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37498U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37498U CN217537498U CN202121406479.0U CN202121406479U CN217537498U CN 217537498 U CN217537498 U CN 217537498U CN 202121406479 U CN202121406479 U CN 202121406479U CN 217537498 U CN217537498 U CN 2175374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bar
- connecting piece
- main body
- bar truss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其中,连接件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支撑部;粘接部,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连接件用于与由水泥基板制成的底模配合使用,连接件与底模连接时,连接件上的粘接部连接于底模的第一面的上表面,利用粘接部与水泥基材料的粘结力承担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避免因预埋于底模内部而消弱底模局部的受力性能而出现应力集中,导致底模提前破坏的弊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筋桁架楼承板已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增强了支撑效果,减少了支撑结构,可实现快速安装。
传统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基本有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锁固连接件将钢筋桁架与水泥基模板组合在一起,这类产品在工厂存在大量的组装工作量,在水泥基板底部外露有大量的金属紧固件,长期使用后存在外露金属锈蚀从而影响装饰面层效果的风险;二是将钢筋桁架预埋于水泥基板内,或将连接件预埋于板内,而这种预埋方式会对水泥基板材的力学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预埋处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降低水泥基板材的受力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由金属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连接部;
支撑部;
粘接部,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主体板、支撑弯钩及折边板;
两个所述主体板弯折形成所述连接部,两个所述主体板的相交处沿竖向的第一方向延伸;
每个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相交处的一端上分别设有所述支撑弯钩,所述支撑弯钩沿竖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每个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相交处的一端上设有所述折边板,所述折边板沿横向延伸形成所述粘接部。
可选地,两个所述主体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度;
位于不同所述主体板上的所述支撑弯钩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度。
可选地,所述主体板上设有漏浆孔,所述折边板上设有溢浆孔。
可选地,两个所述主体板的位于相交处的一端设有多个加强折边;
所述加强折边沿竖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加强折边沿竖向的第一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加强折边横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支撑弯钩及所述折边板均为多个,所述支撑弯钩及所述折边板沿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
底模,所述底模通过水泥基板制成,所述底模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支撑部及粘接部;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连接部突出于所述第一面,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底模内,所述粘接部粘接于所述第一面的表面;
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位于所述上弦钢筋下方两侧的两个下弦钢筋以及分别与所述上弦钢筋及所述下弦钢筋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所述钢筋桁架通过所述下弦钢筋及所述腹杆钢筋中的一个与所述连接件的连接部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底模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钢筋桁架上的至少一个下弦钢筋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底模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钢筋桁架上的一侧的腹杆钢筋连接。
可选地,所述腹杆钢筋上设有水平弯折角,所述腹杆钢筋通过所述水平弯折角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另外,可选地,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面上,并横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底模之间的拼接缝,与相邻的所述底模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粘接式的连接件用于与由水泥基板制成的底模配合使用,在制作底模时,在底模未凝固之前,可完成连接件与底模连接,相比市场上现有的产品避免了连接件与底模之间大量的锁固操作。同时,在连接件与底模连接时,连接件上的粘接部连接于底模的第一面的上表面,利用粘接部与水泥基材料的粘结力承担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相比市场上现有的产品避免了预埋于底模内部所导致的应力集中问题,避免了对底模的受力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确保底模的力学性能,保障底模的结构强度。同时,连接件的支撑部的细小弯钩锚固于底模内,在起到水泥基板体竖向定位与支撑作用的同时,还提供了锚固力以承载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从而对楼板施工阶段的承载起到充足的安全保障作用,此细小弯钩对底模的受力性能的负面影响可忽略不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件的另一角度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侧视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连接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连接件的另一角度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连接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侧视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再一种连接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再一种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侧视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又一种连接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又一种连接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还一种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还一种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侧视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固定板连接于底模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件的另一角度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10,连接件10由金属材料制成。
其中,连接件10包括:连接部11、支撑部12及粘接部13。粘接部13设置在连接部11与支撑部12之间。
结合图1至图3,参见图4及图5,在使用时,粘接式的连接件10用于与由水泥基板制成的底模40配合使用,连接件10通过支撑部12及粘接部13连接于底模40上,连接件10的连接部11用于与钢筋桁架50连接。在制作底模40时,在底模40未凝固之前,可完成连接件10与底模40连接,避免常规下的连接件10与楼承板之间的大量锁固操作。在连接件10与底模40连接时,连接件10上的粘接部13连接于底模40的第一面的上表面,利用粘接部13与水泥基材料的粘结力承担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避免位于底模40内部预埋连接件或钢筋等部件使底模40的局部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对底模40的力学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保障了底模40的结构强度。
连接件10通过支撑部12为连接件10起到定位作用,支撑部12的尺寸相比于底模40的整体尺寸非常小,支撑部12对水泥基板的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而且,通过支撑部12还能为连接件10提供一定锚固力的作用,使得连接件10与底模40之间的连接更加有安全保障。
连接件10上的连接部11突出于第一面,用于与钢筋桁架50连接,通过连接件10实现钢筋桁架50与底模40之间的固定。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之间包括但不限于为焊接固定,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采用焊接连接方式,使得底模40、钢筋桁架50及连接件10形成一个整体,增加了应用该连接件10的楼承板在施工阶段的刚度,在楼板的施工阶段钢筋桁架50与底模4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移,其会共同受力与变形,从而减少了底模40在施工阶段的变形,使该楼承板具有更好地板底平整度的效果。
进一步地,底模40通过水泥基板制成,在底模40上浇筑混凝土后,不需进行底模拆除作业,减少了底模40的拆模施工,可与浇筑后的楼板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好,相对于可拆底模的楼承板,具有施工便捷高效的优点,底模40不需要返回工厂,避免了清理、质量检验、底模二次加工等工序,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件10包括但不限于为不锈钢板、镀锌板、镀锌合金板等金属材料制成,例如,板状结构的连接件10包括但不限于为通过裁切、冲压、弯折等工艺制作成型。板状结构的连接件10的厚度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为0.6-1.2mm,支撑部12的宽度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为2-4mm,从而减小支撑部12对水泥基板产生负面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模40包括但不限于为水泥基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超高强水泥基材料制成,或高延性防水抗裂复合水泥基材料制成。底模40还包括混凝土板、纤维水泥板、硅酸钙板中的一种。通过上述方式制成的底模40具有良好的刚性,可承受混凝土浇筑的冲击,浇筑混凝土时,将连接件10及钢筋桁架50包裹从而形成楼板,在混凝土凝固形成楼板之后,不需要将底模40拆下,底模40与楼板形成一个整体。需要说明的是,底模40在使用时,第一面用于承载连接件10及钢筋桁架50,第一面背向地面方向,第一面也可称为顶面或者上面,第二面朝向地面方向,第二面也可称为底面或下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4,钢筋桁架50的一种设置方式是,钢筋桁架50包括上弦钢筋51、位于上弦钢筋51下方两侧的两个下弦钢筋52以及两端分别与上弦钢筋51及下弦钢筋52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53。根据不同的连接需求,钢筋桁架50通过下弦钢筋52与连接件10焊接固定,或者钢筋桁架50通过腹杆钢筋53与连接件10焊接固定。根据不同的需求,可选用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规格可相同,也可不同,例如,下弦钢筋52的直径的范围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范围在6-14mm之间不同的尺寸。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种类也可不同,同一个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种类也可不同。例如,钢筋可为光圆钢筋、带肋钢筋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粘接式的连接件10、钢筋桁架50及底模40可制成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一种制作方式是,通过水泥基制作底模40的生产过程中,在水泥基板尚未凝固前,将多个连接件10按照预设要求放置于水泥基板上,在第一面位置定位好后,稍加垂直向下的力,使连接件10放置到位,即将连接件10上的支撑部12伸入水泥基板内,连接件10上的粘接部13连接于底模40的第一面的上表面,连接件10上的连接部11粘接于第一面。底模40的浆体可通过溢浆孔21将粘接部13包裹在底模40的上表面。那么,在水泥基板凝固并形成强度后,完成连接件10与底模40之间的连接。然后,再将钢筋桁架50焊接在连接件10的连接部11上,即形成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另一种制作方式是,可先将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的连接部11完成焊接,然后在底模40的生产过程中,在水泥基板尚未凝固前将连接件10按照预设要求放置于水泥基板上,在第一面位置定位好后,稍加垂直向下的力,使连接件10放置到位。那么,在水泥基板凝固并形成强度后,完成连接件10与底模40之间的连接,即形成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制作完成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中,连接件10的粘接部13连接于底模40的第一面,即粘接部13连接于水泥基板的上表面,而不是埋设于水泥基板的板内,利用粘接部13与水泥基材料的粘结力承担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同时,通过细小的支撑部12,不仅对连接件10能起到竖向定位的作用,还能提供一定的锚固力以承担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这起到了二道安全防护的作用。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连接件10,可有效解决传统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如因预埋在水泥基板内的钢筋或钢板等材料对水泥基板的性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在预埋的截面薄弱处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板材的提前破坏的问题。
制作完成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在使用时,底模40可以仅作为底模板使用,不参与结构受力。或者,当采用具有良好性能的水泥基材料制作底模40时,如采用超高强水泥基材料制成底模40,使得底模40具有良好的性能,并且沿板长方向无搭接通长布置时,也可以参与楼板施工阶段的结构受力,通过结构计算可减少楼板量的50%左右,大大改善板底的平整度。
继续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件10的一种实现方式是,连接件10包括两个主体板、支撑弯钩及折边板。两个主体板弯折形成连接部11,两个主体板的相交处沿竖向的第一方向延伸。每个主体板远离相交处的一端上分别设有支撑弯钩,支撑弯钩沿竖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形成支撑部12,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每个主体板远离相交处的一端上设有折边板,折边板沿横向延伸形成粘接部13。以图1中的方位为例,竖向的第一方向为向上的方向,竖向的第二方向为向下的方向,横向即为左右的方向。
连接件10可为一体成型结构的板状结构,通过裁切、冲压、弯折等工艺制作主体板、支撑弯钩及折边板。以其中的一种制作过程为例,选择厚度为0.6-1.2mm的板材作为基板,在基板的中心进行冲压或弯折,通过冲压或弯折工艺形成主体板及折边板,主体板突出于折边板所在的平面,两个主体板上分别具有折边板。
然后,沿着折边板的长度方向,将折边板在模具上剪切冲压或裁剪出多个窄条结构,窄条结构的宽度可为2-4mm,根据不同的需求,可将折边板在模具上剪切冲压或裁剪出多个窄条结构。
最后,如果支撑弯钩不采用与窄条结构一次性剪切冲压成形,则可通过弯折工艺,将窄条结构向远离主体板的方向弯折,再在窄条结构的远离主体板的一端弯折成钩头,从而形成支撑弯钩。
参见图5,在使用时,连接件10的支撑弯钩及折边板连接于底模40上,主体板用于与钢筋桁架50连接。折边板连接于底模40的第一面的上表面,折边板与水泥基材料面接触,可有效增加折边板与水泥基材料之间的粘接力,从而利用折边板与水泥基材料的粘结力承担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同时,通过支撑弯钩为连接件10起到定位作用,支撑弯钩的尺寸占比很小,在连接件10上预先折弯细小的支撑弯钩,而且这种细小支撑弯钩同时也能起到提供一定锚固力的作用。
主体板突出于第一面,钢筋桁架50连接在主体板上后,主体板可提高钢筋桁架50相对底模40的高度,形成下弦钢筋52的砼保护层厚度,在浇筑混凝土时,使得混凝土更易进入钢筋桁架50的底部,从而更易包裹钢筋桁架50,使得钢筋桁架50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参见图1及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连接需求,两个主体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度。图1中所示的角度a即为第一夹角的角度值,a≥0度。参见图1,当a>0度时,两个主体板形成V型结构,V型结构比较稳定,不易变形,从而可为钢筋桁架50提供较稳定的支撑。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混凝土更易包裹主体板,参见图1至图3,主体板上设有漏浆孔20,混凝土可通过漏浆孔20进入V型结构的内部,从而使得V型结构的内部及外部的混凝土接触形成一体,对主体板进行包裹。
参见图6至图9,当a=0度时,两个主体板形成I型结构,I型结构相对较窄,可为钢筋桁架50提供较稳定的支撑。进一步地,当a=0度时,主体板上也可设有漏浆孔20,混凝土可通过漏浆孔20穿过I型结构的主体板,从而使得I型结构的两侧的混凝土接触形成一体,对主体板进行包裹。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及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连接需求,位于不同主体板上的支撑弯钩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度。图6中所示的角度b即为第二夹角的角度值,b≥0度。参见图6,当b>0度时,两个支撑弯钩形成V型结构,V型结构比较稳定,不易与底模40发生相对移动,同时可提供的锚固力也更稳定。参见图1,当b=0度时,两个支撑弯钩大致平行,所占空间较小。当采用图6、图10所示的连接件10的型式时宜b>0度,当采用图1的连接件10型式时,b可等于0度,也可以不等于0度。
为进一步增强折边板与底模40之间的连接强度,参见图1、图3及图8,折边板上设有溢浆孔21。通过溢浆孔21可增大折边板与水泥基材料的接触面积,水泥基材料与折边板之间的粘接力更大,从而使得水泥基材料与折边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进一步地,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仅在一部分的折边板上设置溢浆孔21,一部分折边板上可不设置溢浆孔2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主体板上的漏浆孔20可为一个或多个,漏浆孔20可为圆形孔或者为长圆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孔结构,当漏浆孔20为多个时,多个漏浆孔20可沿着主体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沿着主体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一部分的漏浆孔20沿着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一部分的漏浆孔20沿着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相应地,折边板上的溢浆孔21可为一个或多个,溢浆孔21可为圆形孔或者为长圆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孔结构。当溢浆孔21为多个时,多个溢浆孔21可沿着折边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沿着折边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一部分的溢浆孔21沿着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一部分的溢浆孔21沿着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参见图10及图11,为进一步增强主体板与钢筋桁架5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两个主体板的位于相交处的一端设有多个加强折边30。加强折边30可位于两个主体板之间,也可位于两个主体板之间的外侧,通过加强折边30可增加主体板的相对厚度,从而增加与钢筋桁架50的接触面,提高主体板的支撑强度,以提高连接强度及稳定性。同时,主体板与钢筋桁架50在进行焊接操作时,通过加强折边30可增加主体板的相对厚度,可避免主体板被穿透,提高焊点的连接稳定性。
加强折边3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加强折边30沿竖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和/或,加强折边30沿竖向的第一方向延伸;和/或加强折边30横向延伸。例如,参见图10,每个主体板上均向下弯折,从而形成加强折边30。加强折边30可为多个,即每个主体板可先向下弯折,再向上弯折,再向下弯折,如此往复,从而形成多个竖向的加强折边30,多个竖向的加强折边30沿着横向方向叠加。再例如,每个主体板可先横向弯折,再向上或向下弯折,再横向弯折,再向上或向下弯折,如此往复,从而形成多个横向叠加的加强折边30,多个横向的加强折边30沿着竖向方向叠加。
进一步地,根据不同的需求,多个加强折边30之间可相互平行设置,如参见图10,多个加强折边30在竖向方向相互平行,或者多个加强折边30在水平方向相互平行。除了平行设置之外,多个加强折边30之间还可以呈角度设置,例如,多个加强折边30呈V型结构,加强折边30与主体板呈Y型结构,或者,多个加强折边30呈M型结构、W型结构、倒L型结构等,当然,多个加强折边30还可呈其他形状的结构,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形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连接件10的长度可进行相应地设置,参见图3及图8,连接件10可设置为较短的长度。参见图12及图13,连接件10可设置为较长的长度。进一步地,支撑弯钩及折边板均为多个,支撑弯钩及折边板沿主体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连接件10的不同长度,连接件10与钢筋桁架50连接方式也包括多种。参见图4,连接件10为较短的长度时,连接件10可连接在一个钢筋桁架50上,如,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沿着钢筋桁架50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件10与一个钢筋桁架50中的一个或两个下弦钢筋52连接,或者与一个钢筋桁架50中的一侧或两侧的腹杆钢筋53连接。再例如,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沿着钢筋桁架50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连接件10间隔布置,并与一个钢筋桁架50中的同一个下弦钢筋52连接,或者与一个钢筋桁架50中的同一侧的腹杆钢筋53连接。
参见图14,连接件10为较长的长度时,连接件10可连接在多个钢筋桁架50上,如,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沿着钢筋桁架50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件10与多个钢筋桁架50中的下弦钢筋52连接,或者与多个钢筋桁架50中的腹杆钢筋53连接。再例如,参见图15,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沿着钢筋桁架50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件10与一个钢筋桁架50中的同一个下弦钢筋52连接,或者与一个钢筋桁架50中的同一侧的腹杆钢筋53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腹杆钢筋53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腹杆钢筋53包括多个子钢筋,相邻的子钢筋之间呈角度地首尾相连,形成波形结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腹杆钢筋53为一体结构,并呈波形结构。在与上弦钢筋51及下弦钢筋52进行连接时,波形结构的波峰部与上弦钢筋51连接,下弦钢筋52与波形结构的中间部分连接,参见图16,下弦钢筋52与腹杆钢筋53连接后,下弦钢筋52与底模40的第一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下弦钢筋52的砼保护层厚度,以方便混凝土能够进入到下弦钢筋52的底部,以便混凝土能够更加密实地包裹住钢筋桁架50。
当连接件10与腹杆钢筋53连接时,为增强腹杆钢筋53与连接件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16,腹杆钢筋53上设有水平弯折角54,腹杆钢筋53通过水平弯折角54与连接件10连接。位于不同的腹杆钢筋53上的水平弯折角54,向相背的方向弯折,通过水平弯折角54可使得腹杆钢筋53更方便与连接件10进行连接,从而使得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避免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之间相互脱离。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连接件10,相应地,参见图4、图14及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底模40、连接件10及钢筋桁架50。其中,连接件10可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件10实现。
其中,底模40通过水泥基板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超高强水泥基材料制成,或高延性防水抗裂复合水泥基材料制成。底模4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连接件10可通过实施例1中所述的连接件10实现,连接件10的结构可参见实施例1中所记载的内容,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3,图6至图8及图10,连接件10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中,连接件10包括连接部11、支撑部12及粘接部13。粘接部13设置在连接部11与支撑部12之间。连接部11突出于第一面,支撑部12位于底模40内,粘接部13粘接于第一面的表面。
参见图4,钢筋桁架50包括上弦钢筋51、位于上弦钢筋51下方两侧的两个下弦钢筋52以及分别与上弦钢筋51及下弦钢筋52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53。参见图5、图9至图11及图16,钢筋桁架50通过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中的一个与连接件10的连接部11焊接固定。
在使用时,粘接式的连接件10与由水泥基板制成的底模40配合使用,连接件10通过支撑部12及粘接部13连接于底模40上,连接件10的连接部11用于与钢筋桁架50连接。在制作底模40时,在底模40未凝固之前,可完成连接件10与底模40连接,避免连接件10与楼承板之间的大量锁固操作。在连接件10与底模40连接时,连接件10上的粘接部13连接于底模40的第一面的上表面,利用粘接部13与水泥基材料的粘结力承担楼板施工阶段的荷载,避免预埋于底模40内部预埋连接件10或钢筋等部件,使底模40的局部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对底模40的力学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保障了底模40的结构强度。
连接件10通过支撑部12为连接件10起到定位作用,支撑部12的尺寸相比于底模40的整体尺寸非常小,支撑部12对水泥基板的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而且,通过支撑部12还能为连接件10提供一定锚固力的作用,使得连接件10与底模40之间的连接更加有安全保障。
连接件10上的连接部11突出于第一面,用于与钢筋桁架50连接,通过连接件10实现钢筋桁架50与底模40之间的固定。连接件10包括但不限于为金属材料制成,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之间包括但不限于为焊接固定,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采用焊接连接方式,使得底模40、钢筋桁架50及连接件10形成一个整体,增加了应用该连接件10的楼承板在施工阶段的刚度,在楼板的施工阶段钢筋桁架50与底模4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移,其会共同受力与变形,从而减少了底模40在施工阶段的变形,使该楼承板具有更好地板底平整度的效果。
进一步地,底模40通过水泥基板制成,在底模40上浇筑混凝土后,不需进行底模拆除作业,减少了底模40的拆模施工,可与浇筑后的楼板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好,相对于可拆底模的楼承板,具有施工便捷高效的优点,底模40不需要返回工厂,避免了清理、质量检验、底模二次加工等工序,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连接件10与钢筋桁架50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4及图14,连接件10沿底模4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钢筋桁架50上的至少一个下弦钢筋52连接。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与底模40的宽度方向相同,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与钢筋桁架50的宽度方向相同,多个连接件10沿着钢筋桁架5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图4中,连接件10与同一个钢筋桁架50上的两个下弦钢筋52对应连接。参见图14,连接件10的另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在上一种实现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连接件10的长度,使得连接件10的整体长度变长,可用于连接在两个或多个钢筋桁架50上的下弦钢筋52上。如图14所示,可将三个或者多个钢筋桁架50对应连接在一个连接件10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底模40的宽度可进行相应地设置,每个底模40上可设置不同数量的钢筋桁架50。例如,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底模40的宽度为600mm,可在底模4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三榀钢筋桁架50。再例如,底模40的宽度为1200mm,可在底模4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六榀钢筋桁架50。
参见图15,连接件10与钢筋桁架50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连接件10沿底模40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件10与钢筋桁架50上的一个下弦钢筋52连接;或者连接件10与钢筋桁架50上的一侧的腹杆钢筋53连接。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与底模40的长度方向相同,连接件10的长度方向与钢筋桁架50的长度方向相同,多个连接件10沿着钢筋桁架5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图15中,连接件10与同一个钢筋桁架50上的一个下弦钢筋52对应连接,或者连接件10与同一个钢筋桁架50上的一侧腹杆钢筋53对应连接。连接件可为多个,多个连接件沿着钢筋桁架50的宽度方向间隔连接在下弦钢筋52上或者腹杆钢筋53上。
当连接件10与腹杆钢筋53连接时,为增强腹杆钢筋53与连接件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腹杆钢筋53上设有水平弯折角54,腹杆钢筋53通过水平弯折角54与连接件10连接。位于不同的腹杆钢筋53上的水平弯折角54,向相背的方向弯折,通过水平弯折角54可使得腹杆钢筋53更方便与连接件10进行连接,从而使得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避免钢筋桁架50与连接件10之间相互脱离。
参见图4及图17,底模40的相对两端与第二面的相交处分别具有切角41。底模40上的切角41与相邻的底模40上的切角41可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可为上窄下宽的三角形结构,在做板底装饰面层时,先在切角41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填充密封材料进行找平,密封材料如弹性水泥砂浆或墙泥等材料,待晾干后再作装饰层的下一步施工,此种构造方式能有效防止板底的拼缝处发生开裂,解决了传统拼缝做法所带来的板底装饰层开裂的问题。
为进一步地减少两相邻底模40之间的拼接缝错位,参见图17,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还包括固定板60,固定板60固定连接于第一面上,并横跨于相邻的两个底模40之间的拼接缝,与相邻的底模40连接。固定板60上可预先设有供紧固件穿过的通孔。固定板60可通过自攻螺钉分别连接在两个底模40上,使得相邻的两个底模40形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固定板60可传递底模40之间的内力,使得底模40在施工阶段即可参与受力,减少施工阶段底模40之间的相对变形量,改善楼板底部的平整度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板60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固定板60包括但不限于为钢板,固定板60的截面形式包括一字型,一字型结构的板横跨相邻的底模40之间的拼接缝,连接在两个底模40上。参见图,固定板60的截面形式还包括L型及T型,L型及T型结构的板通过水平板与底模40连接,通过竖直板增强固定板60的结构强度,使得固定板60不易弯折,从而更有效地减少施工阶段底模40的相对变形量,改善楼板底部的平整度效果。固定板60的截面形式还包括槽型及C型,槽型及C型结构的板的结构强度高,不易弯折,可减少底模40的相对变形量。
根据不同的需求,固定板60可设置在底模40的不同的位置处。如,参见图,固定板60固定连接于底模40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从而固定板60横跨沿长度方向相邻拼接的两个底模40之间的拼接缝,将沿长度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底模40相连接。在沿着长度方向进行拼接时,通过固定板60使得相邻的两个底模40形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固定板60可传递底模40之间的内力,使得底模40在施工阶段即可参与受力,减少施工阶段底模40的相对变形量,改善楼板底部的平整度效果。
固定板60固定连接于底模40的沿宽度方向的端部。从而固定板60横跨沿宽度方向相邻拼接的两个底模40之间的拼接缝,将沿宽度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底模40相连接,通过固定板60传递底模40之间的内力,使得底模40在施工阶段即可参与受力,减少施工阶段底模40的相对变形量,改善楼板底部的平整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板60可仅固定连接于底模40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也可仅固定连接于底模40的沿宽度方向的端部,也可在底模40的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及沿宽度方向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0。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由金属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主体板;两个所述主体板弯折形成所述连接部,两个所述主体板的相交处沿竖向的第一方向延伸;两个所述主体板的位于相交处的一端设有多个加强折边;
支撑部;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支撑弯钩,每个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相交处的一端上分别设有所述支撑弯钩,所述支撑弯钩沿竖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粘接部,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
其中,所述连接件与底模连接时,所述连接部突出于底模的第一面,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底模内,所述粘接部粘接于所述第一面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式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折边板;
每个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相交处的一端上设有所述折边板,所述折边板沿横向延伸形成所述粘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式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主体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度;
位于不同所述主体板上的所述支撑弯钩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式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上设有漏浆孔,所述折边板上设有溢浆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粘接式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折边沿竖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加强折边沿竖向的第一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加强折边横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式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弯钩及所述折边板均为多个,所述支撑弯钩及所述折边板沿所述主体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7.一种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模,所述底模通过水泥基板制成,所述底模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支撑部及粘接部;所述粘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主体板;两个所述主体板弯折形成所述连接部,两个所述主体板的相交处沿竖向的第一方向延伸;两个所述主体板的位于相交处的一端设有多个加强折边;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支撑弯钩,每个所述主体板远离所述相交处的一端上分别设有所述支撑弯钩,所述支撑弯钩沿竖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所述连接部突出于所述第一面,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底模内,所述粘接部粘接于所述第一面的表面;
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位于所述上弦钢筋下方两侧的两个下弦钢筋以及分别与所述上弦钢筋及所述下弦钢筋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所述钢筋桁架通过所述下弦钢筋及所述腹杆钢筋中的一个与所述连接件的连接部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底模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钢筋桁架上的至少一个下弦钢筋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底模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钢筋桁架上的至少一侧的腹杆钢筋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杆钢筋上设有水平弯折角,所述腹杆钢筋通过所述水平弯折角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式的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面上,并横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底模之间的拼接缝,与相邻的所述底模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06479.0U CN217537498U (zh) | 2021-06-23 | 2021-06-23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06479.0U CN217537498U (zh) | 2021-06-23 | 2021-06-23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37498U true CN217537498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18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06479.0U Active CN217537498U (zh) | 2021-06-23 | 2021-06-23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3749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23218A (zh) * | 2021-06-23 | 2021-08-31 | 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
2021
- 2021-06-23 CN CN202121406479.0U patent/CN2175374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23218A (zh) * | 2021-06-23 | 2021-08-31 | 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81534B2 (en) | Formed steel beam for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and slab | |
KR100908507B1 (ko) | 에이치형강과 성형강판을 이용한 층고절감형 강-콘크리트합성보-슬래브용 성형강판 조립 보 | |
KR101178381B1 (ko) | 각형강관을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합성기둥 및 이의 제작방법 | |
US7013613B1 (en) | Composite slab and jois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CN108643558A (zh) | 焊接式可拆卸底模板的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及施工方法 | |
CN110499858A (zh) | 免拆非金属底板固模叠合板、相应楼面结构及楼面施工方法 | |
CN110409813A (zh) | 含钢筋笼免拆成型梁模板、模板结构及建筑工艺 | |
CN217537498U (zh)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
CN111364660A (zh) | 一种新型钢筋桁架楼承板 | |
CN212773060U (zh) | 一种新型钢筋桁架楼承板 | |
CN214614813U (zh) | 一种钢丝网灌浆料侧板免拆模钢筋桁架叠合剪力墙 | |
CN115217254A (zh) | 一种免拆钢筋桁架楼承板及模板、楼承板的制造方法 | |
CN113323218A (zh) | 一种粘接式的连接件及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
CN214833898U (zh) | 一种防错位免拆楼承板 | |
CN212533705U (zh) | 预制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连接结构 | |
CN212000568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箱梁桥 | |
JP2001032428A (ja) | 床版の構築方法 | |
JP3165363B2 (ja) |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床の接合構造 | |
CN216920892U (zh) | 连接件和定位式免拆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 |
JPH0739927Y2 (ja) | 中空合成床版橋 | |
CN215519427U (zh) | 一种预埋式的连接件及免拆楼承板 | |
JPH09235813A (ja) | デッキプレート | |
CN112411366A (zh) | 预制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7871281U (zh) | 一种嵌入式拼合梁混凝土板组合楼盖 | |
CN215759898U (zh) | 一种免拆钢筋桁架模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