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9103U - 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29103U CN219029103U CN202222535786.XU CN202222535786U CN219029103U CN 219029103 U CN219029103 U CN 219029103U CN 202222535786 U CN202222535786 U CN 202222535786U CN 219029103 U CN219029103 U CN 2190291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seal
- vehicle door
- sealing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66 seal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8 ed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组件以及车辆,所述车门组件包括车门、门把手及密封件;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外板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周缘设有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翻边;所述门把手可翻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主体和第一密封环;其中,所述密封主体安装在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所述第一密封环设置在所述密封主体上,并自所述翻边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的空隙伸出到所述安装孔内,以与所述门把手的外周壁接触贴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灰尘或水从车门外板上的活动间隙进入到门把手的情况,以避免门把手因积尘积水而导致其出现卡滞、冰冻等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门上安装有门把手,这种门把手通常隐藏在车门内,用户在打开车门时,需将门把手从车门上翻转出以开启车门。为了确保门把手可在车门的安装孔顺畅地翻转,在制造时通常会在门把手和安装孔的内壁之间预留出供门把手翻转的活动间隙。然而,外界的水和灰尘极容易从该活动间隙通过并进入到门把手或者车内,日积月累,容易导致门把手卡滞或在严寒天气下冻住的问题,使得门把手无法正常翻转。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组件,所述车门组件包括车门、门把手及密封件;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外板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周缘设有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翻边;所述门把手可翻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主体和第一密封环;其中,所述密封主体安装在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所述第一密封环设置在所述密封主体上,并自所述翻边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的空隙伸出到所述安装孔内,以与所述门把手的外周壁接触贴合。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环具有与所述门把手的外周壁接触贴合的密封端面,以及位于所述密封端面和所述密封主体之间且面向所述车门外板的密封侧面,所述密封侧面与所述翻边的内端接触贴合。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侧面到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翻边自所述车门外板朝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长度,以使所述密封侧面与所述翻边的内端过盈配合。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主体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上;所述密封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主体上的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朝所述车门外板延伸,以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接触贴合。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朝所述车门外板延伸出的长度,大于所述密封主体到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的距离,以使所述第二密封环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过盈配合。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向所述车门外板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向所述门把手延伸的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环的下端部设置有排水口。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环与所述第一密封环、所述密封主体一体成型。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门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的把手基座;所述密封件的密封主体与所述把手基座连接固定,以通过所述把手基座固定到所述车门内板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把手基座的外周缘设有凹槽;所述密封主体设有第一包边和第二包边,所述第一包边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包边固定在所述把手基座的外端面上。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采用软质密封材料制成;所述把手基座采用硬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把手基座和所述密封件通过二次注塑集成为一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和车门组件,所述车门组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密封件的密封主体安装在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之间,而密封件上的第一密封环则自密封主体、经翻边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的空隙通过而伸出到安装孔内,使得第一密封环与门把手的外周壁接触贴合,从而利用第一密封环遮挡门把手和翻边之间的活动间隙,有效阻断灰尘或水沿Y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通过活动间隙的路径,进而减少灰尘或水从车门外板上的活动间隙进入到门把手的情况,以避免门把手因积尘积水而导致其出现卡滞、冰冻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车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对部分结构的距离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对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之间的夹角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密封件的横截面形状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车门外板 | 312 | 第二包边 |
110 | 安装孔 | 320 | 第一密封环 |
111 | 翻边 | 321 | 密封端面 |
200 | 门把手 | 322 | 密封侧面 |
210 | 外周壁 | 330 | 第二密封环 |
300 | 密封件 | 400 | 把手基座 |
310 | 密封主体 | 410 | 凹槽 |
311 | 第一包边 | 420 | 外端面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则“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则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车辆的车门上安装有门把手,这种门把手通常隐藏在车门内,用户在打开车门时,需将门把手从车门上翻转出以开启车门。其中,车门的车门外板通过冲压形成供门把手安装的安装孔,同时在安装孔的周缘冲压出有翻边。为了确保门把手可在车门的安装孔顺畅地翻转,在制造时通常会在门把手和安装孔的内壁(即翻边)之间预留出供门把手翻转的活动间隙。然而,外界的水和灰尘极容易从该间隙通过并进入到门把手或者车内,日积月累,容易导致门把手卡滞或在严寒天气下冻住的问题,使得门把手无法正常翻转。
目前,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在门把手的外周套置两个密封圈,并使两个密封圈的外周面与安装孔周缘上的翻边挤压贴合固定,从而密封门把手和翻边之间的活动间隙。但是,这种密封方式需要严格控制门把手和翻边之间的间距来控制密封圈的压缩量,设计难度大;并且,还需要将翻边延伸的长度设计得较长,才能与两个密封圈完全贴合,而较长的翻边极容易在转角处发生开裂。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门组件以及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和车门组件,所述车门组件安装在车体上。所述车门组件能够减少灰尘或水从门把手和安装孔周缘的翻边之间的活动间隙、进入到门把手或车内的情况出现。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车门组件包括车门、门把手200及密封件300。其中,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100和车门内板(图未示出);车门外板100设有安装孔110,安装孔110的周缘设有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翻边111;门把手200可翻转地安装于安装孔110中;密封件300包括密封主体310和第一密封环320,密封主体310安装在车门外板100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第一密封环320设置在密封主体310上,并自翻边111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的空隙伸出到安装孔110内,以与门把手200的外周壁210接触贴合。
具体说来,所述车门的车门外板100和车门内板呈层间设置,车门外板100采用钣金材料制成。门把手200可翻转地安装在车门外板100的安装孔110,使得门把手200具有隐藏在车门上的收纳状态,以及自车门向外翻转出的打开状态。在不需要打开车门时,门把手200处在收纳状态,使得门把手200与车门集成一体,整体上整洁美观。门把手200外端的外周壁210与车门外板100的翻边111之间预留有供门把手200翻转的活动间隙。车门外板100的翻边111的内端和车门内板间隔设置,从而在此两者之间形成有空隙。密封件300的密封主体310安装在车门外板100和车门内板之间的腔体内,而密封件300的第一密封环320则自密封主体310、经翻边111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的空隙通过而伸出到安装孔110内,使得第一密封环320环绕在门把手200的外周,并与门把手200的外周壁210接触贴合。
为便于介绍密封件300的密封原理,在此将车门的厚度方向(即车辆的宽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以及将车门的高度方向定义为(即车辆的高度方向)定义为Z方向。本申请车门组件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密封件300的第一密封环320则自密封主体310、经翻边111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的空隙通过而伸出到安装孔110内,使得第一密封环320环绕在门把手200的外周,并与门把手200的外周壁210接触贴合,使得第一密封环320遮挡门把手200和翻边111之间的活动间隙,从而阻断灰尘或水沿Y方向通过活动间隙的路径,进而减少灰尘或水从所述活动间隙进入到门把手200的情况,以避免门把手200因积尘积水而导致其出现卡滞、冰冻等情况。
此外,相对于传统方案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密封件300未设置在门把手200和翻边111之间,从而无需严格控制门把手200和翻边111之间的间距,设计难度小;并且,密封件300也无需利用翻边111的内壁面挤压贴合,从而可以缩短翻边111的长度,避免翻边111在转角处发生开裂。
请参阅图1、图2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车门的车门外板100和车门内板呈层间设置,在车门外板100和车门内板之间形成有腔体,外界的灰尘或水还有可能会从翻边111的内端和第一密封环320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车门外板100和车门内板之间的腔体中。鉴于此,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可选地,第一密封环320具有与门把手200的外周壁210接触贴合的密封端面321,以及位于密封端面321和密封主体310之间且面向车门外板100的密封侧面322,密封侧面322与翻边111的内端接触贴合。
具体说来,第一密封环320的密封端面321与门把手200的外周壁210接触贴合,可以阻断灰尘或水沿Y方向通过活动间隙的路径;而第一密封环320的密封侧面322与翻边111的内端接触贴合,则可以阻断灰尘或水沿Z方向通过翻边111的内端和第一密封环320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车门的腔体的路径。如此设计,即可通过一个第一密封环320可同时实现沿Y方向和Z方向对所述活动间隙进行密封,密封效果较佳。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环320的密封侧面322到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的距离,小于翻边111自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朝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长度,以使密封侧面322与翻边111的内端过盈配合。如图3所示,图3中d1表示翻边111自车门外板100朝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长度。
具体地,由于第一密封环320的密封侧面322到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的距离,小于翻边111的自车门外板100朝内延伸的长度,可使得第一密封环320与翻边111的内端存在一定的干涉量,从而翻边111的内端与第一密封环320的密封侧面322抵顶,并朝向所述车门内板方向挤压第一密封环320,如此可使得第一密封环320被挤压变形,第一密封环320的密封侧面322和翻边111的内端接触贴合更紧密,也就使密封侧面322和翻边111的内端过盈配合,有效提高密封效果。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300的密封主体310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上;密封件300还包括设置在密封主体310上的第二密封环330,第二密封环330自密封主体310朝车门外板100延伸,以与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接触贴合。
具体说来,第一密封环320的密封侧面322与翻边111的内端接触贴合,可以阻断灰尘或水沿Z方向通过翻边111的内端和第一密封环320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所述车门的腔体的路径,形成Z方向的第一道密封。而第二密封环330与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接触贴合,同样可以阻断灰尘或水沿Z方向通过翻边111的内端和第一密封环320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所述车门的腔体的路径,形成Z方向的第二道密封。所述第一道密封和所述第二道密封组合,可以大大提高车门在Z方向上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环330自密封主体310朝车门外板100延伸出的长度,大于密封主体310到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的距离,以使第二密封环330与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过盈配合。如图3所示,图3中d2表示密封主体310到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的距离。
具体地,由于第二密封环330自密封主体310延伸出的长度,大于密封主体310到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的距离,可使得第二密封环330与车门外板100存在一定的干涉量,使得第二密封环330和车门外板100抵顶,并被车门外板100挤压变形,从而第二密封环330和车门外板100接触更紧密,也就使得此两者过盈配合,有效提高此处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环330自密封主体310向车门外板100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密封环320自密封主体310向门把手200延伸的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如图2和图4所示,其中,图4中的θ表示为所述夹角,也就是说,90°≤θ≤180°。θ的取值可以是但不局限于95°、100°、120°、130°等。如此设置,可在第二密封环330受到车门外板100的抵顶作用时,第二密封环330朝向翻边111发生变形,进而使得第二密封环330的朝向翻边111的侧面大部分贴合到车门外板100的内侧面上,从而增大此两者贴合的面积,有效提高密封效果。
在此又考虑到,在下雨天气或冲洗车辆时,容易有大量的水冲入车门外板100上的活动间隙,在极限情形下,这些水可能会冲开第一密封环320,并进入到密封件300和车门外板100之间形成积水。这些积水长期积在此处容易损坏门把手200。鉴于此,可选地,在第二密封环330的下端部设置有排水口(图未示出)。
具体地,在第二密封环330的下端部的最低位置开设所述排水口(图未示出),该排水口连通到车辆的湿区。如此,在极限情形下,一旦有水流冲开第一密封环320,并进入到密封件300和车门外板100之间形成积水时,这些积水可以才能够排水口排出到车辆的湿区。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环330与第一密封环320、密封主体310一体成型,如此可减少制造密封件300的工序,提高密封件300的生产效率。
请参阅图1和图2,对于密封件300固定在车门内板上的方式,可以是将密封件300与车门内板直接连接固定,也可以为密封件300配置一个底座,以通过该底座与车门内板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门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的把手基座400;密封件300的密封主体310与把手基座400连接固定,以通过把手基座400固定到所述车门内板上。
具体地,把手基座400安装在所述车门内板上,并与安装孔110相对,用于作为支撑门把手200的基座。将密封件300的密封主体310与把手基座400连接固定,也就使得密封件300通过把手基座400固定到所述车门内板上,从而利用把手基座400稳定支撑密封件300,无需额外为密封件300配置底座。密封件300可以与把手基座400通过粘性材料连接,也可以通过二次注塑一体成型,具体在后文还有介绍。
进一步地,为提高密封件300和把手基座400连接的牢固性,在把手基座400的外周缘设有凹槽410;密封主体310设有第一包边311和第二包边312,第一包边311固定在凹槽410内,第二包边312固定在把手基座400的外端面420上。
具体地,把手基座400的凹槽410朝向翻边111开放,把手基座400的外端面420和凹槽410之间形成有台阶部;密封主体310的第一包边311位固定在凹槽410内,而第二包边312则固定在把手基座400的外端面420,使得密封主体310套置在把手基座400的台阶部上。如此可以使得密封件300与把手基座400连接更牢固,不易脱落下来。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300采用软质密封材料制成,所述软质材料可以是但不局限于橡胶、硅胶等,以使密封件300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为最佳。至于把手基座400,把手基座400宜采用硬质塑料材料制成,以使得把手基座400具有较佳的强度,为密封件300及门把手200提供较强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为减少生产工序,将把手基座400和密封件300通过二次注塑集成为一体。由于密封件300和把手基座400的材料不同,因此,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二次注塑成型工艺将密封件300和把手基座400集成于一体,如此可无需分别制造把手基座400和密封件300,从而减少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密封件300也不会轻易发生从把手基座400上脱落下来的情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组件包括:
车门,所述车门包括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外板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周缘设有朝向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翻边;
门把手,所述门把手可翻转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以及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主体和第一密封环;其中,所述密封主体安装在所述车门外板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所述第一密封环设置在所述密封主体上,并自所述翻边和所述车门内板之间的空隙伸出到所述安装孔内,以与所述门把手的外周壁接触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环具有与所述门把手的外周壁接触贴合的密封端面,以及位于所述密封端面和所述密封主体之间且面向所述车门外板的密封侧面,所述密封侧面与所述翻边的内端接触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侧面到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翻边自所述车门外板朝所述车门内板延伸的长度,以使所述密封侧面与所述翻边的内端过盈配合。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主体固定在所述车门内板上;所述密封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密封主体上的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朝所述车门外板延伸,以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接触贴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朝所述车门外板延伸出的长度,大于所述密封主体到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的距离,以使所述第二密封环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内侧面过盈配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向所述车门外板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密封环自所述密封主体向所述门把手延伸的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环的下端部设置有排水口。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环与所述第一密封环、所述密封主体一体成型。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门内板上的把手基座;所述密封件的密封主体与所述把手基座连接固定,以通过所述把手基座固定到所述车门内板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基座的外周缘设有凹槽;所述密封主体设有第一包边和第二包边,所述第一包边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包边固定在所述把手基座的外端面上。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采用软质密封材料制成;所述把手基座采用硬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把手基座和所述密封件通过二次注塑集成为一体。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
车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组件,所述车门组件安装在所述车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35786.XU CN219029103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35786.XU CN219029103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29103U true CN219029103U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629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35786.XU Active CN219029103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29103U (zh) |
-
2022
- 2022-09-22 CN CN202222535786.XU patent/CN2190291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498911C2 (ru) | Узел герметизированного окна с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ым уплотнителем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установки | |
JP5656928B2 (ja) | 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 |
US6644718B2 (en) | Structure of roof-side portion of motor vehicle | |
US8745927B2 (en) | Weatherstrip attachable to edge of opening portion in vehicle body | |
US8782955B2 (en) | Sealing structure of weather strip for retractable roof vehicles | |
US6668489B2 (en) | Sound insulating weather strip | |
US7325859B1 (en) | Door sash header for automotive vehicle | |
US11292529B2 (en) | Side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7017305B2 (en) | Weather strip | |
CN219029103U (zh) | 车门组件以及车辆 | |
GB2361021A (en) | Weather strip for vehicle double doors | |
CN108099562B (zh) | 一种汽车玻璃包边总成 | |
JP4924894B2 (ja) | 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 |
EP1241037B1 (en) | Weather strip | |
CN110962558B (zh) | 用于车辆的尾门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3635749B (zh) | 包边条、玻璃包边总成及车辆 | |
JP4853352B2 (ja) | 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 |
JP2004034824A (ja) | 自動車用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 |
CN208324848U (zh) | 防雨条及具有该防雨条的车辆 | |
CN222501367U (zh) | 隐藏式门把手的密封结构及车辆 | |
JP4739052B2 (ja) | バックドアシール構造 | |
CN221213437U (zh) | 车门内板组件、车门和车辆 | |
CN220314688U (zh) | 无框车门的密封结构及车辆 | |
JP2008126944A (ja) | 車両開口周縁部シール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ル部材 | |
JP2007320324A (ja) | 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