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44022U - 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744022U CN217744022U CN202221018640.1U CN202221018640U CN217744022U CN 217744022 U CN217744022 U CN 217744022U CN 202221018640 U CN202221018640 U CN 202221018640U CN 217744022 U CN217744022 U CN 2177440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t water
- tea
- tea soup
- teapot
- immer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100),涉及饮料冲泡设备,该浸泡式泡茶设备(100)包括热水箱(10)、茶壶(20)和茶汤贮存杯(30),热水箱(10)、茶壶(20)和茶汤贮存杯(30)通过管路依次串联,茶汤贮存杯(30)上开设有茶汤出口,热水箱(10)和茶壶(2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热水注入阀(40)、茶壶(20)和茶汤贮存杯(3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茶汤注入阀(50),茶汤出口处设置有茶汤输出阀(32)。本发明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能够控制茶叶的浸泡时间,保证茶汤的质量和口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冲泡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场上主要的泡茶机是以即热电式热水壶为基础,利用热水直接对茶叶进行浸泡或煮泡。其中,泡茶汤量是根据出厂预设或用户喜好而定,水温一般为出厂预设,但是每道茶的浸煮时间都由人手动控制,以至每道茶汤的颜色和味道等都会因用户操作、感觉等差异以有所不同。以致影响茶汤的质量和口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另外,由于需要手动控制每道茶叶的浸煮时间,就需要操作人在泡茶过程中时刻注意观察,十分耗费时间与精力。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以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能够控制茶叶的浸泡时间,保证茶汤的质量和口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包括热水箱、茶壶和茶汤贮存杯,所述热水箱、所述茶壶和所述茶汤贮存杯通过管路依次串联,所述茶汤贮存杯上开设有茶汤出口,所述热水箱和所述茶壶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热水注入阀、所述茶壶和所述茶汤贮存杯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茶汤注入阀,所述茶汤出口处设置有茶汤输出阀。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热水注入阀、所述茶汤注入阀和所述茶汤输出阀均为电动阀门并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热水箱内设置有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热水箱内还设置有热水温度检测模块,所述热水温度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茶汤贮存杯内设置有液位检测模块,所述液位检测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茶汤贮存杯内还设置有保温模块,所述保温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茶壶的顶端开设有热水进口,所述热水10注入阀设置在所述热水进口的上方并通过热水注入管与所述热水进口相连接,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还包括能驱动所述热水注入阀和所述热水注入管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热水注入阀和所述热水注入管上升后,所述热水注入管与所述热水进口分离,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热水注入阀和所述热水注入管下降后,所述热水注入管通过所述热水进口伸入所述茶壶内。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还包括读卡装置和与所述读卡装置对应配合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内设置有茶叶信息,所述读卡装置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中,所述茶壶内还设置有能够过滤茶叶的过滤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利用茶汤贮存杯存贮茶汤,再通过茶汤贮存杯的茶汤出口最终输出茶汤,在热水和茶叶在茶壶中接触一定时间形成预定颜色和口味的茶汤后,茶汤即可从茶壶中流至茶汤贮存杯中暂存,避免了茶叶在热水中浸泡过长时间导致茶汤颜色变深口感变差的情况;同时,茶汤可以在茶汤贮存杯中暂时贮存,无需立刻输出引用,需要时再通过茶汤输出阀流出至茶杯引用即可。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浸泡式泡茶设备; 10、热水箱;
11、加热模块; 12、热水温度检测模块;
13、进水阀; 20、茶壶;
21、热水进口; 22、过滤部件;
30、茶汤贮存杯; 31、茶汤出口;
32、茶汤输出阀; 33、液位检测模块;
34、保温模块; 35、茶汤温度检测模块;
40、热水注入阀; 41、热水注入管;
50、茶汤注入阀; 60、控制模块;
70、升降装置。 80、读卡装置;
90、感应装置; 101、壳体;
102、茶杯槽; 103、废水收集槽。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100,该浸泡式泡茶设备
100包括热水箱10、茶壶20和茶汤贮存杯30,热水箱10、茶壶20和茶汤贮存杯30通过管路顺序串联,茶汤贮存杯30上开设有茶汤出口31,热水箱10和茶壶2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热水注入阀40、茶壶20和茶汤贮存杯3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茶汤注入阀50,茶汤出口31处设置有茶汤输出阀32。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100,利用茶汤贮存杯30存贮茶汤,再通过茶汤贮存杯30的茶汤出口31最终输出茶汤,在热水和茶叶在茶壶20中接触一定时间形成预定颜色和口味的茶汤后,茶汤即可从茶壶20中流至茶汤贮存杯30中暂存,避免了茶叶在热水中浸泡过长时间导致茶汤颜色变深口感变差的情况;同时,茶汤可以在茶汤贮存杯30中暂时贮存,无需立刻输出引用,需要时再通过茶汤输出阀32流出至茶杯引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浸泡式泡茶设备100还包括控制模块60,热水注入阀40、茶汤注入阀50和茶汤输出阀32均为电动阀门并分别与控制模块60电连接。控制模块60能够控制热水注入阀40、茶汤注入阀50和茶汤输出阀32的启闭,具体的,控制模块60开启热水注入阀40,使得热水箱10中的热水流入茶壶20;当热水充满茶壶20后,控制模块60关闭热水注入阀;之后,控制模块60开始计时,待计时达到事前的设定值,茶壶20中的茶叶在热水中浸泡使热水转变成茶汤;然后,控制模块60开启茶汤注入阀50,茶壶20内的茶汤经茶汤注入阀50进入茶汤贮存杯中进行贮存,通过上述过程,控制模块60控制浸泡式泡茶设备100完成完整的泡茶工序,使茶汤贮存杯30中的茶汤符合预定的标准;并且,在茶汤贮存杯30被茶汤充满前,控制模块60可以控制浸泡式泡茶设备100不断重复上述泡茶工序;当用户需要获取茶汤时,打开茶汤输出阀32,贮存在茶汤贮存杯30中的茶汤经茶汤输出阀32流出并进入用户的储液容器(例如茶杯)中。
通过控制模块6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100能够自动完成完整的泡茶工序,用户无需在旁费心观察及操作,方便快捷,节约时间。
在该实施方式一个可选的例子中,热水箱10内设置有加热模块11,加热模块11与控制模块60电连接。加热模块11对热水箱10内的水进行加热,控制模块60控制加热模块11的打开和关闭。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热水箱10内还设置有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与控制模块60电连接。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检测热水箱10中的水温,通过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控制模块60可以获取热水箱10内的水温数据,当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检测到热水箱10中的热水温度低于事前设定的温度,热水箱10进入加热状态,控制模块60控制加热模块11工作;当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检测到热水箱10中的热水温度到达事前设定的温度,控制模块60停止加热模块11的工作,热水箱10进入空闲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水箱10上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外部水源(例如自来水管道)相连接,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阀门,进水阀门与控制模块60电连接,控制模块60可以控制进水阀门的启闭,实现对热水箱10的自动注水。
在该实施方式一个可选的例子中,茶汤贮存杯30内设置有液位检测模块33,液位检测模块33和控制模块60电连接。通过液位检测模块33,控制模块60可以获得茶汤贮存杯30内的液位信息,在茶汤贮存杯30被充满前控制模块60可以将不断重复泡茶工序,在茶汤贮存杯30被充满至预定液位后,控制模块60停止泡茶工序,这样的设计可防止因茶汤贮存杯30因贮存过多茶汤而溢出至外部环境,提高浸泡式泡茶设备100的安全性。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茶汤贮存杯30内还设置有保温模块34和茶汤温度检测模15块35,保温模块34、茶汤温度检测模块35分别和控制模块60电连接。当茶汤温度检测模块35检测到茶汤贮存杯30内的茶汤温度低于事前设定的温度下限时,控制模块60开启保温模块34,从而对茶汤贮存杯30内的茶汤进行加热;当茶汤温度检测模块35检测到茶汤贮存杯30内的茶汤温度到达事前设定的温度上限时,控制模块60停止保温模块34的工作。这样的设计可使茶汤贮存杯30内的茶汤能保持在事前设定的温度范围内,从而确保用户饮用茶汤时的一致口感。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茶汤贮存杯30为公道杯。在该实施方式一个可选的例子中,茶壶20的顶端开设有热水进口21,热水注入阀40设置在热水进口21的上方并通过热水注入管41与热水进口21相连接,浸泡式泡茶设备100还包括能驱动热水注入阀40和热水注入管41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装置70,升降装置70驱动热水注入阀40和热水注入管41上升后,热水注入管41与热水进口21分离,升降装置70驱动热水注入阀40和热水注入管41下降后,热水注入管41通过热水进口21伸入茶壶20内。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升降装置70即可实现热水注入管41与茶壶20的连接和分离,使得茶壶20可以取出进行更换茶叶或清洗,十分方便;另外,在向茶壶20中注入热水时,热水注入管41伸入茶壶20内部,这样的设计可防止热水暴露在外部空间,既可防止热水溅射到人体上,提高浸泡式泡茶设备的安全性,也可减少热水的热量流失,从而更好控制茶壶20内的热水温度,提高茶汤的一致口感。
进一步的,升降装置70为电动升降装置并与控制模块60电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升降装置7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能够实现热水注入阀40和热水注入管41的上升和下降即可,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该实施方式一个可选的例子中,浸泡式泡茶设备100还包括读卡装置80和与读卡装置80对应配合的感应装置90,感应装置90内设置有茶叶信息,读卡装置80与控制模块60电连接。在对茶壶20添加茶叶时,将对应的茶叶信息输入感应装置90或更换已储存对应茶叶信息的感应装置90;控制模块60通过读卡装置80读取感应装置90提供的茶叶信息,根据事前设定好的程序,根据不同的茶叶种类而调整热水箱10中热水的设定温度以及泡茶工序中计时的时长,以此保证茶壶20的茶汤达到最佳的一致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例子中,茶壶20内还设置有能够过滤茶叶的过滤部件22。过滤部件22放置于茶壶20内部,在对茶壶20添加茶叶时,将茶叶放置于茶叶过滤部件22内,可防止茶叶流出茶壶20而造成的管路堵塞,提高浸泡式泡茶设备100的可靠性。其中,过滤部件22可以采用现有的过滤网、过滤篮等。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浸泡式泡茶设备100还包括壳体101,热水箱10、茶壶20、茶汤贮存杯30和控制模块60都可以设置在壳体101内。
进一步的,茶壶20设置在热水箱10的下方,茶汤贮存杯30设置在茶壶20的下方,这样,就可以热水及茶汤就可以利用自身重力向下流动,即方便又节能。
在一个可选的例子中,在茶汤输出阀32下方的壳体101上开设有茶杯槽102,用户的茶杯可以放置的茶杯槽102内承接由茶汤贮存杯30中流出的茶汤。
进一步的,茶杯槽102的底部设置有废水收集槽103,废水收集槽103可收集由25茶汤输出阀32的输出口流出的流体,用户在获取茶汤时,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茶汤溢出或溅射到外部环境,这样的设计可对这些茶汤进行收集,从而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卫生整洁造成影响。
请参考图1至图3,现结合一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
100的具体结构及使用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浸泡式泡茶设备100包括有热水箱10、进水阀13、热水注入阀40、
茶壶20、茶汤注入阀50、茶汤贮存杯30、茶汤输出阀32和控制模块60;热水箱10的进水口与外部自来水管道连通,热水箱10的出水口与进水阀13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热水箱10设置有加热模块11和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进水阀13设置于热水箱10的进水口与外部自来水管道连通的管路中;热水注入阀40的出水口朝下设置;茶壶20放置于热水注入阀40的出水口的下方,茶壶20的上端面设有热水进口,从热水注入阀40的出水口流出的流体经可流入茶壶20内部;茶汤注入阀50的进水口与茶壶20的出水口连通,茶汤注入阀50的出水口与茶汤贮存杯30的进水口连通;茶汤贮存杯30的茶汤出口31与茶汤输出阀32的进水口连通;热水箱10的加热模块11、热水箱10的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热水注入阀40、茶汤注入阀50和茶汤输出阀32均与控制模块60电性连接。
当热水箱10中需要加水时,热水箱10进入加水状态,控制模块60打开进水阀13,冷水通过外部自来水管道进入并充满热水箱10;然后控制模块60关闭进水阀13并控制加热模块11工作,当热水箱10中的冷水被加热到达事前设定温度后,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往控制模块60传输信号,控制模块60停止加热模块11的工作,热水箱10进入空闲状态;当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检测到热水箱10中的热水温度低于事前设定温度,热水箱10进入加热状态,控制模块60控制加热模块11工作;当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检测到热水箱10中的热水温度到达事前设定温度,控制模块60停止加热模块11的工作,热水箱10进入空闲状态;茶壶20通过人工的方式添加适量的茶叶后,将茶壶20放置在与热水注入阀40相连的热水注入管41的出水口的下方,事前工作准备完成;在工作时,人工通过控制模块60开启浸泡式泡茶设备100;当热水箱10处于空闲状态时,控制模块60开启泡茶工序:控制模块60通过热水温度检测模块12检测到热水箱10中的热水温度达到温度需求后,控制模块60开启热水注入阀40,热水箱10中的热水从热水注入阀40、热水注入管41流出并流入茶壶20,当热水充满茶壶20后控制模块60关闭热水注入阀40,此时控制模块60开始计时,待计时达到事前的设定值,茶壶20中的茶叶在热水中浸泡使热水转变成茶汤,此时控制模块60开启茶汤注入阀50,茶壶20的茶汤经茶汤注入阀50进入茶汤贮存杯30进行贮存;以上为完整的泡茶工序;待茶汤贮存杯30被充满前控制模块60将不断重复泡茶工序;当用户需要获取茶汤时,将储液容器放置于茶汤输出阀32的出水口下方,通过控制模块60打开茶汤输出阀32,若茶汤输出阀32为手动阀门则可手动打开茶汤输出阀32,贮存在茶汤贮存杯30的茶汤经茶汤输出阀32的出水口流出并进入用户的储液容器中。
在本实施例中,茶汤输出阀32外连接有软管,软管的一端与茶汤输出阀32连接,软管的另一端具有茶汤输出口,用户通过控制模块60打开茶汤输出阀32,并从茶汤输出口获取茶汤。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
10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包括热水箱、茶壶和茶汤贮存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箱、所述茶壶和所述茶汤贮存杯通过管路依次串联,所述茶汤贮存杯上开设有茶汤出口,所述热水箱和所述茶壶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热水注入阀、所述茶壶和所述茶汤贮存杯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茶汤注入阀,所述茶汤出口处设置有茶汤输出阀;
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热水注入阀、所述茶汤注入阀和所述茶汤输出阀均为电动阀门并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茶壶的顶端开设有热水进口,所述热水注入阀设置在所述热水进口的上方并通过热水注入管与所述热水进口相连接,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还包括能驱动所述热水注入阀和所述热水注入管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热水注入阀和所述热水注入管上升后,所述热水注入管与所述热水进口分离,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热水注入阀和所述热水注入管下降后,所述热水注入管通过所述热水进口伸入所述茶壶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箱内设置有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箱内还设置有热水温度检测模块,所述热水温度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汤贮存杯内设置有液位检测模块,所述液位检测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汤贮存杯内还设置有保温模块,所述保温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式泡茶设备还包括读卡装置和与所述读卡装置对应配合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内设置有茶叶信息,所述读卡装置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泡式泡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壶内还设置有能够过滤茶叶的过滤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HK32021030862 | 2021-05-11 | ||
HK32021030862.5 | 2021-05-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744022U true CN217744022U (zh) | 2022-11-08 |
Family
ID=83887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018640.1U Active CN217744022U (zh) | 2021-05-11 | 2022-04-29 | 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744022U (zh) |
TW (1) | TWM633064U (zh) |
-
2022
- 2022-04-29 CN CN202221018640.1U patent/CN217744022U/zh active Active
- 2022-05-10 TW TW111204813U patent/TWM633064U/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33064U (zh) | 2022-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03482B2 (en) | Systems for making single-cup beverages | |
CN205433359U (zh) | 一种自动泡茶机 | |
CN101301166A (zh) | 全自动泡茶桌 | |
CN106419568A (zh) | 一种远程控制的自动泡茶机 | |
EP1808110A1 (en) | Automatic filter tea/coffee maker | |
CN206507791U (zh) | 一种自动泡茶机 | |
CN205433366U (zh) | 一种多功能咖啡机 | |
CN108402899A (zh) | 一种多茶种泡茶装置及其自动泡茶机及自动控制方法 | |
CN109770717A (zh) | 自动煮茶泡茶装置 | |
CN102113572B (zh) | 一种自动豆腐机和豆浆机 | |
CN217744022U (zh) | 一种浸泡式泡茶设备 | |
CN103815789B (zh) | 胶囊饮料冲泡设备 | |
CN101849774A (zh) | 一种独立封装茶冲泡装置 | |
US2360194A (en) | Beverage-making equipment | |
CN202875008U (zh) | 小型全自动高温咖啡机 | |
CN201353101Y (zh) | 茶品冲泡机 | |
CN201691698U (zh) | 一种多功能自动泡茶装置 | |
CN201227172Y (zh) | 全自动泡茶桌 | |
CN201039925Y (zh) | 茶水冲泡装置 | |
CN211632835U (zh) | 一种可制作热咖啡及冷萃取咖啡的咖啡机 | |
CN201664208U (zh) | 一种多功能自动冲泡机 | |
CN201664209U (zh) | 一种多功能自动冲泡机 | |
CN208864061U (zh) | 一种多茶种泡茶装置及其自动泡茶机 | |
CN113455902B (zh) | 奶泡打发装置及包含其的咖啡机 | |
CN210018980U (zh) | 一种自动煮茶泡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