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629679U - 河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河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29679U
CN217629679U CN202220909905.0U CN202220909905U CN217629679U CN 217629679 U CN217629679 U CN 217629679U CN 202220909905 U CN202220909905 U CN 202220909905U CN 217629679 U CN217629679 U CN 217629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d retaining
permeable
retaining walls
bottom plates
fill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0990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日锦
蔡剑波
黄岳文
刘文辉
张茂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0990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29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29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29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结构,包括:透水垫层;两个相对设置的L型挡土墙,L型挡土墙设置于透水垫层上,L型挡土墙包括底板和挡板,底板的主体部分位于挡板的内侧,两个L型挡土墙间隔设置,以使两个L型挡土墙的底板之间具有间隙,两个L型挡土墙的底板之间设置有对撑梁;透水填充层,透水填充层设置于两个L型挡土墙的底板之间的间隙处,透水填充层与透水垫层相接;透水基床,透水基床铺设于两个L型挡土墙的底板上以及透水填充层上,透水基床用于种植沉水植物。在上述的河道结构中,不仅能够节省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同时能够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保持密切的水力联系,而且有利于提高河道内的生态性。

Description

河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钢筋混凝土U型槽河道结构不占用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有利于开发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或者增加河道净宽,但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U型槽河道结构不仅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而且破坏了河道内的生态性,导致河道内的生态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河道结构,不仅能够节省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同时能够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保持密切的水力联系,而且有利于提高河道内的生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河道结构,包括:透水垫层;两个相对设置的L型挡土墙,所述L型挡土墙设置于所述透水垫层上,所述L型挡土墙包括底板和挡板,所述底板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挡板的内侧,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的底板之间具有间隙,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的底板之间设置有对撑梁;透水填充层,所述透水填充层设置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的底板之间的间隙处,所述透水填充层与所述透水垫层相接;透水基床,所述透水基床铺设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的底板上以及所述透水填充层上,所述透水基床用于种植沉水植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河道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上述的河道结构中,所述底板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挡板的内侧,使得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和所述对撑梁构成类U型槽的结构,从而能够节省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有利于开发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或者增加河道净宽,同时地表水可通过所述透水填充层和所述透水垫层与地下水保持密切的水力联系,而且所述透水基床可种植沉水植物,从而有利于提高河道内的生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L型挡土墙的挡板的内侧于上部设置有用于种植花草的种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L型挡土墙的挡板的内侧设置有爬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L型挡土墙的挡板的顶部设置有护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其中一个所述L型挡土墙的挡板的外侧设置有亲水平台,所述亲水平台高于河道的常水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亲水平台的岸脚设置有用于种植挺水植物的石堆,所述石堆处填塞有土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透水垫层包括铺设的碎石和粗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透水填充层包括填充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的底板之间的块石和碎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透水基床包括铺设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的底板上以及所述透水填充层上的块石和砂性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河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河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透水垫层100、L型挡土墙200、底板210、挡板220、种植槽221、透水填充层300、透水基床400、爬梯500、护栏600、亲水平台700、石堆800、混凝土垫层9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出现若干、大于、小于、超过、以上、以下、以内等词,其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出现第一、第二等词,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河道结构,包括透水垫层100、L型挡土墙200、透水填充层300和透水基床400。
L型挡土墙200设置于透水垫层100上,L型挡土墙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L型挡土墙200相对设置,具体的,L型挡土墙20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L型挡土墙200包括底板210和挡板220,底板210的主体部分位于挡板220的内侧,两个L型挡土墙200间隔设置,以使两个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具有间隙,两个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设置有对撑梁(图中未示出),透水填充层300设置于两个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的间隙处,透水填充层300与透水垫层100相接,透水基床400铺设于两个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上以及透水填充层300上,透水基床400用于种植沉水植物。
在上述的河道结构中,底板210的主体部分位于挡板220的内侧,使得两个L型挡土墙200和对撑梁构成类U型槽的结构,从而能够节省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有利于开发河道外侧的地下空间或者增加河道净宽,同时地表水可通过透水填充层300和透水垫层100与地下水保持密切的水力联系,地表水的水位上升时,地表水可渗入地下补充沿线的地下水,地表水的水位下降时,沿线的地下水可补充地表水,而且透水基床400可种植沉水植物,从而有利于提高河道内的生态性。
参照图1和图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内侧于上部设置有用于种植花草的种植槽221,通过在种植槽221内种植花草,有利于提升河道的景观效果。
参照图1和图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内侧设置有爬梯500,以便于落水的人员上岸。
参照图1和图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顶部设置有护栏600,有利于防止人员落水。
参照图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外侧设置有亲水平台700,亲水平台700高于河道的常水位,亲水平台700可供行人接近水边,有利于提高河道的亲水性。
参照图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亲水平台700的岸脚设置有用于种植挺水植物的石堆800,石堆800处填塞有土壤,通过在石堆800处种植挺水植物,有利于提升河道的景观效果。
参照图1和图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与透水垫层100之间设置有混凝土垫层900,有利于提高对L型挡土墙200的支承强度,从而有利于防止L型挡土墙200发生沉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透水垫层100包括铺设的碎石和粗砂,具体的,粗砂填充于各碎石的缝隙之间,使得透水垫层100具有大量空隙,能够像海绵一样储存或者释放水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透水填充层300包括填充于两个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的块石和碎石,具体的,碎石填充于各块石的缝隙之间,使得透水填充层300具有大量空隙,能够像海绵一样储存或者释放水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透水基床400包括铺设于两个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上以及透水填充层300上的块石和砂性土,具体的,砂性土填充于各块石的缝隙之间,使得透水基床400具有大量空隙,能够像海绵一样储存或者释放水资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以及“一些示例”等参考术语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水垫层(100);
两个相对设置的L型挡土墙(200),所述L型挡土墙(200)设置于所述透水垫层(100)上,所述L型挡土墙(200)包括底板(210)和挡板(220),所述底板(210)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挡板(220)的内侧,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间隔设置,以使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具有间隙,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设置有对撑梁;
透水填充层(300),所述透水填充层(300)设置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的间隙处,所述透水填充层(300)与所述透水垫层(100)相接;
透水基床(400),所述透水基床(400)铺设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上以及所述透水填充层(300)上,所述透水基床(400)用于种植沉水植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内侧于上部设置有用于种植花草的种植槽(2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内侧设置有爬梯(50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顶部设置有护栏(6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挡板(220)的外侧设置有亲水平台(700),所述亲水平台(700)高于河道的常水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平台(700)的岸脚设置有用于种植挺水植物的石堆(800),所述石堆(800)处填塞有土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垫层(100)包括铺设的碎石和粗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填充层(300)包括填充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之间的块石和碎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基床(400)包括铺设于两个所述L型挡土墙(200)的底板(210)上以及所述透水填充层(300)上的块石和砂性土。
CN202220909905.0U 2022-04-19 2022-04-19 河道结构 Active CN217629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9905.0U CN217629679U (zh) 2022-04-19 2022-04-19 河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9905.0U CN217629679U (zh) 2022-04-19 2022-04-19 河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29679U true CN217629679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8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09905.0U Active CN217629679U (zh) 2022-04-19 2022-04-19 河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296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30620U (zh) 一种新型组合式生态挡墙
CN211200423U (zh) 一种土木工程边坡防护加固结构
CN110644430A (zh) 一种复合型生态护岸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106801403B (zh) 一种预防泥石流灾害及泥石流产物再利用的方法
CN110241849A (zh) 一种装配式砼箱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06836275A (zh) 用于快速防护冰碛物边坡的景观生态友好型挡墙、实施方法
CN106930231A (zh) 一种应用于度汛工程防洪堤加固的施工方法
CN106149625A (zh) 一种生态自净型景观护岸改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7630436A (zh) 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湿地型岸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110306589A (zh) 一种形成装配式加筋土挡墙的方法
CN207079538U (zh) 一种山区河道直立高挡墙加固及生态改造结构
CN217629679U (zh) 河道结构
CN210507006U (zh) 一种道路路堤的高强钢丝网加筋材填筑结构
CN213682159U (zh) 一种生态复合型护坡
CN211690179U (zh) 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复合堤防结构
CN211446797U (zh) 一种海堤生态护面结构
CN210395432U (zh) 一种用于路堑边坡的重力式挡土墙
CN209975287U (zh) 一种狭窄施工作业区山区公路路基结构
CN209555876U (zh) 一种水利工程混凝土护坡
CN206512674U (zh) 生态与硬质相结合的挡墙结构
CN207619923U (zh) 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湿地型岸坡结构
CN111350168A (zh) 一种城市亲水生态河道施工方法
CN219825080U (zh) 一种河岸挡墙体系
CN212103919U (zh) 一种城市亲水生态河道结构
CN219260881U (zh) 一种适用于滨江生态岸坡的砼框格护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