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9672U - 鞋底及鞋子 - Google Patents
鞋底及鞋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99672U CN218999672U CN202223372124.1U CN202223372124U CN218999672U CN 218999672 U CN218999672 U CN 218999672U CN 202223372124 U CN202223372124 U CN 202223372124U CN 218999672 U CN218999672 U CN 2189996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e
- protrusion
- arc
- groove
- ar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鞋底,包括本体,本体具有用于和脚掌抵接的抵接面;本体于背向抵接面的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硬度不同的第一凸起,本体对应脚掌足弓的位置设置有弹性设置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一端凸出抵接面设置,且该端背向抵接面的一面呈弧形设置。通过设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多个第一凸起的硬度不同,能够根据脚掌着力的区别在本体对应位置设置对应硬度的第一凸起,将第二凸起设置在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能够对脚掌各部位进行有效的缓冲减震,使得行走时脚掌比较舒适,且本体不同部位对应施力大小进行设置硬度,能够有效缓冲脚掌的压力,进而有利于保护鞋底不易破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鞋底及鞋子。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鞋底还是以常规鞋底为主,即主要包括鞋中底和大底,鞋中底是鞋底的主要结构,鞋大底贴合在鞋中底的底端,用于和行走平面接触。人在行走时,其脚掌不同部位的着力不同,比如说前脚掌、后脚掌以及足弓部位的着力有差别。
相关技术中的鞋底结构设计的比较均匀,对脚掌不同部位的支撑效果几乎相同,不能很好的针对脚掌着力的区别对脚掌进行支撑,导致舒适性不好,且也使得鞋底受力较大的位置较容易破损,影响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针对脚掌用力特点支撑脚掌的鞋底。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所述鞋底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用于和脚掌抵接的抵接面;
所述本体于背向所述抵接面的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硬度不同的第一凸起,所述本体对应脚掌足弓的位置设置有弹性设置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一端凸出所述抵接面设置,且该端背向所述抵接面的一面呈弧形设置。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对应足弓的位置背向所述抵接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起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凸起至少部分结构凸出所述第一凹槽设置。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还设置有弹性套,所述弹性套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围设形成有放置腔,所述弹性套背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放置腔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所述第二凸起能够穿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放置腔内。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对应足弓的位置背向所述抵接面凸设有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凸起。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对应前脚掌和后脚掌的位置自所述抵接面开始沿背向所述抵接面的方向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内均适配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抵接面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面平齐。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为弧形设置,且位于前脚掌的所述第一凸起远离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大于其靠近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位于后脚掌的所述第一凸起远离前脚掌的一端的弧度大于其靠近前脚掌的一端的弧度。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内填充有第一弹性颗粒。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内填充有第二弹性颗粒。
在鞋底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胶片,所述胶片贴合在所述本体背向所述抵接面的一端。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子,包括鞋面、鞋垫以及上述所述的鞋底,所述鞋底的抵接面与所述鞋面连接,所述鞋垫垫在所述抵接面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依据上述实施例中的鞋底及鞋子,通过设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多个第一凸起的硬度不同,能够根据脚掌着力的区别在本体对应位置设置对应硬度的第一凸起,将第二凸起设置在本体对应足弓的位置。当脚掌穿在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的鞋子中行走时,脚掌会对本体对应部位施加压力,针对脚掌施力的特性设置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能够对脚掌各部位进行有效的缓冲减震,使得行走时脚掌比较舒适,增加体验感。且本体不同部位对应施力大小进行设置硬度,能够有效缓冲脚掌的压力,改善鞋底对脚掌不同部位的支撑效果,进而有利于保证鞋底不易被压损,保证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不带有第二凸起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鞋底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鞋底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鞋底;200、鞋面;300、鞋垫;1、本体;11、抵接面;13、弧形凸起;14、弹性套;141、缺口;15、放置腔;16、第一凹槽;17、第二凹槽;2、第一凸起;21、第一内腔;22、第一弹性颗粒;3、第二凸起;31、第二内腔;32、第二弹性颗粒;4、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能够应用于各类鞋类产品中,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鞋底包括本体1,本体1用市面上制作鞋底的通用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柔软性。本体1为整个鞋底的主体,本体1具有用于和脚掌抵接的抵接面11,生产加工时需要在抵接面11的一端加工鞋面,将抵接面11围设在鞋面内。使用时,脚掌能够伸入至鞋面内,且与抵接面11抵接,鞋底背向抵接面11的一端用于和地面等行走平面抵接。
本体1在背向抵接面11的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硬度不同的第一凸起2,本体1对应脚掌足弓的位置设置有弹性设置的第二凸起3。当脚掌穿在具有该鞋底的鞋子行走时,多个第一凸起2和第二凸起3的均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凸起3的一端凸出抵接面11设置,且该端背向抵接面11的一面呈弧形设置,当脚掌抵接在抵接面11上时,第二凸起3的弧形面贴合在脚掌的足弓位置。
人在行走时,前脚掌、足弓以及后脚掌的着力不同,比如说,有的人走路时前脚掌着力较大,有的人走路时后脚掌着力较大,或者使用者跑步时前脚掌和后脚掌的着力都不同。而常规鞋底的结构比较均匀,鞋底各部位采用的材质也相同,不管脚掌对鞋底的着力大小如何不同,鞋底对脚掌的反馈都是相似的,这就容易影响使用者的舒适度,影响穿鞋体验。且常规鞋底在使用时间较久的情况下,由于不同部位受到的力不同,会导致鞋底不同部位受到脚掌的压损程度不同,影响鞋底的使用寿命。
通过设置第一凸起2和第二凸起3,多个第一凸起2的硬度不同,能够根据脚掌着力的区别在本体1对应位置设置对应硬度的第一凸起2,将第二凸起3设置在本体1对应足弓的位置。当脚掌穿在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的鞋子中行走时,脚掌会对本体1对应部位施加压力,针对脚掌施力的特性设置第一凸起2和第二凸起3,能够对脚掌各部位进行有效的缓冲减震,使得行走时脚掌比较舒适,增加体验感。且本体1不同部位对应施力大小进行设置硬度,能够有效缓冲脚掌的压力,改善鞋底对脚掌不同部位的支撑效果,进而有利于保证鞋底不易被压损,保证使用寿命。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抵接面11所在端对应足弓的位置背向抵接面11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16,第一凹槽16用于放置安装第二凸起3,第一凹槽16的形状大小不做限定,以能够与第二凸起3的至少部分结构贴合为准。第二凸起3能够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16内,且第二凸起3至少部分结构凸出第一凹槽16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6设置在本体1上,加工完成后即不可改变大小尺寸,但是,安装在第一凹槽16中的第二凸起3的尺寸是可变的,在生产时可以先将带有第一凹槽16的本体1加工来,然后根据不同人的足弓的大小(有的人是扁平足,有的人足弓较高)在第一凹槽16内安装不同尺寸的第二凸起3。这样一来,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产出具有对应尺寸的第二凸起3的鞋底100。
另请注意,请结合图3,上述实施例说明的是将第二凸起3和本体1固定连接,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凸起3还可以与本体1分离设置,具体为,本体1上在足弓部位开设第一凹槽16不变。但是在抵接面11对应第一凹槽16的位置还设置弹性套14,弹性套14和第一凹槽16之间围设形成有放置腔15,弹性套14背向第一凹槽16的一端设置有与放置腔15连通的缺口141,缺口141的尺寸小于第二凸起3的尺寸,第二凸起3能够穿过缺口141进入放置腔15内。由于弹性套14具有一定弹性,其上的缺口141能够被拉扯放大,通过将缺口141拉扯至尺寸大于第二凸起3,能够第二凸起3穿过缺口141后放置于放置腔15内,可以将放置腔15的尺寸设置为稍小于第二凸起3的尺寸,这样一来,当第二凸起3放置在放置腔15时,弹性套14能够被拉伸,弹性套14会利用弹力将第二凸起3拉紧。通过设置弹性套14配合第一凹槽16形成放置腔15,能够将第二凸起3放置在放置腔15内,当需要更换第二凸起3时,方便将第二凸起3从放置腔15内取出。
当然,除了上述将第二凸起3通过胶粘固定在本体1上以及通过弹性套14的弹力限制在放置腔15内之外,还可以将第二凸起3与本体1一体成型,请结合图4,也即在抵接面11对应足弓的位置背向抵接面11凸设弧形凸起13,该弧形凸起13形成第二凸起3。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也有多种设置方式,比如说,可以在本体1背向抵接面11的一端预留多个供第一凸起2放置的预留空间(图中未示出),当将本体1加工完成后,将加工好的第一凸起2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这些预留空间中。
或者是,在一种优化的实施例中,本体1对应前脚掌和后脚掌的位置自抵接面11所在端开始背向抵接面11的方向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7,每个第二凹槽17内均能够适配安装有一个第一凸起2,第一凸起2朝向抵接面11的一端与抵接面11平齐。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第一凸起2和第二凸起3的表面为弧面设置,且优选将这些弧面的弧线轨迹与脚掌对应部位的弧线相适配。比如说,对于第一凸起2来说,其具有设在前脚掌位置和后脚掌位置两个位置,而前脚掌远离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要比前脚掌靠近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大,后脚掌与前脚掌相同,其远离前脚掌的弧度较靠近前脚掌的一端的弧度大。
因此,为了能够符合脚掌的着力特点,将位于前脚掌的第一凸起2远离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设置为大于其靠近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将位于后脚掌的第一凸起2远离前脚掌的一端的弧度设置为大于其靠近前脚掌的一端的弧度,使得两个第一凸起2呈半个蛋形结构设置。
相应的,脚掌的足弓部位的弯曲弧度也不同,足弓靠近后脚掌的弯曲弧度较靠近前脚掌的弯曲弧度大,因此,将第二凸起3对应足弓靠近后脚掌部位的弧度设置为大于其对应足弓靠近前脚掌部位的弧度,使得第二凸起3也呈蛋形结构设置。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第一凸起2可以为实心设置的结构,也可以空心设置,当第一凸起2空心设置时,可以在其内部设置第一内腔21,在第一内腔21内填充第一弹性颗粒22。第一颗粒优选为具有较小尺寸的球形颗粒,第一弹性颗粒22的材质和第一凸起2的材质相同,且对应的第一凸起2内的第一颗粒的弹力也基本相同,利用第一颗粒将第一内腔21填充满。通过在第一凸起2内设置第一内腔21,将第一颗粒填充至第一内腔21内,使用者行走时脚掌能够挤压第一颗粒,这些颗粒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进而能够增加缓冲和减震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凸起3可以为实心设置,也可以空心设置,其内部可以设置有第二内腔31,第二内腔31内填充有第二弹性颗粒32。第二弹性颗粒32的材质和第二凸起3的材质相同,且对应的第二凸起3内的第二颗粒的弹力也基本相同,具体和第一弹性颗粒22、第一凸起2之间类似,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在一种实施例中,鞋底100还包括胶片4,胶片4利用胶粘的方式贴合固定在本体1背向抵接面11的一端,胶片4用于和行走平面抵接,起到防滑以及保护本体1的作用。
另一方面,请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鞋子,包括鞋面200、鞋垫300以及上述的鞋底100,鞋面200连接在鞋底100上抵接面11的一端,鞋面200与抵接面11之间围设形成用于脚掌穿进去的空间,鞋垫300能够放置在该空间内,且抵接在抵接面11上,将抵接面11遮盖住,使得脚掌穿在鞋子内部时,脚掌抵接在鞋垫300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用于和脚掌抵接的抵接面;
所述本体于背向所述抵接面的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硬度不同的第一凸起,所述本体对应脚掌足弓的位置设置有弹性设置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一端凸出所述抵接面设置,且该端背向所述抵接面的一面呈弧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对应足弓的位置背向所述抵接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起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凸起至少部分结构凸出所述第一凹槽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还设置有弹性套,所述弹性套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围设形成有放置腔,所述弹性套背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放置腔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所述第二凸起能够穿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放置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对应足弓的位置背向所述抵接面凸设有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对应前脚掌和后脚掌的位置自所述抵接面开始沿背向所述抵接面的方向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内均适配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抵接面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面为弧形设置,且位于前脚掌的所述第一凸起远离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大于其靠近后脚掌的一端的弧度,位于后脚掌的所述第一凸起远离前脚掌的一端的弧度大于其靠近前脚掌的一端的弧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内填充有第一弹性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二内腔内填充有第二弹性颗粒。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胶片,所述胶片贴合在所述本体背向所述抵接面的一端。
10.一种鞋子,其特征在于,包括鞋面、鞋垫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所述鞋底的抵接面与所述鞋面连接,所述鞋垫垫在所述抵接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72124.1U CN218999672U (zh) | 2022-12-15 | 2022-12-15 | 鞋底及鞋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72124.1U CN218999672U (zh) | 2022-12-15 | 2022-12-15 | 鞋底及鞋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99672U true CN218999672U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6246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72124.1U Active CN218999672U (zh) | 2022-12-15 | 2022-12-15 | 鞋底及鞋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99672U (zh) |
-
2022
- 2022-12-15 CN CN202223372124.1U patent/CN2189996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05683B1 (en) | Shock diffusing, performance-oriented shoes | |
US20090019729A1 (en) | Footwear sole construction | |
CN107427104A (zh) | 底部‑加载压缩的鞋底结构 | |
EP1962628A1 (en) | Footwear having shock-absorbing means | |
US20100186263A1 (en) | Structure of shoes uppers,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hoes and a structure of shoes | |
US20010034957A1 (en) | Shoe heel | |
US8539697B2 (en) | Suspension heel | |
CN101188957B (zh) | 鞋的鞋底结构 | |
CN218999672U (zh) | 鞋底及鞋子 | |
KR20020007262A (ko) | 샌들 밑창 | |
KR101249696B1 (ko) | 신발 | |
CN103379838B (zh) | 悬置鞋跟 | |
JP3226944U (ja) | 踵交替型履物 | |
KR100300342B1 (ko) | 조립식 완충 구두굽 | |
CN201782101U (zh) | 一种鞋脚尖带鞋箱的舞蹈鞋 | |
CN220987803U (zh) | 一种高分子橡胶鞋底 | |
CN219438313U (zh) | 拖鞋 | |
CN217986810U (zh) | 一种鞋面可调弹性拖鞋 | |
KR200285230Y1 (ko) | 신발깔창 | |
KR200285532Y1 (ko) | 신발 | |
CN214016237U (zh) | 一种女子轻质透气按摩鞋 | |
CN212754501U (zh) | 一种耐磨损的橡胶鞋 | |
KR200265531Y1 (ko) | 샌들 밑창 | |
CN210299723U (zh) | 一种鞋底及鞋 | |
KR200390917Y1 (ko) | 신발깔창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