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92370U - 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392370U CN218392370U CN202221264672.XU CN202221264672U CN218392370U CN 218392370 U CN218392370 U CN 218392370U CN 202221264672 U CN202221264672 U CN 202221264672U CN 218392370 U CN218392370 U CN 2183923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edimentation
- settling
- water inlet
- part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包括箱体;沉淀组件,其设置在箱体内,沉淀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沉淀板,多个沉淀板均朝同一方向倾斜,相邻的两个沉淀板之间形成沉淀通道;第一分隔板,其位于沉淀通道的底部,第一分隔板将沉淀通道沿沉淀板的排列方向依次分隔为沉淀区和进水区,第一分隔板与沉淀板的倾斜方向一致,沉淀区位于第一分隔板倾斜的一侧;第一进水构件,其位于进水区内,第一进水构件的出水方向朝上,本实用新型实现进水过程和沉淀过程的功能分区,减少了废水夹带污泥往上流的情况,而且减少废水持续进入时对沉降过程的影响,提高污泥沉降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斜板分区沉淀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沉淀池中往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沉淀斜板,每两块沉淀斜板间有一个很浅的沉淀浅层,污水自下往上流动,夹杂在污水内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在该沉淀浅层中沉降并与水体分离,随后沿斜板表面往下沉入沉淀池的底部,但是,现有的沉淀池中,因为污水源源不断的从沉淀板之间往上流入,当污泥与水体分离并沿沉淀板斜面向下沉降时,污水始终向上冲击并会夹带沉降中的污泥再次上流,导致污泥需要进行再次沉降,污泥的沉降效率低,而且水体可能会裹挟污泥从出水口排出,废水处理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包括:箱体;沉淀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沉淀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沉淀板,多个所述沉淀板均朝同一方向倾斜,相邻的两个沉淀板之间形成沉淀通道;第一分隔板,其位于所述沉淀通道的底部,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沉淀通道沿所述沉淀板的排列方向依次分隔为沉淀区和进水区,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沉淀板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倾斜的一侧;第一进水构件,其位于所述进水区内,所述第一进水构件的出水方向朝上。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相邻的两个沉淀板之间形成沉淀通道,沉淀通道的底部具有出泥口,第一分隔板位于沉淀通道的底部,并将沉淀通道底部沿沉淀板的排列方向依次分隔为沉淀区和进水区,废水通过第一进水构件排入进水区,并沿进水区向上地流入到沉淀通道内,沉淀通道斜向上延伸,废水内裹挟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掉至沉淀板与出泥口之间呈钝角的斜面上,并沿该斜面下滑并沉落于沉淀区内,使得废水与污泥在沉淀通道中相互运动并分离,而上清液持续均匀上流,第一分隔板起到引导水流方向的作用,并且分隔形成单独的沉淀区,实现进水过程和沉淀过程的功能分区,减少了废水夹带污泥往上流的情况,而且减少废水持续进入时对沉降过程的影响,提高污泥沉降的效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水构件包括进水管和通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设置方向平行于所述进水区的延伸方向,所述进水管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多个所述出水口沿所述进水管的设置方向排列,两个所述通水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外壁的前后两侧,所述进水管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通水管相互连通。废水通过通水管流入进水管处,并源源不断地从出水口向上排出到进水区内,使得废水流入位置限制在进水区内,结构可靠,进水效率高,而且实现进水过程和沉淀过程的功能分区,减少了废水夹带污泥往上流的情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箱体的内周壁设有溢流板,所述溢流板设置在所述沉淀组件的上方,所述箱体的侧壁设有出水通孔,所述溢流板的内周侧设有溢水壁,所述溢水壁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箱体之间形成溢水空间,所述出水通孔与所述溢水空间相互连通。与污泥分层后的上清液逐渐漫延到溢流板处,再越过溢水壁进入到溢水空间处,然后汇集在溢水空间的上清液从出水通孔排出,实现水体二次过滤,同时保证出水量稳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沉淀板的底侧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分隔板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上、并与所述沉淀板同步转动,所述沉淀板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沉淀板的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沉淀板与第一分隔板之间同步转动,使用者可以通过调整沉淀板和第一分隔板的角度,使得废水的流入角度发生变化,以控制废水过滤效果,并且沉淀板和第一分隔板同步转动可以防止沉淀板和第一分隔板相互的干涉,同时减少对其他部件的干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的两端分别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沉淀板上,以经过所述第一分隔板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旋转轴线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连接条与所述第一基准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分隔板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连接条的连接长度等于所述第一长度。第一连接条的两端连接第一分隔板和沉淀板,第一连接条的连接方向与第一基准面相互平行,并且第一连接条等于第一分隔板、沉淀板两者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当第一分隔板和沉淀板转动时,第一连接条的两端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会保持不变,保证第一分隔板和沉淀板的相互平行和同步转动,结构可靠,出水稳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位于所述进水区内,所述第二分隔板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上、并与所述沉淀板同步转动,所述沉淀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进水区分隔为安装区和闲置区,所述第一进水构件位于所述安装区内。沉淀区位于第一分隔板所倾斜的一侧,闲置区位于第二分隔板所倾斜的另一侧,此时安装区为进水通道,沉淀区为污泥沉降通道,闲置区则不起功能作用,因为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和沉淀板均相对平行并可同步转动,当三者同时转动并倾斜至对侧后,闲置区位于第二分隔板所倾斜的一侧,沉淀区位于第一分隔板所倾斜的另一侧,安装区始终保持进水通道的作用,而闲置区和沉淀区之间功能互换,沉淀区处于闲置状态,而闲置区为污泥沉降通道,通过转动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和沉淀板,可以减少只采用单独的沉淀区进行过滤过程中造成堵塞的情况,并且可以分别对沉淀板的两端进行冲洗,减少使用者清洁的劳动强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二连接条的两端分别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二分隔板和所述沉淀板上,以经过所述第二分隔板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旋转轴线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受第二连接条与所述第二基准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分隔板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连接条的连接长度等于所述第二长度。第二连接条的连接方向和第二基准面平行,并且第二连接条等于第二分隔板、沉淀板两者之间旋转轴线的距离,使得第二分隔板、沉淀板、第二连接条、第二基准面之间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区域,保证第二连接条两端的连接位置保持不变,保证第二分隔板和沉淀板的相互平行与同步转动,结构可靠。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箱体内壁的前侧和/或后侧设有弧形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弧形开口朝下,至少一个所述沉淀板的一侧沿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内。沉淀板在沿其旋转轴线发生摆动时,可以沿导向槽进行滑动,提高沉淀板转动的稳定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一导流板,所述沉淀板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进水构件位于进水区下延区域。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向下延长了进水区的深度,为第一进水构件排出的水体提供导向作用,使得水体保持向上流动趋势,实现水体的汇聚,同时,也会增加沉淀区深度,进一步减少废水持续进入时对污泥沉降过程的影响,提高沉降效果。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进水构件,所述第二进水构件位于所述沉淀区内,所述第二进水构件的出水方向朝上。沉淀板转动到另一侧,出水位置从第一进水构件切换到第二进水构件处,使得沉淀区部分实现进水功能,进水区部分实现沉降功能,沉淀区和进水区功能互换,对在沉淀区沉降的污泥、以及粘附在沉淀板上的污泥冲刷的更全面,也可以减少只采用单独的沉淀区进行过滤过程中造成堵塞的情况,减少使用者清洁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斜板分区沉淀池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斜板分区沉淀池的部分结构图,包括沉淀组件、第一分隔板和第一进水构件;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斜板分区沉淀池的部分结构图,其中包括第二分隔板。
附图中:110-箱体、111-出水通孔、120-沉淀组件、130-溢流板、140-溢水壁、141-溢水空间、150-通水管、210-沉淀板、220-第一分隔板、221-沉淀区、222-进水区、230-进水管、240-协动杆、250-第一导流板、260-第二导流板、330-出水口、340-导向槽、350-第一连接条、410-第二分隔板、420-第二连接条、430-第三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斜板分区沉淀池包括箱体110;沉淀组件120,其设置在箱体110内,沉淀组件1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沉淀板210,多个沉淀板210均朝同一方向倾斜,相邻的两个沉淀板210之间形成沉淀通道;第一分隔板220,其位于沉淀通道的底部,第一分隔板220将沉淀通道沿沉淀板210的排列方向依次分隔为沉淀区221和进水区222,第一分隔板220与沉淀板210的倾斜方向一致,沉淀区221位于第一分隔板220倾斜的一侧;第一进水构件,其位于进水区222内,第一进水构件的出水方向朝上。具体的,废水通过第一进水构件排入进水区222,并沿进水区222向上地流入到沉淀通道内,沉淀通道斜向上延伸,废水内裹挟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掉至沉淀板210与出泥口之间呈钝角的斜面上,并沿该斜面下滑并沉落于沉淀区221内,使得废水与污泥在沉淀通道中相互运动并分离,而上清液持续均匀上流,第一分隔板220起到引导水流方向的作用,并且对沉淀通道进行分隔,并形成单独的沉淀区211,实现进水过程和沉淀过程的功能分区,减少了废水夹带污泥往上流的情况,而且减少废水持续进入时对沉降过程的影响,提高污泥沉降的效率。实际上,沉淀板210和第一分隔板220在前后方向上几乎实现对箱体110内部区域的完全分割,保证废水直接向上进入进水区222并且实现污泥沉降,减少水流从板侧间隙流出的可能,提高沉淀效果。实际使用中,沉淀板210的顶侧可均转动连接于协动杆240上,沉淀板210和协动杆240之间可通过铰接或者转轴的方式连接,协动杆240移动时,会带动多个沉淀板210的顶端进行同步移动,多个沉淀板210的联动可以提高调整效率,同时降低零件的驱动成本。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构件包括进水管230和通水管150,进水管230的设置方向平行于进水区222的延伸方向,进水管230的顶部设有出水口330,多个出水口330沿进水管230的设置方向排列,两个通水管150分别设置在箱体110外壁的前后两侧,进水管230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通水管150相互连通。实际上,进水区222的延伸方向取决于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的设置方向,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方便安装,另外也可以是和前后方向之间呈一定角度地延伸,这样可以提高污泥沉淀面积。而且,进水管230的两侧可以固定设置在通水管150或者在箱体110的前后内壁上,通水管150和箱体110之间采用黏胶、密封条等其他方式固定在箱体110上,防漏水。
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过滤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0的内周壁设有溢流板130,溢流板130设置在沉淀组件120的上方,箱体110的侧壁设有出水通孔111,溢流板130的内周侧设有溢水壁140,溢水壁140向上延伸,并与箱体110之间形成溢水空间141,出水通孔111与溢水空间141相互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溢流板130可以通过焊接、黏胶等等方式固定在箱体110上,在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溢水壁140呈波浪形的锯齿状,这可以将较大的漂浮物隔绝在溢水空间141之外,上清液直接从锯齿间隙流入溢水空间141,提高过滤效果,另外也可以呈尖刺的锯齿状等等,只要具有水流的渗透间隙即可。
为了提高对废水的控制效果,参照在一些实施例中,沉淀板210的底侧转动连接在箱体110上,第一分隔板220转动连接在箱体110上、并与沉淀板210同步转动,沉淀板210的旋转轴线与第一分隔板220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一连接条350,第一连接条350的两端分别旋转连接在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上,第一连接条350平行于水平面,第一分隔板220旋转轴线和沉淀板210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第一连接条350的连接长度等于第一长度,使得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之间保持平行。实际上,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之间可以采用单独的电机控制,也可以通过链条传动,降低控制成本。
此外,第一分隔板220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一导流板250,沉淀板210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二导流板260,第一进水构件位于进水区222下延区域。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板250和第一分隔板220可以一体成型,第二导流板260和沉淀板210也可以一体成型,并且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为60°。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250和第二导流板260相互平行,并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分隔板220本体转动连接在第一导流板250上,沉淀板210本体转动连接在第二导流板260上,第一导流板250和第二导流板260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沉淀板210的长度延伸方向,并且,第一导流板250和第二导流板260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第一导流板250和第二导流板260上设有转动轴,转动轴转动连接至壳体上,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转动连接在对应的转动轴中。另外,第一导流板250、第二导流板260也可以是和壳体一体成型的,本实施例不对此作具体限定。
另外,参照图3,在过滤过程中,污泥在重力作用下容易附着在沉淀板210朝上的斜面上,一些漂浮的杂质也可能粘附在沉淀板210朝下的斜面上,为了可以提高对沉淀板210的清洁能力,减少使用者劳动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分隔板410,第二分隔板410位于进水区222内,第二分隔板410转动连接在箱体110上、并与沉淀板210同步转动,沉淀板210、第一分隔板220和第二分隔板410相互平行,第二分隔板410将进水区222分隔为安装区和闲置区,第一进水构件位于安装区内。具体的,相邻的两个沉淀板210之间依次设有第一分隔板220和第二分隔板410,并且第一分隔板220、第二分隔板410将沉淀通道分为沉淀区221、安装区和闲置区,第一进水构件位于安装区,沉淀区221位于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之间,并且沉淀区221位于第一分隔板220所倾斜的一侧,闲置区位于第二分隔板410所倾斜的另一侧,此时安装区为进水通道,沉淀区221为污泥沉降通道,闲置区则不起功能作用,因为第一分隔板220、第二分隔板410和沉淀板210均相对平行并可同步转动,当三者同时转动并倾斜至对侧后,闲置区位于第二分隔板410所倾斜的一侧,沉淀区221位于第一分隔板220所倾斜的另一侧,安装区始终保持进水通道的作用,而闲置区和沉淀区221之间功能互换,采用同时转动沉淀板210、第一分隔板220和第二分隔板410的方式,使得无论在左右两侧的倾斜均可实现进水和污泥沉淀分区的效果,可以减少只采用单独的沉淀区221进行过滤过程中造成堵塞的情况,并且可以分别对沉淀板210的两端进行冲洗,减少使用者清洁的劳动强度。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连接条420,所述第二连接条420的两端分别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二分隔板410和所述沉淀板210上,以经过所述第二分隔板410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210旋转轴线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受第二连接条420与所述第二基准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分隔板410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210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连接条420的连接长度等于所述第二长度。实际使用中,第一连接条350和第二连接条420之间共同搭配,并且两者可以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实现沉淀板210、第一分隔板220和第二分隔板410三者的同步转动。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板220、沉淀板210、第二分隔板410的倾斜角度一致,第一分隔板220、沉淀板210、第二分隔板410之间相互平行,同时,相邻沉淀板210之间距离相等,第二分隔板410到沉淀板210的距离等于第一分隔板220到沉淀板210的距离,使得三个元件同时翻转后,可以始终保持一致的污泥沉淀效果。此外,第一分隔板220和沉淀板210之间也可以呈一定夹角,只要倾斜幅度相近即可,也可以实现沉淀通道的分区。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10的底部还具有向下逐渐收缩的泥斗,沉降后的污泥可以集聚在泥斗内。而且,第二分隔板410的底部可以朝下延伸形成第三导流板430,第一进水构件则位于第二导流板260和第三导流板430之间。
另外,沉淀板210、第一分隔板220、第二分隔板410的前后两侧均和箱体110前后内壁间具有一定间隙,使得沉淀板210、第一分隔板220、第二分隔板410可以实现转动。
而且,箱体110内壁的前侧和后侧设有弧形的导向槽340,导向槽340的开口朝下,至少一个沉淀板210的一侧沿导向槽340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于导向槽340内。具体的,沉淀板210的侧边上沿可以设有定位粒,定位粒伸入到导向槽340内并可沿导向槽340滑动。实际上,导向槽340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10的前侧或后侧。实际上,可以是每个沉淀板210一对一的连接在多个导向槽340上,或者多个沉淀板210之间可连接有协动杆240,使得多个沉淀板210同步运动,因此导向槽340只设置有一个也可以。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进水构件,第二进水构件位于沉淀区221内,第二进水构件的出水方向朝上,当沉淀板210转动到另一侧并呈倾斜状态时,出水位置从第一进水构件切换到第二进水构件处,此时,沉淀区221部分实现进水,进水区222部分实现沉淀,对在沉淀区221沉降的污泥、以及粘附在沉淀板210上的污泥冲刷的更全面,也可以减少只采用单独的沉淀区221进行过滤过程中造成堵塞的情况,减少使用者清洁的劳动强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10);
沉淀组件(120),其设置在所述箱体(110)内,所述沉淀组件(12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沉淀板(210),多个所述沉淀板(210)均朝同一方向倾斜,相邻的两个沉淀板(210)之间形成沉淀通道;
第一分隔板(220),其位于所述沉淀通道的底部,所述第一分隔板(220)将所述沉淀通道沿所述沉淀板(210)的排列方向依次分隔为沉淀区(221)和进水区(222),所述第一分隔板(220)与所述沉淀板(210)的倾斜方向一致,所述沉淀区(221)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220)倾斜的一侧;
第一进水构件,其位于所述进水区(222)内,所述第一进水构件的出水方向朝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板(210)的底侧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110)上,所述第一分隔板(220)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110)上、并与所述沉淀板(210)同步转动,所述沉淀板(210)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220)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条(350),所述第一连接条(350)的两端分别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一分隔板(220)和所述沉淀板(210)上,以经过所述第一分隔板(220)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210)旋转轴线的平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连接条(350)与所述第一基准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分隔板(220)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210)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所述第一连接条(350)的连接长度等于所述第一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分隔板(410),所述第二分隔板(410)位于所述进水区(222)内,所述第二分隔板(410)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110)上、并与所述沉淀板(210)同步转动,所述沉淀板(210)、所述第一分隔板(220)和所述第二分隔板(410)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分隔板(410)将所述进水区(222)分隔为安装区和闲置区,所述第一进水构件位于所述安装区内,所述闲置区位于所述第二分隔板(410)倾斜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条(420),所述第二连接条(420)的两端分别旋转连接在所述第二分隔板(410)和所述沉淀板(210)上,以经过所述第二分隔板(410)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210)旋转轴线的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受第二连接条(420)与所述第二基准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分隔板(410)旋转轴线和所述沉淀板(210)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所述第二连接条(420)的连接长度等于所述第二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10)内壁的前侧和/或后侧设有弧形的导向槽(340),所述导向槽(340)的弧形开口朝下,至少一个所述沉淀板(210)的一侧沿所述导向槽(340)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340)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220)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一导流板(250),所述沉淀板(210)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二导流板(260),所述第一进水构件位于进水区(222)下延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构件包括进水管(230)和通水管(150),所述进水管(230)的设置方向平行于所述进水区(222)的延伸方向,所述进水管(230)的顶部设有出水口(330),多个所述出水口(330)沿所述进水管(230)的设置方向排列,两个所述通水管(150)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110)外壁的前后两侧,所述进水管(230)的前后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通水管(150)相互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10)的内周壁设有溢流板(130),所述溢流板(130)设置在所述沉淀组件(120)的上方,所述箱体(110)的侧壁设有出水通孔(111),所述溢流板(130)的内周侧设有溢水壁(140),所述溢水壁(140)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箱体(110)之间形成溢水空间(141),所述出水通孔(111)与所述溢水空间(141)相互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进水构件,所述第二进水构件位于所述沉淀区(221)内,所述第二进水构件的出水方向朝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64672.XU CN218392370U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64672.XU CN218392370U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392370U true CN218392370U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5010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64672.XU Active CN218392370U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39237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97188A (zh) * | 2022-05-24 | 2022-07-29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 一种斜板沉淀池 |
-
2022
- 2022-05-24 CN CN202221264672.XU patent/CN21839237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97188A (zh) * | 2022-05-24 | 2022-07-29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 一种斜板沉淀池 |
CN114797188B (zh) * | 2022-05-24 | 2023-11-03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 一种斜板沉淀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624643C (en) |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a light fluid from a heavy one and/or removing sediment from a fluid stream | |
KR100924075B1 (ko) | 수직형 초기 우수 정화장치 | |
CN218392370U (zh) | 一种斜板分区沉淀池 | |
CN110478977B (zh) | 一种螺旋流自排沙式沉沙过滤池 | |
CN112973275B (zh) | 一种地表水饮水净化双层平流式沉淀池 | |
CN110270141A (zh) | 一种沉降净水装置 | |
KR101887882B1 (ko) | 수족관용 복합여과장치 | |
CN114797188B (zh) | 一种斜板沉淀池 | |
CN114210132A (zh) | 一种针对于生活污水内的沉淀物的不间断回收装置 | |
CN211037136U (zh) | 一种市政园林雨水收集系统 | |
CN104826369A (zh) | 回转式平流沉淀池 | |
CN215026819U (zh) | 一种污水处理沉淀池 | |
CN108947004B (zh) | 一种沉淀气浮复合池 | |
CN113187078B (zh) |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 | |
CN2839248Y (zh) | 具过滤隔板的污水槽 | |
CN1051940C (zh) | 一种水净化器 | |
CN214512891U (zh) | 一种高效平流式沉砂池 | |
CN214344619U (zh) | 一种混凝土罐车清洗水回收系统 | |
CN210964061U (zh) | 一种自动排泥的沉淀池 | |
CN209024232U (zh) | 一种污水处理气浮设备 | |
CN209548782U (zh) | 污水处理用沉淀池 | |
CN209771437U (zh) | 净水效果较佳的多级沉淀池结构 | |
CN113521842A (zh) | 渔业养殖尾水净化循环装置 | |
CN219722032U (zh) | 一种固液分离的水平管沉淀装置 | |
CN217988469U (zh) | 滤池用出水和反冲洗出水一体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