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5353U - 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75353U CN218975353U CN202223297357.XU CN202223297357U CN218975353U CN 218975353 U CN218975353 U CN 218975353U CN 202223297357 U CN202223297357 U CN 202223297357U CN 218975353 U CN218975353 U CN 2189753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itioning
- conductive
- pin
- relay
- conductive l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包括绝缘壳体和至少一导电引出脚,导电引出脚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绝缘壳体内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导电引出脚装于绝缘壳体,且其第一定位部与第一配合部紧配合,第二定位部与第二配合部紧配合或间隙配合,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位于绝缘壳体外;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导电引出脚的不同侧面,且第一定位部所在的侧面与第二定位部所在的侧面背对设置;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位于绝缘壳体的不同内侧面,第一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与第二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既能对导电引出脚有效定位,又能确保导电引出脚受力平衡,并提高绝缘壳体的成型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一种继电器结构中,其动簧部分的引出脚和/或静簧部分的引出脚(简称导电引出脚)与绝缘壳体的定位通常采用单一定位部与单一配合部相配合来实现,由于绝缘壳体由塑料材质制作而成,当导电引出脚伸出绝缘壳体外的部分较长和/或较重,或者,导电引出脚伸出绝缘壳体外的部分受外力挤压产生应力,容易导致绝缘壳体与导电引出脚配合的部位产生变型,从而造成导电引出脚偏转移位,而一旦导电引出脚发生偏转移位,动簧片或静簧片就会跟着移位,从而造成动触点与静触点对位不准确,引起接触不良,影响继电器的性能。为此,现有技术出现了一种继电器,其在导电引出脚上设置两个定位部,在绝缘壳体上设置两个配合部,并且,其中一个定位部与其中一配合部紧配合,另一个定位部与另一个配合部间隙配合。如此,当导电引出脚发生偏转移位时,另一个定位部就与另一个配合部相配合,进一步对导电引出脚进行定位,确保导电引出脚不产生较大偏移,从而提高了导电引出脚的定位精度。然而,上述继电器存在以下不足:其导电引出脚上的两个定位部位于导电引出脚的同一个侧面上,不容易保证导电引出脚受力平衡;两个配合部位于绝缘壳体的同一个内侧面上,使得两个配合部所在的部位距离短,甚至相互靠近,导致材料的收缩变形会相互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既能对导电引出脚有效定位,又能确保导电引出脚受力平衡,并提高绝缘壳体的成型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包括绝缘壳体和至少一导电引出脚,所述导电引出脚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绝缘壳体内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导电引出脚装于绝缘壳体,且其第一定位部与第一配合部紧配合,第二定位部与第二配合部紧配合或间隙配合,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位于绝缘壳体外;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不同侧面,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所在的侧面背对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不同内侧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部位与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部位相互错开,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部位和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部位沿所述导电引出脚的长度方向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朝向所述绝缘壳体外侧的一个侧面,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紧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朝向所述绝缘壳体内部的一个侧面,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为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定位部为第二凸筋,所述第一配合部为与第一凸筋配合的第一长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为与所述第二凸筋配合的第二长槽。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外侧,所述第一凸筋、第二凸筋、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的上端分别呈开放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的底部分别设有导向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引出脚通过冲压形成所述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绝缘壳体外的部分的长度,和/或,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部分的质量小于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绝缘壳体外的部分的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动簧引出脚或静簧引出脚,或者,所述导电引出脚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动簧引出脚,其余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静簧引出脚;所述动簧引出脚与所述继电器的动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所述静簧引出脚与所述继电器的静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不同侧面,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所在的侧面背对设置,使得导电引出脚受力相对对称,导电引出脚更容易保证平衡;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不同内侧面,所述第一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相对设置,使得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在的部位相对独立,绝缘壳体在注塑过程中收缩变形时不会相互干扰,使绝缘壳体的成型精度更高。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壳体与导电引出脚在配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电引出脚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电引出脚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电引出脚的受力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壳体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1、绝缘壳体,11、第一长槽,12、第二长槽,2、导电引出脚,21、第一凸筋,211/221、导向斜面,22、第二凸筋,3、静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描述中,采用了“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见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包括绝缘壳体1和至少一导电引出脚2,所述导电引出脚2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2的不同侧面,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所在的侧面背对设置。所述绝缘壳体1为上端开口的壳体结构,其内部对应导电引出脚2的安装部位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绝缘壳体1的不同内侧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相对设置。所述导电引出脚2装于绝缘壳体1,且所述导电引出脚2的一端位于绝缘壳体1外,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一配合部紧配合,第二定位部与第二配合部间隙配合,间隙配合可以防止过定位,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第二配合部紧配合。所述紧配合即过盈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部位与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部位相互错开,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部位和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部位沿所述导电引出脚2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定位部具体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2朝向所述绝缘壳体1外侧的一个侧面,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紧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2朝向所述绝缘壳体1内部的一个侧面,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导电引出脚2的一端的间距L1大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导电引出脚2的一端的间距L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第一凸筋21,所述第二定位部为第二凸筋22,所述第一配合部为与第一凸筋21配合的第一长槽11,所述第二配合部为与所述第二凸筋22配合的第二长槽12。所述导电引出脚2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壳体1外侧,所述第一凸筋21、第二凸筋22、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的上端分别呈开放式。所述上下方向是指绝缘壳体1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凸筋21即从第一长槽11的上端装入第一长槽11内,所述第二凸筋22即从第二长槽12的上端装入第二长槽11内。所述第一凸筋21和第二凸筋22的底部分别设有导向斜面211/221,能够提供安装导向,使得第一凸筋21更易于装入第一长槽11,第二凸筋22更易于装入第二长槽12。所述导电引出脚2通过冲压形成所述第一凸筋21和第二凸筋22,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分别为长槽,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分分别为凸筋。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脚2处于所述绝缘壳体1内的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导电引出脚2处于绝缘壳体1外的部分的长度,和/或,所述导电引出脚2处于所述绝缘壳体1内的部分的质量小于所述导电引出脚2处于绝缘壳体1外的部分的质量,但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脚2为所述继电器的静簧引出脚,并与所述继电器的静簧片3一体成型,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脚与所述静簧片电性连接。所述静簧引出脚(即导电引出脚2)与所述静簧片3构成L字形结构,如图3-图5所示,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动簧引出脚,并与所述继电器的动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引出脚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动簧引出脚,并与所述继电器的动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其余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静簧引出脚,并与所述继电器的静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具体为磁保持继电器,但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凸筋(即所述第一凸筋21、第二凸筋22和两个凹槽(即所述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在导电引出脚2处于绝缘壳体1外的部分受力导致导电引出脚2发生偏转移位时,能够利用第二凸筋22与第二长槽12相配合,进一步对导电引出脚2进行定位,确保导电引出脚2不产生较大的偏移,从而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2,提高导电引出脚2的定位精度。特别的,由于第一凸筋21和第二凸筋22位于导电引出脚2的相背的两个侧面,使得第一凸筋21和第二凸筋22分别受到如图5所示的转距T1、T2作用时,一部分受力因为转矩方向相反而抵消,导电引出脚2受对称的力(图5中直线箭头示意受力方向),使得导电引出脚2更容易保证平衡。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壳体1相对设置的两个内侧面,使得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所在的部位不相连,而是相互独立,因而绝缘壳体1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材料在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处的收缩变形不会相互干扰,从而使得绝缘壳体1的成型精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包括绝缘壳体和至少一导电引出脚,所述导电引出脚设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绝缘壳体内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导电引出脚装于绝缘壳体,且其第一定位部与第一配合部紧配合,第二定位部与第二配合部紧配合或间隙配合,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位于绝缘壳体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不同侧面,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所在的侧面背对设置;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不同内侧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所在的内侧面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部位与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部位相互错开,且所述第一定位部所在的部位和第二定位部所在的部位沿所述导电引出脚的长度方向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朝向所述绝缘壳体外侧的一个侧面,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部紧配合,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导电引出脚朝向所述绝缘壳体内部的一个侧面,并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为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定位部为第二凸筋,所述第一配合部为与第一凸筋配合的第一长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为与所述第二凸筋配合的第二长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脚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外侧,所述第一凸筋、第二凸筋、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的上端分别呈开放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的底部分别设有导向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脚通过冲压形成所述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部分的长度小于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绝缘壳体外的部分的长度,和/或,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所述绝缘壳体内的部分的质量小于所述导电引出脚处于绝缘壳体外的部分的质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动簧引出脚或静簧引出脚,或者,所述导电引出脚的数量为多个,一部分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动簧引出脚,其余导电引出脚为所述继电器的静簧引出脚;所述动簧引出脚与所述继电器的动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所述静簧引出脚与所述继电器的静簧片一体成型或电性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97357.XU CN218975353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97357.XU CN218975353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75353U true CN218975353U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6149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297357.XU Active CN218975353U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75353U (zh) |
-
2022
- 2022-12-09 CN CN202223297357.XU patent/CN2189753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90991B2 (ja) | コネクタ | |
US1048367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925780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 |
JP4471859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US6375478B1 (en) | Connector well fit with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US2021011150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US20150222059A1 (en)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1048369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annular wall | |
US6241541B1 (en) | Switch-equipped coaxial connector | |
US10541097B2 (en) | Electromechanical relay, terminal block, and electromechanical relay assembly | |
US11223148B2 (en) | Floating connector | |
US11594839B2 (en) |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 |
KR20180025187A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 |
KR970003370B1 (ko) | 모듈라(Modular) 전기 커넥터 | |
US6077092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tabilizing structure for spacer and terminal | |
CN218975353U (zh) | 一种有效定位导电引出脚的继电器 | |
US7354295B2 (en) | Terminal and connector | |
KR20000017090A (ko) | 커넥터의 하우징 및 그것에 의해 제조된 커넥터 | |
JP296521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010000499A1 (en) | Switch-equipped coaxial connector | |
JP7139139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2542353B (zh) |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112103142B (zh) | 一种带多个静簧的拍合式继电器 | |
US20220069519A1 (en) | Connector | |
KR101569777B1 (ko) | 다접점 컨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 접촉편, 플러그, 소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