锁凹槽111以及端塞部2,端塞孔11沿预定方向延伸,端塞孔11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自锁凹槽111设置于端塞孔11的内壁,自锁凹槽111在预定方向上截断预定长度的内螺纹,自锁凹槽111的靠近端塞孔11的轴线的一侧开放,使得自锁凹槽111在端塞孔11的内壁形成两个限位壁面111a,两个限位壁面111a沿端塞孔11周向间隔设置;端塞部2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23,当端塞部2旋拧于端塞孔11时,自锁凹槽111设置于内螺纹的与外螺纹23配合的部分。
本申请提供的转向器齿轮孔4端塞限位结构,通过自锁凹槽111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截断预定长度的内螺纹,自锁凹槽111的靠近端塞孔11的轴线的一侧开放,使得自锁凹槽111在端塞孔11的内壁形成两个限位壁面111a,当端塞部2旋拧于端塞孔11内时,自锁凹槽111设置于内螺纹的与外螺纹23配合的部分,这使得受轴向力的作用端塞部2欲沿预定方向发生串动时,限位壁面111a能够与端塞部2的外螺纹23抵接,使得端塞部2能够与端塞孔11发生自锁,有效地限制的端塞部2在预定方向的运动,有效地实现了端塞部2在预定方向上的限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端塞部2与端塞孔11两者进行的压铆工序,有效简化了转向器的装配工序,进而避免了端塞部2与端塞孔11两者之间压铆不到位,导致端塞限位不良的现象发生。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自锁凹槽111被垂直所述预定方向的平面所截取的部分可以由矩形所限定,上述两个限位壁面111a可以是该矩形的两个彼此相对边所限定,如此,一方面,便于自锁凹槽111的机加工;另一方面,自锁凹槽111的远离端塞孔11的轴线的一侧避免与限位壁面111a之间的夹角呈90°,进一步提高了限位壁面111a对外螺纹23的卡接能力。
优选地,如图5所示,该自锁凹槽1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自锁凹槽111可以关于端塞孔11的轴线对称,以提高自锁凹槽111对端塞部2的外螺纹23的自锁稳定性。
然而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保证自锁凹槽111对端塞部2的外螺纹23的自锁稳定性,自锁凹槽111的数量还可以是多个,多个自锁凹槽111沿端塞孔11的周向方向均布,例如,自锁凹槽111的数量可以是3个、4个、5个、6个或者更多个。
优选地,对于任一所述自锁凹槽111,两个限位壁面111a在端塞孔11的周向方向上的距离与端塞孔11的周长之比为1/12~1/8,以保证自锁凹槽111对端塞部2的外螺纹23的锁紧力。
进一步地,在端塞孔11的径向方向上,自锁凹槽111的深度等于内螺纹的厚度,如此,进一步增加自锁凹槽111对端塞部2的外螺纹23的锁紧力。
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在预定方向上,内螺纹的设置长度等于预定长度,换而言之,在预定方向上,上述自锁凹槽111沿预定方向贯穿端塞孔11,一方面,无论端塞部2旋拧于端塞孔11的任何位置,端塞孔11均能对端塞部2形成自锁;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自锁凹槽111的加工精度。
在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端塞部2可以包括在预定方向上连接的连接部分21和抵接部分22,该抵接部分22的外径小于连接部分21的内径,以便于抵接部分22能够伸入下述第一轴承孔12,以使得抵接部分22能够与第一轴承31贴合良好,以提高对第一轴承31的限位精度。
优选地,上述外螺纹23可以设置于该连接部分21的外壁。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端塞部2可以包括在预定方向上贯穿端塞部2的贯穿孔241,以便于下述齿轮轴4贯穿端塞部2。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端塞部2还可以包括旋拧槽242,该旋拧槽242设置于端塞部2的一侧,以便于将端塞部2旋拧于端塞孔11内。
可选地,如图7所示,沿预定方向观察,上述旋拧槽242呈正六边形,以便于与内六角扳手相匹配。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转向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4端塞限位结构,因而,具有该转向器齿轮孔4端塞限位结构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如图2所示,转向器可以包括齿轮5和齿轮轴4,齿轮轴4的轴线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齿轮轴4的第一端沿预定方向贯穿端塞部2设置于端塞孔11内。齿轮5可以同轴设置于该齿轮轴4的第二端。
优选地,如图2至图6所示,转向器可以包括壳本体1,该壳本体1可以包括沿预定方向延伸的安置空间10,以用于安置上述齿轮轴4。安置空间10的靠近齿轮5的一侧开放,端塞孔11为安置空间10的靠近齿轮5的部分。
优选地,如图2所示,转向器可以包括第一轴承31,该第一轴承31设置于端塞部2的背离所述齿轮5的一侧,上述齿轮轴4可以贯穿该第一轴承31设置于上述安置空间10内,以保证齿轮轴4的可旋转性。
对应地,如图2至图4所示,该安置空间10还可以包括第一轴承孔12,上述第一轴承31可以设置于该第一轴承孔12内。该第一轴承孔12毗邻上述端塞孔11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孔12的孔径小于上述端塞孔11的孔径,以便于端塞部2对第一轴承31的限位。
优选地,如图2所示,转向器还可以包括第二轴承32,该第二轴承32可以套设于上述齿轮轴4的远离齿轮5的一端,以进一步提高齿轮轴4的可旋转性。
对应地,如图2至图4所示,该安置空间10还可以包括第二轴承孔13,该第二轴承孔13可以设置于该安置空间10的背离齿轮5的一端,上述第二轴承32可以设置于该第二轴承孔13内。
可选地,上述第一轴承31可以是球轴承,上述第二轴承32可以是滚针轴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塞孔,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端塞孔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
自锁凹槽,设置于所述端塞孔的内壁,所述自锁凹槽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截断预定长度的所述内螺纹,所述自锁凹槽的靠近所述端塞孔的轴线的一侧开放,使得所述自锁凹槽在所述端塞孔的内壁形成两个限位壁面,两个所述限位壁面沿所述端塞孔周向间隔设置;
端塞部,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当所述端塞部旋拧于所述端塞孔时,所述自锁凹槽设置于所述内螺纹的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凹槽被垂直所述预定方向的平面所截取的部分由矩形所限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自锁凹槽沿所述端塞孔的周向方向均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锁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自锁凹槽关于所述端塞孔的轴线对称,或者
所述自锁凹槽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自锁凹槽沿所述端塞孔的周向方向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壁面在所述端塞孔的周向方向上的距离与所述端塞孔的周长之比为1/12~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塞孔的径向方向上,所述自锁凹槽的深度等于所述内螺纹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定方向上,所述内螺纹的设置长度等于预定长度。
8.一种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包括:
齿轮轴,所述齿轮轴的轴线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所述齿轮轴的第一端沿预定方向贯穿所述端塞部设置于所述端塞孔内;
齿轮,同轴设置于所述齿轮轴的第二端;
壳本体,包括沿所述预定方向延伸的安置空间,所述安置空间的靠近所述齿轮的一侧开放,所述端塞孔为所述安置空间的靠近所述齿轮的部分;
第一轴承,设置于所述端塞部的背离所述齿轮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塞部还包括贯穿孔和旋拧槽,所述贯穿孔沿所述预定方向贯穿所述端塞部设置,所述齿轮轴经由所述贯穿孔贯穿所述端塞部,所述旋拧槽设置于所述端塞部的背离所述第一轴承的一侧;
所述转向器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于所述安置空间的背离所述齿轮的一端,所述第二轴承套设于所述齿轮轴的所述第二端的外侧。
CN202223313679.9U 2022-12-09 2022-12-09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Active CN219082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3679.9U CN219082198U (zh) 2022-12-09 2022-12-09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3679.9U CN219082198U (zh) 2022-12-09 2022-12-09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2198U true CN219082198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03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3679.9U Active CN219082198U (zh) 2022-12-09 2022-12-09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2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038399A1 (en) Lightweight floating blind panel insert
US10637325B2 (en) Compact servo
CN209083771U (zh) 一种永不松动的钉锁型异径反旋螺丝紧固组件
CN219082198U (zh) 转向器齿轮孔端塞限位结构及转向器
CN203664732U (zh) 一种消除螺纹间隙的车削夹具
JP2019094935A (ja) 締結用雄ねじ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部材間のねじ締結構造
AU2018252568B2 (en) Electric lock and display screen using lock
US20170136630A1 (en) Joint device for robot
CN113547138B (zh) 一种定位连接结构及刀具组件及刀具头及刀具杆
JP4916873B2 (ja) ボールネジ・ボールナット機構
TW201518618A (zh) 鎖固組件及其沉頭螺絲
CN202284631U (zh) 螺杆固定端座
CN216742372U (zh) 柱状体固定螺丝
TWM610907U (zh) 減速機
CN218055494U (zh) 一种曲柄和脚踏的连接结构
CN216343311U (zh) 牙腹锁定和径向锁定双向锁定螺母
CN212643287U (zh) 一种分段开口的大型自锁螺母
CN212874916U (zh) 一种防松螺纹件及连接器
JP3248125U (ja) ドライバービット構造
CN119594103A (zh) 一种销轴防旋转自锁安全装置
CN204831028U (zh) 一种易定位的射孔弹壳体
CN219623184U (zh) 一种带有可替换键槽的齿轮
CN115722714A (zh) 一种侧铣头
CN215058788U (zh) 一种螺栓螺母防松装置
CN213618262U (zh) 一种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12

Address after: No. 8399 Xihu Road, Automobil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China 130013

Patentee after: FAW KOYO STEERING SYSTEM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130000 No. 777, Dongfeng South Street, Changchun automobil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ao Automotive Part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FAW KOYO STEERING SYSTEM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