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04742U - 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04742U CN218204742U CN202222121220.2U CN202222121220U CN218204742U CN 218204742 U CN218204742 U CN 218204742U CN 202222121220 U CN202222121220 U CN 202222121220U CN 218204742 U CN218204742 U CN 2182047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inlet
- water
- channel
- sewer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9
- 238000006068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643 poly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8 plumb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51 dish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3003 spir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下水结构设有集水道、下水道、进水主道和至少一个第一进水支道;集水道和下水道自上而下依次连通;进水主道设于集水道顶端,其出水端延伸于集水道内且成型为缩聚口;缩聚口间隔且正对下水道的进水端口,其直径小于下水道的进水端口的直径;各第一进水支道沿周向间隔布设于集水道的侧面,其出水端均连通集水道及下水道;每一第一进水支道均具有至少一个进水端。进排水系统包括进水阀和下水结构;进水阀具有一个进水口和若干出水口。该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能够避免水槽或垃圾处理器排出的污水及泡沫造成其他电器或器件的二次污染,保证用水的卫生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常见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有洗杯器、垃圾处理器、小厨宝、净水器和洗碗机等。现有技术中,为了节省空间以及简化水路排布,厨房厨柜内的下水结构通常被设计成多进一出的形式,其各进水端分别与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排水端以及水槽的排水端相接,出水端则用于接通地面排水管,使用时,由于该下水结构中用于接通各电器或器件及水槽的水路均集中连通至同一条出水路中,当出水路排水不畅时,用于接通水槽和/或垃圾处理器的主污水水路内的废水和泡沫容易窜流及反水至其他水路,并造成其他电器或器件的二次污染,用水卫生无法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其能够避免水槽和/或垃圾处理器排出的污水及泡沫窜流至第一进水支道,从而能够避免造成其他电器或器件的二次污染,保证用水的卫生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下水结构,其设有集水道、下水道、进水主道和至少一个第一进水支道;所述集水道和所述下水道自上而下依次相接且彼此连通;所述进水主道设于所述集水道的顶端,其出水端延伸于所述集水道内且成型为缩聚口;所述缩聚口间隔且正对所述下水道的进水端口,其直径小于所述下水道的进水端口的直径;各所述第一进水支道沿周向间隔布设于所述集水道的侧面,其出水端均连通所述集水道及所述下水道的进水端口;每一所述第一进水支道均具有至少一个进水端。
进一步地,所述缩聚口低于或齐平于各所述第一进水支道的出水端口中的最低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支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进水支道沿同一水平方向对称地布设于所述集水道的两侧。
进一步地,包括主体、若干连接座和下水组件;所述主体包括集水部和进水主部;所述集水部内部中空,其内腔构成所述集水道,其顶端设有顶壁,底端设有开口,侧壁设有至少一个侧开口;所述进水主部呈竖直延伸的管状,其贯穿所述顶壁且其内的通道构成所述进水主道,其底端内壁设有朝内周凸设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的中心孔构成缩聚孔;所述缩聚孔的底端开口构成所述缩聚口;各所述连接座被分为与所述侧开口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连接座组;所述连接座组固接于所述主体的侧开口处,其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座;每个所述连接座组中,各所述连接座沿对应的所述侧开口的开口方向依次相接,且各所述连接座均具有进水通道和连接通道;各所述进水通道分别用于与外部器件的排水端连通;各所述连接通道依次接通形成所述第一进水支道;所述下水组件固接于所述集水部的底端开口处,其内设有所述下水道。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组件包括下水管和地漏芯;所述下水管的顶端与所述集水部的底端螺接,其底端适于插置于地面排水管;所述地漏芯支撑于所述下水管内,其进水端口构成所述下水道的进水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管的侧壁设有支管;所述支管内的通道构成第二进水支道;所述第二进水支道连通所述下水道,且其连通所述下水道的端口低于所述地漏芯的出水端。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自所述下水管外壁倾斜朝上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组件还包括密封件和迫紧件;所述下水管底部外壁设有朝上的环形限位面;所述密封件套设于所述下水管外周且抵接所述限位面,其内壁具有自顶端朝下逐渐朝内周倾斜的导向面;所迫紧件套设且螺接于所述下水管外壁,其具有可供操作的操作部和伸入于地面排水管内的迫紧部;所述迫紧部适于在向下移动时在所述导向面的导向下迫紧所述密封件紧抵地面排水管内壁,以及在向上移动时脱离所述导向面。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组件还包括延伸管;所述延伸管螺接于所述下水管底部且插置于地面排水管内。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进排水系统,包括进水阀和如上述所述的下水结构;所述进水阀具有一个进水口和若干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墙面角阀;各所述出水口分别与外部器件的进水端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提供的下水结构中,进水主道的出水端延伸于集水道内且成型为缩聚口,该缩聚口间隔于下水道的进水端口,也即,该缩聚口未对下水道的进水端口进行遮挡,因此不影响各第一进水支道与下水道之间的连通;又由于该缩聚口正对下水道的进水端口且直径小于下水道的进水端口的直径,因此进水主道内的水流能够在该缩聚口处形成射流并从下水道的进水端口全部流入,如此,实际应用时,在将进水主道的进水端接通至水槽和/或垃圾处理器的排水端以及其他第一进水支道接通至除垃圾处理器的其他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排水端的情况下,即可避免进水主道内的污水及泡沫窜流至其他的第一进水支道,以及避免对其他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特别是净水器和小厨宝等对清洁度要求较高的电器或器件造成二次污染,保障用水的卫生性。
每个第一进水支道均具有至少一个进水端,也即,每个第一进水支道均可以与至少一个厨房用电器或器件接通,进水端的数量设置得越多,能够连接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更多,从而有利于简化水路排布、节省橱柜内部空间的占用。
2.缩聚口低于或齐平于各第一进水支道的出水端口中的最低位置,如此能够进一步增大进水主道内的水流往外周流动的难度,进一步避免污水及泡沫往各第一进水支道窜流。
3.两个第一进水支道沿同一水平方向对称布设于集水道的两侧,水路设计整洁、美观性佳且两侧排水时彼此之间的影响小、排水顺畅。
4.下水结构由主体、若干连接座和下水组件拼接而成,分体式的结构设计,有利于降低结构成型难度以及生产成本。
5.下水组件中地漏芯的设置,能够在下水组件未通水时防止地面排水管内的污水及泡沫反溢以及防止臭气外逸。
6.支管可在进水主道仅接通水槽的情况下无需改变原有水路结构即与垃圾处理器进行接通,结构简单、装配便利;支管内的第二进水支道的出水端口低于地漏芯的出水端,因此,由支管排入的水流受地漏芯阻挡不会朝上反溢及散发臭气。
7.支管倾斜设置,排水顺畅。
8.实际应用时,操作迫紧件相对下水管旋转可带动迫紧部升降,当迫紧部下降时,迫紧部在导向面的导向下下移并朝外周挤压密封件,并使得密封件与排水管内壁紧抵,如此即可防止地面排水管内泡沫及臭气外逸以及避免下水管相对地面排水管发生松动;当迫紧部上移至脱离导向面时,密封件回复并不再紧抵地面排水管,此时下水管可轻松地从地面排水管脱出。
9.延伸管的设置,加长了下水结构能够与地面排水管配合插接深度,以避免下水结构在地面排水管的设置高度不同时无法与地面排水管实现对接及安装。
10.本技术方案提供的进排水系统,采用了上述下水结构,因此其也具有能够避免对其他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造成二次污染,保障用水的卫生性的特点;采用具有一个进水口和若干出水口的进水阀,使得该进排水系统能够同时为多个厨房用器件供水,降低水路设计难度及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下水结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水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水结构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水结构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水结构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进排水系统实施例中进水阀和下水结构的使用示例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进排水系统实施例中进水阀和下水结构的使用示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进排水系统实施例中下水管连接垃圾处理器时的装配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下水结构10;进水阀20;连接管30;净水器100;水槽200;水龙头300;垃圾处理器400;洗杯器500;小厨宝600;集水道101;下水道102;进水主道103;第一进水支道104;第二进水支道105;主体1;集水部11;顶壁111;侧开口112;进水主部12;环形凸缘121;缩聚孔122;缩聚口120;连接座2;进水通道21;连接通道22;下水组件3;下水管31;管本体311;支管3111;螺接件312;限位面3121;地漏芯32;密封件33;导向面331;迫紧件34;操作部341;迫紧部342;延伸管35。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下水结构10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图1至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下水结构10。
本实施例提供的下水结构10设有集水道101、下水道102、进水主道103和至少一个第一进水支道104。其中,集水道101和下水道102自上而下依次相接且彼此连通,下水道102用于与地面排水管接通;进水主道103和第一进水支道104均用于与厨房元器件的排水端接通;进水主道103用于作为主污水排水路,其与水槽和/或垃圾处理器的排水端相接,进水主道103设于集水道101的顶端,其出水端延伸于集水道101内且成型为缩聚口120;缩聚口120间隔于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且与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正对,此外,缩聚口120的直径还小于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的直径;各第一进水支道104沿周向间隔布设于集水道101的侧面,其出水端均连通集水道101及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具体地,各第一进水支道104均通过连通集水道101实现与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的连通;每一进水支道均具有至少一个进水端,各进水端分别用于与洗杯器、小厨宝、净水器和洗碗机等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排水端接通。
基于以上结构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下水结构10,由于进水主道103出水端的缩聚口120间隔于下水道102地进水端口,因此缩聚口120未对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造成遮挡,并且不影响各第一进水支道104与下水道102之间的连通;又由于该缩聚口120正对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且直径小于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的直径,因此进水主道103内的水流在经缩聚口120流出时能够形成射流,其水束集中并能够从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全部流入,如此,实际应用时,通过将进水主道103的进水端接通至水槽和/或垃圾处理器的排水端以及其他第一进水支道104接通至除垃圾处理器400的其他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排水端,即可避免进水主道103内的污水及泡沫窜流至其他的第一进水支道104,以及避免对其他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特别是净水器和小厨宝等对清洁度要求较高的电器或器件造成二次污染,保障用水的卫生性。此外,由于每个第一进水支道104均具有至少一个进水端,也即,每个第一进水支道104均可以与至少一个厨房用电器或器件接通,进水端的数量设置得越多,能够连接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更多,从而有利于简化水路排布、节省橱柜内部空间的占用。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下水结构10包括主体1、连接座2和下水组件3。
主体1包括集水部11和进水主部12。集水部11呈开口朝下的圆筒状,其内部中空,且内腔构成了集水道101,其顶端设有顶壁111,其底端设有开口,其侧壁设有至少一个侧开口11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集水部11侧壁上的侧开口1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开口112沿径向相对设置,且集水部11侧壁对应两个侧开口112均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用于供连接座2螺接。进水主部12呈竖直延伸的管状,其贯穿且一体成型于集水部11的顶壁111且外径小于集水部11的内径,因此,进水主部12位于集水部11内的部分的外壁与集水部11的内壁间隔设置,如此既不会对侧开口112造成遮挡,也就能够保证各第一进水支道104能够通过集水道101与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实现连;进水主部12内的通道构成了进水主道103,进水主部12的底端内壁设有朝内周凸设的环形凸缘121,环形凸缘121的中心孔构成缩聚孔122;缩聚孔122的底端开口构成了上述的缩聚口120,如此,由于进水主部12的内径大于缩聚口120的直径,因此,水流在由第一进水支道104流经至缩聚口120处时,过水面积减小,水流加速并形成水束较为集中的射流,从而确保由第一进水支道104内流出的水流能够完全地流入至下水道102内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往外周吸引空气,避免水流外溢。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缩聚口120低于或齐平于各第一进水支道104的出水端口中的最低位置,如此即增大了进水主道103内的水流往外周侧开口112流动的难度,因此能够进一步避免发生污水及泡沫往各第一进水支道104内窜流。
连接座2的结构呈T型三通管状结构。本实施例中,各连接座2被分为与侧开口112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连接座2组;每个连接座2组分别固接于主体1上对应的侧开口112处,固接方式为采用内外壁均具有螺纹的管状转接件螺接。每个连接座2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座2,且每个连接座2组中,各连接座2沿对应的侧开口112的开口方向依次相接,相接方式具体也是采用内外壁均具有螺纹的管状转接件螺接实现,各连接座2均具有进水通道21和连接通道22,进水通道21和连接通道22彼此连通,其中,进水通道21由连接座2上较短的通道构成,连接通道22则由连接座2上较长的通道构成,各进水通道21分别用于与外部器件的排水端连通,也即,用于与除垃圾处理器以外的其他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排水端连通,各连接通道22依次接通形成了第一进水支道104。
基于主体1的结构,由于集水部11侧壁上的侧开口112的数量为两个且沿径向彼此相对,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水支道104的数量也为两个。且优选地,两个第一进水支道104沿同一水平方向对称地布设于集水道101的两侧,也即,主体1两侧的连接座2的数量相同,如此水路设计较为整洁、美观性佳且两侧排水时彼此之间的影响小、排水顺畅。本实施例中,主体1两侧分别连接有三个连接座2,两侧的连接座2组中远离主体1的连接座2的端面可采用堵头进行封堵,以避免第一进水支道104的水流无法可靠地朝向主体1流入;两个连接座2组中进水通道21的数量为六个,数量较多,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使用时,用户也可根据需要,将没有用于接通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相应的连接座2上的进水通道21采用堵头进行封堵。
下水组件3固接于主体1的底端开口处,其内设有下水道102。
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下水组件3包括下水管31、地漏芯32、密封件33、迫紧件34和延伸管35。
其中,下水管31的顶端与集水部11的底端螺接,其底端适于插置于地面排水管内。参见图3至图5,本实施例中,下水管31包括管本体311和螺接件312,管本体311和螺接件312配合形成有下水道102,其中,管本体311的顶端与集水部11底部的开口螺接,其顶端内壁设有台阶面,台阶面用于支撑地漏芯32;螺接件312螺接于管本体311底部的内壁,其部分位于管本体311的底端且成型有相对管本体311的外壁凸出的抵接凸缘,该抵接凸缘的上端面构成了环形限位面3121,也即,本实施例提供的下水管31底部的外壁设有朝上的环形限位面3121,限位面3121用于支撑密封件33;通过螺接件312形成限位面3121,有利于降低下水管31的结构成型难度、节省加工成本。
地漏芯32支撑于下水管31内,其进水端构成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参见图3至图5,地漏芯32的顶端外壁设有朝外周凸出的抵接凸缘,抵接凸缘支撑于管本体311内的台阶面上;地漏芯32内的通道正对缩聚口120,地漏芯32的底部设有一可绕水平的枢轴转动的封板,封板具有位于其枢轴两侧的盖合部和驱动部,盖合部的形状与地漏芯32的出水端口的形状匹配;驱动部可被配置成配重块或磁性件,其用于在地漏芯32未过水时借助重力作用或磁性作用驱动盖合部转动至封堵于地漏芯32的出水端口的状态,以实现对地面排水管内的污水及泡沫进行防反溢并防止臭气外逸。由于地漏芯32的结构及使用原理是现有技术,因此此处不对其进行赘述。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下水管31的侧壁设有支管3111,支管3111具体设置于管本体311的侧壁,支管3111用于与外部的垃圾处理器的排水端进行接通,因此,当进水主道103已经和水槽的排水端接通的情况下,用户如需增加垃圾处理器,其可需求改变原有水路结构,通过将支管3111与垃圾处理器的排水端连接,实现垃圾处理器的排水,结构简单、装配便利。本实施例中,支管3111内的通道构成第二进水支道105,第二进水支道105连通下水道102,且第二进水支道105连通下水道102,且第二进水支道105连通下水道102的端口低于地漏芯32的出水端,因此,由支管3111排入的水流受地漏芯32阻挡不会朝上反溢及散发臭气。更优地,支管3111自下水管31外壁倾斜朝上延伸,如此,支管3111能够顺畅排水、不易发生堵塞。
参见图3至图5,密封件33为具有弹性的密封圈,其套设于下水管31外周且抵接限位面3121,具体为套设于管本体311的外壁且抵接螺接件312上的限位面3121,密封件33的内壁设有自其顶端朝下逐渐向内周倾斜的导向面331,导向面331用于对迫紧件34的运动进行导向以及与迫紧件34形成斜面配合。
迫紧件34套设且螺接于下水管31的外壁,其具有可供操作的操作部341和伸入于地面排水管内的迫紧部342。具体地,参见图3至图5,迫紧件34呈上大下小的阶梯状管体结构,迫紧件34的上部套设且螺接于管本体311的外壁,该部分的外径较大,其露出于底面排水管外部且构成了操作部341,可供外部施力物操作;迫紧件34的下部构成了迫紧部342,其外径较小且能够插置于地面排水管内,其适于在向下移动时在导向面331的导向下迫紧密封件33紧抵地面排水管内壁,以及在向上移动时脱离导向面331。实际应用时,操作迫紧件34相对下水管31旋转可带动迫紧部342升降,当迫紧部342下降时,迫紧部342在导向面331的导向下下移并朝外周挤压密封件33,并使得密封件33与排水管内壁紧抵,如此即可防止地面排水管内泡沫及臭气外逸以及避免下水管31相对地面排水管发生松动;当迫紧部342上移至脱离导向面331时,密封件33回复并不再紧抵地面排水管,此时下水管31可轻松地从地面排水管脱出。
延伸管35螺接于下水管31底部且插置于地面排水管内。具体地,延伸管35的顶部可与螺接件312的内壁螺接,其底部适于插置于地面排水管内。延伸管35的设置,加长了下水结构10能够与地面排水管配合插接深度,以避免下水结构10在地面排水管的设置高度不同时无法与地面排水管实现对接及安装。
进排水系统实施例
参见图6至图8,图6至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进排水系统。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进排水系统包括进水阀20、下水结构10以及若干连接管30。进水阀20具有一个进水口和若干出水口;其中,进水口用于与墙面上的角阀的出水端通过连接管30接通;各出水口则分别用于与外部器件的进水端接通,具体地,该进水阀20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三个出水口,也即,该进水阀20总的具有六个出水口,该六个出水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通过连接管30与净水器100、洗碗机(图中未示出)、水龙头300、垃圾处理器400、洗杯器500、小厨宝600等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进水端实现接通,也可以在未与厨房用电器或器件接通的情况下采用堵头进行封堵。各连接管30中的部分还可用于实现下水结构10与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排水端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进排水系统,采用了上述下水结构10,因此其也具有能够避免对其他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造成二次污染,保障用水的卫生性的特点;采用具有一个进水口和若干出水口的进水阀20以及具有一个出水口和若干进水口的下水结构10,使得该进排水系统能够同时满足多个厨房用器件的供水和排水,因此能够降低水路设计难度及空间占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地漏的使用原理为:
当需要使用相应的厨房用电器或器件时,开启该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启闭阀,水流由角阀、进水阀20流入与该厨房用电器或器件对应的连接管30内,并从该厨房用电器或器件的出水端流出以供使用;使用完毕,开启该厨房用电器或器件对应的排水阀或取走水槽200的水槽200盖,水流从对应的进水通道21进入至相应的第一进水支道104和/或第二进水支道105,第一进水支道104内的水流经集水道101流入地漏芯32,地漏芯32上的盖合部受水压作用转动并开启地漏芯32的出水端口,第一进水支道104和第二进水支道105内的内一同流入下水道102,并最终进入地面排水管排出。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10)
1.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其设有集水道(101)、下水道(102)、进水主道(103)和至少一个第一进水支道(104);
所述集水道(101)和所述下水道(102)自上而下依次相接且彼此连通;
所述进水主道(103)设于所述集水道(101)的顶端,其出水端延伸于所述集水道(101)内且成型为缩聚口(120);所述缩聚口(120)间隔且正对所述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其直径小于所述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的直径;
各所述第一进水支道(104)沿周向间隔布设于所述集水道(101)的侧面,其出水端均连通所述集水道(101)及所述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每一所述第一进水支道(104)均具有至少一个进水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缩聚口(120)低于或齐平于各所述第一进水支道(104)的出水端口中的最低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进水支道(10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进水支道(104)沿同一水平方向对称地布设于所述集水道(101)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主体(1)、若干连接座(2)和下水组件(3);
所述主体(1)包括集水部(11)和进水主部(12);所述集水部(11)内部中空,其内腔构成所述集水道(101),其顶端设有顶壁(111),底端设有开口,侧壁设有至少一个侧开口(112);所述进水主部(12)呈竖直延伸的管状,其贯穿所述顶壁(111)且其内的通道构成所述进水主道(103),其底端内壁设有朝内周凸设的环形凸缘(121);所述环形凸缘(121)的中心孔构成缩聚孔(122);所述缩聚孔(122)的底端开口构成所述缩聚口(120);
各所述连接座(2)被分为与所述侧开口(112)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连接座(2)组;所述连接座(2)组固接于所述主体(1)的侧开口(112)处,其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座(2);每个所述连接座(2)组中,各所述连接座(2)沿对应的所述侧开口(112)的开口方向依次相接,且各所述连接座(2)均具有进水通道(21)和连接通道(22);各所述进水通道(21)分别用于与外部器件的排水端连通;各所述连接通道(22)依次接通形成所述第一进水支道(104);
所述下水组件(3)固接于所述集水部(11)的底端开口处,其内设有所述下水道(10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下水组件(3)包括下水管(31)和地漏芯(32);所述下水管(31)的顶端与所述集水部(11)的底端螺接,其底端适于插置于地面排水管;所述地漏芯(32)支撑于所述下水管(31)内,其进水端口构成所述下水道(102)的进水端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下水管(31)的侧壁设有支管(3111);所述支管(3111)内的通道构成第二进水支道(105);所述第二进水支道(105)连通所述下水道(102),且其连通所述下水道(102)的端口低于所述地漏芯(32)的出水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管(3111)自所述下水管(31)外壁倾斜朝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下水组件(3)还包括密封件(33)和迫紧件(34);
所述下水管(31)底部外壁设有朝上的环形限位面(3121);所述密封件(33)套设于所述下水管(31)外周且抵接所述限位面(3121),其内壁具有自顶端朝下逐渐朝内周倾斜的导向面(331);
所迫紧件(34)套设且螺接于所述下水管(31)外壁,其具有可供操作的操作部(341)和伸入于地面排水管内的迫紧部(342);所述迫紧部(342)适于在向下移动时在所述导向面(331)的导向下迫紧所述密封件(33)紧抵地面排水管内壁,以及在向上移动时脱离所述导向面(331)。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下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下水组件(3)还包括延伸管(35);所述延伸管(35)螺接于所述下水管(31)底部且插置于地面排水管内。
10.一种进排水系统,其特征是,包括进水阀(20)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水结构(10);所述进水阀(20)具有一个进水口和若干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墙面角阀;各所述出水口分别与外部器件的进水端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21220.2U CN218204742U (zh) | 2022-08-12 | 2022-08-12 | 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21220.2U CN218204742U (zh) | 2022-08-12 | 2022-08-12 | 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04742U true CN218204742U (zh) | 2023-01-03 |
Family
ID=84655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21220.2U Active CN218204742U (zh) | 2022-08-12 | 2022-08-12 | 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04742U (zh) |
-
2022
- 2022-08-12 CN CN202222121220.2U patent/CN21820474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24095B (zh) | 无水箱座便器 | |
CN218204742U (zh) | 一种下水结构及进排水系统 | |
CN201106201Y (zh) | 空气节水式除臭坐便器 | |
CN108708439B (zh) | 环保卫生间节水装置及环保卫生间节水系统 | |
CN2883520Y (zh) | 压力水箱 | |
CN111779101A (zh) | 一种自带水箱虹吸式壁挂坐便器 | |
CN203546856U (zh) | 一种负压虹吸座便器 | |
CN111321786B (zh) | 一种节水坐便器 | |
CN113846727B (zh) | 一种节约空间的冲刷装置及坐便器 | |
CN211270603U (zh) | 一种洗碗机 | |
CN108867778B (zh) | 一种双立管排水系统 | |
CN201031435Y (zh) | 坐便器用小便通路节水装置 | |
CN111593793A (zh) | 一种建筑集成水封通气排水管件 | |
CN215977524U (zh) | 一种防臭排水碟盘及其排水系统 | |
CN218027997U (zh) | 一种双水槽排污管转接结构 | |
CN220847873U (zh) | 防虹吸马桶水箱和马桶综合给水系统 | |
CN221072897U (zh) | 一种防虹吸洁身器 | |
CN222557792U (zh) | 一种地漏接头及其排水装置 | |
CN219137899U (zh) | 一种下水道连通防臭组件 | |
CN216156722U (zh) | 一种水压开启的防倒流开启结构 | |
CN216041552U (zh) | 双槽菜盆防臭下水套件 | |
CN219196172U (zh) | 一种带隔臭水封的水槽下水器 | |
CN221345796U (zh) | 一种高效微水冲节水型便器 | |
CN114396106B (zh) | 一种降板式卫生间节水设备 | |
CN216586876U (zh) | 双槽式下水管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