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6257U -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66257U CN218866257U CN202223337373.7U CN202223337373U CN218866257U CN 218866257 U CN218866257 U CN 218866257U CN 202223337373 U CN202223337373 U CN 202223337373U CN 218866257 U CN218866257 U CN 2188662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frame
- bar
- display device
- electronic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显示装置包含框体、第一显示器以及第二显示器;框体包含第一边框条、第二边框条、第三边框条与第四边框条,第一边框条、第二边框条、第三边框条以及第四边框条环围形成第一显示窗口;第一显示器包含第一显示面,第一显示面对应于第一显示窗口;第二显示器包含第二显示面,第二显示器对应于第四边框条;本实用新型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本体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枢接于本体。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或电子装置能在框体的第四边框条上设置第二显示器,基于此,第一显示器与第二显示器都能显示影像,而不会牺牲到第一显示器与第一显示窗口的大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有二个显示器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现行一般屏幕在其屏幕本体的架构上,大多只会有单一个显示窗口。若要在此屏幕本体的架构上设置双屏幕画面,通常会有一个主显示窗口和一个副显示窗口。而在屏幕本体架构大小固定的情况下,通常必须牺牲主显示窗口的尺寸大小,才能另外设置副显示窗口。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依据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框体、第一显示器以及第二显示器。框体包含第一边框条、第二边框条、第三边框条与第四边框条,第一边框条、第二边框条、第三边框条以及第四边框条环围形成第一显示窗口。第一显示器包含第一显示面,第一显示面对应于第一显示窗口。第二显示器包含第二显示面,第二显示器对应于第四边框条。
依据一些实施例,第四边框条还包含第二显示窗口,第二显示器对应于第二显示窗口。
依据一些实施例,上述显示装置还包含触控板,框体位于触控板的一侧,第一显示器与第二显示器位于触控板的另一侧。
依据一些实施例,上述显示装置还包含玻璃板,设置于框体与触控板之间。
依据一些实施例,上述显示装置还包含前光板,且第二显示器为一反射式显示器,前光板对应第二显示器而设置于框体与第二显示器之间。
依据一些实施例,上述显示装置还包含背盖,连接于框体,第一显示器位于背盖与框体之间,其中背盖包含一背开口,第二显示器还包含一第三显示面,第三显示面对应于背开口。
依据一些实施例,上述显示装置还包含触控板,框体位于触控板的一侧,第一显示器与第二显示器位于触控板的另一侧。
依据一些实施例,上述显示装置还包含背盖,连接于框体,第一显示器位于背盖与框体之间,第二显示器位于第四边框条上并延伸至背盖。
依据一些实施例,第一边框条、第二边框条、第三边框条与第四边框条为黑色矩阵边框条(black matrix frame,BM frame)。
依据一些实施例,第四边框条还包含第一磁吸部,第二显示器还包含第二磁吸部,第二显示器磁吸于第四边框条。
依据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本体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枢接于本体。其中,显示装置包含框体、第一显示器以及第二显示器。框体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边框条、第二边框条、第三边框条与第四边框条,以及第一显示窗口。第一显示器包含第一显示面,第一显示面对应于第一显示窗口。第二显示器包含第二显示面,第二显示器对应于第四边框条。
综上所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或电子装置,其能在框体的第四边框条上设置第二显示器。基于此,第一显示器与第二显示器都能显示影像,而不会牺牲到第一显示器与第一显示窗口的大小。在一些实例中,当电子装置开机完成前,第二显示器更能优先于第一显示器显示影像。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显示装置的第四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显示装置的第五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
图6A为显示装置的第六实施例态样的正面示意图。
图6B为显示装置的第六实施例态样的背面示意图。
图7为显示装置的第七实施例态样的示意图。
图8为显示装置的第八实施例态样的示意图。
图9为第八实施例态样中第二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10A为电子装置依据一些实施例态样的开启示意图。
图10B为电子装置依据一些实施例态样的关阖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框体
11 第一边框条
12 第二边框条
13 第三边框条
14 第四边框条
14a 第二显示窗口
15 第一显示窗口
16 第一磁吸部
20 第一显示器
21 第一显示面
30 第二显示器
30a 主板
30b OLED面板
30c 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
30d 电池
30e 第二磁吸部
30f 蓝牙芯片
31 第二显示面
32 第三显示面
33 前光板
40 触控板
50 玻璃板
60 背盖
60a 背开口
100 显示装置
200 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为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显示装置100包含框体10、第一显示器20以及第二显示器30。
框体10包含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第三边框条13以及第四边框条14,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第三边框条13以及第四边框条14环围形成第一显示窗口15。举例而言,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第三边框条13与第四边框条14依序连接之后形成一边框体,第一显示窗口15则位于此边框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第三边框条13与第四边框条14为黑色矩阵边框条(black matrix frame,BM frame)。进一步来说,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第三边框条13与第四边框条14上涂布有黑色遮光材料,能有效遮蔽光线(例如,遮蔽第一显示器20或第二显示器30所发射的光线)自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第三边框条13与第四边框条14射出。
第一显示器20包含第一显示面21,其中,第一显示面21对应于第一显示窗口15。基于此,当装置本身(例如计算机或平板)开机后,将能在第一显示窗口15显示第一影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器20为显示面板,例如但不限于LCD面板,通过LCD面板能在第一显示窗口15显示第一影像。进一步来说,第一显示面21对应于第一显示窗口15是指使用者可通过第一显示窗口15而观看到第一显示器20所显示的第一影像。在此,第一显示器20所显示的第一影像例如但不限于装置本身(例如计算机或平板)所提供的影像内容。
第二显示器30包含第二显示面31,其中,第二显示器30对应于第四边框条14。基于此,当装置本身(例如计算机或平板)开机后,将能在第四边框条14显示第二影像。并且,第二显示器30的大小小于第一显示器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影像不同于第一影像。在此,第二影像例如但不限于动画展示(例如颜色变化、图样变化)或信息展示(例如问候语或信息演示)。此外,第二显示器30对应于第四边框条14是指使用者可在第四边框条14直接可观看第二显示器30所显示的第二影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器20及第二显示器30可以为反射式显示器、穿透式显示器或自发光显示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边框条14还包含第二显示窗口14a,第二显示器30对应于第二显示窗口14a。在此,第二显示窗口14a为第四边框条14上的开口,其开口大小及形状对应于第二显示器30的大小及形状。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窗口14a为长条状的开口,并位于第四边框条14中央处而往两侧延伸。并且,第二显示器30对应于第二显示窗口14a是指使用者可在第二显示窗口14a直接可观看第二显示器30所显示的第二影像。进一步来说,框体10的大小尺寸设计,其第一显示窗口15的大小尺寸对应于第一显示器20,而使得第一显示面21对应于第一显示窗口15。基于此,在不改变框体10及第一显示窗口15的大小尺寸的情况下,第二显示器30的大小尺寸小于第一显示器20,且能对应于第四边框条14的大小,而能对应于第二显示窗口14a(第四边框条14)。
请参阅图2,图2为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含触控板40,其中,框体10位于触控板40的一侧,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位于触控板40的另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40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上。进一步来说,触控板40位于框体10和二个显示器(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之间。且触控板40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上,使得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共同邻近于触控板40。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触控板40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上时,第二显示器30完全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上。另一实施例中,当触控板40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上时,第二显示器30部分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上。又一实施例中,当触控板40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上时,第二显示器30不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上,即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并列于触控板40上。在一实施例中,当使用者在触控板40接触对应第一显示器20的位置时,能藉此对装置本身(例如计算机或平板)进行控制或操作,举例而言,在触控板40接触对应第一显示器20的位置(例如,显示有软件图标的位置),能开启运行此软件。又一实施例中,当使用者在触控板40接触对应第二显示器30的位置时,能对第二显示器30所显示的的第二影像进行控制或操作,举例而言,改变颜色、图样,或关闭信息展示等。
请参阅图3,图3为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含玻璃板50,设置于框体10与触控板40之间。进一步来说,玻璃板50例如但不限于可透光的玻璃所制成的保护板,其叠合于触控板40上用于保护触控板40。
再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器30例如但不限于电子纸(反射式显示器)。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含前光板33,且第二显示器30为反射式显示器,前光板33对应第二显示器30而设置于框体10与第二显示器30之间。进一步来说,前光板33能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线,例如,红、黄白或黑,使得第二显示器30能呈现不同颜色的画面及字体,同时也使得第二显示器30所显示的第二影像更为清楚可见。
请参阅图4,图4为显示装置的第四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含背盖60,背盖60连接于框体10,第一显示器20位于背盖60与框体10之间。基于此,背盖60包含背开口60a,第二显示器30还包含第三显示面32,第三显示面32对应于背开口60a,而使第二显示器30能对应于第二显示窗口14a与背开口60a双面显示影像。背开口60a为背盖60上的开口,其开口大小及形状对应于第二显示器30的大小及形状。进一步来说,第二显示器30可以是双面式穿透式显示器或自发光显示器,例如,双面式LED或双面式OLED显示器。在此,第三显示面32对应并对应于背开口60a。基于此,使用者除了可在第二显示窗口14a直接可视第二显示器30的第二显示面31所显示的第二影像,还可在背开口60a直接可视第二显示器30的第三显示面32所显示的第二影像。举例而言,当显示装置100设置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上时,使用者在使用态样之下(显示装置100相对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主机为开启),能在第二显示器30的第二显示面31直接观看第二影像。当笔记本型计算机在关阖态样时(显示装置100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主机相互靠拢夹持),第二影像能转移至第二显示器30的第二显示面31,使用者得以在关阖态样下,在不用打开显示装置100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主机的情况下(不用使显示装置100相对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主机为开启),就能直接在第二显示器30的第二显示面31观看第二影像。
再请参阅图4及图5,图5为显示装置的第五实施例态样的分解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含触控板40,其中,框体10位于触控板40的一侧,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位于触控板40的另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40叠合于第一显示器20与第二显示器30上。又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含玻璃板50,设置于框体10与触控板40之间。只是触控板40与玻璃板50相同于图1至图3实施例,在此不再累述。
请参阅图6A及图6B,图6A为显示装置的第六实施例态样的正面示意图。图6B为显示装置的第六实施例态样的背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含背盖60,连接于框体10,第一显示器20(图中未示)位于背盖60与框体10之间。其中,第二显示器30位于第四边框条14上并延伸至背盖60。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器30设置于第四边框条14外,并延伸折绕至背盖60上,而位于第四边框条14与背盖60上。基于此,使用者除了可在显示装置100的正面直接可视第二显示器30的第二显示面31所显示的第二影像,还可在显示装置100的背面直接可视第二显示器30的第二显示面31所显示的第二影像。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的正面所显示的第二影像,能经由触控移动或装置控制器自行控制,而使得显示装置100的正面所显示的第二影像移动至显示装置100的背面,而在背盖60上显示第二影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器30例如但不限于可挠式OLED。
请参阅图7,图7为显示装置的第七实施例态样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与第三边框条13为可透光边框条,第四边框条14为黑色矩阵边框条。进一步来说,第二显示器30除了能在第四边框条14上显示第二影像之外,第二显示器30还能进一步沿着整个框体10设置,而使得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与第三边框条13中至少一个能显示影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框条11、第二边框条12与第三边框条13所展示的影像可以是动画展示(例如颜色变化),第四边框条14上所展示的影像可以是信息展示(例如问候语或信息演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器30可以是反射式显示器,例如电子纸。在一实施例中,第四边框条14包含第二显示窗口14a,第二显示器30能对应于第二显示窗口14a而显示影像,例如颜色变化、图样变化或信息展示。
请参阅图8及图9,图8为显示装置的第八实施例态样的示意图。图9为第八实施例态样中第二显示器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边框条14还包含第一磁吸部16,第二显示器30还包含第二磁吸部30e,第二显示器30磁吸于第四边框条14。进一步来说,第一磁吸部16或第二磁吸部30e,例如但不限于铁或磁铁等能相互磁吸的材料,例如,当第一磁吸部16为铁时,第二磁吸部30e为磁铁;或当第一磁吸部16为磁铁时,第二磁吸部30e为铁。在一实施例中,第四边框条14设置有二个第一磁吸部16,而能分别磁吸二个第二显示器3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器30包含主板30a、OLED面板30b、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30c(One GlassSolution,OGS)、电池30d、第二磁吸部30e以及蓝牙芯片30f。其中,如图9所示,OLED面板30b位于主板30a上方,且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30c位于OLED面板30b上方,电池30d及第二磁吸部30e则设置于主板30a下方。此外,蓝牙芯片30f则设置于主板30a上。基于此,将第二显示器30的第二磁吸部30e侧靠近第四边框条14的第一磁吸部16,则第二显示器30将磁吸于第四边框条14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二个第二显示器30能自第四边框条14上移除,由于每个第二显示器30上皆设置有蓝牙芯片30f,基于此,第二显示器30能与装置本身(例如计算机或平板)相互连结,使用者能通过挥动第二显示器30控制装置本身(例如计算机或平板)。又一实施例中,二个第二显示器30藉由第二磁吸部30e能相互磁吸,并藉由蓝牙芯片30f相互连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此结合的整体,亦能对装置本身(例如计算机或平板)进行控制。
请参阅图10A与图10B,图10A为电子装置依据一些实施例态样的开启示意图。图10B为电子装置依据一些实施例态样的关阖示意图。前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能应用在其他装置(如计算机)上。具体而言,电子装置包含本体200及显示装置10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200例如但不限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主机。在此,显示装置100枢接于本体200。进一步来说,显示装置100可转动地枢接于本体200而相对本体200进行开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当电子装置为开启使用时,第二显示器30将对应于第四边框条14。并且,当电子装置开机后,将能在第二显示面31显示第二影像,例如颜色变化、问候语或信息演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本体200进行开机时,第二影像会优先于第一影像展示。如图10B所示,当电子装置为关阖时,显示装置100往本体200方向转动而关阖于本体200上。基于此,第二影像将自第二显示面31转换于第三显示面32显示。
综上所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或电子装置,其能在框体的第四边框条上,藉由第二显示器来显示第二影像。在不需要牺牲主显示窗口的尺寸大小,也无须另外调整边框条大小的情况下,即能在第二显示器显示不同于第一显示器的影像。在一些实施例中,也能经由人机互动,而使得第二显示器的影像转换于第三显示面显示。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括:
一框体,该框体包括一第一边框条、一第二边框条、一第三边框条以及一第四边框条,该第一边框条、该第二边框条、该第三边框条以及该第四边框条环围形成一第一显示窗口;
一第一显示器,该第一显示器包括一第一显示面,其中,该第一显示面对应于该第一显示窗口;以及
一第二显示器,该第二显示器包括一第二显示面,其中,该第二显示器对应于该第四边框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边框条还包括一第二显示窗口,该第二显示器对应于该第二显示窗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触控板,其中,该框体位于该触控板的一侧,该第一显示器与该第二显示器位于该触控板的另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玻璃板,设置于该框体与该触控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前光板,且该第二显示器为一反射式显示器,该前光板对应该第二显示器而设置于该框体与该第二显示器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背盖,连接于该框体,该第一显示器位于该背盖与该框体之间,其中该背盖包括一背开口,该第二显示器还包括一第三显示面,该第三显示面对应于该背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触控板,其中,该框体位于该触控板的一侧,该第一显示器与该第二显示器位于该触控板的另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一背盖,连接于该框体,该第一显示器位于该背盖与该框体之间,该第二显示器位于该第四边框条上并延伸至该背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框条、该第二边框条、该第三边框条与该第四边框条为一黑色矩阵边框条。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边框条还包括一第一磁吸部,该第二显示器还包括一第二磁吸部,该第二显示器磁吸于该第四边框条。
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包括:
一本体;以及
一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枢接于该本体,其中,该显示装置包括:
一框体,该框体包括相互连接的一第一边框条、一第二边框条、一第三边框条与一第四边框条,以及一第一显示窗口;
一第一显示器,该第一显示器包括一第一显示面,其中,该第一显示面对应于该第一显示窗口;以及
一第二显示器,该第二显示器包括一第二显示面,其中,该第二显示器对应于该第四边框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边框条还包括一第二显示窗口,该第二显示器对应于该第二显示窗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触控板,其中,该框体位于该触控板的一侧,该第一显示器与该第二显示器位于该触控板的另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玻璃板,设置于该框体与该触控板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前光板,且该第二显示器为一反射式显示器,该前光板对应该第二显示器而设置于该框体与该第二显示器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背盖,连接于该框体,该第一显示器位于该背盖与该框体之间,其中该背盖包括一背开口,该第二显示器还包括一第三显示面,该第三显示面对应于该背开口。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触控板,其中,该框体位于该触控板的一侧,该第一显示器与该第二显示器位于该触控板的另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背盖,连接于该框体,该第一显示器位于该背盖与该框体之间,该第二显示器位于该第四边框条上并延伸至该背盖。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边框条、该第二边框条、该第三边框条与该第四边框条为一黑色矩阵边框条。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边框条还包括一第一磁吸该第二显示器还包括一第二磁吸部,该第二显示器磁吸于该第四边框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212904U TWM640146U (zh) | 2022-11-23 | 2022-11-23 | 顯示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111212904 | 2022-11-2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66257U true CN218866257U (zh) | 2023-04-14 |
Family
ID=85920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37373.7U Active CN218866257U (zh) | 2022-11-23 | 2022-12-13 |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66257U (zh) |
TW (1) | TWM640146U (zh) |
-
2022
- 2022-11-23 TW TW111212904U patent/TWM640146U/zh unknown
- 2022-12-13 CN CN202223337373.7U patent/CN218866257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40146U (zh) | 2023-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78604B2 (en) | Digitizer-integrated display module | |
TWI632446B (zh) | 可於裝置上蓋闔上時使用之顯示器 | |
CN103827769B (zh) | 可变换的计算设备 | |
US1093601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ransparent display | |
CN102736691B (zh) | 可挠式电子装置 | |
KR101516860B1 (ko) | 전력 효율적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 | |
EP2615540A1 (en) | Dual scre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 |
JP2019133723A (ja) | 情報処理装置の駆動方法 | |
TW201411316A (zh) | 智能蓋件窺視 | |
CN115793784A (zh) | 具有延伸有效区域的电子设备显示器 | |
TW201239628A (en) | Dual-screen portable computer and a switching method of the same | |
CN109885128A (zh) | 附件设备中的集成可视化通知系统 | |
CN110727143B (zh) |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18866257U (zh) | 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201616046U (zh) | 具有双显示屏功能的笔记本型计算机 | |
CN109729200B (zh) | 电子设备 | |
CN113741621B (zh) | 电子装置 | |
CN215599593U (zh) | 便携式投影终端 | |
CN202394149U (zh) | 掀盖式电子装置 | |
WO2014061538A1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セッサ | |
JP2000311059A (ja) | タブレット入力装置 | |
TWM590711U (zh) | 具有雙螢幕之筆記型電腦 | |
CN101989099B (zh) | 电子装置 | |
CN113450686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3257672B (zh) | 手持式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