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8837U - 一体式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体式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48837U CN218548837U CN202221649579.0U CN202221649579U CN218548837U CN 218548837 U CN218548837 U CN 218548837U CN 202221649579 U CN202221649579 U CN 202221649579U CN 218548837 U CN218548837 U CN 2185488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sheet
- terminal body
- electric connection
- power supply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0007 Sense of oppres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端子,涉及端子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呈框架形状的端子本体;端子本体的一侧弯折形成用于与供/受电部件接触的电连接弹片,端子本体相对于电连接弹片的另一侧弯折形成压力弹片,压力弹片能够将电连接弹片压制到供/受电部件的方向。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如何提供能够在振动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连接的端子的问题;通过压力弹片将电连接弹片压制到供/受电部件的方向,使电连接弹片能够对供/受电部件产生更大的正向力,确保连接弹片与供/受电部件之间具有良好的机械连接性能,能够在振动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连接,且通过压力弹片压迫电连接弹片,能够有效减缓该种端子的机械疲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端子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体式端子。
背景技术
连接器能够在两个或以上不同的电气组件之间完成电能及信号的传输,因此,在各个领域中,连接器均被广泛地应用;连接器通常是通过金属材质的端子完成电能及信号的传输,此外,通常还要求连接器的端子具有良好的机械连接性能。
在汽车、机械设备、发电设备以及电动自行车等领域,连接器通常会在振动环境下工作,相互连接的两个或更多的连接器,在振动环境下,端子容易逐渐脱位、磨损,造成端子之间接触不良、短路以及断路等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能够在振动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连接的端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端子,能够在振动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式端子,用于与供/受电部件进行电连接或信号连接,其包括呈框架形状的端子本体;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侧弯折形成用于与所述供/受电部件接触的电连接弹片,所述端子本体相对于所述电连接弹片的另一侧弯折形成压力弹片,所述压力弹片能够将所述电连接弹片压制到所述供/受电部件的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子本体包括基底支撑部、延伸支撑部以及顶部支撑部,所述基底支撑部与所述顶部支撑部相互对置,所述延伸支撑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基底支撑部和所述顶部支撑部连接;所述基底支撑部弯折形成电连接弹片,所述顶部支撑部弯折形成压力弹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连接弹片和所述压力弹片均在所述端子本体上相互对置地设置有两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子本体的顶部支撑部开设有插入孔,所述供/受电部件能够穿过所述插入孔而进入所述端子本体,并到达两组所述电连接弹片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电连接弹片均包括延伸部和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与所述供/受电部件接触;所述延伸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子本体和所述接触部连接,以将所述接触部支撑在所述端子本体之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压力弹片均包括弹力臂和接触臂;所述弹力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子本体和所述接触臂连接,以将所述弹力臂支撑在所述端子本体之上,且所述弹力臂能够将所述接触臂压制到所述电连接弹片的接触部上,从而迫使所述电连接弹片的接触部压迫所述供/受电部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子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焊接在PCB上的连接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种一体式端子,通过压力弹片将电连接弹片压制到供/受电部件的方向,使电连接弹片能够对供/受电部件产生更大的正向力,确保连接弹片与供/受电部件之间具有良好的机械连接性能,能够在振动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连接,且通过压力弹片压迫电连接弹片,能够有效减缓该种端子的机械疲软。
2、该种一体式端子,其压力弹片和电连接弹片均与端子本体一体成型,能够有效节省材料,且制作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为:1、端子本体;11、基底支撑部;12、延伸支撑部;13、顶部支撑部;14、插入孔;2、电连接弹片;21、延伸部;22、接触部;3、压力弹片;31、弹力臂;32、接触臂;4、连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一体式端子,能够应用在连接器上,用于与供/受电部件进行电连接或信号连接,其中,供/受电部件为另一连接器的端子、带触点的PCB、带触点的柔性PCB或者金属触点。
该种一体式端子包括呈框架形状的端子本体1;端子本体1为一体机加工成型或者铸造成型的金属件,且该金属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弹性,本实施例中,端子本体1为铜合金材质或者铝合金材质。
端子本体1的一侧弯折形成用于与供/受电部件接触的电连接弹片2,端子本体1相对于电连接弹片2的另一侧弯折形成压力弹片3,压力弹片3能够将电连接弹片2压制到供/受电部件的方向。
具体地,端子本体1包括基底支撑部11、延伸支撑部12以及顶部支撑部13,其中,基底支撑部11和顶部支撑部13均为板状结构,延伸支撑部12则为支架状结构,基底支撑部11与顶部支撑部13相互对置,延伸支撑部12的两侧分别与基底支撑部11和顶部支撑部13连接,实际上,取一块薄型金属片,弯折数道后即形成基底支撑部11、延伸支撑部12以及顶部支撑部13;基底支撑部11弯折形成电连接弹片2,顶部支撑部13弯折形成压力弹片3,即,基底支撑部11和顶部支撑部13也是由该薄型金属片弯折而成。
具体地,电连接弹片2和压力弹片3均在端子本体1上相互对置地设置有两组,本实施例中,每组电连接弹片2均并排地设置有三个,而每组压力弹片3则设置有一个。
进一步地,端子本体1的顶部支撑部13开设有插入孔14,供/受电部件能够穿过插入孔14而进入端子本体1,并到达两组电连接弹片2之间,本实施例中,插入孔14为长条形孔。
进一步具体地,电连接弹片2包括延伸部21和接触部22,其中,延伸部21为直型的部位,接触部22为弧形的部位;接触部22用于与供/受电部件接触,即,电流从接触部22流向供/受电部件,或者,电流从供/受电部件流向接触部22;延伸部21的两端分别与端子本体1和接触部22连接,以将接触部22支撑在端子本体1之上,使接触部22与端子本体1具有一定的间距;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1和接触部22均是端子本体1之基底支撑部11上的延伸部21位,通过弯折工艺,将该延伸部21位弯折成直型的延伸部21,且继续弯折成弧形的接触部22。
进一步具体地,压力弹片3包括弹力臂31和接触臂32,弹力臂31和接触臂32均为直型的部位;弹力臂31的两端分别与端子本体1和接触臂32连接,以将弹力臂31支撑在端子本体1之上,且弹力臂31能够将接触臂32压制到电连接弹片2的接触部22上,从而迫使电连接弹片2的接触部22压迫供/受电部件;即,弹力臂31通过其偏向内侧的形态,为接触臂32提供压力,从而将接触臂32压制到电连接弹片2的延伸部21上;本实施例中,每个压力弹片3设置有三个弹力臂31,三个弹力臂31并排设置且均与接触臂32连接;弹力臂31和接触臂32均为与顶部支撑部13一体设置的部位,通过弯折工艺,将该部位弯折成弹力臂31,且继续弯折成接触臂32。
制造完成后的端子,电连接弹片2的接触部22受到压力弹片3的接触臂32压制,能够向供/受电部件的方向提供更大的正向力。
进一步地,端子本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焊接在PCB上的连接脚4;本实施例中,连接脚4是端子本体1之基底支撑部11上的延伸部21位,通过弯折工艺,将该延伸部21位弯折成连接脚4。
该种一体式端子,通过压力弹片3将电连接弹片2压制到供/受电部件的方向,使电连接弹片2能够对供/受电部件产生更大的正向力,确保连接弹片与供/受电部件之间具有良好的机械连接性能,能够在振动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连接,且通过压力弹片3压迫电连接弹片2,能够有效减缓该种端子的机械疲软。
此外,该种一体式端子,其压力弹片3和电连接弹片2均与端子本体1一体成型,能够有效节省材料,且制作工艺简单。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一体式端子,用于与供/受电部件进行电连接或信号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框架形状的端子本体;
所述端子本体的一侧弯折形成用于与所述供/受电部件接触的电连接弹片,所述端子本体相对于所述电连接弹片的另一侧弯折形成压力弹片,所述压力弹片能够将所述电连接弹片压制到所述供/受电部件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包括基底支撑部、延伸支撑部以及顶部支撑部,所述基底支撑部与所述顶部支撑部相互对置,所述延伸支撑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基底支撑部和所述顶部支撑部连接;
所述基底支撑部弯折形成电连接弹片,所述顶部支撑部弯折形成压力弹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弹片和所述压力弹片均在所述端子本体上相互对置地设置有两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的顶部支撑部开设有插入孔,所述供/受电部件能够穿过所述插入孔而进入所述端子本体,并到达两组所述电连接弹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体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连接弹片均包括延伸部和接触部;
所述接触部用于与所述供/受电部件接触;
所述延伸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子本体和所述接触部连接,以将所述接触部支撑在所述端子本体之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压力弹片均包括弹力臂和接触臂;
所述弹力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子本体和所述接触臂连接,以将所述弹力臂支撑在所述端子本体之上,且所述弹力臂能够将所述接触臂压制到所述电连接弹片的接触部上,从而迫使所述电连接弹片的接触部压迫所述供/受电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焊接在PCB上的连接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49579.0U CN218548837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体式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649579.0U CN218548837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体式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48837U true CN218548837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5266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649579.0U Active CN218548837U (zh) | 2022-06-29 | 2022-06-29 | 一体式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48837U (zh) |
-
2022
- 2022-06-29 CN CN202221649579.0U patent/CN2185488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52205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41855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222059C (zh) | 用于电子设备中包含的钮扣电池的连接器 | |
CN218548837U (zh) | 一体式端子 | |
CN118156838A (zh) | 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45169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389799U (zh) | 大电流多鱼眼连接端子 | |
CN219267941U (zh) | 端子及应用其的连接器 | |
CN222530841U (zh) | 一种高导通性且稳定的充电线 | |
CN218827949U (zh) | 一种鱼眼端子 | |
CN218548859U (zh) | 连接器 | |
CN222483775U (zh) | 一种数据传输型type-c连接器 | |
CN220492254U (zh) | 一种双触点连接器端子 | |
CN222690943U (zh) | 弹性端子 | |
CN211655128U (zh) | Pcb弹片端子及pcb电连接器 | |
CN100355152C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698805U (zh) | 充电器 | |
CN222214508U (zh) | 一种兼容较大偏移量的鱼眼端子 | |
CN220605133U (zh) | 一种大电流的usb连接器结构 | |
CN219163720U (zh) | 一种新型主线接电端子 | |
CN221900208U (zh) | 一种端子连接接触结构 | |
CN218887613U (zh) | 一种工业用usb式连接器 | |
CN216389224U (zh) | 一种弹片及开关组件 | |
CN217589502U (zh) | 一种柱状振动马达 | |
CN204516936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eng Zhineng Inventor after: Zhou Zhongqiu Inventor before: Yang Sheng Inventor before: Zhou Zhongq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