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16999U - 一种背光组装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组装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016999U CN218016999U CN202022801204.9U CN202022801204U CN218016999U CN 218016999 U CN218016999 U CN 218016999U CN 202022801204 U CN202022801204 U CN 202022801204U CN 218016999 U CN218016999 U CN 2180169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eeding
- film
- backlight
- pressing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501 film c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888 film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265 semifinished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Advancing Web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中,循环输送链装置间隔设置有多个载料盘;上料工位设置有用于检测上料动作的、与操作员的手部触发配合的上料感应装置;上膜工位一、上膜工位二、上膜工位三、上膜工位四以及上膜工位五分别按背光膜层贴合顺序设置的膜件上料装置,每个膜件上料装置分别具有不同的膜件的升降上料机构;压合区设置有用于压合背光并送出循环输送链装置的压合推出机构;控制单元分别电连接上料感应装置、各个上膜工位的膜件上料装置以及压合推出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了多层背光的自动组装,免除了人工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屏幕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背光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背光组装工艺包括在胶铁框上依次贴合扩散膜、两层增光膜、灯条以及导光膜,主要依赖人工贴膜,对各层组装膜件进行复合以及压合,操作难度大、对齐精度低,容易造成返工或品质不良。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款用于多层膜件复合压贴而成的背光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实现背光中多个膜件的自动贴合组装,免除人工压贴,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以及生产效率,降低用人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循环输送链装置,循环输送链装置沿其传送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料工位、上膜工位一、上膜工位二、上膜工位三、上膜工位四、上膜工位五以及位于输送链末端的压合区,其中;循环输送链装置间隔设置有多个载料盘;上料工位设置有用于检测上料动作的、与操作员的手部触发配合的上料感应装置;上膜工位一、上膜工位二、上膜工位三、上膜工位四以及上膜工位五分别按背光膜层贴合顺序设置的膜件上料装置,每个膜件上料装置分别具有不同的膜件的升降上料机构;压合区设置有用于压合背光并送出循环输送链装置的压合推出机构;控制单元分别电连接上料感应装置、各个上膜工位的膜件上料装置以及压合推出机构,每触发一次上料感应装置时循环输送链装置运行一设定行程,以驱动各个载料盘承载背光材料依次传送至上膜工位一、上膜工位二、上膜工位三、上膜工位四、上膜工位五以及压合区进行按序上膜加工以及压合加工。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循环输送链装置包括传送主机体以及输送驱动装置,传送主机体的内部设置有一环形的引导架以及驱动链,引导架间隔活动安装有多个载料盘,位于上方的载料盘凸出于传送主机体的上表面,每个载料盘的底部分别连接于驱动链,驱动链传动连接输送驱动装置,其中;传送主机体沿传送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工区,每一个加工区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一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依次与各个载料盘定位配合。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载料盘的底部由上至下依次连接安装有料盘连接板和链条连接板,料盘连接板的侧部设置有两层由轴承横向排列组成的引导轴承组,每层引导轴承组包括有一个或两个轴承,两层引导轴承组之间形成引导连接部,引导连接部卡设于引导架,上下两层引导轴承组的轴承分别与引导架滚动配合;链条连接板连接于驱动链。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链条连接板的底部开设有一定位卡口,定位装置包括一固定于加工区的下方的定位驱动缸、安装于定位驱动缸的活塞杆的定位柱,当载料盘运动至加工区时定位驱动缸驱动定位柱上行卡嵌于定位卡口。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膜件上料装置包括主机座,主机座的顶部相对循环输送链装置从远到近依次设置有升降上料机构、撕膜机构、中转机构以及整列机构,其中;撕膜机构包括上料机械手装置、撕膜平台、下撕膜组件以及上撕膜组件,上料机械手装置包括一上料导轨,上料导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升降上料机构以及撕膜平台,上料导轨活动安装有一上料吸盘单元;下撕膜组件处于撕膜平台的底部,下撕膜组件包括一缠卷有黏胶带或覆盖有粘胶的下撕膜辊,下撕膜辊与上料吸盘单元作辊压撕膜配合;上撕膜组件处于撕膜平台的上部,上撕膜组件包括一缠卷有黏胶带或覆盖有粘胶的上撕膜辊,上撕膜辊与撕膜平台的台面作辊压撕膜配合;中转机构设置于撕膜机构与整列机构之间,中转机构包括一中转平台以及中转机械手装置,中转平台的台面平顺连接于撕膜平台的台面靠近上撕膜辊的一侧;中转机械手装置设置有一中转导轨,中转导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中转平台以及整列机构,中转导轨活动安装有至少一个中转吸盘单元。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下撕膜组件包括下胶带卷、下引导棍以及下回收辊,下胶带卷的胶带分别依次缠卷于下撕膜辊、下引导棍以及下回收辊,下撕膜辊的辊面平齐或凸出于撕膜平台的台面,下撕膜辊的辊面的线速度与上料机械手的移动速度相同。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上撕膜组件包括上胶带卷、上引导棍以及上回收辊,上胶带卷的胶带分别依次缠卷于上撕膜辊、上引导棍以及上回收辊,上撕膜辊的辊面与撕膜平台的台面辊压配合。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升降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主机座的立座,立座的顶部安装有一上料底座,上料底座的顶部竖直安装有多个膜材挡杆,上料底座的底部设置有上料驱动装置,各膜材挡杆沿矩形方向分布设置并围绕形成上料区,上料导轨的端部延伸至上料区的正上方,上料区内上下活动安装有一上料托盘,上料托盘传动连接上料驱动装置;至少一个膜材挡杆的顶部设置有与背光膜片材料触发配合的上限感应器,上限感应器电连接上料驱动装置;至少一个膜材挡杆的顶部设置有除静电装置,除静电装置与上限感应器电连接。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整列机构包括整列机架以及设置于整列机架顶部的整列平台,整列平台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呈长方形设置的整列区,整列区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前后对称设置的第一长边整列组件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第一长边整列组件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的中心方向作前后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长边定位配合的长边整列推动部;整列区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宽边整列组件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第一宽边整列组件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的中心方向作左右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宽边定位配合的宽边整列推动部。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压合推出机构包括活动安装于输送链上的压合机架,压合机架的底部上下活动安装有压合板组件,压合机架的顶部设置有压合驱动装置,压合板组件传动连接于压合驱动装置;压合板组件的两侧分别活动安装有一对背光半成品进行夹紧配合的下料夹,压合板组件的顶部设置有一夹紧驱动装置,这两个下料夹分别传动连接于夹紧驱动装置,并作相互靠拢或相互分离运动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组装设备,通过循环输送链把背光材料依次运送至相应的膜件上料装置以及压合装置,实现背光中多个膜件的自动贴合组装,免除人工压贴,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以及生产效率,降低用人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2、撕膜装置通过上、下撕膜组件对膜材上下两层的保护膜自动撕除,免除人工撕膜,进一步提高整机的生产效率。
3、升降上料机构通过各膜材挡杆与背光膜片材料的定位配合,保证每个背光膜片材料都处于同一设定的上料位置,免除人工上料定位,提高整机生产效率;通过在上料区设置除静电装置,在上料定位过程中同时完成除静电处理,进一步减免人工处理步骤。
4、整列机构通过分别设置于整列区的四个侧方的整列组件对背光膜片材料的四个侧边进行限位抵顶配合,以限定背光膜片材料的上线位置,保证了背光膜片材料自动贴合组装的贴合精度,免除人工对齐、人工上料,减轻人工劳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组装质量。
5、压合推出机构在输送线的末端设置自动压合推出机构,通过降低残品率,提高背光产品的压合质量;通过在压合板组件设置柔性缓冲结构,保证压合质量同时降低产品被压坏的几率,进一步提高整机的良品率;通过推出结构与夹紧结构配合推出完成压合处理的背光产品,免除人工下料,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性,且提高整机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循环输送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循环输送链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B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膜件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膜件上料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C处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整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合推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循环输送链装置,循环输送链装置沿其传送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料工位51、上膜工位一61、上膜工位二62、上膜工位三63、上膜工位四64、上膜工位五65以及位于输送链末端的压合区,其中;循环输送链装置间隔设置有多个载料盘52;上料工位51设置有用于检测上料动作的、与操作员的手部触发配合的上料感应装置511;上膜工位一61、上膜工位二62、上膜工位三63、上膜工位四64以及上膜工位五65分别按背光膜层贴合顺序设置的膜件上料装置,每个膜件上料装置分别具有不同的膜件的升降上料机构;压合区设置有用于压合背光并送出循环输送链装置的压合推出机构4;控制单元分别电连接上料感应装置511、各个上膜工位的膜件上料装置以及压合推出机构4,每触发一次上料感应装置511时循环输送链装置运行一设定行程,以驱动各个载料盘52承载背光材料依次传送至上膜工位一61、上膜工位二62、上膜工位三63、上膜工位四64、上膜工位五65以及压合区进行按序上膜加工以及压合加工。通过循环输送链把背光材料依次运送至相应的膜件上料装置以及压合装置,实现背光中多个膜件的自动贴合组装,免除人工压贴,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以及生产效率,降低用人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具体地,如图2至图5所示,循环输送链装置包括传送主机体以及输送驱动装置,传送主机体的内部设置有一环形的引导架以及驱动链53,引导架间隔活动安装有多个载料盘52,位于上方的载料盘52凸出于传送主机体的上表面,每个载料盘52的底部分别连接于驱动链53,驱动链53传动连接输送驱动装置,其中;传送主机体沿传送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工区,每一个加工区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一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依次与各个载料盘52定位配合。
具体地,传送主机体的前侧设置有上料工位51,上料工位51设置有上料工作平台512以及电连接输送驱动装置的上料感应装置511,上料感应装置511包括发射端以及接收端,发射端以及接收端之间间隔形成感应区间。通过上料感应装置511感应上料操作,当操作员伸手防止工件时与上料感应装置511触发,并驱动输送链行走一设定距离,这个设定距离为相邻两个加工区的间隔距离,同时保证各个加工区的加工工作依次完成,避免漏加工。
具体地,载料盘52的底部由上至下依次连接安装有料盘连接板521和链条连接板522,料盘连接板521的侧部设置有两层由轴承横向排列组成的引导轴承组,每层引导轴承组包括有一个或两个轴承,两层引导轴承组之间形成引导连接部,引导连接部卡设于引导架54,上下两层引导轴承组的轴承分别与引导架滚动配合;链条连接板522连接于驱动链53。
具体地,链条连接板522的底部开设有一定位卡口523,定位装置包括一固定于加工区的下方的定位驱动缸524、安装于定位驱动缸524的活塞杆的定位柱525,当载料盘52运动至加工区时定位驱动缸524驱动定位柱525上行卡嵌于定位卡口523。这种定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定位精准,维护方便的优点。
具体地,如图6至图8所示,膜件上料装置包括主机座,主机座的顶部相对循环输送链装置从远到近依次设置有升降上料机构、撕膜机构、中转机构以及整列机构,其中;撕膜机构包括上料机械手装置、撕膜平台33、下撕膜组件以及上撕膜组件,上料机械手装置包括一上料导轨,上料导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升降上料机构以及撕膜平台33,上料导轨活动安装有一上料吸盘单元312;下撕膜组件处于撕膜平台33的底部,下撕膜组件包括一缠卷有黏胶带或覆盖有粘胶的下撕膜辊3231,下撕膜辊3231与上料吸盘单元312作辊压撕膜配合;上撕膜组件处于撕膜平台33的上部,上撕膜组件包括一缠卷有黏胶带或覆盖有粘胶的上撕膜辊3211,上撕膜辊3211与撕膜平台33的台面作辊压撕膜配合;中转机构设置于撕膜机构与整列机构之间,中转机构包括一中转平台34以及中转机械手装置35,中转平台34的台面平顺连接于撕膜平台33的台面靠近上撕膜辊3211的一侧;中转机械手装置35设置有一中转导轨,中转导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中转平台34以及整列机构,中转导轨活动安装有至少一个中转吸盘单元354。
具体地,下撕膜组件包括下胶带卷323、下引导棍以及下回收辊324,下胶带卷323的胶带分别依次缠卷于下撕膜辊3231、下引导棍以及下回收辊324,下撕膜辊3231的辊面平齐或凸出于撕膜平台33的台面,下撕膜辊3231的辊面的线速度与上料机械手的移动速度相同。
具体地,上撕膜组件包括上胶带卷321、上引导棍3212以及上回收辊322,上胶带卷321的胶带分别依次缠卷于上撕膜辊3211、上引导棍3212以及上回收辊322,上撕膜辊3211的辊面与撕膜平台33的台面辊压配合。
具体地,上料机械手装置包括上料驱动电缸31,上料导轨设置于上料驱动电缸31,上料导轨滑动安装有上料吸盘滑座311,上料吸盘单元312安装于上料吸盘滑座311的底部,上料吸盘单元312相对上料导轨的延伸方向偏斜设置。
具体地,上料吸盘滑座311设置有一升降气缸,上料吸盘单元312固接于升降气缸的活塞杆。
具体地,中转机械手装置35还包括中转驱动电缸352以及中转吸盘架351,中转导轨设置于中转驱动电缸352,中转吸盘架351滑动安装于中转导轨,中转吸盘架351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中转吸盘单元354。
具体地,中转吸盘架351的靠近中转平台34的一侧设置有一纠正电机355,中转吸盘单元354安装于纠正电机355的输出轴。
具体地,图4所示,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主机座的立座2,立座2的顶部安装有一上料底座23,上料底座23的顶部竖直安装有多个膜材挡杆26,上料底座23的底部设置有上料驱动装置,各膜材挡杆26沿矩形方向分布设置并围绕形成上料区,上料导轨的端部延伸至上料区的正上方,上料区内上下活动安装有一上料托盘25,上料托盘25传动连接上料驱动装置;至少一个膜材挡杆26的顶部设置有与背光膜片材料触发配合的上限感应器261,上限感应器261电连接上料驱动装置;至少一个膜材挡杆26的顶部设置有除静电装置27,除静电装置27与上限感应器261电连接。通过各膜材挡杆26与背光膜片材料的定位配合,保证每个背光膜片材料都处于同一设定的上料位置,免除人工上料定位,提高整机生产效率;通过在上料区设置除静电装置,在上料定位过程中同时完成除静电处理,进一步减免人工处理步骤。具体运行动作为,人工把背光膜片材料放置于处于上料区底部的上料托盘25,启动上料后,由上料托盘25托举背光膜片材料至设定高度即上限感应器的安装高度,并与其进行触发配合,上限感应器发送电信号控制驱动电机24制动;同时启动除静电装置对背光膜片材料进行除静电处理。
具体地,上料底座23的底部设置有电机底座22,上料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24以及驱动丝杆252,驱动丝杆252螺纹连接于电机底座22,并且驱动丝杆252的顶端旋转安装于上料托盘25的底部,驱动电机24传动连接驱动丝杆252,上限感应器261与驱动电机24电连接;电机底座22上下滑动安装有至少一个料盘导杆251,料盘导杆251的顶端固接于上料托盘25的底部。
具体地,料盘导杆251的底部连接有一料盘导杆底座,料盘导杆底座处于电机底座22的下方,并且滑动连接于立座2,驱动丝杆252的底端旋转安装于料盘导杆底座,立座2的底部设置有与驱动电机24电连接的下限感应器211,下限感应器211与料盘导杆底座触发配合。
具体地,上料底座23开设有多个朝其中心方向延伸设置的挡杆调节槽231,各膜材挡杆26分别安装于相应的挡杆调节槽231,挡杆调节槽231与膜材挡杆26之间通过螺栓固定。通过调节各个膜材挡杆26以调节上料区大小,以适用于不同大小规格的背光膜片材料的上料工作。
具体地,除静电装置27包括风机以及毛刷271,风机的出风口朝向上料区的中心方向,毛刷271安装于风机的出风口。
具体地,如图5所示,整列机构包括整列机架1以及设置于整列机架1顶部的整列平台10,整列平台1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呈长方形设置的整列区101,整列区10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前后对称设置的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作前后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长边定位配合的长边整列推动部;整列区10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作左右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宽边定位配合的宽边整列推动部。整列过程中两个长边整列推动部以及两个宽边整列推动部同时或轮流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前进配合,并前进至一设定的整列位置保持静止,直至两个长边整列推动部以及两个宽边整列推动部同时抵顶于背光膜片材料的相应侧边,以完成整列处理。通过分别设置于整列区的四个侧方的整列组件对背光膜片材料的四个侧边进行限位抵顶配合,以限定背光膜片材料的上线位置,保证了背光膜片材料自动贴合组装的贴合精度,免除人工对齐、人工上料,减轻人工劳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组装质量。其原理是,整列区101四侧的整列推动部同时前进至一设定的位置,包围形成预设的定位雏形,背光膜片材料在各个整列推动部的推动作用下与其定位雏形重合,并完成上料定位。
具体地,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分别包括有推动顶板111、调节板112以及驱动机构;调节板112滑动安装于整列平台10的相应侧部,调节板112与整列平台10之间设置有大小调节结构,大小调节结构包括螺纹调节杆115以及微分尺,螺纹调节杆115旋转安装于整列平台10并螺纹连接于调节板112,微分尺设置于螺纹调节杆115;推动顶板111滑动安装于调节板112的顶部,推动顶板111的内侧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背光膜片材料的侧边作定位配合的整列推动臂1111;驱动机构包括一驱动缸114,驱动缸114固定于调节板112或整列平台10,驱动缸114的活塞杆固接于推动顶板111。
具体地,整列平台10的四个侧部分别设置有滑轨组件113,调节板112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滑动连接座,调节板112的滑动连接座分别滑动安装于相应的滑轨组件113。这种调节结构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大小的背光膜片材料的上料定位,提高设备的适用性。
具体地,整列推动臂1111滑动安装于推动顶板111,整列推动臂1111与推动顶板111之间设置有螺栓紧固结构;整列推动臂1111的端部设置有一与背光膜片材料的侧边作滚动抵顶配合的轴承1112。提高背光膜片材料与整列推动部之间的流畅性,避免压坏背光膜片材料。
具体地,推动顶板111的侧部分别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于安装整列推动臂1111的连接槽,同一推动顶板111的两个整列推动臂1111分别紧固于相应的连接槽,以形成不同宽度的整列推动部。
具体地,连接槽分别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直线延伸设置,不同的连接槽分别具有不同的或相同的延伸长度,推动顶板111的同一侧的连接槽分别开设于推动顶板111不同的前后位置。
具体地,如图9所示,升降上料机构包括包括固定安装于撕膜机组的立座2,立座2的顶部安装有一上料底座23,上料底座23的顶部竖直安装有多个膜材挡杆26,上料底座23的底部设置有上料驱动装置,各膜材挡杆26沿矩形方向分布设置并围绕形成上料区,上料区内上下活动安装有一上料托盘25,上料托盘25传动连接上料驱动装置;至少一个膜材挡杆26的顶部设置有与背光膜片材料触发配合的上限感应器261,上限感应器261电连接上料驱动装置;至少一个膜材挡杆26的顶部设置有除静电装置27,除静电装置27与上限感应器261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背光组装机组的升降上料机构,通过各膜材挡杆26与背光膜片材料的定位配合,保证每个背光膜片材料都处于同一设定的上料位置,免除人工上料定位,提高整机生产效率;通过在上料区设置除静电装置,在上料定位过程中同时完成除静电处理,进一步减免人工处理步骤。具体运行动作为,人工把背光膜片材料放置于处于上料区底部的上料托盘25,启动上料后,由上料托盘25托举背光膜片材料至设定高度(即上限感应器的安装高度,并与其进行触发配合,上限感应器发送电信号控制驱动电机24制动);同时启动除静电装置对背光膜片材料进行除静电处理。
具体地,上料底座23的底部设置有电机底座22,上料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24以及驱动丝杆252,驱动丝杆252螺纹连接于电机底座22,并且驱动丝杆252的顶端旋转安装于上料托盘25的底部,驱动电机24传动连接驱动丝杆252,上限感应器261与驱动电机24电连接;电机底座22上下滑动安装有至少一个料盘导杆251,料盘导杆251的顶端固接于上料托盘25的底部。
具体地,料盘导杆251的底部连接有一料盘导杆底座,料盘导杆底座处于电机底座22的下方,并且滑动连接于立座2,驱动丝杆252的底端旋转安装于料盘导杆底座,立座2的底部设置有与驱动电机24电连接的下限感应器211,下限感应器211与料盘导杆底座触发配合。
具体地,上料底座23开设有多个朝其中心方向延伸设置的挡杆调节槽231,各膜材挡杆26分别安装于相应的挡杆调节槽231,挡杆调节槽231与膜材挡杆26之间通过螺栓固定。通过调节各个膜材挡杆26以调节上料区大小,以适用于不同大小规格的背光膜片材料的上料工作。
具体地,除静电装置27包括风机以及毛刷271,风机的出风口朝向上料区的中心方向,毛刷271安装于风机的出风口。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整列机构包括整列机架1以及设置于整列机架1顶部的整列平台10,整列平台1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呈长方形设置的整列区101,整列区10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前后对称设置的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作前后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长边定位配合的长边整列推动部;整列区10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作左右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宽边定位配合的宽边整列推动部;整列过程中两个长边整列推动部以及两个宽边整列推动部同时或轮流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前进配合,并前进至一设定的整列位置保持静止,直至两个长边整列推动部以及两个宽边整列推动部同时抵顶于背光膜片材料的相应侧边,以完成整列处理。通过分别设置于整列区的四个侧方的整列组件对背光膜片材料的四个侧边进行限位抵顶配合,以限定背光膜片材料的上线位置,保证了背光膜片材料自动贴合组装的贴合精度,免除人工对齐、人工上料,减轻人工劳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组装质量。其原理是,整列区101四侧的整列推动部同时前进至一设定的位置,包围形成预设的定位雏形,背光膜片材料在各个整列推动部的推动作用下与其定位雏形重合,并完成上料定位。
具体地,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分别包括有推动顶板111、调节板112以及驱动机构;调节板112滑动安装于整列平台10的相应侧部,调节板112与整列平台10之间设置有大小调节结构,大小调节结构包括螺纹调节杆115以及微分尺,螺纹调节杆115旋转安装于整列平台10并螺纹连接于调节板112,微分尺设置于螺纹调节杆115;推动顶板111滑动安装于调节板112的顶部,推动顶板111的内侧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背光膜片材料的侧边作定位配合的整列推动臂1111;驱动机构包括一驱动缸114,驱动缸114固定于调节板112或整列平台10,驱动缸114的活塞杆固接于推动顶板111。
具体地,整列平台10的四个侧部分别设置有滑轨组件113,调节板112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滑动连接座,调节板112的滑动连接座分别滑动安装于相应的滑轨组件113。这种调节结构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大小的背光膜片材料的上料定位,提高设备的适用性。
具体地,整列推动臂1111滑动安装于推动顶板111,整列推动臂1111与推动顶板111之间设置有螺栓紧固结构;整列推动臂1111的端部设置有一与背光膜片材料的侧边作滚动抵顶配合的轴承1112。提高背光膜片材料与整列推动部之间的流畅性,避免压坏背光膜片材料。
具体地,推动顶板111的侧部分别开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于安装整列推动臂1111的连接槽,同一推动顶板111的两个整列推动臂1111分别紧固于相应的连接槽,以形成不同宽度的整列推动部。
具体地,连接槽分别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直线延伸设置,不同的连接槽分别具有不同的或相同的延伸长度,推动顶板111的同一侧的连接槽分别开设于推动顶板111不同的前后位置。
具体地,整列机架1的底部设置有螺栓固定于地板的固定底座101。
具体地,如图11所示,压合推出机构包括活动安装于输送链上的压合机架40,压合机架40的底部上下活动安装有压合板组件,压合机架40的顶部设置有压合驱动装置,压合板组件传动连接于压合驱动装置;压合板组件的两侧分别活动安装有一对背光半成品进行夹紧配合的下料夹,压合板组件的顶部设置有一夹紧驱动装置,这两个下料夹分别传动连接于夹紧驱动装置,并作相互靠拢或相互分离运动配合。在输送线的末端设置自动压合机构,通过降低残品率,提高背光产品的压合质量。
具体地,压合板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压合板42和压合底板43,上压合板42位于压合底板43之上,上压合板42和压合底板43之间弹性连接;压合驱动装置包括一压合驱动缸41,压合驱动缸41的活塞杆的底端固接于上压合板42的顶部。
具体地,上压合板42的四个角部分别开设有一缓冲导孔,每个月缓冲导孔分别活动插装有一缓冲导柱,缓冲导柱的顶部设置有一限位螺帽,限位螺帽与上压合板42的顶面卡挡配合,缓冲导柱的底端固接于压合底板43的相应角部;每个缓冲导柱套设有一压缩弹簧431,每个压缩弹簧431的顶端活动抵顶于上压合板42的底面、底端活动抵顶于压合底板43的顶面。通过在压合板组件设置柔性缓冲结构,保证压合质量同时降低产品被压坏的几率,进一步提高整机的良品率。
具体地,夹紧驱动装置包括一双杆油缸44,两个下料夹分别固接于双杆油缸44的两侧的驱动杆;下料夹有上至下依次连接设置有连接竖板441、直角板442、夹紧板443,连接竖板441开设有呈纵向延伸的高度调节槽,直角板442的竖直部分通过螺栓固接于高度调节槽;直角板442的水平部分开设有水平调节槽,夹紧板443通过螺栓固接于于水平调节槽;夹紧板443的内侧边的两侧分别固接有一夹紧块444,夹紧块444的底部朝内横向凸出有一夹紧部。
具体地,夹紧部的厚度为0.5mm~1mm。
具体地,压合机构还包推出结构,推出结构包括一推出导轨401以及推出驱动缸404,推出驱动缸404的活塞杆固接于压合机架40后侧,压合机架40滑动安装于推出导轨401,推出导轨401的末端设置有与压合机架40触发配合的限位感应器403,限位感应器403电连接推出驱动缸404。
具体地,压合机架40的底部固接有至少一个滑座402,滑座402滑动连接于推出导轨401。通过推出结构与夹紧结构配合推出完成压合处理的背光产品,免除人工下料,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性,且提高整机的生产效率。
具体动作为,重合组装背光半成品通过背光组装机组的输送线的所有加工机站后输送至压合机架40的底部;启动压合驱动装置推动压合板组件下行对背光半成品进行抵顶压合;同时启动夹紧驱动装置带动两侧的下料夹向内靠拢以夹紧背光半成品;启动推出驱动缸404推出压合机架40以及背光半成品;最后反转夹紧驱动装置以带动两侧的下料夹向外分离以松开背光半成品,完成压合送出。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以及循环输送链装置,循环输送链装置沿其传送方向依次设置有上料工位(51)、上膜工位一(61)、上膜工位二(62)、上膜工位三(63)、上膜工位四(64)、上膜工位五(65)以及位于输送链末端的压合区,其中;
循环输送链装置间隔设置有多个载料盘(52);
上料工位(51)设置有用于检测上料动作的、与操作员的手部触发配合的上料感应装置(511);
上膜工位一(61)、上膜工位二(62)、上膜工位三(63)、上膜工位四(64)以及上膜工位五(65)分别按背光膜层贴合顺序设置的膜件上料装置,每个膜件上料装置分别具有不同的膜件的升降上料机构;
压合区设置有用于压合背光并送出循环输送链装置的压合推出机构(4);
控制单元分别电连接上料感应装置(511)、各个上膜工位的膜件上料装置以及压合推出机构(4),每触发一次上料感应装置(511)时循环输送链装置运行一设定行程,以驱动各个载料盘(52)承载背光材料依次传送至上膜工位一(61)、上膜工位二(62)、上膜工位三(63)、上膜工位四(64)、上膜工位五(65)以及压合区进行按序上膜加工以及压合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输送链装置包括传送主机体以及输送驱动装置,传送主机体的内部设置有一环形的引导架以及驱动链(53),引导架间隔活动安装有多个载料盘(52),位于上方的载料盘(52)凸出于传送主机体的上表面,每个载料盘(52)的底部分别连接于驱动链(53),驱动链(53)传动连接输送驱动装置,其中;
传送主机体沿传送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工区,每一个加工区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一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依次与各个载料盘(52)定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料盘(52)的底部由上至下依次连接安装有料盘连接板(521)和链条连接板(522),料盘连接板(521)的侧部设置有两层由轴承横向排列组成的引导轴承组,每层引导轴承组包括有一个或两个轴承,两层引导轴承组之间形成引导连接部,引导连接部卡设于所述引导架(54),上下两层引导轴承组的轴承分别与引导架(54)滚动配合;链条连接板(522)连接于所述驱动链(5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连接板(522)的底部开设有一定位卡口(523),所述定位装置包括一固定于所述加工区的下方的定位驱动缸(524)、安装于定位驱动缸(524)的活塞杆的定位柱(525),当所述载料盘(52)运动至加工区时定位驱动缸(524)驱动定位柱(525)上行卡嵌于定位卡口(5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膜件上料装置包括主机座,主机座的顶部相对所述循环输送链装置从远到近依次设置有所述升降上料机构、撕膜机构、中转机构以及整列机构,其中;
撕膜机构包括上料机械手装置、撕膜平台(33)、下撕膜组件以及上撕膜组件,
上料机械手装置包括一上料导轨,上料导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升降上料机构以及撕膜平台(33),上料导轨活动安装有一上料吸盘单元(312);
下撕膜组件处于撕膜平台(33)的底部,下撕膜组件包括一缠卷有黏胶带或覆盖有粘胶的下撕膜辊(3231),下撕膜辊(3231)与上料吸盘单元(312)作辊压撕膜配合;
上撕膜组件处于撕膜平台(33)的上部,上撕膜组件包括一缠卷有黏胶带或覆盖有粘胶的上撕膜辊(3211),上撕膜辊(3211)与撕膜平台(33)的台面作辊压撕膜配合;
中转机构设置于撕膜机构与整列机构之间,中转机构包括一中转平台(34)以及中转机械手装置(35),中转平台(34)的台面平顺连接于撕膜平台(33)的台面靠近上撕膜辊(3211)的一侧;中转机械手装置(35)设置有一中转导轨,中转导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中转平台(34)以及整列机构,中转导轨活动安装有至少一个中转吸盘单元(35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撕膜组件包括下胶带卷(323)、下引导棍以及下回收辊(324),下胶带卷(323)的胶带分别依次缠卷于所述下撕膜辊(3231)、下引导棍以及下回收辊(324),下撕膜辊(3231)的辊面平齐或凸出于所述撕膜平台(33)的台面,下撕膜辊(3231)的辊面的线速度与所述上料机械手的移动速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撕膜组件包括上胶带卷(321)、上引导棍(3212)以及上回收辊(322),上胶带卷(321)的胶带分别依次缠卷于所述上撕膜辊(3211)、上引导棍(3212)以及上回收辊(322),上撕膜辊(3211)的辊面与所述撕膜平台(33)的台面辊压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上料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机座的立座(2),立座(2)的顶部安装有一上料底座(23),上料底座(23)的顶部竖直安装有多个膜材挡杆(26),上料底座(23)的底部设置有上料驱动装置,各膜材挡杆(26)沿矩形方向分布设置并围绕形成上料区,所述上料导轨的端部延伸至上料区的正上方,上料区内上下活动安装有一上料托盘(25),上料托盘(25)传动连接上料驱动装置;
至少一个膜材挡杆(26)的顶部设置有与背光膜片材料触发配合的上限感应器(261),上限感应器(261)电连接上料驱动装置;
至少一个膜材挡杆(26)的顶部设置有除静电装置(27),除静电装置(27)与上限感应器(261)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列机构包括整列机架(1)以及设置于整列机架(1)顶部的整列平台(10),整列平台(1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呈长方形设置的整列区(101),整列区(10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前后对称设置的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第一长边整列组件(11)和第二长边整列组件(13)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作前后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长边定位配合的长边整列推动部;整列区(10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结构相同的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第一宽边整列组件(12)和第二宽边整列组件(14)分别具有一朝整列区(101)的中心方向作左右往复运动的、与背光膜片材料的宽边定位配合的宽边整列推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压合推出机构包括活动安装于输送链上的压合机架(40),压合机架(40)的底部上下活动安装有压合板组件,压合机架(40)的顶部设置有压合驱动装置,压合板组件传动连接于压合驱动装置;
压合板组件的两侧分别活动安装有一对背光半成品进行夹紧配合的下料夹,压合板组件的顶部设置有一夹紧驱动装置,这两个下料夹分别传动连接于夹紧驱动装置,并作相互靠拢或相互分离运动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01204.9U CN218016999U (zh) | 2020-11-28 | 2020-11-28 | 一种背光组装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01204.9U CN218016999U (zh) | 2020-11-28 | 2020-11-28 | 一种背光组装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016999U true CN218016999U (zh) | 2022-12-13 |
Family
ID=8434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80120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8016999U (zh) | 2020-11-28 | 2020-11-28 | 一种背光组装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01699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66846A (zh) * | 2023-10-16 | 2023-11-17 | 珠海富士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电视机背板装配方法、控制器及装配设备 |
-
2020
- 2020-11-28 CN CN202022801204.9U patent/CN21801699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66846A (zh) * | 2023-10-16 | 2023-11-17 | 珠海富士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电视机背板装配方法、控制器及装配设备 |
CN117066846B (zh) * | 2023-10-16 | 2024-01-23 | 珠海富士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电视机背板装配方法、控制器及装配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86607B (zh) | 一种摇臂体自动组装设备 | |
CN108773082B (zh) | 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 | |
CN110421982B (zh) | 打印封装一体机 | |
CN110595534B (zh) | 一种定子和转子的自动检测装置 | |
CN108340584B (zh) | 一种板料的叠合装置及方法 | |
CN109968024B (zh) | 多功能精密零部件组装设备 | |
CN114671239B (zh) | 一种自动贴胶设备 | |
CN111361133A (zh) | 双胆并行压空吸塑成型机 | |
CN110530422B (zh) | 永磁体自动充磁检测一体机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109049958B (zh) | 一种自动化导光板热压转印及覆膜一体设备 | |
CN218016999U (zh) | 一种背光组装设备 | |
CN109353111B (zh) | 一种自动贴合机 | |
CN107816479B (zh) | 冰箱玻璃门体压粘合设备 | |
CN108471682B (zh) | 柔性电路板贴合机 | |
CN115676344A (zh) | 一种磁铁组装机 | |
CN114670431B (zh) | 一种自动贴胶设备的使用方法 | |
CN108134111B (zh) | 燃料电池极板的贴合设备、生产线 | |
CN116652395B (zh) | 一种ic芯片条带单台车自动上下料与高精度激光打标设备 | |
US5220994A (en)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workpieces with aligned edges on a low friction support platform | |
CN113969416B (zh) | 一种阴极板自动化处理生产线 | |
CN210653984U (zh) | 一种二维码自动贴合机 | |
CN114054297A (zh) | 自动贴合设备 | |
CN210310999U (zh) | 一种片料输送装置 | |
CN221518937U (zh) | 一种盒子组装装置 | |
CN218558085U (zh) | 一种箱式盒贴衬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2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