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76416U - 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76416U CN219076416U CN202223574617.3U CN202223574617U CN219076416U CN 219076416 U CN219076416 U CN 219076416U CN 202223574617 U CN202223574617 U CN 202223574617U CN 219076416 U CN219076416 U CN 2190764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haust
- channel
- water outlet
- hole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包括:芯棒主体,包括成型段和外延段;成型段的侧面设置排气环槽;芯棒主体内设置排气通道;排气环槽内设置连通排气通道和外侧的排气孔;外延段设置连通排气通道和外侧的出气孔;芯棒主体内部还设置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两端分别延伸至成型段和外延段,且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在成型段的端部相互连通;外延段还设置进水孔和出水孔,出水孔连通进水通道和外侧,出水通道连通出水孔和外侧;模温机,用于加热和冷却流体介质;第一管道,连通进水孔和模温机;第二管道,连通出水孔和模温机。本终端芯棒能够提升排气效果、且能够保持芯棒与模腔温度同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
背景技术
电缆附件是以橡胶为主要原材料,其通常是通过模压或注射等工艺加工成型的。终端芯棒是其中用来形成终端形状的重要部件,在加工过程中,芯棒的外侧和模具型腔之间产生环形间隔,材料进入环形间隔中经过冷却后即可形成终端形状。
在加工的过程中,由于芯棒和模具型腔之间的间隔内部会存在空气,则在材料进入时,如果不能将间隔内的气体排出,这些气体就容易在材料中形成气泡,严重影响附件的质量,因此需要在芯棒中开设排气通道。现有相关技术中的排气通道通常是直接在芯棒的侧面钻出排气孔达到排气作用,但这种排气孔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容易被材料封堵,导致部分气体无法排出。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提升排气效果、且能够保持芯棒与模腔温度同步的终端芯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可以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包括:
芯棒主体,包括成型段和外延段,所述成型段用于管道成型,所述外延段位于模具型腔的外部;所述成型段的侧面设置排气环槽;所述芯棒主体内设置排气通道;所述排气环槽内设置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和外侧的排气孔;所述外延段设置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和外侧的出气孔;所述芯棒主体内部还设置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成型段和所述外延段,且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在所述成型段的端部相互连通;所述外延段还设置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连通所述进水通道和外侧,所述出水通道连通所述出水孔和外侧;
模温机,用于加热和冷却流体介质;
第一管道,连通所述进水孔和所述模温机;
第二管道,连通所述出水孔和所述模温机。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环槽的截面呈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气通道的直径。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封堵块;所述排气通道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延段端面并与外侧连通,所述第一封堵块用于封堵所述排气通道与外侧连通的端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封堵块;所述成型段端部设置回流孔,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进水通道的端部均与所述回流孔端面连通;所述第二封堵块设置在所述回流孔中,其所述第二封堵块的侧面与所述回流孔侧壁贴合,所述第二封堵块端面与所述回流孔端面形成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回流孔内壁上设置台阶面,所述台阶面抵住所述第二封堵块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对称设置在所述芯棒主体中心轴线上下两侧,且所述进水通道设置在所述出水通道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孔设置在所述外延段的侧面,所述出水孔设置在所述外延段的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延段的外侧还设置卡接环槽。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终端芯棒通过在芯棒主体上设置排气环槽、并将排气孔藏在排气环槽内的方式,来有效防止材料将排气孔堵塞,从而保证模具型腔内的气体能够完全排出;同时在芯棒主体内设置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使水、油等流动介质能够在芯棒主体内流动,再通过模温机对流动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使芯棒主体能够与模具型腔侧壁的温度保持一致,从而提升最终套管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处剖视图;
附图标记:01、型腔;11、成型段;12、外延段;13、排气环槽;141、排气通道;142、排气孔;143、出气孔;151、进水通道;152、进水孔;161、出水通道;162、出水孔;17、回流孔;18、台阶面;19、卡接环槽;2、模温机;3、第一管道;4、第二管道;5、第一封堵块;6、第二封堵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如图1~4所示,包括:
芯棒主体,包括成型段11和外延段12,成型段11用于管道成型,加工时会伸入模具型腔01内,外延段12位于模具型腔01的外部;成型段11的侧面设置排气环槽13;芯棒主体内设置排气通道141;排气环槽13内设置连通排气通道141和芯棒主体外侧的排气孔142;外延段12设置连通排气通道141和芯棒主体外侧的出气孔143;
芯棒主体内部还设置进水通道151和出水通道161;进水通道151和出水通道161两端分别延伸至成型段11和外延段12,且进水通道151和出水通道161在成型段11的端部相互连通;外延段12还设置进水孔152和出水孔162,出水孔162连通进水通道151和芯棒主体外侧,出水通道161连通出水孔162和芯棒主体外侧;
模温机2,用于加热和冷却流体介质;模温机2是一种现有的温控设备,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第一管道3,两端分别接在进水孔152和模温机2上,流动介质通过第一管道3从模温机2流向进水孔152;
第二管道,两端分别接在出水孔162和模温机2上,流动介质通过第二管道从出水孔162流向模温机2。
具体的,本终端芯棒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通过在芯棒主体上设置排气环槽13,并将排气孔142藏在排气环槽13内的方式,使模具型腔01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排气环槽13、排气孔142、排气通道141、出气孔143的路径排出模具;由于熔融的橡胶材料其黏度较大,其表面张力相对较大,通过控制排气环槽13的宽度,在排气环槽13的宽度小于一定值后,熔融材料就会受到较大的表面张力的影响使其不易进入宽度较小的排气环槽13内,从而保证材料不会堵住排气孔142,使型腔01内的空气可以完全排出;以一个排气孔142、一个排气通道141和一个出气孔143组合作为一个排气组,可以在芯棒主体内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排气组,来满足更大的排气需求;
同时在芯棒主体内设置进水通道151和出水通道161,使水、油等流动介质能够在芯棒主体内沿着进水孔152、进水通道151、出水通道161和出水孔162流动,再通过模温机2对流动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通过流动介质对芯棒主体进行加热或冷却,使芯棒主体能够与模具型腔01侧壁的温度保持一致,避免材料冷却成型的过程中芯棒主体和型腔01的温度变化不一致,从而提升最终套管产品的质量。
优选将排气环槽13的截面设置成半圆形,不仅能够方便排气环槽13的加工,还能够使排气环槽13朝向芯棒主体外侧形成较为尖锐的拐角,使熔融材料在较大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和尖锐拐角的共同作用下更不容易进入排气环槽13内。
优选将排气孔142的直径设置得小于排气通道141的直径,则在气流进入直径较小的排气孔142时气流会较快,而气流进入排气通道141后气流流速就会明显下降,从而使气流不易产生回流,保证排气效果。
为了便于排气通道141的加工成型,优选将排气通道141一端延伸至外延段12端面并与芯棒主体外侧连通,就可以通过从外延段12端面打孔方便排气通道141的成型,此时就需要在本终端芯棒内再设置第一封堵块5,将第一封堵块5用于封堵排气通道141与芯棒主体外侧连通的端部,第一封堵块5在正常生产时一直是封堵状态,仅在对排气通道141堵塞需要清理时开启。
为了便于出水通道161和进水通道151的加工成型,优选在成型段11端部设置回流孔17,并将出水通道161和进水通道151的端部均与回流孔17端面连通,就可以通过从回流孔17伸入刀具加工出进水通道151和出水通道161,此时就需要在本终端芯棒内再设置第二封堵块6,将第二封堵块6设置在回流孔17中,其第二封堵块6的侧面与回流孔17侧壁贴合,第二封堵块6端面与回流孔17端面形成间隔,这个间隔即为回流腔,使从进水通道151流出的流动介质能够通过回流腔流向出水通道161。优选在回流孔17内壁上设置台阶面18,通过台阶面18抵住第二封堵块6端面,避免第二封堵块6安装时旋入过深导致回流腔空间过小,保证流动介质的正常流动。
优选将进水通道151和出水通道161对称设置在芯棒主体中心轴线上下两侧,且进水通道151设置在出水通道161下方,则流动介质就会从下方向上方进行流动,流动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在完全填满进水通道151后才会向上流入出水通道161,从而保证流动介质与芯棒主体之间的传热效率。优选将进水孔152设置在外延段12的侧面,出水孔162设置在外延段12的端面,使流动介质能够缓慢进入、快速流出,进一步提升传热效率。
优选在外延段12的芯棒主体外侧还设置卡接环槽19,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卡块卡住卡接环槽19,能够有效地避免芯棒主体发生窜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包括:
芯棒主体,包括成型段(11)和外延段(12),所述成型段(11)用于管道成型,所述外延段(12)位于模具型腔的外部;所述成型段(11)的侧面设置排气环槽(13);所述芯棒主体内设置排气通道(141);所述排气环槽(13)内设置连通所述排气通道(141)和外侧的排气孔(142);所述外延段(12)设置连通所述排气通道(141)和外侧的出气孔(143);所述芯棒主体内部还设置进水通道(151)和出水通道(161);所述进水通道(151)和所述出水通道(161)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成型段(11)和所述外延段(12),且所述进水通道(151)和所述出水通道(161)在所述成型段(11)的端部相互连通;所述外延段(12)还设置进水孔(152)和出水孔(162),所述出水孔(162)连通所述进水通道(151)和外侧,所述出水通道(161)连通所述出水孔(162)和外侧;
模温机(2),用于加热和冷却流体介质;
第一管道(3),连通所述进水孔(152)和所述模温机(2);
第二管道(4),连通所述出水孔(162)和所述模温机(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环槽(13)的截面呈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142)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气通道(141)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封堵块(5);所述排气通道(141)一端延伸至所述外延段(12)端面并与外侧连通,所述第一封堵块(5)用于封堵所述排气通道(141)与外侧连通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封堵块(6);所述成型段(11)端部设置回流孔(17),所述出水通道(161)和所述进水通道(151)的端部均与所述回流孔(17)端面连通;所述第二封堵块(6)设置在所述回流孔(17)中,其所述第二封堵块(6)的侧面与所述回流孔(17)侧壁贴合,所述第二封堵块(6)端面与所述回流孔(17)端面形成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孔(17)内壁上设置台阶面(18),所述台阶面(18)抵住所述第二封堵块(6)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151)和所述出水通道(161)对称设置在所述芯棒主体中心轴线上下两侧,且所述进水通道(151)设置在所述出水通道(161)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152)设置在所述外延段(12)的侧面,所述出水孔(162)设置在所述外延段(12)的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段(12)的外侧还设置卡接环槽(19)。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74617.3U CN219076416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74617.3U CN219076416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76416U true CN219076416U (zh) | 2023-05-26 |
Family
ID=86407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74617.3U Active CN219076416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76416U (zh) |
-
2022
- 2022-12-30 CN CN202223574617.3U patent/CN2190764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07899B (zh) | 一种异型管加工工艺 | |
CN211389927U (zh) | 一种模具冷却水路 | |
CN219076416U (zh) | 一种可排气可加温冷却的终端芯棒 | |
CN101767419B (zh) | 水辅助注塑成型水针 | |
CN102601966B (zh) | 一种隔热条挤出模具 | |
CN212331823U (zh) | 一种pvc-o专用扩口模具 | |
CN215199606U (zh) | 一种快速成型压铸模具 | |
CN205685692U (zh) | 一种免调试护套挤出机机头 | |
CN214521741U (zh) | 一种应用于模具型芯的水路结构 | |
CN211307284U (zh) | 一种模具加工散热组件 | |
CN208452227U (zh) | 一种注塑模具型芯冷却装置 | |
CN212242056U (zh) | 一种低阻压管材模具 | |
CN112339234A (zh) | 一种方便脱模的注塑模具冷却系统 | |
CN219650496U (zh) | 一种采用多段式注水管的冷却水路结构 | |
CN201736423U (zh) | 注塑模具的直插式冷却插管 | |
CN217553082U (zh) | 一种upvc管材挤出模具 | |
CN218855416U (zh) | 一种高冲模具板件水冷却循环结构 | |
CN213052740U (zh) | 一种水冷降温模具 | |
CN218857441U (zh) | 一种冷却模具 | |
CN218362035U (zh) | 轮毂模具冷却水道结构 | |
CN214920376U (zh) | 一种压铸模浇口套安装结构 | |
CN219543972U (zh) | 一种电缆挤塑模具 | |
CN214645645U (zh) | 一种新型带有吹水装置的注塑模具 | |
CN219256394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冷却机构 | |
CN204566613U (zh) | 带有侧抽机构的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