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载移动测量系统减震结构,可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起到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数据精度和避免造成系统数据丢失,且可利于延长机械结构和相关电子器件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机载移动测量系统减震结构,包括:
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固定于机载移动测量系统上;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减震器上;
转接板,所述转接板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且与飞行载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一对,所述减震器对称布置于所述安装板的底端面相对的两侧上。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的数量设置为两对,两对所述减震器对称布置于所述安装板的底端面的左右两侧和前后两侧上。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为钢丝绳减震器。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板的底端面和所述安装板的顶端面之间间隔布置而形成有减震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板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顶端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转接板与安装板分离的运动方向上以与转接板的顶端面相抵顶而限制转接板与安装板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减震中孔和/或两个减震侧孔,两个所述减震侧孔分别开设在安装板相对的两侧上并与所述转接板上的两个顶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减震中孔开设在安装板的中心处并与转接板的中心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底端面上。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机载移动测量系统通过转接板与飞行载体连接,其中减震器固定于机载移动测量系统上,安装板固定于减震器上,转接板固定于安装板上,且与飞行载体连接,使飞行载体得到有效的支撑进而机载移动测量系统可对飞行载体进行有效测量。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转接板首先受到冲击和震动,可起到一定的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同时在减震器的作用下可起到更有效的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数据精度和避免造成系统数据丢失,且可利于延长机械结构和相关电子器件的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机载移动测量系统减震结构,实际为一种机载外挂吊舱式移动测量系统减震结构。该减震结构包括减震器4、安装板2和转接板3,减震器4的底端面与机载移动测量系统1的连接;安装板2的底端面与减震器4的顶端面贴合,安装板2的顶端面通过转接板3与飞行载体连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机载移动测量系统1通过转接板3与飞行载体连接,其中安装板2的底端面与减震器4的顶端面贴合,安装板2的顶端面通过转接板3与飞行载体连接,使飞行载体得到有效的支撑进而机载移动测量系统1可对飞行载体进行有效测量。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转接板3首先受到冲击和震动,可起到一定的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同时在减震器4的作用下可起到更有效的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数据精度和避免造成系统数据丢失,且可利于延长机械结构和相关电子器件的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还可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4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一对,减震器4对称布置于安装板2的底端面相对的两侧上,这样设置,既能满足机械工艺性要求又能使整个系统的重心趋向于集中在中心位置让受力尽可能均衡。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器4的数量设置为两对,两对减震器4对称布置于安装板2的底端面的左右两侧和前后两侧上,这样设置,能更好的满足机械工艺性要求又能使整个系统的重心更好的集中在中心位置以使受力更均衡。
在其它实施例中,减震器4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五个或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4优选为钢丝绳减震器,当飞行载体受到冲击和震动时,由于钢丝绳的弹性特性,冲击和震动的力就会被减震器4分散到其它地方,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减震器4为液力减震器或充气式减震器等。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板3的底端面和安装板2的顶端面之间间隔布置而形成有减震间隙9,可进一步增大飞行载体与减震器4的间距,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减震结构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起到的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
更佳的实施方式是,安装板2相对的两侧上分别设置有减震侧孔10,转接板3上的两个顶角与安装板2上的两个减震侧孔10对应设置,可增大飞行载体与转接板3和安装板2的震动空间,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飞行载体带动转接板3在减震侧孔10内震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减震结构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起到的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更具体地,安装板2的中心处设置有减震中孔13,减震中孔13与转接板3的中心位置对应,即可与飞行载体的中心位置对应,进而使飞行载体、转接板3和安装板2的震动中心均与减震中孔13对应并在减震中孔13内震动,以利于更进一步提高该减震结构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起到的降低机载冲击、减小震动的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安装板2上仅设置有减震侧孔10或减震中孔13。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板3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板2的顶端面上,能够实现转接板3与安装板2的连接和分离。
在其它实施例中,转接板3固定设置在安装板2的顶端面上,如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安装板2的顶端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板3与安装板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便于转接板3与安装板2的安装和拆卸。
在其它实施例中,转接板3与安装板2之间通过卡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减震结构还包括限位装置11,限位装置11设置在转接板3与安装板2分离的运动方向上以与转接板3的顶端面相抵顶而限制转接板3与安装板2分离,这样,可利用限位装置11对转接板3进行限位,防止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转接板3与安装板2意外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4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板2的底端面上,能够实现减震器4与安装板2的连接和分离。
在其它实施例中,减震器4固定设置在安装板2的底端面上,如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安装板2的底端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4与安装板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可便于减震器4与安装板2的安装和拆卸。
在其它实施例中,减震器4与安装板2之间通过卡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4可拆卸的安装在机载移动测量系统1上,安装板2的顶端面与飞行载体可拆卸连接,即转接板3与飞行载体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便于该减震结构的安装和拆卸。当然,在具体实施时,转接板3与飞行载体之间也可以设置有限位装置11,可利用该限位装置11对飞行载体进行限位,防止在飞行载体承受冲击和震动时转接板3与飞行载体意外分离。具体地,机载移动测量系统1上设置有底板,底板与减震器4的底端面接触并用固定螺丝A5固定,安装板2的底端面与减震器4的顶端面接触并用固定螺丝B6固定,转接板3用固定螺丝C7固定在安装板2的顶端面上,转接板3用固定螺丝D8与飞行载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板3可与不同的飞行载体可拆卸连接,以利于提高该减震结构的适用性。具体地,在转接板3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以利于固定螺丝D8穿过连接孔与不同的飞行载体连接。
在具体实施时,该减震结构采用两对钢丝绳减震器4,每一对钢丝绳减震器4之间是对称关系,这样设置既能满足机械工艺性要求又能使整个系统的重心集中在中心位置让受力尽可能均衡。减震器4内部钢丝绳直径3mm,一对钢丝绳减震器4可承重20KG~25KG,而一般的机载移动测量系统1重量为:25KG~35KG,采用两对钢丝绳减震器4远远满足使用要求,即使减震器4失效,单根钢丝绳也能承重200KG,以防飞行载体从空中掉落。整个系统结构所有用到的固定螺丝均采用航空级别的螺丝。另外,限位装置11与转接板3、飞行载体可拆卸连接,限位装置11均为安全插销,固定螺丝C7与固定螺丝D8均在尾部横向设有插销孔12,用来装安全插销,使整个系统结构的装配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当然,限位装置11还可以是套装在固定螺丝C7与固定螺丝D8上、用于增大固定螺丝C7与固定螺丝D8的外直径的橡胶圈,也可起到限位作用。
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装置11包括压板和驱动部件,限位装置11对转接板3进行限位时,压板用于与转接板3活动接触,驱动部件用于驱使压板往靠近或远离转接板3的方向移动,从而达到限位作用。限位装置11对飞行载体进行限位的原理与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不出现冲突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上述附加技术特征自由组合以及叠加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