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787531U -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87531U
CN217787531U CN202220748202.4U CN202220748202U CN217787531U CN 217787531 U CN217787531 U CN 217787531U CN 202220748202 U CN202220748202 U CN 202220748202U CN 217787531 U CN217787531 U CN 217787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sin lens
layer
blue
light o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4820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昱勇
汤峰
董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Wanxin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Wanxin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Wanxin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Wanxin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4820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875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87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87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淡橙色超清底色减反膜层以及防水层;其中,所述基片、加硬层以及淡橙色超清底色减反膜层依次排列,所述加硬层位于树脂镜片基片表面,所述减反射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且所述减反射层由高折射率材料钛铌复合氧化物以及低折射率材料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组成。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淡橙色超清底色减反膜层结构,获得了具有视觉特别清澈效果,即黄色指数极低的防蓝光树脂镜片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树脂镜片耐高温性能和抗环境性能,特别在潮湿环境中不易出现潮斑,其淡橙色的膜色让人眼感觉舒适,具有良好市场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树脂镜片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学树脂镜片在国内外眼镜市场上需求越来越大,树脂镜片与玻璃镜片相比,具有质量轻、染色性能好、易于加工等优点,中高折射率光学树脂镜片更以高透光率、防紫外、超薄等特有的优势获得使用者的青睐。通常在镜片行业中,镜片折射率达到1.60以上为高折射率,折射率达到1.56为中折射率,折射率在1.56以下为低折射率。为满足树脂镜片光学性能的要求,一般会在树脂镜片表面镀膜,以减少光的反射并增强光的透射,即为光学减反射膜。
蓝光分为有害蓝光和有益蓝光。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子产品,接触蓝光的机会随之急剧增加,手机屏幕、LED灯、电脑屏幕都会产生大量的蓝光,这样会给人们的眼睛与皮肤带来危害,会激发褐色色素,让皮肤产生黄斑、雀斑,会加深眼睛近视程度,产生视觉疲劳感,同时也不利于正常睡眠。较强的波长较短的蓝光对人体有着潜在的伤害的,波长较长的蓝光能够使镜片更加美观,提高镜片的清透感,并提高人们工作的兴奋性。新的防蓝光国家标准也区分对待有害蓝光和有益蓝光。
目前市场上的防蓝光树脂镜片往往底色较黄,这是由于防蓝光本身就会造成目视偏黄,为了保持防蓝光特性的同时达到清底色的美观,亟需我们提供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耐高温耐久的树脂镜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本实用新型旨在于提供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耐高温的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满足防蓝光标准的同时实现超清底色,并通过降低应力来提升树脂镜片的耐高温性和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以及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其中,所述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以及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依次排列,所述加硬层位于所述树脂镜片基片表面,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还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位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树脂镜片基片UV截止波长为409~411nm;
进一步的,所述加硬层的材料主要成分为有机硅;
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包括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以及掺锡氧化铟(即ITO)层;更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包括四层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三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以及一层掺锡氧化铟(即ITO)层;
进一步的,所述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由B2O3、SiO2和Al2O3复合材料组成,且其中SiO2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83%~95%,Al2O3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4~15%,B2O3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0.2~2%;进一步优选的,其中SiO2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92%、Al2O3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7%、B2O3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1%;
进一步的,所述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由TiO2和Nb2O5复合材料组成,其中TiO2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10%~90%;优选的,其中TiO2占所述复合材料摩尔分数的80%;
进一步的,所述加硬层的厚度为1~5μm;
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的厚度为200~600nm;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为4~20nm;
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的平均反射率≤0.5%;
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在黄光波段575~620nm处的峰值反射率在1%~3%之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的淡橙色反射光色坐标H值为50~75、且C值为8~20;
更进一步的,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的黄色指数≤4.0%;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耐高温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加硬层:在树脂镜片基片表面形成加硬层,即获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
S2制备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即获得含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的树脂镜片,具体包括:
S21:在步骤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依次交替分别形成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钛铌复合氧化物层,获得包括三层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三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22:在步骤S2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含一层ITO层的树脂镜片;
S23:在步骤S2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再形成一层含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3制备防水层:在步骤S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防水层。
有益效果
1.获得超清底色效果:膜层采用淡橙色膜色,利用反射适度降低了黄色指数,在防蓝光树脂镜片上实现了黄色指数≤3.0%,甚至最低到了2.0%以下,实现了超清底色的视觉效果;
2.具有良好防蓝光效果和减反射效果:选用特定的树脂基片实现了有效阻隔有害蓝光并透过有益蓝光;结合特定膜系结构,由于峰值反射率低,保持了良好的减反射效果;
3.显著提升镜片的耐高温性和耐久性:首先,采用铌钛复合氧化物材料可以有效规避TiO2膜层易结晶的特性,也可以有效规避致密的Nb2O5膜层在树脂镜片上易裂的缺陷,在树脂眼镜镀膜低离子源能量的情况下,保证膜层处于无定形态,防止膜层因为结晶崩裂,从而提升膜层和镜片的耐高温和耐高湿性能,进而提高产品的耐久性;其次,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材料层,能够有效避免了SiO2容易形成长柱状结果导致膜层高应力,保持膜层的玻璃态结构,提高膜层的耐高温性能;
4.提高产品抗潮湿环境性能:硅铝氧化物层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出现潮斑,利用B2O3的憎水性,获得的掺硼硅铝氧化物能提高膜层致密性,有效消除了潮斑现象,使产品外观更加洁净清澈。
5.改善产品的重复性和可量产性:采用铌钛复合氧化物材料制备膜层,有效降低了TiO2对于IAD辅助工艺中O2流量的敏感性,降低了工艺难度并有效改善产品的重复性和可量产性。采用了淡橙色膜色,其色坐标为H值55~70,C值8~20,颜色重复性好,并目视色差较小,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各层示意图;树脂镜片基片1、加硬层2、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3、防水层4;其中,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3包括: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2、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3、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4、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5、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6、ITO层3-7以及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8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包括四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三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以及一层掺锡氧化铟(即ITO)层,其中,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中,所述三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三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交替依次排列,且所述第一层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且所述第七层ITO层位于所述第六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表面、且所述第八层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位于所述第七层ITO层表面;
更进一步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各层厚度为:
所述第一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厚度为0~180nm,优选8~40nm;
所述第二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40nm,优选12~30nm;
所述第三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5~80nm,优选20~50nm;
所述第四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厚度为10~60nm,优选15~40nm;
所述第五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厚度为5~60nm,优选5~30nm;
所述第六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厚度为20~90nm,优选25~70nm;所述第七层ITO层的厚度为2~10nm,优选5nm;
所述第八层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厚度为60~130nm,优选70~100nm;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片基片UV截止波长为409~411nm;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S1制备加硬层的步骤包括:将超声波清洗干净的树脂镜片基片浸入质量百分含量25~30%的加硬液水溶液中,浸渍温度10~20℃,浸渍4~10秒后以1.0~3.0mm/s的速度提拉出溶液,再将其于70~90℃烘干2~5小时后将上述基片取出并送至烘干箱内干燥固化,固化温度100~150℃,固化时间120~180min,即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所述浸渍温度为15℃;所述浸渍时间为5秒;所述提拉速度为2.0mm/s;所述烘干温度为80℃;所述烘干3小时;所述固化温度为120℃;所述固化时间为150min;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2制备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的工艺包括:
在真空镀膜机内、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将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钛铌复合氧化物以及ITO固态膜层材料蒸发后经过气相传输,在S1步骤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沉积成薄膜,形成减反射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在步骤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交替分别形成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钛铌复合氧化物层,即获得包括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具体包括:
S211: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温度为50~70℃、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所述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071
将蒸发后的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一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212:在S21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50~70℃、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所述钛铌复合氧化物,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072
将蒸发后的钛铌复合氧化物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二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213:重复S211和S212步骤,分别交替形成第三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第四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以及第五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第六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即形成包括第三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第四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第五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以及第六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22:在S2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50~70℃、并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ITO,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073
将蒸发后的ITO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ITO层的树脂镜片;
S23:在S2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继续采用真空镀膜工艺,重复S211的工艺步骤,再形成一层含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在S21~S23步骤中,所述离子源辅助沉积工艺参数为:离子源为霍尔源,阳极电压:90~140V,阳极电流:2.5~5A,辅助气为O2,流量为10~30sccm;优选的,所述离子源辅助沉积工艺参数为:离子源为霍尔源,阳极电压:110V,阳极电流:3A,辅助气为O2,流量为15sccm;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在S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防水层包括以下步骤:在S23步骤获得的镜片表面,继续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在本底真空度≤3×10- 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50~70℃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材料,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081
将蒸发后的含氟防水材料(优选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防水材料中含C12F27N的质量分数为95%以上)以纳米级分子形式进行沉积,获得含防水层的树脂镜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我们委托常州市瞻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生产,所述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由B2O3、SiO2和Al2O3复合材料组成,且其中SiO2占所述复合材料的摩尔分数为83%~95%,Al2O3占所述复合材料的摩尔分数为4~15%,B2O3占所述复合材料的摩尔分数为0.2~2%,具体型号参见实施例和对比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钛铌复合氧化物我们委托常州市瞻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生产,钛铌复合氧化物由TiO2和Nb2O5组成,其中TiO2的摩尔分数为10%~90%,具体型号参见实施例和对比例;
本实用新型选择的树脂镜片基片为本领域常规镜片,该镜片UV截止波长为409~411nm,UV截止波长的定义参照光学树脂镜片标准QB/T 2506-2017的5.4.2.4.4。例如,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购买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的型号为MR-8(折射率1.60)或者MR-7(折射率1.67)、且其UV截止波长为409~411nm的树脂镜片基片,以下简称“MR-8-UV410”或“MR-7-UV410”;或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购买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生产的折射率为1.56、其UV值截止波长为409~411nm的树脂镜片基片,以下简称“SK1.56-UV410”,该树脂镜片基片具体制备方法参见视客光学公司的专利:CN201410245692.6。
本实用新型选择常规加硬液体即可,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选取伊藤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型号Z117或Z118(以下简称为“Z117”或“Z118”)加硬液;或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选取度恩光学(常熟)有限公司型号为VH56(以下简称为“VH56”)的加硬液。
(一)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依次排列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MR-8-UV410);加硬层2(Z117)/2.6~3μm;减反射层3包括: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1(其中SiO2、Al2O3、B2O3的摩尔量百分比:92%SiO2:7%Al2O3:1%B2O3;委托常州市瞻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生产,材料型号为SAB51)/29.6nm、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2(其中TiO2和Nb2O5摩尔量百分比为:80%TiO2:20%Nb2O5;委托常州市瞻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生产,材料型号为PTN28)/22.16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3/32.67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4(材料同3-2)/47.86nm、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5/22.79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6(材料同3-2)/30.88nm、ITO层3-7/5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8/91.88nm(材料同3-1);防水层4(采用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10nm);
所述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加硬层:将超声波清洗干净的树脂镜片基片浸入质量百分含量27%、型号为Z117的加硬液水溶液中,浸渍温度15℃,浸渍5秒后以2.0mm/s的速度提拉出溶液;80℃烘干3小时后将上述基片取出并送至烘干箱内干燥固化,固化温度120℃,固化时间150min,即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
S2制备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在真空镀膜机内、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将固态膜层材料蒸发后经过气相传输,在S1步骤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沉积成薄膜,形成淡橙色超清底色减反膜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包括以下步骤:
S211: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温度为60℃、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硅铝复合氧化物,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01
将蒸发后的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一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212:在S21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60℃、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钛铌复合氧化物,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02
将蒸发后的钛铌复合氧化物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二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213:重复S211和S212步骤,分别交替形成第三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和第四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以及第五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和第六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即形成包括第三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第四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第五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以及第六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22:在S2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60℃、并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ITO,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11
将蒸发后的ITO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七层ITO层的树脂镜片;
S23:在S2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继续采用真空镀膜工艺,重复S211的工艺步骤,再形成含第八层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的树脂镜片;
S3制备防水层:在S23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防水层:在S2步骤获得的镜片表面,继续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60℃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材料,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12
将蒸发后的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于S24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即得。
实施例2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依次排列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SK1.56-UV410);加硬层2(VH56)/2.6~3μm;减反射层3包括: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1(其中SiO2、Al2O3、B2O3的摩尔量百分比为84%SiO2:14%Al2O3:2%B2O3;委托常州市瞻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生产,材料型号为SAB53))/29.7nm、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2(材料型号为PTN28)/21.35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3/32.24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4(材料同3-2)/48.27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5/22.67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6(材料同3-2)/29.73nm、ITO层3-7/5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8/92.02nm(材料同3-1);防水层4(采用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10nm);
所述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所述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加硬层:将超声波清洗干净的树脂镜片基片浸入质量百分含量30%、型号为Z118的加硬液水溶液中,浸渍温度15℃,浸渍5秒后以2.0mm/s的速度提拉出溶液;80℃烘干3小时后将上述基片取出并送至烘干箱内干燥固化,固化温度120℃,固化时间150min,即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
步骤S2-S3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依次排列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MR-7-UV410);加硬层2(Z118)/2.6~3μm;减反射层3包括: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1((其中SiO2、Al2O3、B2O3的摩尔量百分比:94.5%SiO2:5%Al2O3:0.5%B2O3;委托常州市瞻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并生产,材料型号为SAB55)/31.3nm、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2(材料型号为PTN28)/23.83nm、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3/33.24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4(材料同3-2)/48.66nm、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5/23.92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6(材料同3-2)/31.19nm、ITO层3-7/5nm;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8/91.68nm(材料同3-1);防水层4(采用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10nm);
所述树脂镜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加硬层:将超声波清洗干净的树脂镜片基片浸入质量百分含量27%、型号为Z118的加硬液水溶液中,浸渍温度15℃,浸渍5秒后以2.0mm/s的速度提拉出溶液;80℃烘干3小时后将上述基片取出并送至烘干箱内干燥固化,固化温度120℃,固化时间150min,即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
其余步骤同实施例1。
(二)对比例
对比例1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依次排列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MR-8-UV410);加硬层2(Z117)/2.6~3μm;减反射层3包括: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1(其中SiO2和Al2O3,摩尔量百分比:92%SiO2:8%Al2O3材料型号为SA56)/29.6nm、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2(材料型号为PTN28)/22.16nm、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3/32.67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4(材料同3-2)/47.86nm、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5/22.79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6(材料同3-2)/30.88nm、ITO层3-7/5nm;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8/91.88nm(材料同3-1);防水层4(采用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10nm);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一种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依次排列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MR-8-UV405,UV截止波长为404~406nm);加硬层2(Z117)/2.6~3μm;减反射层3包括: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1(材料型号为SA56)/24.6nm、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2(材料型号为PTN28)/18.8nm、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3/31.34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4(材料同3-2)/51.32nm、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5/10.41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6(材料同3-2)/34.38nm、ITO层3-7/5nm;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8/92.63nm(材料同3-1);防水层4(采用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10nm);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3
一种绿色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依次排列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MR-8-UV410);加硬层2(Z117)/2.6~3μm;淡橙色超清底色减反膜层3包括:SiO2层3-1/25.6nm、ZrO2层3-2/21.9nm、SiO2层3-3/41.55nm、ZrO2层3-4/49.18nm、SiO2层3-5/10.11nm、ZrO2层3-6/55.73nm、ITO层3-7/5nm;SiO2层3-8/89.26nm;防水层4(采用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10nm);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加硬层:将超声波清洗干净的树脂镜片基片浸入质量百分含量27%、型号为Z117的加硬液水溶液中,浸渍温度15℃,浸渍5秒后以2.0mm/s的速度提拉出溶液;80℃烘干3小时后将上述基片取出并送至烘干箱内干燥固化,固化温度120℃,固化时间150min,即得含加硬层的树脂镜片;
S2制备淡橙色超清底色减反膜层:在真空镀膜机内、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将固态膜层材料蒸发后经过气相传输,在S1步骤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沉积成薄膜,形成淡橙色超清底色减反膜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包括以下步骤:
S211:在S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温度为60℃、无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SiO2,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41
将蒸发后的SiO2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一层SiO2层的树脂镜片;
S212:在S21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60℃、无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ZrO2,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42
将蒸发后的ZrO2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二层ZrO2层的树脂镜片;
S213:重复两次S211和S212步骤,分别交替形成第三层SiO2,第四层ZrO2层,第五层SiO2和第六层ZrO2层,即形成包括第三层SiO2层、第四层ZrO2层、第五层SiO2和第六层ZrO2层的树脂镜片;
S22:在S21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60℃、并有离子源辅助工艺的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ITO,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51
将蒸发后的ITO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获得含第七层ITO层的树脂镜片;
S23:在S22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继续采用真空镀膜工艺,重复S211的工艺步骤,再形成含第八层SiO2层的树脂镜片;
S3制备防水层:在S23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形成防水层:在S2步骤获得的镜片表面,继续采用真空镀膜工艺,在本底真空度≤3×10-3Pa、且镀膜舱内的温度为60℃条件下,采用高能电子束加热材料,以速率为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52
将蒸发后的防水材料以纳米级分子形式沉积于S23获得的树脂镜片表面,即得。
对比例4
一种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依次排列包括:树脂镜片基片1(MR-8-UV410);加硬层2(Z117)/2.6~3μm;减反射层3包括: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1(其中SiO2、Al2O3和B2O3,摩尔量百分比:92%SiO2:7%Al2O3:1%B2O3,材料型号为SAB51)/24.6nm、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2(材料型号为PTN28)/18.8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3/31.34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4(材料同3-2)/51.32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5/10.41nm(材料同3-1)、钛铌复合氧化物层3-6(材料同3-2)/34.38nm、ITO层3-7/5nm;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3-8/92.63nm(材料同3-1);防水层4(采用含有C12F27N的防水材料/10nm);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二、实验例
1.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的膜系结构如下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 基片 高折射率材料 低折射率材料 镀膜结构
实施例1 MR-8UV410 80%TiO<sub>2</sub>+20%Nb<sub>2</sub>O<sub>5</sub> 92%SiO<sub>2</sub>+7%Al<sub>2</sub>O<sub>3</sub>+1%B<sub>2</sub>O<sub>3</sub> 8层
实施例2 SK-1.56UV410 80%TiO<sub>2</sub>+20%Nb<sub>2</sub>O<sub>5</sub> 84%SiO<sub>2</sub>+14%Al<sub>2</sub>O<sub>3</sub>+2%B<sub>2</sub>O<sub>3</sub> 8层
实施例3 MR-7UV410 80%TiO<sub>2</sub>+20%Nb<sub>2</sub>O<sub>5</sub> 94.5%SiO<sub>2</sub>+5%Al<sub>2</sub>O<sub>3</sub>+0.5%B<sub>2</sub>O<sub>3</sub> 8层
对比例1 MR-8UV410 80%TiO<sub>2</sub>+20%Nb<sub>2</sub>O<sub>5</sub> 92%SiO<sub>2</sub>+8%Al<sub>2</sub>O<sub>3</sub> 8层
对比例2 MR-8UV405 80%TiO<sub>2</sub>+20%Nb<sub>2</sub>O<sub>5</sub> 92%SiO<sub>2</sub>+8%Al<sub>2</sub>O<sub>3</sub> 8层
对比例3 MR-8UV410 ZrO<sub>2</sub> SiO<sub>2</sub> 6层
对比例,4 MR-8UV410 80%TiO<sub>2</sub>+20%Nb<sub>2</sub>O<sub>5</sub> 92%SiO<sub>2</sub>+7%Al<sub>2</sub>O<sub>3</sub>+1%B<sub>2</sub>O<sub>3</sub> 8层
2.测定镜片的平均反射率、防蓝光和黄色指数等光学效果
(1)预实验:我们对实施例以及对比例选用材料的折射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61
由此可见,为了满足镜片达到目标需求并保持与TiO2同样的光学性能,选择与TiO2折射率接近的钛铌复合氧化物材料。
表3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62
由此可见,为了满足镜片达到目标需求并保持与SiO2同样的光学性能,选择与SiO2折射率接近的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材料。
(2)测定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平均反射率和峰值反射率
对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4制备获得的镜片,测定其平均反射率(平均反射率:是指在C光(CIE中定义的色温6774K的光源)照明下的视觉平均反射率,在这里指单面的反射率),及可见光峰值反射率(指单面在400~700nm的最高反射率),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4中。
(3)测定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防蓝光国标和黄色指数
对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4制备获得的镜片,参照新的防蓝光国家标准QBT-38120-2019中蓝光防护膜的要求,测定其主要有害蓝光(415~445nm)和有益蓝光(445~475nm)的算术平均透过率,并测定其透射黄色指数(国标要求有害蓝光415~445nm平均透过率≤80%,有益蓝光445~475nm平均透过率>80%,黄色指数<5.0%,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4中。
表4主要光学特性对比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71
2.耐高温、耐久性和耐潮湿实验
(1)耐高温实验:
完成样品(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4)后,存放一周后测试了样品的耐温性能。耐高温性能的测试方法是参照国家树脂镜片耐温标准(GB 10810.4-2012)中的第5.8条款:通过55℃30分钟的烘烤测试。通过后同样的方法每次增加5℃烘烤30分钟测试,直到镜片出现膜裂或橘皮等失效现象,并记录合格的最高温度,结果记录在如下表5中。
(2)耐久性实验:
光伏行业和光通讯行业用高温高湿来评估产品的耐久性。参照光伏行业测试标准(GB/T 18911-2002,IEC61646:1996的第10.13条)和光通讯行业(Ballcore Test,GR-1221-Core第6.2.5条)的测试方法,定义树脂镜片耐高温高湿测试调试为:85℃、85%湿度下的存储12小时,查看制备镜片是否存在膜裂或橘皮等明显失效现象;每次高温高湿测试放入不同位置的3片树脂镜片。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4的测试结果记录在如下表5中。
(3)耐潮湿测试实验:
耐潮湿测试指万新公司为了加速测试潮湿环境下产品出现潮斑的情况,参照国标GB/T 12085.2~2010中第4.2.4条,将测试条件改成60±2℃相对湿度95%测试时间48小时。测试完成后擦拭干净检查镜片的潮斑情况。
表5耐高温耐久性耐潮湿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81
Figure BDA0003578998480000191
3.结论:
(1)超清澈效果:实施例1~3均具有较低的黄色指数,1.7%~3.1%,并符合国家防蓝光树脂镜片标准;而同样基片的对比例3~4黄色指数均较高6%~8%,底色泛黄。对比例2,采用较低UV值的蓝膜,对应的黄色指数也偏高,为4%左右。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镜片高折射率材料采用钛铌复合氧化物的耐高温性能、高温附着力、耐久性比其他常规材料更好;低折射率材料采用硅铝复合氧化物或掺硼的硅铝复合氧化物的耐高温性能、耐久性比其他常规材料更好。
(3)采用了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保持了硅铝复合氧化物的耐高温、耐久性特性的同时,有效的解决了硅铝复合氧化物在潮湿环境下易出现潮斑的问题。保证了镜片的清澈透亮。

Claims (13)

1.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以及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其中,所述树脂镜片基片、加硬层以及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依次排列,所述加硬层位于所述树脂镜片基片表面,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位于所述加硬层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还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位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镜片基片UV截止波长为409~411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硬层的材料主要成分为有机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硬层的厚度为1~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包括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以及掺锡氧化铟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包括四层掺硼硅铝复合氧化物层、三层钛铌复合氧化物层以及一层掺锡氧化铟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膜层的厚度为200~600n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的厚度为4~20n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的平均反射率≤0.5%。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在黄光波段575~620nm处的峰值反射率在1%~3%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的淡橙色反射光色坐标H值为50~75、且C值为8~20。
13.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的黄色指数≤4.0%。
CN202220748202.4U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Active CN217787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8202.4U CN217787531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48202.4U CN217787531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87531U true CN217787531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0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48202.4U Active CN217787531U (zh) 2022-04-02 2022-04-02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875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9380A (zh) * 2022-04-02 2022-08-09 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9380A (zh) * 2022-04-02 2022-08-09 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09713A (zh) 一种超低反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JP6043287B2 (ja) 焼入れ可能な3層反射防止コーティング、焼入れ可能な3層反射防止コーティングを含む被覆物品及び/又はその製造方法
CN103329013B (zh) 包括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中具有低反射的抗反射涂层的光学制品
CN215895150U (zh) 一种超低反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CN115598860B (zh) 一种弱吸收低反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53126B (zh) 减反射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15639A (zh) 一种低反射防红外耐高温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73785A (zh) 包括在近红外区(nir)中具有高反射的减反射涂层的光学制品
CN109716173A (zh) 包括在近红外区(nir)中具有高反射的干涉涂层的光学制品
CN106461965A (zh) 包括在可见和紫外区内具有极低反射的减反射涂层的光学制品
CN106431004A (zh) 截止蓝光和减反射双功能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16797B (zh) 一种清底色防蓝光防红外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JP2022509087A (ja) 耐摩耗性を改善するためのフィルタリング干渉コーティング及び多層系を有する光学レンズ
JP4190773B2 (ja) 反射防止膜と光学レンズ及び光学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14879380A (zh)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81299A (zh) 一种低反射色中性低应力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17787531U (zh) 一种淡橙色超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KR20160108321A (ko) 안경 렌즈
CN113109896B (zh) 一种减反射防宽红外耐高温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14389A (zh) 一种隔热增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KR102323720B1 (ko) 근적외선 차단용 반사 방지층을 갖는 안경렌즈
CN219435152U (zh) 一种弱吸收低反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
WO2024138917A1 (zh) 一种弱吸收日夜低反清底色防蓝光树脂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75993A (zh) 一种埃米抗反射抗红外光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837060A (zh) 透镜包覆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