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52925U - 家用永磁增压泵 - Google Patents
家用永磁增压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652925U CN217652925U CN202221732878.0U CN202221732878U CN217652925U CN 217652925 U CN217652925 U CN 217652925U CN 202221732878 U CN202221732878 U CN 202221732878U CN 217652925 U CN217652925 U CN 2176529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motor
- booster pump
- housing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永磁增压泵,解决现有就是存在的电机和控制器采用电机壳体上的散热片散热,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泵体、设置在所述泵体内的叶轮组件,驱动所述叶轮组件工作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联接件与泵体形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上设置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叶轮组件的出水口配合,所述引流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电机上的过水壳体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过水壳体的出水口与出水管路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漏水通道,所述漏水通道与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连通。其效果:水流在过水壳体内快速流动,能快速带走电机及电机上的附属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并因机械密封失效而引起的漏水引流出去,使电机高效正常运行,进而使家用永磁增压泵高效稳定运行,减少维修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永磁增压泵,尤其涉及一种改变电机冷却方式的家用永磁增压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包括泵体、设置在泵体内的叶轮组件,驱动叶轮组件工作的电机,电机通过联接件与泵体形成连接,电机采用电机壳体上的散热片的方式散热,电机上往往设置控制器,控制器内的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到电机壳体的散热片和电机后端的风扇进行散热。散热片和风扇的散热效果不甚理想,影响电机和控制器的使用效果,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电机、控制器因不能及时良好散热而烧机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家用永磁增压泵,将电机壳体改为能过水的壳体,联接件上设置引流通道,将泵体内的水引流至电机上的过水壳体中,然后再通过与过水壳体连通的出水管路出水,水流在过水壳体内快速流动,能快速带走电机及电机上的附属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并因机械密封失效而引起的漏水引流出去,使电机高效正常运行,进而使家用永磁增压泵高效稳定运行,减少维修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包括泵体、设置在所述泵体内的叶轮组件,驱动所述叶轮组件工作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联接件与泵体形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上设置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叶轮组件的出水口配合,所述引流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电机上的过水壳体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过水壳体的出水口与出水管路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漏水通道,所述漏水通道与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连通。
将电机壳体改为能过水的壳体,联接件上设置引流通道,将泵体内的水引流至电机上的过水壳体中,然后再通过与过水壳体连通的出水管路出水,水流在过水壳体内快速流动,能快速带走电机及电机上的附属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使电机高效正常运行,进而使家用永磁增压泵高效稳定运行,减少维修率。
具体来说,家用永磁增压泵包括依次连接的泵体、联接件、过水壳体、后端盖,导叶盖板、导叶、叶轮等组件构成的叶轮组件设置在泵体中,叶轮组件设置在泵轴上,泵轴贯穿联接件与电机转轴连接,叶轮组件与联接件之间的泵轴上设置机械密封,出水管路设置在过水壳体上,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家用永磁增压泵的自动控制能力,过水壳体上还设置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可以分析调整电机转速,从而实现用户设定需求。
家用永磁增压泵工作时,水流进入泵体后通过多级叶轮增压再通过联接件上的引流通道,进入电机的过水壳体,最后流向出水管路流出。
为了改善出水效果,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可以在出水管路上设置各种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电机工作来实现预设的出水效果。
为了改善家用永磁增压泵的使用状态,在泵体的进水口内设置过滤网、进水口上方为注水口、泵体底部设有放水孔。
作为优选,导叶盖板上设有回流组件,回流组件包括回流孔塞、弹簧和插簧。回流组件的作用原理是在家用永磁增压泵启动的瞬间,由于弹簧弹力作用,回流孔塞被弹簧弹开,水流通过回流孔进入导叶盖板,回流至叶轮进水端,从而快速将泵腔内的空气排出,循环往复直到将泵腔内的空气排尽,完成自吸。当完成自吸,电泵正常运行后,回流孔塞下方产生高压,由于压力高于叶轮进水端压力,在水压的作用下,回流孔塞压缩弹簧,关闭回流孔,减少泄漏损失。
在本技术方案中,采用无风扇散热,电机内置在进水壳体的内腔中,当家用永磁增压泵运作时,水流从泵体的进水口流入,依次流经泵体、联接件、过水壳体,这个过程水流可将电机、控制器产生的热量带走,由于电机内的定子机桶与联接件密封性好,所以不必担心电机进水而导致电机失效。而且随着家用永磁增压泵不停运作,电机自身产生的热量就会持续不断被水流带走,所以不必担心电机发热导致家用永磁增压泵的性能下降。
作为优选,出水管路包括出水管件,设置在出水管件上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涡轮流量计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涡轮流量计,分别检测家用永磁增压泵的出口的温度信号、压力信号和流量信号,将这些数据传递到控制器,经过处理后控制家用永磁增压泵运行。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漏水通道,所述漏水通道与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连通,所述漏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电机封盖靠近泵体的一侧。漏水通道的设置有利于当机械密封失效漏水时,从叶轮组件出来的水经过联接件的轴孔,能够从漏水通道泄漏出去,避免漏水顺着泵轴、电机转轴进入到电机内部而使电机损坏。
由于联接件上朝向电机的一侧设置了电机封盖,则漏水通道需要避让电机封盖,并在水流到达电机封盖之前通过漏水通道引流出去,避免漏水继续穿过电机封盖所对应的轴孔而进入电机内部。
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电机封盖,所述电机封盖与所述联接件为一体结构,所述电机封盖用于封闭所述电机内的定子转子组件。即电机封盖用于封闭电机内部,避免水流进入电机内部导致定子、转子组件烧毁。
所述联接件上设置分流叶片,所述分流叶片与所述引流通道的入口端配合,所述分流叶片用于均匀分流进入所述引流通道的水流。
所述分流叶片为若干片,所述分流叶片呈中心对称发散状均匀分布,所述分流叶片的表面顺着水流方向设置。分流叶片使进入过水壳体的水流均衡,并避免产生涡旋力,使水流仅具有轴向力,有利于避免涡旋产生的振动,进而有利于保护各部件装配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叶轮组件和所述联接件之间设置机械密封,所述机械密封设置在泵轴上,所述机械密封用于密封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
作为优选,所述过水壳体的筒壁上设置散热口,与所述散热口配合的控制器,所述散热口与所述过水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热传递连接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口配合并封闭所述散热口,所述过水壳体中流动的水流将所述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走。散热口的设置,使过水壳体内的水流能够直接与散热器接触,将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走,进而使控制器得到有效散热。
作为优选,家用永磁增压泵还包括罩壳,所述泵体、联接件、电机和出水管路均设置在所述罩壳内,所述罩壳上对应设置进水口、注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注水口与所述泵体上的进水口和注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管路上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罩壳由若干片分罩壳拼合而成,相邻所述分罩壳上分别设置防积水插接槽和防积水插接部,所述防积水插接部插入所述防积水插接槽,用于防止雨水进入到所述罩壳内部。防积水插接槽和防积水插接部的配合,有利于防止罩壳外的水进入罩壳内。
作为优选,所述防积水插接槽和所述防积水插接部在罩壳的内部方向形成防水台阶结构。防水台阶结构的形成,使得罩壳外部的水顺着防水台阶结构引流,将进入罩壳内的水引流出罩壳,使得罩壳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罩壳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底脚装配孔,所述罩壳上设置可拆卸的底脚,所述底脚与所述底脚装配孔配合,所述底脚设置于所述罩壳的侧壁上或者底壁上。当底脚设置在罩壳的底壁上时,家用永磁增压泵呈卧式结构,当底脚设置在罩壳的侧壁上时,家用永磁增压泵呈立式结构。由于家庭空间环境相对有限,为了方便根据设置家用永磁增压泵的实际环境空间,选择家用永磁增压泵呈立式或者卧式进行工作,进一步满足家用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罩壳上还设置抱手凹槽,所述抱手凹槽用于方便搬运家用永磁增压泵。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将电机壳体改为能过水的壳体,联接件上设置引流通道,将泵体内的水引流至电机上的过水壳体中,然后再通过与过水壳体连通的出水管路出水,水流在过水壳体内快速流动,能快速带走电机及电机上的附属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并因机械密封失效而引起的漏水引流出去,避免漏水顺着泵轴、电机转轴进入到电机内部而使电机损坏,使电机高效正常运行,进而使家用永磁增压泵高效稳定运行,减少维修率。
2、散热口的设置,使过水壳体内的水流能够直接与散热器接触,将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走,进而使控制器得到有效散热。
3、防积水插接槽和防积水插接部的配合,有利于防止罩壳外的水进入罩壳内。
4、防水台阶结构的形成,使得罩壳外部的水还没有到达罩壳的拼接位置时,就顺着防水台阶结构引流,朝着背离拼接位置流走,使得罩壳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F-F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G-G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去除罩壳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泵壳、叶轮组件、联接件、电机配合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联接件和电机配合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联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和图11分别是图9另外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4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1-12所示,家用永磁增压泵,包括泵体1、设置在所述泵体内的叶轮组件,驱动所述叶轮组件工作的电机2,所述电机通过联接件3与泵体形成连接,所述联接件3上设置引流通道31,所述引流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叶轮组件的出水口配合,所述引流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电机上的过水壳体21 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过水壳体的出水口与出水管路6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漏水通道,所述漏水通道与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连通。
将电机壳体改为能过水的壳体,联接件上设置引流通道,将泵体内的水引流至电机上的过水壳体中,然后再通过与过水壳体连通的出水管路出水,水流在过水壳体内快速流动,能快速带走电机及电机上的附属装置工作产生的热量,使电机高效正常运行,进而使家用永磁增压泵高效稳定运行,减少维修率。
具体来说,家用永磁增压泵包括依次连接的泵体、联接件、过水壳体、后端盖,导叶盖板、导叶、叶轮等组件构成的叶轮组件设置在泵体中,叶轮组件设置在泵轴上,泵轴贯穿联接件与电机转轴连接,叶轮组件与联接件之间的泵轴上设置机械密封,出水管路设置在过水壳体上,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家用永磁增压泵的自动控制能力,过水壳体上还设置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可以分析调整电机转速,从而实现用户设定需求。
家用永磁增压泵工作时,水流进入泵体后通过多级叶轮增压再通过联接件上的引流通道,进入电机的过水壳体,最后流向出水管路流出。
为了改善出水效果,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可以在出水管路上设置各种传感器,传感器与控制器信号连接,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控制电机工作来实现预设的出水效果。
为了改善家用永磁增压泵的使用状态,在泵体的进水口内设置过滤网、进水口上方为注水口、泵体底部设有放水孔。
作为优选,导叶盖板上设有回流组件,回流组件包括回流孔塞、弹簧和插簧。回流组件的作用原理是在家用永磁增压泵启动的瞬间,由于弹簧弹力作用,回流孔塞被弹簧弹开,水流通过回流孔进入导叶盖板,回流至叶轮进水端,从而快速将泵腔内的空气排出,循环往复直到将泵腔内的空气排尽,完成自吸。当完成自吸,电泵正常运行后,回流孔塞下方产生高压,由于压力高于叶轮进水端压力,在水压的作用下,回流孔塞压缩弹簧,关闭回流孔,减少泄漏损失。
在本技术方案中,采用无风扇散热,电机内置在进水壳体的内腔中,当家用永磁增压泵运作时,水流从泵体的进水口流入,依次流经泵体、联接件、过水壳体,这个过程水流可将电机、控制器产生的热量带走,由于电机内的定子机桶与联接件密封性好,所以不必担心电机进水而导致电机失效。而且随着家用永磁增压泵不停运作,电机自身产生的热量就会持续不断被水流带走,所以不必担心电机发热导致家用永磁增压泵的性能下降。
作为优选,出水管路包括出水管件,设置在出水管件上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涡轮流量计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涡轮流量计,分别检测家用永磁增压泵的出口的温度信号、压力信号和流量信号,将这些数据传递到控制器,经过处理后控制家用永磁增压泵运行。
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漏水通道32,所述漏水通道与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33连通,所述漏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电机封盖靠近泵体的一侧。漏水通道的设置有利于当机械密封失效漏水时,从叶轮组件出来的水经过联接件的轴孔,能够从漏水通道泄漏出去,避免漏水顺着泵轴、电机转轴进入到电机内部而使电机损坏。
由于联接件上朝向电机的一侧设置了电机封盖34,则漏水通道需要避让电机封盖,并在水流到达电机封盖之前通过漏水通道引流出去,避免漏水继续穿过电机封盖所对应的轴孔而进入电机内部。
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电机封盖34,所述电机封盖与所述联接件为一体结构,所述电机封盖用于封闭所述电机内的定子转子组件。即电机封盖用于封闭电机内部,避免水流进入电机内部导致定子、转子组件烧毁。
所述联接件3上设置分流叶片35,所述分流叶片与所述引流通道的入口端配合,所述分流叶片用于均匀分流进入所述引流通道的水流。
所述分流叶片为若干片,所述分流叶片呈中心对称发散状均匀分布,所述分流叶片的表面顺着水流方向设置。分流叶片使进入过水壳体的水流均衡,并避免产生涡旋力,使水流仅具有轴向力,有利于避免涡旋产生的振动,进而有利于保护各部件装配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叶轮组件和所述联接件之间设置机械密封4,所述机械密封设置在泵轴上,所述机械密封用于密封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
作为优选,所述过水壳体21的筒壁上设置散热口21-1,与所述散热口配合的控制器5,所述散热口与所述过水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热传递连接的散热器51,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口配合并封闭所述散热口,所述过水壳体中流动的水流将所述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走。散热口的设置,使过水壳体内的水流能够直接与散热器接触,将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走,进而使控制器得到有效散热。
作为优选,家用永磁增压泵还包括罩壳7,所述泵体、联接件、电机和出水管路均设置在所述罩壳内,所述罩壳上对应设置进水口、注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注水口与所述泵体上的进水口和注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管路上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罩壳由若干片分罩壳拼合而成,相邻所述分罩壳上分别设置防积水插接槽71和防积水插接部72,所述防积水插接部插入所述防积水插接槽,用于防止雨水进入到所述罩壳内部。防积水插接槽和防积水插接部的配合,有利于防止罩壳外的水进入罩壳内。
作为优选,所述防积水插接槽和所述防积水插接部在罩壳的内部方向形成防水台阶结构73。防水台阶结构的形成,使得罩壳外部的水顺着防水台阶结构引流,将进入罩壳内的水引流出罩壳,使得罩壳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罩壳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底脚装配孔74,所述罩壳上设置可拆卸的底脚8,所述底脚与所述底脚装配孔配合,所述底脚设置于所述罩壳的侧壁上或者底壁上。当底脚设置在罩壳的底壁上时,家用永磁增压泵呈卧式结构,当底脚设置在罩壳的侧壁上时,家用永磁增压泵呈立式结构。由于家庭空间环境相对有限,为了方便根据设置家用永磁增压泵的实际环境空间,选择家用永磁增压泵呈立式或者卧式进行工作,进一步满足家用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罩壳上还设置抱手凹槽75,所述抱手凹槽用于方便搬运家用永磁增压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家用永磁增压泵,包括泵体、设置在所述泵体内的叶轮组件,驱动所述叶轮组件工作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联接件与泵体形成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上设置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叶轮组件的出水口配合,所述引流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电机上的过水壳体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过水壳体的出水口与出水管路的进水口配合,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漏水通道,所述漏水通道与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上还设置电机封盖,所述电机封盖与所述联接件为一体结构,所述电机封盖用于封闭所述电机内的定子转子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电机封盖靠近泵体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件上设置分流叶片,所述分流叶片与所述引流通道的入口端配合,所述分流叶片用于均匀分流进入所述引流通道的水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叶片为若干片,所述分流叶片呈中心对称发散状均匀分布,所述分流叶片的表面顺着水流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和所述联接件之间设置机械密封,所述机械密封设置在泵轴上,所述机械密封用于密封所述联接件上的中心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壳体的筒壁上设置散热口,与所述散热口配合的控制器,所述散热口与所述过水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热传递连接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口配合并封闭所述散热口,所述过水壳体中流动的水流将所述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走。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壳,所述泵体、联接件、电机和出水管路均设置在所述罩壳内,所述罩壳上对应设置进水口、注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注水口与所述泵体上的进水口和注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管路上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罩壳由若干片分罩壳拼合而成,相邻所述分罩壳上分别设置防积水插接槽和防积水插接部,所述防积水插接部插入所述防积水插接槽,用于防止雨水进入到所述罩壳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积水插接槽和所述防积水插接部在罩壳的内部方向形成防水台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永磁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底脚装配孔,所述罩壳上设置可拆卸的底脚,所述底脚与所述底脚装配孔配合,所述底脚设置于所述罩壳的侧壁上或者底壁上,所述罩壳上还设置抱手凹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32878.0U CN217652925U (zh) | 2022-07-06 | 2022-07-06 | 家用永磁增压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732878.0U CN217652925U (zh) | 2022-07-06 | 2022-07-06 | 家用永磁增压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52925U true CN217652925U (zh) | 2022-10-25 |
Family
ID=83686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732878.0U Active CN217652925U (zh) | 2022-07-06 | 2022-07-06 | 家用永磁增压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652925U (zh) |
-
2022
- 2022-07-06 CN CN202221732878.0U patent/CN2176529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66624B (zh) | 一种电子水泵 | |
CN211046642U (zh) | 一种带有双冷却通道的电机 | |
CN108757495B (zh) | 一种智能离心泵 | |
CN110159548B (zh) | 一种电动离心泵 | |
US20110044827A1 (en) | Self priming pump assembly with a direct drive vacuum pump | |
CN111648975A (zh) | 一种高效散热一体化盘式无刷电子水泵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7652925U (zh) | 家用永磁增压泵 | |
CN215719529U (zh) | 导叶轮固定式两级增压离心泵 | |
CN207621037U (zh) | 一种可拆卸高效泵用自吸装置 | |
CN115163507A (zh) | 家用永磁增压泵 | |
CN109139487B (zh) | 一种智能高效通用供水系统 | |
CN212106296U (zh) | 一种水泵自动控制系统 | |
CN107143530A (zh) | 一种自旋环冷却电泵 | |
WO2021196579A1 (zh) | 一种控制板装在水泵中部的电动水泵 | |
CN218162039U (zh) | 高压电子水泵的循环冷却结构 | |
CN2434454Y (zh) | 单级单吸立式双联离心泵机组 | |
CN212536085U (zh) | 自吸式离心泵 | |
CN203978848U (zh) | 长寿命无刷直流水泵 | |
JP6014522B2 (ja) | 自吸式ポンプ | |
CN209761753U (zh) |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 |
CN216044444U (zh) | 水冷结构的离心泵 | |
CN110875671A (zh) | 一种带有双冷却通道的电机 | |
CN109667764B (zh) | 一种可拆卸高效泵用自吸装置 | |
CN111022375A (zh) | 水泵泵头、焊机水泵及焊机冷却装置 | |
CN112104165A (zh) | 一种流动水冷式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