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9493U - 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29493U CN218829493U CN202222457408.4U CN202222457408U CN218829493U CN 218829493 U CN218829493 U CN 218829493U CN 202222457408 U CN202222457408 U CN 202222457408U CN 218829493 U CN218829493 U CN 2188294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hannel
- cooling system
- passage
- oil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储油器、油泵以及壳体,油泵,通过输油管连接于储油器,油泵设有出油口,壳体内设有输出通道,输出通道为成型于壳体内部的通道,输出通道包括供油通道及至少一个分油通道,供油通道的一端连接于出油口、另一端连接于至少一个分油通道,以将出油口与分油通道连通,分油通道的端部贯穿壳体的内壁形成分油出口,以使分油通道内的冷却油能够经由分油出口流向壳体的内部。上述冷却系统的输出通道高度集成于壳体的内部,依靠铸造和机械加工即可实现对应结构,能够减小冷却系统的占用体积,还可以节省成本,降低装配难度,提高冷却系统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驱动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混合动力车辆已广泛使用,对混合动力车辆中驱动电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机低成本、小型化和高功率密度的需求使得对电机散热要求增高。现有常用的水冷和空冷冷却技术,散热效率低,占用空间大,难以满足要求。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油冷喷洒散热技术对电机进行散热。然而相关技术中,通过专用的输油管道布置在电机箱体内外,需要为输油管道腾出专门的走线空间并配置专用的安装、固定结构,使电机装置的整体体积较为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储油器、油泵以及壳体,油泵,通过输油管连接于储油器,油泵设有出油口,壳体内设有输出通道,输出通道为成型于壳体内部的通道,输出通道包括供油通道及至少一个分油通道,供油通道的一端连接于出油口、另一端连接于至少一个分油通道,以将出油口与分油通道连通,分油通道的端部贯穿壳体的内壁形成分油出口,以使分油通道内的冷却油能够经由分油出口流向壳体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喷嘴,至少一个喷嘴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分油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器,油冷器设置于供油通道与至少一个分油通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油通道包括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冷却系统还包括压滤器,压滤器连接于壳体,第一通道将油泵与压滤器连通,第二通道将油冷器与压滤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设有回油通道,回油通道为成型于壳体内部的通道;回油通道的一端贯穿于壳体的内壁,回油通道的另一端贯穿于壳体的外壁并与储油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用于安装电机的电机箱以及用于安装减速器的减速箱,电机箱与减速箱彼此盖合,回油通道设置于电机箱,供油通道设置于减速箱;至少一个分油通道包括第一分油通道,第一分油通道设置于减速箱,第一分油通道的出油口朝向减速箱的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分油通道还包括第二分油通道以及过渡通道,过渡通道设置于减速箱且过渡通道的一端连接于供油通道、另一端贯穿减速箱的端部;第二分油通道设置于电机箱且第二分油通道的一端贯穿于电机箱的端部与过渡通道相对连通、另一端贯穿电机箱的内壁,第二分油通道的出油口朝向电机箱的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主轴部,主轴部设置于减速箱内并与减速箱连接,至少一个分油通道还包括第三分油通道,第三分油通道形成于主轴部,第三分油通道的一端贯穿主轴部的端部并与供油通道连通、另一端贯穿主轴部的外周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吸滤器,吸滤器串联在储油器与油泵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装置,包括电机、减速器以及上述的冷却系统,电机与减速器设置于壳体内。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轴以及连接于车轴的车轮,还包括上述的动力总成装置,动力总成装置连接于车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中,油泵通过输油管连接于储油器,壳体设有输出通道,输出通道为成型于壳体内部的通道,油泵可以通过输出通道将储油器内的冷却油输送至壳体的内部。供油通道的一端连接于油泵的出油口,另一端连接于至少一个分油通道,以将分油通道与出油口连通,分油通道的端部贯穿壳体的内壁形成分油出口,以使分油通道内的冷却油能够经由分油出口流向壳体的内部。上述冷却系统的输出通道高度集成于壳体的内部,依靠铸造和机械加工即可实现对应结构,无需增加导油管等零部件,能够减小冷却系统的占用体积,还可以节省成本,降低装配难度,提高冷却系统可靠性。进一步地,输出通道设有至少一个分油通道,能够对多个结构或元件进行冷却降温,提高冷却系统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总成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省略减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冷却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的管道布局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冷却系统的管道布局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组件。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来对本申请提出的冷却系统以及动力总成装置进行进一步阐述。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冷却系统100以及配置有冷却系统100的动力总成装置200,冷却系统100可以应用在动力总成装置200上,其能够对动力总成装置200内的结构进行冷却降温。
动力总成装置200可以为但不限于发动机、变速器或者驱动电机等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总成装置200为驱动电机减速总成,动力总成装置200包括电机210、减速器230以及上述的冷却系统100,冷却系统100能够对电机210与减速器230进行降温冷却,提高电机210与减速器230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电机210与减速器23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210包括定子212以及转子214,定子212固定地设置于动力总成装置200的壳体内,转子214可转动地连接于定子212并能够相对于定子212转动,例如,定子212可以通过轴承套设于转子214的外部。减速器230包括齿轮组232、第一轴承234以及第二轴承236,第一轴承234与第二轴承236分别设置于齿轮组232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轴承234与第二轴承236分别套设于齿轮组232的齿轮轴上,以对齿轮组232轴起到支撑的作用,其中,齿轮轴可以与转子214的转轴同轴,例如,齿轮轴可以作为动力总成装置200的主轴。应当理解的是,齿轮组232的具体构型不作限定,其可以是行星轮系,其齿轮轴可以为行星轮系中太阳轮的轴或者行星架的轴,并与转子214同轴设置,以作为输出轴。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0包括储油器10、油泵20以及壳体30。油泵20通过输油管22连接于储油器10,壳体30设有输出通道32,输出通道32为成型于壳体30内部的通道,油泵20可以通过输出通道32将储油器10内的冷却油输送至壳体30的内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30可以通过浇铸或者压铸工艺成型,输出通道32则可以由浇铸或者压铸工艺中的模具进行限定而成型。输出通道32包括供油通道321以及至少一个分油通道323,供油通道321的一端连接于油泵20的出油口24,另一端连接于至少一个分油通道323,以将分油通道323与出油口24连通,分油通道323的端部贯穿壳体30的内壁形成分油出口3231,以使分油通道323内的冷却油能够经由分油出口3231流向壳体30的内部。
上述冷却系统100的输出通道32高度集成于壳体30的内部,依靠铸造和机械加工即可实现对应结构,无需增加导油管等零部件,能够减小冷却系统100的占用体积,还可以节省成本,降低装配难度,提高冷却系统100可靠性。进一步地,输出通道32设有至少一个分油通道323,能够对多个结构或元件进行冷却降温,提高冷却系统100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储油器10设置于壳体30的一侧,储油器10用于储存冷却油。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储油器10可以设有开口12,开口12用于与油泵30的输油管22连通,便于油泵20从储油器10中抽取冷却油以供冷却系统100使用。进一步地,储油器10的形状可以适应于壳体30的结构,本说明书不做限制,例如,储油器10可以为立式圆柱形、卧式圆柱形和球形等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油泵20还包括油泵本体26,油泵本体26连接于壳体30,输油管22的一端连接于油泵本体26,另一端连接于开口12,输油管22用于将储油器10内的冷却油输送至油泵20。进一步地,油泵20设有出油口24,出油口24设置于油泵20连接于壳体30的一侧,出油口24与输出通道32连通,油泵20通过出油口24将冷却油输送至输出管道32。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0包括用于安装电机210的电机箱34以及用于安装减速器230的减速箱36,电机箱34与减速箱36彼此盖合,供油通道32设置于减速箱36。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箱34包括电机箱底壁341以及电机箱侧壁343,电机箱侧壁343环绕形成电机腔345,电机腔345用于容纳电机210。电机箱底壁341连接于电机箱侧壁343远离减速箱36的一侧,电机箱底壁341用于将电机腔345密封。减速箱36包括减速箱侧壁361以及减速箱底壁363,减速箱侧壁361环绕形成减速腔365,减速腔365用于容纳减速器230。减速箱底壁363连接于减速箱侧壁361远离电机箱34的一侧,减速箱底壁363用于将减速腔365密封。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简化壳体30的结构,电机箱侧壁343与减速箱侧壁363之间连接,电机腔345与减速腔365连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0还包括隔板37,隔板37连接于电机箱侧壁343与减速箱侧壁363之间,隔板37用于将电机腔345与减速腔365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减速箱36还包括安装部367,安装部367连接于减速箱侧壁361朝向储油器10的一侧,安装部367用于安装冷却系统100的其他结构,以节约冷却系统100的占用空间。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油泵本体26设置于安装部367并与储油器1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0还包括主轴部35,主轴部35设置于减速箱36内并与减速箱36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轴部35可以用于安装电机210与减速器230的主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轴部35也可以与主轴一体成型,主轴部35可转动地连接于减速箱36,例如主轴部35通过第一轴承324或/第二轴承236安装在减速箱230内。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供油通道321设置于减速箱36,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供油通道321可以设置于安装部367内。供油通道321可以包括第一通道3213以及第二通道3215,冷却系统100还可以包括压滤器40,第一通道3213的一端连接于油泵20的出油口24,另一端连接于压滤器40的进油口,第一通道3213用于将油泵20与压滤器40连通,以将油泵20中的冷却油输送至压滤器40。在本实施例中,压滤器40连接于壳体30,压滤器40用于过滤供油通道321中的冷却油。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压滤器40设置于安装部367朝向电机箱34的一侧,压滤器40可以包括盛液杯以及过滤漏斗(图中未示出),过滤漏斗上部设置打气盖子对漏斗进行密封,打气盖子通过单向阀门与过滤漏斗内腔相通,漏斗底部开有缺口,与盛液杯相通。具体而言,通过在过滤漏斗的顶部增加一个打气盖子,用打气盖子对过滤漏斗内部进行打气,增加其内部压力,从而达到了对冷却油压滤的目的。进一步地,本说明书对压滤器40的种类不做限制,例如,压滤器40可以是立式压滤机、带式压滤机、厢式压滤机等。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油冷器50,油冷器50设置于供油通道321与至少一个分油通道323之间。第二通道3215的一端连接于压滤器40的出油口,另一端连接于油冷器50的进油口,第二通道3215用于将压滤器40与油冷器50连通,以将压滤器40中的冷却油输送至油冷器50。在本实施例中,油冷器50设置于壳体30,油冷器50用于对供油通道321中的冷却油进行冷却,以使冷却油处于合适的温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油冷器50设置于安装部367朝向电机箱34的一侧,油泵20、压滤器40以及油冷器50依次并列设置于安装部367朝向电机箱34的一侧,以减少冷却系统100的占用空间,使冷却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油冷器50可以为水油换热器,通过对冷却水流量的调整应对不同的散热需求。具体而言,冷却水通过油冷器50的顶部端盖输入油冷器50,冷却水在油冷器50内部细小的管内流动,无数细小的冷却水管通过分布在油冷器50内部的隔板固定,通过隔板油冷器50间隔成若干个小的空间,冷却油在冷却水管以外流动,通过冷却油与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对冷却油进行冷却,能够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油冷器50的冷却效果。进一步地,本说明书对油冷器50的种类不做限制,例如,油冷器50可以为板式油冷器、列管式油冷器等。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分油通道323包括第一分油通道325,第一分油通道325设置于减速箱36,第一分油通道325的出油口朝向减速箱36的内腔。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油通道325的一端连接于油冷器50的出油口,另一端贯穿于减速箱底壁363的内壁形成第一分油出口3251,冷却油能够通过第一分油出口3251流向减速箱36的内部。具体地,第一分油通道325可以包括第一主管道3253以及第一分油管道3255,第一主管道3253连接于油冷器50的出油口,第一分油管道3255连接于第一主管道3253与第一分油出口3251之间并设置于减速箱侧壁361,进一步地,第一分油管道3255的数量可以根据减速箱36内不同结构的数量进行设置,以满足减速箱36内不同结构的冷却润滑需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油管道3255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三个第一分油管道3255分别连接于第一主管道3253远离油冷器50的一端,适应性地,第一分油出口3251的数量也为三个,三个第一分油出口3251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三个第一分油管道3255远离第一主管道3253的一端,三个第一分油管道3255分别朝向齿轮组232、第一轴承234以及第二轴承236设置,以分别对齿轮组232、第一轴承234以及第二轴承236进行润滑冷却,提高冷却系统100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分油通道323还包括第二分油通道327以及过渡通道326,过渡通道326设置于减速箱36且过渡通道326的一端连接于供油通道321、另一端贯穿于减速箱36的端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过渡通道326的一端连接于油冷器50的出油口,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分油通道325以及第二分油通道327,过渡通道326能够使油冷器50中的冷却油分别流向第一分油通道325以及第二分油通道327。第二分油通道327设置于电机箱34且第二分油通道327的一端贯穿于电机箱34的端部与过渡通道326连通、另一端贯穿于电机箱34的内壁,第二分油通道327的出油口朝向电机箱34的内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327远离过渡通道326的一端贯穿于电机箱侧壁341的内壁形成第二分油出口3271,冷却油能够通过第二分油出口3271流向电机箱34的内部。具体地,第二分油通道327可以包括第二主管道3273以及第二分油管道3275,第二主管道3273连接于过渡通道326,第二分油管道3275连接于第二主管道3273与第二分油出口3271之间并设置于电机箱侧壁341,进一步地,第二分油管道3275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机箱34内不同结构的数量进行设置,以满足电机箱34内不同结构的冷却润滑需求,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油管道327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个,两个个第二分油管道3275分别连接于第二主管道3273远离过渡通道326的一端,适应性地,第二分油出口3271的数量也为两个个,两个第二分油出口3271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两个第二分油管道3275远离第二主管道3273的一端,两个第二分油管道3275分别朝向定子212以及转子214设置,以分别对定子212以及转子214进行润滑冷却,提高冷却系统100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分油通道323还包括第三分油通道329,第三分油通道329形成于主轴部35,第三分油通道329的一端贯穿于主轴部35的端部并与供油通道321连通、另一端贯穿主轴部35的外周壁。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分油通道329的一端与第一主管道3253远离油冷器50的一端连通,另一端贯穿主轴部35的外周壁形成第三分油出口3291,冷却油能够通过第三分油出口3291流向减速箱36的内部,以对主轴部35中的轴承等元件进行润滑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转子214与齿轮组232的持续转动,喷向转子214的冷却油能够在转子214的带动下喷洒至电机箱34的其他部位,以实现对电机箱34中其余零部件的润滑冷却,同理,喷向齿轮组232的冷却油能够在齿轮组232的带动下喷洒至减速箱36的其他部位,以实现对减速箱36中其余零部件的润滑冷却,从而提高冷却系统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喷嘴60,至少一个喷嘴60一一对应地设置于分油出口3231,冷却油能够通过喷嘴60喷向壳体30内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喷嘴60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分油出口3251的数量、第二分油出口3271的数量以及第三分油出口3291的数量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受限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喷嘴60的数量可以为六个,六个喷嘴60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三个第一分油出口3251、两个第二分油出口3271以及一个第三分油出口,冷却油能够通过喷嘴60喷向壳体30内的不同结构。进一步地,至少一个喷嘴60的孔径可以不同,以满足壳体30内不同结构的冷却润滑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0还包括回油通道38,回油通道38为成型于壳体内部的通道。回油通道38设置于电机箱34,回油通道38的一端贯穿于壳体30的内壁,另一端贯穿于壳体30的内壁并与储油器10连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回油通道38的一端贯穿于电机箱侧壁341的内壁,另一端贯穿于电机箱侧壁341的外壁,冷却油通过喷嘴60流向壳体30后,经由回油通道38流回储油器10,提高冷却油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冷却系统100的可靠性。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0还包括吸滤器70,吸滤器70串联于储油器10与油泵20之间,吸滤器70能够利用真空使储油器10中的冷却油通过滤布以分离冷却油中的固体颗粒。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吸滤器70的上部有一个假底或多孔板,其上铺有滤布。待冷却油加入吸滤器70的容器内,冷却油自由地流到底部,固体颗粒被截留在滤布,滤液自吸滤器70下部由真空泵造成的减压而由输油管22流出,送往油泵20。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100通过吸滤器70以及压滤器40实现对冷却油杂质的过滤和运动部件的保护,进一步地,冷却系统100通过二次过滤增强过滤效果,提高冷却系统100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车辆300,车辆300包括车体310、车轴330、车轮350以及动力总成装置200,在本实施例中,车轮350可以为车辆300的驱动轮,车轮35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车轮350分别设置于车体310的相对两侧,车轴330连接于两个车轮350之间并连接于动力总成装置200,动力总成装置200能够通过车轴330向车轮350提供驱动力,以保证车辆300正常行驶。进一步地,通过简化冷却系统100的结构以及减小冷却系统100的占用体积,能够简化动力总成装置200以及车辆300的结构,从而减少动力总成装置200以及车辆300的成本,提高动力总成装置200以及车辆300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中,油泵通过输油管连接于储油器,壳体设有输出通道,输出通道为成型于壳体内部的通道,油泵可以通过输出通道将储油器内的冷却油输送至壳体的内部。供油通道的一端连接于油泵的出油口,另一端连接于至少一个分油通道,以将分油通道与出油口连通,分油通道的端部贯穿壳体的内壁形成分油出口,以使分油通道内的冷却油能够经由分油出口流向壳体的内部。上述冷却系统的输出通道高度集成于壳体的内部,依靠铸造和机械加工即可实现对应结构,无需增加导油管等零部件,能够减小冷却系统的占用体积,还可以节省成本,降低装配难度,提高冷却系统可靠性。进一步地,输出通道设有至少一个分油通道,能够对多个结构或元件进行冷却降温,提高冷却系统的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油器;
油泵,通过输油管连接于所述储油器,所述油泵设有出油口;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输出通道;
所述输出通道为成型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通道;所述输出通道包括供油通道及至少一个分油通道,所述供油通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油口、另一端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分油通道,以将所述出油口与所述分油通道连通;所述分油通道的端部贯穿所述壳体的内壁形成分油出口,以使所述分油通道内的冷却油能够经由所述分油出口流向所述壳体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喷嘴,至少一个所述喷嘴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分油出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器,所述油冷器设置于所述供油通道与至少一个所述分油通道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通道包括第一通道以及第二通道,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压滤器,所述压滤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通道将所述油泵与所述压滤器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将所述油冷器与所述压滤器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为成型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通道;所述回油通道的一端贯穿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回油通道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壳体的外壁并与所述储油器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安装电机的电机箱以及用于安装减速器的减速箱,所述电机箱与所述减速箱彼此盖合,所述回油通道设置于所述电机箱,所述供油通道设置于所述减速箱;至少一个所述分油通道包括第一分油通道,所述第一分油通道设置于所述减速箱,所述第一分油通道的出油口朝向所述减速箱的内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分油通道还包括第二分油通道以及过渡通道,所述过渡通道设置于所述减速箱且所述过渡通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供油通道、另一端贯穿所述减速箱的端部;所述第二分油通道设置于所述电机箱且所述第二分油通道的一端贯穿于所述电机箱的端部与所述过渡通道相对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电机箱的内壁,所述第二分油通道的出油口朝向所述电机箱的内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主轴部,所述主轴部设置于所述减速箱内并与所述减速箱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分油通道还包括第三分油通道,所述第三分油通道形成于所述主轴部,所述第三分油通道的一端贯穿所述主轴部的端部并与所述供油通道连通、另一端贯穿主轴部的外周壁。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吸滤器,所述吸滤器串联在所述储油器与所述油泵之间。
10.一种动力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
减速器;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轴以及连接于所述车轴的车轮,还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总成装置,所述动力总成装置连接于所述车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57408.4U CN218829493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57408.4U CN218829493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29493U true CN218829493U (zh) | 2023-04-07 |
Family
ID=87255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57408.4U Active CN218829493U (zh) | 2022-09-16 | 2022-09-16 | 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29493U (zh) |
-
2022
- 2022-09-16 CN CN202222457408.4U patent/CN21882949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396472A (zh) | 一种动力总成及车辆 | |
CN215912004U (zh) | 电驱系统和车辆 | |
CN112271876A (zh) | 一种油冷电机 | |
CN209860741U (zh) | 电机总成及车辆 | |
CN218829493U (zh) | 冷却系统、动力总成装置以及车辆 | |
CN115065198A (zh) | 一种分体式增程发电机系统结构 | |
CN213064578U (zh) |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冷却系统及车辆 | |
CN107131292B (zh) | 一种动力系统及汽车 | |
CN213541248U (zh) | 一种压铸的汽车变速箱壳体结构 | |
CN211398529U (zh) | 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 | |
CN219107243U (zh) | 一种油冷电机 | |
CN215751858U (zh) | 电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3585387U (zh) | 一种油冷电机喷油盘 | |
CN215058143U (zh) | 一种车用压缩机 | |
CN214367671U (zh) | 混合动力汽车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 | |
CN214063743U (zh) | 一种用于三合一动力总成 | |
CN214465944U (zh) | 一种可分集成式电机、减速器及差速器壳体 | |
CN221258518U (zh) | 一种集油盒、油冷系统、电驱总成及车辆 | |
CN221032868U (zh) | 一种集成有润滑油道的齿轮室 | |
CN219493009U (zh) | 变速器和车辆 | |
CN218761311U (zh) | 电驱油冷系统减速器左壳体 | |
CN222615427U (zh) | 发动机 | |
CN118088664B (zh) | 电驱动系统冷却润滑结构、同轴式电驱系统及汽车 | |
CN119298514A (zh) | 电机驱动总成和车辆 | |
CN112253741A (zh) | 一种用于三合一动力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