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09972U - 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09972U CN218409972U CN202222685885.6U CN202222685885U CN218409972U CN 218409972 U CN218409972 U CN 218409972U CN 202222685885 U CN202222685885 U CN 202222685885U CN 218409972 U CN218409972 U CN 2184099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adsorption module
- flue
- carbon dioxide
- flue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烟道包括两根并联管道,管道两端设置有电动阀门,管道上设置检修口,并在管道内部设置有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模块,吸附模块包括框体和及其固定网,固定网布设在框体两侧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置吸附填料。本实用新型在管道内置吸附模块,管道中外侧烟气与吸附模块直接接触,其中的二氧化碳即可被吸附模块中的填料吸附;在管道内外侧烟气中形成二氧化碳浓度差,使得管道内侧的烟气会与外侧的烟气交换,进而内部的烟气也会与吸附模块接触,进而其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管道四周的吸附模块所捕集。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平行并联的管道,两个管道交替运行,实现在不停炉的情况下的二氧化碳连续捕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碳减排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焚烧电厂中,目前尚未大规模实施二氧化碳捕集,现有的二氧化碳捕集设想也基本是在烟气处理的末端,再串联加装二氧化碳吸附和在线再生设备,设备占地空间大,且二氧化碳吸附剂在线脱附再生的切换控制系统十分复杂。而在许多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厂内,烟气净化后,经过引风机引入烟囱的烟道长度很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实现对引风机至烟囱的较长一段烟道的充分利用,即在烟气通道的功能上,增加了对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装设在烟囱和引风机之间,所述烟道包括两根并联的管道,所述管道的两端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管道上设置检修口,并在所述管道的内部设置有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模块,所述吸附模块包括框体和设置在所述框体之间的固定网,所述固定网布设在所述框体两侧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置吸附填料。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吸附模块与所述管道之间可拆卸式相连。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框体呈环形结构,且该框体的外形与所述管道适配,所述框体为两个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管道内,所述吸附填料设置在两个所述框体之间并由所述固定网锁紧在所述框体上。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吸附填料中间设有通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采用两个平行并联的管道,替代原来的一个烟道,降低烟道的长度,同时,在烟道内置吸附模块,管道中外侧烟气与吸附模块直接接触,其中的二氧化碳即可被吸附模块中的填料吸附;随着烟气的前行,在二氧化碳浓度差的推动下,管道内侧的烟气会与外侧的烟气交换,进而内部的烟气也会与吸附模块接触,进而其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管道四周的吸附模块所捕集。
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平行并联的管道,两个管道交替运行,可以实现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替换工作,保障焚烧炉的连续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附填料的纵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附填料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装设在烟囱10和引风机20之间,其中,烟道包括两根并联的管道30,即管道30的两端分别与烟囱10和引风机20相连通。
其中,管道30的两端设置有电动阀门31,通过电动阀门31的控制可以实现管道30的打开或者关闭,并在管道30上设置检修口32,通过检修口32的设计,可以进行人工检修,以及人工拆卸、安装吸附模块40,方便其的检修与运维。
本实用新型还在管道30的内部设置有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模块40,吸附模块40包括框体和设置在框体之间的固定网41,固定网41布设在框体两侧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置吸附填料42。
使用时,可以通过电动开闭风门的控制系统,结合吸附填料42的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设置第一管道30与第二管道30的切换时间。
当第一管道30运行时,第一管道30上的2个电动开闭风门开启,第二管道30上的2个电动开闭风门关闭,电动开闭风门可以通过垃圾焚烧厂的DCS进行远程自动控制,烟气通过第一管道30被送入烟筒时,第一管道30内安装的装有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模块40吸附烟气中的二氧化碳。
当吸附一定时间后,第二管道30上的2个电动开闭风门开启,第一管道30上的2个电动开闭风门关闭。电动开闭风门可以通过垃圾焚烧厂的DCS进行远程自动控制,烟气通过第二管道30被送入烟囱10,这个过程中,第二管道30内安装的装有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模块40吸附烟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二管道30运行时,运维人员通过第一管道30上的检修口32进入第一管道30,将达到吸附容量的装有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模块40拆下,送出管道外进行二氧化碳的脱附再生,以供循环使用;并且在第一管道30内替换上新的或者经过二氧化碳脱附再生的装有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模块40。
当第二管道运行一定时间后,第一管道30上的2个电动开闭风门开启,第二管道30上的2个电动开闭风门关闭,电动开闭风门可以通过垃圾焚烧厂的DCS进行远程自动控制,此时,烟气又通过第一管道30被送入烟筒,即再次切换到烟气通过第一管道30被输送到烟囱10的状态。
此时,运维人员通过第二管道30上的检修人32进入第二管道30,将达到吸附容量的装有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模块40拆下,送出管道外进行二氧化碳的脱附再生,以供循环使用;并且在第二管道30内替换上新的或者经过二氧化碳脱附再生的装有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模块40。可以通过电动开闭风门的控制系统,结合二氧化碳固体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设置第一管道30与第二管道30的切换时间。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模块40与所述管道30之间可拆卸式相连。
具体,本实用新型的框体呈环形结构,且该框体的外形与所述管道30适配,所述框体为两个平行间隔设置在管道30内,吸附填料42设置在两个框体之间并由固定网41锁紧在框体上。
本实用新型还在吸附填料42中间设有通气孔,优选的该通孔可以是中间一个,也可以是均匀布设的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采用两个平行并联的管道30,替代原来的一个管道,同时,在管道内置吸附模块40,通过吸附模块40的吸附填料42,可以沿着管道30长度方向设置,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沿着其排放的方向被快速吸附,实现在不停炉的情况下的二氧化碳连续捕集。
而且采用两个管道30替代一个管道30,可以实现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替换工作,保障焚烧炉的连续运行。
最后,本申请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装设在烟囱和引风机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包括两根并联的管道,所述管道的两端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管道上设置检修口,并在所述管道的内部设置有吸附二氧化碳的吸附模块,所述吸附模块包括框体和设置在所述框体之间的固定网,所述固定网布设在所述框体两侧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置吸附填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模块与所述管道之间可拆卸式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呈环形结构,且该框体的外形与所述管道适配,所述框体为两个平行间隔设置于所述管道内,所述吸附填料设置在两个所述框体之间并由所述固定网锁紧在所述框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填料中间设有通气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85885.6U CN218409972U (zh) | 2022-10-12 | 2022-10-12 | 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85885.6U CN218409972U (zh) | 2022-10-12 | 2022-10-12 | 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09972U true CN218409972U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5001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85885.6U Active CN218409972U (zh) | 2022-10-12 | 2022-10-12 | 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09972U (zh) |
-
2022
- 2022-10-12 CN CN202222685885.6U patent/CN2184099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48809A (zh) | 智能化分体式空气处理系统 | |
CN106090945A (zh) | 一种处理含尘voc废气的蓄热式焚烧装置和方法 | |
CN106090928B (zh) | 离子能生活垃圾焚化处理装置及焚化处理方法 | |
CN105987376B (zh) | 一种燃料洁净燃烧和净化排放的燃烧设备 | |
CN103816765A (zh) | 有机废气吸附脱附净化一体机 | |
CN107461746A (zh) | 一种小型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炉及净化系统 | |
CN203140404U (zh) | 污泥干化车间的负压除臭系统 | |
CN218409972U (zh) | 一种具有碳捕集功能的生活垃圾发电厂烟道 | |
CN204806404U (zh) | 一种环保垃圾快速焚烧装置 | |
CN104907176B (zh) | 一种带有电极自清洗功能的烟气净化处理装置 | |
CN207422231U (zh) | 一种带有新型过滤装置的垃圾焚烧炉 | |
CN216897312U (zh) | 一种一体式集成固体废物处理装置 | |
CN202598538U (zh) | 全封闭式焚烧炉 | |
CN206055631U (zh) | 离子能生活垃圾焚化处理装置 | |
CN206837782U (zh) | 一种低成本的活性炭脱硫脱硝设备 | |
CN211069365U (zh) | 一种一体式废气处理装置 | |
CN116531937A (zh) | 一种可原位再生的scr反应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2268908U (zh) | 一种能实现防扬尘及净化效果的干污泥转运系统 | |
CN212855074U (zh) | 高效超净模块化除尘器 | |
CN206934994U (zh) | 一种工厂一氧化碳废气无烟处理装置 | |
CN204619645U (zh) | 一种用于锅炉的自动除尘脱硫系统 | |
KR200479084Y1 (ko) | 유해가스 배출 방지용 소각장치 | |
CN113440978A (zh) | 一种工业废气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06563351A (zh) | 立式模块化烟气脱硫脱硝吸附再生一体化系统 | |
CN207622051U (zh) | 一种烟囱清灰仿生机器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100120 1001-5, unit 1, 10 / F, building 36, Deshengmenwa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Desheng Park) Patentee after: Zhongcheng Institute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20 1001-5, unit 1, 10 / F, building 36, Deshengmenwa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Desheng Park) Patentee before: Zhongchengyuan (B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