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51230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51230U CN218851230U CN202221917414.7U CN202221917414U CN218851230U CN 218851230 U CN218851230 U CN 218851230U CN 202221917414 U CN202221917414 U CN 202221917414U CN 218851230 U CN218851230 U CN 2188512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ub
- holes
- hole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0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7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QNRATNLHPGXHMA-XZHTYLCXSA-N (r)-(6-ethoxyquinolin-4-yl)-[(2s,4s,5r)-5-ethyl-1-azabicyclo[2.2.2]octan-2-yl]methanol;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H]([C@H](C1)CC)C2)CN1[C@@H]2[C@H](O)C1=CC=NC2=CC=C(OCC)C=C21 QNRATNLHPGXHMA-XZHTYLCX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29920000333 poly(propylenei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URLKBWYHVLBVBO-UHFFFAOYSA-N Para-Xylene Chemical group CC1=CC=C(C)C=C1 URLKBWYHVLBV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IMROMDMJAWUWLK-UHFFFAOYSA-N Ethenol Chemical compound OC=C IMROMDMJAWUWL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4960 Photophob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08 a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8378 aryl eth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25 hole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949 i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3469 light sensitiv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ISWSIDIOOBJBQZ-UHFFFAOYSA-N phenol group Chemical group C1(=CC=CC=C1)O ISWSIDIOOBJBQ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以降低制备显示装置的工艺难度及成本。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电极层和发光限定层。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第一电极块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块的面积。多个第一电极块阵列排布为多行多列。每个第二电极块位于相邻排布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第一电极块之间。发光限定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发光限定层具有多个第一透光孔,每个第一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暴露,且每个第二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暴露。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的至少部分边界为曲线。本申请用于图像显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显示装置已经逐渐遍及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由于具有自发光、低功耗、宽视角、响应速度快、高对比度以及柔性显示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等智能产品中。
随着显示装置的类型的增多,制备各种各样的显示装置的工艺难度越来越高,如何降低制备显示装置的工艺难度及成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降低制备显示装置的工艺难度及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电极层和发光限定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块和多个第二电极块,所述第一电极块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块的面积。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块阵列排布为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每个第二电极块位于相邻排布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第一电极块之间。
所述发光限定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限定层具有多个第一透光孔,每个第一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暴露,且每个第二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暴露。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透光孔的至少部分边界为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多个第二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分别对应暴露一个第一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所述第二子透光孔对应暴露一个第二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交替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交替排列。相邻的第一子透光孔和第三子透光孔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相邻的第一子透光孔和第三子透光孔对应的两个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二连线;至少存在一条第一连线与对应的第二连线不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排布的三行三列的九个第一电极块所对应的九个第一透光孔中,位于四角的四个第一透光孔的中心连线围成虚拟四边形。所述虚拟四边形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中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中线;所述九个第一透光孔关于所述第一中线和/或所述第二中线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中的一者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中心和四个角位置处;另一者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四条边上。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中心和四个角位置处的第一透光孔为设定透光孔,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四条边上的第一透光孔为非设定透光孔。设定透光孔的发光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大致重合,第二子透光孔的发光中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的中心大致重合。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中,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一侧,另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二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中,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三侧,另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四侧。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相对的两侧,第三侧和第四侧为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相对的另外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多个第二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面积;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透光孔的面积。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分别对应暴露一个第一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所述第二子透光孔对应暴露一个第二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所述第二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部分边界为曲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第一曲边和第二曲边,所述第一曲边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曲边的两端分别相连,所述第一曲边和所述第二曲边的两个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线为第一线段,所述第一线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透光孔的最大尺寸,且将所述第一透光孔划分为包括所述第一曲边的第一子部分和包括所述第二曲边的第二子部分。所述第一子部分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部分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边与所述第一线段围成半圆,所述第二曲边与所述第一线段围成半椭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或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所述第一曲边和所述第二曲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第二子透光孔,所述第二子透光孔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第一直边、第二直边和第三曲边。所述第一直边和所述第二直边相连形成折线边,所述第三曲边的两端与所述折线边的两端分别相连,所述第三曲边的两端与所述折线边相连的两个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三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的连线为第二线段,所述第二线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透光孔的最大尺寸,且将所述第一透光孔划分为包括所述第一直边和所述第二直边的第三子部分和包括所述第三曲边的第四子部分。所述第三子部分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子部分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曲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直线段、第一子曲线段和第二子直线段,所述第一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边连接,所述第二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边连接。所述第一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边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边大致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或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所述第一直边、所述第二直边和所述第三曲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第二子透光孔,所述第二子透光孔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为菱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外轮廓的形状均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每个第二透光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的外轮廓的形状均大致为多边形。任意相邻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的边界相对且大致平行,且相邻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预设值为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断开的工艺极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大致为正八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条和多个第二连接条,每个第一连接条与一个第一电极块电连接,每个第二连接条与一个第二电极块电连接。沿所述第二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条和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一平坦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靠近所述衬底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上设有搭接孔,每个第一连接条对应延伸至一个搭接孔内,每个第二连接条对应延伸至一个搭接孔内。其中,所述搭接孔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透光孔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层导电层,所述至少一层导电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和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所述至少一层导电层包括大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条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且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包括多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每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第一电源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列第一电极块,与一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交叠,且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组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一列第一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条和多个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包括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一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走线段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之间。一个第一连接条和一个第二连接条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的第二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层导电层还包括大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条数据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所述第二电极块和所述数据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多个数据线组,每个数据线组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列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一个数据线组中的两条数据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至少部分交叠,且所述数据线组中的两条数据线,相对于所述一列第二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三走线段和第四走线段。所述第三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四走线段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块之间。每个第二透光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数据线组中的两条数据线的第四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与所述衬底,且由所述衬底指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方向,所述至少一层导电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栅导电层、第二栅导电层、第一源漏导电层和第二源漏导电层。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源漏导电层;和/或,所述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源漏导电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包括像素界定层,所述像素界定层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透光孔包括所述第一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像素界定层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透光孔包括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设有多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一透光孔包括所述第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黑矩阵设有多个第四开口,所述第二透光孔包括所述第四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包括像素界定层和黑矩阵,所述第一透光孔包括所述像素界定层的第一开口和所述黑矩阵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三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二透光孔包括所述像素界定层的第二开口和所述黑矩阵的第四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四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彩膜,所述彩膜设置于所述发光限定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彩膜包括多个第一滤光部和多个第二滤光部,所述第一滤光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滤光部的面积。每个第一电极块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一滤光部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每个第二电极块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二滤光部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光部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电极块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滤光部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二电极块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相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层包括面积较大的第一电极块和面积较小的第二电极块。其中,第一电极块可以与有效发光区的面积最大的子像素适配,例如,第一子像素;第二电极块可以与有效发光区的面积最小的子像素适配,例如,第二子像素。
在这种情况下,鉴于第一电极块的面积大于剩余的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剩余的子像素(例如第三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均可以形成于第一电极块上。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电极层,仅包括两种电极块,可以适配至少三种子像素,这样可以降低第一电极层图案化的工艺难度,从而降低形成的多个第一电极的制备成本。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3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3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的俯视图;
图7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光限定层的一种第一透光孔的结构图;
图7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7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7D为图7B中的三行三列的第一透光孔及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7E为图7C中的三行三列的第一透光孔及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8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像素界定层的另一种第一透光孔的结构图;
图8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8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再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8D为图8B中的三行三列的第一透光孔及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8E为图8C中的三行三列的第一透光孔及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9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像素界定层的又一种第一透光孔的结构图;
图9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9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9D为图9B中的三行三列的第一透光孔及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9E为图9C中的三行三列的第一透光孔及第一电极的结构图;
图10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和数据线的走线图;
图10B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和数据线的走线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和数据线与第一电极层的俯视图;
图12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12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12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再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12D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12E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12F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发光限定层的结构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彩膜的俯视图;
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像素界定层、黑矩阵及彩膜堆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 (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电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又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电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电接触或间接电连接。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 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中所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简称:TFT)、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 MOS)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均以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该显示装置 1000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还是的图像的任何装置。示例性地,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导航仪、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 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100。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上述显示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壳体200、电路板300(参见图2)以及其他电子配件。其中,显示面板100和电路板300(参见图2)可以设置在该壳体200内。
其中,上述显示面板100的类型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
示例性地,上述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简称:OLED)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QLED)显示面板等,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以上述显示面板100为OLED显示面板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示意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基板11和用于封装显示基板11的封装层12。
其中,如图2和图3A所示,显示基板11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侧和非出光侧,封装层12设置于显示基板11的出光侧,即图3A中的上侧。此处,封装层 12可以为封装薄膜,也可以为封装基板。
参阅图2,显示面板100具有显示区A,以及设置在显示区A的至少一侧的周边区B。图2中以周边区B围绕显示区A设置为例进行示意。
其中,显示区A为显示图像的区域,被配置为设置多个子像素P。周边区B 为不显示图像的区域,周边区B被配置为设置显示驱动电路,例如,栅极驱动电路和源极驱动电路。
示例性地,参阅图2和图3A,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和设置在衬底10 的一侧,且位于显示区A的多个子像素P。
上述衬底10的类型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
示例性地,衬底10可以为刚性衬底。例如,该刚性衬底可以为玻璃衬底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衬底等。
示例性地,衬底10可以为柔性衬底。例如,该柔性衬底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衬底、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 Two Formic Acid Glycol Ester,简称:PEN)衬底或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衬底等。
其中,参阅图3A,多个子像素P可以包括发光颜色为第一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发光颜色为第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以及发光颜色为第三颜色的第三子像素。
这里,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为三基色,例如,第一颜色为红色,第二颜色为蓝色,第三颜色为绿色。以下以第一颜色为蓝色,第二颜色为绿色,第三颜色为红色为例,对本公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应理解,人眼对红光、绿光和蓝光感光的敏感程度不同,即人眼对绿光的感光程度大于对红光的感光程度,对红光的感光程度大于对蓝光的感光程度。
基于此,第一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第三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第三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大于第二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这里,有效发光区的描述可以参考下文。
此外,每个子像素P均包括设置于衬底10上的发光器件2和像素电路3。像素电路3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31。
如图3A所示,薄膜晶体管31包括有源层311、源极312、漏极313和栅极314,源极312和漏极313分别与有源层311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源极312和漏极313可以互换,即图3A中的312表示漏极,图3A中的313表示源极。
如图3A所示,发光器件2包括第一电极21、发光功能层22以及第二电极 23,第一电极21和多个薄膜晶体管31中作为驱动晶体管的薄膜晶体管31的源极312或漏极313电连接,图3A中以第一电极21和薄膜晶体管31的源极312 电连接进行示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电极21为发光器件2的阳极,第二电极23为发光器件2的阴极;或者,第一电极21为发光器件2的阴极,第二电极23为发光器件2的阳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5,上述第一电极21包括电极块210和连接条220。
如图3A和图4所示,电极块210被配置为与发光功能层22接触,以形成发光区,即发光区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电极块210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内。
如图3A和图4所示,连接条220被配置为与像素电路3电连接,即连接条220与薄膜晶体管31的源极312或漏极313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21位于第一电极层20,即第一电极层20包括多个电极块210和多个连接条220,多个电极块210和多个连接条220由第一电极层20图案化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3A,上述第二电极23为连续的整层图案,并覆盖整个显示区A。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A,上述发光功能层22仅包括发光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发光功能层22除包括发光层外,还包括电子传输层(election transportinglayer,简称:ETL)、电子注入层(election injection layer,简称: EI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简称:HTL)和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简称:HIL)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像素界定层70,像素界定层70设置于第一电极21远离衬底10的一侧。其中,像素界定层70具有多个第一开口71,发光器件2设置于一个第一开口71中,即发光器件2的发光功能层22在第一开口71内与第一电极21的电极块210电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工艺难度,第一电极21的面积大于像素界定层70 的第一开口71的面积,以使得像素界定层70的整个第一开口71均为发光区。即,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3以及发光功能层22重叠的部分构成发光区。
此处,在像素界定层70的第一开口71上方无其他遮光膜层遮挡时,有效发光区为第一开口71所限定的区域,即发光区即为有效发光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降反射膜13,降反射膜13被配置为,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100的反射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参阅图3A,降反射膜13包括偏光片131,偏光片131设置于封装层12远离衬底10的一侧。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阅图3B,降反射膜13包括黑矩阵132和彩膜133。黑矩阵132用于将从不同子像素P发出的光间隔开,并且具有减少外界环境光进入显示面板100内部后产生反射光线的作用。彩膜133可以滤去外界环境光中的大部分波段的光,从而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光在显示面板100的反射强度。
其中,参阅图3A和图12A,黑矩阵132设置于像素界定层70远离衬底10的一侧。黑矩阵132具有多个第三开口134,一个第三开口134暴露至少部分第一开口71。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100包括黑矩阵132的情况下,有效发光区为第一开口71和第三开口134重合的区域。
这里,参阅图3A和图12A,上述黑矩阵132的第三开口134的外轮廓的形状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一开口71的外轮廓的形状可以相同。
此外,黑矩阵132的第三开口134的尺寸可以大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一开口71的尺寸,也可以小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一开口71的尺寸。
示例性地,如图12A所示,黑矩阵132的第三开口134的尺寸大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一开口71的尺寸,且第三开口134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第一开口71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为2μm~6μm。
相关技术中,第一电极层所包括的第一电极的电极块的形状和面积均根据有效发光区的面积调整,即第一电极的电极块的形状和面积均根据像素界定层的第一开口或黑矩阵的第三开口适应性调整。这样的话,由于不同颜色的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不同,因此,针对不同颜色的子像素,第一电极的电极块的面积各不相同,生产成本较高。
此外,在不同的OLED显示装置中,像素界定层的第一开口和黑矩阵的第三开口的形状并不唯一,这样在生产不同的像素界定层或黑矩阵对应的OLED 显示装置的过程中,导致第一电极层的通用性较差,生产成本较高。
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参阅图3A和图7B,包括发光限定层4,发光限定层4具有多个第一透光孔40,第一透光孔40在衬底 10上的正投影即为有效发光区。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发光限定层4包括像素界定层70,第一透光孔40包括像素界定层70上的第一开口71,有效发光区为第一开口71所限定的区域。
在另一些示例中,上述发光限定层4包括黑矩阵132,第一透光孔40包括第三开口134,有效发光区为第三开口134所限定的区域。
在又一些示例中,上述发光限定层4包括像素界定层70和黑矩阵132。第一透光孔40包括第一开口71和第三开口134,有效发光区为第一开口71和第三开口134重合的区域。
图7A~图9E以发光限定层4包括像素界定层70或黑矩阵132为例进行示意。图12A~图12F以发光限定层4包括像素界定层70和黑矩阵132为例进行示意。
其中,参阅图4和图5,多个第一电极21的多个电极块21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块211和多个第二电极块212。
如图7B所示,每个第一电极块211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40 暴露,且每个第二电极块212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40暴露,以形成有效发光区。
其中,参阅图6,多个第一电极块211阵列排布为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211,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211,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大致垂直。每个第二电极块212位于相邻排布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第一电极块211之间。
这里,第一电极块211的面积大于第二电极块212的面积,以便于第一电极块211匹配有效发光区的面积较大的子像素P。
示例性地,参见图7A,第一电极块211对应匹配第一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即,所有的第一电极块211中,一些第一电极块211作为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器件2(参见图3A)的第一电极21(参见图3A)形成有效发光区的部分,另一些第一电极块211作为第三子像素的发光器件2(参见图3A)的第一电极21(参见图3A)形成有效发光区的部分。第二电极块212作为第二子像素的发光器件 2(参见图3A)的第一电极21(参见图3A)形成有效发光区的部分。
由上述可知,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电极层20,包括面积较大的第一电极块211和面积较小的第二电极块212。其中,第一电极块211可以与有效发光区的面积最大的子像素适配,例如,第一子像素;第二电极块212可以与有效发光区的面积最小的子像素P适配,例如,第二子像素。
在这种情况下,鉴于第一电极块211的面积大于剩余的子像素P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剩余的子像素P(例如第三子像素)的有效发光区均可以形成于第一电极块211上。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电极层20,仅包括两种电极块210,可以适配至少三种子像素P,这样可以降低第一电极层20图案化的工艺难度,从而降低形成的多个第一电极21的制备成本。
应理解,由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一开口71和黑矩阵132的第三开口134 的形状并不唯一,因此,发光限定层4的第一透光孔40的形状也并不唯一。这里,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的形状以及面积可以相应的调整,以适配不同类型的多种发光限定层4,从而降低生产不同的发光限定层4对应的显示装置1000的制备成本。
示例性地,参阅图4和图5,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的外轮廓的形状均大致为多边形。
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均大致为正八边形。当然,该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还可以为正六边形、正十边形和正十二边形等,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如图6所示,任意相邻的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的边界相对且大致平行,且相邻的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第一预设值。
这里,第一预设值为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断开的工艺极限值,即第一预设值可以根据工艺精度设定,以能够使得同层的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断开为基准。示例性地,第一预设值为3.5μm~6.5μm。例如,第一预设值为3.5μm、4μm、4.5μm、5μm、5.5μm、6μm和6.5μm中的任一者。
在这种情况下,在衬底10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确定的平面上,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的面积利用率高,可以使得第一电极块211 和第二电极块212的面积设置的更大,使得各种发光限定层4的面积最小的第一透光孔40均可以形成于第一电极块211上,其他面积较大的第一透光孔40 均可以形成于第二电极块212上,从而提高第一电极层20的通用性,使得不同的发光限定层4对应的显示装置1000均可以采用上述第一电极层20,降低生产不同的发光限定层4对应的多种显示装置1000的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和图7A,上述发光限定层4的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40的至少部分边界为曲线。以这种方式设置,在外界环境光照射在第一电极块211或第二电极块212,并经过发光限定层4的第一透光孔40反射至外界,产生衍射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光所产生的衍射在第一透光孔40的曲线边界,能够被均匀的分散,从而改善外界环境光导致的色分离。
此外,在上述多个子像素P包括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多个第一透光孔4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41、多个第二子透光孔42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43。第一子透光孔41和第三子透光孔 43分别对应暴露一个第一电极块211的至少部分区域,第二子透光孔42对应暴露一个第二电极块212的至少部分区域。沿第一方向X,多个第一子透光孔41 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43交替排列。沿第二方向Y,多个第一子透光孔41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43交替排列。
其中,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部分边界为曲线,以使得相同的子像素P(参见图2)的发光中心C(参见图7A)分布相同,使得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面积,大于第三子透光孔43的面积;第三子透光孔43的面积,大于第二子透光孔42的面积。例如,第一子透光孔41对应上述第一子像素,第二子透光孔42对应上述第二子像素,第三子透光孔43对应上述第三子像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40的外轮廓包括第一曲边B1和第二曲边B2。第一曲边B1的两端和第二曲边B2的两端分别相连,第一曲边B1和第二曲边B2的两个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
其中,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连线为第一线段M1,第一线段M1的长度为第一透光孔40的最大尺寸,且将第一透光孔40划分为包括第一曲边B1的第一子部分S1和包括第二曲边B2的第二子部分S2。并且,第一子部分S1的面积大于第二子部分S2的面积。此时,该第一透光孔40的发光中心C位于第一子部分S1。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第一曲边B1与第一线段M1围成半圆,第二曲边B2与第一线段M1围成半椭圆。在这种情况下,半圆的面积大于半椭圆的面积,发光中心C位于半圆的圆心远离半椭圆的一侧,即位于半圆内。
这里,在多个第一透光孔40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41、多个第二子透光孔 42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第一子透光孔41和/或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外轮廓包括第一曲边B1和第二曲边B2。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是指,形状整体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但是并不局限为标准的圆形或椭圆形。即,这里的“圆形或椭圆形”不但包括基本菱形的形状,而且考虑到工艺条件,还包括类似于圆形或椭圆形的形状。例如,圆形或椭圆形局部线段为直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40的外轮廓包括第一直边D1、第二直边D2和第三曲边B3。第一直边D1和第二直边D2相连形成折线边,第三曲边B3的两端与折线边的两端分别相连,且第三曲边B3的两端与折线边相连的两个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
其中,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的连线为第二线段M2,第二线段M2的长度为第一透光孔40的最大尺寸,且将第一透光孔40划分为包括第一直边D1和第二直边D2的第三子部分S3和包括第三曲边B3的第四子部分S4。并且,第三子部分S3的面积大于第四子部分S4的面积。此时,该第一透光孔40的发光中心C位于第三子部分S3。
示例性地,如图8A所示,第三曲边B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直线段B31、第一子曲线段B32和第二子直线段B33,第一子直线段B31与第一直边D1连接,第二子直线段B33与第二直边D2连接。第一子直线段B31与第二直边D2 大致平行,第二子直线段B33与第一直边D1大致平行。在这种情况下,结合第二线段M2的长度为第一透光孔40的最大尺寸,第三子部分S3的面积大于第四子部分S4的面积,发光中心C位于第三子部分S3。
这里,在多个第一透光孔40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41、多个第二子透光孔 42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第一子透光孔41和/或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外轮廓包括第一直边D1、第二直边D2和第三曲边B3,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为菱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大致为菱形”是指,形状整体上呈菱形,但是并不局限为标准的菱形。即,这里的“菱形”不但包括基本菱形的形状,而且考虑到工艺条件,还包括类似于菱形的形状。例如,菱形的拐角处为弯曲状,即拐角处平滑。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所示,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40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此时,该第一透光孔40的发光中心C为圆心或椭圆心。图9A中以第一透光孔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为圆形为例进行示意。
这里,在多个第一透光孔40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41、多个第二子透光孔 42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外轮廓的形状均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可以理解的是,该显示面板100还可以灵活的调整不同子像素P(参见图2) 的发光中心C的位置,进而调整多个子像素P构成的像素单元的实际亮度中心,使得整个显示面板100中各个像素单元的实际亮度中心分布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D、图8D和图9D,相邻的第一子透光孔41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L1,相邻的第一子透光孔41和第三子透光孔43对应的两个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二连线L2,至少存在一条第一连线L1与对应的第二连线L2不平行。
以这种方式设置,可以调整子像素P(参见图2)的发光中心C,进而调整多个子像素P构成的像素单元的实际亮度中心,使得整个显示面板100中各个像素单元的实际亮度中心分布更加均匀。
在此基础上,参阅图7D、图8D和图9D,相邻排布的三行三列的九个第一电极块211所对应的九个第一透光孔40中,位于四角的四个第一透光孔40的中心连线围成虚拟四边形,虚拟四边形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中线C1 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中线C2。这里,第一中线C1和第二中线C2均经过九个第一透光孔40中位于中心的第一透光孔40的发光中心C。
其中,九个第一透光孔40关于第一中线C1和/或第二中线C2对称,以避免一个像素单元中的多个子像素P的发光中心C偏移,而导致显示面板100产生色分离的问题,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参阅图7D、图8D和图9D,虚拟四边形大致为矩形,且矩形的四条边中,两条边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另外两条边与第二方向Y大致平行。
此时,九个第一透光孔40关于第一中线C1对称,且九个第一透光孔40还关于第二中线C2对称。并且,九个第一透光孔40关于虚拟四边形的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以避免一个像素单元中的多个子像素P的发光中心C偏移,而导致显示面板100产生色分离的问题,提高显示效果。
在另一些示例中,虚拟四边形大致为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顶边和底边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
此时,九个第一透光孔40关于第二中线C2对称,且九个第一透光孔40中位于等腰梯形的顶边和底边的中间的两个第一透光孔40还关于第一中线C1对称,以避免一个像素单元中的多个子像素P的发光中心C偏移,而导致显示面板100产生色分离的问题,提高显示效果。
在又一些示例中,虚拟四边形大致为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顶边和底边与第二方向Y大致平行,
此时,九个第一透光孔40关于第一中线C1对称,且九个第一透光孔40中位于等腰梯形的顶边和底边的中间的两个第一透光孔40还关于第二中线C2对称,以避免一个像素单元中的多个子像素P的发光中心C偏移,而导致显示面板100产生色分离的问题,提高显示效果。
下面以虚拟四边形大致为矩形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示意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D和图7E,第一子透光孔41和第三子透光孔43 中的一者位于虚拟四边形的中心和四个角位置处;另一者位于虚拟四边形的四条边上。位于虚拟四边形的中心和四个角位置处的第一透光孔40为设定透光孔,位于虚拟四边形的四条边上的第一透光孔40为非设定透光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E所示,上述设定透光孔为第一子透光孔41,非设定透光孔为第三子透光孔4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D所示,上述设定透光孔为第三子透光孔43,非设定透光孔为第一子透光孔41。本公开的下文会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分别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其中,如图7D和图7E所示,设定透光孔的发光中心C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大致重合,第二子透光孔42的发光中心C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212 的中心大致重合。
此时,多个设定透光孔和多个第二子透光孔42关于第一中线C1和/或第二中线C对称。
在此基础上,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中,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一侧,另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二侧。
此时,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关于第二中线C2对称。
此外,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中,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三侧,另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四侧。
此时,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关于第一中线C1对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和第二侧为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相对的两侧,第三侧和第四侧为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相对的另外两侧。例如,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为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 Y上的四侧。
例如,如图7B和图7D所示,第一子透光孔41为非设定透光孔,第三子透光孔43为设定透光孔。
其中,参阅图7A、图7B和图7D,第一子透光孔41外轮廓包括第一曲边 B1和第二曲边B2,第一曲边B1与第一线段M1形成半圆,第二曲边B2与第一线段M1形成半椭圆;且第一子透光孔41的半圆的圆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 211的中心重合。
此外,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212的中心重合。第三子透光孔43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在一个虚拟四边形中,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子透光孔41 中,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二方向Y 上的另一侧。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子透光孔41中,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
此时,在400PPI(Pixels Per Inch)的显示面板100中,上述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为19μm~21μm,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5.3μm~7.3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以及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 18.38μm~20.38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3μm~15μm,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21.27μm~23.27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只要使得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即可,搭接孔301及第二预设值的描述可以参考下文,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0μm~22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2.83μm~24.83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开口率为5.24%~7.24%,第二子透光孔42的开口率为2.79%~4.79%,第三透光孔43的开口率为3.46%~5.46%。在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两个第二子透光孔42和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子像素P的总开口率为14.28%~22.28%。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开口率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又例如,如图7C和图7E所示,第一子透光孔41为设定透光孔,第三子透光孔43为非设定透光孔。
其中,参阅图7A、图7C和图7E,第三子透光孔43外轮廓包括第一曲边 B1和第二曲边B2,第一曲边B1与第一线段M1形成半圆,第二曲边B2与第一线段M1形成半椭圆;且第三子透光孔43的半圆的圆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 211的中心重合。
此外,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 212的中心重合。第一子透光孔41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在一个虚拟四边形中,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三子透光孔43 中,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二方向Y 上的另一侧。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三子透光孔43中,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半圆部分,位于对应的椭圆部分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
此时,在400PPI(Pixels Per Inch)的显示面板100中,上述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为19μm~21μm,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5.3μm~7.3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以及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8.69μm~20.69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2.42μm~14.42μm,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9.94μm~21.94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只要使得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即可,搭接孔301及第二预设值的描述可以参考下文,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1.53μm~23.53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2.83μm~24.83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开口率为5.88%~7.88%,第二子透光孔42的开口率为3.18%~5.18%,第三子透光孔43的开口率为3.92%~5.92%。在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两个第二子透光孔42和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子像素P的总开口率为16.16%~24.16%。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开口率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再例如,如图8B和图8D所示,第一子透光孔41为非设定透光孔,第三子透光孔43为设定透光孔。
其中,参阅图8A、图8B和图8D,第一子透光孔41外轮廓包括第一直边 D1、第二直边D2和第三曲边B3,第三曲边B3的两端与第一直边D1和第二直边D2分别相连,并形成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且,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点,即第二线段M2的中点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此外,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大致为菱形,且菱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212的中心重合。第三子透光孔43的外轮廓大致为菱形,且菱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在一个虚拟四边形中,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一透光孔41中,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的第二方向Y 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 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子透光孔41 中,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 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
此时,在400PPI(Pixels Per Inch)的显示面板100中,上述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为19.68μm~21.68μm,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3μm~3.2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以及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 14.9μm~16.9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0μm~12μm,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8.1μm~20.1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只要使得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即可,搭接孔301及第二预设值的描述可以参考下文,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0μm~22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2μm~24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开口率为7.48%~9.48%,第二子透光孔42的开口率为4.15%~6.15%,第三子透光孔43的开口率为5.06%~7.06%。在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两个第二子透光孔42和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子像素P的总开口率为20.84%~28.84%。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开口率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再例如,如图8C和图8E所示,第一子透光孔41为设定透光孔,第三子透光孔43为非设定透光孔。
其中,参阅图8A、图8C和图8E,第三子透光孔43外轮廓包括第一直边 D1、第二直边D2和第三曲边B3,第三曲边B3的两端与第一直边D1和第二直边D2分别相连,并形成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且,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的连线的中点,即第二线段M2的中点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此外,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大致为菱形,且菱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212的中心重合。第一子透光孔41的外轮廓大致为菱形,且菱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在一个虚拟四边形中,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三子透光孔43 中,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的第二方向 Y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 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三子透光孔43 中,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的第一方向 X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第三曲边B3,位于对应的第二线段M2 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
此时,在400PPI(Pixels Per Inch)的显示面板100中,上述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为19.68μm~21.68μm,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3μm~3.2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以及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 15.16μm~17.16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9.7μm~11.7μm,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7.6μm~19.6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只要使得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即可,搭接孔301及第二预设值的描述可以参考下文,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0μm~22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4.56μm~26.56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开口率为7.45%~9.45%,第二子透光孔42的开口率为4.13%~6.13%,第三子透光孔43的开口率为5.04%~7.04%。在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两个第二子透光孔42和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子像素P的总开口率为20.75%~28.75%。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开口率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又例如,如图9B和图9D所示,第一子透光孔41为设定透光孔,第三子透光孔43为非设定透光孔。
其中,参阅图9A、图9B和图9D,第三子透光孔43外轮廓均大致为圆形,且圆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不重合。
此外,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212的中心重合。第一子透光孔41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在一个虚拟四边形中,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三子透光孔43 中,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三子透光孔 43中,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 的中心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
此时,在400PPI(Pixels Per Inch)的显示面板100中,上述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为19μm~21μm,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5.5μm~7.5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以及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 19.12μm~21.12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2.34μm~14.34μm,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20.4μm~22.4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只要使得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即可,搭接孔301及第二预设值的描述可以参考下文,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0μm~22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2μm~24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开口率为5.82%~7.82%,第二子透光孔42的开口率为3.12%~5.12%,第三子透光孔43的开口率为3.87%~5.87%。在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两个第二子透光孔42和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子像素P的总开口率为15.97%~23.97%。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开口率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又例如,如图9C和图9E所示,第一子透光孔41为非设定透光孔,第三子透光孔43为设定透光孔。
其中,参阅图9A、图9C和图9E,第一子透光孔41外轮廓均大致为圆形,且圆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不重合。
此外,第二子透光孔42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212的中心重合。第三子透光孔43的外轮廓大致为圆形,且圆形的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重合。
在一个虚拟四边形中,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子透光孔41 中,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子透光孔 41中,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的中心的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的圆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211 的中心的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
此时,在400PPI(Pixels Per Inch)的显示面板100中,上述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为19μm~21μm,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 5.5μm~7.5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透光孔40的最小径向尺寸以及第一透光孔40与电极块210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 18.7μm~20.7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12.65μm~14.65μm,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与对应的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20.78μm~22.78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并不相同,只要使得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搭接孔301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即可,搭接孔301及第二预设值的描述可以参考下文,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0μm~22μm,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2μm~24μ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的边界和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以及第二子透光孔42的边界与第三子透光孔43的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上述第一子透光孔41的开口率为5.82%~7.82%,第二子透光孔42的开口率为3.12%~5.12%,第三子透光孔43的开口率为3.87%~5.87%。在一个像素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子透光孔41、两个第二子透光孔42和一个第三子透光孔43的情况下,子像素P的总开口率为15.97%~23.97%。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以400PPI的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不同PPI 的显示面板100对应的第一子透光孔41、第二子透光孔42和第三子透光孔43 的开口率并不相同,具体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参数需求进行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A、图4和图5,上述第一电极层20还包括多个连接条220,多个连接条22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条221和多个第二连接条222。每个第一连接条221与一个第一电极块211电连接,每个第二连接条222与一个第二电极块212电连接。
其中,如图6所示,沿第二方向Y,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211之间设有一个第一连接条221和一个第二连接条22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条221 和第二连接条222集中设置,有利于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的布置。
这里,连接条220的形状大致为长条形。在此基础上,第一连接条22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7.9μm,宽度为大于或等于4.6μm。示例性地,第二连接条的长度为7.9μm、8μm、8.1μm、8.2μm和8.3μm中的任一者,宽度为4.6μm、4.7μm、 4.8μm、4.9μm和5μm中的任一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大致为长条形”是指,形状整体上呈长方形,但是并不局限为标准的长方形。即,这里的“长条形”不但包括基本长方形的形状,而且考虑到工艺条件,还包括类似于长方形的形状。例如,长方形的拐角处为弯曲状,即拐角处平滑。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A和图14,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平坦层30,第一平坦层30与第一电极层20靠近衬底10的表面接触。
其中,第一平坦层30上设有搭接孔301,每个第一连接条221对应延伸至一个搭接孔301内,每个第二连接条222对应延伸至一个搭接孔301内。
这里,搭接孔301的边界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透光孔40的边界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使得电极块210(参见图4)被第一透光孔40暴露的部分与搭接孔301的距离较大,使得电极块210 的被第一透光孔40暴露的部分平坦度较高,提高发光器件2的平坦性,使得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亮度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值可以为8.5μm~11.5μm。示例性地,第二预设值为8.5μm、9μm、9.5μm、10μm、10.5μm、11μm和11.5μm中的任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A和图10A,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至少一层导电层50。至少一层导电层50设置于衬底10和第一电极层20之间。
其中,至少一层导电层50包括大致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第一电源信号线VL被配置为传输第一电源电压信号Vdd。
在此基础上,如图3A、图10A和图11所示,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块21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DD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且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一电源信号线VDD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的区域,相对于第一电极块211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
以这种方式设置,第一电源信号线VL在经过第一电极块211的下方时,第一电极块211正下方的第一电源信号线VL的部分相较于第一电极块211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这样可以平衡第一电极块211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的两侧的高度,提高第一电极块211的平坦度,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参阅图10A,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包括多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每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第一电源信号线VL。
其中,如图10A和图11所示,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列第一电极块211 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与一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均交叠,且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相对于一列第一电极块211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
以这种方式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源信号线VL排布的规整性,且每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集中排布,使得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之间的间距较大,利于避让其他结构,例如,下文提到的需要感测外界环境光的功能器件。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阅图10B,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列第一电极块211 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与一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交叠,且第一电源信号线VL相对于一列第一电极块211 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
以这种方式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源信号线VL排布的规整性,以及增大第一电源信号线VL的横截面积,降低电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A、图10A和图11,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块212 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且第二电极块212和第一电源信号线VL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的区域,相对于第二电极块212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
以这种方式设置,第二电极块212正下方的第一电源信号线VL的部分相较于第一电极块211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这样可以平衡第一电极块211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的两侧的高度,提高第一电极块211的平坦度,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参阅图10A,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包括多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每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第一电源信号线VL。
其中,如图10A和图11所示,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列第二电极块212 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中,相靠近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均交叠,且相靠近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相对于一列第二电极块212沿第二方向Y 的中线对称。
以这种方式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源信号线VL排布的规整性,且每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集中排布,使得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之间的间距较大,利于避让其他结构,例如,下文提到的需要感测外界环境光的功能器件。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阅图10B,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列第二电极块212 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在衬底 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均交叠,且相邻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相对于一列第二电极块212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
以这种方式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源信号线VL排布的规整性,以及增大第一电源信号线VL的横截面积,降低电阻。
应理解,上述电极块210通过连接条220与像素电路3电连接,即连接条 220不能与其他信号线短接。基于此,第一电源信号线VL应避让连接条2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0A和图10B,第一电源信号线VL包括第一走线段VL1和第二走线段VL2。
如图3A、图10A、图10B和图11所示,第一走线段VL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块21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内。第二走线段21位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21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走线段VL1的边界与第一电极块211 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5μm。
如图3A、图10A和图11所示,在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列第一电极块211 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一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均交叠的情况下,一个第一连接条221和一个第二连接条22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VL10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的第二走线段VL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
这里,第二走线段VL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最近的一列第二电极块 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
例如,如图10A所示,第二走线段VL2包括主体部VL21和支撑部VL22。主体部VL21和支撑部VL2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 10上的正投影均交叠。
其中,主体部VL21的两端与第一走线段VL1电连接,支撑部VL22位于主体部VL21靠近,最近的一列第二电极块212的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的一侧,以增大第二走线段VL2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块212 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交叠的面积,进一步地提高第二电极块212 的平坦度。
如图3A、图10B和图11所示,在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列第一电极块211 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一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的情况下,第一电源信号线VL还设有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镂空区,一个第一连接条221和一个第二连接条22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镂空区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内。
这里,第二走线段VL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的两列第二电极块 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
例如,如图10B所示,第二走线段VL2包括主体部VL21和支撑部VL22。主体部VL21和支撑部VL2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 10上的正投影均交叠。
其中,主体部VL21的两端与第一走线段VL1电连接,支撑部VL22位于主体部VL21相对的两侧,以增大第二走线段VL2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交叠的面积,进一步地提高第二电极块212的平坦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0A,上述至少一层导电层50还包括大致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条数据线DL。数据线DL被配置为传输数据信号Data。
在此基础上,如图3A、图10A和图11所示,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条数据线DL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且第二电极块212和数据线DL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交叠的区域,相对于第二电极块 212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
以这种方式设置,数据线DL在经过第二电极块212的下方时,第二电极块 212正下方的数据线DL的部分相较于第二电极块212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对称,这样可以平衡第二电极块212沿第二方向Y的中线的两侧的高度,提高第二电极块212的平坦度,提升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参阅图10A,多条数据线DL包括多个数据线组DL10,每个数据线组DL10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数据线DL。
其中,如图3A、图10A和图11所示,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一列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与一个数据线组DL10中的两条数据线DL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均交叠,且数据线组DL10中的两条数据线DL,相对于一列第二电极块212沿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功能器件,该功能器件需要采集外界环境光,且集成在显示面板100的非出光侧。这里,该功能器件可以包括指纹识别单元、感光装置等其他功能部件。
在此基础上,参阅图7B,上述发光限定层4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44,每个第二透光孔44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位于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之间,以使得功能器件可以通过第二透光孔44,采集外界环境光。
在一些示例中,参阅图3A和图12B,上述发光限定层4包括像素界定层70,像素界定层70设有多个第二开口72,第二透光孔44包括像素界定层70上的第一开口72,第一开口72限定第二透光孔44的透光区域。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阅图3A和图12C,上述发光限定层4包括黑矩阵132,黑矩阵132设有多个第四开口135,第二透光孔44包括第四开口135,第四开口135限定第二透光孔44的透光区域。
在又一些示例中,参阅图3A和图12D,上述发光限定层4包括像素界定层 70和黑矩阵132。像素界定层70设有多个第二开口72,黑矩阵132设有多个第四开口135,第二透光孔44包括第二开口72和第四开口135。第一开口72和第四开口135共同限定第二透光孔44的透光区域。
这里,参阅图3A和图12E,上述黑矩阵132的第四开口135的外轮廓的形状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二开口72的外轮廓的形状可以相同。
此外,黑矩阵132的第四开口135的尺寸可以大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二开口72的尺寸,也可以小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二开口72的尺寸。
示例性地,参阅图3A和图12F,黑矩阵132的第四开口135的尺寸大于像素界定层70的第二开口72的尺寸,且第四开口135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第二开口7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为2μm~6μm。
应理解,为了避免数据线DL对第二透光孔44造成遮挡,数据线DL的布置应该避让该第二透光孔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0A,数据线DL包括第三走线段DL1和第四走线段DL2。
如图3A、图10A和图11所示,第三走线段DL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内。第四走线段DL2位于在第二方向 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块212之间。
其中,每个第二透光孔44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数据线组DL10 中的两条数据线DL的第四走线段DL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之间,以避免数据线DL对第二透光孔44造成遮挡,从而影响功能器件的感光。
此外,为了增大第二透光孔44的面积,一个数据线组DL10中并列的两个第四走线段DL2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以增大第二透光孔44的面积。
应理解,上述第一电源信号线VL和数据线DL可以同层设置,也可以位于不同层。下面以第一电源信号线VL和数据线DL不同层,且结合显示面板100 的膜层结构,对上面提到的至少一层导电层、第一电源信号线VL以及数据线 DL进行示例性地介绍。
如图3A所示,沿垂直于衬底10且远离衬底10的方向,显示面板100依次包括半导体层ACT、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GT2、第一源漏导电层 SD1、第二源漏导电层SD2、第一平坦层30和第一电极层20。
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层ACT、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GT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中,每相邻的两层之间均设有绝缘膜层。
示例性地,参阅图3A,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栅绝缘层GI1、第二栅绝缘层GI2、层间绝缘层ILD和第二平坦层60。
其中,第一栅绝缘层GI1设置于半导体层ACT和第一栅导电层GT1之间。第二栅绝缘层GI2设置于第一栅导电层GT1和第二栅导电层GT2之间。层间绝缘层ILD设置于第二栅导电层GT2和第一源漏导电层SD1之间。第二平坦层 60设置于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之间。
在此基础上,参阅图3A和图10A,上述至少一层导电层50包括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GT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中的至少一者。
示例性地,如图3A和图10A所示,上述至少一层导电层50包括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GT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此时,多条数据线DL可以位于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或,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可以位于第二源漏导电层SD2。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三源漏导电层,第三源漏导电层位于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之间。
此时,上述至少一层导电层50包括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GT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第三源漏导电层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中的至少一者。
示例性地,上述至少一层导电层50包括第一栅导电层GT1、第二栅导电层 GT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第三源漏导电层SD3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此时,多条数据线DL可以位于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或第三源漏导电层SD3;和/或,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VL可以位于第二源漏导电层SD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A、图13和图14,上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彩膜80,彩膜80设置于发光界定层4远离衬底10的一侧。
其中,如图8C和图13所示,彩膜80包括多个滤光部810,每个滤光部810 对应发光界定层4的一个第一透光孔40,每个滤光部810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覆盖对应的第一透光孔40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并且,每个滤光部810被配置为透射一种颜色的光。
示例性地,参阅图3A、图13和图14,每个滤光部810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覆盖黑矩阵132对应的第三开口134,滤光部81与黑矩阵132部分交叠。并且,滤光部81的边界对应的第三开口134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5μm。
需要说明的是,滤光部810的材料包括有机材料,例如,滤光部810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的通用聚合物、具有苯酚类基团的聚合物衍生物、丙烯酰基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芳基醚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对二甲苯类聚合物和乙烯醇类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例如,参阅图2,多个子像素P包括发光颜色为第一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发光颜色为第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以及发光颜色为第三颜色的第三子像素。其中,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为三基色,
在此基础上,参阅图13,根据滤光部810透射的光的颜色划分,多个滤光部810可以包括透射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子滤光部811、透射第二颜色的光的第二子滤光部812、以及透射第三颜色的光的第三子滤光部813。
此时,参阅图3A、图13和图14,发光器件2所发出的光,照射在对应的第一子滤光部811上出射第一颜色的光;照射在对应的第二子滤光部812上出射第二颜色的光;照射在对应的第三子滤光部813上出射第三颜色的光,以实现彩色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光器件2可以被配置为发射白色光线,也可以被配置为发射彩色光线,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3,根据滤光部810的外轮廓的形状及面积划分,彩膜80的多个滤光部81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滤光部814和多个第二滤光部 815。第一滤光部814的面积大于第二滤光部815的面积。
其中,如图11、图13和图14所示,每个第一电极块211的边界在衬底10 (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一滤光部814的边界在衬底10(参见图 3A)上的正投影内。每个第二电极块212的边界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二滤光部815的边界在衬底10(参见图3A)上的正投影内。
也就是说,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彩膜80,可以包括面积较大的第一滤光部814和面积较小的第二滤光部815。此时,将多个滤光部810仅设置为两种不同的面积,既可以适配有效发光区的面积不同的至少三种子像素P,这样可以降低彩膜80图案化的工艺难度,从而降低形成的多个滤光部810的制备成本。
此外,第一滤光部814和第二滤光部815的形状以及面积可以相应的调整,以适配不同类型的多种发光限定层4,从而进一步地降低生产不同的发光限定层 4对应的显示装置1000的制备成本。
示例性地,参阅图11和图13,第一滤光部814的外轮廓的形状可以与第一电极块211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相同。第二滤光部815的外轮廓的形状可以与第二电极块212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相同。
例如,如图3A、图11和图13所示,第一电极块211和第二电极块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均大致为正八边形。第一滤光部814和第二滤光部815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均大致为正八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滤光部814和第二滤光部815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还可以大致为圆形。
此外,任意相邻的第一滤光部814和第二滤光部815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第三预设值。
这里,第三预设值可以根据工艺精度设定。示例性地,第三预设值为3.5μm ~6.5μm。例如,第三预设值为3.5μm、4μm、4.5μm、5μm、5.5μm、6μm和6.5μm 中的任一者。
在这种情况下,在衬底10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确定的平面上,第一滤光部814和第二滤光部815的面积利用率高,可以使得第一滤光部814 和第二滤光部815的面积设置的更大,使得各种发光限定层4的面积最小的第一透光孔40均可以被第一滤光部814完全遮挡进行滤光,其他面积较大的第一透光孔40均可以被第二滤光部815完全遮挡进行滤光,从而提高彩膜80的通用性,使得不同的发光限定层4对应的显示装置1000均可以采用上述彩膜80,降低生产不同的发光限定层4对应的多种显示装置1000的制备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块和多个第二电极块,所述第一电极块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块的面积;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块阵列排布为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每个第二电极块位于相邻排布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第一电极块之间;
发光限定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限定层具有多个第一透光孔,每个第一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暴露,且每个第二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被一个第一透光孔暴露;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透光孔的至少部分边界为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多个第二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分别对应暴露一个第一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所述第二子透光孔对应暴露一个第二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
沿所述第一方向,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交替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交替排列;
相邻的第一子透光孔和第三子透光孔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相邻的第一子透光孔和第三子透光孔对应的两个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二连线;至少存在一条第一连线与对应的第二连线不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排布的三行三列的九个第一电极块所对应的九个第一透光孔中,位于四角的四个第一透光孔的中心连线围成虚拟四边形;
所述虚拟四边形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中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中线;所述九个第一透光孔关于所述第一中线和/或所述第二中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中的一者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中心和四个角位置处;另一者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四条边上;
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中心和四个角位置处的第一透光孔为设定透光孔,位于所述虚拟四边形的四条边上的第一透光孔为非设定透光孔;
设定透光孔的发光中心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大致重合,第二子透光孔的发光中心与对应的第二电极块的中心大致重合;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中,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一侧,另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二侧;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非设定透光孔中,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三侧,另一个非设定透光孔的中心位于对应的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第四侧;
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的相对的两侧,第三侧和第四侧为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中心相对的另外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多个第二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面积;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透光孔的面积;
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分别对应暴露一个第一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所述第二子透光孔对应暴露一个第二电极块的至少部分区域,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所述第二子透光孔和所述第三子透光孔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部分边界为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第一曲边和第二曲边,所述第一曲边的两端和所述第二曲边的两端分别相连,所述第一曲边和所述第二曲边的两个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
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线为第一线段,所述第一线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透光孔的最大尺寸,且将所述第一透光孔划分为包括所述第一曲边的第一子部分和包括所述第二曲边的第二子部分;所述第一子部分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部分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边与所述第一线段围成半圆,所述第二曲边与所述第一线段围成半椭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或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所述第一曲边和所述第二曲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第二子透光孔,所述第二子透光孔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第一直边、第二直边和第三曲边;所述第一直边和所述第二直边相连形成折线边,所述第三曲边的两端与所述折线边的两端分别相连,所述第三曲边的两端与所述折线边相连的两个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
所述第三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的连线为第二线段,所述第二线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透光孔的最大尺寸,且将所述第一透光孔划分为包括所述第一直边和所述第二直边的第三子部分和包括所述第三曲边的第四子部分;所述第三子部分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子部分的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曲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直线段、第一子曲线段和第二子直线段,所述第一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边连接,所述第二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边连接;
所述第一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二直边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子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边大致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多个第一子透光孔和多个第三子透光孔,所述第一子透光孔和/或所述第三子透光孔的外轮廓包括所述第一直边、所述第二直边和所述第三曲边。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包括第二子透光孔,所述第二子透光孔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为菱形。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外轮廓的形状均大致为圆形或椭圆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每个第二透光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的外轮廓的形状均大致为多边形;
任意相邻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的边界相对且大致平行,且相邻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第一预设值,所述第一预设值为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断开的工艺极限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大致为正八边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条和多个第二连接条,每个第一连接条与一个第一电极块电连接,每个第二连接条与一个第二电极块电连接;
沿所述第二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条和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条。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平坦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靠近所述衬底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平坦层上设有搭接孔,每个第一连接条对应延伸至一个搭接孔内,每个第二连接条对应延伸至一个搭接孔内;
其中,所述搭接孔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透光孔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层导电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和所述第一电极层之间;所述至少一层导电层包括大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
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条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且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第一电源信号线包括多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每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第一电源信号线;
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列第一电极块,与一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交叠,且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组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一列第一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条和多个第二连接条;
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包括第一走线段和第二走线段,所述第一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走线段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之间;
一个第一连接条和一个第二连接条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一电源信号线组中的两条第一电源信号线的第二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层导电层还包括大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
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条数据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所述第二电极块和所述数据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交叠的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数据线包括多个数据线组,每个数据线组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数据线;
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一列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一个数据线组中的两条数据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均至少部分交叠,且所述数据线组中的两条数据线,相对于所述一列第二电极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线对称。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
所述数据线包括第三走线段和第四走线段;所述第三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块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四走线段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块之间;
每个第二透光孔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数据线组中的两条数据线的第四走线段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与所述衬底,且由所述衬底指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方向,所述至少一层导电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栅导电层、第二栅导电层、第一源漏导电层和第二源漏导电层;
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源漏导电层;和/或,所述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源漏导电层。
2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包括像素界定层,所述像素界定层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透光孔包括所述第一开口。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像素界定层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透光孔包括所述第二开口。
2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设有多个第三开口,所述第一透光孔包括所述第三开口。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黑矩阵设有多个第四开口,所述第二透光孔包括所述第四开口。
3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包括像素界定层和黑矩阵,所述第一透光孔包括所述像素界定层的第一开口和所述黑矩阵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三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限定层还具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二透光孔包括所述像素界定层的第二开口和所述黑矩阵的第四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四开口的外轮廓的形状相同。
3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彩膜,设置于所述发光限定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彩膜包括多个第一滤光部和多个第二滤光部;所述第一滤光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滤光部的面积;每个第一电极块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一滤光部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每个第二电极块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一个第二滤光部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内。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部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电极块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相同;所述第二滤光部的外轮廓的形状与所述第二电极块的外轮廓的形状大致相同。
3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17414.7U CN218851230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917414.7U CN218851230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51230U true CN218851230U (zh) | 2023-04-11 |
Family
ID=87303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917414.7U Active CN218851230U (zh) | 2022-07-22 | 2022-07-22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5123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17320A1 (zh) * | 2022-07-22 | 2024-0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4245155A1 (zh) * | 2023-05-29 | 2024-12-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7-22 CN CN202221917414.7U patent/CN21885123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17320A1 (zh) * | 2022-07-22 | 2024-0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4245155A1 (zh) * | 2023-05-29 | 2024-12-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3799B (zh) | 顯示基板、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 |
US20230087603A1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456346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10351243A1 (en) |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 |
CN218851230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2110736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30329062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EP4418840A1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2164714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3130619A (zh) |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5768205A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9660310U (zh) | 像素排布、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707701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260345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250056976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10066405A1 (en) |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22001421A1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US20250098503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250107384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12254794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420639A1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50008801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240194144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240284727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24260147A1 (zh) |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