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4336U - 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54336U CN217654336U CN202220840639.0U CN202220840639U CN217654336U CN 217654336 U CN217654336 U CN 217654336U CN 202220840639 U CN202220840639 U CN 202220840639U CN 217654336 U CN217654336 U CN 2176543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fins
- branch pipe
- fin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包括热油管道和冷油管道,热油管道和冷油管道的两侧对称固定连通横向流油管,上、下端横向流油管之间垂直设有流油支管,流油支管的内侧壁径向设有多个内翅片,流油支管的外侧壁周向等分设有若干外翅片组,外翅片组包括第一斜翅片组、第二斜翅片组和两列第三翅片组,成对的第一斜翅片组的左斜翅片与第二斜翅片组右斜翅片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轴向从下往上方向呈倒八字形开口状。本实用新型可以引流冷空气,改变了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使来流气体温度低,增大了热油的换热面积,增大空气扰流的作用,增强了外翅片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压器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变压器换热器一般采用不锈钢板,换热翅片是不锈钢板子,使用模具压制,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是不锈钢的,重量大、另外传统的管壳式的换热器的换热结构决定换热效果不好,(2)铜管或者不锈钢管子,没有内翅片,换热翅片换热面积也小,所以为了保证换热效果,就要增加铜管数量,同时铸铁壳子等原因,造成重量很大,体积也大; (3)翅片与翅片之间采用橡胶圈密封时间久了橡胶圈易老化造成流体介质外漏、造成环境污染;检修繁琐、成本上升;(4)外翅片均为垂直分布,空气形成对流越往上,空气温度越高,越靠近换热器上端的外翅片与热油的温差就越小,导致换热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解决现有的变压器换热器换热性能差、重量大、体积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包括热油管道和冷油管道,热油管道的一端开设有热油进口,冷油管道的一端开设有冷油出口,热油管道和冷油管道的两侧对称固定连通有若干横向流油管,热油管道两侧和冷油管道两侧相对的横向流油管之间垂直设有流油支管,流油支管的内侧壁径向设有多个内翅片,所述流油支管的外侧壁周向等分设有若干外翅片组,所述外翅片组包括第一斜翅片组、第二斜翅片组和两列第三翅片组,所述第一斜翅片组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的左斜翅片组成;所述第二斜翅片组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的右斜翅片组成;所述第一斜翅片组上的左斜翅片与第二斜翅片组相对应的右斜翅片成对分布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成对的左斜翅片与右斜翅片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轴向从下往上方向呈倒八字形开口状。
进一步,所述左斜翅片连接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端垂直向下并与纵向相邻的左斜翅片连接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端于同一直线;纵向相邻的左斜翅片之间设有间距。
进一步,所述右斜翅片连接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端垂直向下并与纵向相邻的右斜翅片连接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端于同一直线;纵向相邻的右斜翅片之间设有间距。
进一步,所述第三翅片组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的矩形翅片组成;纵向相邻的矩形翅片之间设有间距。
进一步,所述流油支管的内侧壁径向交错设有多个径向长度不同的内翅片,所述内翅片轴向贯穿流油支管。
进一步,所述横向流油管远离热油管道端封闭;所述横向流油管远离冷油管道端封闭。
进一步,所述横向流油管均匀地分布并连接固定在热油管道和冷油管道的表面;横向流油管与相应连接的热油管道或冷油管道连通。
进一步,所述流油支管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于连接在热油管道上的横向流油管和连接在冷油管道上的横向流油管。
进一步,所述热油管道、冷油管道、横向流油管、流油支管、内翅片、外翅片组的材质均为铝材质。
进一步,所述热油管道的热油进口处和冷油管道的冷油出口处分别固定设有法兰。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成对的左斜翅片与右斜翅片于流油支管的外侧壁轴向往上方向倒八字形开口状的结构可以引流冷空气,改变了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使来流气体温度低,增加斜翅片的散热片的散热温差,解决了现有换热器外翅片垂直分布,空气越往上,空气温度越高,越靠近换热器上端的外翅片与热油的温差就越小,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2、斜翅片结构破坏了空气的边界层,起到增大空气扰流的作用,增强了外翅片的散热性能。
3、通过流油支管的外翅片组和内侧壁设有若干内翅片,增大了热油的换热面积,增大了热油与内翅片的热交换面积;并通过流油支管外翅片散热出去;
4、冷却器材质为铝材;散热效果好,体积小,重量轻。
5、流油支管与横向流油管焊接连接,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流油支管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热油管道;2、冷油管道; 3、热油进口;4、冷油出口;5、横向流油管;6、流油支管;7、内翅片; 8、外翅片组;81、第一斜翅片组;811、左斜翅片;82、第二斜翅片组; 821、右斜翅片;83、第三翅片组;831、矩形翅片;9、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包括铝材质的热油管道1、冷油管道2、横向流油管5、流油支管6、内翅片7、外翅片组8,热油管道1的一端开设有热油进口3,冷油管道2的一端开设有冷油出口4,热油管道1和冷油管道2的两侧对称固定连通有若干横向流油管5,热油管道1两侧和冷油管道2两侧相对的横向流油管5之间垂直设有流油支管6,流油支管6的内侧壁径向设有多个内翅片7,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周向等分设有若干外翅片组8;横向流油管5 远离热油管道1或冷油管道2端封闭。
如图1-3所示,各外翅片组8包括第一斜翅片组81、第二斜翅片组82 和两列第三翅片组83,第一斜翅片组81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的左斜翅片811组成;第二斜翅片组82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6 的外侧壁的右斜翅片821组成;第一斜翅片组81上的左斜翅片811与第二斜翅片组82相对应的右斜翅片821成对分布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成对的左斜翅片811与右斜翅片821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轴向从下往上方向呈倒八字形开口状;成对的左斜翅片811与右斜翅片821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轴向往上方向呈倒八字形开口状的结构可以引流冷空气,改变了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使来流气体温度低,增加斜翅片的散热片的散热温差,解决了现有换热器外翅片垂直分布,空气越往上,空气温度越高,越靠近换热器上端的外翅片与热油的温差就越小,散热性能差的问题;斜翅片结构破坏了空气的边界层,起到增大空气扰流的作用,增强了外翅片组8的传热性能。
如图1-3所示,流油支管6的内侧壁径向交错设有多个径向长度不同的内翅片,内翅片7轴向贯穿流油支管6;流油支管6的外翅片组8和内侧壁设有若干内翅片7,增加了热油的换热面积,增大了热油与内翅片7的热交换面积;并通过流油支管6外翅片组8散热出去;
如图1-2所示,左斜翅片81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垂直向下并与纵向相邻的左斜翅片81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于同一直线;纵向相邻的左斜翅片811之间设有间距;左斜翅片811之间设有间距的结构破坏了空气的边界层,增大空气扰流的作用,增强了外翅片的传热性能。
如图1-2所示,右斜翅片82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垂直向下并与纵向相邻的右斜翅片82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于同一直线;纵向相邻的右斜翅片821之间设有间距;右斜翅片821之间设有间距的结构破坏了空气的边界层,增大空气扰流的作用,增强了外翅片的传热性能。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三翅片组83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的矩形翅片831组成;纵向相邻的矩形翅片831之间设有间距;该结构破坏了空气的边界层,增大空气扰流的作用,增强了外翅片的传热性能。
如图1-3所示,横向流油管5均匀地分布并连接固定在热油管道1和冷油管道2的表面;横向流油管5与相应连接的热油管道1或冷油管道2 连通;流油支管6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于连接在热油管道1上的横向流油管5和连接在冷油管道2上的横向流油管5,安装方便;热油管道1的热油进口3处和冷油管道2的冷油出口4处分别固定设有法兰9,通过法兰9将换热器连接于配合使用的变压器油箱。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包括热油管道(1)和冷油管道(2),热油管道(1)的一端开设有热油进口(3),冷油管道(2)的一端开设有冷油出口(4),热油管道(1)和冷油管道(2)的两侧对称固定连通有若干横向流油管(5),热油管道(1)两侧和冷油管道(2)两侧相对的横向流油管(5)之间垂直设有流油支管(6),流油支管(6)的内侧壁径向设有多个内翅片(7),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周向等分设有若干外翅片组(8),所述外翅片组(8)包括第一斜翅片组(81)、第二斜翅片组(82)和两列第三翅片组(83),所述第一斜翅片组(81)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的左斜翅片(811)组成;所述第二斜翅片组(82)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的右斜翅片(821)组成;所述第一斜翅片组(81)上的左斜翅片(811)与第二斜翅片组(82)相对应的右斜翅片(821)成对分布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成对的左斜翅片(811)与右斜翅片(821)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轴向从下往上方向呈倒八字形开口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斜翅片(81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垂直向下并与纵向相邻的左斜翅片(81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于同一直线;纵向相邻的左斜翅片(811)之间设有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斜翅片(82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垂直向下并与纵向相邻的右斜翅片(821)连接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端于同一直线;纵向相邻的右斜翅片(821)之间设有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翅片组(83)由若干垂直分布于流油支管(6)的外侧壁的矩形翅片(831)组成;纵向相邻的矩形翅片(831)之间设有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油支管(6)的内侧壁径向交错设有多个径向长度不同的内翅片,所述内翅片(7)轴向贯穿流油支管(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流油管(5)远离热油管道(1)端封闭;所述横向流油管(5)远离冷油管道(2)端封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流油管(5)均匀地分布并连接固定在热油管道(1)和冷油管道(2)的表面;横向流油管(5)与相应连接的热油管道(1)或冷油管道(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油支管(6)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于连接在热油管道(1)上的横向流油管(5)和连接在冷油管道(2)上的横向流油管(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油管道(1)、冷油管道(2)、横向流油管(5)、流油支管(6)、内翅片(7)、外翅片组(8)的材质均为铝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油管道(1)的热油进口(3)处和冷油管道(2)的冷油出口(4)处分别固定设有法兰(9)。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40639.0U CN217654336U (zh) | 2022-04-12 | 2022-04-12 | 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40639.0U CN217654336U (zh) | 2022-04-12 | 2022-04-12 | 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54336U true CN217654336U (zh) | 2022-10-25 |
Family
ID=83662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840639.0U Active CN217654336U (zh) | 2022-04-12 | 2022-04-12 | 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54336U (zh) |
-
2022
- 2022-04-12 CN CN202220840639.0U patent/CN21765433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76101B (zh) | 一种外翅片换热管的使用方法 | |
CN101846467B (zh) |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 |
CN102278907B (zh) | 外凸式非对称型波节管换热器 | |
CN202018225U (zh) | 一种圆形板壳式换热器 | |
WO2015055122A1 (zh) |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 |
CN217654336U (zh) | 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 |
CN113790617B (zh) | 一种紧凑型弹性蛇形铜管换热器 | |
CN216815124U (zh) | 热交换器及燃气采暖热水器 | |
CN206862177U (zh) | 一种内置换热管高效板翅式换热器 | |
CN221464394U (zh) | 一种新型流体换热器 | |
CN210722669U (zh) | 一种电力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 | |
CN114485218A (zh) | 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 | |
CN207035905U (zh) | 一种大孔板缩放管高效换热器 | |
CN2308868Y (zh) | 气体冷却器 | |
CN112146477A (zh) | 一种高效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 |
CN111780420A (zh) | 一种壁挂炉主换热器 | |
CN222617690U (zh) | 新型高效列管式换热器 | |
CN220472387U (zh) |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 |
CN217483304U (zh) | 一种流道多样式高效换热器 | |
CN217881077U (zh) | 一体式内外翅片管换热器 | |
CN114659392B (zh) | 一种可拆卸式翅片管换热器 | |
CN219810308U (zh) |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 |
CN210441710U (zh) | 一种用于电锅炉的换热器 | |
CN201259815Y (zh) | 一种变压器用新型片式散热器 | |
CN219572769U (zh) | 一种新型三维泡沫金属管式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