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33169U - 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33169U CN218033169U CN202221177723.5U CN202221177723U CN218033169U CN 218033169 U CN218033169 U CN 218033169U CN 202221177723 U CN202221177723 U CN 202221177723U CN 218033169 U CN218033169 U CN 2180331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e gas
- waste liquid
- treatment system
- bed
- denit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3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3009 desulf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2716 precipit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71 soo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808 liqu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956 a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477 desulfu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23556 desulfu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VHUUQVKOLVNVRT-UHFFFAOYSA-N Ammon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NH4+].[OH-] VHUUQVKOLVNVR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1114 ammonium hydr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17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385 heavy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5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ammonia salt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BIGPRXCJEDHCLP-UHFFFAOYSA-N ammonium bi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NH4+].OS([O-])(=O)=O BIGPRXCJEDHCL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7 cata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555 catalytic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94 chemical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81 fly a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18 nitrogen fert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97 pyro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6676 system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包括废液焚烧炉,所述废液焚烧炉的烟气出口端连接的烟道上顺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第二换热器、脱硫塔和湿式电除尘器,其中,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烟气出口端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将进入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内,所述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处于脱硝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区间;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将进入所述脱硫塔的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该系统的工艺流程短,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且能够脱除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满足排放标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废液焚烧炉烟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液,随着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废液排放量的日益增加,这些废液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为避免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排放前需要对废液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目前,废液焚烧法是较为有效的一种废液处理技术,其将废液和助燃空气在焚烧炉内进行高温燃烧反应和高温热解,在废液焚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粉尘、NOx、SOx等多种污染物,还需要对废液焚烧炉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后才能达标排放。
如前,由于废液焚烧炉产生的尾气中所含的污染物多样,所以现有对废液焚烧炉的尾气处理多是分开处理,导致处理工艺流程长,设备多,占地面积大,运维成本高;其他集中处理的方式则存在对主要污染物脱除不完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该系统的工艺流程短,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且能够脱除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满足排放标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包括废液焚烧炉,所述废液焚烧炉的烟气出口端连接的烟道上顺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第二换热器、脱硫塔和湿式电除尘器,其中,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烟气出口端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将进入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内,所述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处于脱硝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区间;
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将进入所述脱硫塔的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
该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在废液焚烧炉的烟气出口端顺次连接有第一换热器、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第二换热器、脱硫塔以及湿式电除尘器,如此,废液焚烧炉产生的烟气从烟气出口端排出后,先经过第一换热器进行余热回收利用,降低烟气温度,以将烟气温度控制在脱硝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区间,降低温度的烟气进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在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内进行除尘和脱除NOx的处理,经过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烟气再通过第二换热器降温,降温后的烟气进入脱硫塔内脱除SO2,之后进入湿式电除尘器内进行精除尘,具体可以脱除粉尘、酸雾、水滴、气溶胶等有害物质,也能协助脱除SO3、重金属等污染物,这样,废液焚烧炉排出的烟气经过该系统处理后,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液焚烧炉产生的粉尘、NOx、SOx等主要污染物,满足排放标准,同时,该系统的工艺流程相对较短,结构紧凑,从而使得整个设备占地面积小,运维方便。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顺序串联的预吸附区、除尘区和脱硝区;所述预吸附区用于吸附烟气中的部分水分、粉尘、NOx和SOx;所述除尘区用于脱除烟气中的粉尘,所述脱硝区用于脱除烟气中的NOx。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除尘区包括沿烟气流动方向顺序串联的电除尘区和袋式过滤除尘区。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袋式过滤除尘区的滤袋为金属滤袋;所述袋式过滤除尘区的上方设有净气室,所述脱硝区布置在所述净气室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预吸附区包括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载床,所述载床为网状结构,且所述载床上铺设有吸附颗粒;相邻两个所述载床之间设有层间隔板,所述载床的沿烟气流动方向的两端均设有侧部隔板,所述侧部隔板和所述层间隔板的设置使得烟气只能通过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后流向所述除尘区。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预吸附区还包括更换机构,所述更换机构用更换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更换机构包括料仓、集料斗和驱动部;
所述载床为环形结构,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载床沿其环形循环移动,所述载床的移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垂直;
所述集料斗用于收集自所述载床掉落的吸附颗粒;
所述料仓用于容纳未吸附的吸附颗粒,所述料仓与每个载床之间均设有给料管,所述给料管用于将所述料仓内的吸附颗粒输送至所述载床。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多个所述载床的移动方向相同,沿所述载床的移动方向,所述给料管设于所述载床的首端,所述载床的尾端设有落料挡板,所述落料挡板用于将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导向所述集料斗。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更换机构还包括再生仓;所述集料斗与所述再生仓连接,以将收集的吸附后的吸附颗粒输送至所述再生仓;所述再生仓用于对吸附后的吸附颗粒进行再生处理;所述再生仓还与所述料仓连接,以将再生处理后的吸附颗粒输送至所述料仓。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载床的尾端侧设有喷嘴,所述喷嘴用于清除粘附在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和/或粉尘。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各所述载床均张紧在两个从动轮上,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源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和传动部,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传动部与处于同侧的所有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源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以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吸附颗粒的直径为所述载床的网孔孔径的2~4倍。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顶部具有进风口,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还包括进口喇叭和均布导流件,所述进口喇叭位于所述预吸附区的上游,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均布导流件设于所述载床的上游,所述均布导流件包括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折弯板,所述折弯板包括弯折呈第一设定角度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折弯板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载床设置,且所述第一板与水平方向之间呈第二设定角度。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第一设定角度为 70~90度,所述第二设定角度为50~70度。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脱硝区的催化剂为蜂窝型催化剂,所述脱硝区的催化剂层设置有声波吹灰器。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之间还设有喷氨装置,所述喷氨装置包括喷氨格栅和氨气源,所述喷氨格栅设于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烟道内,所述氨气源与所述喷氨格栅连接。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空气源和混合器,所述混合器设于所述氨气源和所述烟道之间,所述空气源与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来自所述氨气源的氨气和来自所述空气源的空气。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废液焚烧炉连接有新鲜空气源,所述新鲜空气源与所述废液焚烧炉之间连接有空气预热器,所述空气预热器还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之间连接的烟道内。
如上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所述湿式电除尘器的出口连接有烟囱,所述脱硫塔、所述湿式电除尘器和所述烟囱设为一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预吸附区在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烟气在预吸附区的走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废液焚烧炉10,第一换热器20;
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进风口31,进口喇叭32,均布导流件 33,折弯板331,第一板3311,第二板3312,预吸附区34,载床341,层间隔板342,侧部隔板343,料仓344,给料管3441,集料斗345,落料挡板346,喷嘴347,减速电机3481,主动轮3482,从动轮3483,传动链3484,再生仓349,除尘区35,电除尘区351,袋式过滤除尘区352,净气室36,脱硝区37,出口烟道38,灰斗39;
第二换热器40,引风机45,脱硫塔50,湿式电除尘器60,烟囱 70;
喷氨格栅81,混合器82,蒸发器83,风机84;
送风机91,空气预热器9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包括废液焚烧炉10、第一换热器20、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第二换热器40、脱硫塔50和湿式电除尘器60。
其中,废液焚烧炉10的顶部具有烟气出口,废液焚烧炉10内的废液和辅助燃料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烟气可从烟气出口中排出。
前述第一换热器20、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第二换热器40、脱硫塔50和湿式电除尘器60顺次设置在废液焚烧炉10的烟气出口端连接的烟道上,其中,第一换热器20靠近废液焚烧炉10的烟气出口端设置,也就是说,废液焚烧炉10排出的烟气顺次流经第一换热器20、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第二换热器40、脱硫塔50和湿式电除尘器6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顺次设置仅表明的时第一换热器20、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第二换热器40、脱硫塔50和湿式电除尘器60这五者的相对位置关系,不排除在此基础方案的基础上,相邻的两个装置之间再设置其他装置。
其中,第一换热器20用于对废液焚烧炉10排出的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回收利用,同时降低烟气的温度,将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内,该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处于脱硝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区间内,以便于烟气进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后能够较好地进行脱硝处理。
具体的,第一设定温度可以为300~400℃。
第二换热器40用于将进入脱硫塔50的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以利于提高烟气在脱硫塔50内的脱硫处理效果。
具体的,第二设定温度可以在60℃以下。
该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工作时,废液焚烧炉产生的烟气从烟气出口端排出后,先经过第一换热器20进行余热回收利用,降低烟气温度,以将烟气温度控制在脱硝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区间,降低温度的烟气进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在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内进行除尘和脱除NOx的处理,经过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的烟气再通过第二换热器40降温,降温后的烟气进入脱硫塔50内脱除SO2,之后进入湿式电除尘器60内进行精除尘,具体可以脱除粉尘、酸雾、水滴、气溶胶等有害物质,也能协助脱除SO3、重金属等污染物,如此,经过该系统处理后,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液焚烧炉10产生的粉尘、NOx、 SOx等主要污染物,满足排放标准,同时,该系统的工艺流程相对较短,结构紧凑,从而使得整个设备占地面积小,运维方便。
请一并参考图2,图2为图1中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包括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顺序串联的预吸附区34、除尘区35和脱硝区37,其中,预吸附区34 对烟气进行预吸附处理,可吸附烟气中的部分水分、粉尘、NOx和 SOx;除尘区35用于脱除烟气中的粉尘,脱硝区37用于脱除烟气中的NOx。
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将预吸附区34、除尘区35和脱硝区 37集成为一体,有利于提高结构紧凑度,降低占地面积,预吸附区34 先对烟气进行预吸附处理,可以改善后级烟气的工况条件,有利于提升后级除尘、脱硝、脱硫和除雾效率,确保对烟气处理的效果。具体的方案中,除尘区35包括沿烟气流动方向顺序串联的电除尘区351 和袋式过滤除尘区352,即烟气经过预吸附区34,进入除尘区35后,先经过电除尘区351,再经过袋式过滤除尘区352;电除尘区351和袋式过滤除尘区352均为高温除尘区,其工作温度一般在300~400℃,显然,电除尘区351和袋式过滤除尘区352的部件材料应采用耐高温材料,比如说,袋式过滤除尘区352的滤袋可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滤袋,金属滤袋具体可采用微米级的金属纤维经“细纤维层+粗纤维层”梯度铺层后烧结成过滤精度高、阻力低、清灰性能好的过滤毡,再制成具有一定长度的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圆筒状结构;金属滤袋耐高温、使用寿命长、可回收利用,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和维护成本。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来选用不同的金属纤维,制成金属滤袋的方式也不限于前述所述。
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在袋式过滤除尘区352的上方设有净气室36,使得经过预吸附区34、电除尘区351和袋式过滤除尘区352 除尘后的烟气可以在净气室36得到缓冲,脱硝区37具体布置在净气室36的上方,除尘后的烟气通过脱硝区37进行脱硝处理。
烟气在经过预吸附和除尘后,其含尘浓度大大降低,基本消除了飞灰的不利影响,可保证脱硝区37的脱硝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能够有效提高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减少催化剂的用量,减少氨逃逸,从而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
具体的,脱硝区37具体采用SCR脱硝反应,催化剂也选用SCR 脱硝催化剂,SCR脱硝反应为现有成熟技术,此处不再详述。
具体应用时,脱硝区37的催化剂可以选用蜂窝型催化剂,其节距可相对较小设置,比如说4.3mm或3.7mm,这样,有利于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催化剂用量;进一步的,还可以在脱硝区37的催化剂层设置声波吹灰器,以避免灰尘在催化剂层沉积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在脱硝区37的上方还设置有出口烟道 38,以便于将经过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处理的烟气排出。
该实施例中,在预吸附区34和除尘区35的下方均设有灰斗39,进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的烟气中的部分粗颗粒粉尘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可沉降至灰斗39中,对除尘区35的相关设备进行清灰后灰尘也可沉降至灰斗39中。
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中电除尘区351和袋式过滤除尘区352 的相关结构均可采用已有成熟的电除尘结构和滤袋结构,此处不再详述,本文重点对预吸附区34的结构进行了设计,下面结合图3和图4 重点说明,其中,图3为图2中预吸附区在A-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 4为图2中烟气在预吸附区的走向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预吸附区34包括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载床 341,载床341为网状结构,其上铺设有吸附颗粒(图中未标示),相邻两个载床341之间设有层间隔板342,每个载床341在沿烟气流动方向的两端均设有侧部隔板343,层间隔板342和侧部隔板343的位置设置使得烟气只能流经载床341的吸附颗粒后流向除尘区35。
可参考图4理解,图4所示视角中,烟气从左侧流向右侧,每个载床341两端的侧部隔板343位于载床341的上下两侧,且不延伸至相邻的载床341处,以使得烟气能够流向载床341,这样,如图4中黑色实心箭头标示,烟气流入一个层间隔板342和一个载床341之间的空间时,受该载床341右端的侧部隔板343的阻挡和层间隔板342 的阻挡,烟气只能通过该载床341的吸附颗粒后,从该载床341的下方空间流向除尘区35,这样,烟气在通过载床341时,可被载床341 上的吸附颗粒进行吸附处理,可以简单将烟气在载床341所在区域的流动路径理解为Z形。
仍参考图4,一个层间隔板342和两个侧部隔板343可设为一体结构,左侧的侧部隔板343与位于上方的载床341连接,层间隔板342 设置在上方的载床341和下方的载床341之间,右侧的侧部隔板343 与位于下方的载床341连接。
当然,除了上述隔板设置方式,实际中隔板的布置也可呈其他方式,只要能够确保流经的烟气必须通过载床341上的吸附颗粒后才能流向除尘区35即可。
该实施例中,在预吸附区34还设有更换机构,该更换机构用于更换载床341上的吸附颗粒,以确保载床341上吸附颗粒的吸附性能,确保对烟气的处理效果。
具体的,更换机构包括料仓344、集料斗345和驱动部。
为方便更换吸附颗粒,将载床341设计为环形结构,驱动部用于驱动载床341沿其环形循环移动,为方便相关结构布置,载床341的移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垂直,同样地,为简化结构设置,本例中,预吸附区34的所有载床341都朝着同一方向移动,以图3所示视角来说,载床341沿顺时针旋转。
集料斗345位于所有载床341的下方,用于收集自载床341掉落的吸附颗粒。
料仓344用于容纳未吸附的吸附颗粒,这里,未吸附的吸附颗粒包括新鲜的吸附颗粒以及吸附后又再生的吸附颗粒;在料仓344和每个载床341之间均设有给料管3441,用于将料仓344内的吸附颗粒输送至载床341。
具体的,给料管3411设于载床341的首端,这里的首端以载床 341的移动方向为基准,以图3所示方位,即载床341的左端为首端,右端为尾端,载床341承载吸附颗粒的部分是自左端向右端移动,因载床341呈环形,当其承载部移动至右端转弯后,其上的吸附颗粒就会掉落,落入下方的集料斗345被收集。将给料管3411设于载床341 的首端,可以确保具有吸附能力的吸附颗粒在载床341旋转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与烟气接触。
具体的,为节省空间和设置较多的载床341,载床341具体呈扁环形的结构,尽量减少载床341的高度尺寸,如此,在有限的高度空间内,可尽量多地布置载床341。
实际设置时,载床341的层数和尺寸使得载床341的过滤风速不高于3m/min,以确保烟气与吸附颗粒的接触时间。
如图3所示,在每个载床341的尾端设有落料挡板346,落料挡板346用于将载床341上的吸附颗粒导向集料斗345,避免吸附颗粒在掉落过程中落到下一层的载床341上。可以理解,最下方的载床341 可以不布置落料挡板346。
具体的,还可以在每个载床341的尾端侧设置喷嘴347,喷嘴347 可以清除粘附在载床341上的吸附颗粒和/或粉尘,使载床341保持干净,在重新铺设吸附颗粒后,能够保持过滤阻力稳定。喷嘴347的气源具体可采用压缩空气。
该实施例中,驱动部包括驱动源和传动机构,每个载床341都张紧在两个从动轮3483上,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3482和传动部,主动轮3482通过传动部与处于同侧的所有从动轮3483传动连接,驱动源用于驱动主动轮3482转动,以带动所有从动轮3483转动,从而带动每个载床341循环旋转,其中,传动部具体可以选用传动链3484或者传动带的形式,驱动源可以选用减速电机3481,当然,也可选用普通电机,再设置减速机构以方便调整载床341的移动速度。图示中,为方便结构布置,主动轮3482与处于右侧的所有从动轮3483传动连接。
实际应用中,吸附颗粒可选用活性炭等颗粒,采用粒径相对均匀的吸附颗粒,吸附颗粒的粒径具体可以为载床341的网孔孔径的2~4 倍,有利于提高对烟气的吸附效果。
该实施例中,更换机构还包括再生仓349,前述集料斗345与再生仓349连接,以将收集的吸附后的吸附颗粒输送至再生仓349,再生仓349用于对吸附后的吸附颗粒进行再生处理,其中,对吸附颗粒进行再生处理的设备也为已有成熟技术,此处不再详述。再生仓349还与料仓344连接,以便将再生处理后的吸附颗粒输送至料仓344,重新铺设在载床341上,以循环利用,这样,有利于节省成本。
烟气进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后,为使得烟气能够尽可能地均匀地通过各层载床341,以确保对所有烟气的预吸附效果,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在预吸附区34的上游还设有进口喇叭32和均布导流件33。
具体参考图2,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在其顶部设有进风口31,即经过第一换热器20降温后的烟气从顶部的进风口31进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内部,进口喇叭32的进口与进风口31连接,出口与预吸附区34连接,均布导流件33布置在载床341的上游,以便对进入多层载床341的烟气进行均布分配。
均布导流件33包括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折弯板331,折弯板331包括弯折呈第一设定角度的第一板3311和第二板3312,折弯板331的开口朝下,第一板3311远离载床341方向设置,第一板3311 与水平方向呈第二设定角度,具体的,第一设定角度为70~90度,第二设定角度为50~70度。如图2所示,折弯板331的设置将进口喇叭 32靠近预吸附区的出口处分隔呈多个流道,烟气经进风口31进入后,先在进口喇叭32中扩散、缓冲后,经各折弯板331整流后,流向预吸附区34;其中,在进口喇叭32中扩散缓冲时,烟气中的部分粗颗粒粉尘可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落入下方的灰斗中,在经过均布导流件33 时,部分粉尘也会与折弯板331碰撞被拦截,之后落入灰斗39中,这样,也降低了进入预吸附区34的粉尘浓度,可以有效防止粗颗粒粉尘对载床341的冲刷,确保载床341上吸附颗粒的有效吸附。
多个折弯板331在高度方向上布置的个数以及间隔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如上设置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后,废液焚烧炉10产生的含污染物烟气经过进风口31、进口喇叭32和均布导流板33后,先进入预吸附区34,通过载床341的吸附颗粒,可以预先将烟气中大部分水分、粉尘、NOx和SOx等,然后进入电除尘区351,大部分粉尘,通常可达80%以上在电除尘区351的高压静电作用下向收尘极板沉积而被捕集,剩余粉尘随烟气气流进入袋式过滤除尘区352被滤袋过滤而捕集,不含尘的烟气流入净气室36后,再向上进入脱硝区37,在脱硝区37中脱除烟气的NOx。
烟气在脱硝区37脱除NOx时,该实施例中,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还设有喷氨装置,参考图1,喷氨装置包括喷氨格栅81和氨气源,喷氨格栅81设于连接第一换热器20和除尘脱销一体化装置30 的烟道内,氨气源与喷氨格栅81连接,这样,氨气源提供的氨气可经过喷氨格栅81喷入烟道内,随烟气一起进入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 内,这样,在进入脱硝区37前,氨气就与烟气充分混合均匀,在脱硝区37内可以与NOx发生催化反应,以较好地完成NOx的脱除。具体的,喷氨装置还包括空气源和混合器82,混合器设于氨气源和烟道之间,空气源与混合器82连接,也就是说,空气源的空气和氨气源的氨气先进入混合器82进行混合,再将稀释后的氨气通过喷氨格栅81喷入烟道中。
氨气源可以选用氨水蒸发的形式,氨水较为容易储存和获取,氨水通过蒸发器83得到氨气后再送入混合器82。
经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脱除粉尘和NOx的烟气从出口烟道38 排出,经过第二换热器40换热降温后,进入脱硫塔50中,在脱硫塔 50中,烟气与喷入的氨水反应,以脱除SO2;如前所述,本例中采用氨法脱硫,脱硫剂采用氨水,经过脱硝区37后未反应的NH3,在经过脱硫塔50时,也能被充分利用,如此可有效地降低氨逃逸率。脱硫剂吸收SO2等形成的硫酸氢铵等物质,排出脱硫塔50后以氮肥的形式使用,既能防止有害物质对空气造成污染,又能实现物质的循环有效利用,节约资源。
具体的,可以在第二换热器40和脱硫塔50之间的烟道上设置引风机45,以便将烟气送入脱硫塔50内。
烟气经过氨法脱硫后,还会产生含氨盐气溶胶等有害物质,形成蓝烟现象,因此在脱硫塔50之后还设置了湿式电除尘器60,以对烟气进行精除尘。湿式电除尘器60作为工业烟气净化的终端精除尘装置,是一种用来处理含微量粉尘和细微颗粒物的除尘设备,能高效脱除含湿气体中的粉尘(含PM2.5)、酸雾、水滴、气溶胶(含氨盐)等有害物质,并协同脱除烟气中的SO3、重金属等污染物,实现超低排放。
该实施例中,湿式电除尘器60的出口连接有烟囱70,经过湿式电除尘器60精除尘后的干净烟气可通过烟囱70排出。
如图1所示,实际设置时,脱硫塔50、湿式电除尘器60和烟囱 70可设为一体结构,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结构的紧凑性。
经试验,应用该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净化后的烟气,可以达到超低排放,净化后的烟气中,粉尘<5mg/Nm3,NOx<50mg/Nm3, SO2<35mg/Nm3。
此外,废液焚烧炉10内的废液在进行燃烧时,需要新鲜空气,废液焚烧炉10还连接有进气管道,以将空气通过送风机91送入废液焚烧炉10内,该实施例中,可以在进气管道上设置空气预热器92,以对空气进行预热,具体的,空气预热器92可以设置在第二换热器 40与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之间连接的烟道内,利用排出烟气的余热来对新鲜空气进行加热,实现余热回收利用。当然,可以理解,不讲空气预热器92设置在第二换热器40和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30之间的烟道中也是可行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液焚烧炉,所述废液焚烧炉的烟气出口端连接的烟道上顺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第二换热器、脱硫塔和湿式电除尘器,其中,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烟气出口端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将进入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内,所述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处于脱硝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区间;
所述第二换热器用于将进入所述脱硫塔的烟气温度控制在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沿着烟气流动方向顺序串联的预吸附区、除尘区和脱硝区;所述预吸附区用于吸附烟气中的部分水分、粉尘、NOx和SOx;所述除尘区用于脱除烟气中的粉尘,所述脱硝区用于脱除烟气中的NOx。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区包括沿烟气流动方向顺序串联的电除尘区和袋式过滤除尘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袋式过滤除尘区的滤袋为金属滤袋;所述袋式过滤除尘区的上方设有净气室,所述脱硝区布置在所述净气室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吸附区包括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载床,所述载床为网状结构,且所述载床上铺设有吸附颗粒;相邻两个所述载床之间设有层间隔板,所述载床的沿烟气流动方向的两端均设有侧部隔板,所述侧部隔板和所述层间隔板的设置使得烟气只能通过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后流向所述除尘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吸附区还包括更换机构,所述更换机构用更换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换机构包括料仓、集料斗和驱动部;
所述载床为环形结构,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载床沿其环形循环移动,所述载床的移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垂直;
所述集料斗用于收集自所述载床掉落的吸附颗粒;
所述料仓用于容纳未吸附的吸附颗粒,所述料仓与每个载床之间均设有给料管,所述给料管用于将所述料仓内的吸附颗粒输送至所述载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载床的移动方向相同,沿所述载床的移动方向,所述给料管设于所述载床的首端,所述载床的尾端设有落料挡板,所述落料挡板用于将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导向所述集料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换机构还包括再生仓;所述集料斗与所述再生仓连接,以将收集的吸附后的吸附颗粒输送至所述再生仓;所述再生仓用于对吸附后的吸附颗粒进行再生处理;所述再生仓还与所述料仓连接,以将再生处理后的吸附颗粒输送至所述料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床的尾端侧设有喷嘴,所述喷嘴用于清除粘附在所述载床上的吸附颗粒和/或粉尘。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载床均张紧在两个从动轮上,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源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和传动部,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传动部与处于同侧的所有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源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以带动所述从动轮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颗粒的直径为所述载床的网孔孔径的2~4倍。
13.根据权利要求5-12任一项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顶部具有进风口,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还包括进口喇叭和均布导流件,所述进口喇叭位于所述预吸附区的上游,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均布导流件设于所述载床的上游,所述均布导流件包括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折弯板,所述折弯板包括弯折呈第一设定角度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折弯板的开口朝下,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载床设置,且所述第一板与水平方向之间呈第二设定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角度为70~90度,所述第二设定角度为50~70度。
15.根据权利要求2-12任一项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硝区的催化剂为蜂窝型催化剂,所述脱硝区的催化剂层设置有声波吹灰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之间还设有喷氨装置,所述喷氨装置包括喷氨格栅和氨气源,所述喷氨格栅设于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的烟道内,所述氨气源与所述喷氨格栅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装置还包括空气源和混合器,所述混合器设于所述氨气源和所述烟道之间,所述空气源与所述混合器连接,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来自所述氨气源的氨气和来自所述空气源的空气。
18.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焚烧炉连接有新鲜空气源,所述新鲜空气源与所述废液焚烧炉之间连接有空气预热器,所述空气预热器还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除尘脱硝一体化装置之间连接的烟道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式电除尘器的出口连接有烟囱,所述脱硫塔、所述湿式电除尘器和所述烟囱设为一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77723.5U CN218033169U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177723.5U CN218033169U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33169U true CN218033169U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73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177723.5U Active CN218033169U (zh) | 2022-05-16 | 2022-05-16 | 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33169U (zh) |
-
2022
- 2022-05-16 CN CN202221177723.5U patent/CN2180331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497799U (zh) | 燃煤烟气吸附脱汞装置 | |
JP2019531881A (ja) | 排煙脱硝方法 | |
CN115845601A (zh) | 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脱硝节能环保装置 | |
CN108014613A (zh) | 一种基于炭材料氧化脱硝的半干式烟气净化系统及方法 | |
CN101670239A (zh) | 从废气中除去氮氧化物及二氧杂芑的过滤设备及过滤方法 | |
CN107961770A (zh) | 一种焦炉烟气净化中吸附剂的再生系统及再生方法 | |
CN210473618U (zh) | 一种轧钢加热炉烟气干法脱硫中低温scr脱硝装置 | |
CN211963688U (zh) | 一种干式脱硫及scr脱硝装置 | |
CN217092533U (zh) | 一种橡胶密炼废气烟气消石灰预处理及rto焚烧处理系统 | |
CN210278758U (zh) | 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超净排放处理装置 | |
CN110339657A (zh) | 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干法净化工艺及装置 | |
CN111842457A (zh) | 一种油泥或有机污染土壤异位热脱附方法及装置 | |
CN214809730U (zh) | 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系统 | |
CN218033169U (zh) | 废液焚烧炉烟气处理系统 | |
CN206424781U (zh) | 卧式模块化烟气脱硫脱硝吸附再生一体化系统 | |
CN206240331U (zh) | 立式单段模块化烟气脱硫脱硝吸附/再生装置 | |
CN112915759A (zh) | 一种固废热解烟气协同治理工艺 | |
CN208711431U (zh) | 一种静电光催化脱汞除尘装置 | |
CN216703849U (zh) | 一种活性焦脱硫脱硝的氨预吸附系统 | |
CN218281268U (zh) | 一种烧结烟气中no和co协同催化处理的系统装置 | |
CN108786454A (zh) | 一种静电光催化脱汞除尘装置 | |
CN112915760B (zh) | 一种固废热解烟气协同治理系统 | |
CN206334537U (zh) | 立式柱形烟气脱硫脱硝吸附再生一体化系统 | |
CN114405265A (zh) | 一种焦炉烟道脱硫脱硝系统 | |
CN115608130A (zh) | 有色金属冶炼烟气湿法脱硫协同脱除多污染物装置及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