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2593U - 涡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42593U CN218542593U CN202090001131.0U CN202090001131U CN218542593U CN 218542593 U CN218542593 U CN 218542593U CN 202090001131 U CN202090001131 U CN 202090001131U CN 218542593 U CN218542593 U CN 2185425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communication hole
- scroll
- discharge
- fixed scro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8282 halocarb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15 polyalkylene glyc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89 polyvinyl 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018 Cast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21 machine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62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ol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具备:主框架,其设置于壳体内;压缩机构部,其支承于主框架,通过由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状齿和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形成的压缩室,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设置于固定涡旋件,使吸入侧空间与排出侧空间连通;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12),设置于固定涡旋件的排出侧,在吸入侧的压力大于排出侧的压力时,使第一连通孔以及第二连通孔分别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固定部件(813),将第一阀固定于固定涡旋件;以及第二固定部件(823),将第二阀固定于固定涡旋件,其与第一固定部件之间的距离D1比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之间的距离D2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了在产生高低压反转时释放压力的旁通机构的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将从吸入管吸入的制冷剂在形成于压缩机构的压缩室内进行压缩并将其排出。在运转中,吸入制冷剂的一侧的空间的压力比排出制冷剂的一侧的空间的压力低,但在气密试验时、制冷剂封入时等,在密闭容器内产生高低压的反转,力作用到使框架上浮的方向上,其结果是存在框架产生偏移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解决该课题,在涡旋压缩机设置有旁通机构,该旁通机构由设置在将排出在压缩机构被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高压空间与吸入压力环境的低压空间连通起来的连通孔的球阀、和抑制球阀向高压空间移动的腔室构成。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中,对使用了阀的旁通机构进行了记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64752号公报
然而,使用了球阀的旁通机构为了防止钢球向高压空间飞出,需要以覆盖连通孔的方式配置腔室。另外,在使用了阀的旁通机构中,对在产生高低压的反转时的压力进行释放的能力取决于孔的直径,但若增大孔的直径,则阀体也相应地变大。因此,例如在将喷射机构设置于固定涡旋件的台板时,存在无法将阀设置成与喷射机构接触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压缩机的规格无关地来设置旁通机构,且能够充分地释放高低压反转时的压力的涡旋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具备:主框架,其设置于壳体内;压缩机构部,其支承于上述主框架,通过由固定涡旋件的漩涡状齿和摆动涡旋件的漩涡状齿形成的压缩室,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第一、第二连通孔,它们设置于上述固定涡旋件,使吸入侧的空间与排出侧的空间连通;第一、第二阀,它们设置于上述固定涡旋件的上述排出侧,在上述吸入侧的压力大于上述排出侧的压力时,使上述第一、第二连通孔分别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固定部件,其将上述第一阀固定于上述固定涡旋件;以及第二固定部件,其将上述第二阀固定于上述固定涡旋件,上述第二固定部件与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之间的距离比上述第一、第二连通孔间的距离长。
并且,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一连通孔和上述第二连通孔设置于上述固定涡旋件的与从上述漩涡状齿的外端侧的端部亦即漩涡端部延长漩涡而成的区域对应的位置。
并且,优选构成为:在将由连接上述固定涡旋件的上述漩涡端部与上述摆动涡旋件的上述漩涡端部的直线、和作为相对于上述直线的垂线且通过以使上述吸入侧的空间与上述排出侧的空间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固定涡旋件并排出在上述压缩室被压缩后的上述制冷剂的排出口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区域按照从上述摆动涡旋件的上述漩涡端部延长漩涡的方向,分别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时,上述第一连通孔和上述第二连通孔设置于上述第一象限或上述第三象限。
并且,优选构成为:上述固定涡旋件具备以能够开闭上述排出口的方式设置的排出阀,在从上述排出侧的空间进行观察时,上述第一阀和上述第二阀的面积小于上述排出阀的面积,上述第一阀和上述第二阀配置在上述固定涡旋件的上述排出侧的区域被沿着上述排出阀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分割成两部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内。
并且,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一连通孔和上述第二连通孔以使连接它们的线沿着上述漩涡状齿的壁的方式设置。
并且,优选构成为:上述固定涡旋件具备使上述吸入侧的空间与上述排出侧的空间连通的第三连通孔,连接上述第一连通孔和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的直线、与连接上述第二连通孔和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为钝角。
并且,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三连通孔是向处于压缩过程中的上述压缩室喷射上述制冷剂的喷射口。
并且,优选构成为:上述固定涡旋件具备第三阀,该第三阀在上述排出侧以能够开闭上述第三连通孔的方式设置,上述第三连通孔形成为如下的释放口,即:当在处于压缩过程中的上述压缩室中上述制冷剂的压力成为预先设定的压力以上时,上述第三阀成为打开状态,从而将上述制冷剂向上述排出侧释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多个连通孔、阀以及固定部件构成旁通机构,且使固定涡旋件的第一固定部件与第二固定部件之间的距离比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之间的距离长,因此能够确保在高低压反转时可充分地释放制冷剂的孔的面积,并且即使在固定涡旋件的空间因排出阀等而收到限制的状态下,也能够将排出阀等与多个阀以不干涉的方式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图1的点划线的区域X的放大图。
图3是在图2中阀成为打开状态时的图。
图4是从排出侧观察固定涡旋件的图。
图5是在图3的固定涡旋件中除去旁通机构的图。
图6是从吸入侧观察固定涡旋件的图。
图7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从吸入侧观察图7的固定涡旋件的图。
图9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在图9中设置了阀的图。
图11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另外,对于各图所记载的结构,其形状、大小以及配置等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1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的图。图2是图1的点划线的区域X的放大图。图3是在图2中阀成为打开状态时的图。此外,在图1中,主框架、压缩机构部、驱动机构部等用剖视图表示,但曲轴等一部分结构为外观图。
涡旋压缩机具备壳体1、主框架2、推力板3、压缩机构部4、驱动机构部5、副框架6、曲轴7、以及旁通机构8。该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是在曲轴7的中心轴相对于地面大致垂直的状态下使用的、所谓的纵置型的涡旋压缩机。并且,也是配置有驱动机构部5的壳体1内的空间的压力比上壳体12内的排出空间的压力低的、所谓的低压壳体方式的涡旋压缩机。
壳体1是由金属等导电性部件构成的筒状的框体,具备中间壳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13、吸入管14、排出管15、以及固定台16。中间壳体11是圆筒状的管。上壳体12为大致半球状的盖体,其一部分在中间壳体11的上侧通过焊接等连接,由此封闭中间壳体11的一个开口。下壳体 13为大致半球状的底体,其一部分在中间壳体11的下侧通过焊接等连接,由此封闭中间壳体11的另一个开口。吸入管14是用于将包含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制冷剂吸入到壳体1的内部的管,在一部分插入到形成于中间壳体 11的孔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连接。排出管15是用于将制冷剂排出到壳体 1的外部的管,在一部分插入到设置于上壳体12的孔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连接。
固定台16是支撑壳体1的支承台。固定台16具有多个脚部,通过对其脚部进行螺纹固定,能够将涡旋压缩机固定于空调室外机的框体等其他部件。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壳体1设置有用于向涡旋压缩机供电的供电部。
主框架2是圆筒状的金属框架,对压缩机构部4的摆动涡旋件42进行保持以使其能够摆动,并且其下部构成为支承曲轴7的轴承。主框架2 在载置于壳体1的内部,具体而言是载置于形成在中间壳体11的上部内周的台阶部111的状态下,通过热压配合等而固定于中间壳体11。主框架 2在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空间,并且形成有用于向压缩机构部4供给制冷剂的吸入口21。此外,在主框架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出蓄积于空间内的冷冻机油的返油管22。另外,在主框架2的下端侧设置有平衡器罩23,以便覆盖后述的平衡器73。
推力板3是作为推力轴承发挥功能的钢板系的薄的金属板,配置于主框架2,并支承压缩机构部4的推力载荷。推力板3成为不妨碍制冷剂从吸入口21吸入的形状。
压缩机构部4是支承于主框架2,对从吸入管14吸入并通过了吸入口21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压缩机构部4具备固定涡旋件41、摆动涡旋件42、十字环43、以及排出阀44,通过上述涡旋件形成压缩室 45。此外,以下,以固定涡旋件41为基准,将其下方侧定义为吸入侧,进而将其空间定义为吸入侧空间46,并将上方侧定义为排出侧,进而将其空间定义为排出侧空间47来进行说明。
固定涡旋件41由铸铁等金属构成,具备台板411、漩涡状齿412、排出口413、固定孔414、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第一固定孔 417、以及第二固定孔418。台板411为圆盘状且形成为凸状,具备位于中央部的圆盘部4111、和在圆盘部4111的外周附近,通过螺栓紧固于主框架2而固定的凸缘部4112。漩涡状齿412是在台板411的圆盘部4111从一个面突出而形成的漩涡状的齿。排出口413是排出在压缩室45被压缩后的制冷剂的孔,以使吸入侧空间46与排出侧空间47连通的方式设置于台板411的圆盘部4111的大致中央。固定孔414是设置于排出口413的附近的孔。此外,排出口413以及固定孔414设置于凹部4113,该凹部4113在圆盘部4111的排出侧的面,向漩涡状齿412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第一连通孔415是设置于台板411的圆盘部4111的外端附近,与吸入侧空间46和排出侧空间47连通的孔。第二连通孔416是与第一连通孔415 同样的孔。第一固定孔417是设置于台板411的圆盘部4111中的位于第一连通孔415的附近的孔。此外,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一固定孔417设置于凹部4114,该凹部4114在圆盘部4111的排出侧的面,向漩涡状齿 412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第二固定孔418是与第一固定孔417同样的孔。此外,在排出口413、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的周围的阀座设置有用于降低阀开闭时的阀座与阀之前的油膜断裂阻力的圆环状的槽。
摆动涡旋件42由铝等金属构成,具备台板421、漩涡状齿422、筒状部423、以及十字槽424。台板421是圆盘状的法兰。漩涡状齿422是从台板421的一个面突出而形成的漩涡状的齿。筒状部423是从台板421的另一个面的大致中央突出而形成的圆筒。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述的衬套75的摆动轴承、即所谓的轴颈轴承以其中心轴与曲轴7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设置于筒状部423的内周面。十字槽424是形成于台板421的背面、即另一个面的槽。此外,在固定涡旋件41以及摆动涡旋件42的齿的前端设置有由硬质塑料构成的片材密封件。
十字环43是用于防止摆动涡旋件42自转的部件。十字环43分别在一个面和另一个面具备一对键,一个键收容于摆动涡旋件42的十字槽424,另一个键收容于形成在主框架2的键槽。
排出阀44是开闭排出口413的阀,在与排出口413连通的压缩室45 的制冷剂达到规定的压力时,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排出阀44配置于固定涡旋件41的圆盘部4111的凹部4113,与用于调整阀的开度并防止阀的根部破裂的阀按压件(未图示)一起通过螺钉被整体紧固于固定孔 414。
压缩室45由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状齿412和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形成。更具体而言,压缩室45通过使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状齿 412与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相互啮合,并且由漩涡体的前端、片材密封件以及台板密封而形成。压缩室45由在涡旋件的径向上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容积缩小的多个压缩室构成。
制冷剂例如能够使用在组成中具有碳双键的卤代烃、不具有碳双键的卤代烃、自然制冷剂、或包含这些的混合物。例如,能够使用R32(CH2F2)、 R410A(R32/R125)。
驱动机构部5设置在比主框架2靠下侧的位置。驱动机构部5具备定子51和转子52。定子51例如是在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铁心经由绝缘层卷绕绕组而成的环状的固定件,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于中间壳体11 的内壁。转子52是在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铁心的内部内置有永久磁铁,并且在中央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圆筒状的旋转件,且配置于定子51的内部空间。
副框架6是金属制的框架,设置于驱动机构部5的下侧,通过热压配合、焊接等固定于中间壳体11的内壁。副框架6具备副轴承部61和油泵 62。副轴承部61是设置于副框架6的中央上侧的滚珠轴承。油泵62是用于将润滑油吸取上来的泵,其设置于副框架6的中央下侧。
润滑油存积于壳体1的下部的下壳体13,通过油泵62被吸取上来,通过曲轴7内而被供给到压缩机构部4等,从而减少机械式地接触的零件彼此的磨损、调节滑动部的温度、改善密封性。作为润滑油,优选润滑特性、电绝缘性、稳定性、制冷剂溶解性、低温流动性等优异并具有适度的粘度的油。例如,能够使用环烷系、多元醇酯(POE)、聚乙烯醚(PVE)、聚亚烷基二醇(PAG)的油。
曲轴7是金属制的棒状部件,设置于壳体1的内部。曲轴7具备主轴部71、偏心轴部72、平衡器73、通油路74、以及衬套75。主轴部71是构成曲轴7的主要部分的轴,通过热压配合等固定于转子52的中心的贯通孔,以其中心轴与中间壳体11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配置。偏心轴部72 以其中心轴相对于主轴部71的中心轴偏心的方式设置于主轴部71中的靠上侧的位置。平衡器73设置于主轴部71的外周,由平衡器罩23覆盖。通油路74在主轴部71以及偏心轴部72的内部沿着轴向上下贯通地设置。衬套75是由铁等金属构成的部件,将偏心轴部72与摆动涡旋件42的筒状部423连接起来,并且吸收在摆动时产生的载荷的不平衡。
旁通机构8由第一旁通机构81和第二旁通机构82构成。在旁通机构 8中,第一旁通机构81具备第一阀811、第一阀按压件812、以及第一固定部件813。第二旁通机构82具备第二阀821、第二阀按压件822以及第二固定部件823。
第一阀811配置于固定涡旋件41的圆盘部4111的凹部4114。第一阀 811是能够对第一连通孔415进行开闭的释放阀,其能够根据吸入侧空间 46与排出侧空间47的压力关系,在如图2所示那样关闭第一连通孔415 的状态、与如图3所示那样打开第一连通孔415的状态之间可动。第一阀按压件812是用于调整第一阀811成为打开状态时的阀的开度并防止阀的根部破裂的部件。因此,第一阀按压件812构成为强度比第一阀811的强度高。具体而言,第一阀按压件812由厚度比第一阀811厚、且硬的材料构成。第一固定部件813是将第一阀811以及第一阀按压件812整体紧固于固定涡旋件41的排出侧的螺钉,被旋入第一固定孔417。第二旁通机构82的第二阀821、第二阀按压件822、第二固定部件823分别是与第一阀811、第一阀按压件812、第一固定部件813同样的构造,因此省略说明。
使用图4~图6,对第一连通孔415、第一旁通机构81等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是从吸入侧观察固定涡旋件的图。图5是在图3的固定涡旋件中除去了旁通机构的图。图6是从吸入侧观察固定涡旋件的图。图3是从排出侧观察固定涡旋件的图。此外,在图4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旁通机构中的第一阀按压件812和第二阀按压件822。
在从排出侧观察固定涡旋件41时,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的面积比排出阀44小,配置在由沿着排出阀44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L分割而成的两部分的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另外,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配置成越朝向由第一固定部件813、第二固定部件823固定的一侧,阀彼此的间隔越宽的“ハ”字状。即,第一固定部件813与第二固定部件823之间的距离D1配置为比第一连通孔415与第二连通孔416之间的距离D2长。排出阀44构成为:在固定涡旋件41的圆盘部4111中的排出阀44所占的面积大,且配置于中央。另一方面,根据吸入侧空间46与排出侧空间47 的压力关系而进行开闭的旁通机构为了充分地释放压力而需要比较大的连通孔以及阀,但因排出阀44,在空间上难以设置这样的连通孔以及阀。因此,通过设置多个连通孔(第一连通孔415和第二连通孔416),来确保充分的总流路面积,并且减小这些阀(第一阀811和第二阀821)的面积。并且,通过将第一连通孔415与第二连通孔416之间的距离D2设为比第一固定部件813与第二固定部件823之间的距离D1宽的“ハ”字状,能够避免第一阀811、第二阀821与排出阀44接触,并且能够收纳于由排出阀44分割成的一半的区域内。此外,距离D1即使置换为第一固定孔 417与第二固定孔418之间的距离,所得到的作用效果也相同。
在从吸入侧观察固定涡旋件41时,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 设置于与从位于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的外端侧的漩涡端部4221 延长漩涡而成的区域425对应的固定涡旋件41的圆盘部4111。另外,将由连接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端部4121与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端部4221 的直线A、和作为相对于直线A的垂线且通过排出口413的直线B形成的4个区域按照从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端部4221延长漩涡的方向分别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时,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设置于第一象限。并且,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 设置为沿着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状齿412的壁。具体而言,通过第一连通孔415和第二连通孔416的直线C以沿着漩涡状齿412的壁外廓的壁的方式大致平行地设置。
区域425以及第一象限是即使组合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状齿412和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也是在圆盘部4111中比较具有空间的部分,且是在压缩过程的任何时刻都不会被摆动涡旋件42堵塞的位置,因此作为形成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的部位是最佳的。但是,尽管区域425以及第一象限比较具有空间,但也不大,因此通过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不沿着圆盘部4111的径向,而是沿着周向设置,能够避免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的干涉。此外,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也可以在从位于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的外端侧的漩涡端部4121延长漩涡而成的区域426,即在第三象限沿着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的外侧的壁来进行设置。但是,由于区域425比区域426宽,所以更优选本实施方式。
对涡旋压缩机的动作进行说明。若从电源装置经由供电部的供电端子向压缩机供电,则在转子52产生转矩,曲轴7随之旋转。曲轴7的旋转经由偏心轴部72以及衬套75传递到摆动涡旋件42。被传递了旋转驱动力的摆动涡旋件42被十字环43限制自转,因此相对于固定涡旋件41进行摆动运动(偏心公转运动)。此外,虽然因摆动涡旋件42的摆动运动而产生离心力,但该离心力被衬套75、平衡器73等抵消。
在压缩机构部4中用于压缩的制冷剂从吸入管14被吸入到壳体1的内部,并通过主框架2的吸入口21到达制冷剂取入空间。然后,制冷剂被压缩机构部4的压缩室45取入,随着摆动涡旋件42的偏心公转运动,一边从外周部向中心方向移动一边减小体积而被压缩。被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固定涡旋件41的排出口413逆着排出阀44排出,并经由排出管15排出到壳体1的外部。
这里,在驱动压缩机来压缩制冷剂的情况下,排出侧空间47的压力比吸入侧空间46的压力高。即,由于排出侧空间47成为高压空间,吸入侧空间46成为低压空间,因此压力从排出侧作用到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如图2那样与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的排出侧的固定涡旋件41的阀座密接而成为关闭状态,关闭旁通通路。即使在停止时的排出侧空间47与吸入侧空间46的压力相等的均压的状态下,第一阀 811以及第二阀821也是关闭状态。在该状态下,对固定于中间壳体11 的台阶部111的主框架2朝向其台阶部111利用压力差推压,因此状态成为始终保持组装时的状态。
另一方面,例如在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冷凝器的周围温度小于压缩机的周围温度时,也存在制冷剂循环中在储液部入口、排出管15的延长终端通常配置有止回阀等的情况,排出侧空间47侧在冷凝器周围温度的影响下压力下降,吸入侧空间46侧在压缩机周围温度的影响下储液部内的制冷剂蒸发而压力上升,成为吸入侧空间46的压力比排出侧空间47高、即所谓的高低压反转的状态。对于高低压反转的状态,在气密试验时急剧地封入制冷剂气体的情况下,虽然出现一瞬间但也会产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作用从下方向上方抬起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的力,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从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的上部的阀座离开,从而打开吸入侧空间46和排出侧空间47的旁通通路。
当这样成为高低压反转的状态时,产生急剧的逆压力差,若是通常情况下,则作用欲向上方推起主框架2的力而使主框架2偏移,组装时的轴承的倾斜精度降低,但通过第一连通孔415、第二连通孔416以及第一旁通机构81、第二旁通机构82,能够抑制主框架2的偏移以及组装时的轴承的倾斜精度的降低。
在该实施方式中,具备:主框架2,其设置于壳体1内;压缩机构部 4,其支承于主框架2,通过由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状齿412和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形成的压缩室45,对所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它们设置于固定涡旋件41,使吸入侧空间46与排出侧空间47连通;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12,它们设置于固定涡旋件41的排出侧,在吸入侧的压力大于排出侧的压力时,使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分别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固定部件 813,其将第一阀811固定于固定涡旋件41;以及第二固定部件823,其将第二阀821固定于固定涡旋件41,该第二固定部件823与第一固定部件813之间的距离D1比第一连通孔415与第二连通孔416之间的距离D2 长。由此,能够确保在高低压反转时能够从低压侧向高压侧充分地释放制冷剂的孔的流路面积,并且即使在圆盘部4111的排出侧的空间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也能够以不使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以与排出阀44等接触的方式配置。此外,距离D1和距离D2也可以如实施方式2、3那样成为钝角的关系。
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设置在固定涡旋件41的与从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状齿422的外端侧端部亦即漩涡端部4221延长漩涡而成的区域425对应的位置,因此无论压缩机构部4处于怎样的驱动状态,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都不会被摆动涡旋件42堵塞,能够始终确保开口,能够无压力损失且稳定地释放压力。
将由连接固定涡旋件41的漩涡端部4121和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端部4221的直线A、和作为相对于直线A的垂线且通过排出口413的直线B所形成的4个区域按照从摆动涡旋件42的漩涡端部4221延长漩涡的方向而分别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时,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设置于第一象限。该第一象限是无论压缩机构部4处于怎样的驱动状态都不与摆动涡旋件42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产生高低压反转时,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也不会被摆动涡旋件42堵塞,能够始终确保开口,能够无压力损失且稳定地释放压力。
在从排出侧空间47进行观察时,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的面积小于排出阀44的面积,并且第一阀811以及第二阀821配置在固定涡旋件41的排出侧的区域被沿着排出阀44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L分割成两部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内。通过构成多个释放高低压反转时的压力的连通孔,从而阀也成为多个且各自的阀体的大小变小,因此能够收容于固定涡旋件41的被分割成两部分的区域中的一个,能够提高阀配置的自由度。
连接第一连通孔415和第二连通孔416的线C以沿着固定涡旋件41 的漩涡状齿412的壁的方式设置,因此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 416不干涉,能够在有限的空间确保充分的孔的大小,以释放高低压反转时的压力。
实施方式2.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从吸入侧观察图7的固定涡旋件的图。在以下实施方式等中,对具有与图1~图6的涡旋压缩机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固定涡旋件41A在圆盘部4111A具备使吸入侧空间46与排出侧空间47连通的一对第三连通孔91A。第三连通孔91A是向压缩过程的压缩室45喷射制冷剂的喷射口。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三连通孔91A形成为位于压缩室45中的成为中间的压力的中间压力压缩室,是用于根据该压缩室的制冷剂的压力、温度来喷射制冷循环中途的制冷剂,例如从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分支的制冷剂的孔。制冷循环中途的制冷剂向第三连通孔91A的供给通过如下部件进行,即:设置于固定涡旋件 41A的圆盘部4111A的配管固定孔92A;一端插入并固定于配管固定孔 92A,另一端经由壳体1向压缩机的外部延伸,并与从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分支的配管连接的喷射配管(未图示);以及设置于固定涡旋件41A的台板411A内,与配管固定孔92A和第三连通孔91A相连的横孔(未图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通孔91A设置有一对,但孔的数量可以任意变更。
若在固定涡旋件41A形成第三连通孔91A及配管固定孔92A,则圆盘部4111A的空间进一步紧缩。因此,连接第一连通孔415A和第一固定孔417A的直线D与连接第二连通孔416A和第二固定孔418A的直线E 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钝角。即,作为中间压力喷射口的第三连通孔91A设置于排出口413A与第一连通孔415A以及第二连通孔416A之间,因此通过将第一固定孔417A和第二固定孔418A设置于圆盘部4111A的圆周端附近,将阀的配设方向配置为沿着圆盘部4111A的圆周,由此能够避免阀与排出阀44A、第三连通孔91A、配管固定孔92A的干涉。此外,为了对阀进行固定,第一固定孔417A和第二固定孔418A也可以置换成分别插入而连接到这些孔中的固定部件。
实施方式3.
图9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涡旋压缩机进行说明的图。图10是在图9中设置了阀的图。
在实施方式3中,固定涡旋件41B在圆盘部4111B还具备设置为能够开闭的第三阀94B,该第三阀94B位于使吸入侧空间46与排出侧空间 47连通的第三连通孔93B的排出侧。第三连通孔93B是在压缩过程的压缩室45中,当制冷剂的压力成为预先设定的压力以下时第三阀94B成为关闭状态,当成为预先设定的压力以上时第三阀94B成为打开状态,从而将制冷剂向排出侧释放的释放口。此外,第三阀94B与阀按压件(未图示) 一起固定于固定涡旋件41B的圆盘部4111B。
若设置第三连通孔93B以及第三阀94B,虽然固定涡旋件41A的圆盘部4111A的空间进一步紧缩,但与实施方式2同样,连接第一连通孔 415B和第一固定孔417B的直线D、和连接第二连通孔416B和第二固定孔418B的直线E所成的角度θ设定为钝角,由此能够避免第一阀811B 以及第二阀821B与排出阀44B、第三阀94B的干涉。此外,也可以进一步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射口用的第三连通孔91A,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干涉。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通孔415以及第二连通孔416并不局限于2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在该情况下,阀的数量设置为连通孔的数量。根据连通孔的数量,可调整在高低压反转时能够释放制冷剂的压力。
固定涡旋件41C也可以如图11那样在台板411C的排出侧具备腔室 4115C。在该情况下,第一连通孔415C以连通台板411C以及腔室4115C 的方式形成。另外,形成于腔室4115C的排出孔4116C以与排出口413C 连通的方式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中间壳体;111...台阶部;12...上壳体;13...下壳体;14... 吸入管;15...排出管;16...固定台;2...主框架;21...吸入口;22...返油管; 23...平衡器罩;3...推力板;4...压缩机构部;41、41A、41B、41C...固定涡旋件;411、411C...台板;4111、4111A、4111B...圆盘部;4112...凸缘部; 4113...凹部;4114...凹部;4115C...腔室;4116C...排出孔;412...漩涡状齿; 4121...漩涡端部;413、413C...排出口;414...固定孔;415、415A、415B、 415C...第一连通孔;416、416A、416B...第二连通孔;417、417A、417B... 第一固定孔;418、418A、418B...第二固定孔;42...摆动涡旋件;421...台板;422...漩涡状齿;4221...漩涡端部;423...筒状部;424...十字槽;43... 十字环;44、44B...排出阀;45...压缩室;46...吸入侧空间;47...排出侧空间;5...驱动机构部;51...定子;52...转子;6...副框架;61...副轴承部;62... 油泵;7...曲轴;71...主轴部;72...偏心轴部;73...平衡器;74...通油路; 75...衬套;8...旁通机构;81...第一旁通机构;811、811B...第一阀;812... 第一阀按压件;813...第一固定部件;82...第二旁通机构;821、821B...第二阀;822...第二阀按压件;823...第二固定部件;91A...第三连通孔;92A... 配管固定孔;93B...第三连通孔;94B...第三阀。
Claims (8)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框架,其设置于壳体内;
压缩机构部,其支承于所述主框架,通过由固定涡旋件的漩涡状齿和摆动涡旋件的漩涡状齿形成的压缩室,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
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它们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件,使吸入侧的空间与排出侧的空间连通;
第一阀和第二阀,它们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件的所述排出侧,在所述吸入侧的压力大于所述排出侧的压力时,使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分别成为打开状态;
第一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第一阀固定于所述固定涡旋件;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第二阀固定于所述固定涡旋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之间的距离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件的与从所述漩涡状齿的外端侧的端部亦即漩涡端部延长漩涡而成的区域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由连接所述固定涡旋件的所述漩涡端部与所述摆动涡旋件的所述漩涡端部的直线、和作为相对于所述直线的垂线且通过以使所述吸入侧的空间与所述排出侧的空间连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固定涡旋件并排出在所述压缩室被压缩后的所述制冷剂的排出口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区域按照从所述摆动涡旋件的所述漩涡端部延长漩涡的方向,分别设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以及第四象限时,
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象限或所述第三象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涡旋件具备以能够开闭所述排出口的方式设置的排出阀,
在从所述排出侧的空间进行观察时,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的面积小于所述排出阀的面积,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配置在所述固定涡旋件的所述排出侧的区域被沿着所述排出阀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分割成两部分而成的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以使连接它们的线沿着所述漩涡状齿的壁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涡旋件具备使所述吸入侧的空间与所述排出侧的空间连通的第三连通孔,
连接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的直线、与连接所述第二连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为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通孔是向处于压缩过程中的所述压缩室喷射所述制冷剂的喷射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涡旋件具备第三阀,该第三阀在所述排出侧以能够开闭所述第三连通孔的方式设置,
所述第三连通孔形成为如下的释放口,即:当在处于压缩过程中的所述压缩室中所述制冷剂的压力成为预先设定的压力以上时,所述第三阀成为打开状态,从而将所述制冷剂向所述排出侧释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14084 WO2021192238A1 (ja) | 2020-03-27 | 2020-03-27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42593U true CN218542593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77891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90001131.0U Active CN218542593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涡旋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66238B2 (zh) |
CN (1) | CN218542593U (zh) |
WO (1) | WO20211922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62876B1 (ko) * | 2022-07-27 | 2024-05-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크롤 압축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7491U (ja) * | 1984-07-09 | 1986-01-31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ル型流体機械 |
JP2959457B2 (ja) * | 1995-12-21 | 1999-10-0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気体圧縮機 |
JP4189751B2 (ja) | 2004-03-16 | 2008-12-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KR100844153B1 (ko) | 2006-03-14 | 2008-07-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크롤압축기의 바이패스 장치 |
JP6117491B2 (ja) | 2012-07-09 | 2017-04-19 |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 電磁シールドシャッター |
JP6710545B2 (ja) | 2016-03-04 | 2020-06-17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圧縮機 |
-
2020
- 2020-03-27 CN CN202090001131.0U patent/CN218542593U/zh active Active
- 2020-03-27 WO PCT/JP2020/014084 patent/WO20211922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3-27 JP JP2022510340A patent/JP7366238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1192238A1 (zh) | 2021-09-30 |
WO2021192238A1 (ja) | 2021-09-30 |
JP7366238B2 (ja) | 2023-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77522B2 (en) | Mode changing apparatus for a scroll compressor | |
JP2010043641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CN218542593U (zh) | 涡旋压缩机 | |
US11441565B2 (en) | Compressor having Oldham's ring | |
KR100315954B1 (ko) | 압축기 | |
JP4638762B2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2005307764A (ja) | 回転式圧縮機 | |
EP3705723A1 (en) | Scroll compressor | |
US7309220B2 (en) | Back pressure apparatus for orbiting vane compressors | |
JP2008121481A (ja) | スクロール流体機械 | |
US20060073053A1 (en) | Orbiting vane compressor | |
KR101563005B1 (ko) | 압축기 | |
KR100679883B1 (ko) | 밀폐형 선회베인 압축기 | |
CN114144586B (zh) | 涡旋式压缩机 | |
KR100332801B1 (ko) | 스크롤 압축기의 진공압축 방지장치 | |
CN101163886A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JP4792947B2 (ja) | 圧縮機 | |
US20250116272A1 (en) | Scroll assemblies and compressors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0343727B1 (ko) | 스크롤 압축기의 구동축 지지구조 | |
JPH0727061A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KR100417419B1 (ko) | 스크롤 압축기의 역회전 방지장치 | |
WO2024257213A1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WO2025022603A1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WO2021024907A1 (ja) |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 |
JP3913072B2 (ja) |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