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96337U -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96337U CN218096337U CN202123287826.5U CN202123287826U CN218096337U CN 218096337 U CN218096337 U CN 218096337U CN 202123287826 U CN202123287826 U CN 202123287826U CN 218096337 U CN218096337 U CN 2180963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
- main body
- air duct
- front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除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包括进风箱、主体、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主体内设有导风支架,导风支架设置在主体的中部从而将主体内腔分割成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所述进风箱的上端设有出风口,进风箱的上端与主体连接,从而使出风口分别连通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前侧风道内,第二换热器设于后侧风道内;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换热除湿装置,进风箱设置在主体的下部从而更加贴近地面,导风支架将主体的内腔分割成独立的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进风箱通过出风口输送气流并分别从主体的前后两侧吹出,两股独立气流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获得制冷或除湿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除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式空调通常具有两个风机和两套相对独立的风道组件,其中一套风道组件用于布置制冷模块,其中一个风机输出气流沿该风道组件流动,制冷模块与气流进行换热实现制冷。另一套风道组件用于布置散热模块,另一个风机输出气流沿该风道组件流动,散热模块与气流进行换热实现散热。这种移动式空调的空间利用率低,结构复杂导致成本较高,制冷换热的转化率损失较大。而市场上的一些除湿机通常为单面进风和单面出风结构,水箱布置在整机的底部,进风口处于相对于地面的较高位置,而湿气的密度较大与地面距离最近,从而导致除湿效率比较低下。
中国专利CN103822304A公开的一种双面进出风空调,所述双面进出风空调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及容置于所述壳体的容纳腔内且横截面呈“S”形的隔板,所述壳体包括框体和连接于所述框体的前后两侧的前壳板及后壳板,所述隔板分隔所述容纳腔形成位于前侧的第一凹腔及位于后侧的第二凹腔,所述前壳板对应于所述第一蜗舌件的相对两侧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所述后壳板对应于所述第二蜗舌件的相对两侧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凹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气流流经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凹腔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第一风道,气流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凹腔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相互独立。这种壳体采用S形的隔板将其风道分隔,但是其风道的进风和出风方向仍旧没有脱离现有离心式风机的单进单出或双进单出格局,出风口和出风方式对其风道的结构限制存在单一性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换热除湿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包括进风箱、主体、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主体内设有导风支架,导风支架设置在主体的中部从而将主体内腔分割成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所述进风箱的上端设有出风口,进风箱的上端与主体连接,从而使出风口分别连通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前侧风道内,第二换热器设于后侧风道内。所述进风箱设置在主体的下部从而更加贴近地面,导风支架将主体的内腔分割成独立的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进风箱通过出风口分别向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输送气流并分别从主体的前后两侧吹出,两股独立气流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从而获得制冷或除湿的效果。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导风支架上设有导风翼板,导风翼板倾斜设置在出风口的上方,导风翼板的一端指向第一换热器,导风翼板的另一端与导风支架连接从而与其构成“Y”形的一体结构。所述导风翼板用于改变前侧风道内的气流流向,进风箱输出气流从出风口吹入前侧风道,前侧风道内的气流在导风翼板的引导下改变方向并吹向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主体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出风栅格,第一换热器设于第一出风栅格的内侧,第一换热器的上端与导风支架配合连接;所述前侧风道的下端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倾斜设置从而使进入前侧风道的气流吹向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导风板对进入前侧风道的气流形成引导,使气流均匀地吹向第一换热器以提升换热效率。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一换热器上盘设有冷凝管,主体内设有压缩机,压缩机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上的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盘绕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上,压缩机输出换热介质沿冷凝管流动,前侧风道内的气流吹向第一换热器,空气与冷凝管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水或空气降温。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主体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出风栅格,第二换热器倾斜设置在第二出风栅格的内侧,所述后侧风道的下端设有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倾斜设置从而使进入后侧风道的气流吹向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导风板对气流形成引导,使进入后侧风道内的气流均匀地吹向第二换热器以提升换热效率。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二换热器上盘设有蒸发管,主体内设有压缩机,压缩机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换热器上的蒸发管。所述蒸发管盘绕设置在第二换热器上,压缩机输出换热介质沿蒸发管流动,后侧风道内的气流吹向第二换热器,空气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散热。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进风箱内设有双头电机,双头电机的输出轴两端均设有涡轮扇,其中一个涡轮扇与前侧风道配对设置,另一个涡轮扇与后侧风道配对设置,所述进风箱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进风面板,进风箱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进风面板。所述进风箱内的涡轮扇分别从第一进风面板和第二进风面板吸入空气,第一进风面板和第二进风面板贴近地面可更好的清除湿气,双头电机同步驱动两个涡轮扇分别对应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在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形成两股独立的气流并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进风箱内设有中心支架,电机固定设置在中心支架上,两个涡轮扇分别设于中心支架的两侧;所述主体内设有导风支架,导风支架的下端与中心支架配合连接,从而使其中一个涡轮扇通过出风口向前侧风道送风,另一个涡轮扇通过出风口向后侧风道送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换热除湿装置,进风箱设置在主体的下部从而更加贴近地面,导风支架将主体的内腔分割成独立的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进风箱通过出风口分别向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输送气流并分别从主体的前后两侧吹出,两股独立气流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从而获得制冷或除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侧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侧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进风箱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进风箱;2、主体;3、第一换热器;4、第二换热器;5、压缩机;11、出风口;12、双头电机;13、涡轮扇;14、第一进风面板;15、第二进风面板;16、中心支架;21、导风支架;22、第一出风栅格;23、导风翼板;24、第一导风板;25、第二出风栅格;26、第二导风板;31、冷凝管;41、蒸发管;211、前侧风道;212、后侧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包括进风箱1、主体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所述主体2内设有导风支架21,导风支架21设置在主体2的中部从而将主体2内腔分割成前侧风道211和后侧风道212;所述进风箱1的上端设有出风口11,进风箱1的上端与主体2连接,从而使出风口11分别连通前侧风道211和后侧风道212;所述第一换热器3设于前侧风道211内,第二换热器4设于后侧风道212内。所述进风箱1设置在主体2的下部从而更加贴近地面,导风支架21将主体2的内腔分割成独立的前侧风道211和后侧风道212,进风箱1通过出风口11分别向前侧风道211和后侧风道212输送气流并分别从主体2的前后两侧吹出,两股独立气流分别与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进行换热,从而获得制冷或除湿的效果。
所述导风支架21上设有导风翼板23,导风翼板23倾斜设置在出风口11的上方,导风翼板23的一端指向第一换热器3,导风翼板23的另一端与导风支架21连接从而与其构成“Y”形的一体结构。所述导风翼板23用于改变前侧风道211内的气流流向,进风箱1输出气流从出风口11吹入前侧风道211,前侧风道211内的气流在导风翼板23的引导下改变方向并吹向第一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
所述主体2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出风栅格22,第一换热器3设于第一出风栅格22的内侧,第一换热器3的上端与导风支架21配合连接;所述前侧风道211的下端设有第一导风板24,第一导风板24倾斜设置从而使进入前侧风道211的气流吹向第一换热器3。所述第一导风板24对进入前侧风道211的气流形成引导,使气流均匀地吹向第一换热器3以提升换热效率。
所述第一换热器3上盘设有冷凝管31,主体2内设有压缩机5,压缩机5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3上的冷凝管31。所述冷凝管31盘绕设置在第一换热器3上,压缩机5输出换热介质沿冷凝管31流动,前侧风道211内的气流吹向第一换热器3,空气与冷凝管31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水或空气降温。
所述主体2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出风栅格25,第二换热器4倾斜设置在第二出风栅格25的内侧,所述后侧风道212的下端设有第二导风板26,第二导风板26倾斜设置从而使进入后侧风道212的气流吹向第二换热器4。所述第二导风板26对气流形成引导,使进入后侧风道212内的气流均匀地吹向第二换热器4以提升换热效率。
所述第二换热器4上盘设有蒸发管41,主体2内设有压缩机5,压缩机5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换热器4上的蒸发管41。所述蒸发管41盘绕设置在第二换热器4上,压缩机5输出换热介质沿蒸发管41流动,后侧风道212内的气流吹向第二换热器4,空气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散热。
所述进风箱1内设有双头电机12,双头电机12的输出轴两端均设有涡轮扇13,其中一个涡轮扇13与前侧风道211配对设置,另一个涡轮扇13与后侧风道212配对设置,所述进风箱1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进风面板14,进风箱1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进风面板15。所述进风箱1内的涡轮扇13分别从第一进风面板14和第二进风面板15吸入空气,第一进风面板14和第二进风面板15贴近地面可更好的清除湿气,双头电机12同步驱动两个涡轮扇13分别对应前侧风道211和后侧风道212,在前侧风道211和后侧风道212形成两股独立的气流并与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4进行热交换。
所述进风箱1内设有中心支架16,电机固定设置在中心支架16上,两个涡轮扇13分别设于中心支架16的两侧;所述主体2内设有导风支架21,导风支架21的下端与中心支架16配合连接,从而使其中一个涡轮扇13通过出风口11向前侧风道211送风,另一个涡轮扇13通过出风口11向后侧风道212送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箱、主体、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
所述主体内设有导风支架,导风支架设置在主体的中部从而将主体内腔分割成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
所述进风箱的上端设有出风口,进风箱的上端与主体连接,从而使出风口分别连通前侧风道和后侧风道;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前侧风道内,第二换热器设于后侧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支架上设有导风翼板,导风翼板倾斜设置在出风口的上方,导风翼板的一端指向第一换热器,导风翼板的另一端与导风支架连接从而与其构成“Y”形的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出风栅格,第一换热器设于第一出风栅格的内侧,第一换热器的上端与导风支架配合连接;所述前侧风道的下端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倾斜设置从而使进入前侧风道的气流吹向第一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上盘设有冷凝管,主体内设有压缩机,压缩机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上的冷凝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出风栅格,第二换热器倾斜设置在第二出风栅格的内侧,所述后侧风道的下端设有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倾斜设置从而使进入后侧风道的气流吹向第二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上盘设有蒸发管,主体内设有压缩机,压缩机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换热器上的蒸发管。
7.根据权利要求1、2、5任一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箱内设有双头电机,双头电机的输出轴两端均设有涡轮扇,其中一个涡轮扇与前侧风道配对设置,另一个涡轮扇与后侧风道配对设置,所述进风箱的前侧面上设有第一进风面板,进风箱的后侧面上设有第二进风面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箱内设有中心支架,电机固定设置在中心支架上,两个涡轮扇分别设于中心支架的两侧;所述主体内设有导风支架,导风支架的下端与中心支架配合连接,从而使其中一个涡轮扇通过出风口向前侧风道送风,另一个涡轮扇通过后侧出风口向后侧风道送风。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87826.5U CN218096337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287826.5U CN218096337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96337U true CN218096337U (zh) | 2022-12-20 |
Family
ID=84443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287826.5U Active CN218096337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96337U (zh) |
-
2021
- 2021-12-24 CN CN202123287826.5U patent/CN2180963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46581B (zh) | 一种加压风机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空调 | |
CN101109545A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02102889A (zh) |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 |
CN103968475B (zh) | 除湿装置 | |
CN111197818B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 |
CN102401432B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01787673U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CN218096337U (zh) | 一种换热除湿装置 | |
CN206054351U (zh) | 一种加压风机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空调 | |
CN208418972U (zh) | 一种多面出风卡式空调机 | |
CN1242495A (zh) | 外挂式房间空调器 | |
CN206347645U (zh) | 空调器 | |
CN213931186U (zh) |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 |
CN215808906U (zh) | 一种空调一体机的室外侧热交换结构 | |
CN20467850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 |
CN102338427A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CN102401433A (zh) | 一体型窗式空调器 | |
CN100541025C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06582151U (zh) | 一种吸附式的制冷空调用轴流风机 | |
CN101957023B (zh) | 窗式空调 | |
CN2336248Y (zh) | 外挂式房间空调器 | |
CN212447157U (zh) | 一种充电桩热管理机组的冷却模块 | |
CN102865653A (zh) | 一种移动空调的集风罩结构 | |
CN216693749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951568U (zh) | 柜式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