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7857U - 背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背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77857U CN218677857U CN202221615440.4U CN202221615440U CN218677857U CN 218677857 U CN218677857 U CN 218677857U CN 202221615440 U CN202221615440 U CN 202221615440U CN 218677857 U CN218677857 U CN 2186778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hielding plate
- plate
- insulating
- mou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板连接器,包括绝缘固定件,安装于绝缘固定件的若干端子模组、固定若干端子模组、金属支架及绝缘支撑件,绝缘固定件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对接端面及安装端面,各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端子组及金属屏蔽板,各端子组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各端子包括埋设部、对接部及固定脚,主体部包括前后贯穿设置的若干分别与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对应的端子槽,安装端面自对接端面向后延伸形成有若干隔板,与信号端子对应的端子槽中的至少两个端子槽包围设置有框体,框体与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有间隙,金属屏蔽板与各接地端子接地电连接,金属屏蔽板位于隔板部与各端子的对接部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隔板部前端向前插入对应的间隙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背板连接器通常需要传输高频率的信号,所以在传输不同信号的信号端子之间的屏蔽设置就尤为重要。以中国公告号为CN204011823U的实用新型专利为例,背板连接器中通常包含多个连接片,每个连接片中都有多组信号差分对,为了相邻两个连接片中的信号屏蔽,通常会在连接片中设置金属屏蔽片,但是为了各金属屏蔽片及各接地端子之间均接地导通,现有技术中会采用一种导电塑胶的部件设置而达到目的,以此弱化因为高频设置而导致的制造难度。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屏蔽片不能和接地端子一同将对接连接器的接地对接端子夹持,在共同接地的要求上存在欠缺,并且,额外设置的导电塑胶部件不仅增加了制造过程中的步骤,也同样提高了制造成本,所以急需一种在不增加如现有技术中的导电塑胶部件也能满足产品设计需求的新的背板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背板连接器,不仅结构简单,还具有稳定的共同接地的有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板连接器,包括绝缘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绝缘固定件的若干端子模组、固定若干所述端子模组、金属支架及绝缘支撑件,所述绝缘固定件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上下两端延伸出的两个壁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对接端面及与所述对接端面相反且与各所述端子模组对应的安装端面,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屏蔽板,各所述端子组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各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埋设部、自所述埋设部前端向前延伸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埋设部向下延伸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脚,所述主体部包括自所述对接端面向安装端面方向前后贯穿设置的若干分别与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对应的端子槽,所述安装端面自所述对接端面向后延伸形成有若干隔板,若干与所述信号端子对应的端子槽中的至少两个端子槽包围设置有框体,所述框体与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金属屏蔽板与各所述接地端子接地电连接,所述金属屏蔽板包括位于前端的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与各端子的对接部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隔板部的前端向前插入对应的间隙内。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两个所述壁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安装端面的上下两端向后延伸形成,各所述壁部内侧形成有分别与若干端子模组对应的若干安装槽、上下贯穿所述壁部且露出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卡持孔及位于安装槽内的防呆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各所述端子模组的绝缘本体还包括位于前端的前端部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部后端的板体部,所述前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板体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所述前端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卡持孔对应卡持配合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突伸设置的卡持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所述板体部的上端、后端及下端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及端子露出部,所述金属支架与第二安装部及第三安装部固定,所述绝缘支撑件固定于所述端子露出部的下方且供各所述固定脚向下穿过所述绝缘支撑件。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金属屏蔽板为由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的金属部件,所述金属屏蔽板还包括位于后端的固定板及连接所述隔板部及固定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部在横向方向上重叠,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绝缘本体的板体部在横向方向上重叠。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绝缘本体的前端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若干凸柱,所述金属屏蔽板的连接板设置有与若干所述凸柱对应铆接的若干安装孔。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绝缘本体的一侧在横方向上向内侧凹设形成有若干凹槽,若干所述凹槽分别与各所述信号端子的埋设部在横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在横方向上还向内侧凹设形成还有若干通孔,各所述接地端子的埋设部部分于所述通孔处露出并设置有卡持槽,所述金属屏蔽板设置有与各所述卡持槽对应卡持配合的卡持片。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隔板部设置有若干窗口,若干所述窗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对接部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在横方向上观察时,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导电端子以两个信号端子及一个接地端子的连续排列方式排列,各所述信号端子的对接部至少有一个所述窗口对应。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金属屏蔽板的隔板部包括分别与各所述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在横方向上重叠的接触弹片,各所述接触弹片朝向与其对应的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延伸。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金属屏蔽板系通过冲压成型方式形成的一个整体部件,整体结构制造较为简单,成本更低;更由于各端子模组中的端子组在横方向上的两侧均具有金属屏蔽板隔挡,具有较好的信号传输完整性能;更由于金属屏蔽板设置有接触弹片,与接地端子共同夹持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用端子,从而达到更加稳定的共同接接地的作用;更由于在金属屏蔽板的连接板处,金属屏蔽板设置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卡持片与对应的接地端子卡持,从而进一步的改善信号传输完整性能;也更由于绝缘固定件的主体部的安装端面处形成有供所述隔板部前端插入的间隙,从而解决上述金属屏蔽板结构变化后的收容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自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组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自另一方向观察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绝缘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的立体组装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自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组装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自左向右观察的立体组装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自右向左观察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组装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二端子模组自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组装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自左向右观察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对接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组的立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背板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端子组自右向左观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背板连接器-100,绝缘固定件-1,主体部-11,对接端面-11a,安装端面-11b,端子槽-12,第一端子槽12a,第二端子槽12b,隔板-13,第一安装空间-14a,第二安装空间-14b,框体-15,间隙-151,壁部-16,安装槽-17,第一安装槽17a,第二安装槽17b,卡持孔-18,防呆部-19,第一端子模组-21,第一绝缘本体-3,第一表面-3a,第二表面-3b,凹槽-31,通孔-32,前端部-33,凸柱-331,第一安装部-34a,卡持部-34a1,第一板体部-35,第二安装部-34b,固定槽-34b1,第三安装部-34c,固定凸块-36,端子露出部-37,第一端子组-4,导电端子-40,信号端子-41,接地端子-42,对接部-43,悬臂-431,接触部-432,埋设部-44,第一段部-44a,第二段部-44b,第三段部-44c,卡持槽-45,固定脚-46,第一金属屏蔽板-5,隔板部-51,第一窗口-52,接触弹片-53,连接板-54,安装孔-55,固定板-56,卡持片-57,第二端子模组-22,第二绝缘本体-6,第一表面-6a,第二表面-6b,凹槽-61,通孔-62,前端部-63,凸柱-631,第一安装部-64a,卡持部-64a1,第二板体部-65,第二安装部-64b,固定槽-64b1,第三安装部-64c,固定凸块-66,端子露出部-67,第二端子组-7,导电端子-70,信号端子-71,接地端子-72,对接部-73,悬臂-731,接触部-732,埋设部-74,第一段部-74a,第二段部-74b,第三段部-74c,卡持槽-75,固定脚-76,第二金属屏蔽板-8,隔板部-81,第二窗口-82,接触弹片-83,连接板-84,安装孔-85,固定板-86,卡持片-87,金属支架-9,上板部-92,夹持部921,后板部-93,夹持槽931,绝缘支撑件-95,端子孔-9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阐述本实用新型中各部元件的位置关系,本实用新型均以图1为基准,定义绝缘固定件1位于背板连接器100的前端,以此界定绝缘固定件1与端子模组之间的组装方向为前后方向,以及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横方向及分别垂直于前后方向和横方向的竖直方向(上下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板连接器100,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所述背板连接器100安装于第一电路板(未图示),对接连接器安装于第二电路板(未图示),第一电路板垂直于第二电路板。所述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以相正交的方式插接。
请参照图1至图18所示,所述背板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固定件1,均安装于所述绝缘固定件1的若干第一端子模组21及若干第二端子模组22、用于固定若干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及若干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金属支架9及绝缘支撑件95。所述若干第一端子模组21及若干第二端子模组22彼此间隔排列地安装于所述绝缘固定件1。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固定件1包括主体部11、自所述主体部11延伸出的两个壁部16。所述主体部11包括相对于所述背板连接器100位于外侧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对应的对接端面11a及与所述对接端面11a相反且与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及第二端子模组对应的安装端面11b。所述两个壁部16均自所述安装端面11b朝向远离对接端面11a的方向延伸形成。
请参照图5所示,所述主体部11包括自所述对接端面11a向安装端面11b方向前后贯穿设置的若干端子槽12。所述若干端子槽12沿上下方向多个排列为一排并以横方向并排为多排排列。所述安装端面11b自所述对接端面11a向后延伸形成有若干隔板13。各所述隔板13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且若干所述隔板13分别在横方向上位于两排端子槽12之间。若干所述隔板13与安装端面11b之间形成若干安装空间。所述若干安装空间14包括用于安装第一端子模组21的第一安装空间14a,及用于安装第二端子模组22的第二安装空间14b。所述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一排的若干端子槽12中至少包括以一个第一端子槽12a及两个第二端子槽12b的组合排列。所述第一端子槽12a用于接地端子穿过,所述第二端子槽12b用于信号端子穿过。其中两个第二端子槽12还对应设置有包围各第二端子槽12的框体15,所述框体15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4内且与所述安装空间1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151。
所述两个壁部16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11的安装端面11b的上下两端延伸形成。各所述壁部16内侧形成有分别与第一安装空间14a和第二安装空间14b对应的若干安装槽17、上下贯穿所述壁部16且露出于所述安装槽17内的卡持孔18及位于安装槽17内的防呆部19。
请参照图6至图16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与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结构相似。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3,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内的第一端子组4及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第一金属屏蔽板5。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6,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内的第二端子组7及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第二金属屏蔽板8。
请参照图6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的第一绝缘本体3大致呈框体结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定义有第一表面3a及在横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表面3a对应的第二表面3b。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包括第一板体部35。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一安装部34a及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4a后方的第二安装部34b。所述第一安装部34a与所述安装槽17对应配合,所述第一安装部34a设置有与所述卡持孔18对应卡持配合的卡持部34a1。所述第二安装部34b设置有在横方向上两侧向内凹设形成的固定槽34b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还包括位于前端的前端部33,所述前端部33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板体部35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安装部34a位于所述前端部33的顶端,所述第一安装部34a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持孔18对应卡持配合的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4a的卡持部34a1上下对应的另一个卡持部34a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还包括位于后端的第三安装部34c。所述第三安装部34c设置有向后延伸的固定凸块36。所述第二安装部34b位于所述第一板体部35的顶端,所述第三安装部34c位于所述第一板体部35的后端,所述第一板体部35还包括位于底端的端子露出部37。
请参照图9及图10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的第一端子组4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内的若干导电端子40。各所述导电端子40均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内的埋设部44、自所述埋设部44前端向前延伸露出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前端部33的对接部43及自所述埋设部44向下延伸露出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端子露出部37的固定脚46。所述埋设部44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段部44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段部44b及连接所述第一段部44a和第二段部44b的第三段部44c。所述对接部43连接于所述第一段部44a的前端,所述固定脚46连接于所述第二段部44b的下端。请参照图10所示,在横方向上观察时,第一端子组4内的若干导电端子40系沿上下方向上排列,并且,任取两个导电端子40中的位于上方的导电端子40的埋设部44的第一段部44a、第二段部44b及第三段部44c的延伸长度大于另一个位于下方的导电端子40的埋设部44的第一段部44a、第二段部44b及第三段部44c的延伸长度。所述若干导电端子40包括若干信号端子41及若干接地端子42。请参照图10所示,在横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端子组4中均以两个信号端子41及一个接地端子42的连续排列方式排列。
请参照图6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的第一金属屏蔽板5为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的金属板部件。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与第一端子组4中的各接地端子42、对接连接器的各接地端子42及第一电路板接地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第一表面3a。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包括位于前端的隔板部51、位于后端的固定板56及连接所述隔板部51及固定板56之间的连接板54。请参照图8所示,所述隔板部51与所述第一端子组4的对接部43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连接板54与所述前端部33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固定板56与第一板体部35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
所述隔板部51设置有若干第一窗口52,若干所述第一窗口52与所述信号端子41的对接部43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完整性的性能。若干所述第一窗口52包括在前后方向上设置的至少三个且沿上下方向排列为两排的排列方式对应于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41的对接部43对应,并且,所述隔板部51上具有多个按照上述两排的排列方式的第一窗口52与多个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41的对接部43对应设置。所述隔板部51还包括与所述各接地端子42的对接部43在横方向上重叠的接触弹片53。所述接触弹片53系通过撕裂成型的方式形成,且所述接触弹片53朝向与其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42的对接部43延伸。所述接触弹片53和所述接地端子42的对接部43可以在横方向上夹持对接连接器的用于接地的对接端子,从而可以实现各所述接地端子42与第一金属屏蔽板5及对接连接器的各用于接地的对接端子之间的共同接地的作用。
请参照图8所示,所述前端部33的第一表面3a处设置有若干凸柱331,所述连接板54上设置有与若干所述凸柱331对应的若干安装孔55。所述凸柱331与安装孔55插设配合以达到第一绝缘本体3与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的固定。
请参照图6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4中相邻两个信号端子41形成一对差分信号端子41组,所述第一端子组4中包括若干所述一对差分信号端子41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第二表面在横方向上向内侧凹设形成有若干凹槽31。若干所述凹槽31分别与各所述信号端子41的埋设部44在横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第二表面在横方向上向内侧凹设形成还有若干通孔32。各所述接地端子42的埋设部44部分于所述通孔32处在所述第二表面3b露出。若干所述通孔32中的部分与若干所述凹槽31对应相连,以此达到改善高频信号的完整性。各所述接地端子42的埋设部44露出于所述通孔32处设置有卡持槽45。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设置有与各所述卡持槽45对应的卡持片57,从而使第一端子组4中的各接地端子42与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实现共同接地的效果。各所述卡持片57分别对应第一端子组4中各接地端子42的埋设部44的延伸方向,相邻两个卡持片57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3.6毫米。
请参照图6至图8所示,在位于横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前端部33和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的连接板54重叠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有与第一端子组4中接地端子42数量相同的卡持片57与卡持槽45的配合数量,以此可以在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靠近对接部43一侧对信号进行优化。
请参照图11至图14所示,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第二绝缘本体6亦大致呈框体结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定义有第一表面6a及在横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表面6a对应的第二表面6b。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包括第二板体部6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包括位于顶端的第一安装部64a及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64a后方的第二安装部64b。所述第一安装部64a与所述安装槽17对应配合,所述第一安装部64a设置有与所述卡持孔18对应卡持配合的卡持部64a1。所述第二安装部64b设置有在横方向上两侧向内凹设形成的固定槽64b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还包括位于前端的前端部63,所述前端部63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板体部65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安装部64a位于所述前端部63的顶端,所述第一安装部64a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持孔18对应卡持配合的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64a的卡持部64a1上下对应的另一个卡持部64a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还包括位于后端的第三安装部64c。所述第三安装部64c设置有向后延伸的固定凸块66。所述第二安装部64b位于所述第二板体部65的顶端,所述第三安装部64c位于所述第二板体部65的后端,所述第二板体部65还包括位于底端的端子露出部67。
请参照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第二端子组7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内的若干导电端子70。所述第二端子组7的各所述导电端子70均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内的埋设部74、自所述埋设部74前端向前延伸露出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前端部63的对接部73及自所述埋设部74向下延伸露出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端子露出部67的固定脚76。所述埋设部74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段部74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段部74b及连接所述第一段部74a和第二段部74b的第三段部74c。所述对接部73连接于所述第一段部74a的前端,所述固定脚76连接于所述第二段部74b的下端。请参照图13所示,在横方向上观察时,第二端子组7内的若干导电端子70系沿上下方向上排列,并且,任取两个导电端子70中的位于上方的导电端子70的埋设部74的第一段部74a、第二段部74b及第三段部74c的延伸长度大于另一个位于下方的导电端子70的埋设部74的第一段部74a、第二段部74b及第三段部74c的延伸长度。若干所述导电端子70包括若干信号端子71及若干接地端子72。请参照图14所示,在横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端子组4中均以两个信号端子71及一个接地端子72的连续排列方式排列。
请参照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第二金属屏蔽板8为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的金属板部件。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与第二端子组7中的各接地端子72、对接连接器的各接地端子72及第二电路板接地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第一表面6a。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包括位于前端的隔板部81、位于后端的固定板86及连接所述隔板部81及固定板86之间的连接板84。请参照图12及图14所示,所述隔板部81与所述第二端子组7的对接部73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连接板84与所述前端部63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固定板86与第二板体部65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
所述隔板部81设置有若干第二窗口82,若干所述第二窗口82与所述第二端子组7的信号端子71的对接部73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以提高信号传输的完整性的性能。若干所述第二窗口82包括在前后方向上设置的至少三个且沿上下方向排列为两排的排列方式对应于第二端子组7中的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71的对接部73对应,并且,所述隔板部81上具有多个按照上述两排的排列方式的第二窗口82与多个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71的对接部73对应设置。所述隔板部81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端子组7中的各接地端子72的对接部73在横方向上重叠的接触弹片83。所述接触弹片83系通过撕裂成型的方式形成,且所述接触弹片83朝向与其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72的对接部73延伸。所述接触弹片83和所述接地端子72的对接部73可以在横方向上夹持对接连接器的用于接地的对接端子,从而可以实现各所述接地端子72与第接触弹片83金属屏蔽板及对接连接器的各用于接地的对接端子之间的共同接地的作用。
请参照图12所示,所述前端部63的第一表面6a处设置有若干凸柱631,所述连接板84上设置有与若干所述凸柱631对应的若干安装孔85。所述凸柱631与安装孔85插设配合以达到第二绝缘本体6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的固定。
请参照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第二端子组7中相邻两个信号端子71形成一对差分信号端子71组,所述第二端子组7中包括若干所述一对差分信号端子71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第二表面6b在横方向上向内侧凹设形成有若干凹槽61。若干所述凹槽61分别与各所述信号端子71的埋设部74在横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第二表面6b在横方向上向内侧凹设形成还有若干通孔62。各所述接地端子72的埋设部74部分于所述通孔62处在所述第二表面6b露出。若干所述通孔62中的部分与若干所述凹槽61对应相连,以此达到改善高频信号的完整性。各所述接地端子72的埋设部74露出于所述通孔62处设置有卡持槽75。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设置有与各所述卡持槽75对应的卡持片87,从而使第二端子组7中的各接地端子72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实现共同接地的效果。各所述卡持片87分别对应第二端子组7中各接地端子72的埋设部74的延伸方向,相邻两个卡持片87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3.6毫米。
请参照图12及图14所示,在位于横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前端部63和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的连接板84重叠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排列有与第二端子组7中接地端子72数量相同的卡持片87与卡持槽75的配合数量,以此可以在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靠近对接部73一侧对信号进行优化。
请参照图6至图14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和第二端子模组22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中的第一端子组4与第二端子模组22的第二端子组7在上下方向上偏移设置。因此,所述绝缘固定件1的若干安装槽17区别有分别对应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和第二端子模组22的第一安装槽17a及第二安装槽17b,所述第一安装槽17a与第二安装槽17b在上下方向上整体偏移设置并由各自的防呆部19防止错误的端子模组安装于安装槽17内。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金属支架9整体大致呈“L”状。所述金属支架9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及第二绝缘本体6顶端的上板部92及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及第二绝缘本体6后端的后板部93。所述上板部92包括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及第二绝缘本体6的第二安装部64b的固定槽64b1的夹持部921。所述后板部93包括用于与固定凸块66卡持的夹持槽931。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支撑件95整体绝缘,并且包括若干在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支撑件95的端子孔96。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及第二端子模组22的端子固定脚76分别向下穿过对应的所述端子孔96以达到在各端子模组下方进行固定,并保证各固定脚76的正位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板连接器100在组装过程中,首先提供第一端子组4,所述第一端子组4包括至少两个信号端子41及一个接地端子42,令第一端子组4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一体成型为一个整体。然后,提供第一金属屏蔽板5,令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的第一表面3a,并令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5与各接地端子42共同接地,从而形成第一端子模组21。然后提供第二端子组7,所述第二端子组7亦包括至少两个信号端子71及一个接地端子72,令第二端子组7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一体成型为一个整体。然后,提供第二金属屏蔽板8,令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的第一表面6a,并令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8与各接地端子72共同接地,从而形成第二端子模组22。再由上述过程中制得至少一个第一端子模组21及至少一个第二端子模组22。然后将第一端子模组21及第二端子模组22的前端部33、63分别安装于绝缘固定件1的第一安装槽17a及第二安装槽17b中,此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及第二绝缘本体6的上下两端的卡持部(34a1、64a1)卡持于绝缘固定件1的卡持孔18内。此时,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及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顶端及下端在上下方向上齐平设置,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隔板部51、81的前端对应插入所述框体15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4内且与所述安装空间1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151内。然后,令所述金属支架9自后向前安装于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及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2的后端,所述金属支架9的夹持部921向前夹持各端子模组的第二安装部(34b、64b)的固定槽(34b1、64b1),令各端子模组的固定凸块(36、66)向后被卡持于所述金属支架9的夹持槽931内。然后令所述绝缘支撑件95自下向上安装于各端子模组的下端,从而达到整体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板连接器100中的各导电端子(40、70)的对接部(43、73)为具有弹性的悬设结构。每对信号差分对中的两个信号端子(41、71)的对接部(43、73)均设置后两个悬臂(431、731)及各悬臂(431、731)自由端均形成接触部(432、732)。而需要注意的是,信号差分对中的两个信号端子(41、71)中各自靠近的两个接触部(432、73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靠外侧两个接触部(432、732)的后方,即信号差分对中的两个信号端子(41、71)中共有四个接触部(432、732),外侧两个悬臂(431、731)的延伸长度大于内侧两个悬臂(431、731),以此达到优化信号完整性的作用。请参照图15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43、73)包括延伸出所述前端部63的悬臂(431、731)及位于所述对接部(43、73)的接触部(432、732)。所述接触部(432、732)大致呈“V”状。请继续参照图16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接触部(432、732)在横方向上观察时大致呈“C”状,并且呈四分之三个圆弧状,所述的接触部(432’、732’)所形成的四分之三个圆弧状中的开口远离与该接触部(432’、732’)对接的对接端子。以此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防止与对接单子接触时,所述背板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40、70)被损坏。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板连接器,包括绝缘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绝缘固定件的若干端子模组、固定若干所述端子模组、金属支架及绝缘支撑件,所述绝缘固定件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上下两端延伸出的两个壁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对接端面及与所述对接端面相反且与各所述端子模组对应的安装端面,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屏蔽板,各所述端子组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各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埋设部、自所述埋设部前端向前延伸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埋设部向下延伸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脚,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自所述对接端面向安装端面方向前后贯穿设置的若干分别与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对应的端子槽,所述安装端面自所述对接端面向后延伸形成有若干隔板,若干与所述信号端子对应的端子槽中的至少两个端子槽包围设置有框体,所述框体与相邻的隔板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金属屏蔽板与各所述接地端子接地电连接,所述金属屏蔽板包括位于前端的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与各端子的对接部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所述隔板部的前端向前插入对应的间隙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壁部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安装端面的上下两端向后延伸形成,各所述壁部内侧形成有分别与若干端子模组对应的若干安装槽、上下贯穿所述壁部且露出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卡持孔及位于安装槽内的防呆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子模组的绝缘本体还包括位于前端的前端部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部后端的板体部,所述前端部的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板体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所述前端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卡持孔对应卡持配合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突伸设置的卡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部的上端、后端及下端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及端子露出部,所述金属支架与第二安装部及第三安装部固定,所述绝缘支撑件固定于所述端子露出部的下方且供各所述固定脚向下穿过所述绝缘支撑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金属屏蔽板为由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的金属部件,所述金属屏蔽板还包括位于后端的固定板及连接所述隔板部及固定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部在横向方向上重叠,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绝缘本体的板体部在横向方向上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绝缘本体的前端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若干凸柱,所述金属屏蔽板的连接板设置有与若干所述凸柱对应铆接的若干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绝缘本体的一侧在横方向上向内侧凹设形成有若干凹槽,若干所述凹槽分别与各所述信号端子的埋设部在横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在横方向上还向内侧凹设形成还有若干通孔,各所述接地端子的埋设部部分于所述通孔处露出并设置有卡持槽,所述金属屏蔽板设置有与各所述卡持槽对应卡持配合的卡持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隔板部设置有若干窗口,若干所述窗口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的对接部在横方向上重叠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横方向上观察时,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导电端子以两个信号端子及一个接地端子的连续排列方式排列,各所述信号端子的对接部至少有一个所述窗口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子模组中的金属屏蔽板的隔板部包括分别与各所述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在横方向上重叠的接触弹片,各所述接触弹片朝向与其对应的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15440.4U CN218677857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背板连接器 |
PCT/CN2023/101776 WO2023246884A1 (zh) | 2022-06-24 | 2023-06-21 | 背板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15440.4U CN218677857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背板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77857U true CN218677857U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52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15440.4U Active CN218677857U (zh) | 2022-06-24 | 2022-06-24 | 背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7785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17714A (zh) * | 2023-09-28 | 2023-12-29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7525948A (zh) * | 2024-01-05 | 2024-02-06 | 深圳市锦凌电子有限公司 | 高频高速数据连接器组件 |
-
2022
- 2022-06-24 CN CN202221615440.4U patent/CN21867785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317714A (zh) * | 2023-09-28 | 2023-12-29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7317714B (zh) * | 2023-09-28 | 2024-05-31 |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7525948A (zh) * | 2024-01-05 | 2024-02-06 | 深圳市锦凌电子有限公司 | 高频高速数据连接器组件 |
CN117525948B (zh) * | 2024-01-05 | 2024-03-15 | 深圳市锦凌电子有限公司 | 高频高速数据连接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460337U (zh) |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 |
CN113497397B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8677857U (zh) | 背板连接器 | |
TWI826872B (zh) | 端子模組以及背板連接器 | |
CN215184602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14976782A (zh) | 背板连接器 | |
CN112909662B (zh) | 一种连接器及使用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4976783A (zh) | 背板连接器 | |
CN113889785B (zh) |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 |
CN112636101B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113937568B (zh) | 一种信号连接器 | |
CN111431000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225786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8101749U (zh) | 背板连接器 | |
CN113258333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1150949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306777U (zh) | 连接器 | |
CN217691834U (zh) | 电连接器 | |
WO2023246884A1 (zh) | 背板连接器 | |
CN214013245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3904179B (zh) |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 |
CN112636046B (zh) | 正交连接器的晶片、正交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WO2023246534A1 (zh) | 背板连接器 | |
CN117728252A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