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0235U - 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 - Google Patents
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90235U CN217590235U CN202221401784.5U CN202221401784U CN217590235U CN 217590235 U CN217590235 U CN 217590235U CN 202221401784 U CN202221401784 U CN 202221401784U CN 217590235 U CN217590235 U CN 2175902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protection
- current
- module
- control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应用于漏电保护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漏电保护开关在负载和电源反接后,无法快速断电导致对电路器件造成损害的问题。该保护电路在漏电保护开关的脱扣模块与漏电检测控制模块之间设置了开关控制模块;其中,脱扣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连接,脱扣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第二连接端口和脱扣模块的第二端均与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且开关控制模块通过第一连接端口的正负极之间的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脱扣模块通过漏电检测控制模块正极的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即使负载与电源反接,该电路也能在出现漏电问题时为负载和漏电检测控制模块断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漏电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
背景技术
日常用电过程中,电气设备或人触电均有可能产生漏电流,漏电保护开关可以在漏电流产生时通过检测异常的电流或电压信号,控制相应的脱扣机构动作,切断线路,从而避免设备损坏或人长时间触电事故的发生。目前使用的漏电保护开关,通常输入接线端子接入市电电源,输出接线端子接入负载;当发生漏电时,脱扣模块使触头断开,同时使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断电。但若输入和输出反接(即输入接线端子接负载、输出接线端子接市电电源),发生漏电时,脱扣模块使触头断开,此时负载断电,但是漏电保护电路所接入的输出接线端子此时仍然有市电存在,导致脱扣模块的脱扣线圈继续通过工作电流,使可控硅不能过零关断,脱扣线圈长时间通过超过自身能够承受的电流,最终过热烧毁,甚至损坏漏电保护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以解决现有的保护电路输入和输出反接后,出现漏电问题时,无法快速断电导致对电路器件造成损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连接端口、第二连接端口、开关控制模块、脱扣模块和电源输出端口;脱扣模块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连接;脱扣模块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端口连接,且脱扣模块的第二端的正极和第二连接端口的正极均与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脱扣模块的第二端的负极与电源输出端口的负极连接;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连接;开关控制模块还与第一连接端口连接;脱扣模块还与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连接;开关控制模块通过第一连接端口的正负极之间的第一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脱扣模块通过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的第二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
基于此,若第一连接端口连接市电电源,第二端口连接负载,电源输出端口连接漏电保护电路,脱扣模块复位为导通状态,则开关控制模块为导通状态,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可以正常通电。若负载发生漏电,漏电保护电路进行接地控制,则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电流瞬间变大,脱扣模块在电流的驱动下切换为断开状态,从而使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同时断电。若第一连接端口连接负载,第二连接端口连接市电电源,电源输出端口连接漏电保护电路,脱扣模块复位为导通状态,则开关控制模块为导通状态,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可以正常通电。若负载发生漏电,漏电保护电路进行接地控制,则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电流瞬间变大,脱扣模块在电流的驱动下切换为断开状态,从而使开关控制模块也切换为断开状态,实现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同时断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限流保护单元、单向导通单元、继电器和吸收单元;限流保护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的正极连接;限流保护单元的第二端与单向导通单元的正极连接;吸收单元与继电器的线圈并联,且并联后的第一端与单向导通单元的负极连接,并联后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端口的负极连接;脱扣模块的正极输出端和第二连接端口的正极均与继电器的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继电器的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连接。基于此,在保证开关控制模块能够正常切换通断状态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损坏开关控制模块中的各个元器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限流保护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单向导通单元的正极连接。基于此,提高了线路的阻抗,可以对线路进行限流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单向导通单元包括若干个并联的二极管。通过并联的若干个二极管,既可以实现单向导通,避免误触发,也可以在某个二极管出现故障时,保证开关控制模块能够正常运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吸收单元包括与继电器的线圈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稳压二极管。基于此,吸收单元既可以对线圈的输入电压进行稳压、滤波处理,也可以在断电瞬间通过稳压二极管对线圈释放的电能进行吸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保护电路还包括压敏电阻;该压敏电阻设置在上述电源输出端口的负极与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之间。基于此,可以对电路中的元器件进行过压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脱扣模块包括脱扣线圈、第一触点开关和第二触点开关;该脱扣线圈设置在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之间的线路上;第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的正极连接,第二触点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的负极连接;第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端口的正极均与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端口的负极连接;脱扣线圈通过产生的磁场控制第一触点开关和第二触点开关的通断状态。基于此,脱扣模块可以在负载出现漏电问题时,及时断开第一触点开关和第二触点开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保护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保护电路,以及与该保护电路的电源输出端口连接的漏电检测控制模块;漏电检测控制模块通过与保护电路的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的线路上的第三电流进行接地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漏电检测控制模块包括整流单元、滤波单元、漏电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和接地通断单元;整流单元的正极与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整流单元的负极与脱扣模块的第二端的负极连接;整流单元的电流输出端分别与接地通断单元的正极和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接地通断单元的负极接地;滤波单元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口连接;漏电检测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漏电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与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的线路上的第三电流,并依据第三电流控制接地通断单元的通断状态。基于此,漏电检测控制模块能够在负载出现漏电问题时及时进行接地控制,从而加大脱扣模块的驱动电流,使脱扣模块可以更快动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漏电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与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的线路上的电流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和控制单元连接,用于采集电流互感器的电流信号并输入控制单元的采样单元。基于此,控制单元能够及时检测与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的线路上的电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漏电保护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第二连接端口的正负极之间的测试电路;漏电检测控制模块还用于检测测试电路闭合时的第四电流,并依据第四电流进行接地控制。基于此,厂商或者用户能够在使用前先检测电路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漏电保护开关,该漏电保护开关包括上述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漏电保护控制电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漏电保护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电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控制模块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电路的原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装置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漏电保护控制电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漏电保护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点接触。又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耦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然而,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请参看图1,现有的漏电保护开关控制电路包括输入接线端子和输出接线端子,其中L1是输入接线端子正极,N1是输入接线端子负极;L2是输出接线端子正极,N2是输出接线端子负极。脱扣模块的触点开关K1的第一端与N1连接,脱扣模块的触点开关K2的第一端与L1连接;脱扣模块的触点开关K1的第二端与N2连接,脱扣模块的触点开关K2的第二端与L2连接;同时脱扣模块的脱扣线圈KJA的第一端分别与K2的第二端和L2连接。整流桥B1的正极与脱扣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整流桥B1的负极与K1的第二端连接。整流桥B1的输出端一方面通过可控硅(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接地,另一方面通过电阻R1和电容C1构成的阻容滤波器(resistance-capacitance filter,简称:RC滤波器)与漏电控制芯片U1连接,同时零序电流互感器ZCT与电容C2、电容C4、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阻R2和电阻R3等构成的漏电保护电路与漏电检测芯片U1连接。在输出接线端子的正负极之间安装了电阻R4和按钮T组成的测试电路。
当输入接线端子连接市电电源,输出接线端子连接负载,脱扣模块复位为导通状态(即K1和K2闭合)时,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可以正常通电。若负载发生漏电或者按钮T闭合时,则漏电控制芯片U1控制可控硅MCR导通,流经脱扣线圈电流瞬间变大,脱扣线圈产生磁场带动与触点开关K1和K2连接的脱扣机构运动,从而使开关K1和K2断开,实现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同时断电。然而,当输入接线端子连接负载,输出接线端子连接市电电源,脱扣模块复位为导通状态(即K1和K2闭合)时,虽然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可以正常通电;但是,若负载发生漏电或者按钮T闭合时,漏电控制芯片U1控制可控硅MCR导通,流经脱扣线圈电流瞬间变大,脱扣线圈产生磁场带动与触点开关K1和K2连接的脱扣机构运动,只能实现负载的断电。基于此,脱扣线圈会长时间通过超过自身能够承受的电流,最终烧毁;甚至,电流过大时也可能烧毁漏电控制芯片和其它电子元器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看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电路200,该保护电路200包括第一连接端口210、第二连接端口220、开关控制模块230、脱扣模块240和电源输出端口250;其中,脱扣模块240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210连接;脱扣模块24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且脱扣模块240的第二端的正极和第二连接端口220的正极均与开关控制模块230的第一端连接,脱扣模块240的第二端的负极与电源输出端口250的负极连接;开关控制模块230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口250的正极连接;开关控制模块230还与第一连接端口210连接;脱扣模块240还与电源输出端口250的正极连接;开关控制模块230通过第一连接端口210的正负极之间的第一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脱扣模块240通过电源输出端口250的正极的第二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
示例性的,若第一连接端口210连接市电电源,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负载,电源输出端口250连接漏电保护电路,脱扣模块240复位为导通状态,则开关控制模块230为导通状态,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可以正常通电。若负载发生漏电,漏电保护电路进行接地控制,则电源输出端口250的正极电流瞬间变大,脱扣模块240在电流的驱动下切换为断开状态,从而使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同时断电。若第一连接端口210连接负载,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市电电源,电源输出端口250连接漏电保护电路,脱扣模块240复位为导通状态,则开关控制模块230为导通状态,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可以正常通电。若负载发生漏电,漏电保护电路进行接地控制,则电源输出端口250的正极电流瞬间变大,脱扣模块240在电流的驱动下切换为断开状态,使开关控制模块230断电并切换为断开状态,从而实现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同时断电。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市电电源与负载反接,出现漏电问题时,保护电路200也可以快速对负载和漏电保护电路进行断电,用户无需担心接反元器件,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上述开关控制模块230包括限流保护单元231、单向导通单元232、继电器233和吸收单元234;限流保护单元23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210的正极连接;限流保护单元231的第二端与单向导通单元232的正极连接;吸收单元234与继电器233的线圈并联,且并联后的第一端与单向导通单元232的负极连接,并联后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端口210的负极连接;脱扣模块240的正极输出端和第二连接端口220的正极均与继电器233的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继电器233的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口250的正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3对应保护电路200的原理图,上述限流保护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5和第一电容C10;第一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210的正极连接;第一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0的第二端与单向导通单元232的正极连接。吸收单元234包括与继电器233(relay,简称:RLY)的线圈并联的第二电容C9和稳压二极管Z1。单向导通单元232可以使用单一的二极管D1,也可以使用多个并联的二极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电阻R5可以为单一的电阻,也可以为串联的多个电阻;上述的第一电容C10可以为单一电容,也可以为多个串联的电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上述保护电路还包括压敏电阻RV;压敏电阻RV设置在电源输出端口250的负极与开关控制模块230的第二端之间。通过设置的压敏电阻RV,可以对电路进行过压保护,提高电路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为了在使用前知道保护电路是否正常,还可以在第二连接端口的正负极之间设置电容R4和按钮T组成的测试电路260,当保护电路与负载、市电电源、漏电保护电路等连接完成后,可以按下按钮T,以模拟漏电情况,看保护电路是否能正常动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上述脱扣模块240包括脱扣线圈KJA、第一触点开关K1和第二触点开关K2;脱扣线圈设置在开关控制模块230的第二端与电源输出端口250的正极之间的线路上;第一触点开关K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210的正极连接,第二触点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端口210的负极连接;第一触点开关K1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端口220的正极均与开关控制模块23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触点开关K2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端口220的负极连接;脱扣线圈KJA通过产生的磁场控制第一触点开关K1和第二触点开关K2的通断状态。通过该脱扣模块240,可以在脱扣线圈KJA出现较大电流时产生磁场,从而带动第一触点开关K1和第二触点开关K2,使第一触点开关K1和第二触点开关K2切换为断开状态。其中,第一触点开关KA和第二触点开关K2可以安装衔铁,脱扣线圈KJA产生磁场时,通过衔铁带动第一触点开关K1和第二触点K2开关运动,从而使第一触点开关K1和第二触点开关K2切换为断开状态。当然,第一触点开关K1和第二触点开关K2也可以使用其他目前常用的各种电磁脱扣器里面的脱扣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脱扣模块240也可以直接选用目前常用的各种电磁脱扣器。
请参看图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保护装置500,该保护装置5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案中的保护电路200。该保护装置500可以封装后用在漏电保护器件中,具体地,可以依据上述保护电路采用PCB板进行封装,制成一个具备第一连接端口和第二连接端口的漏电保护器件。需要说明的是,保护装置500的封装方式也可以采用目前常见的其它各种封装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看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漏电保护控制电路600,该漏电保护控制电路600包括上述各个实施方案中的保护电路200,以及与保护电路200的电源输出端口连接的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通过与保护电路200的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的线路上的第三电流进行接地控制。具体地,当连接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时,电源输出端口250可以直接使用导线进行替换。
示例性的,当使用上述漏电保护控制电路600时,若第一连接端口210连接市电电源,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负载,脱扣模块240复位为导通状态,则开关控制模块230为导通状态,负载和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可以正常通电。若负载发生漏电,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进行接地控制,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的正极电流瞬间变大,脱扣模块240在电流的驱动下切换为断开状态,从而使负载和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同时断电。若第一连接端口210连接负载,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市电电源,脱扣模块240复位为导通状态,则开关控制模块230为导通状态,负载和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可以正常通电。若负载发生漏电,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进行接地控制,则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的正极电流瞬间变大,脱扣模块240在电流的驱动下切换为断开状态,从而使开关控制模块230也切换为断开状态,实现负载和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同时断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如图7所示,图7为图6对应漏电保护控制电路600的原理图,上述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包括整流单元611、滤波单元612、漏电检测单元613、控制单元614和接地通断单元615;整流单元611的正极与开关控制模块230的第二端连接;整流单元611的负极与脱扣模块240的第二端的负极连接;整流单元611的电流输出端分别与接地通断单元615的正极和滤波单元612的输入端连接;接地通断单元615的负极接地;滤波单元612的输出端与控制单元614的电源端口连接;漏电检测单元613与控制单元614连接;漏电检测单元613用于检测与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的线路上的第三电流,并依据第三电流控制接地通断单元615的通断状态。漏电检测单元613包括设置在与第二连接端口220连接的线路上的电流互感器ZCT;与电流互感器ZCT和控制单元614连接,用于采集电流互感器ZCT的电流信号并输入控制单元614的采样单元。
具体地,如图7所示,整流单元611可以选用整流桥B1;滤波单元612可以为电阻R1和电容C1组成的RC滤波器;控制单元614可以选用型号为M54123的漏电保护芯片;接地通断单元615可以选用可控硅SCR;采样单元可以由电阻R2和R3,以及电容C4、C6、C7、C8等组成;其中电阻R2和电容C6并联在电流互感器ZCT的正负极之间;电阻R3和电容C7组成阻容滤波电路,且电阻R3的第一端与电流互感器ZCT的正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和电容C7的第一端均与控制单元614的输入引脚(IN)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8设置在控制单元614的输入引脚(IN)和参考电压引脚(VR)之间;电容C4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614的参考电压引脚(VR)连接,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如图7所示,漏电保护控制电路600还包括连接在第二连接端口220的正负极之间的测试电路260;漏电检测控制模块610还用于检测测试电路闭合时的第四电流,并依据第四电流进行接地控制。具体的,该测试电路260包括串联在第二连接端口220的正负极之间电阻R4和按钮T,将负载和市电电源接好后,可以按下按钮T,检测漏电保护控制电路600是否能够正常动作,从而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漏电保护开关800,该漏电保护开关800包括图6或图7中任一实施方案对应的漏电保护控制电路600。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端口、第二连接端口、开关控制模块、脱扣模块和电源输出端口;所述脱扣模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连接;所述脱扣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接,且所述脱扣模块的第二端的正极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正极均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脱扣模块的第二端的负极与所述电源输出端口的负极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还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连接;所述脱扣模块还与所述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连接;所述开关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正负极之间的第一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所述脱扣模块通过所述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的第二电流控制自身的通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包括限流保护单元、单向导通单元、继电器和吸收单元;所述限流保护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正极连接;所述限流保护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正极连接;所述吸收单元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并联,且并联后的第一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负极连接,并联后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负极连接;所述脱扣模块的正极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正极均与所述继电器的触点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保护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正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包括若干个并联的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单元包括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并联的第二电容和稳压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压敏电阻;所述压敏电阻设置在所述电源输出端口的负极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扣模块包括脱扣线圈、第一触点开关和第二触点开关;所述脱扣线圈设置在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口的正极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一触点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触点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触点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正极均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触点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负极连接;所述脱扣线圈通过产生的磁场控制所述第一触点开关和所述第二触点开关的通断状态。
8.一种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电路。
9.一种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电路,以及与所述保护电路的电源输出端口连接的漏电检测控制模块;所述漏电检测控制模块通过与所述保护电路的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的线路上的第三电流进行接地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检测控制模块包括整流单元、滤波单元、漏电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和接地通断单元;所述整流单元的正极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负极与所述脱扣模块的第二端的负极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电流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接地通断单元的正极和所述滤波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接地通断单元的负极接地;所述滤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源端口连接;所述漏电检测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漏电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的线路上的第三电流,并依据所述第三电流控制接地通断单元的通断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检测单元包括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接的线路上的电流互感器;与所述电流互感器和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用于采集所述电流互感器的电流信号并输入所述控制单元的采样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保护控制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正负极之间的测试电路;所述漏电检测控制模块还用于检测所述测试电路闭合时的第四电流,并依据所述第四电流进行接地控制。
13.一种漏电保护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漏电保护控制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01784.5U CN217590235U (zh) | 2022-06-07 | 2022-06-07 | 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01784.5U CN217590235U (zh) | 2022-06-07 | 2022-06-07 | 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90235U true CN217590235U (zh) | 2022-10-14 |
Family
ID=83528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01784.5U Active CN217590235U (zh) | 2022-06-07 | 2022-06-07 | 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90235U (zh) |
-
2022
- 2022-06-07 CN CN202221401784.5U patent/CN21759023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15621B (zh) | 具有自检功能的电接线保护装置 | |
CN100517896C (zh) | 接地故障断路器的控制电路 | |
CN101316038A (zh) | 多功能保护插座的控制电路 | |
CN112531642B (zh) | 一种剩余电流保护电路及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 |
CN212781125U (zh) | 一种继电器的粘连故障检测系统及交流充电桩 | |
CN104377647A (zh) | 漏电保护电路 | |
CN108306257A (zh) | 智能控制型三极通断漏电保护插头 | |
CN217590235U (zh) | 保护电路、保护装置、漏电保护控制电路及漏电保护开关 | |
CN211127104U (zh) | 断路器 | |
CN216904283U (zh) | 能在中性线接地故障检测功能失效后报警的gfci | |
CN201750009U (zh) | 一种家用电器漏电保护插座 | |
CN104410055A (zh) | 一种供电线路保护电路 | |
CN204205560U (zh) | 漏电保护电路 | |
CN114301039A (zh) | 能在中性线接地故障检测功能失效后报警的gfci | |
CN116736179A (zh) | 一种家用智能开关漏保报警仪 | |
CN214754507U (zh) | 一种带有定时功能的电路和漏电保护插头 | |
CN109787044B (zh) | 半智能三极通断漏电保护插头 | |
CN201260066Y (zh) | 多功能保护插座的控制电路 | |
CN204631177U (zh) | 一种单相低压配电系统故障预检测装置 | |
CN206575138U (zh) | 一种新型三相四线制供电用漏电保护器 | |
CN204287383U (zh) | 一种过载、短路指示电路 | |
CN221487350U (zh) | 电源线的检测保护装置、电连接设备及用电设备 | |
CN221487349U (zh) | 电源线的检测保护装置、电连接设备及用电设备 | |
CN205595761U (zh) | 家用漏电过压保护器 | |
CN211670630U (zh) | 上电保护电路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