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792806U -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92806U
CN217792806U CN202122830165.XU CN202122830165U CN217792806U CN 217792806 U CN217792806 U CN 217792806U CN 202122830165 U CN202122830165 U CN 202122830165U CN 217792806 U CN217792806 U CN 2177928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device
mounting
trigger
locking
flexible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301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磊
郭敏
马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lux Household Applianc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cle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301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928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928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928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包括机体、盖体、锁合机构和柔性提手,盖体与机体扣合以形成容纳空间,锁合机构设置在容纳空间中且能将盖体与机体相锁定;柔性提手的一端连接锁合机构,另一端位于主机的外侧,拉动柔性提手能触发锁合机构以使盖体与机体解锁,仅柔性提手的一小部分露在清洁装置的主机外部,可以保持清洁装置的主机整体外观面的美观性,还可以避免灰尘在锁合机构处累积或者误碰触造成的锁合机构的非正常解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装置,美观性好,还可以避免灰尘在锁合机构处累积或者误碰触造成的锁合机构的非正常解锁。

Description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吸尘器通常包括主机、尘袋、负压发生机构4'、吸入管路5'和过滤机构,其中,主机包括机体1'和盖体2',机体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盖体2'与机体1'枢接且覆盖在机体1'的开口处,尘袋设置于第一腔室11'内,负压发生机构4'和过滤机构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且过滤机构位于负压发生机构4'和机体1'的出气口之间,吸入管路5'相连通的吸头和吸气管,吸气管远离吸头的一端穿过盖体2'连通于尘袋。当该吸尘器工作时,负压发生机构4'能在机体1'的内部产生负压,从而使吸头将其附近的灰尘连同空气通过吸气管吸入尘袋中,含有灰尘的空气在尘袋中经过第一次过滤后进入第二腔室12'内,再经过过滤机构的第二次过滤后将干净的空气从出气口排出,从而实现清除灰尘、洁净地面的效果。该吸尘器在使用后,尘袋中会收集较多的灰尘,用户需要从机体1'中将尘袋取出并将尘袋内的灰尘倒掉,再将尘袋重新放入机体1'内。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吸尘器还包括锁合机构3',锁合机构3'包括锁钩31'、按钮32'和第一弹簧33',其中,锁钩31'设置于盖体2'上,机体1'上开设有缺口,按钮32'位于缺口处且与机体1'枢接,按钮32'远离锁钩31'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33'与机体1'相连接,第一弹簧33'处于自然状态时能使按钮32'与锁钩31'相卡接,从而实现盖体2'与机体1'的锁定。当操作者按压按钮32'远离锁钩31'的一端,能使第一弹簧33'压缩,实现按钮32'与锁钩31'的分离,达到盖体2'与机体1'解锁的效果,从而方便用户取放尘袋。
采用上述结构的主机,按钮32'与机体1'之间存在一定缝隙,按钮32'与锁钩31'之间也会存在缝隙,所以从主机的外观看,主机的外部由按钮32'、机体1'以及盖体2'拼接而成,主机外观的整体性较差且存在较多拼接的缝隙,导致机体1'的美观性较差。另一方面,按钮32'与锁钩31'的锁定位置暴露在空气中,吸尘器在进行作业时会引起灰尘和杂质的扬起,扬起的灰尘和杂质会在按钮32'与机体1'的锁定位置堆积累加,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会影响按钮32'与锁钩31'的正常卡接,导致盖体2'与机体1'无法正常锁定,从而影响吸尘器的正常使用。此外,按钮32'设置在主机的外部且通过按压实现解锁,操作者使用吸尘器时经常会出现主机与家具的磕碰,导致误触碰按钮32'而引起的按钮32'与锁钩31'非正常解锁,影响吸尘器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美观性好,能够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防止锁合机构长时间暴露在外部堆积灰尘,并避免缩合机构的非正常解锁。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包括机体以及盖体,所述机体与所述盖体枢接,所述盖体与所述机体扣合以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
锁合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能将所述盖体与所述机体相锁定;以及
柔性提手,所述柔性提手的一端连接所述锁合机构,另一端位于所述主机的外侧,拉动所述柔性提手能触发所述锁合机构以使所述盖体与所述机体解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合机构包括:
第一锁定件,设置在所述机体上;
第二锁定件,与所述盖体枢接且与所述柔性提手相连接;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具有两个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弹性件为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使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相锁定;拉动所述柔性提手能使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锁定件和所述第二锁定件解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锁定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机体上的第一卡钩部;
所述第二锁定件包括:
安装部,与所述盖体枢接,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盖体之间;以及
第二卡钩部,与所述安装部相连接,当所述弹性件在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使所述安装部朝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卡钩部与所述第一卡钩部卡接;拉动所述柔性提手使所述安装部朝压缩所述弹性件的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卡钩部与所述第一卡钩部分离,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锁定件与所述柔性提手可拆装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锁定件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柔性提手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卡接部与柔性部,所述柔性部穿过所述安装口,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在所述安装口内,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柔性部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口的两侧。
作为优选方案,在所述锁合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柔性提手伸出所述盖体或所述机体的长度为30mm~50m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穿孔,所述柔性提手穿设在所述穿孔中,所述穿孔和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卡钩部位于所述安装部的另一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穿孔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上方,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卡钩部呈L形布置,所述第二卡钩部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下方,所述柔性提手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卡钩部的连接位置,所述柔性提手从所述安装部的下表面绕过,且所述柔性提手的另一端从所述安装部的自由端伸出向上穿出所述穿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柔性部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柔性部的侧面弯折并与所述柔性部的侧面相固定以形成环状结构,至少部分所述环状结构伸出所述盖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
电位器组件;
挡位调节机构,包括触发件和拨杆,所述拨杆活动连接于所述电位器组件,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盖体活动连接,所述触发件相对所述盖体活动时能带动所述拨杆相对所述电位器组件运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部分所述触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槽中,部分所述触发件通过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开口伸出所述盖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件,当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抵接时,所述触发件位于第一极限位置;
所述盖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件,当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抵接时,所述触发件位于第二极限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拨杆与所述电位器组件滑动连接,所述挡位调节机构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以及第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触发件相连接,所述拨杆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中;或者
所述拨杆与所述电位器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挡位调节机构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为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触发件同轴固定,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拨杆同轴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自锁机构,所述自锁机构设置在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盖体之间,所述自锁机构被配置为使所述触发件与所述盖体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自锁机构包括:
第一齿轮,与所述触发件同轴固定;以及
第二齿轮,设置在所述盖体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机体包括:
底座;以及
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内部且将所述底座的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负压发生机构,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负压发生机构的两侧且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排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
第一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
安装架,与所述第一隔板可拆装连接,所述安装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正对的第二进气口;
滤芯,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安装架中的一个开设有安装孔,另一个上设置有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能插接在所述安装孔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凸起由弹性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凸起由其连接位置到其自由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当所述安装架与所述第一隔板平行时,所述安装凸起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凸起由其自由端朝其连接位置延伸形成有变形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凸起位于所述安装架的上部,所述安装架的下部与所述第一隔板枢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架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负压发生机构包括第三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所述第二过滤机构与所述负压发生机构可拆装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负压发生机构包括:
壳体,开设有所述第二出气口;以及
卡接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卡接以使所述第二过滤机构抵接在所述第二出气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过滤机构包括:
第二本体,与所述卡接件相卡接;
第二扣手,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避让槽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扣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清洁装置,通过应用上述清洁装置的主机,美观性好,能够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防止锁合机构长时间暴露在外部堆积灰尘,并避免缩合机构的非正常解锁。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连接管以及吸头,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如以上任一方案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吸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主机,通过将锁合机构设置在机体与盖体形成的容纳空间中,且仅柔性提手的一小部分露在清洁装置的主机外部,可以保持清洁装置的主机整体外观面的美观性;且锁合机构位于机体与盖体形成的容纳空间中,还可以避免该清洁装置在使用时扬起的灰尘落在锁合机构的锁定位置处导致的锁合机构不能正常锁定的现象;此外,锁合机构的解锁是通过拉动柔性提手触发的,即使该清洁装置在使用时与其他家具相碰撞也不会导致锁合机构的非正常解锁,从而保证该清洁装置能够正常使用,且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装置,通过应用上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可以保持该清洁装置的整体外观面的美观性,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清洁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7是图6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柔性提手和安装部的配合关系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中挡位调节机构与电位器的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隐藏部分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隐去盖体和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第一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第一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第二过滤机构和负压发生机构的配合关系图。
图中标记如下:
1'-机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
2'-盖体;
3'-锁合机构;31'-锁钩;32'-按钮;33'-第一弹簧;
4'-负压发生机构;5'-吸入管路;
100-主机;200-连接管;300-吸头;
1-机体;11-底座;111-第一腔室;1111-内腔室;1112-外腔室;112-第二腔室;12-第一隔板;121-第一进气口;122-安装孔;123-安装槽;13-第一出气口;14-第三容置槽;15-把手;16-第二隔板;17-装饰板;18-卡接凸起;
2-盖体;201-第一本体;2011-第一避让槽;202-连接杆;2021-第二避让槽;2022-卡接槽;2023-第一筋条;203-枢接轴;21-穿孔;22-限位槽;23-第一容置槽;24-第一限位件;25-第二限位件;26-连接口;27-密封板;
3-锁合机构;31-第一锁定件;311-第一卡钩部;3111-第一斜面;32-弹性件;33-第二锁定件;331-安装部;3311-安装口;332-第二卡钩部;3321-第二斜面;333-限位部;
4-挡位调节机构;41-触发件;411-凹槽;412-第一指示件;42-传动件;421-连接部;422-第二卡接部;4221-抵接臂;43-拨杆;
5-电位器组件;
6-第一过滤机构;61-安装架;611-第二进气口;612-卡接凸出部;6121-内侧面;62-安装凸起;621-变形槽;622-弹性臂;63-转轴;64-第一扣手;
7-自锁机构;71-第一齿轮;72-第二齿轮;73-锁定安装座;
8-第二过滤机构;81-第二本体;82-第二扣手;
9-柔性提手;91-第一卡接部;92-柔性部;
10-尘袋;20-电源插头;30-移动机构;40-负压发生机构;401-壳体;4011-第三避让槽;4012-第二出气口;402-卡接件;4021-第一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结构分而非全结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结构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能够对室内的灰尘进行清理。在本实施例中,清洁装置可以是指吸尘器、扫地机或者洗地机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包括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连接管200以及吸头300,吸头300通过连接管200与主机100相连通,主机100的内部能够产生负压,主机100工作时产生的负压将会使得吸头300处的杂质或者灰尘依次通过吸头300以及连接管200进入到主机100,从而实现清洁装置对杂质或者灰尘的处理。
如图3所示,主机100包括机体1和盖体2,机体1内设置有容纳空间并形成有开口,盖体2位于开口处且与机体1枢接,当盖体2相对机体1转动,能够露出容纳空间,用户可以对容纳空间收集的灰尘和杂质进行清理。具体而言,盖体2上开设有连接口26,连接口26与连接管200背离吸头300的一端相插接,便于连接管200与盖体2的快速拆装,便于后续连接管200的更换或者贮存。此外,吸头300与连接管200可拆装连接,便于吸头300类型的更换,以实现清洁装置对不同场景的匹配。具体而言,连接管200可以为具有伸缩性能的软管,便于用户将吸头300移动到不同位置,实现对不同位置灰尘或者杂质的收集。
此外,如图3所示,机体1包括把手15,用户握持把手15以实现对清洁装置的移动或者搬运,把手15的设置便于用户对机体1施力。此外,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锁合机构3,锁合机构3能实现将机体1和盖体2的锁定,避免盖体2相对机体1打开而导致的容纳空间内的灰尘或者杂质的外漏。通过触发锁合机构3还能够实现锁合机构3将机体1和盖体2的解锁,便于用户打开盖体2以对机体1内的灰尘和杂质的清理。
此外,如图3所示,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移动机构30,移动机构30设置在机体1的底部,且能够带动清洁装置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便于实现清洁装置的快速移动。具体而言,移动机构30可以为滚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机构30还可以为万向轮组件,万向轮组件能够实现对清洁装置不同方向运动的快速切换。本实施例对移动机构30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清洁装置的移动即可。
如图4所示,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尘袋10和负压发生机构40,其中,尘袋10和负压发生机构40均设置于容纳空间中,负压发生机构40设置于尘袋10的外侧,尘袋10与连接口26相连通。负压发生机构40用于使容纳空间内产生负压,当吸头300靠近灰尘或者杂质时,负压能够使灰尘或者杂质依次通过吸头300和连接管200进入到尘袋10中,从而实现对灰尘或杂质的收集。
结合图4和图5对机体1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机体1包括底座11和第一隔板12,底座11内形成有容纳空间,第一隔板12设置在底座11的内部且将容纳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第一隔板12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121,尘袋10设置在第一腔室111内,负压发生机构40设置在第二腔室112内,第二腔室112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气口13,第一进气口121位于负压发生机构40的进口侧,第一出气口13位于负压发生机构40的出口侧,第一进气口121与第一出气口13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排布,负压发生机构40能够使得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内产生负压。吸头300吸入的灰尘和杂质混合流体首先被吸入到尘袋10,灰尘和杂质被留在尘袋10中,被尘袋10过滤的干净气体依次穿过第一进气口121和第一出气口13后排到大气中,能够避免尘袋10内部留存过多气体而导致的无法吸入灰尘或杂质。
具体而言,负压发生机构40包括定子、转子以及扇叶,转子与定子转动连接,转子与扇叶相固定,定子安装在第一隔板12上,当定子和转子通电时,转子相对于定子转动,转子带动扇叶转动以搅动第一腔室111内气体,以使第一腔室111与第二腔室112的内部形成负压,该种负压发生机构40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成本低。
如图3和图4所示,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挡位调节机构4,挡位调节机构4与负压发生机构40电连接,通过调整挡位调节机构4能够实现对负压发生机构40产生负压大小的调整,从而实现对吸头300的吸力大小的调整,以适应于不同的环境。例如,如果环境中灰尘或杂质较多且与地面吸附较强,可以将吸力调整至大挡位;如果环境中灰尘或者杂质较少,为了减小清洁装置的噪音,可以将吸力调至小挡位。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挡位调节机构4包括触发件41,触发件41为旋钮,旋钮与盖体2活动连接,通过拨动旋钮以实现负压发生机构40产生负压大小的调整。用户通过对旋钮的简单拨动动作便能实现对负压发生机构40挡位的调整,简单方便且易于操作,用户通过手或者脚都能实现操作。
为了便于为负压发生机构40通电,如图5所示,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电源插头20,电源插头20与负压发生机构40电连接,通过将电源插头20与外界电源接通,能够实现负压发生机构40的通电,为清洁装置的主机100的工作提供电能。此外,为了便于收纳电源插头20,机体1的外部开设有第三容置槽14,电源插头20能够放置在第三容置槽14中,从而实现对电源插头20的放置。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图2所示,锁合机构3',锁合机构3'包括锁钩31'、按钮32'和第一弹簧33',其中,锁钩31'设置于盖体2'上,机体1'上开设有缺口,按钮32'位于缺口处且与机体1'枢接,按钮32'远离锁钩31'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33'与机体1'相连接,第一弹簧33'处于自然状态时能使按钮32'与锁钩31'相卡接,从而实现盖体2'与机体1'的锁定。当操作者按压按钮32'远离锁钩31'的一端,能使第一弹簧33'压缩,实现按钮32'与锁钩31'的分离,达到盖体2'与机体1'解锁的效果,从而方便用户取放尘袋。采用上述结构的主机,按钮32'与机体1'之间存在一定缝隙,按钮32'与锁钩31'之间也会存在缝隙,所以从主机的外观看,主机的外部由按钮32'、机体1'以及盖体2'拼接而成,主机外观的整体性较差且存在较多拼接的缝隙,导致机体1'的美观性较差。另一方面,按钮32'与锁钩31'的锁定位置暴露在空气中,吸尘器在进行作业时会引起灰尘和杂质的扬起,扬起的灰尘和杂质会在按钮32'与机体1'的锁定位置堆积累加,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会影响按钮32'与锁钩31'的正常卡接,导致盖体2'与机体1'无法正常锁定,从而影响吸尘器的正常使用。此外,按钮32'设置在主机的外部且通过按压实现解锁,操作者使用吸尘器时经常会出现主机与家具的磕碰,导致误触碰按钮32'而引起的按钮32'与锁钩31'非正常解锁,影响吸尘器的正常使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清洁装置的主机100包括锁合机构3和柔性提手9,其中,锁合机构3设置在容纳空间中且能将盖体2与机体1相锁定;柔性提手9的一端连接锁合机构3,柔性提手9的另一端穿过盖体2或机体1并位于主机100的外侧,拉动柔性提手9能触发锁合机构3以使盖体2与机体1解锁。
通过将锁合机构3设置在机体1与盖体2形成的容纳空间中,且仅柔性提手9的一小部分露在清洁装置的主机100外部,可以保持清洁装置的主机100整体外观面的美观性;且锁合机构3位于机体1与盖体2形成的容纳空间中,还可以避免该清洁装置在使用时扬起的灰尘落在锁合机构3的锁定位置处导致的锁合机构3不能正常锁定的现象;此外,锁合机构3的解锁是通过拉动柔性提手9触发的,即使该清洁装置在使用时与其他家具相碰撞也不会导致锁合机构3的非正常解锁,从而保证该清洁装置能够正常使用,且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锁合机构3包括第一锁定件31、第二锁定件33和弹性件32,第一锁定件31设置在机体1上;第二锁定件33与盖体2枢接且与柔性提手9相连接;弹性件32具有两个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弹性件32为第一状态时,弹性件32使第一锁定件31和第二锁定件33相锁定;拉动柔性提手9能使弹性件32处于第二状态,第一锁定件31和第二锁定件33解锁。
具体而言,第一锁定件31包括设置于机体1上的第一卡钩部311;第二锁定件33包括安装部331和第二卡钩部332,安装部331与盖体2枢接,弹性件32设置在安装部331与盖体2之间;第二卡钩部332与安装部331相连接,当弹性件32在第一状态时,弹性件32使安装部331朝第一方向转动,以使第二卡钩部332与第一卡钩部311卡接;拉动柔性提手9使安装部331朝压缩弹性件32的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第二卡钩部332与第一卡钩部311分离,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反向。当用户拉动柔性提手9时,柔性提手9能够通过安装部331带动第二卡钩部332朝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第二卡钩部332与第一卡钩部311分离,用户可以板动盖体2并使其向远离机体1的方向转动,以方便用户将尘袋10取出;当用户将清理完灰尘及杂质的尘袋10重新放入容纳空间中,用户可以板动盖体2并使其向靠近机体1的方向转动,当盖体2盖设于机体1上以后,第二卡钩部332与第一卡钩部311相接触并发生相互挤压,使第二卡钩部332与安装部331相对盖体2向第二方向转动,并压缩弹性件32,当转动至第二卡钩部332的上表面位于第一卡钩部311的下表面的下方时,在弹性件32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安装部331能够向第一方向转动,以卡接于第一卡钩部311上,实现锁合机构3的自动锁合,简化用户的操作步骤,避免由于锁合机构3位于机体1与盖体2形成的容纳空间中造成的不方便锁定的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锁合机构3处于锁定状态时,弹性件32仍处于第二状态,以对安装部331施加一定的压力作用,保证第二卡钩部332与第一卡钩部311锁定状态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2为弹簧,弹簧具有弹性恢复力较大且制造成本较低的优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32还可以是橡胶块等其他具有弹性恢复力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当弹性件32处于第一状态时,弹性件32为压缩状态,以为第一锁定件31和第二锁定件33提供足够的锁紧力;当弹性件32处于第二状态时,弹性件32为压缩状态,以为后续第一锁定件31和第二锁定件33的锁定提供足够的恢复力。
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卡钩部31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斜面3111,第二卡钩部332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斜面3321,第一斜面3111与第二斜面3321相互配合,以为第二卡钩部332相对盖体2的转动提供导向作用。当用户将盖体2扣合在机体1的过程中,第二斜面3321会先与第一斜面3111相贴合,并随着盖体2继续靠近机体1,第二斜面3321会与第一斜面3111发生相对滑动,以使第二卡钩部332朝第二方向转动。第一斜面3111与第二斜面3321的设置,保证了第二卡钩部332相对第一卡钩部311转动的顺畅性。
为了防止弹性件32相对盖体2发生移动而影响弹性恢复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锁定件33还包括限位部333,限位部333与安装部331相连接,限位部333插接在弹性件32远离盖体2的一端。通过设置限位部333并将其插接于弹性件32内,可以防止弹性件32在垂直于其轴线方向发生窜动,保证弹性件32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7所示,盖体2上开设有限位槽22,弹性件32远离安装部331的一端插接在限位槽22中。限位槽22可以实现弹性件32的容纳,限位槽22与限位部333相配合实现对弹性件32的限位,使其只能在自身轴线方向上进行伸缩。
当锁合机构3处于锁定状态时,柔性提手9伸出盖体2或者机体1的长度为30mm~50mm,柔性提手9的伸出长度较短,不会影响主机100的整体外观面的美观。优选地,柔性提手9伸出盖体2或者机体1的长度为40mm,在不影响主机100的外观面的美观性的前提下,还方便用户对柔性提手9进行拉拽,且能降低柔性提手9的制造成本。
此外,如图7所示,柔性提手9由于质地较柔软,柔性提手9还可以搭落在盖体2或者机体1上,不会影响清洁装置的正常使用。此外,用户在反复拉动或者松开柔性提手9的过程中,虽然柔性提手9频繁与盖体2发生摩擦,由于柔性提手9的质地较柔软,柔性提手9也不会损坏盖体2或者机体1的外表面。具体而言,柔性提手9可以为棉布、无纺布或者纤维布等,棉布、无纺布或者纤维布的质地柔软、韧性高且耐性足够,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使用。
如图7所示,由于柔性提手9的一端外露于盖体2的外部,用户反复拉拽、摩擦,可能会导致柔性提手9的损坏,为方便柔性提手9的更换,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提手9可拆装连接于第二锁定件33。如图8所示,第二锁定件33上开设有安装口3311,柔性提手9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卡接部91与柔性部92,柔性部92穿过安装口3311,第一卡接部91卡接在安装口3311内,第一卡接部91与柔性部92分别位于安装口3311的两侧,从而实现柔性提手9与第二锁定件33之间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口3311设置于安装部331上。可选地,安装口3311为长条形,安装口3311的宽度小于第一卡接部91的厚度。采用这种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卡接部91与第二锁定件33的稳定卡接。
优选地,如图8所示,柔性部92的自由端朝向柔性部92的侧面弯折并与柔性部92的侧面相固定以形成环状结构,至少部分环状结构伸出盖体2。通过设置环状结构,在用户拉动柔性提手9以解锁锁合机构3时,可以将手指伸入柔性提手9的环状结构中,从而方便用户对柔性提手9的拉拽。
下面结合图8简述柔性提手9与安装部331的安装过程,如图8所示,首先选用一长条形的柔性带,该柔性带包括两个自由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操作人员先将第一端从安装口3311的一侧插入,并在安装口3311的另一侧伸出第一预设长度,再将位于安装口3311另一侧的第一端向柔性带的侧面进行弯折,并将第一端缝合于柔性带的侧面即可,此时柔性带的第一端即形成第一卡接部91。当需要对柔性提手9进行更换时,用户只需要将柔性提手9上的缝合线拆除即可,既简单又快捷。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盖体2上开设有穿孔21,柔性提手9穿设在穿孔21中,穿孔21和弹性件32位于安装部331的一侧,第二卡钩部332位于安装部331的另一侧。通过设置穿孔21,穿孔21的内径大于柔性提手9的厚度,穿孔21为柔性提手9相对盖体2的运动提供移动空间,并方便用户拉拽柔性提手9。可选地,穿孔21朝外的开口设置有倒角。通过设置倒角,可以消除穿孔21上的尖角,避免用户在拉拽柔性提手9时,柔性提手9与穿孔21上的尖角发生磨损,从而延长该柔性提手9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穿孔21位于安装部331的上方,安装部331与第二卡钩部332呈L形布置,第二卡钩部332位于安装部331的下方,柔性提手9的一端连接在安装部331与第二卡钩部332的连接位置,柔性提手9从安装部331的下表面绕过,且柔性提手9的另一端从安装部331的自由端伸出向上穿出穿孔21。柔性提手9采用这种缠绕方式,可以使用户拉动柔性提手9时,通过柔性提手9在安装部331远离其铰接位置最远的一端施加作用力,根据杠杆原理,此时,用户只需要较小的力即可实现安装部331相对盖体2的转动,即用户可以方便地实现锁合机构3的解锁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盖体2上设置有穿孔21,主机100外部的气体很容易从穿孔21进入机体1内部,导致机体1的密封性较差,从而影响负压发生机构40形成负压的能力,导致该清洁装置对灰尘或者杂质的吸附能力较差,无法实现对难清理杂质的清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机体1还包括第二隔板16,第二隔板16设置于第一腔室111内,并将第一腔室111分隔形成内腔室1111和外腔室1112,锁合机构3位于外腔室1112内;当锁合机构3处于锁合状态时,盖体2密封连接于第二隔板16。其中,尘袋10位于内腔室1111中。在该清洁装置工作时,锁合机构3处于锁定状态,盖体2与第二隔板16密封连接,内腔室1111和外腔室1112不连通,即使主机100外部的气体从穿孔21内进入机体1,也仅停留在外腔室1112内,不会流入内腔室1111,保证负压发生机构40形成负压的能力,提高清洁效果。
具体而言,盖体2的内侧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密封板27,第二隔板16上设置有第二容置槽,密封板27能伸入第二容置槽内,且密封板27与第二容置槽之间设置有密封件。通过设置密封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板27与第二隔板16之间的密封效果,保证内腔室1111和外腔室1112内的气体不相互流通。可选地,密封件为橡胶圈。
结合图10对挡位调节机构4以及相关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该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电位器组件5,电位器组件5电连接于负压发生机构40,挡位调节机构4包括触发件41和拨杆43,拨杆43活动连接于电位器组件5,触发件41与盖体2活动连接,触发件41相对盖体2活动时能带动拨杆43相对电位器组件5运动,从而实现负压发生机构40的挡位改变,从而适应对不同杂质的清理,且能够节约用电,节省使用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拨杆43与电位器组件5滑动连接,触发件41与盖体2滑动连接,电位器组件5上设置有三个挡位,即如图10中从左至右依次为高速挡、停止挡和低速挡,当拨杆43滑动至高速挡时,负压发生机构40的转速增加,以在吸头300处产生较大的吸力,从而能对地面上较顽固的杂质进行清理;当拨杆43滑动至低速挡,负压发生机构40的转速降低,在吸头300处产生的吸力相对较小,可以对一般的灰尘和杂质进行清理,噪音小且耗电较小;当拨杆43滑动至中位,即停止挡时,该清洁装置停止工作。
结合图10和图11对挡位调节机构4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挡位调节机构4还包括传动件42,传动件42与触发件41相连接,触发件41能够通过传动件42带动拨杆43相对电位器组件5运动。在使用时,用户只需要拨动触发件41使其相对盖体2滑动,以通过传动件42带动拨杆43相对电位器组件5运动即可实现负压发生机构40的挡位变化,简单方便。
如图10和图11所示,传动件42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421以及第二卡接部422,连接部421与触发件41相连接,拨杆43卡接在第二卡接部422中,第二卡接部422能够避免拨杆43在运动的过程中从第二卡接部422中松脱,保证第二卡接部422与拨杆43较好的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在安装时,将拨杆43卡入第二卡接部422内,触发件41相对盖体2滑动时,即可带动与第二卡接部422卡接的拨杆43在电位器组件5上的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卡接部422包括两个呈V字型的抵接臂4221,为了在安装时使拨杆43较容易地卡入第二卡接部422的两个抵接臂4221之间,如图10所示,两个抵接臂4221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逐渐减小。采用这种设置,可以使第二卡接部422在下部具有较大的开口,安装时,将拨杆43从第二卡接部422的下方较大的开口处插入两个抵接臂4221之间,并使拨杆43在第二卡接部422靠上的位置处与第二卡接部422卡接,第二卡接部422与拨杆43的安装方便且高效。
在其他实施例中,拨杆43还可以与电位器组件5转动连接,那么触发件41与盖体2转动连接,此时,传动件42为连接轴,连接轴的一端与触发件41同轴固定,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拨杆43同轴固定。具体地,多个不同的挡位沿电位器组件5的周向间隔设置,拨杆43通过相对电位器组件5的转动实现负压发生机构40不同挡位的变化,通过将连接轴的两端分别同轴固定于触发件41和拨杆43,当触发件41转动时,可以通过连接轴带动拨杆43相对电位器组件5转动,从而实现负压发生机构40在不同挡位的改变。现有技术中的清洁装置大多采用以上两种电位器组件5(即电位器组件5与拨杆43滑动连接或者电位器组件5与拨杆43转动连接),因此,该挡位调节机构4的通用性较强,只需要简单改变传动件42的结构即可用于安装至不同的清洁装置上,不需要改变机体1及盖体2的整体结构,设计和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如图10所示,触发件41的外周面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沿触发件4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凹槽411。通过在触发件41的外周面上设置凹槽411,可以提高用户的手或者脚与触发件41之间的摩擦,防止在用户调节触发件41时出现打滑的现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触发件41的外周面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沿触发件4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凸棱,也能实现上述效果。
如图11所示,盖体2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23,部分触发件41设置在第一容置槽23中,部分触发件41通过第一容置槽23的开口伸出盖体2。通过设置第一容置槽23,可以使触发件41部分外露于盖体2外侧,方便用户对触发件41进行调节;且由于触发件41的调节方式为相对盖体2转动,在用户不方便弯腰时,还可以用脚对其进行调节,简单方便。在本实施例中,整个挡位调节机构4只有触发件41的小部分外露于盖体2,以方便用户操作,其他大部分结构均位于机体1的内部,机体1能够起到保护挡位调节机构4免受损坏的作用。
如图12和图13所示,盖体2与机体1枢接,触发件41位于盖体2的后方,部分触发件41外露于盖体2以方便用户对于触发件41的触发动作,为了防止盖体2在相对机体1活动时与触发件41发生干涉,盖体2上还设置有与触发件41正对的第一避让槽2011,当盖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至少部分触发件41位于第一避让槽2011,从而实现盖体2对机体1的避让。
具体而言,如图12和图13所示,盖体2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本体201、连接杆202以及枢接轴203,枢接轴203与机体1枢接,第一本体201、触发件41以及枢接轴203由前至后排布,第一避让槽2011开设于第一本体201的后侧。可以使盖体2在触发件41的位置处的转动半径增加,以使盖体2在打开状态时盖体2的后端与触发件41保持一定距离,使得盖体2不与触发件41发生干涉。
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机体1上还扣合有装饰板17,装饰板17位于盖体2的后方,当锁合机构3处于锁定状态时,装饰板17的前端与盖体2的后端相抵接,触发件41位于装饰板17和盖体2之间,盖体2与装饰板17相配合对机体1的上开口共同遮挡,能够实现对机体1内元器件以及零部件较好的遮挡效果。
为了避免盖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与装饰板17的前端发生干涉,如图12所示,连接杆202上开设有第二避让槽2021,当盖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装饰板17的前端插接在第二避让槽2021中,从而避免盖体2与装饰板17之间的干涉,保证盖体2能够顺利打开较大的角度,方便用户将尘袋10取出。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4所示,连接杆202上还设置有卡接槽2022,机体1上设置有卡接凸起18,卡接凸起18采用弹性材质制成,当盖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卡接凸起18能卡接于卡接槽2022内。通过设置能相互卡接的卡接槽2022和卡接凸起18,可以使盖体2在处于打开状态时与机体1保持固定,不需要用户一手扶持盖体2,一手取出尘袋10,方便用户操作。
具体地,如图12所示,在连接杆202上设置有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筋条2023,两个第一筋条2023之间形成上述卡接槽2022,卡接凸起18为设置于机体1上的第二筋条,当盖体2相对于机体1打开时,靠近卡接凸起18的第一筋条2023会与卡接凸起18发生挤压,使卡接凸起18发生变形,从而被压入卡接槽2022内,实现两者的卡接;当用户需要将盖体2扣合于机体1上时,只要板动盖体2,克服卡接凸起18与卡接槽2022之间的卡接力,以使卡接凸起18从卡接槽2022中脱离即可。可选地,在每个第一筋条2023的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以方便卡接凸起18滑入卡接槽2022内或者从卡接槽2022内脱离。
可选地,连接杆202和枢接轴20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连接杆202平行且间隔设置于第一本体201上,每个连接杆202对应一个枢接轴203,可以保证盖体2相对于机体1转动过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该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自锁机构7,自锁机构7设置在触发件41与盖体2之间,自锁机构7用于使触发件41与盖体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通过设置自锁机构7,可以实现拨杆43相对电位器组件5位置的固定,避免在拨杆43的位置调节完成后,由于整个清洁装置的主机100的移动以及触发件41的重力作用导致的拨杆43相对电位器组件5再次发生运动,出现由于吸头300的吸力过大导致电量的增加或者由于吸头300吸力过小导致的顽固杂质清洁不彻底的现象。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自锁机构7包括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第一齿轮71与触发件41同轴固定,第二齿轮72设置在盖体2上,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相啮合。通过设置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2,既可以保证触发件41在受到外力时能相对盖体2较顺畅地转动,又能使调整好位置的触发件41在不受外力时在该位置的固定,从而实现拨杆43在电位器组件5的任意挡位的固定。为了实现第二齿轮72的安装,如图11所示,自锁机构7还包括锁定安装座73,锁定安装座73设置于盖体2的内侧,第二齿轮72安装于锁定安装座73上。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一齿轮71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结构;第二齿轮72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结构。采取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减小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的体积,节省安装空间,且能减少加工第一齿轮71和第二齿轮72的材料,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限制触发件41的转动极限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4和第二限位件25,当触发件41与第一限位件24相抵接时,触发件41位于第一极限位置;当触发件41与第二限位件25相抵接时,触发件41位于第二极限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第一限位件24和第二限位件25为对称设置于锁定安装座73两侧的两个限位板,第一限位件24和第二限位件25相对于锁定安装座73呈倒V形设置,触发件41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结构,当触发件41转动至其下表面与第一限位件24相抵接时,触发件41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此时,拨杆43位于电位器组件5的低速挡;当触发件41转动至其下表面与第二限位件25相抵接时,触发件41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此时,拨杆43位于电位器组件5的高速挡。采用这种设置,在用户拨动触发件41以使其相对盖体2转动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到位状态,以提高挡位调节的精确度。在本实施例中,当该挡位调节机构4应用于滑动式电位器的清洁装置中时,其滑动调节行程为25mm-35mm,优选为30mm;当该挡位调节机构4应用于转动式电位器的清洁装置中时,其转动调节行程为9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调节行程还可以根据电位器组件5的挡位数量、相邻两个挡位之间的距离以及电位器组件5的尺寸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准确指示停止挡,如图10和图11所示,触发件41上设置有第一指示件412,盖体2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指示件(图中未示出),当第一指示件412与第二指示件正对时,触发件41处于中位。具体地,第一指示件412为设置在触发件41正中间的凸起结构,第二指示件可以是设置在盖体2上的箭头指示标记,通过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指示件412与第二指示件,可以起到提醒用户的作用,避免由于用户的视觉误差导致该清洁装置长时间处于开机状态,造成浪费。
可以理解的是,吸头300附近的灰尘和杂质经过连接管200进入尘袋10中,经尘袋10初步过滤后的气体中还含有部分粒径较小的灰尘和杂质,为了避免这些灰尘和杂质经过第一进气口121进入第二腔室112后,进入负压发生机构40中造成损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6所示,该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第一过滤机构6,第一过滤机构6设置在底座11内且位于第一进气口121的位置。可选地,第一过滤机构6位于第一腔室111内,经尘袋10初步过滤后的气体首先经过第一过滤机构6的第二次过滤后再经过第一进气口121进入第二腔室112内,使进入第二腔室112内的气体为较干净的气体,避免灰尘或者杂质进入负压发生机构40,能够延长负压发生机构40的使用寿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滤机构6还可以位于第二腔室112内,并设置于第一进气口121的位置,同样能够实现上述效果。
下面结合图6以及图15-图17详细介绍第一过滤机构6的具体结构。
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过滤机构6包括安装架61和滤芯(图中未示出),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可拆装连接,安装架61上开设有与第一进气口121正对的第二进气口611,滤芯设置在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之间。通过将安装架61设置为与第一隔板12可拆装连接,可以方便用户将安装架61从第一隔板12上拆卸下来,以对滤芯进行更换,避免其经长时间使用后造成滤芯堵塞影响过滤效果。
可选地,如图16所示,在安装架61靠近第一隔板12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的侧壁向内延伸形成有卡接凸出部612,卡接凸出部612为多个且沿容纳槽的周向间隔排布,至少部分滤芯位于容纳槽中,滤芯的周侧面与卡接凸出部612的内侧面6121抵接。通过设置卡接凸出部612,可以实现安装架61对滤芯的稳定承载,防止在该清洁装置工作时,滤芯相对安装架61的位置发生偏移,使经尘袋10初步过滤后的气体直接进入第二腔室112内;此外,由于滤芯的质地较软,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滤芯卡接于多个卡接凸出部612内或者从卡接凸出部612中将滤芯取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安装架61包括方形框架、圆形框架以及多个连接支架,圆形框架位于方形框架内部,多个连接支架沿圆形框架的中心呈辐射状分布,且每个连接支架均与方形框架和圆形框架相连接;方形框架、圆形框架以及多个连接支架围设形成多个上述第二进气口611,第二进气口611的截面面积较大,可以保证灰尘和杂质顺利通过第二进气口611。
在现有技术中,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1)在第一隔板12上加工U形插接槽,将安装架61插入U形插接槽内,使安装架61的三个侧边均卡接在U形插接槽内,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会增加设计机体1的加工模具的难度,增加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制造成本;2)在第一隔板12上设置第一卡扣结构,在安装架61上设置第二卡扣结构,第一卡扣结构能够与第二扣结构件相卡接,采用这种方式,还需要在第一隔板12上加工第一卡扣结构,影响机体1的加工制造效率且机体1对应模具复杂。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2上开设有安装孔122,安装架61上设置有安装凸起62,安装凸起62能插接在安装孔122中。通过设置能够相互插接的安装孔122和安装凸起62,在安装时,只需要用户将安装凸起62对准安装孔122,再用力按压即可实现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的固定,安装简便且高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两种连接方式,设置能够相互插接的安装孔122和安装凸起62,可以简化加工模具的结构,降低设计难度,且只需要在第一隔板12上开设对应的安装孔122即可,大大降低了该清洁装置的加工难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隔板12上设置安装凸起62,在安装架61上对应安装凸起62设置安装孔122,同样能够实现上述效果。
可选地,安装凸起62由弹性材料制成。在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进行安装时,安装凸起62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作用以顺利地插入安装孔122内,安装凸起62插入安装孔122内以后,在安装凸起62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使其紧紧抵压于安装孔122的孔壁上,实现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的稳定固定,避免在清洁装置使用过程中,由于晃动导致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相脱离。在将安装架61从第一隔板12上进行拆卸时,用户只需要向远离第一隔板12的方向拉动安装架61,并克服安装凸起62的弹性作用力即可将其拆卸下来。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16所示,安装凸起62由其连接位置到其自由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当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平行时,安装凸起62与安装孔122过盈配合。采用这种设置,可以为安装凸起62与安装孔122之间的相互插接提供导向,安装凸起62的自由端的外径小于安装孔122的内径,安装凸起62能够轻松插入安装孔122内,随着安装凸起62插入安装孔122的深度的增加,安装凸起62的外径逐渐增加,直至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完全平行时,安装凸起62过盈配合于安装孔122内,能够实现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的稳固连接。
可选地,如图16所示,安装凸起62由其自由端朝其连接位置延伸形成有变形槽621。通过设置变形槽621,使安装凸起62的自由端在变形槽621的两侧形成两个弹性臂622,在将安装凸起62插接于安装孔122内时,两个弹性臂622能够向彼此靠近的方向活动,以进一步减小安装凸起62的外径,方便其顺利插入安装孔122内,变形槽621为两个弹性臂622提供了向彼此靠近的活动空间。
为了方便对安装架61的再次安装,如图15和图16所示,安装凸起62位于安装架61的上部,安装架61的下部与第一隔板12枢接。当需要对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之间的滤芯进行更换时,用户只需要用力拉动安装架61的上部,使安装凸起62从安装孔122内脱离后,继续拉动安装架61的上部并使其向远离第一隔板12的方向旋转,安装架61与第一隔板12之间会形成V形的取放口,用户可以从V形的取放口中将滤芯取出后,再从该V形的取放口将清理后的滤芯或者新的滤芯放入,然后,用户再推动安装架61的上部使其向靠近第一隔板12的方向转动,并使安装凸起62插入安装孔122内即可。在更换滤芯后,不需要对安装架61进行二次定位,提高更换效率。
具体而言,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安装架61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转轴63,在第一隔板12上对应设置有两个安装槽123,每个转轴63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安装槽123内,从而实现安装架61的下部与第一隔板12之间的枢接。具体而言,安装槽123的上端开设有安装开口,安装开口的设置便于转轴63安装到安装槽123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安装凸起62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安装凸起62均对应一个安装孔122,增加了安装凸起62与第一隔板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保证了安装架61和第一隔板12之间安装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凸起62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实际加工情况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安装凸起62的数量不作限定。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17所示,安装架61远离第一隔板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手64,可以方便用户握持,用户可以握持第一扣手64以实现对安装架61的拉动或者推动。优选地,第一扣手64与安装架61为一体式结构,方便加工,且固定效果好。
此外,从底座11的第一出气口13排出的气体直接排入待清洁环境中,且正对用户,为了避免该气体中仍然含有的少量灰尘或者杂质影响用户的健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清洁装置的主机100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8,负压发生机构40包括第三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4012,第二过滤机构8设置在第一出气口13和第二出气口4012之间,第二过滤机构8与负压发生机构40可拆装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过滤机构8,使得机体1内的气体在排出第一出气口13之前先经过第二过滤机构8的第三次过滤,从而使更加干净的气体排入待清洁环境中,保证用户的健康。此外,将第二过滤机构8与负压发生机构40设置为可拆装连接,可以方便第二过滤机构8的拆卸,长时间使用后,用户可以将第二过滤机构8从负压发生机构40上拆除,以对其进行清理,避免第二过滤机构8上的灰尘较多而影响过滤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第二过滤机构8与负压发生机构40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为:先加工一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包括架体和设置于架体上的卡槽,第二过滤机构8先卡接于安装结构的卡槽内,再将卡接有第二过滤机构8的安装结构安装于负压发生机构40的外罩上,从而实现第二过滤机构8与负压发生机构40之间的连接。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为了保证第二过滤机构8能卡入安装结构的卡槽内,卡槽的槽深通常会稍大于第二过滤机构8的厚度,导致清洁装置在使用时,第二过滤机构8会相对负压发生机构40发生晃动,稳定性较差,且会产生噪音;此外,还需要额外加工安装结构,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且会导致机体1内部空间拥挤。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8所示,负压发生机构40包括壳体401和卡接件402,壳体401开设有第二出气口4012,卡接件402设置在壳体401上且由弹性材料制成,卡接件402与第二过滤机构8卡接以使第二过滤机构8抵接在第二出气口4012。相较于现有技术,将卡接件402直接设置于负压发生机构40的壳体401上,不需要额外加工安装结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节省了机体1内部的安装空间。此外,卡接件40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将第二过滤机构8安装于负压发生机构40上时,卡接件402能发生弹性变形,以为第二过滤机构8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在第二过滤机构8卡入卡接件402后,卡接件402还能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将第二过滤机构8紧紧压在壳体401上,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二过滤机构8相对壳体401发生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当卡接件402与第二过滤机构8相卡接时,第二过滤机构8与壳体401沿左右方向抵接,可以保证在该清洁装置工作时,第二过滤机构8不会相对壳体401发生晃动。
为了方便用户从负压发生机构40上将第二过滤机构8进行拆卸,如图13所示,第二过滤机构8包括第二本体81和第二扣手82,第二本体81与卡接件402相卡接,第二扣手82与第二本体81相连接且位于第二本体81远离壳体401的一侧。用户握持第二扣手82并将其向远离壳体401的方向进行板动即可将第二过滤机构8从壳体401上拆卸下来。
为了方便用户对第二过滤机构8进行安装,如图18所示,卡接件402远离壳体4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导向面4021,第一导向面4021向靠近壳体401的方向逐渐向壳体401的中心位置倾斜;第二本体81靠近壳体40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第二导向面向靠近第二本体81的方向逐渐向第二本体81的外侧倾斜,且第一导向面4021和第二导向面的倾斜角度相等。在安装第二过滤机构8时,用户可以将第二本体81按压于壳体401上,第一导向面4021能够与第二导向面相接触并发生挤压,以将卡接件402推开使其向远离壳体401的中心偏转,以为第二过滤机构8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当第二过滤机构8被推至卡接件402与壳体401之间后,卡接件402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将第二过滤机构8紧紧抵压在壳体401上,实现第二过滤机构8和负压发生机构40的固定。
可选地,如图18所示,壳体401上设置有第三避让槽4011,当第二过滤机构8安装在壳体401上时,第三避让槽4011用于避让第二扣手82。通过设置第三避让槽4011,可以避免壳体401与第二扣手82发生干涉。
可选的,如图18所示,当第二过滤机构8安装在壳体401上时,第二扣手82与第三避让槽4011的周向槽壁之间存在间隙,在拆卸第二过滤机构8时,用户还能将手指伸入第三避让槽4011和第二扣手82之间的间隙,以方便用户对第二扣手82的握持。示例性的,第二扣手82与第三避让槽4011的周向槽壁之间的间隙大概为2mm~4mm之间,在便于用户放入手指的前提下还能避免由于第三避让槽4011的深度过深影响壳体401的强度。
优选地,第二扣手82与第二本体81为一体式结构,方便加工,且固定效果好。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29)

1.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包括机体(1)以及盖体(2),所述机体(1)与所述盖体(2)枢接,所述盖体(2)与所述机体(1)扣合以形成容纳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
锁合机构(3),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能将所述盖体(2)与所述机体(1)相锁定;以及
柔性提手(9),所述柔性提手(9)的一端连接所述锁合机构(3),另一端位于所述主机的外侧,拉动所述柔性提手(9)能触发所述锁合机构(3)以使所述盖体(2)与所述机体(1)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机构(3)包括:
第一锁定件(31),设置在所述机体(1)上;
第二锁定件(33),与所述盖体(2)枢接且与所述柔性提手(9)相连接;
弹性件(32),所述弹性件(32)具有两个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弹性件(32)为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件(32)使所述第一锁定件(31)和所述第二锁定件(33)相锁定;拉动所述柔性提手(9)能使所述弹性件(32)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锁定件(31)和所述第二锁定件(33)解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件(31)包括设置于所述机体(1)上的第一卡钩部(311);
所述第二锁定件(33)包括:
安装部(331),与所述盖体(2)枢接,所述弹性件(32)设置在所述安装部(331)与所述盖体(2)之间;以及
第二卡钩部(332),与所述安装部(331)相连接,当所述弹性件(32)在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件(32)使所述安装部(331)朝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卡钩部(332)与所述第一卡钩部(311)卡接;拉动所述柔性提手(9)使所述安装部(331)朝压缩所述弹性件(32)的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二卡钩部(332)与所述第一卡钩部(311)分离,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反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件(33)与所述柔性提手(9)可拆装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件(33)上开设有安装口(3311),所述柔性提手(9)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卡接部(91)与柔性部(92),所述柔性部(92)穿过所述安装口(3311),所述第一卡接部(91)卡接在所述安装口(3311)内,所述第一卡接部(91)与所述柔性部(92)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口(3311)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合机构(3)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柔性提手(9)伸出所述盖体(2)或所述机体(1)的长度为30mm~5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上开设有穿孔(21),所述柔性提手(9)穿设在所述穿孔(21)中,所述穿孔(21)和所述弹性件(32)位于所述安装部(331)的一侧,所述第二卡钩部(332)位于所述安装部(331)的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21)位于所述安装部(331)的上方,所述安装部(331)与所述第二卡钩部(332)呈L形布置,所述第二卡钩部(332)位于所述安装部(331)的下方,所述柔性提手(9)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部(331)与所述第二卡钩部(332)的连接位置,所述柔性提手(9)从所述安装部(331)的下表面绕过,且所述柔性提手(9)的另一端从所述安装部(331)的自由端伸出向上穿出所述穿孔(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92)的自由端朝向所述柔性部(92)的侧面弯折并与所述柔性部(92)的侧面相固定以形成环状结构,至少部分所述环状结构伸出所述盖体(2)。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
电位器组件(5);
挡位调节机构(4),包括触发件(41)和拨杆(43),所述拨杆(43)活动连接于所述电位器组件(5),所述触发件(41)与所述盖体(2)活动连接,所述触发件(41)相对所述盖体(2)活动时能带动所述拨杆(43)相对所述电位器组件(5)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23),部分所述触发件(41)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槽(23)中,部分所述触发件(41)通过所述第一容置槽(23)的开口伸出所述盖体(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4),当所述触发件(4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24)相抵接时,所述触发件(41)位于第一极限位置;
所述盖体(2)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件(25),当所述触发件(4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25)相抵接时,所述触发件(41)位于第二极限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杆(43)与所述电位器组件(5)滑动连接,所述挡位调节机构(4)还包括传动件(42),所述传动件(42)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421)以及第二卡接部(422),所述连接部(421)与所述触发件(41)相连接,所述拨杆(43)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接部(422)中;或者
所述拨杆(43)与所述电位器组件(5)转动连接,所述挡位调节机构(4)还包括传动件(42),所述传动件(42)为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触发件(41)同轴固定,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拨杆(43)同轴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自锁机构(7),所述自锁机构(7)设置在所述触发件(41)与所述盖体(2)之间,所述自锁机构(7)被配置为使所述触发件(41)与所述盖体(2)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机构(7)包括:
第一齿轮(71),与所述触发件(41)同轴固定;以及
第二齿轮(72),设置在所述盖体(2)上,所述第一齿轮(71)与所述第二齿轮(72)相啮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包括:
底座(11);以及
第一隔板(12),设置在所述底座(11)的内部且将所述底座(11)的内部分隔成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所述第一隔板(12)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121),所述第二腔室(112)内设置有负压发生机构(40),所述底座(11)上开设有第一出气口(13),所述第一进气口(121)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3)分别位于所述负压发生机构(40)的两侧且沿气体的流动方向排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
第一过滤机构(6),设置在所述底座(1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121)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机构(6)包括:
安装架(61),与所述第一隔板(12)可拆装连接,所述安装架(6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121)正对的第二进气口(611);
滤芯,设置在所述安装架(61)与所述第一隔板(12)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12)和所述安装架(61)中的一个开设有安装孔(122),另一个上设置有安装凸起(62),所述安装凸起(62)能插接在所述安装孔(122)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起(62)由弹性材料制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起(62)由其连接位置到其自由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当所述安装架(61)与所述第一隔板(12)平行时,所述安装凸起(62)与所述安装孔(122)过盈配合。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起(62)由其自由端朝其连接位置延伸形成有变形槽(621)。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起(62)位于所述安装架(61)的上部,所述安装架(61)的下部与所述第一隔板(12)枢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61)远离所述第一隔板(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扣手(64)。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发生机构(40)包括第三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4012);
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8),所述第二过滤机构(8)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气口(13)和所述第二出气口(4012)之间,所述第二过滤机构(8)与所述负压发生机构(40)可拆装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发生机构(40)包括:
壳体(401),开设有所述第二出气口(4012);以及
卡接件(402),设置在所述壳体(401)上且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卡接件(402)与所述第二过滤机构(8)卡接以使所述第二过滤机构(8)抵接在所述第二出气口(4012)。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机构(8)包括:
第二本体(81),与所述卡接件(402)相卡接;
第二扣手(82),与所述第二本体(81)相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本体(81)远离所述壳体(401)的一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01)上设置有第三避让槽(4011),所述第三避让槽(4011)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扣手(82)。
29.一种清洁装置,包括连接管(200)以及吸头(300),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28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的主机,所述清洁装置的主机通过所述连接管(200)与所述吸头(300)相连接。
CN202122830165.XU 2021-11-18 2021-11-18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Active CN2177928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30165.XU CN217792806U (zh) 2021-11-18 2021-11-18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30165.XU CN217792806U (zh) 2021-11-18 2021-11-18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92806U true CN217792806U (zh) 2022-11-15

Family

ID=83959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30165.XU Active CN217792806U (zh) 2021-11-18 2021-11-18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928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45253A1 (en) Vacuum cleaner
KR102308661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진공청소기
EP1674022A2 (en) Dust collection unit and vacuum cleaner with the same
JP2004275720A (ja) 真空掃除機の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用フィルター組立体
KR100485714B1 (ko) 백레스 진공청소기
AU2006205022A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cyclonic separating dirt cup and dirt cup door
KR20030072000A (ko) 진공청소기의 관절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진공청소기
KR100730232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흡입브러쉬
CN113616120A (zh) 一种集尘回收站
US7076831B1 (en) Device for exhausting in vacuum cleaner
CN112790664A (zh) 一种吸尘装置
CN217792806U (zh)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CN215687487U (zh) 一种集尘回收站
CN215016755U (zh) 一种吸尘装置
CN116135109A (zh) 一种清洁装置的主机及清洁装置
KR100476346B1 (ko) 더스트 박스와 먼지봉투의 선택이 가능한 진공청소기
CN219661596U (zh) 一种污水箱及清洁设备
JP455784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21003373A (ja) 電気掃除機
KR101178296B1 (ko) 진공 청소기의 흡입 노즐체
CN218474544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刷头模块及清洁机
KR20060107625A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어셈블리
WO2020262598A1 (ja) 電気掃除機
EP1743557B1 (en) Locking/unlocking device for dust-collector and upright vaccuum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KR100539754B1 (ko) 직립형 진공청소기의 먼지봉투 장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2

Address after: Stockholm, Sweden

Patentee after: Electrolux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weden

Address before: 215300 No.1 Xiangyang Road, Suzhou New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KINGCLEAN ELECTRIC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