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8487U - 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68487U CN217468487U CN202221379547.3U CN202221379547U CN217468487U CN 217468487 U CN217468487 U CN 217468487U CN 202221379547 U CN202221379547 U CN 202221379547U CN 217468487 U CN217468487 U CN 2174684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rotrusions
- protrusion
- battery
- c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电极包括电极主体和多个凸部,电极主体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电极上用于靠近另一电极的一面,多个凸部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两个电极的凸部能够增加两个电极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有利于锂离子传输,增加了锂离子能够移动的方向。电极在两个相邻凸部之间的区域的厚度较小,减小了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设备由于其强大的功能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便携式电子设备内设置有用于供电的电池,人们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电池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电子设备中多采用锂离子电池。相关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为平板形,锂离子的移动路径较长,不利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电极主体和多个凸部,所述电极主体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电极上用于靠近另一电极的一面,所述多个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多个凸部之间相互间隔。
可选地,所述多个凸部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所述多个凸部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一个所述凸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凸部组为多个,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凸部,相邻所述凸部组中的凸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分布。
可选地,所述凸部呈柱形,相邻的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距相等。
可选地,所述凸部呈条形,且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可选地,所述凸部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所述凸部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与所述电极主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方向上的厚度相同。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布置;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主体和多个第一凸部,所述多个第一凸部设置在第一电极主体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表面上;
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二电极主体和多个第二凸部,所述多个第二凸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主体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二表面上,所述多个第一凸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凸部相互交错。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凸部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凸部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凸部组为多个,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凸部,相邻所述凸部组中的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呈条形,且所述第一凸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所述第一凸部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二凸部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所述多个第二凸部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凸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凸部组为多个,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二凸部,相邻所述凸部组中的第二凸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二凸部呈条形,且所述第二凸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凸部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所述第二凸部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二凸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一电极主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方向上的厚度、所述第二电极主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方向上的厚度均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呈柱形,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凸部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凸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所述电芯还包括隔膜,所述隔膜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芯。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极,或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芯,或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电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极中,电极主体的第一表面上的多个凸部能够增加两个电极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有利于锂离子传输,增加了锂离子能够移动的方向。电极在两个相邻凸部之间的区域厚度较小,相邻凸部之间的区域内的锂离子距离相对的电极的凸部距离较小,减小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和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极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极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极的正、负极组合视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6为图5所示电极的侧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电极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11为图10所示电极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局部示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的第一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的第二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的第一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又一种的第二电极的正面展开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0-电极主体;20-凸部;201-第一凸部组;202-第二凸部组;203-第一方向;204-第二方向;205-第三方向;
1-第一电极;11-第一凸部;12-第一电极主体;
2-第二电极;21-第二凸部;22-第二电极主体;
3-隔膜。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1 中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如图1所示,在相关技术中,电极的正面展开图为矩形。图2为图1所示电极的侧视图,参见图2,该电极各处的厚度相等,电芯由正负极堆叠后卷绕形成。图3为图1所示电极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极的截面宽度W0为B,厚度h0为3/2A,单位长度的电极的体积V0为3/2A*B。图4为图1所示电极的正、负极组合视图,如图4 所示,正极的一面与负极的一面相对布置,正极和负极的厚度h0均为3/2A。电池在充电时,锂离子从负极移动至正极,电池在放电时,锂离子从正极移动至负极。由于电池的正、负极厚度较大,锂离子需要移动较长的路径,不利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影响电池的性能。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能够减短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路径。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极,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在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图5所示,电极包括电极主体10和多个凸部20。图6为图 5所示电极的侧视图,参见图6,电极主体10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电极上用于靠近另一电极的一面,多个凸部20设置在第一表面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极中,电极主体10的第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凸部20,在将两个电极相对布置形成电芯时,可以将两个电极具有凸部20的一面相对布置,凸部20能够增加两个电极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有利于锂离子传输。在电池充电和放电时,锂离子可以通过凸部 20的表面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增加了锂离子能够移动的方向。电极在两个相邻凸部20之间的区域的厚度较小,相邻凸部20之间的区域内的锂离子距离相对的电极的凸部20距离较小,减小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距离,利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定向移动,提高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为使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5所示,电极主体10的第一表面上具有多个凸部20,相邻的凸部20 之间彼此相互间隔,并设置在第一表面上。
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多个凸部20包括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20,第一方向 203与第二方向204相交。
可选地,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凸部组为多个,每个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多个凸部20,相邻凸部组中的凸部20在第二方向204上错位分布。
两个电极的第一表面相对布置组成电芯时,一个电极的凸部20能够插入到另一个电极的相邻凸部20之间的空隙中,增加了两个电极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在锂离子从一个电极移动到另一个电极时,锂离子能够通过凸部20的表面移入到另一个电极中,从而增加了锂离子可移动的方向,减小了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距离,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0呈柱形,相邻的凸部20在第一方向 203和第二方向204上的间距相等。
可选地,凸部20呈凸台形或圆柱形或者直棱柱形。示例性的,凸部20呈正四棱柱形,相邻的凸部20之间的距离等于凸部20的边长。两个电极相对布置时,一个电极的凸部20能够与另一个电极的相邻凸部20之间的空隙紧密配合,使两个电极的各个凸部20之间形成互补结构,从而增加两个电极相对表面的面积。
图7为图5所示的电极的局部示意图。如图7所示,凸部20的高度h1与电极主体10的厚度d相同,例如均为A。电极的宽度W1为B,凸部20排列成两行,每个凸部20的宽度W2为1/4B,相邻两个凸部20之间的距离W20为 1/4B。当凸部20排列为n行时,每个凸部20的宽度W2为(1/2n)W1,即 (1/2n)B,相邻两个凸部20之间的距离为(1/2n)W1,即(1/2n)B。两个电极相对布置组成电芯时,两个电极的厚度为3A,与图4所示的两个电极叠加的厚度相同,单位长度的电极的体积V1为B*A+1/4B*A*2=3/2AB,与图4 所示的两个电极的体积V0相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在不改变电极整体体积的前提下,缩短了锂离子移动的距离,既保证了电极的能量密度,也提高了电池的性能。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如图8所示,多个凸部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凸部组201和至少一个第二凸部组202,第一凸部组201包括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20,第二凸部组202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20,第一方向203与第二方向204相交,第一凸部组201和第二凸部组202的相交区域具有同一凸部20。在电极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设置凸部,能够增加两个电极在部分区域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有利于锂离子传输。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如图9所示,多个凸部20沿同一方向排列。示例性的,多个凸部20沿第三方向205排列,即沿电极的对角线方向排列。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极的正面展开图。如图10所示,凸部20呈条形,且凸部2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电极主体的第一表面。图11为图 10所示的电极的侧视图,参见图11,条形的凸部20从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凸部20相互平行。该实施例中的电极具有更简单的结构,既缩短了锂离子移动的距离,也能够降低了电极的加工难度,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实施例中的电极可通过电化学腐蚀等化学方法或微孔模具等物理方法制备。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局部示图。如图12所示,电芯包括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第二电极2与第一电极1相对布置。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可具有与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电极相同的结构。其中,第一电极1包括第一电极主体12和多个第一凸部11,多个第一凸部11设置在第一电极主体12靠近第二电极2的第一表面上,第二电极2包括第二电极主体22和多个第二凸部21,多个第二凸部21 设置在第二电极主体22靠近第一电极1的第二表面上,多个第一凸部11与多个第二凸部21相互交错。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中,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相对表面上分别具有多个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能够增加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有利于锂离子传输。在电池充电和放电时,锂离子可以通过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表面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移动,从而增加了锂离子可移动的方向。第一电极1在两个相第一凸部11部之间的区域的厚度较小,相邻第一凸部11之间的区域内的锂离子距离第二凸部21距离较小,减小了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距离,提高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也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使电池的输出电压更稳定,增强电池的整体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的一个为正极,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的另一个为负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的正面展开图如图13所示,多个第一凸部11包括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至少一个第一凸部11,第一方向203与第二方向204相交。示例性的,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凸部组为多个,每个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 204排列的多个第一凸部11,相邻凸部组中的第一凸部11在第二方向204上错位分布。
可选地,第一电极1的另一种正面展开图如图14所示,多个第一凸部11 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示例性的,多个第一凸部11沿第三方向205排列,即沿电极的对角线方向排列。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的正面展开图如图15所示,多个第二凸部21包括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至少一个第二凸部21,第一方向203与第二方向204相交。示例性的,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凸部组为多个,每个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多个第二凸部21,相邻凸部组中的第二凸部21在第二方向 204上错位分布。
可选地,第二电极2的另一种正面展开图如图16所示,多个第二凸部21 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示例性的,多个第二凸部21沿第三方向205排列,即沿电极的对角线方向排列。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呈柱形,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凸部11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凸部21之间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第一凸部11呈凸台形或圆柱形或者直棱柱形。或者,第一电极 1的正面展开图如图17所示,即第一凸部11呈条形,且第一凸部1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表面,第一凸部11从第一电极主体12的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第一凸部11相互平行。
可选地,第二凸部21呈凸台形或圆柱形或者直棱柱形。或者,第二电极 2的正面展开图如图18所示,即第二凸部21呈条形,且第二凸部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表面,第二凸部21从第二电极主22的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第二凸部21相互平行。
为了使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能够相互配合形成电芯,第二凸部21的形状与第一凸部11的形状互补。示例性的,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形状均为正四棱柱形,且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边长相等。在电芯中,第一凸部11能够与相邻的第二凸部21之间的空隙紧密配合,使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凸部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利于锂离子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 之间移动。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凸部11凸出于第一表面的高度、第二凸部21凸出于第二表面的的高度、第一电极主体12在垂直于第一表面方向上的厚度、第二电极主体22在垂直于第二表面方向上的厚度均相同,记为h2=A。电极的宽度W3为B,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宽度W4为 1/10B,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叠加时的厚度为3A,等于图4所示的两个电极的厚度,单位长度的电极的体积V2为B*A+(1/10)B*A*5=(3/2)AB,与图4所示的两个电极的体积V0相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在不改变电芯体积的前提下,缩短了锂离子移动的距离,既保证了电芯的能量密度,也提高了电池的性能。
如图12所示,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边缘处的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宽度为中间位置的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宽度的一半。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相对叠加形成电芯时,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能够完全对齐,避免了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从电芯的边缘突出,使电芯整体具有规则的形状,便于进行封装。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芯还包括隔膜3。隔膜3位于第一电极1与第二电极2之间。隔膜3由绝缘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用于防止第一电极1与第二电极2接触而出现短路。示例性的,隔膜3为聚乙烯微孔隔膜或聚丙烯微孔隔膜。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电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中,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相对表面上分别具有多个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能够增加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有利于锂离子传输。在电池充电和放电时,锂离子可以通过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表面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移动,增加了锂离子能够移动的方向。电极在两个相邻凸部之间的区域的厚度较小,相邻凸部之间的区域内的锂离子距离相对的电极的凸部距离较小,减小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距离,利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定向移动,提高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使电池的输出电压更稳定,增强电池的整体性能。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电极,或上述第二方面的电芯,或上述第三方面的电池。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电池的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相对表面上分别具有多个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能够增加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相对表面的面积,增强电极之间的电解液的浸润能力,有利于锂离子传输。在电池充电和放电时,锂离子可以通过第一凸部11和第二凸部21的表面在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移动,增加了锂离子能够移动的方向。电极在两个相邻凸部之间的区域的厚度较小,相邻凸部之间的区域内的锂离子距离相对的电极的凸部距离较小,减小锂离子需要移动的距离,利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定向移动,提高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使电池的输出电压更稳定,增强电池的整体性能。
除非另有定义,本公开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在本公开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1)
1.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电极主体(10)和多个凸部(20),所述电极主体(10)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电极上用于靠近另一电极的一面,所述多个凸部(20)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部(20)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所述多个凸部(20)包括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至少一个所述凸部(20),所述第一方向(203)与所述第二方向(204)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203)排列的所述凸部组为多个,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204)排列的多个所述凸部(20),相邻所述凸部组中的凸部(20)在所述第二方向(204)上错位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0)呈柱形,相邻的所述凸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203)和所述第二方向(204)上的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0)呈条形,且所述凸部(2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0)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所述凸部(20)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0)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与所述电极主体(1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方向上的厚度相同。
8.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包括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所述第二电极(2)与所述第一电极(1)相对布置;
所述第一电极(1)包括第一电极主体(12)和多个第一凸部(11),所述多个第一凸部(11)设置在第一电极主体(12)靠近所述第二电极(2)的第一表面上;
所述第二电极(2)包括第二电极主体(22)和多个第二凸部(21),所述多个第二凸部(21)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主体(22)靠近所述第一电极(1)的第二表面上,所述多个第一凸部(11)与所述多个第二凸部(21)相互交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凸部(11)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所述多个第一凸部(11)包括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凸部(11),所述第一方向(203)与所述第二方向(204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203)排列的所述凸部组为多个,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204)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凸部(11),相邻所述凸部组中的第一凸部(11)在所述第二方向(204)上错位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1)呈条形,且所述第一凸部(1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1)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所述第一凸部(11)相互平行。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凸部(21)沿同一方向依次排列;或者,所述多个第二凸部(21)包括沿第一方向(203)排列的至少一个凸部组,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第二方向(204)排列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凸部(21),所述第一方向(203)与所述第二方向(204)相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203)排列的所述凸部组为多个,每个所述凸部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204)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二凸部(21),相邻所述凸部组中的第二凸部(21)在所述第二方向(204)上错位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部(21)呈条形,且所述第二凸部(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部(21)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边延伸至相对的另一边,且多个所述第二凸部(21)相互平行。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1)和所述第二凸部(21)呈柱形,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凸部(11)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凸部(21)之间的距离相等。
18.根据权利要求8~17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11)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二凸部(21)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一电极主体(12)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方向上的厚度、所述第二电极主体(22)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方向上的厚度均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8~17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隔膜(3),所述隔膜(3)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与所述第二电极(2)之间。
2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权利要求8~19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2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或包括权利要求8~19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或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79547.3U CN217468487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79547.3U CN217468487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68487U true CN217468487U (zh) | 2022-09-20 |
Family
ID=83236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379547.3U Active CN217468487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68487U (zh) |
-
2022
- 2022-05-31 CN CN202221379547.3U patent/CN2174684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74736B2 (en) | Hybrid-typed electrode assembly of capacitor-battery structure | |
US11742493B2 (en) | Electrode plate of an electrochemical battery and electrochemical battery comprising such electrode plate | |
US20120196167A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EP3381078B1 (en) | Cross-woven electrode assembly | |
WO2019107776A1 (ko)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 |
CN113795939B (zh) | 电极组件及电芯 | |
CN219800905U (zh) | 一种电芯及电池 | |
KR101154872B1 (ko) | 신규한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 | |
KR101345349B1 (ko) | 신규한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 | |
CN218299826U (zh) | 一种极片、卷芯及电池 | |
US20100062335A1 (en) | Bipolar battery | |
CN217468487U (zh) | 电极、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 |
CN114188503A (zh) | 电池组 | |
CN207572417U (zh) | 间隔件以及包括该间隔件的电池组件和电池模块 | |
JPH10241725A (ja) | 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 |
CN217062173U (zh) | 一种双极性电池 | |
KR20170025772A (ko) | 외주변이 절곡된 분리막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 |
CN215070082U (zh) | 一种具有叠片结构的电芯及高电压锂电池 | |
KR20020030740A (ko) | 저 임피던스 폴드의 폴리머 적층 재충전 전지 및 제조방법 | |
KR20180050958A (ko) | 고용량 이차전지 | |
KR930015168A (ko) | 새로운 그리드, 스트랩 및 전지간용접배열을 구비한 화학전지와 배터리 | |
CN222673254U (zh) | 多极耳电池卷芯及电池 | |
CN222462933U (zh) | 极片结构及电芯 | |
KR20170045515A (ko) | 용량 잉여부가 형성되어 있는 음극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 |
KR102159530B1 (ko) | 고정 홀이 형성된 단위셀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극조립체 스택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