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9730U - 升降装置及防淹门 - Google Patents
升降装置及防淹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29730U CN218029730U CN202221392759.5U CN202221392759U CN218029730U CN 218029730 U CN218029730 U CN 218029730U CN 202221392759 U CN202221392759 U CN 202221392759U CN 218029730 U CN218029730 U CN 2180297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d
- lifting
- transmission
- lifting device
- doo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升降装置及防淹门,涉及防洪安全设施技术领域,该升降装置用于驱动防淹门体升降,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和多个升降组件,多个升降组件用于间隔设置在防淹门体上,驱动件通过传动件与多个升降组件连接,以驱动多个升降组件同步升降;在需要升降防淹门体时,驱动件动作,通过传动件带动多个升降组件升降,从而实现防淹门体的升降,多个升降组件之间的同步性较高,保证了防淹门体的稳定升降,且可以减少装置占用的空间,降低了投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洪安全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及防淹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已逐步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地铁通常设于地面以下,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具有隐蔽性、封锁性、人员和设备高度密集等特点,人员疏散和救援困难。地铁与外界连通的途径主要通过风井、出入口及线路洞口等形式。因此,在城市发生洪涝灾害时,洪水将优先进入地铁内部,并迅速波及地铁整个连通区域。近年来,城市暴雨引发的内涝灾害频发,内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灾害的一个新形式。
地铁站出入口是车站防淹的重点和难点。现有一些地铁站出入口配备有防淹门,在洪水发生时,通过防淹门升起封堵洪水。为了实现防淹门的平稳升降,通常防淹门设置有多套驱动机构,但是多套驱动机构占用空间较大,且投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防淹门的升降装置占用空间大且投资成本高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升降装置,用于驱动防淹门体升降,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和多个升降组件,多个升降组件用于间隔设置在所述防淹门体上,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与多个所述升降组件分别连接,以驱动多个所述升降组件同步升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驱动件通过传动件连接有多个升降组件,多个升降组件与防淹门体连接。在需要升降防淹门体时,驱动件动作,通过传动件带动多个升降组件升降,从而实现防淹门体的升降。由于与防淹门体连接的升降组件的数量依然保持在多个,保证了防淹门体的升降稳定性,同时,与防淹门体连接的多个升降组件通过同一驱动件驱动升降,相比一个升降组件配备一个驱动件的形式,既可以减少装置占用的空间,同时可降低投资成本,且多个升降组件之间具有更好的同步性,保证了防淹门体的稳定上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丝杠件和螺母件,所述丝杠件与所述螺母件螺纹连接,所述丝杠件的上端用于与所述防淹门体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螺母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能够驱动所述螺母件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换向件和传动轴,所述换向件连接在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所述输出轴竖向延伸,所述传动轴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传动轴与多个所述升降组件的螺母件分别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传动轴包括主体段、第一端段和第二端段,所述第一端段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在所述主体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段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在所述主体段的第二端;
所述主体段水平布置,所述第一端段和所述第二端段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端段远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段远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分别与两所述升降组件的螺母件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两减速器,两所述减速器与两所述升降组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端段和所述第二端段分别与两所述减速器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母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和齿轮箱,所述电机的动力轴与所述齿轮箱连接,所述齿轮箱与所述传动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手动轴,所述手动轴与所述齿轮箱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动轴上可拆卸连接有手动轮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淹门,包括防淹门体和设置在所述防淹门体上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升降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防淹门至少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升降装置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淹门体包括框架结构、正面板和背面板,所述框架结构镂空设置,所述正面板连接在所述框架结构的正面上,所述背面板连接在所述框架结构的背面上;
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上。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防淹门体的结构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防淹门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密封条的截面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防淹门的示意图,其中,防淹门体处于升起状态;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防淹门的示意图,其中,防淹门体处于收起状态。
附图标记如下:
100-防淹门体;101-框架结构;102-正面板;104-横向杆;105-纵向杆;106-第一减重孔;107-第二减重孔;108-导向轮;110-加强板件;111-底板;112-周向板;113-加强肋;114-地面砖;120-手动轮盘;200-门框;201-横框体;202-纵框体;203-导向孔;204-导向轨道;300-密封条;301-固定部;302-密封部;410-驱动件;411-电机;412-齿轮箱;413-手动轴;414-输出轴;421-换向件;422-传动轴;423-主体段;424-第一端段;425-第二端段;430-升降组件;440-减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防淹门,包括防淹门体100和门框200,防淹门体100设置在门框200上,门框200的底部预埋在地基中,防淹门框200的顶部裸露,防淹门体100能够沿防淹门框200的高度方向移动。
其中,门框20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纵框体202和连接在纵框体202之间的横框体201。横框体201设置有供防淹门体100穿过的导向孔203。纵框体202上设置有导向轨道204。防淹门体100套设在导向孔203内,加强板件110始终位于横框体201的上方,且加强板件110的宽度大于导向孔203的宽度。防淹门体100的两端设置有导向轮108,导向轮108与导向轨道204配合,以方便防淹门体100的升降。
本实施例防淹门可以应用在地铁出入口,地铁正常运行时,防淹门体100处于门框200的地下部分,也即处于收起状态,防淹门体100的顶部大致与横框体201对齐设置。在发生洪水需要封堵地铁出入口时,防淹门体100沿纵框体从横框体201的导向孔203内向上升起,形成升起状态,以阻挡洪水。
防淹门体100包括框架结构101,框架结构101镂空设置,框架结构101的正面连接有正面板102,框架结构101的背面连接背面板,框架结构101的顶部连接有加强板件110,框架结构101的正面至背面的厚度为a,加强板件110沿框架结构101的正面至背面方向的宽度为b,b大于a。防淹门体100的加强板件110的宽度b大于框架结构101的厚度a,加强板件110连接在框架结构101的顶部,与框架结构101形成了大致为T型的加强结构,能够承受较高的载荷,保证了防淹门体100的强度;框架结构101镂空设置,在保证防淹门体100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防淹门体100的重量。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防淹门体100重量较轻,更加方便搬运及调整安装位置,安装方便;在遭遇洪水时,也方便将防淹门体100快速升起。
本实施例防淹门体100的框架结构101包括呈矩形的架体,架体内设置有横向杆104和纵向杆105,横向杆104的两端与框架的横向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纵向杆105的两端与框架的纵向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横向杆104与纵向杆105交叉固定连接。横向杆104上沿横向杆104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减重孔106;纵向杆105沿纵向杆105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减重孔107。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减重孔106和第二减重孔107可以在提高防淹门体100的情况下,降低防淹门体100的重量。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加强板件110位于框架结构101的背面的一侧凸出于框架结构101,加强板件110位于框架结构101的正面的一侧凸出于框架结构101。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加强板件110的厚度方向(图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与框架结构10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对齐,也即加强板件110在框架结构101上以框架结构101厚度中心呈轴对称设置,加强板件110的后侧延伸到框架结构101的后侧,加强板件110的前侧延伸到框架结构101的前侧。该种加强板件110,配合框架结构101形成了标准“T”型结构,其可适用大跨度的防淹门体100,且能够承受较高载荷。并且,该种形式的加强板件110可以覆盖门框200上供加强板件110移动的导向孔203,起到密封作用,避免杂物等进入门框200的导向孔203而影响防淹门体100的正常使用。
优选的,加强板件110的宽度(宽度指的是沿图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导向孔203的宽度,以保证在防淹门体100处收起状态时,加强板件110可完全覆盖导向孔203。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加强板件110包括底板111和周向板112,底板111与框架结构101固定连接,周向板112围设在底板111的周向边缘的上方,以使加强板件110的顶面呈槽状设置。
具体的,底板111沿底板111的长度方向(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根加强肋113,多根加强肋113将槽状空间分隔为多个槽,每个槽可与需安装的地面砖114的大小一致。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肋113可以提高加强板件110的强度,且有利于地面砖114的固定。
进一步地,底板111上在周向板112的内侧铺设有与防淹门体100所处地面的地面砖一致的地面砖114。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板件110上设置地面砖,使得防淹门在收起状态下,表面结构与所处地面保持一致,更加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防淹门体100省略了正面板102、背面板和地面砖114。
本实施例防淹门框200上还设置有密封条300,防淹门体上升至开启状态时,防淹门体100与密封条300抵接;密封条300的截面呈燕尾台式,密封条300包括一体结构的固定部301和密封部302,固定部301与门框200固定连接,密封部302设置在固定部301的靠近防淹门体100的一侧且位于固定部301的下方,密封部302倾斜设置。
在防淹门体100处于升起状态用于防洪时,防淹门体100与密封条300的固定部301和密封部302抵接,并挤压密封部302,使密封部302向门框200所在的一侧移动。该种燕尾台式的密封条300密封性较好,防淹门体100所处环境的洪水压力越大时,防淹门体100对密封部302的压紧作用力越大,越有利于密封,所以该密封条300能够保证在较大洪水时,依然保证防淹门体100与门框200的紧密密封。
为了实现防淹门体100的快速升降,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用于驱动防淹门体100升降。升降装置设置在防淹门体100上。
该升降装置包括驱动件410、传动件和多个升降组件430,多个升降组件430用于间隔设置在防淹门体100上,驱动件410通过传动件与两升降组件430连接,以驱动多个升降组件430同步升降。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件410通过传动件连接有多个升降组件430,也即多个升降组件430,多个升降组件430与防淹门体100连接。在需要升降防淹门体100时,驱动件410动作,通过传动件带动多个升降组件430升降,从而实现防淹门体100的升降。由于与防淹门体100连接的升降组件430的数量依然保持在多个,保证了防淹门体100的升降稳定性,同时,与防淹门体100连接的多个升降组件430通过同一驱动件410驱动升降,相比一个升降组件430配备一个驱动件410的形式,既可以减少装置占用的空间,同时可降低投资成本。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升降组件430包括丝杠件和螺母件,丝杠件与与螺母件螺纹连接,丝杠件的上端用于与防淹门体100连接,传动件与螺母件连接,驱动件410通过传动件能够驱动螺母件转动。
丝杠件和螺母件配合形成丝杠螺母组件,本实施例通过驱动件410带动传动件驱动螺母件转动,迫使丝杠件上下移动,从而在丝杠件的作用下实现防淹门体100的升降。
具体的,驱动件410包括电机411和齿轮箱412,电机411的动力轴与齿轮箱412连接,齿轮箱412的输出轴414与传动件连接。电机411通过齿轮箱412内的齿轮组件驱动传动件转动,传动件进而驱动螺母件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齿轮箱412可以改变电机411的动力输出方向,有利于构件在防淹门体100上的布置。
本实施例的驱动件410还包括手动轴413,手动轴413与传动件连接。具体的手动轴413可与齿轮箱412连接,手动轴413能够通过齿轮箱412驱动传动件转动,进而实现手动驱动螺母件转动,实现防淹门体100的升降。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手动轴413,在断电情况下,可采用手动的方式驱动升降组件430升降,避免在紧急断电情况下,发生防淹门体100难以关闭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手动轴413上还可拆卸连接有手动轮盘120,在需要采用手动驱动时,可将手动轮盘120安装到手动轴413上。在不需要手动驱动时,手动轴413可不安装手动轮盘120,此时可在手动轴413用于连接手动轮盘120的位置设置防护盖,以避免手动轴413随电机411转动而出现安全隐患。
参照图1所示,传动件包括换向件421和传动轴422,换向件421连接在驱动件410的输出轴414与传动轴422之间,输出轴414竖向延伸,传动轴422沿水平方向延伸,传动轴422与多个升降组件430的螺母件分别传动连接。
具体的,升降组件430的数量为两个,传动轴422包括主体段423、第一端段424和第二端段425,第一端段424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在主体段423的第一端,第二端段425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在主体段423的第二端;主体段423水平布置,第一端段424和第二端段425倾斜设置,第一端段424远离主体段423的一端和第二端段425远离主体段423的一端分别与两升降组件430的螺母件传动连接。
其中,升降装置还包括两减速器440,两减速器440与两升降组件430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端段424和第二端段425分别与两减速器440一一对应连接,减速器440的输出轴与螺母件连接。
本实施例升降装置,电机411驱动输出轴414转动,输出轴414通过换向件421与传动轴422连接,传动轴422的两端分别与减速器440连接,电机411的动力在减速器440的作用下减速后再作用于螺母件。
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电机411带动两个升降组件430同时升降,在配备同样的减速器440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升降组件430同步升降,避免防淹门体100发生倾斜。
在具体布置时,升降装置设置在框架结构101上,且主要位于正面板102和背面板之间。其中,电机411固定在防淹门体100的中部靠近顶部的位置,输出轴414穿设在横向杆104的第一减重孔106内并沿竖直方向布置,传动轴422沿水平方向,传动轴422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减速器440连接,减速器440的输出轴与螺母件连接,以驱动螺母件转动。手动轴413的上端穿设出加强板件110,以便于连接手动轮盘120。
本实施例防淹门的升降装置,在电动模式和手动模式下都采用同一套传动结构,大大减少了传动结构的复杂性和故障率。本实施例防淹门的升降装置采用合理的传动设计,其传动结构简单高效、安全可靠、检修便捷,集电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于一体,在电动模式下,由电机411驱动传动轴422转动,将驱动力通过传动轴422传递到丝杠形式的升降组件430上,通过左右两边的升降组件430来实现防淹门体100的上升和下降。在手动模式下,此时电机411不工作,将单独存放的手动轮盘120安装在手动轴413上,通过手动旋转手动轮盘120,可以驱动传动轴422转动,通过同一套传动轴422将驱动力传递到升降丝杠,实现防淹门体100的上升和下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升降装置,用于驱动防淹门体升降,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件、传动件和多个升降组件,多个升降组件用于间隔设置在所述防淹门体上,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与多个所述升降组件分别连接,以驱动多个所述升降组件同步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丝杠件和螺母件,所述丝杠件与所述螺母件螺纹连接,所述丝杠件的上端用于与所述防淹门体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螺母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能够驱动所述螺母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换向件和传动轴,所述换向件连接在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所述输出轴竖向延伸,所述传动轴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传动轴与多个所述升降组件的所述螺母件分别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传动轴包括主体段、第一端段和第二端段,所述第一端段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在所述主体段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段通过万向接头连接在所述主体段的第二端;
所述主体段水平布置,所述第一端段和所述第二端段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端段远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段远离所述主体段的一端分别与两所述升降组件的所述螺母件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两减速器,两所述减速器与两所述升降组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端段和所述第二端段分别与两所述减速器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母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和齿轮箱,所述电机的动力轴与所述齿轮箱连接,所述齿轮箱与所述传动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手动轴,所述手动轴与所述齿轮箱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轴上可拆卸连接有手动轮盘。
9.一种防淹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淹门体和设置在所述防淹门体上的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淹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淹门体包括框架结构、正面板和背面板,所述框架结构镂空设置,所述正面板连接在所述框架结构的正面上,所述背面板连接在所述框架结构的背面上;
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92759.5U CN218029730U (zh) | 2022-06-06 | 2022-06-06 | 升降装置及防淹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92759.5U CN218029730U (zh) | 2022-06-06 | 2022-06-06 | 升降装置及防淹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29730U true CN218029730U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74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392759.5U Active CN218029730U (zh) | 2022-06-06 | 2022-06-06 | 升降装置及防淹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29730U (zh) |
-
2022
- 2022-06-06 CN CN202221392759.5U patent/CN2180297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347545U (zh) | 用于换电站的开合机构和换电站 | |
CN109132922B (zh) | 提升电动汽车换电空间的升降式电池框及升降方法 | |
CN104947982A (zh) | 一种垂直剪叉式免避让立体车库 | |
CN204782154U (zh) | 一种垂直剪叉式免避让立体车库 | |
CN104895365A (zh) | 一种滑行摇曳式剪叉立体车库 | |
CN207392830U (zh) | 一种双层无避让立体车库 | |
CN218029730U (zh) | 升降装置及防淹门 | |
CN204754361U (zh) | 一种滑行摇曳式剪叉立体车库 | |
CN113700417A (zh) | 一种低气压环境试验舱的车行大门 | |
CN211874026U (zh) | 带有同步旋转托架的立体车库 | |
CN212124971U (zh) | 侧开门式车辆养护站 | |
CN200992825Y (zh) | 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 | |
CN218029566U (zh) | 推压锁紧装置及防淹门 | |
CN214874789U (zh) | 一种栈桥箱梁转运车 | |
CN103321464A (zh) | 一种停车系统及其取用车辆的方法 | |
CN115234153B (zh) | 防淹门 | |
CN113153422B (zh) | 一种双端同步起吊潜水泵的手动制动应急追排水车 | |
CN101012727A (zh) | 地下结构工程防淹密闭隔断装置 | |
CN222759662U (zh) | 一种带有活动门槛的人防门 | |
CN220353700U (zh) | 带有活动门槛的人防门 | |
CN221169308U (zh) | 一种隔音人防门 | |
CN113442699B (zh) | 一种前后添加帘片的变化高度的乘用车车顶 | |
CN219751597U (zh) | 一种副立井安全门 | |
CN220723502U (zh) | 一种楼梯升降平台 | |
CN212689669U (zh) | 一种人防工程用坡道起升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