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770190U - 同轴电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电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70190U
CN218770190U CN202220607625.4U CN202220607625U CN218770190U CN 218770190 U CN218770190 U CN 218770190U CN 202220607625 U CN202220607625 U CN 202220607625U CN 218770190 U CN218770190 U CN 2187701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coaxial cable
inner sleeve
outer sleeve
cabl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0762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凯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Zcon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Zcon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Zconn Corp filed Critical EZcon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701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701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35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opposite contact points, e.g. C bea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内套筒、第一外套筒、螺帽套及第二外套筒。内套筒的外表面呈阶梯状并环绕一轴心线,内套筒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外套筒的头部环绕内套筒的第一表面。螺帽套的内凸缘环绕内套筒的第二表面,内凸缘具有与轴心线呈角度设置的倾斜表面。第二外套筒套设于第一外套筒的尾部。当第二外套筒轴向地朝螺帽套移动时,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推抵第一外套筒的尾部朝轴心线靠近收缩,以提供使用者更为满意的产品。

Description

同轴电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良好电连接性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视的收讯,是以有线电视为主流。有线电视的讯号利用同轴电缆线(Coaxial cable)连接至接收电视。此同轴电缆由旋转式F型连接器(Screw-on F-Typeconnectors)与有线电视译码器(Cable TV decoders)、卡带录像机/数位影碟(VCR/DVD)的数位式硬盘记录器(hard disk digital recorders)、卫星接收器(satellitereceivers)、视讯游戏(video games)、电视信号分布式分离器(TV signal distributionsplitters)及开关(switches)连结。
现有的旋转式F型连接器接地电连性常发生接触不良的问题,原因在于,F型连接器的螺帽与上述设备的螺纹界面连接器连合时,螺帽与F型连接器的内套筒未完全接触,以及内套筒与螺纹界面连接器未接触,上述接触不良导致F型连接器本体与螺纹界面的接地性变差,而使电气信号传输性能降低,造成其间的接触不良。此外,当使用者拉扯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同轴电缆线时,容易造成同轴电缆线的松脱,进而造成讯号传输不稳定的问题,故,如何针对前述问题进行改进,以提供使用者更为满意的产品,即成为本实用新型在此亟欲解决的重要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改善先前技术至少一缺点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适用于接合一电子装置的具有一螺纹表面的一接头。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
一内套筒,环绕一轴心线,所述内套筒的外表面呈阶梯状,并包括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外套筒,同轴地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并包括一头部与一尾部,所述头部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一表面;
一螺帽套,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并包括一螺纹部与一内凸缘,所述螺纹部用以接合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螺纹表面,所述内凸缘的一倾斜表面与所述轴心线呈角度设置;及
一第二外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其中,当所述第二外套筒轴向地朝所述螺帽套移动时,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推抵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朝所述轴心线靠近。
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具有一导引斜面,所述导引斜面面向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的内表面呈粗糙状。
优选地,所述内套筒的一后端延伸段的外周面平行于所述轴心线,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的内表面具有一沟槽。
优选地,还包含一C型环,所述C型环位于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内凸缘的所述倾斜表面之间。
优选地,还包含一弹片,所述弹片包括一基部与至少一弹性翼部,所述基部环接于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弹片在呈现一张开状态时,至少一所述弹性翼部自所述基部向外弯曲一角度,所述弹片在呈现一收缩状态时,至少一所述弹性翼部径向地位于所述内凸缘与所述内套筒之间。
优选地,还包含一C型环,所述C型环位于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内凸缘的所述倾斜表面之间。
优选地,所述C型环的横截面呈上下等宽。
优选地,至少一所述弹性翼部适于顶靠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内凸缘的一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从所述内凸缘的一径向延伸表面倾斜至所述内凸缘的一轴向延伸表面。
优选地,至少一所述弹性翼部的厚度位于0.05mm至0.5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基部与至少一所述弹性翼部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内套筒还包括一外凸缘,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外凸缘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弹片还包括一挡片部与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挡片部与所述基部,当所述螺帽套完全地接合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接头时,所述弹片呈现所述收缩状态,所述挡片部位于所述外凸缘与所述内凸缘之间,且所述连接部适于径向地在所述内凸缘与所述内套筒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片在呈现所述张开状态时,所述角度为锐角,且锐角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挡片部。
优选地,所述挡片部的厚度位于0.05mm至0.5mm之间。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适用于接合一电子装置的具有一螺纹表面的一接头。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
一内套筒,环绕一轴心线,所述内套筒的外表面呈阶梯状,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与一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轴心线呈角度设置;
一第一外套筒,同轴地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并包括一头部与一尾部,所述头部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一表面;
一螺帽套,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并包括一螺纹部与一内凸缘,所述螺纹部用以接合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螺纹表面,所述内凸缘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及
一第二外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其中,当所述第二外套筒轴向地朝所述螺帽套移动时,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推抵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朝所述轴心线靠近。
优选地,所述内套筒的一后端延伸段的外周面平行于所述轴心线,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的内表面具有一沟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的内表面呈粗糙状。
优选地,还包含一C型环,所述C型环环接于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所述内凸缘的一径向延伸表面用以推抵所述C型环沿所述斜面移动。
优选地,所述C型环的横截面是呈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及多边形中的其中一个。
优选地,还包含一弹片,所述弹片包括一基部与至少一弹性翼部,所述基部环接于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至少一所述弹性翼部适于躺靠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适用于接合一电子装置的具有一螺纹表面的一接头,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
一内套筒,环绕一轴心线,所述内套筒的外表面呈阶梯状,并包括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外套筒,同轴地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并包括一头部与一尾部,所述头部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尾部具有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一端面及位于内表面的一沟槽;
一螺帽套,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并包括一螺纹部与一内凸缘,所述螺纹部用以接合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螺纹表面,所述内凸缘的一倾斜表面与所述轴心线呈角度设置;
一弹片,包括一基部与单一个弹性翼部,所述基部环接于所述内套筒的部分所述第二表面,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适于躺靠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及
一第二外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外套筒轴向地朝所述螺帽套移动时,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推抵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朝所述轴心线靠近。
优选地,所述弹片还包括一挡片部与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挡片部与所述基部,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中间,所述挡片部呈环状,当所述弹片在呈现张开状态时,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与所述轴心线两者夹一第一角度,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与所述轴心线两者夹一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角度。
优选地,所述弹片还包括形成于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的一凸部,所述凸部用以接触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所述凸部的厚度位于0.1mm至0.2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片的所述凸部形状是呈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椭圆形、十字状或多边形的其中一个。
优选地,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弯折状,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与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交接处形成一尖端部,所述尖端部用以接触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
优选地,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弧形状。
优选地,所述弹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挡片部的一配重部,所述配重部对应地设置于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的相对一侧。
优选地,所述弹片的所述配重部形成于所述挡片部的内周面并向内延伸。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适用于接合一电子装置的具有一螺纹表面的一接头,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
一内套筒,环绕一轴心线,所述内套筒的外表面呈阶梯状,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与一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轴心线呈角度设置;
一第一外套筒,同轴地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并包括一头部与一尾部,所述头部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尾部具有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一端面及位于内表面的一沟槽;
一螺帽套,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并包括一螺纹部与一内凸缘,所述螺纹部用以接合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螺纹表面,所述内凸缘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
一弹片,包括一基部与单一个弹性翼部,所述基部呈环状并环接于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适于躺靠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及
一第二外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当所述第二外套筒轴向地朝所述螺帽套移动时,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推抵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朝所述轴心线靠近。
优选地,所述弹片还包括形成于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的一凸部,所述凸部用以接触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所述凸部的厚度位于0.1mm至0.2mm间。
优选地,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弯折状,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与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交接处形成一尖端部,所述尖端部用以接触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
优选地,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于前端部分,即在螺帽套与内套筒之间增加弹片与C型环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确保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上能有良好的电性连接,而在尾端部分则是通过第二外套筒推抵第一外套筒而使第一外套筒的尾部朝轴心线压缩的设计,来增加本实用新型与同轴电缆线结合时的拉力强度,以防止同轴电缆线脱离于本实用新型,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一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同轴电缆线的一剖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弹片的一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弹片的一左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弹片的一主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装设同轴电缆线的一剖视图,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外套筒尚未受第二外套筒推抵而变形;
图7是类似于图6,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外套筒末端受第二外套筒推抵而朝同轴电缆线靠近紧缩;
图8与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结合于电子装置的接头的步骤示意图;
图10、图11及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弹片的立体图、左视图及剖面图;
图13是采用另一种弹片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结合于电子装置的接头的示意图;
图14是第一实施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采用一C型环的一剖面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剖面图;
图16是第二实施例采用弹片的一立体图,说明该弹片只有一个弹性翼部;
图17是第二实施例采用弹片的一侧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例采用弹片的一仰视图;
图19是第二实施例采用另一种弹片的一侧视图;
图20是第二实施例采用其他另一种弹片的一立体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剖面图
图22是第三实施例采用弹片的一剖面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四实施例的一剖面图;
图24是第四实施例采用弹片的一剖面图,说明该弹片只有一个弹性翼部;
图25是第四实施例采用另一种弹片的一侧视图,说明弹片的弹性翼部具有一尖端部;
图26是第四实施例采用其他另一种弹片的一侧视图,说明弹片的弹性翼部呈弧形状。
图中:1-内套筒,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外凸缘,14-后端延伸段,141-外周面,142-间隙,15-斜面,2-螺帽套,21-螺纹部,22-内凸缘,221-倾斜表面,222-径向延伸表面,223-轴向延伸表面,31-第一外套筒,311-头部,312-尾部,313-肩部,314-内表面,315-沟槽,316-端面,32-第二外套筒,321-导引斜面,4-弹片,41-挡片部,411-配重部,42-基部,43-连接部,44-弹性翼部,441-第一延伸段,442-第二延伸段,443-尖端部,45-通孔,46-凸部,50-金属线,52-绝缘层,54-薄金属层,56-编织层,58-塑胶皮层,6-C型环,9-电子装置,91-接头,92-螺纹表面,A-夹角,B-第一角度,L-轴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此外图式中元件的形状、尺寸、厚度、以及角度等相关参数并未依照比例绘制,其简化用意仅为方便清楚说明。
参阅图1、2、3,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适用于接合一电子装置9的具有一螺纹表面92的一接头91(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一内套筒1、一螺帽套2、一第一外套筒31、一第二外套筒32,及一弹片4,其中内套筒1、第一外套筒31与第二外套筒32是以同轴方式接纳一同轴电缆线。内套筒1、第一外套筒31及弹片4的材质为导电材质,例如是铜、铁、银、镍、金、铜金合金、铜锡合金、铜镍合金或其它导电性良好的聚合物或非金属类的导体等,内套筒1、第一外套筒31及弹片4的表面可电镀上一层防锈金属层,其材质包括一铜、铁、银、镍、金、铜金合金、铜锡合金、铜镍合金或其它导电性良好的聚合物或非金属类的导体等。
同轴电缆线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此同轴电缆线包括一金属线50被一绝缘层52包覆,此绝缘层52被包覆一薄金属层54,此薄金属层54被包覆一编织层56,最后编织层56被一塑胶皮层58包覆,其中金属线50的材质为铜、铁、银、镍、金、铜金合金、铜锡合金、铜镍合金或其它导电性良好的聚合物或非金属类的导体等,另外薄金属层54的材质为含铝的金属层、含铜的金属层或含有导电物质的导电层,例如一铝箔包覆层或铜箔包覆层,其中薄金属层54具有电性遮蔽功效,可减少干扰,而编织层56的形式包括二层编织(Standard)、三层编织(Tri-shield)及四层编织(Quad)等不同包覆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内套筒1环绕一轴心线L,且其外表面呈阶梯状,并包括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一外凸缘13,及一后端延伸段14。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位于外凸缘13与第一表面11之间。后端延伸段14的外径和壁厚比第一表面11小。
螺帽套2是套设于内套筒1,并包括位于其内部的一螺纹部21与一内凸缘22。螺纹部21用以接合于电子装置9的螺纹表面92(见图8)。内凸缘22是环绕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内凸缘22包括一径向延伸表面222、一轴向延伸表面223,及一倾斜表面221,倾斜表面221与轴心线L呈角度设置,并且是自径向延伸表面222倾斜至轴向延伸表面223,倾斜表面221与轴向延伸表面223两者间的夹角A是位于15度至60度之间、10度至30度之间或20度至45度之间。本实用新型中螺帽套2的外部形状可以为六角螺帽、方型螺帽、环型螺帽、翼型螺帽等任何型式的螺帽,可用扳手或其他工具将同轴电缆连接器锁在电子装置9上。
第一外套筒31同轴地设置于内套筒1外,并包括一头部311与一尾部312,及一位于头部311与尾部312之间的肩部313。第一外套筒31的头部311环绕内套筒1的第一表面11,在本实施例中,尾部312的外径和壁厚小于头部311的外径和壁厚。然而在其它的设计或其它实施例之中也可能此尾部312的外径和壁厚大于或等于头部311的外径和壁厚,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和内套筒1的后端延伸段14形成同心环绕关系,中间则是环状空心。
第二外套筒32套设于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第二外套筒32的内周面具有一导引斜面321,导引斜面321面向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且与轴心线L呈角度设置,较佳地,导引斜面321与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的外表面形状相配合。
参阅图1、图3、图4、图5,弹片4套设于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并包括一挡片部41、多个基部42、多个连接部43,及多个弹性翼部44。挡片部41具有一通孔45,此挡片部41为环形或具有一缺口,此缺口的弧度为10度至30度之间、20度至45度之间、60度至150度之间、或60度至120度之间,其直径可使弹片4配置在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周围边缘。基部42环接于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连接部43在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一连接部43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挡片部41,另一端连接于所对应的基部42。弹性翼部44分别与基部42连接,每一弹性翼部44适于顶靠螺帽套2的内凸缘22的倾斜表面221。较佳地,挡片部41与基部42、连接部43及弹性翼部44为一体成型的。
本实用新型弹片4在尚未与其他元件组配在一起时,是呈现一张开状态,此时每一弹性翼部44自所对应的基部42向外弯曲一角度B,角度B为锐角,例如向外张开10度至20度之间、15度至60度之间、20度至45度之间或30度至75度之间,且锐角的开口方向朝向挡片部41。当弹片4配置在内套筒1时,弹性翼部44适于顶靠螺帽套2的内凸缘22的倾斜表面221,弹片4的连接部43与第二表面12周围边缘紧密接触,这样可使弹片4与内套筒1间成为稳固的结合。进一步说明,弹片4的挡片部41、连接部43与弹性翼部44的厚度位于0.05mm至0.5mm之间或是位于0.03mm至1mm之间,此外此弹性翼部44的形状包括一方型、三角形、半圆形或一多边形,且弹性翼部44表面也可是光滑面、粗糙面或颗粒面等型式。
参阅图1、图5、图6、图7,本实用新型中同轴电缆连接器组装的程序,举例来说可以是先将弹片4的通孔45穿过内套筒1的后端延伸段14,然后设置在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上,接着将螺帽套2穿过内套筒1的后端延伸段14,使螺帽套2的内凸缘22环绕在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及弹片4的表面上,接着以紧配合的方式将内套筒1的后端延伸段14穿过第一外套筒31,并使内套筒1的第一表面11紧密的与第一外套筒31的头部311卡合,接着再将第二外套筒32穿套于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
当同轴电缆线装设在同轴电缆连接器时,同轴电缆的编织层56及塑胶皮层58会被挤压至内套筒1的后端延伸段14与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所形成的间隙内,此时部分的编织层56会外翻包覆住部分的塑胶皮层58,而同轴电缆的金属线50、绝缘层52及薄金属层54会穿过内套筒1之外凸缘13,其中金属线50延伸至螺帽套2的螺纹部21所构成的空间内。为了防止使用者拉扯同轴电缆线而造成同轴电缆线易松脱于连接器的情形发生,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外套筒32轴向地朝螺帽套2移动的过程,迫使第二外套筒32的内周面推抵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朝轴心线L靠近,借此使具有弹性的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在受到径向分力的作用下,更紧配合地设置于同轴电缆线,如图7所示。
参阅图8、图9,安装同轴电缆连接器于电子装置9的步骤,举例来说可以是,将穿有同轴电缆线的连接器对准且靠近电子装置9的具有螺纹表面92的接头91上,使同轴电缆线中心的金属线50穿进具有螺纹表面92的接头91内,接着旋转螺帽套2使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内套筒1的外凸缘13慢慢接近接头91,螺帽套2的内凸缘22在旋转时,会与弹片4的挡片部41逐渐靠近,直至相互接触,而螺帽套2的内凸缘22也同时压迫弹片4的弹性翼部44,使弹性翼部44张开的角度减少。在旋转螺帽套2的过程中,此弹片4的弹性翼部44自张开状态(如图8所示)被压缩(或收缩)至收缩状态(如图9所示),当螺帽套2完全地接合于电子装置9的接头91时,同轴电缆连接器与电子装置9的接头91两者是完全地锁合,其中弹性翼部44会径向地位于螺帽套2的内凸缘22与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之间,而螺帽套2的内凸缘22与弹片4的挡片部41抵触,且因螺帽套2的内凸缘22压迫使挡片部41紧密的接触内套筒1的外凸缘13,挡片部41位于外凸缘13与内凸缘22之间,也因弹性翼部44具有弹力,能使弹片4与内套筒1表面紧密的接触,弹性翼部44与连接部43适于径向地在内凸缘22与内套筒1之间,螺帽套2的内凸缘22同时抵触挡片部41、弹性翼部44及连接部43,使三者之间的接触性良好,同时也提供良好的电性连接,进而确保信号传递质量,其中电性连接为接地(ground)。
值得一提,本实用新型中弹片4的弹性翼部44、连接部43与基部42的数量均可以只有一个,如此也可以达成本实用新型相同目的与功效。
参阅图10、图11、图12、图1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采用另一种弹片4的实施态样。
弹片4仅设有一基部42、多个连接部43与多个弹性翼部44,弹性翼部44、基部42与连接部43为一体成型的,连接部43与弹性翼部44在基部42的圆周方向上交错设置。当同轴电缆连接器组装于电子装置9后,螺帽套2的内凸缘22是与内套筒1的外凸缘13接触,而弹性翼部44会径向地在螺帽套2的内凸缘22与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之间,借由弹性翼部44本身的弹力,使螺帽套2与内套筒1紧密的接触,如此,也能提供良好的电性连接,进而确保信号传递质量,其中电性连接为接地(round)。
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可以是通过设置一C型环6来取代弹片的方式来实施,C型环6位于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与内凸缘22的倾斜表面221之间,C型环6的横截面在本实施例中是呈现上下等宽的长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上下等宽的平行四边形、圆形、椭圆形或是多边形,C型环6为导电材质,例如是铜、铁、银、镍、锡、金、铜金合金、铜锡合金、铜镍合金、黄铜、黄铜合金、磷青铜、铍铜、铝、铝合金、锌合金、钢铁合金或其它导电性良好的聚合物(例如导电塑胶)或非金属类的导体等,此外C型环6的表面可电镀、无电电镀或覆盖上一层防锈金属层,其材质包括一铜、铁、银、镍、锡、金等金属材质。本实施例在螺帽套2的内凸缘22轴向地朝内套筒1的外凸缘13移动的过程中,内凸缘22的倾斜表面221会供C型环6沿着其表面移动,进而使C型环6在有限空间中变形,而更紧配地与螺帽套2及内套筒1接触,借以确保本实用新型在运作时是处于随时导通状态,以提供良好的电性连接而确保信号传递质量。
需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也能通过同时设置C型环与弹片的方式来实施。在元件配置上,举例来说可以是弹片的基部环接于内套筒的第二表面,而弹片的弹性翼部与局部C型环均是位于内套筒的第二表面与内凸缘的倾斜表面之间。当内凸缘轴向地朝外凸缘移动时,内凸缘的倾斜表面会紧配合地与弹性翼部及C型环接触,如此也可以达成提供良好电性接触的目的。
参阅图15、图16、图17、图18,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是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其主要差异在于:
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具有垂直于轴心线L的一端面316及位于内表面314的一沟槽315。弹片4包括环绕轴心线L的一挡片部41、一基部42、二连接部43,及一弹性翼部44。基部42环接内套筒1的部分第二表面12。弹性翼部44的数量只有一个,其连接基部42并位于两个连接部43的中间,两个连接部43连接挡片部41与基部42,挡片部41呈环状。当弹片4在呈现张开状态时,单一个弹性翼部44与轴心线L两者夹一第一角度B,螺帽套2的倾斜表面221与轴心线L两者夹一第二角度,其中第二角度与图1中的夹角A相等,第一角度B大于第二角度,举例来说第一角度B可以位于45度至65度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4包括形成于单一个弹性翼部44上的一凸部46,凸部46用以接触螺帽套2的倾斜表面221,较佳地,凸部46的厚度是位于0.1mm至0.2mm间,此外,凸部46的形状可以是呈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椭圆形、十字状或多边形的其中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4的弹性翼部44不是呈平坦状,举例来说可以是呈弯折状,参阅图19,弹片4的弹性翼部44是具有一第一延伸段441与一第二延伸段442。第一延伸段441自基部42向外延伸,第一延伸段441与第二延伸段442彼此交接处形成一尖端部443,尖端部443用以接触螺帽套2的倾斜表面221。又或是,弹片4的弹性翼部44是呈弧形状,此时弹性翼部44的曲率中心在组装上可以是与螺帽套2的倾斜表面221同一侧或不同侧。
参阅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4还包括形成于挡片部41的内周面的一配重部411,配重部411对应地设置于弹性翼部44之相对一侧,借此使仅具有单一个弹性翼部44的弹片4的重心在组装上能平衡地位于轴心,以避免弹片4本身配重不均而无法平均支撑力,进而导致弹片4变形地卡住于螺帽套2与内套筒1之间的情形发生。参阅图2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是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其主要差异在于:
内套筒1还包括一斜面15,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位于第一表面11与斜面15之间,斜面15与轴心线L呈角度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是以C型环6取代弹片,C型环6环接于内套筒1的斜面15。在组装过程中,当螺帽套2的内凸缘22轴向地朝内套筒1的外凸缘13移动时,内凸缘22的径向延伸表面222会与C型环6接触并推抵C型环6沿斜面15移动,此结构设计能确保螺帽套2与内套筒1在运作时呈导通状态,以提供良好的电性连接而确保信号传递质量。此外,内套筒1的后端延伸段14的外周面141是呈锯齿状,而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的内表面314呈粗糙状,举例来说可以是滚花型式的干涉面,其是用以增加与同轴电缆线结合时的拉力强度。
参阅图22,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可以是通过设置弹片4来取代C型环的方式来实施,弹片4的基部42是环接于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而弹性翼部44是自基部42向外弯曲一角度。当螺帽套2的内凸缘22轴向地朝内套筒1的外凸缘13移动时,内凸缘22的轴向延伸表面223会与弹片4的基部42接触,并推抵弹片4的弹性翼部44躺靠内套筒1的斜面15上,通过螺帽套2、弹片4与内套筒1三者彼此紧配合接触的设计,以提供良好的电性连接,其中电性连接为接地。
此外,为使同轴电缆线的部分(编织层与塑胶皮层)容易插入于后端延伸段14与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所形成的间隙142内,在本实施例中,内套筒1的后端延伸段14的外周面141是平行于轴心线L,较佳地,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的内表面具有一沟槽315,其沟槽315用以供被挤压变形的同轴电缆线的部分容设,借以增加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朝轴心线L压缩变形后与同轴电缆线之间的拉力强度。
参阅图23、图2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是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其主要差异在于:
内套筒1还包括一斜面15,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位于第一表面11与斜面15之间,斜面15与轴心线L呈角度设置。第一外套筒31的尾部312具有垂直于轴心线L的一端面316及位于内表面314的一沟槽315。弹片4包括一基部42、一弹性翼部44,及一凸部46。基部42呈环状并环接于内套筒1的第二表面12。弹性翼部44的数量只有一个并躺靠于内套筒1的斜面15上。凸部46自弹性翼部44表面向外凸起,其用以接触内套筒1的斜面15,较佳地,凸部46的厚度是位于0.1mm至0.2mm间,此外,凸部46的形状是可以呈任意形状。
参阅图25,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4的弹性翼部44是具有一第一延伸段441与一第二延伸段442。第一延伸段441与第二延伸段442彼此交接处形成一尖端部443,尖端部443用以接触内套筒1的斜面15。又或是如图26所示,弹片4的弹性翼部44是呈弧形状,此时弹性翼部44的曲率中心是与内套筒1的斜面15不同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于前端部分,即在螺帽套与内套筒之间增加弹片与C型环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确保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上能有良好的电性连接,而在尾端部分则是通过第二外套筒推抵第一外套筒而使第一外套筒的尾部朝轴心线压缩的设计,来增加本实用新型与同轴电缆线结合时的拉力强度,以防止同轴电缆线脱离于本实用新型,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是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之实用新型概念及原则相同者,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需注意的是,元件的定义,例如“第一”和“二”并不是限定的文字,而是区别性的用语。而本案所用的“包括”或“包含”涵盖“包括”和“具有”的概念,并表示元件、操作步骤及/或组或上述的组合,并不代表排除或增加的意思。又,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操作的步骤顺序并不代表绝对顺序。更,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以单数形式提及元件时(例如使用冠词“一”或“一个”)并不代表“一个且只有一个”而是“一个或多个”。本案所使用的“及/或”是指“及”或“或”,以及“及”和“或”。本案所使用的范围相关用语是包含全部及/或范围限定,例如“至少”、“大于”、“小于”、“不超过”等,是指范围的上限或下限。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应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适用于接合一电子装置的具有一螺纹表面的一接头,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
一内套筒,环绕一轴心线,所述内套筒的外表面呈阶梯状,并包括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外套筒,同轴地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并包括一头部与一尾部,所述头部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尾部具有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一端面及位于内表面的一沟槽;
一螺帽套,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并包括一螺纹部与一内凸缘,所述螺纹部用以接合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螺纹表面,所述内凸缘的一倾斜表面与所述轴心线呈角度设置;
一弹片,包括一基部与单一个弹性翼部,所述基部环接于所述内套筒的部分所述第二表面,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适于躺靠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及
一第二外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外套筒轴向地朝所述螺帽套移动时,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推抵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朝所述轴心线靠近;
所述弹片还包括一挡片部与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挡片部与所述基部,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中间,所述挡片部呈环状,当所述弹片在呈现张开状态时,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与所述轴心线两者夹一第一角度,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与所述轴心线两者夹一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还包括形成于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的一凸部,所述凸部用以接触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所述凸部的厚度位于0.1mm至0.2mm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所述凸部形状是呈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椭圆形、十字状或多边形的其中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弯折状,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与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交接处形成一尖端部,所述尖端部用以接触所述螺帽套的所述倾斜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弧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挡片部的一配重部,所述配重部对应地设置于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的相对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所述配重部形成于所述挡片部的内周面并向内延伸。
8.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适用于接合一电子装置的具有一螺纹表面的一接头,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
一内套筒,环绕一轴心线,所述内套筒的外表面呈阶梯状,并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与一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轴心线呈角度设置;
一第一外套筒,同轴地设置于所述内套筒外,并包括一头部与一尾部,所述头部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尾部具有垂直于所述轴心线的一端面及位于内表面的一沟槽;
一螺帽套,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并包括一螺纹部与一内凸缘,所述螺纹部用以接合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螺纹表面,所述内凸缘环绕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
一弹片,包括一基部与单一个弹性翼部,所述基部呈环状并环接于所述内套筒的所述第二表面,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适于躺靠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及
一第二外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当所述第二外套筒轴向地朝所述螺帽套移动时,所述第二外套筒的内周面推抵所述第一外套筒的所述尾部朝所述轴心线靠近;
所述弹片还包括形成于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的一凸部,所述凸部用以接触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所述凸部的厚度位于0.1mm至0.2mm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弯折状,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与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彼此交接处形成一尖端部,所述尖端部用以接触所述内套筒的所述斜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单一个所述弹性翼部呈弧形状。
CN202220607625.4U 2022-01-21 2022-03-21 同轴电缆连接器 Active CN2187701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2575A TW202332146A (zh) 2022-01-21 2022-01-21 同軸電纜連接器
TW111102575 2022-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70190U true CN218770190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436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07625.4U Active CN218770190U (zh) 2022-01-21 2022-03-21 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02210274788.XA Pending CN116505312A (zh) 2022-01-21 2022-03-21 同轴电缆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4788.XA Pending CN116505312A (zh) 2022-01-21 2022-03-21 同轴电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8770190U (zh)
TW (1) TW202332146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5312A (zh) 2023-07-28
TW202332146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7278B (zh) 用於連接及接地同軸電纜連接器的連接裝置
CN104733884A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US7544094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ipping sleeve
US9004931B2 (en) Coaxial interface port accessory and port facilitating slide-on attachment and rotational detachment of cable connectors
US8449311B2 (en) Locking audio plug
TWM477708U (zh) 同軸電纜線連接器
US10693256B2 (en) Nut seal connector assembly
EP2162956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ipping sleeve
US2008004508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855386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218770190U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06585165U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TWM634323U (zh) 同軸電纜連接器
US10855004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114865408A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16529633U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03415705U (zh) 同轴电缆连接器
US20220247136A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209418791U (zh) 第一外套筒
US20080160843A1 (en) Cable connector plug having contact with curved extension portion
US20230238720A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113241560B (zh) 抗电磁波干扰的数据线及其加工方法
US20210066842A1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N101257152A (zh)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装接同轴电缆的机构
TWM654726U (zh) 同軸電纜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