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3348U -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23348U CN217423348U CN202221350116.4U CN202221350116U CN217423348U CN 217423348 U CN217423348 U CN 217423348U CN 202221350116 U CN202221350116 U CN 202221350116U CN 217423348 U CN217423348 U CN 2174233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outer layer
- middle layer
- thermal conductivity
- p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涉及灶具的技术领域,该灶具锅架包括上层盘和下层盘;上层盘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外层、中间层和第二外层,第一外层的内孔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的内孔沿的内翻边结构,第一外层的外边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的外边沿的外翻边结构;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中间层的热导率。该燃气灶包括灶具锅架。通过该灶具锅架,至少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不锈钢的导热性能较差,燃烧器在工作时,仍然有部分热量在不锈钢锅架处向下传递,导致该部分热量被浪费,使得热效率的提升受限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热效率进一步提升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燃气为媒介进行燃烧的加热厨房器具,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家庭厨房。随着节能减排越来越趋向于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燃气灶的热效率也都在不断提升,较低热效率的灶具产品逐渐会被市场淘汰。
一般地,燃气灶上设有用于支撑炒菜锅、煮饭锅等燃气蒸煮器具的锅架,现有热效率较高的锅架常采用不锈钢锅架。由于不锈钢的导热性能较差,燃烧器在工作时,仍然有部分热量在不锈钢锅架处向下传递,导致该部分热量被浪费,使得热效率的提升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以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不锈钢的导热性能较差,燃烧器在工作时,仍然有部分热量在不锈钢锅架处向下传递,导致该部分热量被浪费,使得热效率的提升受限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灶具锅架,包括:上层盘和下层盘,所述上层盘与所述下层盘围成密闭的容纳腔;
所述上层盘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外层、中间层和第二外层,所述第一外层的内孔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所述中间层和所述第二外层两者的内孔沿的内翻边结构,所述第一外层的外边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所述中间层和所述第二外层两者的外边沿的外翻边结构;
所述第一外层和所述第二外层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所述中间层的热导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层和所述第二外层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所述中间层采用铜、铝、锌、铁、气凝胶、陶瓷或玻璃纤维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层的两侧均宽于所述中间层,以使所述第一外层的两侧分别向下翻卷形成所述内翻边结构和所述外翻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盘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外层和所述中间层的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所述上层盘的中心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中心线与所述上层盘的中心线相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盘的上表面设有多组脚片,多组所述脚片沿所述上层盘的周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脚片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边层、中间边层和右边层;
所述左边层和所述右边层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所述中间边层的热导率。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边层的上边沿低于所述左边层和所述右边层两者的上边沿,以使所述左边层、所述中间边层和所述右边层三者围成凹腔。
进一步的,所述下层盘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多组凸台,多组所述凸台的底面共面设置。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灶具锅架,上层盘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外层、中间层和第二外层,由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中间层的热导率,与现有技术中上层盘采用单层盘相比,当中间层的热导率大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热导率时,位于外侧的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可减少向下传递的热量,中间层可使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快速升温达到一致,受热相对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能够缓解灶具锅架在高温下容易变形的问题,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同时,以上设置可以形成隔热、储热的动态平衡,汇聚热量后的灶具锅架可向燃烧腔进行热辐射,从而增加燃烧腔的温度,提升热效率;当中间层的热导率小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热导率时,由于中间层具有较小的热导率,因此,可有效减少热传导,进而减少燃烧腔热量的损失,使得燃烧火焰和烟气的温度更高,从而提高热效率。
另外,由于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中间层的热导率,根据实际材质的选取,将第一外层的内孔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的内孔沿的内翻边结构,且第一外层的外边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的外边沿的外翻边结构,可以对中间层两侧的部分进行保护,以防止中间层与腐蚀等物质进行接触,提高了中间层的耐腐蚀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灶具锅架。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包括前述的灶具锅架,由此,该燃气灶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同样包括灶具锅架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灶具锅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脚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上层盘;110-第一外层;120-中间层;130-第二外层;140-通孔;111-内翻边结构;112-外翻边结构;
200-下层盘;
300-脚片;310-左边层;320-中间边层;330-右边层;340-凹腔;
400-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锅架,该灶具锅架包括上层盘100和下层盘200,上层盘100与下层盘200围成密闭的容纳腔;上层盘1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外层110、中间层120和第二外层130,第一外层110的内孔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120的内孔沿的内翻边结构111,第一外层110的外边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120的外边沿的外翻边结构112;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中间层120的热导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灶具锅架,由于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中间层120的热导率,与现有技术中上层盘100采用单层盘相比,当中间层120的热导率大于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的热导率时,位于外侧的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可减少向下传递的热量,中间层120可使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快速升温达到一致,受热相对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能够缓解灶具锅架在高温下容易变形的问题,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同时,以上设置可以形成隔热、储热的动态平衡,汇聚热量后的灶具锅架可向燃烧腔进行热辐射,从而增加燃烧腔的温度,提升热效率;当中间层120的热导率小于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的热导率时,由于中间层120具有较小的热导率,因此,可有效减少热传导,进而减少燃烧腔热量的损失,使得燃烧火焰和烟气的温度更高,从而提高热效率。
另外,由于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中间层120的热导率,根据实际材质的选取,将第一外层110的内孔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120的内孔沿的内翻边结构111,且第一外层110的外边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中间层120的外边沿的外翻边结构112,可以对中间层120两侧的部分进行保护,以防止中间层120与腐蚀等物质进行接触,提高了中间层120的耐腐蚀性。
示例性地,灶具锅架可以为圆盘结构或矩形盘结构。
参照图3和图4,第一外层110的内孔沿向内折弯形成的内翻边结构111,能够包覆中间层120的内孔沿以及第二外层130的内孔沿;同时,第一外层110的外边沿向内折弯形成的外翻边结构112能够包覆中间层120的外边沿以及第二外层130的外边沿。
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均采用不锈钢制成;中间层120采用铝材制成。其他实施例中,铝还可替换为铜、锌、铁、气凝胶、陶瓷、玻璃纤维等。
中间层120的材质为铝,第一外层110和第二外层130均为不锈钢,由于铝不耐腐蚀,如果发生溢锅的现象,可能会对中间层120产生不良的影响,前述设置的内翻边结构111和外翻边结构112可对起到保护作用。
第一外层110的两侧均宽于中间层120,以使第一外层110的两侧分别向下翻卷形成内翻边结构111和外翻边结构112。
具体的,第一外层110的宽度大于中间层120的宽度,中间层120的宽度大于第二外层130的宽度,因此,第一外层110相对中间层120宽出的部分可向下进行翻卷,翻卷成内翻边结构111和外翻边结构112。
参照图3和图4,内翻边结构111和外翻边结构112中间层120的两侧的外露部分进行包裹,防止中间层120与腐蚀物质进行接触,确保了使用过程中的耐腐蚀性。
进一步的,上层盘100设有贯穿第一外层110和中间层120的通孔140,通孔140靠近上层盘100的中心设置。
由于铝的导热率优于不锈钢,因此中间层120温度较高并可以储存热量,二次空气可从灶具锅架底部经过,进入通孔140中与中间层120进行换热,再通过通孔140流出,由于二次空气得到预热,因此利于燃气燃烧,提高了火焰温度和热效率。
可选的,通孔140可以为圆孔,或其他形状的孔。
本实施例中,通孔140的中心线与上层盘100的中心线相平行设置,即为竖向设置,以确保二次空气顺利地进入通孔140。
参照图1或图2,上层盘100的上表面设有多组脚片300,多组脚片300沿上层盘100的周向间隔布置,用于支撑锅具。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脚片300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边层310、中间边层320和右边层330;左边层310和右边层330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中间边层320的热导率。
其中,左边层310、中间边层320和右边层330的具体材质可参照上层盘100。
本实施例中,左边层310和右边层330的材料优选为不锈钢,中间边层320的材料优选为铝。相比于不锈钢,铝有更好的传热性能,因此脚片300可以吸收周围高温烟气的热量并保持恒定的温度,从而防止脚片300周围烟气的局部温度过高,有利于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
请继续参照图5,中间边层320的上边沿低于左边层310和右边层330两者的上边沿,以使左边层310、中间边层320和右边层330三者围成凹腔340。
脚片300形成的凹腔340,可减少脚片300与锅底的接触面积,减少了锅底向锅架的热传导,有利于热效率的提升;同时,凹腔340还可作为烟气的排放通道,增加了排烟的面积,有利于烟气的排放。
本实施例中,下层盘20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多组凸台400,多组凸台400的底面共面设置,用于使其平稳地放置在燃气灶上。
本实施例还提供的燃气灶,包括前述实施例的灶具锅架,由此,该燃气灶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同样包括灶具锅架所能达到的技术优势和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盘(100)和下层盘(200),所述上层盘(100)与所述下层盘(200)围成密闭的容纳腔;
所述上层盘(1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外层(110)、中间层(120)和第二外层(130),所述第一外层(110)的内孔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所述中间层(120)的内孔沿的内翻边结构(111),所述第一外层(110)的外边沿向内折弯形成用于至少包覆所述中间层(120)的外边沿的外翻边结构(112);
所述第一外层(110)和所述第二外层(130)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所述中间层(120)的热导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层(110)和所述第二外层(130)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所述中间层(120)采用铜、铝、锌、铁、气凝胶、陶瓷或玻璃纤维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层(110)的两侧均宽于所述中间层(120),以使所述第一外层(110)的两侧分别向下翻卷形成所述内翻边结构(111)和所述外翻边结构(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盘(100)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外层(110)和所述中间层(120)的通孔(140),所述通孔(140)靠近所述上层盘(100)的中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40)的中心线与所述上层盘(100)的中心线相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盘(100)的上表面设有多组脚片(300),多组所述脚片(300)沿所述上层盘(100)的周向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片(300)包括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边层(310)、中间边层(320)和右边层(330);
所述左边层(310)和所述右边层(330)的热导率大于或小于所述中间边层(320)的热导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边层(320)的上边沿低于所述左边层(310)和所述右边层(330)两者的上边沿,以使所述左边层(310)、所述中间边层(320)和所述右边层(330)三者围成凹腔(34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灶具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盘(20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多组凸台(400),多组所述凸台(400)的底面共面设置。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灶具锅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50116.4U CN217423348U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50116.4U CN217423348U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23348U true CN217423348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89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350116.4U Active CN217423348U (zh) | 2022-05-27 | 2022-05-27 |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23348U (zh) |
-
2022
- 2022-05-27 CN CN202221350116.4U patent/CN2174233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423348U (zh) | 灶具锅架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 |
CN112923410B (zh) | 一种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6744495U (zh) | 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7843994U (zh) | 燃气灶锅架及包括其的燃气灶 | |
CN113237117B (zh) | 聚能圈及灶具燃烧器 | |
CN215383362U (zh) | 一种烘烤煎一体炉 | |
CN217423347U (zh) |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具 | |
US20130092695A1 (en) | Cookware | |
CN209910003U (zh) | 锅支架及烹饪灶具 | |
CN219300825U (zh) | 锅架及燃气灶 | |
CN202769739U (zh) | 一种电陶炉 | |
CN203028947U (zh) | 锅 | |
CN222597815U (zh) | 烹饪设备 | |
CN215863586U (zh) | 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灶具 | |
CN221055076U (zh) | 一种锅架以及灶具 | |
CN112890573A (zh) | 一种带有翅片的新型家用炒菜锅 | |
CN222670082U (zh) | 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9713421U (zh) | 一种简易大锅灶 | |
CN215777500U (zh) | 一种烤箱 | |
CN217785245U (zh) | 聚能锅架及灶具 | |
CN201318709Y (zh) | 烹调炉具 | |
CN219955411U (zh) | 带有多层聚能环的支锅架及燃气灶 | |
CN114838391A (zh) | 燃气灶锅架及包括其的燃气灶 | |
CN217604175U (zh) | 锅架结构及燃气灶具 | |
CN217178622U (zh) |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