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51050U - 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51050U CN218451050U CN202222516255.6U CN202222516255U CN218451050U CN 218451050 U CN218451050 U CN 218451050U CN 202222516255 U CN202222516255 U CN 202222516255U CN 218451050 U CN218451050 U CN 2184510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dissipation module
- power supply
- temperature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包括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分别设置于电源设备的壳体内外两侧;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相连通设置,以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内部与外界形成用于散热的热量流动路径。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设置相连通的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改善了密闭腔体空气温度场的问题;通过热力学原理,有效降低电源设备密闭腔体的空气温度,从而提高其密闭腔体中电气器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内环温是指密闭的电源设备中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在内部循环而形成的内部环境温度,即电源设备内部积热产生的温度。现有的电源设备在进行工作时,其内环温能够达到95℃以上,而一般的电气元件的工作温度上限在85℃左右,从而较高的内环温会导致电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所以,现在急需一种能够降低电源设备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电源设备内部温度的降温系统。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包括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分别设置于电源设备的壳体内外两侧;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相连通设置,以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内部与外界形成用于散热的热量流动路径。
优选的,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呈L形设置,以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内外形成相互垂直的热量流动路径。
优选的,所述内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内冷风扇和至少一个内冷散热器;所述内冷散热器贴合安装于电源设备的壳体第一侧壁的内侧,所述内冷风扇安装于所述内冷散热器的一侧,且所述内冷风扇的风向朝向第一侧壁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外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外冷风扇和至少一个外冷散热器;所述外冷散热器贴合安装于第一侧壁的外侧;所述外冷风扇安装于所述外冷散热器相邻于第一侧壁的任一侧,以使得所述外冷风扇的风向与所述内冷风扇的风向垂直。
优选的,所述内冷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基板,所述外冷散热器包括第二散热基板,所述第一散热基板和所述第二散热基板为同一块散热基板的两个部分。
优选的,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位于电源设备内的主功率器件上方。
优选的,所述内环温的降温系统还包括主功率散热器;所述主功率散热器设置于电源设备的壳体侧壁,且与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正对,以用于对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进行散热。
优选的,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均安装于主功率PCBA,所述主功率PCBA贴合设置于所述主功率散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通过设置相连通的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改善了密闭腔体空气温度场的问题,通过热力学原理,有效降低电源设备密闭腔体的空气温度,从而提高其密闭腔体中电气器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源设备的温升曲线。
图中:壳体100、主功率器件200、主功率PCBA210、内冷散热器31、内冷风扇32、外冷散热器33、外冷风扇34、主功率散热器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包括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分别设置于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外两侧;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相连通设置,以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与外界形成用于散热的热量流动路径。
可以理解的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在自然状态下,热永远都只能由热处转到冷处。本实施例通过将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进行相连通设置,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与外界环境形成相连通的热量流动路径。从而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的热量可以散发至外界环境中,进而降低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的温度,以保证电源设备的功率器件的工作稳定性。
具体的,电源设备在采用传统散热时,其内环温可达95℃以上,而电源设备外部的环境的温度一般在45°以下,从而通过本申请中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的相连通设置,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来实现对电源设备的内环温进行降温。
具体的,如图2所示,图中A曲线是电源设备采用传统散热时的内部温升曲线,图中B曲线是本申请中电源设备的内部温升曲线。从而在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达到温度平衡时,采用本申请的散热方式比传统散热方式,可以使电源设备的内部温度进行有效的降低。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呈L形设置,以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外形成相互垂直的热量流动路径。
具体的,如图1所示,内散热模块对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的热量流动路径为水平,外散热模块对内散热模块排出的热量的流动路径竖直。从而在内散热模块将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的热量排出至外散热模块时,外散热模块可以有效的将热量排至外界上方,以实现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与外界进行循环的热量流动。
可以理解的,电源设备在采用传统的散热方式时,其内部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可达95℃以上;而采用本申请的散热方式后,其内部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可降低至85℃以下;即电源设备中功率器件正常工作的极限温度以下。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均位于电源设备内的主功率器件200上方;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将电源设备的壳体100内部的热量进行排出,进而加快内环温的降温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主功率器件200于壳体100内部产生的热量会向上进行升腾;从而通过将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设置于主功率200的上方,可以更加方便进行热量的排出。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内冷风扇32和至少一个内冷散热器31;内冷散热器31贴合安装于电源设备的壳体100第一侧壁的内侧,内冷风扇32安装于内冷散热器31的一侧,且内冷风扇32的风向朝向第一侧壁的内侧。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设备的壳体100的第一侧壁是指壳体100的背部侧壁,主要用于进行功率器件的散热。内散热模块中内冷风扇32和内冷散热器31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图1所示,内冷风扇32和内冷散热器3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外冷风扇34和至少一个外冷散热器33;外散热器贴合安装于第一侧壁的外侧;外冷风扇34安装于外冷散热器33相邻于第一侧壁的任一侧,以使得外冷风扇34的风向与内冷风扇32的风向垂直。
可以理解的是,外散热模块中外冷风扇34和外冷散热器33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图1所示,外冷风扇34和外冷散热器3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还可以理解的是,外冷风扇34的安装方位有多种,其中,优选为外冷风扇34安装于外冷散热器33的下部侧壁,以使得外冷风扇34的风向竖直向上以垂直于内冷风扇32的水平风向。从而可以借助热量的升腾,进一步的提高外冷风扇34的冷却效果。
具体的,内冷散热器31包括第一散热基板,外冷散热器33包括第二散热基板,第一散热基板和第二散热基板一体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内冷散热器31和外冷散热器33共用同一块散热基板。散热基板可以呈L形,从而内冷散热器31和外冷散热器33分别占用散热基板向垂直的两段,以使得散热基板被分割成第一散热基板和第二散热基板。通过内冷散热器31和外冷散热器33的共用散热基板,可以有效的保证形成稳定的热量流动路径,从而更方便进行内环温的降温。
还可以理解的是,内冷散热器31和外冷散热器33均包括若干散热齿片。为了进一步的方便进行冷却,内冷散热器31和外冷散热器33的散热齿片相互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源设备在采用本申请的散热方式后,可以将内环温的峰值降低ΔT的温度。ΔT一般在10℃以上。ΔT的值可以根据内冷散热器31以及外冷散热器33的有效散热面积和/或内冷风扇32以及外冷风扇33的风量来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还包括主功率散热器35;主功率散热器35设置于电源设备的壳体100侧壁,且与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200正对,以用于对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200进行散热。
具体的,如图1所示,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200均安装于主功率PCBA210,主功率PCBA210贴合设置于主功率散热器35,以使得主功率器件200通过主功率PCBA210将热量传递至主功率散热器35以进行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设备的传统散热方式是将主功率器件200通过主功率散热器35进行冷却。但仍有大量的次发热器件与外界没有直接的传导路径,只能够将热量散热至电源设备密封的壳体100内,致使电源设备内部空气的焓值升值,进而导致内环温升高至95℃以上。从而电源设备在采用了本申请的降温系统后,可以有效的实现电源设备的壳体100的内部热量与外界进行流动释放,使得电源设备的内环温可以有效的保持在85℃以下。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散热模块和外散热模块;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分别设置于电源设备的壳体内外两侧;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相连通设置,以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内部与外界形成用于散热的热量流动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呈L形设置,以使得电源设备的壳体内外形成相互垂直的热量流动路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内冷风扇和至少一个内冷散热器;所述内冷散热器贴合安装于电源设备的壳体第一侧壁的内侧,所述内冷风扇安装于所述内冷散热器的一侧,且所述内冷风扇的风向朝向第一侧壁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散热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外冷风扇和至少一个外冷散热器;所述外冷散热器贴合安装于第一侧壁的外侧;所述外冷风扇安装于所述外冷散热器相邻于第一侧壁的任一侧,以使得所述外冷风扇的风向与所述内冷风扇的风向垂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冷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基板,所述外冷散热器包括第二散热基板,所述第一散热基板和所述第二散热基板为同一块散热基板的两个部分。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散热模块和所述外散热模块位于电源设备内的主功率器件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温的降温系统还包括主功率散热器;所述主功率散热器设置于电源设备的壳体侧壁,且与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正对,以用于对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进行散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环温的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源设备的主功率器件均安装于主功率PCBA,所述主功率PCBA贴合设置于所述主功率散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16255.6U CN218451050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516255.6U CN218451050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51050U true CN218451050U (zh) | 2023-02-03 |
Family
ID=85081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516255.6U Active CN218451050U (zh) | 2022-09-22 | 2022-09-22 | 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51050U (zh) |
-
2022
- 2022-09-22 CN CN202222516255.6U patent/CN2184510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724959A (zh) | 熱電致冷模組與包含熱電致冷模組的散熱裝置 | |
US20070107441A1 (en) | Heat-dissipating unit and related liquid cooling module | |
TWI772092B (zh) | 浸沒式冷卻系統 | |
CN207994912U (zh) | 电力电子功率柜 | |
CN112243339B (zh) | 一种双循环散热系统 | |
US20110192572A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207219278U (zh) | 一种电气设备及其散热结构 | |
CN207674759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装置 | |
CN218451050U (zh) | 一种内环温的降温系统 | |
CN221305738U (zh) | 逆变器 | |
CN211831667U (zh) | 电器盒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 |
US20050024824A1 (en) | Arrangement for cooling heat-generating computer components | |
CN210838441U (zh) | 一种应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装置 | |
CN112286325A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置散热器 | |
CN102297405A (zh) | 自体无方向循环散热装置 | |
CN219780001U (zh) | 一种逆变器 | |
CN103138183A (zh) | 一种密封式配电柜的半导体制冷散热装置 | |
CN213338634U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置散热器 | |
WO2023232064A1 (zh) |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 |
CN212529295U (zh) | 一种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 | |
CN215269268U (zh) | 一种集成式大功率散热模组 | |
CN211785712U (zh) | 一种电能表的底壳结构 | |
CN211702710U (zh) | 密封散热机箱 | |
CN209929439U (zh) | 一种动力电池水冷模组总成 | |
KR102001029B1 (ko) | 펠티에 소자를 이용한 태양광 발전 접속반 다이오드 모듈 방열 모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