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824788U -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24788U
CN217824788U CN202221198682.8U CN202221198682U CN217824788U CN 217824788 U CN217824788 U CN 217824788U CN 202221198682 U CN202221198682 U CN 202221198682U CN 217824788 U CN217824788 U CN 2178247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motor controller
power device
flow channel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1986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添
赵元淼
颜昱
王春法
李占良
黄益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1986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247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247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24788U/zh
Priority to EP23806560.1A priority patent/EP451374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3/079200 priority patent/WO2023221600A1/zh
Priority to US18/914,226 priority patent/US20250038697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9/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motors, appropriate for both AC and DC motors
    • H02P29/60Controlling 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tor or of the drive
    • H02P29/68Controlling or 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otor or of the drive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of a drive component or a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5/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9/00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electric motors, appropriate for both AC and DC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该电机控制器包括箱体第一功率器件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箱体设有冷却液流道以及分别与冷却液流道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第一功率器件设于箱体内且靠近进液口的一侧,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设于箱体内且靠近出液口的一侧,第二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能够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靠近进液口的一侧,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件靠近出液口的一侧,利用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进行散热,使得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新能源作为动力。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可循环充电、安全环保等优点,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系统等领域中。
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放电容量会严重衰退以及无法充电,为了能够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正常使用电池,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进行加热。现有技术中,利用电机控制器以及电机激励电池产生正负交变的电流,既改善了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最大化发挥电池性能,又利用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控实现了电池加热。
以具有三桥臂电机控制器为例,为了提高加热的效果,在电机控制器原有桥臂的基础上增加第四桥臂,其它三支桥臂分别与第四桥臂串联,第四桥臂的电流为其它三支桥臂的电流之和,第四桥臂的发热量较大,现有散热方案无法满足第四桥臂的散热需求,从而导致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设有冷却液流道以及分别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第一功率器件,所述第一功率器件设于所述箱体内且靠近所述进液口的一侧;
多个第二功率器件,所述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设于所述箱体内且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所述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控制器,第一功率器件以及多个第二功率器件分别设置在箱体内,其中,第一功率器件靠近进液口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功率器件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电机控制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冷却液自进液口输送至冷却液流道,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内向出液口的方向流动,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和全部第二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功率器件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的温度。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靠近进液口的一侧设置,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件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当冷却液经进液口进入到冷却液流道内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且与第一功率器件的温差大,利用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进而使得电机控制器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控制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设有辅助散热结构,所述辅助散热结构与所述冷却液流道对应设置。通过设置辅助散热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效果,使得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得到了保证,进而保证电机控制器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散热结构包括多个扰流结构,所述多个扰流结构间隔设置在所述冷却液流道内。设置多个扰流结构对冷却液进行扰流,使得冷却液的湍流强度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冷却液与各功率器件热传递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对应的所述扰流结构的数量大于与任一所述第二功率器件对应的所述扰流结构的数量。由于第一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大于任一第二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通过对扰流结构分布进行设定,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液流道对应第一功率器件位置的冷却液湍流强度,使得冷却液与第一功率器件的热传递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地增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结构为扰流柱或扰流筋。扰流柱或扰流筋在保证对冷却液扰流的基础上,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及制造,有效降低了制造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散热结构还包括风冷结构,所述风冷结构设于所述箱体上并对应设置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外侧。风冷结构通过冷却液流道与冷却液流道内部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使得温度升高的冷却液的温度得到了降低,从而保证了冷却液与各功率器件具有较大的温差,以使利用冷却液对各功率器件的降温效果得到保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冷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设置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相反两侧,并且所述风冷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对应设置。通过将风冷结构与第一功率器件对应设置,使得与第一功率器件热交换后的冷却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温度下降,以此来保证对第二功率器件进行降温效果,另外,将将风冷结构与第一功率器件设置在冷却液流道的相反两侧,能够减少第一功率器件对风冷结构散热效果的影响,进而保证利用风冷结构对冷却液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冷结构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或者所述风冷结构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筋板。风冷结构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筋板,结构简单,能够有效保证对冷却液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
箱本体,所述箱本体内开设有流道槽;
流道盖板,所述流道盖板连接于所述箱本体并将所述流道槽的开口封闭,所述流道盖板与所述流道槽合围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冷却液流道通过流道槽和流道盖板合围形成,可通过分离流道盖板实现对冷却液流道进行清理,以解决因冷却液结垢或者杂质导致冷却液流道堵塞等问题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槽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一功率器件设置,所述风冷结构设置在所述流道盖板背离所述流道槽的侧面上。通过将风冷结构设置在流道盖板上,从而减少单独加工风冷结构的工序,使得生产的成本得到了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连接于所述箱本体并将所述箱本体的开口封闭。通过将上盖与箱本体的另一个开口配合,将各功率器件封装在箱体内部,以实现与外界的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同侧。通过将进液口与出液口设置在箱体的同一侧面上,能够便于使用过程中的管路连接,进而提高了组装过程中的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上设有接口组,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功率器件分别通过所述接口组与外界设备连接。设置接口组,便于电机控制器使用过程中与其它外界设备连接,保证了电机控制器使用过程中的连接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上还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将所述电机控制器固定在安装位置。通过设置连接结构,便于电机控制器使用过程中的安装固定,提高了装配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电机、动力电池以及根据如上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通过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在电机控制器中,第一功率器件以及多个第二功率器件分别设置在箱体内,其中,第一功率器件靠近进液口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功率器件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电机控制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冷却液自进液口输送至冷却液流道,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内向出液口的方向流动,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和全部第二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功率器件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的温度。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靠近进液口的一侧设置,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件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当冷却液经进液口进入到冷却液流道内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且与第一功率器件的温差大,利用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进而使得电机控制器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动力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电装置,在动力系统的电机控制器中,第一功率器件以及多个第二功率器件分别设置在箱体内,其中,第一功率器件靠近进液口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功率器件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电机控制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冷却液自进液口输送至冷却液流道,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内向出液口的方向流动,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和全部第二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功率器件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的温度。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靠近进液口的一侧设置,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件靠近出液口的一侧设置,当冷却液经进液口进入到冷却液流道内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且与第一功率器件的温差大,利用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进而使得电机控制器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箱体的上盖未示出);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机控制器的箱体的箱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箱体的流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电机控制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电机控制器;
10为箱体;
11为箱本体,111为流道槽,12为冷却液流道,13为进液口,14为出液口,15为连接结构,16为接口组,161为第一接口,162为第二接口,163为第三接口,164为第四接口,165为第五接口,166为第六接口,17为辅助散热结构,171为扰流结构,172为风冷结构,18为流道盖板;
20为第一功率器件;
21为第一功率模块,22为第一驱动板,23为第一电流传感器;
30为第二功率器件;
31为第二功率模块,32为第二驱动板,33为第二电流传感器;
40为母线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本发明人注意到,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放电容量会严重衰退以及无法充电,为了能够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正常使用电池,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对电池进行加热。现有技术中,利用电机控制器以及电机激励电池产生正负交变的电流,既改善了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最大化发挥电池性能,又利用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控实现了电池加热。
以具有三桥臂电机控制器为例,为了提高加热的效果,在电机控制器原有桥臂的基础上增加第四桥臂,其它三支桥臂分别与第四桥臂串联,第四桥臂的电流为其它三支桥臂的电流之和,第四桥臂的发热量较大,现有散热方案无法满足第四桥臂的散热需求,从而导致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现有电机控制器的散热效果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电机控制器100,通过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20件靠近与冷却液流道12连通的进液口13一侧,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30件靠近与冷却液流道12连通的出液口14一侧,当冷却液经进液口13进入到冷却液流道12内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且与第一功率器件20的温差大,利用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20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机控制器100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
另外,辅助散热结构17的多个扰流结构171设于冷却液流道12内且对冷却液进行扰流,以提高冷却液的湍流强度,从而提高了冷却液热交换的能力,并通过设置在第一功率器件20所对应的位置设置数量更多的扰流结构171来进一步提高对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20的散热效果。
此外,辅助散热结构17的多个风冷结构172连接在冷却液流道12的外侧,利用风冷实现对冷却液以及冷却液流道12的散热,利用风冷+液冷的方式增强散热效果,散热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电机控制器100,该电机控制器100包括箱体10、第一功率器件20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箱体10设有冷却液流道12以及分别与冷却液流道12连通的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第一功率器件20设于箱体10内且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设于箱体10内且靠近出液口14的一侧,第二功率器件30的发热功率小于第一功率器件20的发热功率,冷却液流道12内的冷却液能够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20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分别设置在箱体10内,其中,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靠近出液口14的一侧设置。电机控制器100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冷却液自进液口13输送至冷却液流道12,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2内向出液口14的方向流动,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20和全部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功率器件20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的温度。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设置,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靠近出液口14的一侧设置,当冷却液经进液口13进入到冷却液流道12内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且与第一功率器件20的温差大,利用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20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机控制器100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进而使得电机控制器100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电机控制器100用于控制相应的执行元件,该执行元件可以为发动机或者通过动力电池驱动的电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机控制器100用于控制通过动力电池驱动的电机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电机控制器100所控制的电机为三相电机,电机控制器100内的第二功率器件30的数量为三个,并且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分别与电机的三相连接。具体地,在箱体10内部,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分别通过铜排并联在电机控制器100的母线电容40的输入端,第一功率器件20通过铜排连接在母线电容40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箱体10上设有接口组16,第一功率器件20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分别通过接口组16与外界设备连接。
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在箱体10上设有接口组16,该接口组16包括第一接口161、第二接口162、第三结构、第四接口164、第五接口165和第六接口166(六个接口可以在箱体10上共面,也可以在箱体10上不共面),其中,第一个第二功率器件30通过第一接口161与电机的U相连接(在箱体10内部,第一个第二功率器件30通过铜排与第一接口161连接),第二个第二功率器件30通过第二接口162与电机的V相连接(在箱体10内部,第二个第二功率器件30通过铜排与第二接口162连接),第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通过第三接口163与电机的W相连接(在箱体10内部,第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通过铜排与第二接口162连接),第一功率器件20通过第四接口164与动力电池连接,第五接口165为高压正极接口,第六接口166为高压负极接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功率器件20包括:第一功率模块21、第一驱动板22和第一电流传感器23;第二功率器件30包括第二功率模块31、第二驱动板32和第二电流传感器33。
此外,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箱体10上还设有连接结构15,连接结构15用于将电机控制器100固定在安装位置上,具体地,连接结构15可以是形成在箱体10外表面的具有连接孔的凸耳,也可以是设置在箱体10外表面上的卡扣,作为一种具体地实施过程,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结构15为具有连接孔的凸耳(凸耳可以与箱体10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在箱体10的外表面上),当需要将电机控制器100进行安装固定时,将电机控制器100设置在安装位置上,利用紧固件(螺钉或者螺栓等)穿过凸耳上的连接孔后与安装位置的固定结构(螺纹孔或者光孔等)连接固定,基于具有连接孔的凸耳对电机控制器100进行连接结构15简单且便于拆装,提高了对电机控制器100拆装的便捷性;另外,具有连接孔的凸耳的数量为多个(说明书附图中以数量为4个进行了示出),所有凸耳沿箱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具有连接孔的凸耳从而能够提高对电机控制器100连接固定的强度,进而保证了电机控制器100连接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并排设置,其中,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且与冷却液流道12的外壁贴合设置(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功率器件20也可通过其它传热件与冷却液流道12的外壁接触),一个第二功率器件30靠近出液口14,其余第二功率器件30并排设置在两者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功率器件30与冷却液流道12的外壁贴合设置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功率器件20也可通过其它传热件与冷却液流道12的外壁接触),冷却液流道12对第一功率器件20和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全部覆盖,即冷却液流道12具有相应的区域与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对应设置,以满足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的散热需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液流道12为蛇形结构,通过将冷却液流道12设置成蛇形结构,从而能够满足并排设置的第一功率器件20和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的散热需求,同时,将冷却液流道12设置成蛇形结构,从而能够延长冷却液流道12的长度,使得冷却液的流通路径边长,以增加冷却液与各功率器件热交换的时间,以使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效果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还可以为其它布局方式,例如,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堆叠设置(相邻两个第二功率器件30之间间隔开,冷却液流道12经过相邻两个功率器件),第一功率器件20与其中的一个第二功率器件30并排设置,冷却液流道12需要根据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其流道延伸的结构也可以为直线结构、弧形结构、螺旋结构或者其它结构,在此,本实用新型不再进行详细阐述。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分别设置在箱体10上,在箱体10内部,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分别与箱体10的冷却液流道12连通,在箱体10外部,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分别通过管路用于与冷却液供给装置连接,以保证冷却供给装置输出的低温冷却液经进液口13进入到冷却液流道12内,同时保证冷却液流道12内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液经出液口14回流至冷却液供给装置。具体地,进液口13为第一管状结构,出液口14为第二管状结构,当需要连接冷却液供给装置时,使用一根管路套装在第一管状结构上(在第一管状结构的外周面上可设置第一止退结构,例如第一凸环等,以防止管路的脱落),使用另一根管路套装在第二管路结构上(在第二管状结构的外周面上可设置第二止退结构,例如第二凸环等,以防止管路的脱落),以此能够简单快捷地将冷却液供给装置与冷却液流道12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均设置在箱体10的同侧。如图1至图3所示,箱体10为矩形结构,该矩形结构的箱体10具有多个侧面,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均设置在箱体10的同一侧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可设置在箱体10的不同侧面上,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将进液口13与出液口14设置在箱体10的同一侧面上,能够便于使用过程中的管路连接,进而提高了组装过程中的便捷性,另外,在进液口13也出液口14的位置可设置相应的标识(例如设置中文标签,例如在进液口13的位置设置写有进液口13的标签,在出液口14的位置设置写有出液口14的标签;或者设置颜色标识,例如在进液口13位置设置蓝色圆点,在出液口14位置设置红色圆点等),以使管路连接过程中能够准确区分出液口14和进液口13,避免错接情况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进液口13与出液口14均设置在箱体10的同一侧面上,接口组16(接口组16中的全部接口均设置在箱体10的同一侧面上)可以与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共面,也可以不与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共面,本实施方式中,接口组16与进液口13和出液口14共面设置,从而便于电机控制器100使用过程中的连接操作,以及便于线束以及管路的布局。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4所示,箱体10设有辅助散热结构17,辅助散热结构17与冷却液流道12对应设置。具体地,辅助散热结构17设于冷却液流道12并与冷却液流道12配合,辅助散热结构17能够作用于冷却液,使得冷却液能够更好地与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和/或降低冷却液的温度,通过设置辅助散热结构17,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效果,使得电机控制器100的散热效果得到了保证,进而保证电机控制器100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辅助散热结构17包括扰流结构171和风冷结构172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散热结构17包括扰流结构171和风冷结构172,以通过扰流与风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冷却液对功率器件散热的效果,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所示,辅助散热结构17包括多个扰流结构171,多个扰流结构171间隔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内。
进一步地,扰流结构171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内,冷却液经进液口13进入到冷却液流道12且沿冷却液流道12向出液口14流动的过程中,各扰流结构171对冷却液进行扰流,使得冷却液的湍流强度得到增强,从而提高冷却液与各功率器件热交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扰流结构171的数量为多个,所有扰流结构171均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内,并且任意两个扰流结构171都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扰流结构171,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液流动过程中的湍流强度,进而使得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增强。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扰流结构171在冷却液流道12内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按照预设的方式进行分布(非均匀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功率器件20对应的扰流结构171的数量大于与任一第二功率器件30对应的扰流结构171的数量.
如图2所示,所有扰流结构171按照预设的方式进行分布,其中,与第一功率器件20对应的扰流结构171的数量大于与任一第二功率器件30对应的扰流结构171的数量。由于第一功率器件20的发热功率大于任一第二功率器件30的发热功率,通过对扰流结构171分布进行设定,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液流道12对应第一功率器件20位置的冷却液湍流强度,使得冷却液与第一功率器件20的热交换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地增强,将电机控制器100内发热功率大的功率器件的温度有效降至合理的温度之下,以避免因高温导致功率器件损坏情况的发生。
需要理解的是,第一功率器件20所对应的扰流结构171数量多是指扰流结构171对应第一功率器件20位置的密度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的发热功率相同,因此,与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所对应的扰流结构171的数量均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扰流结构171为扰流柱或扰流筋。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实施过程中,如图2所示,扰流结构171具体为扰流柱,扰流柱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内(扰流柱可以与冷却液流道12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与冷却液流道12连接固定)扰流柱的延伸方向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垂直,当冷却液流动至扰流柱的位置时,扰流柱对冷却液进行阻挡,使得冷却液撞击在扰流柱上,以形成湍流,利用冷却液的湍流强度的增加来提高与功率器件热交换的能力,使得散热的效果得到增强。
应当理解的是,扰流柱可以为圆柱、圆锥或者棱柱等,在本实施过程中,扰流柱为圆柱,圆柱的表面光滑,能够在保证对冷却液起到湍流效果的同时,减少对冷却液的阻挡,以兼顾冷却液的通过性,使得冷却液具有良好循环能力,另外,扰流柱为圆柱,能够降低加工的难度,以使加工的成本得到了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实施过程中,扰流结构171具体为扰流筋,扰流筋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内(扰流筋可以与冷却液流道12一体成型,或者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与冷却液流道12连接固定)扰流筋的高度方向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垂直,当冷却液流动至扰流筋的位置时,扰流筋的扰流面对冷却液进行阻挡,使得冷却液撞击在扰流面上,以形成湍流,利用冷却液的湍流强度的增加来提高与功率器件热交换的能力,使得散热的效果得到增强。
应当理解的是,扰流筋可以为直筋板或曲面筋板等,在本实施过程中,扰流柱为直筋板,直筋板的扰流面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预设角度(该角度不为0°和90°),通过设定预设角度,从而减少扰流筋对冷却液的阻挡,以兼顾冷却液的通过性,使得冷却液具有良好循环能力。
如图3和图4所示,辅助散热结构17还包括风冷结构172,风冷结构172设于箱体10上并对应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的外侧。具体地,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2流动的过程与各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使得各功率器件的温度得到降低,而冷却液自身的温度升高,风冷结构172通过冷却液流道12与冷却液流道12内部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使得温度升高的冷却液的温度得到了降低,从而保证了冷却液与各功率器件具有较大的温差,以使利用冷却液对各功率器件的降温效果得到保证。
需要理解的是,冷却液通过冷却液流道12与外界进行热交换,风冷结构172对冷却液流道12的外侧进行散热,从而能够将冷却液所传递的热量散失,以降低冷却液的温度。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4所示,风冷结构172与第一功率器件20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的相反两侧,并且风冷结构172与第一功率器件20对应设置。
具体地,由于第一功率器件20的发热功率大,将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设置,利用处于低温状态的冷却液首先对第一功率器件20进行散热,此时低温状态的冷却液温度升高,若以此来对后续的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散热其散热效果无法得到保证,通过将风冷结构172与第一功率器件20对应设置,使得温度升高的冷却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温度下降,以此来对后续的三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降温且能够保证降温的效果。
需要理解的是,通过将风冷结构172与第一功率器件20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的相反两侧,能够减少第一功率器件20对风冷结构172散热效果的影响,进而保证利用风冷结构172对冷却液的散热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不将风冷结构172与第一功率器件20设置在冷却液流道12的相反两侧,例如将两者设置在相邻的两侧,以通过调整第一功率器件20和风冷结构172的设置位置来满足安装布局等需求。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功率器件的散热效果,风冷结构172也可以覆盖整个冷却液流道12。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冷结构172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或者风冷结构172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筋板。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实施过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风冷结构172为散热翅片。散热翅片连接在箱体10上(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箱体10连接固定),且通过冷却液流道12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散热翅片质地轻薄且散热面大,能够使得冷却液能够进行快速散热,进而提高对冷却液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过程中,散热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并且任意两个扰流结构171都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散热翅片,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冷却液的散热能力,使得冷却液的散热效果得到进一步地增强,进而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增强。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实施过程中,风冷结构172为散热筋板。散热筋板连接在箱体10上(通过与箱体10一体成型、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箱体10连接固定),且通过冷却液流道12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散热筋板强度大,在保证对冷却液散热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强度,从而提高受到冲击而不发生形变的能力,以此来保证对冷却液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过程中,散热筋板的数量为多个,并且任意两个扰流结构171都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散热筋板,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冷却液的散热能力,使得冷却液的散热效果得到进一步地增强,进而对各功率器件的散热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增强。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些实施过程中,风冷结构172为散热风扇,设置在箱体10上(通过连接件与箱体10连接固定),利用散热风扇将冷风吹向冷却液通道的位置,以此来实现对冷却液的降温,利用散热风扇主动对冷却液降温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保证对冷却液的散热效果,使得冷却液能够更好的对各功率器件进行散热降温,进而保证电机控制器100的温升满足使用的需求,以使电机控制器100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进一步地,箱体10包括箱本体11和流道盖板18,箱本体11内开设有流道槽111,流道盖板18连接于箱本体11并将流道槽111的开口封闭,流道盖板18与流道槽111合围形成冷却液流道12。
如图2至图4所示,箱体10包括箱本体11以及流道盖板18,其中,箱本体11为两端开口的结构,流道槽111形成在箱本体11的隔板上,并且流道槽111的开口面向箱体10的一个开口,当流道盖板18与箱体10配合时,流道盖板18将箱体10的一个开口封闭且同时将流道槽111的开口封闭。
需要理解的是,通过利用流道盖板18与流道槽111配合的方式形成冷却液流道12(流道盖板18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箱本体11连接固定,并且流道盖板18与流道槽111的结合位置设置密封件,以防止冷却液泄露的情况发生),可通过拆卸流道盖板18实现对冷却液流道12进行清理,以解决因冷却液结垢或者杂质导致冷却液流道12堵塞等问题的发生。
进一步地,箱体还包括上盖(图中未示出),上盖连接于箱本体并将箱本体11的开口封闭。各功率器件安装在隔板具有流道槽111的相反的一侧,并通过将上盖与箱本体11的另一个开口配合,将各功率器件封装在箱体10内部,以实现与外界的隔离。
设置上盖能够有效实现对各功率器件的封装,以避免对各功率器件产生冲击而造成的损坏;上盖通过法兰结构与箱本体11连接固定(两者的结合位置设置有密封圈等密封结构,以避免进水导致功率器件的损坏),此种连接固定的方式能够保证上盖与箱本体11的连接强度。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3所示,扰流结构171可以设置在流道盖板18上(流道盖板18面向流道槽11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流道槽11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扰流结构171设置在流道槽111内,以降低流道盖板18的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槽111的开口背离第一功率器件20设置,风冷结构172设置在流道盖板18背离流道槽11的侧面上。
如图3所示,风冷结构172设置在流道盖板18背离流道槽111的侧面上且与第一功率器件20的位置对应设置,通过将风冷结构172设置在流道盖板18上,可将风冷结构172与流道盖板18一体成型,从而减少单独加工风冷结构172的工序,使得生产的成本得到了降低。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动力电池(图中未示出)以及根据如上的电机控制器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在电机控制器中,如图1至图4所示,电机控制器100的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分别设置在箱体10内,其中,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靠近出液口14的一侧设置。电机控制器100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冷却液自进液口13输送至冷却液流道12,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2内向出液口14的方向流动,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20和全部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功率器件20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的温度。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设置,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靠近出液口14的一侧设置,当冷却液经进液口13进入到冷却液流道12内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且与第一功率器件20的温差大,利用低温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20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机控制器100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进而使得电机控制器100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动力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在动力系统的电机控制器中,如图1至图4所示,电机控制器100的第一功率器件20以及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分别设置在箱体10内,其中,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靠近出液口14的一侧设置。电机控制器100在使用的过程中,将冷却液自进液口13输送至冷却液流道12,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12内向出液口14的方向流动,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分别与第一功率器件20和全部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第一功率器件20和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的温度。将发热功率大的第一功率器件20靠近进液口13的一侧设置,以及将发热功率小的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靠近出液口14的一侧设置,当冷却液经进液口13进入到冷却液流道12内时,冷却液的温度较低且与第一功率器件20的温差大,利用低温冷却液先对第一功率器件20进行散热再对多个第二功率器件30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电机控制器100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提升,进而使得电机控制器100能够满足多种工况的使用需求。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动力系统的用电装置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其中,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设有冷却液流道以及分别与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第一功率器件,所述第一功率器件设于所述箱体内且靠近所述进液口的一侧;
多个第二功率器件,所述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设于所述箱体内且靠近所述出液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小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的发热功率,所述冷却液流道内的冷却液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功率器件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设有辅助散热结构,所述辅助散热结构与所述冷却液流道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结构包括多个扰流结构,所述多个扰流结构间隔设置在所述冷却液流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对应的所述扰流结构的数量大于与任一所述第二功率器件对应的所述扰流结构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为扰流柱或扰流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结构还包括风冷结构,所述风冷结构设于所述箱体上并对应设置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设置在所述冷却液流道的相反两侧,并且所述风冷结构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结构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或者所述风冷结构为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筋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
箱本体,所述箱本体内开设有流道槽;
流道盖板,所述流道盖板连接于所述箱本体并将所述流道槽的开口封闭,所述流道盖板与所述流道槽合围形成所述冷却液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一功率器件设置,所述风冷结构设置在所述流道盖板背离所述流道槽的侧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连接于所述箱本体并将所述箱本体的开口封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同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设有接口组,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功率器件分别通过所述接口组与外界设备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还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将所述电机控制器固定在安装位置。
15.一种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电机、动力电池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通过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
16.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力系统。
CN202221198682.8U 2022-05-18 2022-05-18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78247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8682.8U CN217824788U (zh) 2022-05-18 2022-05-18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EP23806560.1A EP4513744A1 (en) 2022-05-18 2023-03-02 Motor controller, power system, and electric apparatus
PCT/CN2023/079200 WO2023221600A1 (zh) 2022-05-18 2023-03-02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US18/914,226 US20250038697A1 (en) 2022-05-18 2024-10-13 Motor controller, power system, and electric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98682.8U CN217824788U (zh) 2022-05-18 2022-05-18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24788U true CN217824788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84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198682.8U Active CN217824788U (zh) 2022-05-18 2022-05-18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50038697A1 (zh)
EP (1) EP4513744A1 (zh)
CN (1) CN217824788U (zh)
WO (1) WO202322160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600A1 (zh) * 2022-05-18 2023-11-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53523A1 (de) * 1996-12-20 1998-07-02 Magnet Motor Gmbh Bauelementträger mit Luft-Umwälzkühlung der elektrischen Bauelemente
JP2014116385A (ja) * 2012-12-07 2014-06-26 Panasonic Corp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電気自動車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769834B2 (ja) * 2014-02-12 2015-08-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冷式冷却器
CN105992503B (zh) * 2015-03-02 2018-03-02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器件的并联冷却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控制器
CN204761941U (zh) * 2015-06-30 2015-11-11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混合流道的液冷散热器
CN114074561B (zh) * 2020-08-20 2023-07-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能量转换装置及其运行方法、电动汽车
CN217824788U (zh) * 2022-05-18 2022-11-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1600A1 (zh) * 2022-05-18 2023-11-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50038697A1 (en) 2025-01-30
WO2023221600A1 (zh) 2023-11-23
EP4513744A1 (en) 2025-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4792C (zh) 驱动装置
CN108390123A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102544567A (zh) 带有液冷系统的动力电池模块
WO2019154083A1 (zh) 液冷管路和电源装置
CN108110959A (zh) 电动汽车车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集成系统
CN207651636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JP2002046482A (ja) ヒートシンク式冷却装置
CN113410538B (zh) 一种开孔泡沫铝散热流道的液冷电池包结构
CN217824788U (zh) 电机控制器、动力系统及用电装置
CN209709130U (zh) 动力电池时针式冷却装置
CN108340759A (zh) 一种电动汽车新型冷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8460849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用水冷散热器
CN117355089A (zh) 功率变换设备与储能设备
CN211630683U (zh) 散热装置及电动汽车控制器
CN206948169U (zh) 一种变频器及其功率单元
CN20424315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冷却装置以及新能源汽车
CN101111120A (zh) 用于等离子弧焊炬的冷却设备和系统以及相关的方法
TW202021186A (zh) 電池模組及其液態冷卻裝置
CN110137390A (zh) 动力电池模块、电池单体及电池单体上盖
CN204334292U (zh) 一种功率柜散热系统
CN220732162U (zh) 电气设备及储能系统
CN217936322U (zh) 一种用于电子器件散热的液冷板
CN112153854A (zh) 功率模块用冷板及电机控制器
CN113067054B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耦合翅片的电池及其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3125826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变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