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9040365U -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0365U
CN219040365U CN202223155745.4U CN202223155745U CN219040365U CN 219040365 U CN219040365 U CN 219040365U CN 202223155745 U CN202223155745 U CN 202223155745U CN 219040365 U CN219040365 U CN 219040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s
moving
movable
assembl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557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奀垚
黄浩
顾春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557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0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0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0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头结构和继电器,触头结构包括两组触头组件,每组触头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动触头及至少一个与动触头呈一一相对布置的静触头,两组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上均连接有供与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的导电件,第一组触头组件中的静触头一一对应的串联连接于第二组触头组件中的静触头,即两组触头组件一起形成了至少一个开关支路;继电器包括驱动机构和触头结构,驱动机构能驱动使两组触头组件同步动作,并还使每组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动触头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静触头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该触头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安装布局,提高了继电器的负载承载能力,降低了因粘连发生的不可靠风险,使继电器性能得以很好提升。

Description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头结构和应用其制成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电磁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不足之处:①鉴于动触头为活动式的,一般将引出片与静触头相连接。但这种安装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继电器产品的高度,不利于继电器产品的小型化发展。②现有电磁继电器一般采用刚性的动触头,在继电器进行吸合和释放时,动触头的两个断口被同时驱动动作,实现主回路的电气断开或接通。这样当产品出现问题,或者回路中出现意外的故障电流时,可能会导致继电器的触头出现粘连,主回路无法被可靠断开,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和继电器,该触头结构简单、新颖、合理,便于安装布局,还能大大提高继电器产品的负载承载能力,降低由于粘连发生的不可靠风险,以及对自身触头进行有效保护,使得继电器产品性能得以很好优化提升,降低设备使用风险。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头结构,包括两组触头组件,每组所述触头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动触头、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动触头呈一一相对布置的静触头,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上均连接有供与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的导电件,且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静触头还分别一一对应的串联连接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静触头,亦即: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一起形成了至少一个开关支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所述导电件的数量与所述动触头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
相应的,每一所述开关支路由相串联连接的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呈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动触头、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相连接的两个所述导电件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件采用柔性连接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导线,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和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线采用软铜编织线,所述软铜编织线的两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金属连接头,且其中一所述金属连接头用于与所述动触头相连接,另一所述金属连接头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连接件为由多片铜箔层叠而成的柔性铜排,该柔性铜排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动触头相连接,该柔性铜排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为一个,所述静触头亦为一个;届时,所述导电件为两个,所述开关支路为一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导电件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电件的另一端分别被用作为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相连接的引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导电件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电件的另一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引出片,且两个所述引出片分别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触头结构还包括有两个动簧片和一静簧片,每一所述动簧片上均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动触头,所述静簧片上划分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簧片呈相对布置的安装区域,并在每一所述安装区域上均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静触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为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亦为至少两个;
届时,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一起形成了至少两个所述开关支路,且至少两个所述开关支路之间形成为并联连接关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将与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定义为第一导电件,相应的,将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定义为第二导电件;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分别对应的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同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供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相连接的正极引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供与外部电气回路的负极接口相连接的负极引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将与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定义为第一导电件,相应的,将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定义为第二导电件;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分别对应的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同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于一引出片A,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于一引出片B,且所述引出片A和所述引出片B分别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触头结构还包括有两个动簧片和一静簧片,每一所述动簧片上均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所述静簧片上划分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簧片呈相对布置的安装区域,并在每一所述安装区域上均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同一所述动簧片上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相应的,位于同一所述安装区域上的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亦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另外,两个所述动簧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且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相应的,两个所述安装区域亦沿该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能够被独立驱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触头结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进行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同步动作,即使得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同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驱动机构、以及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另一种触头结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进行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同步动作的同时,还使得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的时间先后顺序、和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即:靠近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的时间晚于、远离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的时间;
另外,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断开的时间先后顺序、和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即:靠近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断开的时间早于、远离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断开的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机构为两组,两组所述驱动机构分别独立地驱动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动作,且两组所述驱动机构的工作状态同步,以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的工作状态亦同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组所述驱动机构的执行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动簧片相连接,并能够驱动两个所述动簧片同步的朝向或者背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倾斜摆动,以使得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以该继电器被竖立放置的状态为基准,两个所述动簧片分别横向布置于所述静簧片的上方;两组所述驱动机构均包括线圈、磁铁芯、轭铁和衔铁,所述磁铁芯横向插装于所述线圈中,所述轭铁横向设置于所述线圈的下侧旁边、并同时与所述磁铁芯的尾端相连接,所述衔铁立式设置于所述磁铁芯的头端旁边,同时所述衔铁还与所述轭铁的后端侧转动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转动支点,即:所述衔铁能够绕所述转动支点进行杠杆式摆动;
两个所述动簧片的后侧分别与两个所述衔铁下端固定连接,这样当两个所述线圈均施加置位电压时,两个所述衔铁能够发生正向偏转,以使得两个所述衔铁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磁铁芯的头端相吸合连接,两个所述衔铁的下端带动两个所述动簧片向下倾斜摆动;而当两个所述线圈均断电时,两个所述衔铁能够发生反向偏转,以使得两个所述衔铁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磁铁芯的头端断开连接,两个所述衔铁的下端带动两个所述动簧片向上倾斜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本实用新型所述触头结构简单、新颖、合理,一方面可大大降低所述引出片安装位置需与所述动触头移动行程相适配的装配难度,便于对所述动触头和所述引出片进行安装布局,还实现了节省安装空间,促进继电器产品的小型化发展;另一方面因配置了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并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可以被相互独立的驱动,那么当继电器产品出现问题,或者回路中出现意外的故障电流、而可能会导致继电器的触头出现粘连时,即使其中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与静触头间出现粘连,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也能实现主回路的即时断开,从而确保了电气回路安全。②本实用新型所述触头结构中可形成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开关支路,从而可大大降低所述触头结构的阻值,进而可大大提高继电器产品的负载承载能力,提高继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③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顺序进行控制,实现“远离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的动、静触头先闭合,后断开;靠近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的动、静触头后闭合,先断开”的继电器工作模式;因为远离所述驱动机构执行端的动、静触头先闭合,后断开;其便承受了继电器在闭合或断开时产生的电弧的燃弧能量,因此,后闭合、先断开的动、静触头就很好的避开了被电弧烧蚀和损伤的风险,得到了有效保护,从而使得继电器产品性能得以很好优化提升,降低设备使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触头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触头结构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触头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触头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触头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触头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触头结构具有多个动、静触头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述的继电器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述的继电器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述的触头结构与衔铁组装在一起时、并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述的触头结构与衔铁组装在一起时、并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触头结构;10、动触头;11、静触头;12、导电件;
120、导线;121、金属连接头;13、引出片;130、引脚;14、动簧片;15、静簧片;2、驱动机构;20、线圈;21、磁铁芯;22、轭铁;23、衔铁;230、第一段;231、第二段;232、衔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1,其包括两组触头组件、引出片A和引出片B(说明:为便于区分,将分别与两组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引出片定义为引出片A和引出片B,无其它特殊含义,但为了简洁示意,说明书附图中将引出片A和引出片B均用“标记13”指示),每组所述触头组件均具有至少两个动触头10、以及至少两个分别与所述动触头10呈一一相对布置并相通断配合的静触头11(附图中示出了所述动触头10和所述静触头11分别为两个的情况),并且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通过第一导电件(为便于区分,将与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12定义为第一导电件)与引出片A电性连接,具体为:所述第一导电件的数量与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数量一致,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并接于所述引出片A,所述引出片A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相连接;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1分别一一对应的串联连接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1,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通过第二导电件(为便于区分,将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12定义为第二导电件)与引出片B电性连接,具体为:所述第二导电件的数量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数量一致,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并接于所述引出片B,所述引出片B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的负极接口相连接;即:每两个相串联连接的所述静触头11、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11呈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动触头10、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一起构成了一条开关支路;届时,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一起形成了至少两个所述开关支路,并且至少两个所述开关支路之间形成为并联连接关系,电路原理图可参阅附图7所示。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对所述触头结构进行了优化创新,具有以下优点:①通过形成的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开关支路,可大大降低所述触头结构的阻值,进而可大大提高所述触头结构及继电器产品的负载承载能力,提高了继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②通过配置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并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可以被相互独立的驱动(即: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可以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进行单独动作),那么当产品出现问题,或者回路中出现意外的故障电流、而可能会导致继电器的触头出现粘连时,即使其中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与静触头间出现粘连,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也能实现主回路的即时断开,从而确保了电气回路安全;③通过导电件(优选柔性连接件)将所述动触头与所述引出片电性连接在一起,不仅可大大降低所述引出片安装位置需与所述动触头移动行程相适配的装配难度,便于对所述动触头和所述引出片进行安装布局,还实现了节省安装空间(继电器产品高度可缩减),促进了继电器产品的小型化发展;此外,还避免了因产品出现不良意外而造成同一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触头间产生相互影响的弊端,确保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本实施例1中,为使所述引出片13适配于继电器产品的安装空间,以所述触头结构安装于继电器产品中、且继电器产品被竖向放置的状态为基准,所述引出片13(即引出片A和引出片B)采用L形,并可布置于所述导电件12的上侧面上(见附图4所示),或者也可布置于所述导电件12的下侧面上(可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施例1中,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和所述静触头11的优选安装方式为:见附图1至附图3所示,该触头结构还包括有两个动簧片14和一静簧片15,其中,每一所述动簧片14上均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动触头10,所述静簧片15上划分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簧片14呈相对布置的安装区域,并在每一所述安装区域上均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亦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所述静触头11。当然,根据继电器产品结构,所述静簧片15也可被配置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可对上述安装方式进一步优选为:每一所述动簧片14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铆接孔A,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铆接固定于至少两个所述铆接孔A中。以及,每一所述安装区域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铆接孔B,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1分别铆接固定于至少两个所述铆接孔B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两个所述动簧片14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相应的,两个所述安装区域亦沿该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两个所述引出片13(即为引出片A和引出片B)亦沿该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并分别布置于两个所述动簧片14的旁边。该触头结构的整体布局,有利于对继电器产品的整体尺寸进行优控,使继电器产品达成小尺寸的目的。
本实施例1还对所述导电件12(即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具体类型进行优控,如:所述导电件12采用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导线120和两个金属连接头121,其中,所述导线120采用软铜编织线、单股铜线和多股铜线中的一种,并可进一步优选采用软铜编织线;两个所述金属连接头121均采用方形铜管头,两个所述金属连接头121分别与所述导线120的两端固定连接(如可采用焊接固连),且同时两个所述金属连接头121还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10及所述引出片13(即为引出片A或引出片B)相连接(如可采用铆接固连)。
通过将所述导电件12优选用柔性连接件,一方面,在动触头与静触头进行吸合或者断开动作时,若同一所述触头组件中的一个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间出现了卡滞(即一条所述开关支路中的一个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间出现了卡滞),则不会影响到其它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动作(即不会影响到其它所述开关支路动作),继电器产品仍能实现部分功能,从而提高了继电器产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利于对所述动触头和所述引出片进行安装布局,降低安装难度,节省安装空间。
此外,本实施例1对串联连接于两个所述静触头11之间的“导电件”没有特殊要求,可采用上述柔性连接件来实现串连连接,也可采用硬性连接件来实现串连连接;因不属于本专利的保护重点,故在此不做过多详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亦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1,且相较于实施例1提供的触头结构1,本实施例2的区别点在于:所采用的导电件12结构不相同。而其它如: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和两个所述引出片13等,均可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2中,所述导电件12亦采用柔性连接件,且所述柔性连接件为由多片铜箔层叠而成的柔性铜排,该柔性铜排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10及所述引出片13相连接(如可采用焊接固连、铆接固连等)。
进一步优选的,每片铜箔的厚度为0.05~0.1mm,这样可使得柔性铜排呈现出尺寸薄、节省空间,柔性佳、可折弯度大,等优点,更好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亦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1,且相较于实施例1提供的触头结构1,本实施例3的区别点在于:未配置有所述引出片13。即:本实施例3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分别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供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相连接的正极引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亦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供与外部电气回路的负极接口相连接的负极引脚,见附图5和附图6所示。这种触头结构省去了所述引出片,既简化了触头结构,降低了成本,又使得触头结构及应用其制成的接触器的体积更小,促进了继电器产品小型化的发展。
说明:定义将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统一命名为引脚,并用标记130指代。引脚130的折弯方向需适配于继电器产品的安装空间,即由产品的安装空间来限定引脚130的折弯方向,以为了节省空间、获得更小的产品体积;具体如:可朝上折弯(见附图5所示),也可朝下折弯(见附图6所示),当然还可有其它方向的折弯,在此不做过多详述。
另外,本实施例3中,其它如: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和所述导电件12等,均可采用与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亦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1,且相较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触头结构1,本实施例4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和所述静触头11的数量均为一个,即:本实施例4所述的触头结构1中形成了一条所述开关支路(所述开关支路由两个相串联连接的所述静触头11、两个所述动触头10、以及两个所述导电件12一起构成)。
在本实施例4中,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和所述静触头11的优选安装方式为:该触头结构还包括有两个动簧片14和一静簧片15,每一所述动簧片14上均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动触头10,所述静簧片15上划分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簧片14呈相对布置的安装区域,并在每一所述安装区域上均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静触头11。
而对于所述动触头10安装于所述动簧片14上、及所述静触头11安装于所述安装区域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可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通过设置铆接孔来实现。
另外,在本实施例4中,两个所述引出片13分别布置于两个所述动簧片14的旁边,两个所述导电件12均采用柔性连接件,且该柔性连接件可采用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所示的柔性连接件结构,故在此不作详述。
总之,本实施例4提供的触头结构简单、新颖、合理,可降低安装难度,节省安装空间。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亦提供了一种触头结构1,且相较于实施例4提供的触头结构1,本实施例5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未配置有所述引出片13。即:本实施例5中,两个所述导电件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电件12的另一端分别被用作为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相连接的引脚。这种触头结构省去了所述引出片,既简化了触头结构,降低了成本,又使得触头结构及应用其制成的接触器的体积更小,促进了继电器产品小型化的发展。
另外,本实施例5中,其它如: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和所述导电件12等,均可采用与实施例4相同的结构。
实施例6:
请参阅附图8至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其包括驱动机构2、以及如上述实施例1提供的触头结构1,所述驱动机构2能够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进行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同步动作的同时,还使得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上述“所述驱动机构2能够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进行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同步动作”,指的是:所述驱动机构2能够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的工作状态同步。进一步细化描述为:所述驱动机构2能够驱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同步的相对两个所述安装区域进行靠近(可实现动、静触头吸合连通)或者远离(可实现动、静触头断开)运动。
上述“使得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指的是: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的时间先后顺序、和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即:靠近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的时间晚于、远离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的时间;
另外,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断开的时间先后顺序、和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即:靠近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断开的时间早于、远离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断开的时间。
总之,在所述驱动机构2的驱动下,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的工作状态是同步的,即位于同一个所述开关支路中的两个所述动触头10相对两个所述静触头11运动的状态是同步的;而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是不同步的,即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且分属于不同开关支路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是不同步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顺序进行控制,实现“远离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动、静触头先闭合,后断开;靠近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动、静触头后闭合,先断开”的继电器工作模式;因为远离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动、静触头先闭合,后断开;其便承受了继电器在闭合或断开时产生的电弧的燃弧能量,因此,后闭合、先断开的动、静触头就很好的避开了被电弧烧蚀和损伤的风险,得到了有效保护,从而使得继电器产品性能得以很好优化提升,降低设备使用风险。
以下对实现“所述驱动机构2驱动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进行通断动作”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6中,所述驱动机构2为两组,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的工作状态同步,且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分别独立地驱动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动作,具体表现为: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的执行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动簧片14相连接,并能够驱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同步的朝向或者背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倾斜摆动,以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的工作状态同步的同时,还使得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进一步对所述驱动机构2与所述动簧片14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和动作关系进行详细描述:以该继电器被竖立放置的状态为基准,见附图8至附图11所示,两个所述动簧片14分别横向布置于所述静簧片15的上方;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均包括线圈20、磁铁芯21、轭铁22和衔铁23,所述磁铁芯21横向插装于所述线圈20中,所述轭铁22横向设置于所述线圈20的下侧旁边、并同时与所述磁铁芯21的尾端相连接,所述衔铁23立式设置于所述磁铁芯21的头端旁边,同时所述衔铁23还与所述轭铁22的后端侧转动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转动支点,即:所述衔铁23能够绕所述转动支点进行杠杆式摆动;
两个所述动簧片14的后侧分别与两个所述衔铁23下端(所述衔铁23下端即为所述驱动机构2的执行端)固定连接,这样当两个所述线圈20均施加置位电压时,两个所述衔铁23能够发生正向偏转,以使得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磁铁芯21的头端相吸合连接,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下端带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向下倾斜摆动;而当两个所述线圈20均断电时,两个所述衔铁23能够发生反向偏转,以使得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磁铁芯21的头端断开连接,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下端带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向上倾斜摆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轭铁22的前端侧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磁铁芯21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轭铁22底壁与所述衔铁23下部之间连接有返回弹簧,以确保所述衔铁23复位。所述衔铁23具有一立式布置的第一段230、一横式布置的第二段231、以及衔接于所述第一段230与所述第二段231之间的衔接段232,其中所述第一段230为形状规则的平板状(如方形平板状),所述第一段230立式设置于所述磁铁芯21的头端旁边,所述衔接段232与所述轭铁22的后端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段231置于所述轭铁22下方、并通过注塑件与所述动簧片14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段231即为所述驱动机构2的执行端。
另外,为更好的实现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本实施例6还做以下优化改进:对所述动簧片14与所述衔铁23间的布置角度进行优控,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14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平片状(所述动簧片14的前、后侧即为所述动簧片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且所述动簧片14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段230的竖向中心线的相交角度优控为60°~90°,这个角度范围可确保使所述衔铁23带动所述动簧片14偏转的行程很好的满足了动触头与静触头吸合或断开的技术需求。
实施例7:
本实施例7亦提供了一种继电器,且相较于实施例6提供的继电器结构,本实施例7的区别点在于:所采用的触头结构1不相同。而其它如:驱动机构2、驱动机构2与触头结构1之间的连接方式及动作方式等,均可采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7中,所述触头结构1采用上述实施例2提供的触头结构。
实施例8:
本实施例8亦提供了一种继电器,且相较于实施例6提供的继电器结构,本实施例8的区别点在于:所采用的触头结构1不相同。而其它如:驱动机构2、驱动机构2与触头结构1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8中,所述触头结构1采用上述实施例4提供的触头结构。
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中的所述衔铁23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簧片14的后侧固定连接,以驱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同步的朝向或者背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倾斜摆动,进而使得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同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头结构及应用其制成的继电器,不仅结构简单、新颖、合理,便于安装布局,还大大提高了继电器产品的负载承载能力,降低了由于粘连发生的不可靠风险,以及还对触头进行了有效保护,使得继电器产品性能得以很好优化提升,降低设备使用风险。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触头组件,每组所述触头组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动触头(10)、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动触头(10)呈一一相对布置的静触头(11),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上均连接有供与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的导电件(12),且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静触头(11)还分别一一对应的串联连接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静触头(11),亦即: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一起形成了至少一个开关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所述导电件(12)的数量与所述动触头(10)的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接;
相应的,每一所述开关支路由相串联连接的两个所述静触头(11)、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头(11)呈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动触头(10)、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两个所述导电件(12)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12)采用柔性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导线(120),所述导线(120)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10)和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20)采用软铜编织线,所述软铜编织线的两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金属连接头(121),且其中一所述金属连接头(121)用于与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另一所述金属连接头(121)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为由多片铜箔层叠而成的柔性铜排,该柔性铜排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该柔性铜排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接口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为一个,所述静触头(11)亦为一个;届时,所述导电件(12)为两个,所述开关支路为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电件(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电件(12)的另一端分别被用作为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相连接的引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电件(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电件(12)的另一端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引出片(13),且两个所述引出片(13)分别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触头结构还包括有两个动簧片(14)和一静簧片(15),每一所述动簧片(14)上均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动触头(10),所述静簧片(15)上划分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簧片(14)呈相对布置的安装区域,并在每一所述安装区域上均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静触头(11)。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为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1)亦为至少两个;
届时,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一起形成了至少两个所述开关支路,且至少两个所述开关支路之间形成为并联连接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将与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12)定义为第一导电件,相应的,将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12)定义为第二导电件;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分别对应的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同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供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相连接的正极引脚,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供与外部电气回路的负极接口相连接的负极引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将与第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12)定义为第一导电件,相应的,将与第二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相连接的所述导电件(12)定义为第二导电件;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分别对应的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10)固定连接,同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于一引出片A,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还并接于一引出片B,且所述引出片A和所述引出片B分别用于与外部电气回路的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触头结构还包括有两个动簧片(14)和一静簧片(15),每一所述动簧片(14)上均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所述静簧片(15)上划分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动簧片(14)呈相对布置的安装区域,并在每一所述安装区域上均分别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动簧片(14)上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相应的,位于同一所述安装区域上的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1)亦沿该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另外,两个所述动簧片(14)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且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相应的,两个所述安装区域亦沿该第二方向间隔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4所述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能够被独立驱动。
17.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2)、以及如上述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头结构,所述驱动机构(2)能够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进行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同步动作,即使得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同步。
18.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2)、以及如上述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头结构,所述驱动机构(2)能够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进行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同步动作的同时,还使得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的时间先后顺序、和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即:靠近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的时间晚于、远离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的时间;
另外,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断开的时间先后顺序、和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即:靠近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断开的时间早于、远离所述驱动机构(2)执行端的一所述动触头(10)与所述静触头(11)断开的时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为两组,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分别独立地驱动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动作,且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的工作状态同步,以驱动使得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的工作状态亦同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的执行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动簧片(14)相连接,并能够驱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同步的朝向或者背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倾斜摆动,以使得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0)分别与它们相配合的所述静触头(11)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以该继电器被竖立放置的状态为基准,两个所述动簧片(14)分别横向布置于所述静簧片(15)的上方;
两组所述驱动机构(2)均包括线圈(20)、磁铁芯(21)、轭铁(22)和衔铁(23),所述磁铁芯(21)横向插装于所述线圈(20)中,所述轭铁(22)横向设置于所述线圈(20)的下侧旁边、并同时与所述磁铁芯(21)的尾端相连接,所述衔铁(23)立式设置于所述磁铁芯(21)的头端旁边,同时所述衔铁(23)还与所述轭铁(22)的后端侧转动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转动支点,即:所述衔铁(23)能够绕所述转动支点进行杠杆式摆动;
两个所述动簧片(14)的后侧分别与两个所述衔铁(23)下端固定连接,这样当两个所述线圈(20)均施加置位电压时,两个所述衔铁(23)能够发生正向偏转,以使得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磁铁芯(21)的头端相吸合连接,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下端带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向下倾斜摆动;而当两个所述线圈(20)均断电时,两个所述衔铁(23)能够发生反向偏转,以使得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上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磁铁芯(21)的头端断开连接,两个所述衔铁(23)的下端带动两个所述动簧片(14)向上倾斜摆动。
CN202223155745.4U 2022-11-26 2022-11-26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Active CN219040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5745.4U CN219040365U (zh) 2022-11-26 2022-11-26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5745.4U CN219040365U (zh) 2022-11-26 2022-11-26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0365U true CN219040365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92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55745.4U Active CN219040365U (zh) 2022-11-26 2022-11-26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03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67314U (zh) 具有辅助触点装置的密封型直流继电装置
EP3958283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apable of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CN219040365U (zh)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US20230178318A1 (en) High-voltage dc relay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212587410U (zh) 一种大负荷干簧管结构
CN204809158U (zh) 一种桥式双断点直流电磁接触器
CN219180432U (zh) 多断口继电器
CN216389206U (zh) 一种能够抵抗特大短路电流的单稳态继电器
CN216054511U (zh) 一种易装配型耐短路电流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结构
CN214672418U (zh) 一种具有辅助开关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040364U (zh) 单驱动多断口继电器
CN221466506U (zh) 继电器
CN21912315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20796597U (zh) 继电器
CN113745060A (zh) 一种基于绝缘和灭弧的新能源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8385027U (zh) 继电器
CN219040358U (zh) 单驱双动继电器
CN222355043U (zh) 继电器的引出端连接结构
CN221783139U (zh) 抗短路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219513021U (zh) 带监测功能的继电器
CN218333614U (zh) 超薄高负载继电器
CN219534415U (zh) 动簧片结构及继电器
CN212113586U (zh) 一种稳定耐用的继电器动簧片
CN219832521U (zh) 一种pcb板焊接式直流接触器的双弹片主触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