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气提动态过滤设备,采用了气提的形式,使固液混合的污水在气体压力下由下向上移动,滤装置上不会积聚颗粒物,不影响过滤能力,也因此不需要频繁地定期停机清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连续的污水处理工作,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提动态过滤设备,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侧表面下部设置有进水管,主体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提升管和进气管,进气管与外部气泵连通,提升管与外部污水收集罐连通,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U形的气室隔板,气室隔板将主体内部上侧分隔为大气室和小气室,提升管穿过气室隔板横板的下表面,提升管位于小气室的部分上设置有排气管,且所述提升管位于主体外侧的部分设置有可拆装的过滤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体的底部为半圆筒状,且主体的底部侧表面设置有排污管,排污管上设置有阀门,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污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污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主体底部外侧表面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入主体内部并通过联轴器与螺旋推料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弧形的安装板,安装板的内侧表面设置有过滤网,安装板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拉手,所述提升管的侧表面开设有卡槽,安装板卡接在卡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提升管为L形,所述提升管的横管位于竖管顶端且倾斜向下设置,在横管的下表面靠近竖管处设置有沉淀箱,沉淀箱上密封地铰接设置有箱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气提的形式,使固液混合的污水在气体压力下由下向上移动,提升管内设置过滤装置,固液混合的污水在通过过滤装置时液体通过提升管进入外部污水处理系统,而固体颗粒物则被过滤装置所阻挡无法通过提升管,气压平衡后在重力作用下又通过提升管回落到主体的底部,过滤装置上不会积聚颗粒物,不影响过滤能力,也因此不需要频繁地定期停机清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连续的污水处理工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气提动态过滤设备,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侧表面下部设置有进水管2,进水管2与外部污水源连通,将待过滤的污水引入到主体1内部,主体1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提升管3和进气管4,进气管4与外部气泵连通,提升管3与外部污水收集罐连通,通过外部气泵送入气流使污水从提升管3内被提升并被排出到外部污水收集罐内,进行下一步处理。
所述主体1内部设置有U形的气室隔板6,气室隔板6将主体1内部上侧分隔为大气室7和小气室8,提升管3穿过气室隔板6横板的下表面,提升管3位于小气室8的部分上设置有排气管13,且所述提升管3位于主体1外侧的部分设置有过滤装置9,在通过进水管2送入主体1内污水后,关闭进水管2,未充气之前,大气室7、小气室8和提升管3内都是固液混合的污水,随着气体从进气管4的充入,大气室7内的水从下端开口被排出,小气室8内的液体从排气管13被排出,当小气室8内液面下降至排气管13时,小气室8内压强等于排气管13处水重力所产生的水力压强,这样气体会从排气管13进入提升管3,隔断提升管3内的水柱,形成一个气泡,该气泡的压力大于气泡上方固液混合水柱的重力,随着继续充气,气泡扩大,就推着水柱上升,使其通过过滤装置9的过滤,将液体排出外部,而固体颗粒物被过滤装置9拦截在下方,水柱被排出管外的瞬间,提升管内在排气管13以上的部分的压强为一个大气压,此时排气管13处的压力差就为水力所产生的压力,该压力推动气水从提升管底口进入提升管内部,随着充气的继续,小气室8内的液体再次从排气管13被排出且其内液面下降至排气管13时,即可形成气泡再次提升固液混合的污水进行提升过滤,实现动态过滤;通过控制进气时间和频率等可以控制气泡形成的速度,每隔一段时间的气提过滤后可以停机1-2分钟,使固体颗粒物回落到主体1的底部,以避免提升管3内的污水中固体颗粒物含量越来越大。
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9包括弧形的安装板91,安装板91的内侧表面设置有过滤网92,安装板91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拉手93,所述提升管3的侧表面开设有卡槽10,安装板91卡接在卡槽10内,通过过滤网92对污水进行过滤,在长时间工作后,过滤网92可能会粘附部分颗粒物,在需要进行清理和更换时,则在停机后通过拉手93取出安装板91,对过滤网92进行清理或更换即可。
进一步的,安装板91与卡槽10之间设置有密封垫,防止渗漏。
优选的,所述提升管3为L形,所述提升管3的横管位于竖管顶端且倾斜向下设置,在横管的下表面靠近竖管处设置有沉淀箱11,沉淀箱11上密封地铰接设置有箱门12,提升后的污水从竖管进入横管段,横管段倾斜向下设置,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到污水收集罐内,而污水流动时会进入沉淀箱11内,如果其中有未被过滤的较重颗粒物,则被截留在沉淀箱11内,在停机维护过程中打开箱门12对其进行清理即可,可以提高对污水的过滤效果。
进一步的,在提升管3的横管内靠近沉淀箱11处还设置有过滤板,用于对污水进行二次过滤,其阻挡的颗粒物大部分沉淀到沉淀箱11内。
优选的,所述主体1的底部为半圆筒状,主体1下表面可设置相应的支撑柱用于固定自身,在主体1的底部侧表面设置有排污管5,排污管5上设置有阀门17,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装置,所述排污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主体1底部外侧表面的驱动电机15,驱动电机15与外部控制开关电连接,驱动电机15的输出轴穿入主体1内部并通过联轴器与螺旋推料器16连接,经过气提动态过滤后污水中,液体大部分被排出,固体颗粒物则沉淀到主体1内的底部,在完成一次过滤后或沉淀物量较大时,打开驱动电机15和阀门17,驱动电机15通过螺旋推料器16将固体颗粒沉淀从排污管5排出到外部的固体废弃物收集装置处进行后续处理。
可选的,所述排气管13的数量不少于三个,不少于三个的排气管13均匀地分布在提升管3上,且每个排气管13上均设置有一个电磁阀,各电磁阀分别与外部控制开关单独电连接,独立控制。不少于三个的排气管13由上到下依次设置,在气提过程中,可以根据气体的压力和固液混合的污水密度选择打开相应高度的排气管13及其电磁阀,来调节提升管3中气泡的高度,提高了使用灵活性。
可选的,所述提升管3在主体1内部的部分为透明材料制成,且主体1的侧表面设置有与提升管3对应的观察窗14,在气提过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窗14和透明的提升管3查看管内的气、固、液状态,来掌握过滤进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固液混合的污水水柱中固体颗粒明显较多时,应及时停机沉淀1-2分钟,以此来减轻外部气泵的工作能耗,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管3在主体1内的部分及主体1上的观察窗14优选帕姆板特种工业透明材料制成,其具有良好的耐压性能和透光性能,能够保证过滤设备的平稳运行。
本实用新型中未公开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材料及工作原理不再详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