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266428U - 一种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66428U
CN218266428U CN202222089504.8U CN202222089504U CN218266428U CN 218266428 U CN218266428 U CN 218266428U CN 202222089504 U CN202222089504 U CN 202222089504U CN 218266428 U CN218266428 U CN 218266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bin
fan
air inlet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895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玉龙
占祥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Life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895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66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66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66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扇,属于风力设备领域。该风扇包括:壳体、进风罩壳、出风罩壳、隔尘网、第一集尘仓和风机组件;壳体具有容置腔、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风机组件包括同轴连接的驱动电机和叶轮;风机组件位于容置腔,进风罩壳连接于进风口,出风罩壳连接于出风口,隔尘网位于进风罩壳和叶轮的侧部之间;第一集尘仓位于叶轮的下方,第一集尘仓用于收集由叶轮输出的气流中掺杂的杂质。该风扇能够实现洁净气流的循环。

Description

一种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是一种送风设备,低速气流由风扇的进风侧进入,经旋转的叶轮形成高速气流并由出风侧排出。
相关技术中,风扇的外壳呈镂空状,并且,叶轮的风叶暴露于该镂空的外壳中,即叶轮的风叶经该镂空而裸露于外界,这使得其风叶容易积聚灰尘,从而污染循环气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能够解决风扇的循环气流被灰尘污染的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壳体、进风罩壳、出风罩壳、隔尘网、第一集尘仓和风机组件;
所述壳体具有容置腔、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所述风机组件包括同轴连接的驱动电机和叶轮;
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所述进风罩壳连接于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罩壳连接于所述出风口,所述隔尘网位于所述进风罩壳和所述叶轮的侧部之间;
所述第一集尘仓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所述第一集尘仓用于收集由所述叶轮输出的气流中掺杂的杂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集尘仓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顶部仓壁、第一侧部仓壁、底部仓壁和第二侧部仓壁;
所述顶部仓壁上具有第一落尘孔,所述第一落尘孔连通于所述第一集尘仓的内腔。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部仓壁的面向所述叶轮的顶部表面具有迎风区,所述第一落尘孔设置于所述迎风区。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部仓壁为弧形壁,所述弧形壁的第一端位于其第二端的斜上方;
所述迎风区更靠近所述弧形壁的第一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集尘仓的内腔中设置有气流缓冲区,所述气流缓冲区允许由所述第一落尘孔进入的气流沿惯性方向运动设定的距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二集尘仓,所述第二集尘仓具有第二落尘孔;
所述进风罩壳和所述隔尘网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落尘孔。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罩壳的底部具有落尘板,所述第二落尘孔包括:第一间隙段、第二间隙段和第三间隙段;
所述第一间隙段形成于所述进风罩壳和所述第二集尘仓的相应侧之间;
所述第二间隙段形成于所述隔尘网和所述第二集尘仓的相应侧之间;
所述第三间隙段形成于所述落尘板和所述隔尘网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落尘孔的宽度满足以下条件:A≥1.05×(H1+H2);
其中,A为所述第二落尘孔宽度;
H1为所述隔尘网和所述进风罩壳的底部间距;
H2为所述隔尘网和所述进风罩壳的壁厚之和。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集尘仓的底壁倾斜布置,使得所述第二集尘仓的底壁的一端位于另一端的下方。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风口的长度Lin和所述出风口的长度Lout满足以下条件:2.5Lout<Lin<2.8Lout
以及,
所述进风口的中轴线和所述出风口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α满足以下条件:25°<α<9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将叶轮内置于壳体的容置腔内,在叶轮的进风口处间隔布置进风罩壳和隔尘网,来对外界的进风气流进行两次灰尘阻隔,降低进风气流对灰尘等杂质的携带量。进一步地,进风气流经叶轮加速而形成高速气流,由于叶轮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集尘仓,这样,叶轮和第一集尘仓之间形成局部间隙腔,高速气流在该局部间隙腔中会降压降速,以增加气流中携带的灰尘等杂质的密度,这促进了灰尘等杂质被第一集尘仓收集的概率,实现了第一集尘仓对气流中携带的灰尘等杂质的收集,这显著减少了灰尘等杂质在叶轮上的沉积,使得风扇能够实现洁净气流的循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一种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集尘仓和第二集尘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集尘仓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集尘仓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风罩壳与隔尘网之间的间距和进风速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壳体;
11、容置腔;12、进风口;13、出风口;
2、进风罩壳;21、落尘板;
3、出风罩壳;
4、隔尘网;
5、第一集尘仓;
51、顶部仓壁;52、第一侧部仓壁;53、底部仓壁;54、第二侧部仓壁;
55、第一落尘孔;56、气流缓冲区;
6、驱动电机;
7、叶轮;
8、第二集尘仓;
81、第二落尘孔;811、第一间隙段;812、第二间隙段;813、第三间隙段。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实用新型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
相关技术中,风扇的外壳呈镂空状,并且,叶轮的风叶暴露于该镂空的外壳中,即叶轮的风叶经该镂空而裸露于外界,这使得其风叶容易积聚灰尘,从而污染出风。
针对相关技术中风扇容易积聚灰尘而导致循环气流污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扇,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该风扇包括:壳体1、进风罩壳2、出风罩壳3、隔尘网4、第一集尘仓5和风机组件。其中,壳体1具有容置腔11、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以及,风机组件包括同轴连接的驱动电机6和叶轮7。
进一步结合图3可知,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11,进风罩壳2连接于进风口12,出风罩壳3连接于出风口13,隔尘网4位于进风罩壳2和叶轮7的侧部之间;第一集尘仓5位于叶轮7的下方,第一集尘仓5用于收集由叶轮7输出的气流中掺杂的杂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将叶轮7内置于壳体1的容置腔11内,在叶轮7的进风口12处间隔布置进风罩壳2和隔尘网4,来对外界的进风气流进行两次灰尘阻隔,降低进风气流对灰尘等杂质的携带量。进一步地,进风气流经叶轮7加速而形成高速气流,由于叶轮7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集尘仓5,这样,叶轮7和第一集尘仓5之间形成局部间隙腔,高速气流在该局部间隙腔中会降压降速,以增加气流中携带的灰尘等杂质的密度,这促进了灰尘等杂质被第一集尘仓5收集的概率,实现了第一集尘仓5对气流中携带的灰尘等杂质的收集,这显著减少了灰尘等杂质在叶轮7上的沉积,使得风扇能够实现洁净气流的循环。
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风扇中的各部件的结构及其作用进行示例性描述:
在一些示例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为贯流风扇,其呈塔柱状、圆筒状、矩形筒状等,相应地,壳体1的容置腔11内部的气流通道为贯流式风道。当风扇为贯流风扇时,还具有使叶轮7的风叶隐藏的优点,更加利于减少灰尘等杂质在叶轮7上的沉积。
对于第一集尘仓5,其设置于叶轮7的下方,方便第一集尘仓5位于迎风位置处,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4所示,第一集尘仓5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顶部仓壁51、第一侧部仓壁52、底部仓壁53和第二侧部仓壁54;其中,进一步结合图5可知,顶部仓壁51上具有第一落尘孔55,第一落尘孔55连通于第一集尘仓5的内腔。
顶部仓壁51位于叶轮7的下方,高速气流在顶部仓壁51和叶轮7之间的间隙腔中降压降速后,降压降速的气流在循环过程中接触顶部仓壁51,其中携带的灰尘等杂质由第一落尘孔55收集至第一集尘仓5的内腔中。
在一些示例中,顶部仓壁51的面向叶轮7的顶部表面具有迎风区,第一落尘孔55设置于迎风区。迎风区能够与气流相接触,并且迎风区具有更大的气流接触面积,以便于收集灰尘等杂质。
结合图3举例来说,循环气流沿顺时针方向循环,则迎风区设置于顶部仓壁51的沿顺时针方向延伸的后端位置处。
例如,图4和图5示例了顶部仓壁51为弧形壁,例如,弧形壁的弧线方向沿气流的循环方向,这样,对于弧形壁的沿气流的循环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一端位于第二端的斜上方,迎风区更靠近弧形壁的第一端即可,也就是说,迎风区设置于弧形壁的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处,而不是设置于弧形壁的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处,这利于提高迎风区与气流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集尘仓5沿着叶轮7的长度方向延伸,例如,其顶部仓壁51沿着叶轮7的长度方向布置,顶部仓壁51的长度与叶轮7的长度可以一致,或者,顶部仓壁51的长度还可以小于叶轮7的长度,例如仅布置于叶轮7的部分底壁下方,以适应于容置腔11内部较为紧凑的空间。相应地,第一落尘孔55的数量可以设计为多个,多个第一落尘孔55沿着叶轮7的长度方向延伸。
举例来说,图5示例了,在顶部仓壁51的迎风区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落尘孔55,多个第一落尘孔55沿着叶轮7的长度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落尘孔55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六边形等,例如,第一落尘孔55为矩形,且第一落尘孔55的矩形长度方向沿气流的循环方向,以拾取更多的灰尘。
结合第一集尘仓5的上述结构可知,第一集尘仓5的顶部仓壁51和叶轮7底部之间存在偏心涡旋使得高速气流持续地通过该局部间隙腔,高速气流在该局部间隙腔位置处降压降速,在顶部仓壁51的迎风区设置第一落尘孔55,这样,降压降速的气流在第一落尘孔55处产生局部泄漏流动,气流中灰尘的密度得以增加,灰尘在重力作用下由该第一落尘孔55进入集尘仓。
第一集尘仓5的顶部仓壁51与叶轮7底部之间的间距根据风扇的具体规格和类型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在一些示例中,该间距可以为5mm~10mm,例如这包括但不限于5mm、6mm、7mm、8mm、9mm、10mm等。
进一步地,如附图5所示,第一集尘仓5的内腔中设置有气流缓冲区56(图5中的椭圆形框所圈的区域),气流缓冲区56允许由第一落尘孔55进入的气流沿惯性方向运动设定的距离。
例如,该气流缓冲区56形成于顶部仓壁51和第一侧部仓壁52之间的连接处,该连接处所在区域的形状与气流的运动轨迹的形状相适配,这样,携带有大量杂质的气流由第一落尘孔55进入第一集尘仓5的内腔后,沿其惯性方向在气流缓冲区56继续运动,直至碰触气流缓冲区56的壁面失去速度,促进灰尘在第一集尘仓5内下落并掉落至第一集尘仓5的底部仓壁53上,实现集尘。
通过沿进风气流方向设置气流缓冲区56,能够防止进入第一集尘仓5内的灰尘被二次吹出,有效降低第一集尘仓5内气流回流吹出第一落尘孔55的概率。底部仓壁53固定于壳体1的容置腔11内部,以接纳沉积的灰尘。
底部仓壁53可以设计为体积较小,例如,仅设置于第一侧部仓壁52和第二侧部仓壁54之间,或者,底部仓壁53也可以设计为体积较大,这样,底部仓壁53同时能够用于支撑下述的第二集尘仓8(参见图4,其示例了底部仓壁53设计成体积较大的支撑板状)。
根据风扇的类型来确定壳体1的结构以及叶轮7在其中的布置方式,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为贯流风扇举例来说,附图2示例了一种壳体1的结构,参见图2,壳体1呈矩形筒状结构。
对于壳体1来说,其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位于不同的方位处,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为贯流风扇举例来说,附图2示例了进风口12设置于壳体1的一侧,进风口12呈全敞口式布置;附图2还示例了出风口13设置于壳体1的底部,出风口13可以成半敞口式布置,这利于使出风更加集中。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包括:顺次首尾连接的顶板、第一侧板、底板,以及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上述各板配合构成壳体1的容置腔11,并且,底板具有镂空区以作为出风口13。例如,附图2示例了壳体1的容置腔11为矩形腔体。
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为贯流风扇举例来说,叶轮7可以为多叶式、长圆筒形,具有前向多翼形风叶。
叶轮7旋转时,进风气流从叶轮7敞开处进入叶栅,穿过叶轮7内部,从另一面叶栅处排入蜗壳,形成工作气流,使得叶轮7输出端产生流线呈圆弧形的循环气流。
叶轮7与驱动电机6同轴连通,驱动电机6又称驱动马达,在驱动电机6的带动下,叶轮7实现旋转。
进风罩壳2和出风罩壳3均具有允许气流流动的孔结构,举例来说,进风罩壳2可以采用栅格板或者孔板形式,对于栅格板,其上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栅格孔,对于孔板,其上具有例如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六边形等形状的孔。例如,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见规格的栅格板来制备进风罩壳2。
出风罩壳3上的孔结构可以是全镂空形式,也可以为栅格孔形式,其中,全镂空形式的孔结构,使得孔的尺寸足够大,利于获得更大的出风量且出风的风速不会被出风罩壳3阻挡而减速。
对于隔尘网4,其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见的任意形式的具有密集网孔的隔尘结构,在一些示例中国,隔尘网4上的网孔的尺寸可以为800目~200目,进一步可以为600目~300目,以提高对灰尘的阻隔率。
在一些示例中,隔尘网4的壁厚为0.5mm~1.2mm,例如为0.8mm、0.9mm、1mm、1.1mm等,以尽可能减少对容置腔11内部空间的占据。
隔尘网4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固定于壳体1的容置腔11,例如,粘接、焊接、固定件铆接等。
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呈一定的间距分布,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的间距与进风速度呈负相关关系,附图8示例了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的间距δi(单位为mm)和进风速度vi(单位为m/s)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其中,间距δi的范围示意了2mm~4.5mm,进风速度vi的范围示意了0-20m/s。
另外,图7中示意了自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的间距δi分布,其中,δ1代表了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底部之间的间距,δn代表了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顶部之间的间距。
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的间距与进风速度之间的上述负相关关系,使得低速的灰尘更容易通过进风罩壳2而不滞留于风扇的外壁上,高速的灰尘进入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的小间距空间内会降速,这样,灰尘不会以高速撞向隔尘网4。
另外,由于进风罩壳2的结构使其内侧产生气流速度差进而产生局部涡旋,灰尘随气流通过进风罩壳2后将失去部分法向速度而得以缓冲,其速度降低后再流向隔尘网4。
可见,通过设置间隔分布的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使得灰尘不会直接加速地撞向隔尘网4,这显著降低了灰尘等杂质穿透隔尘网4的概率。对于滞留于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的间隙中的灰尘,其中一部分受重力作用下落,另一部分在叶轮7的吸力以及隔尘网4的摩擦力作用下而附着于隔尘网4的外侧,待叶轮7停止运行后,附着于隔尘网4上的灰尘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加速滚落,进而避免了滞留于进风罩壳2上,最终达到优异的隔尘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还包括:第二集尘仓8,第二集尘仓8具有第二落尘孔81;进风罩壳2和隔尘网4的底部位于第二落尘孔81。
通过在风扇的进风侧设置间隔布置的进风罩壳2和隔尘网4,配合第二集尘仓8,实现进入叶轮7的气流的洁净性。具体是,灰尘在下落的过程中,通过第二集尘仓8用于收集附着于进风罩壳2和隔尘网4上的灰尘以及进风罩壳2和隔尘网4的间隙的灰尘,以防止灰尘落入外界而导致再次循环入风扇中。
如附图6所示,进风罩壳2的底部具有落尘板21,其中,落尘板21连接于进风罩壳2的底部内侧,第二落尘孔81包括:第一间隙段811、第二间隙段812和第三间隙段813;第一间隙段811形成于进风罩壳2和第二集尘仓8的相应侧之间;第二间隙段812形成于隔尘网4和第二集尘仓8的相应侧之间;第三间隙段813形成于落尘板21和隔尘网4之间。
利用第一间隙段811收集附着于进风罩壳2的外侧的灰尘,利用第二间隙段812收集附着于隔尘网4的内侧的灰尘,利用第三间隙段813收集位于进风罩壳2和隔尘网4之间的灰尘,如此设置第二落尘孔81的结构,能够充分且完全地收集风扇进风侧所隔离的灰尘。
进一步地,为了满足对风扇进风侧的灰尘的充分收集,且避免第二集尘仓8的体积过大而影响风扇的紧凑化布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落尘孔81的宽度满足以下条件:A≥1.05×(H1+H2);其中,A为第二落尘孔81宽度;H1为隔尘网4和进风罩壳2的底部间距,即,隔尘网4的底部和进风罩壳2的底部之间的间距;H2为隔尘网4和进风罩壳2的壁厚之和。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集尘仓8包括顺次连接的:顶部仓板、第一侧部仓板、底部仓板、第二侧部仓板,其中,顶部挡板与第二侧部仓板的顶部配合构成上述第二落尘孔81,底部仓板用于接纳下落的灰尘。
进一步地,可以使第一侧部仓板和第二侧部仓板均沿竖直方向布置,以及,使顶部仓板沿水平方向布置。
如附图6所示,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倾斜布置,使得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的一端位于另一端的下方。此处涉及的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即为上述的底部仓板。
在一些示例中,该底壁的倾斜布置方向满足使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的靠近风机组件的一端位于下方,而远离风机组件的一端位于上方。
通过使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倾斜布置,以促进被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接纳的灰尘顺利地落入第二集尘仓8的更深处以及更内侧位置,这样,该灰尘将更加远离壳体1的进风口12,从而有效防止收集的灰尘被回风气流带出进而产生二次污染。
上述提及,进风罩壳2与隔尘网4之间呈一定的间距分布,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7,进风口12的长度Lin和出风口13的长度Lout满足以下条件:2.5Lout<Lin<2.8Lout;以及,进风口12的中轴线和出风口13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α满足以下条件:25°<α<90°。
可以理解地,结合图7可知,壳体1的进风口12并不是完全竖直的,而是以一定角度倾斜布置,以及,壳体1的出风口13并不是完全水平的,而是以一定角度倾斜布置。
通过如上设置各参数,能够确保由进风口12进入的进风气流被充分利用,而有效避免局部出现散风回流,以及有效避免进风局部受阻隔而无法发挥应有性能,达到使进风充分高效地利用的目的。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通过有效地隔尘、落尘、内吸尘和集尘,达到了使循环气流洁净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壳体(1)、进风罩壳(2)、出风罩壳(3)、隔尘网(4)、第一集尘仓(5)和风机组件;
所述壳体(1)具有容置腔(11)、进风口(12)和出风口(13),以及,所述风机组件包括同轴连接的驱动电机(6)和叶轮(7);
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11),所述进风罩壳(2)连接于所述进风口(12),所述出风罩壳(3)连接于所述出风口(13),所述隔尘网(4)位于所述进风罩壳(2)和所述叶轮(7)的侧部之间;
所述第一集尘仓(5)位于所述叶轮(7)的下方,所述第一集尘仓(5)用于收集由所述叶轮(7)输出的气流中掺杂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尘仓(5)包括:首尾顺次连接的顶部仓壁(51)、第一侧部仓壁(52)、底部仓壁(53)和第二侧部仓壁(54);
所述顶部仓壁(51)上具有第一落尘孔(55),所述第一落尘孔(55)连通于所述第一集尘仓(5)的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仓壁(51)的面向所述叶轮(7)的顶部表面具有迎风区,所述第一落尘孔(55)设置于所述迎风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仓壁(51)为弧形壁,所述弧形壁的第一端位于其第二端的斜上方;
所述迎风区更靠近所述弧形壁的第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尘仓(5)的内腔中设置有气流缓冲区(56),所述气流缓冲区(56)允许由所述第一落尘孔(55)进入的气流沿惯性方向运动设定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还包括:第二集尘仓(8),所述第二集尘仓(8)具有第二落尘孔(81);
所述进风罩壳(2)和所述隔尘网(4)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落尘孔(8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罩壳(2)的底部具有落尘板(21),所述第二落尘孔(81)包括:第一间隙段(811)、第二间隙段(812)和第三间隙段(813);
所述第一间隙段(811)形成于所述进风罩壳(2)和所述第二集尘仓(8)的相应侧之间;
所述第二间隙段(812)形成于所述隔尘网(4)和所述第二集尘仓(8)的相应侧之间;
所述第三间隙段(813)形成于所述落尘板(21)和所述隔尘网(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落尘孔(81)的宽度满足以下条件:A≥1.05×(H1+H2);
其中,A为所述第二落尘孔(81)宽度;
H1为所述隔尘网(4)和所述进风罩壳(2)的底部间距;
H2为所述隔尘网(4)和所述进风罩壳(2)的壁厚之和。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倾斜布置,使得所述第二集尘仓(8)的底壁的一端位于另一端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2)的长度Lin和所述出风口(13)的长度Lout满足以下条件:2.5Lout<Lin<2.8Lout
以及,
所述进风口(12)的中轴线和所述出风口(13)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α满足以下条件:25°<α<90°。
CN202222089504.8U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风扇 Active CN218266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9504.8U CN218266428U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89504.8U CN218266428U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66428U true CN218266428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65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89504.8U Active CN218266428U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66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2312B (zh) 一种吸油烟机
US6679930B1 (en) Device for reducing pressure loss of cyclone dust collector
CN1440888A (zh) 车用空调系统
CN113144783B (zh) 一种筒式空气除尘器以及通风装置
CN110686291A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02343017U (zh) 一种360度方向导流油烟分离器
CN218266428U (zh) 一种风扇
CN112057957A (zh) 一种带防沙除尘和消音结构的进风道
JPH04140A (ja) 排気方法
CN213721745U (zh) 维护站和扫地机系统
CN219934197U (zh)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通风设备
CN112556002A (zh) 换热器固定架、天井式室内机、空调器
CN114361966B (zh) 一种防尘散热式绝缘充气柜
CN215232766U (zh) 一种通风除尘装置
CN215244264U (zh) 一种便于集尘的空气过滤装置
CN213454085U (zh) 空气净化机的双出风口结构
CN212408770U (zh) 一种旋吸式烟机
CN113230767A (zh) 一种通风除尘装置
CN102343186A (zh) 一种360度方向导流油烟分离器
CN213371738U (zh) 一种吸尘器风道安装结构
CN214928846U (zh) 一种单结构空气滤清器
CN215502750U (zh) 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具有该分离模块的清洁机
US20240099530A1 (en) Dust and gas separator and vacuum cleaner
CN214275858U (zh) 一种油烟分离网
CN222352498U (zh) 一种具有出风组合体的空气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