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28533U - 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728533U CN218728533U CN202223170638.9U CN202223170638U CN218728533U CN 218728533 U CN218728533 U CN 218728533U CN 202223170638 U CN202223170638 U CN 202223170638U CN 218728533 U CN218728533 U CN 2187285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ight source
- camera
- source device
- adjus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包括:光源固定座、发光模组、棱镜,光源装置设有操作通道;棱镜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操作通道的反射部;发光模组包括与反射部一一对应设置的主发光件;操作口、通过孔及操作通道用于供待检测物依次进入,并使待检测物位于两个反射部之间,通过控制与反射部对应的主发光件的照明模式,使相机通过操作通道摄取待检测物朝向该反射部一侧的图像。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具备至少两个反射部的棱镜,并对应反射部设置一一对应的主发光件,实现了多方位照亮、多方位检测的目的;使相机可在不移动待检测物的情况下摄取待检测物多个方位的图像,解决了现有多方位检测技术中需移动待检测物或相机的繁琐、低效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是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CMOS和CCD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以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如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再通过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被摄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机器视觉光源是影响机器视觉系统输入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输入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目前针对电子芯片的检测内容非常多,其中又以封装体检测、印记检测、管脚检测最为常见。因为电子芯片在封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封装体破损、字模倾斜、管脚缺失等诸多缺陷,这些缺陷轻则影响电子芯片出厂质量,重则导致电子芯片报废。因此必须在检测阶段对上述内容进行检测,以保证电子芯片的成品良率。而针对芯片的上述检测一般使用同轴光源进行照明,但是其检测需要针对电子芯片不同的面及管脚进行,因此其检测过程中需要对电子芯片的放置角度进行更改后再拍摄几次,才能实现对电子芯片多方位图像采集的目的,其检测速度慢,效率低。
现有技术中已经出现可以实现双图像采集的技术方案,如专利号为CN201921269335.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双图像采集相机的显微光路结构,其公开了一种采用两个相机同时取像,分别实现对焦和扫描目的的技术方案,但在该技术中,两个相机所采集物体的角度是一致的,其虽然能够实现同时采集两个图像,但其所采集的两个图像中被采集物的角度是相同的,其并不能解决上述需要针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方位图像采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方位图像采集时需多次改变物体角度所造成的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包括:
光源固定座,所述光源固定座设有用于供待检测物进入的操作口和用于供相机摄取图像的视窗口;
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光源固定座内;
棱镜,所述棱镜位于所述光源固定座内并位于所述发光模组用于发光的一侧;
所述发光模组和所述棱镜均设有与所述操作口中心轴重合的通过孔,所述光源装置内部沿所述操作口、所述通过孔设有与所述视窗口相通的操作通道;
其中,所述棱镜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操作通道中心轴且异面设置的反射部且所述反射部朝向所述发光模组用于发光的一侧;所述发光模组包括与所述反射部一一对应设置的主发光件;
所述操作口、所述通过孔及所述操作通道用于供待检测物依次进入,并使待检测物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反射部之间,通过控制任一与所述反射部对应设置的所述主发光件的照明模式,以使相机通过所述操作通道摄取所述待检测物朝向该所述反射部一侧的图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操作通道内并具有反射面的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的反射面同时朝向所述操作口和所述视窗口,经所述操作口中心轴并沿所述操作通道中心轴传播的光线经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后朝所述视窗口方向射出并沿所述视窗口的中心轴传播,所述相机位于所述视窗口背离所述反射件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副发光件,所述反射件设置为分光片,所述分光片的透射面朝向所述副发光件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固定座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分光片并设有空腔的固定支座,所述分光片固定在所述固定支座顶部,所述副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支座的空腔内并位于所述分光片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光片和所述副发光件之间的漫射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相机的相机固定架,所述相机固定架与所述光源固定座连接,所述光源固定座用于连接所述相机固定架处设有调节件,所述相机固定架可通过所述调节件调节所述相机固定架与所述视窗口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主发光件和所述光源固定座固定的调节悬架,所述光源固定座上设有可供所述调节悬架滑动的第一调节滑槽;
所述主发光件固定在所述调节悬架上,并可通过所述调节悬架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滑槽内任意位置,以调节所述主发光件相对所述棱镜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悬架包括调节底座和固定在所述调节底座顶部并将所述主发光件封装固定的调节盖,所述调节盖可透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固定座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底座以及围挡壳体;
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分别与所述底座固定并相对设置,所述发光模组和所述棱镜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并悬设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围挡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以及所述底座分别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发光模组、所述棱镜、所述相机的收容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固定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顶部的盖板,所述操作口开设在所述盖板中心,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底座一侧设有与所述棱镜相适应的安装部,所述棱镜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源装置,通过设置具备至少两个朝向待检测物且异面设置的反射部的棱镜,并对应反射部设置一一对应的主发光件,使任意一个反射部可分别通过其对应的主发光件照亮,实现了多方位照亮、多方位检测的目的;使相机可在不移动待检测物的情况下摄取待检测物多个方位的图像,解决了现有多方位检测技术中需移动待检测物或相机的繁琐、低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去除围挡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机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座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的一种工作场景示意图。
主要元件说明:
10、光源固定座;11、固定支座;110、支座底座;111、支座立架;112、支座底部调节凸缘;113、支座调节槽;12、调节件;121、调节固定孔;122、第二调节滑槽;13、第一调节滑槽;101、第一支撑架;102、第二支撑架;103、底座;104、围挡壳体;105、盖板;1051、安装部;30、棱镜;31、反射部;21、主发光件;210、第一基板;22、副发光件;23、漫射板;24、调节悬架;240、悬架调节凸缘;241、调节底座;242、调节盖;40、反射件;41、反射面;42、透射面;50、相机固定架;501、相机调节凸缘;100、操作口;200、视窗口;300、通过孔;500、待检测物;600、相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包括:光源固定座10和设置在光源固定座10内的发光模组和棱镜30,光源固定座10设有用于供待检测物500进入的操作口100和用于供相机600摄取图像的视窗口200;棱镜30位于发光模组用于发光的一侧;发光模组和棱镜30均设有与操作口100中心轴重合的通过孔300,光源装置内部沿操作口100、通过孔300设有与视窗口200相通的操作通道,操作通道用于供待检测物500进入并且作为光线传播路径;其中,棱镜30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操作通道中心轴且异面设置的反射部31且反射部31朝向发光模组用于发光的一侧;发光模组包括与反射部31一一对应设置的主发光件21;操作口100、通过孔300及操作通道用于供待检测物500依次进入,并使待检测物500位于至少两个反射部31之间,通过控制任一与反射部31对应设置的主发光件21的照明模式,以使相机600通过操作通道摄取待检测物500朝向该反射部31一侧的图像。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机械手等装置抓取待检测物500后从操作口100、通过孔300依次进入操作通道内,并使待检测物500停放于多个反射部31之间,此时可通过控制装置等外部设备控制任一与反射部31对应设置的主发光件21的照明模式,使主发光件21所照亮的反射部31可以将待检测物500面向该反射部31一侧的图像通过操作通道传播至视窗口200处,并由相机600摄取该方位的待检测物图像。示例性的,主发光件21的照明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其亮灭、调节其照明亮度、色温等可以改变主发光件21所发出光线特性的模式。
示例性的,主发光件21设置为对应反射部31的灯珠阵列,发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固定灯珠阵列的第一基板210,对应反射部31设置的若干组灯珠阵列安装在第一基板210朝向棱镜30一侧,可通过控制装置对其若干组灯珠阵列进行分别启动,以实现通过各组灯珠阵列分别照亮其对应的反射部31及其相对的待检测物500表面的目的。
如图2所示,示例性的,棱镜30设置为由四个棱镜30单体依次拼接而成的结构,四个棱镜30单体各具有一个与操作口100中心轴呈45°设置的平面反射部31,四个反射部31以两两相对的方式围设在操作口100中心轴外周,四个反射部31之间围合形成操作通道的其中一段,待检测物500检测时位于该段操作通道内,以使反射部31可通过主发光件21的照射后将待检测物500表面图像反射,并沿操作通道传播至视窗口200。可理解的,操作通道指的是本光源装置内部所形成的用于供待检测物500进入及光线传输的空腔结构,其并非采用管道围壁形成的管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棱镜30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反射部31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源装置,通过设置具备至少两个朝向待检测物500且异面设置的反射部31的棱镜30,并对应反射部31设置一一对应的主发光件21,使任意一个反射部31可分别通过其对应的主发光件21照亮,实现了多方位照亮、多方位检测的目的;使相机600可在不移动待检测物500的情况下通过棱镜30的多个反射部31摄取待检测物500多个方位的图像,解决了现有多方位检测技术中需移动待检测物500或相机600的繁琐、低效的问题。
请参阅图2-4,在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操作通道内并具有反射面41的反射件40,反射件40的反射面41同时朝向操作口100和视窗口200,经操作口100中心轴并沿操作通道中心轴传播的光线经由反射面41反射后朝视窗口200方向射出并沿视窗口200的中心轴传播,相机600位于视窗口200背离反射件40一侧。
如图3、图4所示,反射面41与操作通道的中心轴形成45°夹角并将操作通道划分为互相垂直的两段,其中操作口100延伸至反射面41部分为第一段,反射面41延伸至视窗口200为第二段,通过设置具有反射面41的反射件40对主发光件21照射至棱镜30的光线进行反射,改变了棱镜30反射后的光线方向,使其可经由反射件40反射后射向视窗口200,并由视窗口200处设置的相机600获取。反射件40使本光源装置避免在同一方向上占用过多空间,可通过反射件40改变光线传播通道,进而提供更多的结构设计方式,使相机600不必直接安装在待检测物500下方,避免因为装置失误导致待检测物500掉落后砸坏相机600镜头或因直接设置在待检测物500进出的直线通道上而使镜头受到灰尘、碎屑等杂物污染的缺陷。
请参阅图2-4,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模组还包括副发光件22,反射件40设置为分光片,分光片的透射面42朝向副发光件22设置。分光片以反射面41朝向操作口100和视窗口200,以透射面42朝向副发光件22的方向设置,使副发光件22所发出的光线可通过透射面42透射后抵达位于分光片上方的待检测物500及棱镜30处,并和主发光件21所发出的光线一起反射至分光片的反射面41,最后由反射面41反射至视窗口200。即副发光件22为与主发光件21照射方向一致,用于增强照射亮度的辅助光源,以使相机600可在足够亮度下摄取待检测物500的图像,并进而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最终起到提高检测精度的目的。可选的,分光片采用反射/透射比为50/50的分光片。
请参阅图2-4,在一实施例中,光源固定座10包括用于固定分光片并设有空腔的固定支座11,分光片固定在固定支座11顶部,副发光件22设置在固定支座11的空腔内并位于分光片下方。通过固定支座11对分光片和副发光件22进行固定,可以有效保证主发光件21和副发光件22所发出的光线可以按照预设的操作通道进行传播,并在传播后射向视窗口200,保证了本光源装置的内部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2-4,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分光片和副发光件22之间的漫射板23。示例性的,固定支座11包括用于固定分光片的支座立架111和固定在支座立架111底部的支座底座110,支座底座110和支座立架111之间形成用于固定副发光件22和漫射板23的空腔,漫射板23和副发光件22从上至下依次固定在支座立架111内部,其中副发光件22采用发光灯板结构,其包括与支座立架111固定的基板和安装在基板上的发光单体。通过漫射板23对副发光件22发出的光线进行匀光处理,以保证副发光件22所发出的光线可以均匀通过分光片的透射面42透射至其上方的待检测物500及棱镜30处。
请参阅图2-4,在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相机600的相机固定架50,相机固定架50与光源固定座10连接,光源固定座10用于连接相机固定架50处设有调节件12,相机固定架50可通过调节件12调节相机固定架50与视窗口200的距离。检测时将相机600固定在相机固定架50上,以保证相机600镜头稳定,检测不同检测物或根据不同检测需求可以调节相机600与视窗口200的距离,以在相机600的镜头调焦范围外提供另一种图像大小或视野大小的调节方式。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7,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将主发光件21和光源固定座10固定的调节悬架24,光源固定座10上设有可供调节悬架24滑动的第一调节滑槽13;主发光件21固定在调节悬架24上,并可通过调节悬架24固定在第一调节滑槽13内任意位置,以调节主发光件21相对棱镜30的距离。调节悬架24设有与第一调节滑槽13相适应的悬架调节凸缘240,可通过螺丝或螺栓等对调节悬架24与第一调节滑槽13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固定。通过调节悬架24和第一调节滑槽13,使主发光件21相对棱镜30的距离可以根据检测需求进行调节,提高了本光源装置的适用性和灵活度,在一定程度上还通过该距离调节改变了主发光件21的焦距,进而提高了照明强度以提高检测精度。
请参阅图2、图3、图4,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悬架24包括调节底座241和固定在调节底座241顶部并将主发光件21封装固定的调节盖242,调节盖242采用可透光材质。通过设置可透光的调节盖242对主发光件21进行封装,可以有效保护主发光件21,避免因为裸露而造成主发光件21遭受灰尘、水等污染,也避免因为待检测物500固定不牢而掉落砸坏主发光件21的缺陷。
请参阅图1-4,在一实施例中,光源固定座10包括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102、底座103以及围挡壳体104;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102分别与底座103固定并相对设置,发光模组和棱镜30固定在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102之间并悬设于底座103上方,围挡壳体104与第一支撑架101、第二支撑架102以及底座103分别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收容发光模组、棱镜30、相机600的收容空间。通过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102以及底座103组成用于固定相机600、发光模组以及棱镜30的主体,使操作通道得以固定,有效保证发光模组和棱镜30的光线可以按照预设的路径传播至相机600镜头处。还通过围挡壳体104将发光模组、棱镜30以及相机600围合封装,使发光模组的光线避免受到外部光线的干扰,保证相机600的摄取环境以及视野符合检测要求。此外还可以有效保护相机600镜头、操作通道不受污染,避免因为杂质影响光线传播,进而造成摄取图像存在杂物而影响检测精度。
请参阅图1-4,示例性的,视窗口200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01上,第一调节滑槽13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02上,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102均垂直固定在底座103上,围挡壳体104包括若干个将第一支撑架101、第二支撑架102以及底座103围合封装的封闭壳体。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6,进一步的,调节件12包括设置在相机固定架50底部的相机调节凸缘501和设置在底座103上与相机调节凸缘501相适应的第二调节滑槽122,以及设置在沿第二调节滑槽122外周分布的多个调节固定孔121,对应的,相机固定架50上也设有相适配的调节固定孔121,其中第二调节滑槽122外周的调节固定孔121设置为多个独立的圆孔状结构,相机固定架50上的调节固定孔121设置为条形孔。通过螺丝或螺栓等固定件将相机固定架50固定在调节固定孔121内,并可通过改变调节固定孔121的位置实现对相机固定架50及相机600的距离调节,而第二调节滑槽122和相机调节凸缘501可保证相机固定架50在调节前后始终沿视窗口200中心轴方向水平移动。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8,为提高固定支座11的调节度以及保证固定支座11的稳定性,在支座底座110的底部设有支座底部调节凸缘112,光源装置的底座103上设有相适应的支座调节槽113,支座调节槽113外周设置有多个调节固定孔121,可通过螺丝或螺栓等固定件对支座底座110与调节固定孔121的进行固定,并通过其调节固定支座11位置。
请参阅图1-4,在一实施例中,光源固定座10还包括固定在第一支撑架101和第二支撑架102顶部的盖板105,操作口100开设在盖板105中心,盖板105朝向底座103一侧设有与棱镜30相适应的安装部1051,棱镜30固定在安装部1051上。安装部1051对应棱镜30单体数量设置,使棱镜30单体可嵌合在安装部1051内,其可以采用粘接或其他不影响棱镜30反射部31的固定方式,可有效保护棱镜30的安装稳定性,以保证反射部31反射光线的路径稳定。
工作流程:检测时,可通过机械手等装置抓取待检测物500,并将其从操作口100深入操作通道内,并使待检测物500位于棱镜30的多个反射部31之间,然后通过控制装置对主发光件21和副发光件22进行控制,主发光件21以及副发光件22通过分光片投射后的光线将照射到棱镜30的反射部31,此时与棱镜30的反射部31相对的待检测物500表面的图像将通过反射部31反射至操作口100下方的分光片上,并由朝向操作口100的分光片的反射面41反射至视窗口200,最后由设置在视窗口200处的相机600进行图像摄取。检测时可根据具体需求对主发光件21进行分区域点亮,以使待检测物500的各个方位可以分别进行检测;还可以根据需求,对相机600和主发光件21、副发光件22以及分光片的位置进行调节。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光源装置,可对待检测物进行多个方位的图像摄取,以实现分区检测的目的,避免了需要移动待检测物或相机的繁琐操作,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增设了副发光件进行光源补充,有效提高了检测图像的清晰度和检测精度;还进一步通过多个调节装置实现了对相机、发光模组的位置调节,提高了本光源装置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精度。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固定座,所述光源固定座设有用于供待检测物进入的操作口和用于供相机摄取图像的视窗口;
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设置在所述光源固定座内;
棱镜,所述棱镜位于所述光源固定座内并位于所述发光模组用于发光的一侧;
所述发光模组和所述棱镜均设有与所述操作口中心轴重合的通过孔,所述光源装置内部沿所述操作口、所述通过孔设有与所述视窗口相通的操作通道;
其中,所述棱镜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操作通道中心轴且异面设置的反射部且所述反射部朝向所述发光模组用于发光的一侧;所述发光模组包括与所述反射部一一对应设置的主发光件;
所述操作口、所述通过孔及所述操作通道用于供待检测物依次进入,并使待检测物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反射部之间,通过控制任一与所述反射部对应设置的所述主发光件的照明模式,以使相机通过所述操作通道摄取所述待检测物朝向该所述反射部一侧的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操作通道内并具有反射面的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的反射面同时朝向所述操作口和所述视窗口,经所述操作口中心轴并沿所述操作通道中心轴传播的光线经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后朝所述视窗口方向射出并沿所述视窗口的中心轴传播,所述相机位于所述视窗口背离所述反射件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副发光件,所述反射件设置为分光片,所述分光片的透射面朝向所述副发光件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固定座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分光片并设有空腔的固定支座,所述分光片固定在所述固定支座顶部,所述副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支座的空腔内并位于所述分光片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分光片和所述副发光件之间的漫射板。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相机的相机固定架,所述相机固定架与所述光源固定座连接,所述光源固定座用于连接所述相机固定架处设有调节件,所述相机固定架可通过所述调节件调节所述相机固定架与所述视窗口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主发光件和所述光源固定座固定的调节悬架,所述光源固定座上设有可供所述调节悬架滑动的第一调节滑槽;
所述主发光件固定在所述调节悬架上,并可通过所述调节悬架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滑槽内任意位置,以调节所述主发光件相对所述棱镜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悬架包括调节底座和固定在所述调节底座顶部并将所述主发光件封装固定的调节盖,所述调节盖可透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固定座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底座以及围挡壳体;
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分别与所述底座固定并相对设置,所述发光模组和所述棱镜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并悬设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围挡壳体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以及所述底座分别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发光模组、所述棱镜、所述相机的收容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固定座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顶部的盖板,所述操作口开设在所述盖板中心,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底座一侧设有与所述棱镜相适应的安装部,所述棱镜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70638.9U CN218728533U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170638.9U CN218728533U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728533U true CN218728533U (zh) | 2023-03-24 |
Family
ID=85625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170638.9U Active CN218728533U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728533U (zh) |
-
2022
- 2022-11-28 CN CN202223170638.9U patent/CN21872853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873551B1 (en) |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ocr of indicia on a substrate | |
EP1363153B1 (en) | Ring illuminator | |
US5469294A (en) |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OCR of indicia on a substrate | |
US5153668A (en) | Optical inspection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particularly useful therein | |
US9632035B2 (en) | Light emitting diode linear light with uniform far field | |
US20200182801A1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 | |
CN103069436A (zh) | 照明系统 | |
CN212255868U (zh) | 一种显微成像的暗场照明器 | |
CN110207616A (zh) | 一种基于反射光路的拍摄装置 | |
WO2017116002A1 (ko) | 발광 장치, 이 장치를 포함하는 광학 모듈, 및 이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차량 | |
US20140185136A1 (en) | Multi directional illumination for a microscope and microscope | |
CN113219765B (zh) |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 |
US7503680B2 (en) | Striplight and system with high-power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an automatic fault detection system | |
CN211878306U (zh) | 一种显微成像系统 | |
CN218728533U (zh) | 一种支持多方位图像采集的光源装置 | |
WO2021190079A1 (zh) | 一种显微成像的暗场照明器 | |
CN220231499U (zh) | 同轴光检测装置 | |
JPH02107949A (ja) | テープまたは板状体の表裏面検査装置 | |
JP2002199253A (ja) | 書画カメラの原稿照明装置 | |
CN214704267U (zh) | 用于屏幕中框组的组装治具 | |
WO2013073837A1 (ko) | 비접촉식 발광다이오드 검사장치 | |
CN217542908U (zh) | 一种柱形工件检测光源及检测装置 | |
CN222597497U (zh) | 一种六面检测多角度光源 | |
CN221148531U (zh) | 一种多视角检测设备 | |
CN217513778U (zh) | 定位组装治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