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7284U - 插接件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接件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67284U CN219067284U CN202223400025.XU CN202223400025U CN219067284U CN 219067284 U CN219067284 U CN 219067284U CN 202223400025 U CN202223400025 U CN 202223400025U CN 219067284 U CN219067284 U CN 2190672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plug connector
- connector
- section
- limi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插接件包括连接段、与连接段固定连接的插接段以及设于插接段的限位条,连接段呈扁平状设置,且连接段远离插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连接槽,限位条自插接段的外侧面向外突伸,插接段呈圆柱状设置并能够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本实用新型的插接件通过在一端设置带有连接槽的连接段,使得连接段能够通过连接槽直接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电性连接,一方面提高了插接件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了线缆,降低了成本;通过在插接件的另一端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实现了插接件的便捷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通讯、工业控制、电力、医疗等几乎所有的电子电力用电行业。连接器通常包括导电件和套设在导电件外侧的胶芯,导电件的一端与外部线缆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线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连接,以对设备进行供电或传输数据,胶芯套设在导电件外侧并与设备连接,一方面提高连接器与设备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密封导电件和设备之间的间隙。
然而,导电件与线缆进行连接,增加了导电件与线缆之间的接触位点,使得接触电阻增大,甚至导致接触不良,不利于电流或信号的传输,同时,现有的导电件与线缆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连接方式较为复杂。
有鉴于此,确有提出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以解决现有导电件在与线缆连接时接触电阻较大,接触不稳定且连接方式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段固定连接的插接段以及设于所述插接段的限位条,所述连接段呈扁平状设置,且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插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连接槽,所述限位条自所述插接段的外侧面向外突伸,所述插接段呈圆柱状设置并能够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段为插针部,所述插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插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也呈圆柱状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插针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锥台状设置,以过渡连接所述插针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针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凸块,该若干个凸块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插针部设有穿孔,所述穿孔沿所述插针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针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段为插孔部,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孔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连接段设置,所述插孔部包括插接孔和抵接件,所述插接孔沿所述插孔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孔部,所述抵接件收容在所述插接孔内并与所述插接孔的内壁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孔部的内侧壁上还设有朝向所述插接孔的轴心线突伸的若干个突起,该若干个突起沿所述插孔部的内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以限制所述抵接件在所述插接孔内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条包括引导面、滑动面和限位面,所述引导面远离所述连接段设置,且所述引导面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之间形成锐角,所述滑动面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平行,所述限位面靠近所述连接段设置,且所述限位面垂直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胶芯和前述的插接件,所述胶芯包括收容腔和设于所述收容腔内的限位件,所述插接件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使得所述限位条与所述限位件抵接,以固定连接所述插接件和所述胶芯,所述连接段自所述收容腔向外伸出,以与外部设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端与所述收容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胶芯的轴心线呈收缩状延伸,以与所述限位条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为内芯,所述内芯包括主体部、限位部和容置腔,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并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呈收缩状延伸,所述容置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心线贯穿设置,以供收容所述插接件并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条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设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自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壁向外延伸,所述胶芯内对应设有卡接孔,当所述内芯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卡接块收容于所述卡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插接件通过在一端设置带有连接槽的连接段,使得连接段能够通过连接槽直接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电性连接,一方面提高了插接件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了线缆,降低了成本;通过在插接件的另一端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实现了插接件的便捷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母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插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插接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胶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2中内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母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9是图2中公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10是图9中插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插接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中公连接器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连接器100,母连接器101,公连接器102,胶芯1,固定端11,卡接部111,密封槽112,定位槽113,卡接孔114,卡接端12,密封垫13,收容腔14;限位件/限位块/内芯2,主体部21,卡接块211,定位条212,固定孔213,限位部22,间隙221,容置腔23;插接件3,连接段31,连接槽311,第一部分312,第二部分313,插接段32,插孔部321,插接孔322,抵接件323,凹槽324,插针部325,穿孔326,第一连接部327,凸块328,第二连接部329,过渡段33,限位条34,引导面341,滑动面342,限位面343;配合结构4,底座41,密封件42,锁板件43,通孔4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连接器100,用于与设备(未图示)进行电性连接,实现对设备供电或传输数据。连接器100包括公连接器102和母连接器101,公连接器102和母连接器101均可以安装在设备上,并与设备电性连接,以实现电流或数据的传输。
连接器100包括胶芯1、配合结构4、限位件2和插接件3,其中,配合结构4固定安装在设备上,胶芯1与配合结构4相配合,使得胶芯1能够通过配合结构4与设备组装,限位件2和插接件3均收容在胶芯1内部,且插接件3通过限位件2与胶芯1相配合,使得插接件3的一端能够收容并固定在胶芯1内,插接件3的另一端自胶芯1向外伸出,当胶芯1组装在设备上时,插接件3伸出胶芯1的部分能够伸入设备内并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电性连接,实现了连接器100与设备之间的电性连接。
配合结构4包括底座41、密封件42、所板件和通孔44,其中,设备上设有连接孔,底座41穿过连接孔并与所板件连接,以将底座41固定在设备上,密封件42设于底座41和所板件之间,用于实现配合结构4与设备之间的密封防水,通孔44设于底座41的轴心线处并贯穿底座41,以将设备内部的空间与外界空间连通。
胶芯1设有固定端11、卡接端12和收容腔14,固定端11和卡接端12同轴设置,收容腔14沿胶芯1的轴线方向贯穿胶芯1,限位件2收容在该收容腔14内,插接件3也收容在该收容腔14内并与限位件2抵接,以将插接件3限制在该收容腔14内。具体的,固定端11的尺寸和形状与通孔44的尺寸和形状相匹配,固定端11上设有卡接部111,底座41上设有扣接部(未图示),当固定端11伸入通孔44内,并使得卡接部111与扣接部配合连接,以实现胶芯1和配合结构4的卡扣连接,进一步将胶芯1固定在设备上。
胶芯1还包括密封垫13,固定端11上还设有与密封垫13相对应的密封槽112,当固定端11收容在通孔44内时,密封垫13收容在密封槽112内并置于固定端11和底座41之间,固定端11和底座41相互挤压密封垫13,以实现胶芯1和底座41之间的密封连接。
卡接端12用于与其他常规连接器100进行卡扣连接,卡接端12的结构、常规连接器100的结构以及卡接端12与常规连接器100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现有技术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3和图4并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插接件3包括连接段31、插接段32和设于插接段32的限位条34,连接段31与插接端固定连接,连接段31呈扁平状设置,且连接段31远离插接段32的一端设有连接槽311,限位条34自插接段32的外侧面向外突伸,插接段32呈圆柱状设置并能够构成插针部325或插孔部321。其中,部分插接件3收容在收容腔14内,限位条34与限位件2抵接,以实现插接件3和胶芯1之间的连接,连接段31自收容腔14向外伸出,以与外部设备电性连接。
具体的,连接段31包括第一部分312和第二部分313,第一部分312和第二部分313设于连接段31远离插接段32的一端,连接槽311设于第一部分312和第二部分313之间,优选的,连接段31为鱼叉端子。连接器100包括固定件,固定件能够与连接槽311相配合,当连接段31伸入设备内部后,固定件穿过连接槽311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连接,挤压连接段31和电子元器件以实现电连接,使得插接件3能够直接与电子元器件接触,降低了连接器100的组装成本,同时减少了插接件3与电子元器件的接触位点,降低了接触电阻,提高了插接件3与电子元器件的连接稳定性。
插接件3还包括过渡段33,过渡段33的一端与连接段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插接段32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段31呈圆柱状设置,过渡段33的一端呈圆柱状设置,另一端呈扁平状设置,使得过渡段33的一端能够与连接段31固定连接,另一端能够与插接段32固定连接,也就是说,过渡段33的外表面呈曲线状设置,使得连接段31能够流畅的过渡至插接段32。
本实施例中,插接件3上设有连接连接段31和插接段32的过渡段33,使得插接件3的外表美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件3上可以不设置过渡段33,连接段31直接与插接段32固定连接,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中,连接段31与插接段32同轴设置,即,插接件3呈直杆状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段31与插接段32可以不同轴设置,即连接段31和插接段32之间呈一定角度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2至图8所示,在本技术方案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器100为母连接器101,所对应的插接件3为母插接件3,插接段32为插孔部321,插孔部321包括插接孔322、抵接件323和突起325,其中,插接孔322沿插孔部321的轴心线贯穿插孔部321,抵接件323与插接孔322相匹配,使得抵接件323能够收容在插接孔322内并与插接孔322的内壁抵接。优选的,插孔部321为插孔端子。
插孔部321呈直径一致的圆柱状设置,插接孔322呈直径一致的圆形孔设置,抵接件323呈曲面圆环状设置,具体的,抵接件323中部位置的直径小于两端的直径,当抵接件323收容在插接孔322内时,抵接件323的中部位置不与插接孔322的内壁抵接,抵接件323的两端均与插接孔322的内壁抵接,以在其他端子收容在插接孔322内时,能够通过抵接件323与其他端子抵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优选的,插孔部321和抵接件323均由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
具体请参阅图4、图5并结合图8所示,突起325设于插孔部321的内侧壁上,且突起325在插孔部321上设有若干个,突起325自插接孔322的侧壁朝向插接孔322的轴心线方向突伸,该若干个突起325沿插孔部321的内周圆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以限制抵接件323在插接孔内的位置。具体的,插孔部321的外侧壁上设有与突起325相对应的凹槽324,使用外部工具冲压插孔部321的外侧壁,使得部分插孔部321的外侧壁朝向轴心线方向凹陷,且凹陷未贯穿插孔部321,以形成凹槽324并在插接孔322内形成突起325,当抵接件323收容在插接孔322内时,抵接件323的一端与该突起325抵接,以限制抵接件323在插接孔322内的位置,避免抵接件323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插孔部321滑动。优选的,凹槽324和突起325在插孔部32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四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孔部321的外侧壁上也可以不设置凹槽324,只要插接孔322的内侧壁上设有突起325即可,此处对突起325的形成方法不做限制。
限位条34设于插孔部321的外壁面,且限位条34靠近连接段31设置,具体的,限位条34设于凹槽324和过渡段33之间,并自连接段31的外侧壁朝向远离连接段31的轴心线方向突伸。本实施例中,限位条34呈环状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条34也可以呈其他形状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限位条34包括引导面341、滑动面342和限位面343,引导面341远离连接段31设置,且引导面341与插接段32的轴心线之间形成锐角,滑动面342与插接段32的轴心线平行,限位面343靠近连接段31设置,且限位面343垂直于插接段32的轴心线。
具体请参与图6至图8所示,在母连接器101中,限位件2为内芯2,内芯2与胶芯1卡扣连接并设于插接件3与胶芯1之间,以实现插接件3与胶芯1的连接,具体的,内芯2包括主体部21、限位部22和容置腔23,主体部21呈圆柱状设置,限位部22设于主体部21的一端,且朝远离主体部21的方向呈收缩状延伸,即,限位部22与主体部21连接一端的直径大于限位部22远离主体部21一端的直径;容置腔23沿主体部21的轴心线方向贯穿主体部21设置,以供收容插接件3,并使得限位部22与限位条34抵接,以实现插接件3与内芯2的活动连接。通过在胶芯1内设置内芯2,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在胶芯1内一体成型限位部22,导致插接件3无法与胶芯1便捷连接的问题。
具体的,限位部22上设有间隙221,使得限位部22能够实现弹性变形,当插孔部321沿容置腔23移动时,限位部22远离主体部21的一端沿插孔部321移动,随后与引导面341接触并沿引导面341滑动,随后与滑动面342抵接,滑过滑动面342时,限位部22远离主体部21的一端在弹力的作用下收缩,并使得限位部22远离主体部21的一端与限位面343抵接,以将插接件3限制在内芯2内。
内芯2的尺寸与收容腔14的尺寸相匹配,使得内芯2能够收容在收容腔14内,主体部21远离限位部22的一端设有卡接块211,固定端11远离卡接端12的一端相对应的设有卡接孔114,当内芯2收容在收容腔14内时,卡接块211收容于卡接孔114内,以实现内芯2与固定端11的卡扣连接。主体部21远离限位部22的一端还设有定位条212,固定端11远离卡接端12的一端还设有定位槽113,内芯2收容在收容腔14内时,定位条212收容在定位槽113内并能够在定位槽113内滑动,以实现内芯2与固定端11的定位连接。
主体部21上还设有固定孔213,当插接件3收容在容置腔23内,并使得限位部22与限位条34抵接时,连接段31的部分边缘收容固定孔213内,以避免插接件3在容置腔23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卡接块211和定位条212均设有两个,且两个卡接块211之间的连线垂直于两个定位条212之间的连线,定位槽113和卡接孔114的数量与设置位置与卡接块211和定位条212相匹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接块211、卡接孔114、定位槽113和定位条212可以设为其他数量,卡接块211、卡接孔114、定位槽113和定位条212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实现内芯2与固定端11之间的定位和卡扣连接即可,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9至图13所示,在本技术方案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器100为公连接器102,所对应的插接件3为公插接件3,其中,公连接器102与母连接器101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点在于限位件2和公插接件3中的插接段32,以下内容将针对该区别点进行详细描述。
插接段32为插针部325,插接件3还包括第一连接部327和第二连接部329,其中,第二连接部329的一端与插针部325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327连接,第一连接部327远离第二连接部329的一端与连接段31连接。具体的,插针部325呈圆柱状设置,第一连接部327也呈圆柱状设置,且第一连接部327的直径大于插针部325的直径,第二连接部329呈圆锥台状设置,以过渡连接插针部325和第一连接部327。优选的,插针部325为插针端子。
优选的,公插接件3中插针部325的尺寸与母插接件3中插接孔322的尺寸相匹配,使得公连接器102能够与母连接器101相配合,实现电流或数据的传输。
具体参阅图11至图13所示,第一连接部327的外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凸块328,该若干个凸块328沿第一连接部327的外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使得当插针部325收容在收容腔14内时,凸块328能够与收容腔14的内壁面抵接,提高了插接件3与胶芯1的连接稳定性。插针部325设有穿孔326,穿孔326沿插针部325的轴心线贯穿插针部325,以降低插针部325的成本。
限位条34设于插针部325的外壁面,且靠近第二连接部329设置,限位条34自插针部325朝向远离插针部325轴心线方向延伸,限位条34包括引导面341、滑动面342和限位面343,且引导面341、滑动面342和限位面343的设置位置和形状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同。
公连接器102中未设置内芯2,相对应的,固定端11上也未设置定位槽113和卡接孔114,公连接器102中的限位件2为限位块,限位块2设于卡接端12和固定端11的连接处,限位块2的一端与收容腔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胶芯1的轴心线呈收缩状延伸,以与限位条34抵接,具体的,限位块2的延伸方向为自固定端11朝向卡接端12延伸,卡接块211远离收容腔14内侧壁一端的直径小于靠近收容腔14内侧壁一端的直径,限位块2上还设有间隙221,以使得限位块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当插接件3收容在收容腔14内时,插针部325穿过限位块2,并使得限位块2远离收容腔14内侧壁的一端沿引导面341和滑动面342滑动,并最终与限位面343抵接,以将插接件3限位收容在收容腔14内,实现了插接件3与胶芯1的固定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插接段32为插针部325或插孔部321,公连接器102中包括插针部325,母连接器101中包括插孔部32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段32可以既设有插针部325,又设有插孔部321,实现多条线路与设备连接,增强了连接器100的实用性,还可以在公连接器102中设置插孔部321,母连接器101中设置插针部325,此处不做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插接件3通过一端设置带有连接槽311的连接段31,使得连接段31能够通过连接槽311直接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电性连接,一方面提高了插接件3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了线缆,降低了成本;通过在插接件3的另一端构成插针部325或插孔部321,实现了插接件3的便捷连接;通过在胶芯1内设有限位件2,实现了插接件3与胶芯1的限位连接,提高了插接件3与胶芯1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段固定连接的插接段以及设于所述插接段的限位条,所述连接段呈扁平状设置,且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插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连接槽,所述限位条自所述插接段的外侧面向外突伸,所述插接段呈圆柱状设置并能够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段为插针部,所述插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插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也呈圆柱状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插针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锥台状设置,以过渡连接所述插针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针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凸块,该若干个凸块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插针部设有穿孔,所述穿孔沿所述插针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段为插孔部,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孔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连接段设置,所述插孔部包括插接孔和抵接件,所述插接孔沿所述插孔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孔部,所述抵接件收容在所述插接孔内并与所述插接孔的内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部的内侧壁上还设有朝向所述插接孔的轴心线突伸的若干个突起,该若干个突起沿所述插孔部的内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以限制所述抵接件在所述插接孔内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条包括引导面、滑动面和限位面,所述引导面远离所述连接段设置,且所述引导面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之间形成锐角,所述滑动面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平行,所述限位面靠近所述连接段设置,且所述限位面垂直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
7.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胶芯和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接件,所述胶芯包括收容腔和设于所述收容腔内的限位件,所述插接件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使得所述限位条与所述限位件抵接,以固定连接所述插接件和所述胶芯,所述连接段自所述收容腔向外伸出,以与外部设备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端与所述收容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胶芯的轴心线呈收缩状延伸,以与所述限位条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内芯,所述内芯包括主体部、限位部和容置腔,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并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呈收缩状延伸,所述容置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心线贯穿设置,以供收容所述插接件并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条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设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自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壁向外延伸,所述胶芯内对应设有卡接孔,当所述内芯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时,所述卡接块收容于所述卡接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00025.XU CN219067284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插接件及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400025.XU CN219067284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插接件及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67284U true CN219067284U (zh) | 2023-05-23 |
Family
ID=86343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00025.XU Active CN219067284U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插接件及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67284U (zh) |
-
2022
- 2022-12-19 CN CN202223400025.XU patent/CN2190672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310213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kit | |
US7857643B2 (en) | XLR cable connector | |
KR910003023B1 (ko) | 접촉자 수용수단을 갖는 커넥터 | |
US5305547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rrangement | |
JPH0782892B2 (ja) | ドロワコネクター | |
JPH0312434B2 (zh) | ||
CN108281834B (zh) | 连接器插座以及连接器 | |
US4768970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plug assembly for seal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 |
CN217485868U (zh) | 一种以太网线端连接器 | |
US20040224572A1 (en) | Plug connector | |
WO2023217176A1 (zh) | 一种插头插座组件 | |
CN219247035U (zh) | 双口连接器 | |
CN210517175U (zh) | 一种带二次锁紧结构的高压连接器 | |
CN216085510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9067284U (zh) | 插接件及连接器 | |
TWI701875B (zh) | 插頭連接器及其組合 | |
CN117039515B (zh) | 密封线端连接器 | |
CN114207950A (zh) | 电插塞式连接器 | |
TWI701873B (zh) |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 |
CN215834758U (zh) | 一种板间连接器 | |
WO2019008062A1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10272745U (zh) | 一种板对板防脱连接器 | |
CN221552332U (zh) | 插拔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电连接装置 | |
CN221226614U (zh) | 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连接器 | |
CN217485774U (zh) | 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