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8217728U -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17728U
CN218217728U CN202221998670.3U CN202221998670U CN218217728U CN 218217728 U CN218217728 U CN 218217728U CN 202221998670 U CN202221998670 U CN 202221998670U CN 218217728 U CN218217728 U CN 2182177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microwave heating
waveguide
axis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9867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9867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177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177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177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微波加热装置,涉及微波加热技术领域;包括波导管、微波发生器及第一驱动组;所述波导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微波发生器的第一微波输出端并与所述微波发生器活动配合,所述波导管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微波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组驱动所述微波发生器和/或所述波导管,以使所述第一微波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微波输出端在第一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烘箱,包括上述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微波加热装置难以实现微波加热效率的精准控制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微波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背景技术
在电芯生产领域,需对极片进行加热烘烤,充分去除极片中的水分,才可保证后续电芯的安全性问题。
微波烘烤可以使水分子自热并由极片内向外扩散,从而达到快速烘烤除水的目的,因此也被应用于极片烘烤领域;然而传统的微波加热装置难以实现微波加热效率的精准控制,对烘箱内极片的微波加热精度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微波加热装置难以实现微波加热效率的精准控制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包括波导管、微波发生器及第一驱动组;
所述波导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微波发生器的第一微波输出端并与所述微波发生器活动配合,所述波导管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微波输出端;
所述第一驱动组驱动所述微波发生器和/或所述波导管,以使所述第一微波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微波输出端在第一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保持波导管不动的情况下,令波导管与微波发生器发生相对移动,即可实现波导管输出热量的调节;本方案可在微波作用区域不变的前提下,仅通过单一变量的调节即可实现输出热量的调节,该方式可以使得微波干燥区域更加集中,进而实现对微波加热效率的精准控制,提升对物料的加热烘干质量。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包括第一Z轴模组及第二Z轴模组;
所述第一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微波发生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微波发生器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波导管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波导管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Z轴模组可驱动微波发生器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与波导管发生相对位移,从而控制波导管的热量输出;第二Z轴模组则可单独控制波导管沿第一方向的位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先用第二Z轴模组控制波导管与待加热物料之间的间隙,随后保持波导管的位置不变,通过第一Z轴模组控制微波发生器沿第一方向与波导管发生相对移动,从而控制波导管最终的热量输出;其中,第一方向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理解为垂直于待烘干物料移动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进一步可理解为竖直方向。
优选的,还包括二轴驱动组;所述第一Z轴模组与所述第二Z轴模组分别独立连接所述二轴驱动组的驱动端;
所述二轴驱动组适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Z轴模组及第二Z轴模组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二轴驱动组可单独驱动第一Z轴模组移动,从而令微波发生器可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一方向理解为竖直方向,第二第三方向理解为水平方向;二轴驱动组同样可单独驱动第二Z轴模组移动,以此实现波导管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应理解的是,波导管与微波发生器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时互不干扰,均为单独驱动;如此可灵活的实现对待加热物料加热区域的灵活调整,可加热覆盖范围更大,实用性更强。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组包括第三Z轴模组及第四Z轴模组;
所述第三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微波发生器连接并驱动所述微波发生器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四Z轴模组设于所述微波发生器上,所述第四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波导管连接并驱动所述波导管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三Z轴模组可带动微波发生器移动,而控制波导管移动的第四Z轴模组则设于微波发生器上,因此第三Z轴模组在带动微波发生器移动的同时也带动波导管移动;在实际应用时,若要保证波导管与待加热物料之间的间距不变,可在第三Z轴模组驱动微波发生器移动的同时,第四Z轴模组沿反方向驱动波导管移动,以此抵消掉由第三Z轴模组所引发的波导管的移动,如此既可保证波导管与待加热物料之间的间隙不变,加热区域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波导管的热量输出。
优选的,还包括二轴驱动组:
所述第三Z轴模组与所述二轴驱动组的驱动端连接;
所述二轴驱动组适于驱动所述第三Z轴模组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第四Z轴模组设于微波发生器上,故二轴驱动组在驱动第三Z轴驱动组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的同时,也同样可带动波导管一同移动,如此可保证微波发生器与波导管之间与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位置的同步,可有效避免二者在各自的位置调节过程中由于调节误差导致机构受损的情况。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烘箱,包括用于输送物料的输送装置,及上述任意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所述微波加热装置适于对所述物料加热烘干。
优选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至少包括两组,且沿所述物料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多组微波加热装置配合,提升物料加热烘干效率。
优选的,还包括适于监测所述物料温度的温度监测模组;所述温度监测模组设于相邻两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之间,并用于监测相邻两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加热区域之间的区域温度或部分区域温度;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一些温度监测装置如热成像仪,其无法对微波输出端正下方的极片区域进行测温,因此本方案将温度监测装置设于当前加热区域远离物料输送起始端的一侧,以该区域的监测温度来大致表征加热区域下的物料的温度,有效保证温度监测的准确性。
优选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的驱动端,所述第二驱动组驱动所述微波加热装置沿所述物料的传输方向或反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二驱动组可驱动微波加热装置整体沿物料的传输方向或传输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以此来更改加热区域以适应实际生产中不同的加热需求。
优选的,每相邻两组所述温度监测模组组成一加热单元,并对应一所述温度监测模组;
其中,所述加热单元中靠近物料输送起始端的微波加热装置为第一微波加热装置,另一所述微波加热装置为第二微波加热装置;
所述第二微波加热装置对应的第二驱动组与所述温度监测模组电性连接或信号连接;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温度监测模组监测位于上游的微波加热装置对物料的加热情况,配合位于下游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第二驱动组对加热区域进行调节,如监控到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则令第二驱动组驱动位于下游的微波加热装置即第二微波加热装置沿远离物料输送起始端的方向移动,若监控到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则反之;以此实现不同微波加热装置之间的灵活配合,保证对物料的加热烘干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利用第一驱动组令微波发生器与波导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可实现令波导管保持不动,仅仅通过调节微波发生器位置的方式,对波导管输出的热量进行单一变量的调节而不让微波的作用区域发生变化,使微波干燥区域更集中,同时也令微波加热效率变得更灵活可控,实现了更精准的控制,加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烘箱的部分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烘箱的部分结构分布示意图;
其中:10、物料;11、微波发生器;12、波导管;21、第一Z轴模组;22、第二Z轴模组;23、第三Z轴模组;24、第四Z轴模组;25、二轴驱动组;31、第一微波加热装置;32、第二微波加热装置;311、温度监测区域;
C1、第一方向;C2、第二方向;C3、第三方向;A1、物料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侧”、“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安装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微波烘烤可以使水分子自热并由极片内向外扩散,从而达到快速烘烤除水的目的,因此也被应用于极片烘烤领域;然而传统的微波加热装置难以实现微波加热效率的精准控制,对烘箱内极片的微波加热精度不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具体的,请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包括波导管12、微波发生器11及第一驱动组;
具体的,波导管12的一端套设于微波发生器11的第一微波输出端并与微波发生器11活动配合,波导管12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微波输出端;
进一步的,第一驱动组驱动微波发生器11和/或所述波导管12,以使第一微波输出端与第二微波输出端在第一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在上述方案中,在保持波导管12不动的情况下,令波导管12与微波发生器11发生相对移动,即可实现波导管12输出热量的调节;本方案可在微波作用区域不变的前提下,仅通过单一变量的调节即可实现输出热量的调节,该方式可以使得微波干燥区域更加集中,进而实现对微波加热效率的精准控制,提升对物料10的加热烘干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的物料10可理解为用于电池生产的极片。
具体的,请参见图1,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包括第一Z轴模组21及第二Z轴模组22;
进一步的,第一Z轴模组21的驱动端与微波发生器11连接并用于驱动微波发生器11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Z轴模组22的驱动端与所述波导管12连接并用于驱动波导管12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上述方案中,第一Z轴模组21可驱动微波发生器11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与波导管12发生相对位移,从而控制波导管12的热量输出;第二Z轴模组22则可单独控制波导管12沿第一方向的位移。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先用第二Z轴模组22控制波导管12与待加热物料10之间的间隙,随后保持波导管12的位置不变,通过第一Z轴模组21控制微波发生器11沿第一方向与波导管12发生相对移动,从而控制波导管12最终的热量输出。
其中,第一方向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可理解为垂直于待烘干物料10移动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进一步可理解为竖直方向。
进一步的,还包括二轴驱动组25;第一Z轴模组21与第二Z轴模组22分别独立连接二轴驱动组25的驱动端;
具体的,二轴驱动组25适于分别驱动第一Z轴模组21及第二Z轴模组22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可以理解为水平方向。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可理解为第二方向平行于极片的输送方向,第三方向垂直于极片的输送方向,而波导管与微波发生器沿第一方向移动即可理解为竖直方向上升降靠近或远离极片。
在上述方案中,二轴驱动组25可单独驱动第一Z轴模组21移动,从而令微波发生器11可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二轴驱动组25同样可单独驱动第二Z轴模组22移动,以此实现波导管12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
应理解的是,波导管12与微波发生器11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时互不干扰,均为单独驱动;如此可灵活的实现对待加热物料10加热区域的灵活调整,可加热覆盖范围更大,实用性更强。
具体的,当波导管12与微波发生器11均可有二轴驱动组25单独驱动时,有时候由于驱动误差,可能会导致波导管12与微波发生器11于第二方向和/或第三方向上出现位置偏差,存在设备损坏的风险,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请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包括第三Z轴模组23及第四Z轴模组24;
具体的,第三Z轴模组23的驱动端与微波发生器11连接并驱动微波发生器11沿第一方向移动;第四Z轴模组24设于微波发生器11上,第四Z轴模组24的驱动端与波导管12连接并驱动波导管12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上述方案中,第三Z轴模组23可带动微波发生器11移动,而控制波导管12移动的第四Z轴模组24则设于微波发生器11上,因此第三Z轴模组23在带动微波发生器11移动的同时也带动波导管12移动。
在实际应用时,若要保证波导管12与极片之间的间距不变,可在第三Z轴模组23驱动微波发生器11移动的同时,第四Z轴模组24沿反方向驱动波导管12移动,如当第三Z轴模组23驱动微波发生器11下降时,第四Z轴模组24则上升,以此抵消掉由第三Z轴模组23所引发的波导管12的移动,如此既可保证波导管12与待加热物料10之间的间隙不变,加热区域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波导管12的热量输出。
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方式对应的二轴驱动组25设置方式中,第三Z轴模组23与二轴驱动组25的驱动端连接;
二轴驱动组25适于驱动第三Z轴模组23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四Z轴模组24设于微波发生器11上,故二轴驱动组25在驱动第三Z轴驱动组沿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移动的同时,也同样可带动波导管12一同移动,如此可保证微波发生器11与波导管12之间与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位置的同步,可有效避免二者在各自的位置调节过程中由于调节误差导致机构受损的情况。
请参见图3-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烘箱,包括用于输送物料10的输送装置,及任意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微波加热装置适于对物料10加热烘干;
需要说明的是,以微波手段为加热烘干手段的烘箱大体结构属于现有技术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故本方案对其较为常规的机构不进行进一步赘述。
具体的,微波加热装置至少包括两组,且沿物料10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多组微波加热装置配合,有效提升物料10加热烘干效率。
具体的,还包括适于监测物料10温度的温度监测模组;温度监测模组设于相邻两组微波加热装置之间,并用于监测相邻两组微波加热装置加热区域之间的区域温度或部分区域温度;
在上述方案中,一些温度监测装置如热成像仪,其无法对微波输出端正下方的极片区域进行测温,因此本方案将温度监测装置设于当前加热区域远离物料10输送起始端的一侧,以该区域的监测温度来大致表征加热区域下的物料10的温度,有效保证温度监测的准确性,具体可参见图4。
请参见图4,还包括第二驱动组,微波加热装置连接第二驱动组的驱动端,第二驱动组驱动微波加热装置沿物料10的传输方向或反方向移动;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驱动组可驱动微波加热装置整体沿物料10的传输方向或传输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以此来更改加热区域以适应实际生产中不同的加热需求。
进一步的,每相邻两组温度监测模组组成一加热单元,并对应一所述温度监测模组;
其中,加热单元中靠近物料10输送端起始的微波加热装置为第一微波加热装置31,另一微波加热装置为第二微波加热装置32;
具体的,第二微波加热装置32对应的第二驱动组与温度监测模组电性连接或信号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温度监测模组监测位于上游的微波加热装置对物料10的加热情况,配合位于下游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第二驱动组对加热区域进行调节,如监控到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则令第二驱动组驱动位于下游的微波加热装置即第二微波加热装置32沿远离物料10输送起始端的方向移动,若监控到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则反之;以此实现不同微波加热装置之间的灵活配合,保证对物料10的加热烘干质量。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参见图4,其中位于第一微波加热装置31一侧的区域则为温度监测区域31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波导管、微波发生器及第一驱动组;
所述波导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微波发生器的第一微波输出端并与所述微波发生器活动配合,所述波导管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微波输出端;
所述第一驱动组驱动所述微波发生器和/或所述波导管,以使所述第一微波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微波输出端在第一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包括第一Z轴模组及第二Z轴模组;
所述第一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微波发生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微波发生器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波导管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波导管沿第一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轴驱动组;所述第一Z轴模组与所述第二Z轴模组分别独立连接所述二轴驱动组的驱动端;
所述二轴驱动组适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Z轴模组及第二Z轴模组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包括第三Z轴模组及第四Z轴模组;
所述第三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微波发生器连接并驱动所述微波发生器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四Z轴模组设于所述微波发生器上,所述第四Z轴模组的驱动端与所述波导管连接并驱动所述波导管沿第一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轴驱动组:
所述第三Z轴模组与所述二轴驱动组的驱动端连接;
所述二轴驱动组适于驱动所述第三Z轴模组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6.一种烘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输送物料的输送装置,及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所述微波加热装置适于对所述物料加热烘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至少包括两组,且沿所述物料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适于监测所述物料温度的温度监测模组;所述温度监测模组设于相邻两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之间,并用于监测相邻两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加热区域之间的区域温度或部分区域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的驱动端,所述第二驱动组驱动所述微波加热装置沿所述物料的传输方向或反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烘箱,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组所述微波加热装置组成一加热单元,并对应一所述温度监测模组;
其中,所述加热单元中靠近物料输送起始端的微波加热装置为第一微波加热装置,另一所述微波加热装置为第二微波加热装置;
所述第二微波加热装置对应的第二驱动组与所述温度监测模组电性连接或信号连接。
CN202221998670.3U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Active CN2182177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8670.3U CN218217728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8670.3U CN218217728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17728U true CN218217728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3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98670.3U Active CN218217728U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177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61113A (zh) * 2023-12-22 2024-03-26 四川蜀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砂含水率在线监测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61113A (zh) * 2023-12-22 2024-03-26 四川蜀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砂含水率在线监测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17728U (zh)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及烘箱
CN201770763U (zh) 一种自动浸锡机
WO2019192167A1 (zh) 一种加热体及实现多区域控温的真空烧结炉
CN210110928U (zh) 锂离子电池极片加工装置
CN201936121U (zh) 基板烘烤设备
CN111068994B (zh) 用于安装电池组件散热支架的加热固化设备
CN209412312U (zh) 基片加热传输装置
CN114420791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的无间歇稳态焊接方法及装置
CN107871700A (zh) 一种加热系统
WO2024109655A1 (zh) 红外加热板、红外烘烤装置及红外烘烤系统
CN218919056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加热装置
CN117960497A (zh) 一种涂布方法、太阳能电池及涂布设备
CN219490241U (zh) 一种pecvd多晶硅镀膜腔体循环温控装置
CN217250339U (zh) 一种涂布烘干装置
CN115213578B (zh) 一种真空焊接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9531535U (zh) 烘干装置
CN104078384A (zh) 直列式热处理装置
CN207991197U (zh) 一种用于pcb连接器加工的烘烤箱
CN204503498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涂布工艺的烘干装置
CN114975178B (zh) 温度控制组件、半导体处理腔室及半导体处理设备
CN208794968U (zh) 一种隧道炉
CN111584681A (zh) 一种太阳电池性能提升工艺生产线
CN209537608U (zh) 基座以及蒸镀设备
CN210098139U (zh) 一种烘烤装置及涂布系统
CN221480076U (zh) 管式pecvd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