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55223U -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55223U CN218455223U CN202221757201.2U CN202221757201U CN218455223U CN 218455223 U CN218455223 U CN 218455223U CN 202221757201 U CN202221757201 U CN 202221757201U CN 218455223 U CN218455223 U CN 2184552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groove
- outer ring
- distributor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63659 Aver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分火器包括分火器本体,分火器本体包括:中心气腔;外环气腔,在外环气腔的底部或内环壁开设有相邻布置的两个进气口;凹槽,在外环气腔底部一体成型设有朝上延伸且向下开口的凹槽,凹槽的上端向上延伸至外环气腔内并位于两个进气口之间,并且凹槽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连接外环气腔的内环壁和外环壁。本实用新型的分火器,提高热效率和热负荷的同时,确保燃烧器的直径较小和制造成本较低,此外,通过在分火器本体一体成型设置朝上延伸且朝下开口的凹槽,使得凹槽不仅可以起到隔断外环气腔和两个进气口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和/或容纳底座上的内环出气座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背景技术
上进风燃烧器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在燃气灶、集成灶及集成烹饪中心等相关产品上,然而受燃烧器结构本身的限制,热负荷往往小于下进风燃烧器。如果上进风燃烧器要做到大热负荷,需要将燃烧器直径加大,这样成本较高且热效率也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火器,提高热效率和热负荷的同时,确保燃烧器的直径较小和制造成本较低,此外,通过在分火器本体一体成型设置朝上延伸且朝下开口的凹槽,使得凹槽不仅可以起到隔断外环气腔和两个进气口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和/或容纳底座上的内环出气座的作用。
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分火器,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分火器,包括分火器本体,所述分火器本体包括:中心气腔;外环气腔,在所述外环气腔的底部或内环壁开设有相邻布置的两个进气口;内环腔,设置于所述中心气腔与所述外环气腔之间;凹槽,在所述外环气腔底部一体成型设有朝上延伸且向下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上端向上延伸至所述外环气腔内并位于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并且所述凹槽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连接所述外环气腔的内环壁和外环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气腔的底面包括上平面段和两个下导流面,每个所述下导流面为一侧高、另一侧低的倾斜面或弧形面,并且每个所述下导流面的低一侧连接所述凹槽,高一侧连接所述上平面段;两个所述进气口分别开设于两个下导流面的低一侧,或者两个所述进气口开设于所述内环壁并分别靠近两个所述下导流面的低一侧布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环腔的底部开设有供空气通过的两个二次空气通道,两个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分别位于所述中心气腔的相对两外侧,每个所述二次空气通道连通所述内环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流板,在所述外环气腔内设有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进气口的出气方向上方的两个导流板,两个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凹槽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凹槽的上端相对两侧,或者两个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凹槽的一端相连并抵接或连接所述凹槽的顶部;在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导流板的径向内侧之间留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和/或,在所述导流板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通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板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环壁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凹槽的一端与所述凹槽的侧壁上端一体成型;或者,在所述外环气腔内设有位于所述凹槽相对两外侧的两个支撑部,所述导流板的径向外侧抵接所述外环气腔的外环壁,并且所述导流板远离所述凹槽的一端抵接或连接所述支撑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导流板的底面设置上导流面,所述上导流面为靠近所述凹槽一侧低、另一侧高的倾斜面或弧形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引射管组件,所述引射管组件包括:两个外引射管,同向设置于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并分别连通两个所述进气口;内引射管,设置于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并位于两个所述外引射管之间,所述内引射管的出口连通所述中心气腔,并且所述内引射管的入口朝向所述凹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进气口开设于所述内环壁并分别靠近所述凹槽布置,两个所述外引射管水平同向设置,每个所述外引射管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内环腔底部和所述内环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分火器本体的底部固设有朝下延伸的下分隔部,所述下分隔部位于两个所述外引射管的入口进气前侧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引射管包括竖直段和横向段,所述竖直段竖直贯穿所述中心气腔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横向段固设于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并位于所述竖直段与所述凹槽之间,所述中心气腔通过所述竖直段连通所述横向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固设有朝下延伸的第一定位柱和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柱,第一定位柱位于所述凹槽,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
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燃烧器,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燃烧器,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分火器,所述分火器包括分火器本体和引射管组件,所述引射管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的内引射管和两个外引射管;底座,设置于所述分火器下方,所述底座设有外环气道和内环气道,所述外环气道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外引射管的入口,所述内环气道连通所述内引射管的入口,在所述底座与所述分火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的间距,所述间距连通所述分火器的二次空气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气道包括内环进气管和内环出气座,所述内环出气座竖向固设于所述底座顶部并位于所述凹槽正下方,所述内环进气管横向固设于所述底座的底部,并且所述内环进气管通过所述内环出气座连通所述内引射管的入口;所述外环气道包括外环进气座和同向且竖直布置的两个外环出气座,两个所述外环出气座固设于所述底座顶部远离所述内环出气座的一侧,所述外环进气座固设于所述底座的底部,所述外环进气座分别通过两个所述外环出气座与两个所述外引射管的入口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分火器本体与所述外环气道顶部和所述内环气道顶部之间分别设有定位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相配合插接的凸起部和定位槽,在所述外环气道的外环出气座顶部和所述内环气道的内环出气座顶部分别固设有朝上延伸的所述凸起部,在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的定位柱上开设有朝下开口的所述定位槽;或者,在所述外环气道的外环出气座顶部和所述内环气道的内环出气座顶部分别开设有朝上开口的所述定位槽,所述分火器本体底部的定位柱构成所述凸起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上进风燃烧器,通过在外环气腔的底部或内环壁开设有相邻布置的两个进气口,两个外引射管同向设置于分火器底部并分别连通两个进气口,分火器的中心气腔通过设置于两个外引射管之间的内引射管,在确保燃烧器的直径较小和制造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增大外环气腔的单位进气面积,提高燃烧器的热负荷;
2、通过在分火器本体的外环气腔底部一体成型设置朝上延伸且朝下开口的凹槽,凹槽作为上分隔部,可以起到隔断外环气腔和两个进气口的作用,以将从两个进气口流出的混合气隔开,确保从两个进气口流出的混合气互不干扰,此外,而且凹槽还可以与燃烧器上的底座起定位作用和/或容纳底座上的内环出气座的作用;
3、通过将两个外引射管水平同向设置,每个外引射管分别固定连接内环腔的底部和内环壁,实现将两个外引射管布置在内环壁径向内侧,相比于将两个外引射管横向固定在外环气腔底部,可使分火器与外引射管连接为一体后的竖直厚度更薄,减少竖直方向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分火器的结构示意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分火器的结构示意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分火器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分火器竖直方向的剖视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火器竖直方向的剖视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燃烧器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分火器,11-中心气腔,12-外环气腔,1201-内环壁,1202-外环壁,121-进气口,122-上分隔部,123-上平面段,124-下导流面,125-下平面段,13-内环腔,131-二次空气通道,132-安装口,14-下分隔部,15-间隙,17-凹槽,181-第一定位柱,182-第二定位柱;21-内引射管,211-竖直段,212-横向段,22-外引射管,221-吸气收缩段,222-直管段,223-扩压段;31-外火盖,311-外混气室,312-外火孔,313-切槽,314-装饰部,32-内火盖,321-内混气室,322-内火孔;4-导流板;5-底座,51-间距,521-外环进气座,522-外环出气座,523-外环喷嘴,531-内环进气管,532-内环出气座,533-内环喷嘴,54-固定座,541-装配孔;61-凸起部,62-定位槽;7-点火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实施例1
参考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燃烧器的分火器,分火器包括分火器本体1,其中分火器本体1包括中心气腔11、外环气腔12和内环腔13,中心气腔11设置于分火器本体1的中心位置处,内环腔13设置于中心气腔11与外环气腔12之间。在外环气腔12的底部或内环壁1201开设有相邻布置的两个进气口121,以增大外环气腔12的单位进气面积,在确保燃烧器的直径较小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燃烧器外环火的热效率和热负荷。
分火器本体1还包括凹槽17,在外环气腔12底部一体成型设有朝上凹陷且向下开口的凹槽17,凹槽17的上端向上延伸至外环气腔12内并位于两个进气口121之间,并且凹槽17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连接外环气腔12的内环壁1201和外环壁1202,以将外环气腔12和两个进气口121进行隔断。可见,凹槽17作为上分隔部122,可以起到隔断外环气腔12和两个进气口121的作用,以将从两个进气口121流出的混合气隔开,确保从两个进气口121流出的混合气互不干扰,此外,而且凹槽17还可以与燃烧器上的底座起定位作用和/或容纳底座上的内环出气座的作用。
参考图3,外环气腔12的底面包括一个上平面段123和两个下导流面124,每个下导流面124为一侧高、另一侧低的倾斜面或弧形面,并且每个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连接凹槽17,高一侧连接上平面段12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进气口121开设在内环壁1201并靠近两个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的位置处,以确保两个进气口121分别靠近两个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布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两个进气口121分别开设在两个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由此,通过设置下导流面124,并且将进气口121设计为靠近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布置,使得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从两个进气口121流出后,一来使混合气能够沿着下导流面124顺滑向上运动流向上平面段123,以使外环气腔12快速充填满混合气,在此过程中,利于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均匀,使燃烧更充分;二来使混合气沿着下导流面124顺滑向上运动流向外火盖31,利于高外火盖31的外出气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外环气腔12的底面还包括低于上平面段123的下平面段125,两个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通过下平面段125相连接,凹槽17一体成型设置在下平面段125上,并且凹槽17将下平面段125分割沿周向方向间隔布置的左右两部分,两个进气口121开设在内环壁1201并分别位于左右两部分上方。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省去下平面段125。
参考图1,在内环腔13的底部开设有供空气通过的两个二次空气通道131,两个二次空气通道131分别位于中心气腔11的相对两外侧,每个二次空气通道131连通内环腔13,这样,通过两个二次空气通道131,可实现为燃烧器的内环火径向外侧和外环火径向内侧提供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同时加大二次空气单位通气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提高燃烧热效率,降低烟气中CO含量。
可选地,每个二次空气通道131优选为弧形通气口,弧形通气口沿内环腔13的周向方向布置,并且弧形通气口在周向方向的长度大于内环腔13底部周长的四份之一且小于二分之一,以确保燃烧器具有较大的二次空气单位面积。另外,在内环腔13的底部设有供点火组件7穿过的安装口132,安装口132设置于两个外引射管22之间并远离凹槽17布置,以防止供点火组件7的安装与燃分火器中
参考图1和图3,分火器还包括导流板4,在外环气腔12内设有分别位于两个进气口121的出气方向上方的两个导流板4,两个导流板4靠近凹槽17的一端分别连接凹槽17的上端相对两侧,或者两个导流板4靠近凹槽17的一端相连并抵接或连接凹槽17的顶部。在内环壁1201与导流板4的径向内侧之间留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15。燃烧器工作时,从进气口121流出的混合气,在导流板4的作用下,一部分混合气沿着下导流面124顺滑向上运动,一来使整个外环气腔12快速充填满混合气,二来使得流向外环气腔12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均匀、更充分;另一部混合气从间隙15向上流向外环盖31,提高外环盖31中外火孔312的出气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板4的径向外侧与外环壁1202一体成型,并且导流板4靠近凹槽17的一端与凹槽17的侧壁上端一体成型,以使导流板4与分火器本体1连接为一体,便于一体浇铸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导流板4与分火器本体1设计为分体结构,此时,需要在外环气腔12内固设有位于凹槽17相对两外侧的两个支撑部,安装时,导流板4的径向外侧抵接外环气腔12的外环壁1202,径向内侧与内环壁1201之间留有间隙15,并且导流板4的一端连接凹槽17的侧壁上端或顶部,另一端抵接或连接支撑部。当然,还可以将两个导流板4靠近凹槽17的一端相连,当两个导流板4固定连接为一整体后,位于凹槽17顶部并抵接或连接凹槽17。
特别说明的是,为了达到梳气效果以及加大向上流动混合气量,可以在导流板4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通孔,多个通孔沿导流板4在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当然,还可以设计为将导流板4上的多个通孔替代内环壁1201与导流板4之间的间隙15。
此外,为了提升导流板4对混合气的导流效果,可以在导流板4的底面设置上导流面(图中未示出),上导流面42由为由凹槽17往上平面段123且向上倾斜或弯曲的倾斜面或弧形面。
参考图2,分火器还包括引射管组件(图中未示出),引射管组件包括两个外引射管22和一个内引射管21,两个外引射管22同向设置于分火器本体1底部并分别连通两个进气口121。内引射管21设置于分火器本体1底部并位于两个外引射管22之间,内引射管21的出口连通中心气腔11,内引射管21的入口朝向凹槽17。由此,通过将内引射管21的入口朝向凹槽17,便于利用凹槽17的空间来容纳底座5上的内环出气座532的作用,方便内引射管21的入口与内环出气座532通过内环喷嘴523相连接且连通,参考图8。
在本实施例中,内引射管21和两个外引射管22与分火器本体1采用浇铸工艺一体加工成型,以使分火器本体1与引射管组件连接为一体,便于快速加工成型,同时保证引射管与分火器本体1的连接处的气密性。
参考图2-3,两个进气口121开设于内环壁1201并靠近凹槽122布置,两个外引射管22水平同向设置,每个外引射管22分别固定连接内环腔13的底部和内环壁1201,这样,使得两个外引射管22均布置在内环壁1201径向内侧。相比于将两个外引射管22横向固定在外环气腔12底部,本实施例将每个外引射管22横向固定在内环腔13底部并位于内环壁1201径向内侧,使分火器本体1与外引射管22连接为一体后的竖直厚度更薄,减少竖直方向的占用空间。
由于两个外引射管22水平同向设置,两者之间的距离较小,在引射一次空气时容易发生相互干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两个外引射管22的一次空气互不干扰,提高每个引射管22的一次空气引射量,参考图2,在分火器本体1的底部固设有朝下延伸的下分隔部14,下分隔部14位于两个外引射管22的入口进气前侧之间,并且下分隔部14与分火器本体1一体浇铸成型,这样,下分隔部14起到将两个外引射管的一次空气隔开的作用,使两个外引射管的一次空气互不干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省去下分隔部14。
本实施例中,两个外引射管22均为喉管,参考图4,喉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气收缩段221、直管段222和扩压段223,直管段222的一端连通吸气收缩段221,另一端通过扩压段223连通对应进气口12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两个外引射管22均设计为直管,当然,还可以设计为其中一个外引射管22设计为直管,另一个外引射管22设计为喉管。当外引射管22为直管时,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气收缩段221和直管段222,吸气收缩段221通过直管段222连通对应进气口121。
参考图5,内引射管21包括竖直段211和横向段212,竖直段211竖直贯穿中心气腔11的底部中心位置,并且竖直段211的上端向上延伸至中心气腔11内并且相互连通。横向段212固设于分火器本体1底部并位于竖直段211与凹槽17之间,横向段212的出气端与竖直段211的下端相连通,并且横向段212的进气端朝向凹槽17,以便于借助凹槽17的空间,适于装配内环出气座532和内环喷嘴523。可选地,竖直段211为直管,横向段为直管或喉管。
参考图2,分火器本体1还包括第一定位柱181和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柱182,其中第一定位柱181位于凹槽17内,且其上端固定连接凹槽17的槽顶面,下端向下延伸。其中两个第二定位柱182固设于分火器本体1底部远离凹槽17的一侧。由此,通过在凹槽17内固设于朝下延伸的第一定位柱181,实现充分利用凹槽17的空间的同时,通过凹槽17与第一定位柱181配合,使得凹槽17能够起到对分火器的安装进行定位、限位作用。
实施例2
参考图6-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其包括底座5和如实施例1所述的分火器。分火器包括分火器本体1和引射管组件,引射管组件包括固设于分火器本体1底部的内引射管21和两个外引射管22。底座5设置于分火器下方,在底座5上设有外环气道(图中未示出)和内环气道(图中未示出),外环气道分别连通两个外引射管22的入口,内环气道连通内引射管21的入口,在底座5与分火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的间距51,间距51连通分火器的二次空气通道131。
由此,通过在分火器下方设置底座5,便于将分火器稳固可靠在灶具壳体内,并且通过在底座5与分火器之间的间距51,实现为二次空气通道131提供二次空气的同时,减少分火器与底座5之间的接触面积,利于降低分火器向下传输热量损失。
参考图8-10,内环气道包括内环进气管531、内环出气座532和内环喷嘴533,内环进气管531横向固设于底座5的底部并连通内环气源。内环出气座532竖向固设于底座5顶部并位于凹槽17正下方,并且内环出气座532的下端连通内环进气管531,上端通过内环喷嘴533连通内引射管21的入口。
外环气道包括外环进气座521、同向且竖直布置的两个外环出气座522和两个外环喷嘴523,其中,两个外环出气座522固设于底座5顶部远离内环出气座532的一侧。外环进气座521固设于底座5的底部,并且外环进气座521分别通连通两个外环出气座522的下端和外环气源,两个外环出气座522通过两个外环喷嘴523分别与两个外引射管22的入口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外环出气座522顶部和内环出气座532顶部分别抵接或连接分火器本体1,以实现通过两个外环出气座522和内环出气座532配合,起到稳定可靠支撑分火器本体1的支撑作用,并使底座5与分火器之间能够形成可供气通过的间距51。
参考图8-9,燃烧器还包括多个定位结构(图中未示出),在分火器本体1与外环气道顶部和内环气道顶部之间分别设有定位结构。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包括相配合插接的凸起部61和定位槽62,在两个外环出气座522顶部和内环出气座532顶部分别固设有朝上延伸的凸起部61,在分火器本体1底部的定位柱上开设有朝下开口的定位槽62,即在第一定位柱181和两个第二定位柱182上分别设有朝下开口的定位槽62,参考图2。
安装时,内环出气座532的上端插设于凹槽17内,并使内环出气座532顶部的凸起部61与第一定位柱181上的定位槽62相配合插接,可见,凹槽17不仅可以起到容纳内环出气座532的作用,而且通过凹槽17内的第一定位柱181与底座5的凸起部61配合,使凹槽17还可以起到对分火器的安装进行定位、限位作用。两个外环出气座522顶部的凸起部61与两个第二定位柱182上的定位槽62相配合插接。由此,通过三个定位结构配合,使得分火器稳定可靠安装在底座5上,防止出现周向方向的移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凸起部61和定位槽62的设置位置调换,在外环出气座522顶部和内环出气座532顶部分别开设有朝上开口的定位槽62,分火器本体1底部对应设有朝下延伸的三个凸起部61,该三个凸起部61由分火器本体1底部的第一定位柱181和两个第二定位柱182构成。
参考图6-8,燃烧器还包括点火组件7,底座5对应安装口132的位置处设有固定座54。固定座54设有适于装配点火组件7的装配孔541,点火组件7竖向穿设于安装口132,且其下端与固定座54的装配孔541相配合插接,上端延伸至内环腔13上方并位于内外火盖之间,用于点燃从内火盖32流出的燃气。当然,点火组件7除了具有点火功能外,还可以集成有熄火保护功能,用于检测燃烧器是否熄火。
参考图6-8,燃烧器还包括火盖组件,火盖组件包括外火盖31和内火盖32,外火盖31盖设于外环气腔12的顶部开口处,并且外火盖31的外混气室311连通外环气腔12。内火盖32盖设于中心气腔11的顶部开口处,并且内火盖32的内混气室321连通中心气腔11。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火盖32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连通内混气室321的多个内火孔322,当混合气在内火孔322处点火燃烧时,形成内环火。在外火盖31的外侧壁周向设有连通外混气室311的多个外火孔313,当混合气在外火孔313处点火燃烧时,形成外圈外环火,外圈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补给由燃烧器径向外侧的空气提供。可选地,在外火盖31的顶部内侧周向设有多个切槽313,每个切槽313连通外混气室311,当混合气在切槽313处点火燃烧时,形成内圈外环火,内圈外环火的二次空气补给由从二次空气通道131向上流出的空气提供。由此,通过内圈外环火和外圈外环火配合,使得锅具加热更均匀。
为了提高外火盖31的外观美观性或装饰性能,在外火盖31顶部安装有呈环形的装饰部314,装饰部314将外火盖31顶部分隔为内外两侧,全部切槽31周向间隔均布在外火盖31顶部内侧,即全部切槽31位于装饰部314的径向内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火器本体(1),所述分火器本体(1)包括:中心气腔(11);
外环气腔(12),在所述外环气腔(12)的底部或内环壁(1201)开设有相邻布置的两个进气口(121);
内环腔(13),设置于所述中心气腔(11)与所述外环气腔(12)之间;
凹槽(17),在所述外环气腔(12)底部一体成型设有朝上延伸且向下开口的凹槽(17),所述凹槽(17)的上端向上延伸至所述外环气腔(12)内并位于两个所述进气口(121)之间,并且所述凹槽(17)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分别连接所述外环气腔(12)的内环壁(1201)和外环壁(12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气腔(12)的底面包括上平面段(123)和两个下导流面(124),每个所述下导流面(124)为一侧高、另一侧低的倾斜面或弧形面,并且每个所述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连接所述凹槽(17),高一侧连接所述上平面段(123);
两个所述进气口(121)分别开设于两个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或者两个所述进气口(121)开设于所述内环壁(1201)并分别靠近两个所述下导流面(124)的低一侧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环腔(13)的底部开设有供空气通过的两个二次空气通道(131),两个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31)分别位于所述中心气腔(11)的相对两外侧,每个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31)连通所述内环腔(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板(4),在所述外环气腔(12)内设有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进气口(121)的出气方向上方的两个导流板(4),两个所述导流板(4)靠近所述凹槽(17)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凹槽(17)的上端相对两侧,或者两个所述导流板(4)靠近所述凹槽(17)的一端相连并抵接或连接所述凹槽(17)的顶部;
在所述内环壁(1201)与所述导流板(4)的径向内侧之间留有供气体通过的间隙(15),和/或,在所述导流板(4)上设有供气体通过的多个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4)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环壁(1202)一体成型,并且所述导流板(4)靠近所述凹槽(17)的一端与所述凹槽(17)的侧壁上端一体成型;
或者,在所述外环气腔(12)内设有位于所述凹槽(17)相对两外侧的两个支撑部,所述导流板(4)的径向外侧抵接所述外环气腔(12)的外环壁(1202),并且所述导流板(4)远离所述凹槽(17)的一端抵接或连接所述支撑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流板(4)的底面设置上导流面,所述上导流面为靠近所述凹槽(17)一侧低、另一侧高的倾斜面或弧形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射管组件,所述引射管组件包括:两个外引射管(22),同向设置于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并分别连通两个所述进气口(121);
内引射管(21),设置于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并位于两个所述外引射管(22)之间,所述内引射管(21)的出口连通所述中心气腔(11),并且所述内引射管(21)的入口朝向所述凹槽(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气口(121)开设于所述内环壁(1201)并分别靠近所述凹槽(17)布置,两个所述外引射管(22)水平同向设置,每个所述外引射管(22)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内环腔(13)底部和所述内环壁(1201)。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火器本体(1)的底部固设有朝下延伸的下分隔部(14),所述下分隔部(14)位于两个所述外引射管(22)的入口进气前侧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引射管(21)包括竖直段(211)和横向段(212),所述竖直段(211)竖直贯穿所述中心气腔(11)的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横向段(212)固设于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并位于所述竖直段(211)与所述凹槽(17)之间,所述中心气腔(11)通过所述竖直段(211)连通所述横向段(21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固设有朝下延伸的第一定位柱(181)和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柱(182),第一定位柱(181)位于所述凹槽(17)内,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182)位于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远离所述凹槽(17)的一侧。
12.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火器,所述分火器包括分火器本体(1)和引射管组件,所述引射管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的内引射管(21)和两个外引射管(22);
底座(5),设置于所述分火器下方,所述底座(5)设有外环气道和内环气道,所述外环气道分别连通两个所述外引射管(22)的入口,所述内环气道连通所述内引射管(21)的入口,在所述底座(5)与所述分火器之间形成有供空气的间距(51),所述间距(51)连通所述分火器的二次空气通道(13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气道包括内环进气管(531)和内环出气座(532),所述内环出气座(532)竖向固设于所述底座(5)顶部并位于所述凹槽(17)正下方,所述内环进气管(531)横向固设于所述底座(5)的底部,并且所述内环进气管(531)通过所述内环出气座(532)连通所述内引射管(21)的入口;
所述外环气道包括外环进气座(521)和同向且竖直布置的两个外环出气座(522),两个所述外环出气座(522)固设于所述底座(5)顶部远离所述内环出气座(532)的一侧,所述外环进气座(521)固设于所述底座(5)的底部,所述外环进气座(521)分别通过两个所述外环出气座(522)与两个所述外引射管(22)的入口相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火器本体(1)与所述外环气道顶部和所述内环气道顶部之间分别设有定位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相配合插接的凸起部(61)和定位槽(62),在所述外环气道的外环出气座(522)顶部和所述内环气道的内环出气座(532)顶部分别固设有朝上延伸的所述凸起部(61),在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的定位柱上开设有朝下开口的所述定位槽(62);
或者,在所述外环气道的外环出气座(522)顶部和所述内环气道的内环出气座(532)顶部分别开设有朝上开口的所述定位槽(62),所述分火器本体(1)底部的定位柱构成所述凸起部(6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57201.2U CN218455223U (zh) | 2022-07-07 | 2022-07-07 |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57201.2U CN218455223U (zh) | 2022-07-07 | 2022-07-07 |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55223U true CN218455223U (zh) | 2023-02-07 |
Family
ID=85122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757201.2U Active CN218455223U (zh) | 2022-07-07 | 2022-07-07 |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55223U (zh) |
-
2022
- 2022-07-07 CN CN202221757201.2U patent/CN2184552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62523B (zh) | 一种引射力强的燃气燃烧器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的燃气灶 | |
CN112161268A (zh) | 一种炉头和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112781042A (zh) | 一种上进风炉头和具有该炉头的燃烧器 | |
CN112240549A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218455223U (zh) |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 |
CN107940453B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18455222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09876923U (zh) | 太极式燃烧系统 | |
CN115234909A (zh) | 一种分火器及其燃烧器 | |
CN218455221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218409923U (zh) | 一种上进风单分流腔的灶具燃烧器 | |
CN109724082B (zh) | 一种高效燃烧器 | |
CN214581069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1822508U (zh) |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 |
CN215175040U (zh) | 一种上进风炉头和具有该炉头的燃烧器 | |
CN214406049U (zh) | 分气盘、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15336313U (zh) | 一种炉头和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11372403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211372404U (zh) | 一种完全上进风式燃烧器 | |
CN222651354U (zh) | 一种分火器及其上进风内焰燃烧器 | |
CN114877333A (zh) | 三环火分火器及上进风燃烧器 | |
CN219571921U (zh) | 分火器及燃烧器 | |
CN215863381U (zh) | 燃烧器和燃气灶 | |
CN220269370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219414750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