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8669U -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68669U CN218868669U CN202223177165.5U CN202223177165U CN218868669U CN 218868669 U CN218868669 U CN 218868669U CN 202223177165 U CN202223177165 U CN 202223177165U CN 218868669 U CN218868669 U CN 2188686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loating
- kickboard
- connecting rod
- cent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包括横梁、纵伸支架、浮板连接横杆、侧浮板和中央浮板,中浮板连杆、浮板感应杆、拉线活动架、拉线连接板和感知拉线,浮板连接横杆转动设置在纵伸支架的下部,中间两个中央浮板的一端分别通过球轴承设置在中浮板连杆的两端,浮板感应杆的一端与中浮板连杆的中部通过球轴承连接,另一端与拉线活动架固定,拉线活动架与拉线连接板滑动连接,感知拉线的一端的内芯与拉线连接板固定,且感知拉线外套卡在拉线活动架上,拉线连接板铰接在横梁上,且拉线连接板通过拉杆与浮板连接横杆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将两个中部浮板通过中浮板连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感应浮板,结构简单,感应效果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秧机浮板安装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的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动作是靠着旋转式或变形齿轮的行星机构来完成,前进的引擎同时可以带动这些动作机械。插秧机在泥土上行进必须有止滑的车轮及浮板设计;通过浮板感应地面的情况,可以使得机械爪更好的将稻苗插入泥土。
在现有的插秧机中,一般通过位于整个设备中间部位的浮板与泥土面接触,进而调节插秧机构的动作,若浮板为单数,则可以直接利用中间的浮板做感应,若浮板为双数,为了保证感应的效果,需要使用位于中间位置的浮板,这就需要另行单独设置感应浮板,造成整体结构复杂,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利用现有结构做简单改进,便能实现浮板较好感应泥土面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包括横梁、纵伸支架、浮板连接横杆、侧浮板和中央浮板,多个纵伸支架间隔固定在横梁的一侧,所述纵伸支架的端部两侧分别通过插秧箱设置有插秧爪,还包括中浮板连杆、浮板感应杆、拉线活动架、拉线连接板和感知拉线,两个中央浮板分别设置在中间两个纵伸支架的下部,多个侧浮板设置在其余纵伸支架的下部,所述浮板连接横杆转动设置在纵伸支架的下部,多个侧浮板和中央浮板的中部分别与浮板连接横杆铰接,中间两个中央浮板的一端分别通过球轴承设置在中浮板连杆的两端,所述浮板感应杆的一端与中浮板连杆的中部通过球轴承连接,另一端与拉线活动架固定,所述拉线活动架与拉线连接板滑动连接,所述感知拉线的一端的内芯与拉线连接板固定,且感知拉线外套卡在拉线活动架上,所述拉线连接板铰接在横梁上,且拉线连接板通过拉杆与浮板连接横杆活动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拉线活动架上设有长孔,所述拉线连接板上设有连接轴,且连接轴在长孔内滑动,两个中央浮板的状态变化时,会通过中浮板连杆、浮板感应杆传递给拉线活动架,进而使得拉线活动架与拉线连接板的位置变化,更进一步使得感知拉线的内芯长度发生变化,进而插秧机感应到两个中央浮板的状态变化。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球轴承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套,且限位套的一端与球轴承相抵,另一端与设置在中浮板连杆上的挡圈A相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央浮板上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通过球轴承与中浮板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浮板连杆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还设有挡圈B,挡圈A与挡圈B之间还设有压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浮板连杆两端以及中部的球轴承外还套设有球轴承护套,且球轴承护套外侧通过卡圈与中浮板连杆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浮板连接横杆上设有多个支杆,所述侧浮板和中央浮板上均设有铰接座,所述支杆与铰接座铰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央浮板的另一端设有前限位板,且纵伸支架的端部还固定有限位块,前限位板与限位块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浮板的一端设有后限位板,且侧浮板的一端还设有限位导向杆,所述横梁上固定有限位架,所述限位导向杆穿设在限位架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浮板的另一端也设有前限位板,且前限位板直接与纵伸支架的底部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浮板和中央浮板靠近插秧爪处的两侧均设有用来避免干涉的弧形缺口,所述侧浮板和中央浮板的底部还设有贯穿的通槽,且通槽一端的深度大于另一端的深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浮板连杆将两个中部浮板连接在一起,两个中部浮板共同为设备提供泥土面的感应信息,并且中部浮板与中浮板连杆通过球轴承连接,中部也通过球轴承设置浮板感应杆,两个中部浮板实现了综合控制,单浮板可以提供1/2的控制量;本实用新型只需在现有的浮板结构上座简单改进便能实现,整体结构简单,感应效果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角度的两个中部浮板、拉线活动架、拉线连接板以及感知拉线等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角度的两个中部浮板、拉线活动架、拉线连接板以及感知拉线等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浮板连杆、球轴承、球轴承护套以及连接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浮板连杆一端与球轴承、球轴承护套以及连接支架的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浮板连杆中部与球轴承、球轴承护套的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拆除一组侧浮板、插秧箱以及插秧爪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浮板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浮板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横梁;2、浮板连接横杆;21、支杆;3、纵伸支架;31、限位块;4、传动杆;5、插秧箱;6、插秧爪;7、侧浮板;70、中央浮板;8、中浮板连杆;9、球轴承护套;10、浮板感应杆;11、拉线活动架;12、拉线连接板;13、感知拉线;14、拉杆;71、后限位板;72、限位导向杆;73、前限位板;74、铰接座;75、弧形缺口;76、通槽;77、限位架;80、球轴承;81、压簧;82、挡圈A;83、限位套;84、挡圈B;85、卡簧90、连接支架;91、卡圈。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包括横梁1、纵伸支架3、浮板连接横杆2、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多个纵伸支架3间隔固定在横梁1的一侧,所述纵伸支架3的端部两侧分别通过插秧箱5设置有插秧爪6,还包括中浮板连杆8、浮板感应杆10、拉线活动架11、拉线连接板12和感知拉线13,两个中央浮板70分别设置在中间两个纵伸支架3的下部,多个侧浮板7设置在其余纵伸支架3的下部,所述浮板连接横杆2转动设置在纵伸支架3的下部,多个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的中部分别与浮板连接横杆2铰接,中间两个中央浮板70的一端分别通过球轴承设置在中浮板连杆8的两端,所述浮板感应杆10的一端与中浮板连杆8的中部通过球轴承连接,另一端与拉线活动架11固定,所述拉线活动架11与拉线连接板12滑动连接,所述感知拉线13的一端的内芯与拉线连接板12固定,且感知拉线13外套卡在拉线活动架11上,所述拉线连接板12铰接在横梁1上,且拉线连接板12通过拉杆14与浮板连接横杆2活动连接。
所述拉线活动架11上设有长孔,所述拉线连接板12上设有连接轴,且连接轴在长孔内滑动,两个中央浮板70的状态变化时,会通过中浮板连杆8、浮板感应杆10传递给拉线活动架11,进而使得拉线活动架11与拉线连接板12的位置变化,更进一步使得感知拉线13的内芯长度发生变化,进而插秧机感应到两个中央浮板70的状态变化。
所述球轴承80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套83,且限位套83的一端与球轴承80相抵,另一端与设置在中浮板连杆8上的挡圈A82相抵。所述中央浮板70上设有连接支架90,所述连接支架90通过球轴承80与中浮板连杆8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浮板连杆8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还设有挡圈B84,挡圈A82与挡圈B84之间还设有压簧81。
所述支架和浮板感应杆10的一端均设有空心环状铰接座,所述空心环状铰接座与球轴承之间还设有卡簧85,当中浮板连杆8摆动时,限位套远离球轴承的一端与空心环状铰接座内壁相抵,限位套靠近球轴承的一端与卡簧相抵,限位套的设置可以限定球轴承的转角,避免因转动幅度过大而造成球轴承的损坏;当两个中央浮板一高一低时,两个中央浮板的压簧都被压缩,中浮板连杆8的中间段变成长,保证了中间的感应点始终处于中浮板连杆8中间位置。
所述中浮板连杆8两端以及中部的球轴承80外还套设有球轴承护套9,且球轴承护套9外侧通过卡圈91与中浮板连杆8固定。所述浮板连接横杆2上设有多个支杆21,所述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上均设有铰接座74,所述支杆21与铰接座74铰接。
所述中央浮板70的另一端设有前限位板73,且纵伸支架3的端部还固定有限位块31,前限位板73与限位块31配合。所述前限位板73与限位块31均成三角形。由于中央浮板的一端没有限位,故为了防止中央浮板与插秧爪6的碰撞,需要设置上述的限位结构,保证机构稳定高效的运行。
所述侧浮板7的一端设有后限位板71,且侧浮板7的一端还设有限位导向杆72,所述横梁1上固定有限位架77,所述限位导向杆72穿设在限位架77内。所述侧浮板7的另一端也设有前限位板73,且前限位板73直接与纵伸支架3的底部配合。
侧浮板的限位结构与中浮板的限位结构不同,侧浮板可以在前后均设置限位结构,使得侧浮板的运动轨迹更加稳定,同时由于靠近横梁侧的限位结构的存在,侧浮板的另一端无需设置限位块,直接与纵伸支架3配合即可。
所述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靠近插秧爪6处的两侧均设有用来避免干涉的弧形缺口75。所述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的底部还设有贯穿的通槽76,且通槽76一端的深度大于另一端的深度。本实用新型中的浮板中部设通槽,将浮板的底部分隔成两部分,减小了行进的阻力,提高了浮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浮板连杆将两个中部浮板连接在一起,两个中部浮板共同为设备提供泥土面的感应信息,并且中部浮板与中浮板连杆通过球轴承连接,中部也通过球轴承设置浮板感应杆,两个中部浮板实现了综合控制,单浮板可以提供1/2的控制量;本实用新型只需在现有的浮板结构上座简单改进便能实现,整体结构简单,感应效果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包括横梁(1)、纵伸支架(3)、浮板连接横杆(2)、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多个纵伸支架(3)间隔固定在横梁(1)的一侧,所述纵伸支架(3)的端部两侧分别通过插秧箱(5)设置有插秧爪(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浮板连杆(8)、浮板感应杆(10)、拉线活动架(11)、拉线连接板(12)和感知拉线(13),两个中央浮板(70)分别设置在中间两个纵伸支架(3)的下部,多个侧浮板(7)设置在其余纵伸支架(3)的下部,所述浮板连接横杆(2)转动设置在纵伸支架(3)的下部,多个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的中部分别与浮板连接横杆(2)铰接,中间两个中央浮板(70)的一端分别通过球轴承(80)设置在中浮板连杆(8)的两端,所述浮板感应杆(10)的一端与中浮板连杆(8)的中部通过球轴承(80)连接,另一端与拉线活动架(11)固定,所述拉线活动架(11)与拉线连接板(12)滑动连接,所述感知拉线(13)的一端的内芯与拉线连接板(12)固定,且感知拉线(13)外套卡在拉线活动架(11)上,所述拉线连接板(12)铰接在横梁(1)上,且拉线连接板(12)通过拉杆(14)与浮板连接横杆(2)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活动架(11)上设有长孔,所述拉线连接板(12)上设有连接轴,且连接轴在长孔内滑动,两个中央浮板(70)的状态变化时,会通过中浮板连杆(8)、浮板感应杆(10)传递给拉线活动架(11),进而使得拉线活动架(11)与拉线连接板(12)的位置变化,更进一步使得感知拉线(13)的内芯长度发生变化,进而插秧机感应到两个中央浮板(70)的状态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轴承(80)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套(83),且限位套(83)的一端与球轴承(80)相抵,另一端与设置在中浮板连杆(8)上的挡圈A(82)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浮板(70)上设有连接支架(90),所述连接支架(90)通过球轴承(80)与中浮板连杆(8)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浮板连杆(8)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还设有挡圈B(84),挡圈A(82)与挡圈B(84)之间还设有压簧(8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浮板连杆(8)两端以及中部的球轴承(80)外还套设有球轴承护套(9),且球轴承护套(9)外侧通过卡圈(91)与中浮板连杆(8)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连接横杆(2)上设有多个支杆(21),所述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上均设有铰接座(74),所述支杆(21)与铰接座(74)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浮板(70)的另一端设有前限位板(73),且纵伸支架(3)的端部还固定有限位块(31),前限位板(73)与限位块(31)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浮板(7)的一端设有后限位板(71),且侧浮板(7)的一端还设有限位导向杆(72),所述横梁(1)上固定有限位架(77),所述限位导向杆(72)穿设在限位架(77)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浮板(7)的另一端也设有前限位板(73),且前限位板(73)直接与纵伸支架(3)的底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靠近插秧爪(6)处的两侧均设有用来避免干涉的弧形缺口(75),所述侧浮板(7)和中央浮板(70)的底部还设有贯穿的通槽(76),且通槽(76)一端的深度大于另一端的深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77165.5U CN218868669U (zh) | 2022-11-29 | 2022-11-29 |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77165.5U CN218868669U (zh) | 2022-11-29 | 2022-11-29 |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68669U true CN218868669U (zh) | 2023-04-18 |
Family
ID=85951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77165.5U Active CN218868669U (zh) | 2022-11-29 | 2022-11-29 |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68669U (zh) |
-
2022
- 2022-11-29 CN CN202223177165.5U patent/CN2188686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618296C (en) | Dual row seed drill | |
CA2958638A1 (en) | Row unit for a double-shoot drill using two staggered discs | |
CN101044813B (zh) | 作业机的摇摆控制装置 | |
CN218868669U (zh) |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 |
CN103797943B (zh) | 移植机 | |
CN115720751A (zh) | 一种插秧机双浮板感知控制结构 | |
CN111771485B (zh) | 一种水田机器深浅自动感应机构 | |
CN212393217U (zh) | 一种水田机器深浅自动感应机构 | |
CN114161449B (zh) | 一种辅助性撑送袋机械手 | |
CN211745225U (zh) | 一种覆土压土机构及播种机 | |
CN205142856U (zh) | 水田作业机 | |
CN114158326A (zh) | 一种玉米播种行数调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6576530A (zh) | 一种一级传动棉花精量播种装置 | |
JP2010207144A (ja) | 農作業機 | |
CN220986601U (zh) | 一种高速播种单体四连杆结构 | |
CN221010737U (zh) | 一种叶类蔬菜线播机 | |
CN217184181U (zh) | 一种带独立限深的滴管带铺设装置和农用机械 | |
CN221598676U (zh) | 一种切茬单体结构 | |
CN108684265A (zh) | 插播式作业机 | |
CN215244161U (zh) | 一种双桥草捆捡拾车 | |
JP3279924B2 (ja) | 代掻同時移植機 | |
JPH0458808A (ja) | 乗用野菜移植機 | |
CN216600774U (zh) | 一种高度自适应盖土机构 | |
CA2226701A1 (en) | Contouring dry land seed drill | |
CN104919951B (zh) | 乘用式插秧机或者乘用式直播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