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7408943U -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8943U
CN217408943U CN202123180027.8U CN202123180027U CN217408943U CN 217408943 U CN217408943 U CN 217408943U CN 202123180027 U CN202123180027 U CN 202123180027U CN 217408943 U CN217408943 U CN 217408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
humerus
bone
bone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8002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吴显宗
常祖豪
聂少波
孟令慧
蒋超
张炜鹏
苗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8002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8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8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89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该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包括接骨板和螺钉,接骨板为解剖型的对称结构,用于包覆与其面积大致相同的肱骨大结节;接骨板上设置有多个螺钉孔和多个缝合孔,螺钉穿设在螺钉孔内,至少一个螺钉用于延伸至骨骺区,至少一个螺钉用于延伸至肱骨距,缝合孔用于穿设缝合肩袖的缝线。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重建系统,既能够通过接骨板和螺钉对肱骨大结节进行固定,还能通过缝合孔和缝线对肩袖进行缝合,另外,由于骨骺区和肱骨距的骨质结构不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疏松和稀疏,因此接骨板通过螺钉固定至骨骺区和肱骨距,能够实现对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稳定固定。

Description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背景技术
肱骨近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型骨折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移位的大结节骨折。大结节最为肱骨近端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其是肩袖主要的附着部位,关系到肩关节上举、外展和旋转功能。当肱骨大结节发生骨折时,由于肩袖组织牵拉,会导致其发生向近端和后方的移位,导致肩峰下撞击、关节盂撞击,使得患侧肩关节功能明显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原则为稳定固定骨折的大结节,并同时实现肩袖的功能重建。常见的手术治疗指征包括:(1)单纯移位的大结节骨折;(2)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重建肱骨大结节骨折和肩袖功能;(3)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包括半肩关节置换术、全肩关节置换术、反肩关节置换术)重建肱骨大结节骨折和肩袖功能。
针对该病,临床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单纯肩袖缝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松质骨螺钉固定和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前三种方式既不能有效地固定骨折,也无法实现肩袖功能的有效重建,常导致骨折治疗失败和患侧肩关节功能丧失。此外,也有医生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Philos钢板最为常用)固定肱骨大结节。尽管该方法可以获得骨折的有效固定,但是也会带来较多的临床问题:(1)手术损伤和组织剥离范围大,甚至损伤腋神经,导致肩关节无法外展和上举;(2)尽管该类钢板上也自带缝合孔用于肩袖缝合重建,但是缝合孔为单一小圆孔设计,缝线和缝针通过比较困难,且容易发生缝线切割断裂,最终导致肩袖功能重建失败;(3)该钢板无法用于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大结节和肩袖重建;(4)当采用该成角固定钢板系统固定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时,术后螺钉切除,骨折移位和内固定物失效发生率高达30%。
目前,大结节有效固定和肩袖的功能重建是所有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功能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肱骨近端累及大结节骨折的发病率增加,以及手术微创化的广泛应用,对于累及大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实践过程中迫切需要一款应用于大结节和肩袖重建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以实现多种常用手术场景下强化固定肱骨大结节和有效固定肩袖,借此以满足患者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功能需求的提高,以及医疗实践中对手术有效性和微创化要求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以实现对肱骨大结节固定和肩袖的重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包括接骨板和螺钉,所述接骨板为解剖型的对称结构,用于包覆与其面积大致相同的肱骨大结节;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多个螺钉孔和多个缝合孔,所述螺钉穿设在所述螺钉孔内,至少一个螺钉用于延伸至骨骺区,至少一个螺钉用于延伸至肱骨距,所述缝合孔用于穿设缝合肩袖的缝线。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骨板为对称结构,所述接骨板的对称面与所述接骨板的长度方向平行,多个所述螺钉孔和多个所述缝合孔分别相对所述对称面呈对称排布。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五个螺钉孔,两个所述螺钉孔位于所述接骨板的近端,两个所述螺钉孔位于所述接骨板的中部,一个所述螺钉孔位于所述接骨板的远端。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螺钉穿设在位于所述接骨板近端的螺钉孔时,所述螺钉用于延伸至骨骺区;所述螺钉穿设在位于所述接骨板中部的螺钉孔时,所述螺钉用于延伸至肱骨距;所述螺钉穿设在位于所述接骨板远端的螺钉孔时,所述螺钉用于斜向肱骨远端并穿设在所述接骨板相对侧的皮质骨上。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螺钉穿入所述螺钉孔后均朝向所述接骨板的外侧呈发散状。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骨板设置有七个所述缝合孔,七个所述缝合孔位于所述接骨板边缘,三个所述缝合孔位于所述接骨板的近端,两个所述缝合孔位于所述接骨板的中部,两个所述缝合孔位于所述接骨板的远端。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缝合孔包括容线孔和进线口,所述进线口沿进线方向呈渐缩式结构。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线孔呈长圆形孔,所述容线孔的一侧平面内壁靠近所述接骨板的外侧面设置,且所述进线口开设在所述容线孔的该平面内壁和所述接骨板的外侧面之间的挡壁上。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壁下方设置有避障开口。
作为上述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骨板的长度范围为25mm-35mm,宽度范围为6mm-13mm,厚度范围为3.2mm-3.8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既能够通过接骨板和螺钉对肱骨大结节进行固定,还能通过缝合孔和缝线对肩袖进行缝合,另外,由于骨骺区和肱骨距的骨质结构不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疏松和稀疏,因此接骨板通过螺钉固定至骨骺区和肱骨距,能够实现对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稳定固定。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接骨板固定在肱骨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接骨板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接骨板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螺钉在肱骨内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位于接骨板远端的螺钉不穿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肱骨近端重建系统的接骨板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接骨板;2、螺钉;
11、螺钉孔;12、缝合孔;
121、容线孔;122、进线口;123、挡壁;124、避障开口;
001、骨骺区;002、肱骨距。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如图1所示,该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包括接骨板1和螺钉2,接骨板1为解剖型的对称结构,用于包覆与其面积大致相同的肱骨大结节;接骨板1上设置有多个螺钉孔11和多个缝合孔12,螺钉2穿设在螺钉孔11内,至少一个螺钉2用于延伸至骨骺区001,至少一个螺钉2用于延伸至肱骨距002,缝合孔12用于穿设缝合肩袖的缝线。
本实施方式中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既能够通过接骨板1和螺钉2对肱骨大结节进行固定,还能通过缝合孔12和缝线对肩袖进行缝合,另外,由于骨骺区001和肱骨距002的骨质结构不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疏松和稀疏,因此接骨板1通过螺钉2固定至骨骺区001和肱骨距002,能够实现对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稳定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2所示,接骨板1为对称结构,接骨板1的对称面与接骨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多个螺钉孔11和多个缝合孔12分别相对对称面呈对称排布。在临床使用中,接骨板1无需分辨左侧接骨板和右侧接骨板,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减少了临床选择的复杂性和困惑。
该实施方式中,接骨板1覆盖肱骨大结节,接骨板1的长度范围为25mm-35mm,宽度范围为6mm-13mm,厚度范围为3.2mm-3.8mm。接骨板1长度较短,没有向肱骨干大范围延伸,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实现手术的微创化。具体地,接骨板1长度30mm,宽度6mm-13mm,厚度为3.5mm。优选地,接骨板1放置于肱骨大结节近端下方5mm-10mm,大结节前缘后方5mm-10mm。接骨板1最远端距离肱骨大结节35mm-40mm。该距离可以使手术医生在术中不用显露和干扰腋神经,从而不会损伤腋神经。
该接骨板1与肱骨大结节为解剖贴附,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激惹,并且能够保证肱骨大结节能够准确复位。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接骨板1上设置有五个螺钉孔11,两个螺钉孔11位于接骨板1的近端,两个螺钉孔11位于接骨板1的中部,一个螺钉孔11位于接骨板1的远端。螺钉2穿设在位于接骨板1近端的螺钉孔11时,螺钉2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15°,螺钉2与冠状面之间的夹角为15°,螺钉2能够延伸至骨骺区001,实现对骨骺区001的把持;螺钉2穿设在位于接骨板1中部的螺钉孔11时,螺钉2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15°,螺钉2与冠状面之间的夹角为15°,螺钉2能够延伸至肱骨距002,实现对肱骨距002的把持;螺钉2穿设在位于接骨板1远端的螺钉孔11时,螺钉2与冠状面之间的夹角为15°,螺钉2斜向肱骨远端并穿设在接骨板1相对侧的皮质骨上,实现螺钉2的双皮质固定,从而实现对接骨板1的稳定固定。其他实施方式中,螺钉2在螺钉孔11中的指向可以为其他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螺钉2穿入螺钉孔11后均朝向接骨板1的外侧呈发散状。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具体手术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在位于接骨板1远端的螺钉孔11内穿设螺钉2。参照图6,当位于接骨板1远端的螺钉孔11内不穿设螺钉2或者穿设螺钉2避开肱骨干髓腔的中间区域时,该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可以配合髓内钉或肩关节置换假体使用,即,在发散的螺钉2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空间能够提供给髓内钉或肩关节置换假体植入肱骨髓腔。
本市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螺钉孔11均为万向孔,在原有设定螺钉2方向的基础上允许向各方向增加15°的置入角度。万向孔一方面保留了接骨板1和螺钉2一体化,另一方面增加了螺钉2分布角度,为髓内钉或肩关节置换假体等预留了置入空间,减少了不同植入物之间的干扰,使其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下的肱骨大结节重建,增加了骨折固定的强度,降低了内固定失效风险。
本实施方式中,螺钉孔11为埋头孔,能够容纳螺钉2的螺帽,避免螺帽高出接骨板1的表面,以减少螺钉2的螺帽对软组织的激惹。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接骨板1设置有七个缝合孔12,七个缝合孔12位于接骨板1边缘,三个所述缝合孔12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近端,两个所述缝合孔12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中部,两个所述缝合孔12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远端。两个位于接骨板1远端的缝合孔12用于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初始预置缝合时使用。
接骨板1近端的缝合孔12和接骨板1中部的缝合孔12是在所有螺钉2置入完成后使用。接骨板1近端的三个缝合孔12用于冈上肌的缝合固定。接骨板1一同侧边缘的分别位于接骨板1的近端、接骨板1的中部和接骨板1的远端的三个缝合孔12适用于冈下肌和小圆肌的缝合固定,接骨板1另一同侧边缘的分别位于接骨板1的近端、接骨板1的中部和接骨板1的远端的三个缝合孔12用于肩胛下肌的缝合固定。
如图7所示,缝合孔12包括容线孔121和进线口122,由于缝合孔12设置了进线口122,因此在对肩袖进行缝合时无需使用缝合针,减少了医疗锐器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医疗成本、医源性损伤和医护团队职业暴露的风险。
进线口122沿进线方向呈渐缩式结构,具体呈“八”字形,进线口122的外侧开口较大,方便穿线时找准进线口122,操作快捷,进线口122的内侧开口较小能够避免穿入容线孔121的缝线脱出,保证肩袖缝合的有效。容线孔121呈长圆形孔,容线孔121的长度为2mm,宽度1mm。容线孔121的一侧平面内壁靠近接骨板1的外侧面设置,且进线口122开设在容线孔121的该平面内壁和接骨板1的外侧面之间的挡壁122上。挡壁122下方设置有避障开口124,能够在接骨板1和骨质之间形成一定空间,方便缝线穿入时的操作。挡壁122的厚度和宽度均为0.6mm。
其他实施方式中,容线孔121的尺寸和挡壁122的尺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缝合孔12边缘进行低切迹处理,避免缝线切割断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接骨板(1)和螺钉(2),所述接骨板(1)为解剖型的对称结构,用于包覆与其面积大致相同的肱骨大结节;所述接骨板(1)上设置有多个螺钉孔(11)和多个缝合孔(12),所述螺钉(2)穿设在所述螺钉孔(11)内,至少一个螺钉(2)用于延伸至骨骺区(001),至少一个螺钉(2)用于延伸至肱骨距(002),所述缝合孔(12)用于穿设缝合肩袖的缝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骨板(1)为对称结构,所述接骨板(1)的对称面与所述接骨板(1)的长度方向平行,多个所述螺钉孔(11)和多个所述缝合孔(12)分别相对所述对称面呈对称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骨板(1)上设置有五个螺钉孔(11),两个所述螺钉孔(11)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近端,两个所述螺钉孔(11)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中部,一个所述螺钉孔(11)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远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2)穿设在位于所述接骨板(1)近端的螺钉孔(11)时,所述螺钉(2)用于延伸至骨骺区(001);所述螺钉(2)穿设在位于所述接骨板(1)中部的螺钉孔(11)时,所述螺钉(2)用于延伸至肱骨距(002);所述螺钉(2)穿设在位于所述接骨板(1)远端的螺钉孔(11)时,所述螺钉(2)用于斜向肱骨远端并穿设在所述接骨板(1)相对侧的皮质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2)穿入所述螺钉孔(11)后均朝向所述接骨板(1)的外侧呈发散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骨板(1)设置有七个所述缝合孔(12),七个所述缝合孔(12)位于所述接骨板(1)边缘,三个所述缝合孔(12)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近端,两个所述缝合孔(12)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中部,两个所述缝合孔(12)位于所述接骨板(1)的远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孔(12)包括容线孔(121)和进线口(122),所述进线口(122)沿进线方向呈渐缩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线孔(121)呈长圆形孔,所述容线孔(121)的一侧平面内壁靠近所述接骨板(1)的外侧面设置,且所述进线口(122)开设在所述容线孔(121)的该平面内壁和所述接骨板(1)的外侧面之间的挡壁(123)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壁(123)下方设置有避障开口(12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骨近端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骨板(1)的长度范围为25mm-35mm,宽度范围为6mm-13mm,厚度范围为3.2mm-3.8mm。
CN202123180027.8U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Active CN217408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0027.8U CN217408943U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80027.8U CN217408943U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8943U true CN217408943U (zh) 2022-09-13

Family

ID=83168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80027.8U Active CN217408943U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89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6766B2 (e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plate
US20210121214A1 (en) Patella bone plate and methods of fixation
Hessmann et al.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with the MultiLoc nail
US12150680B2 (en) Surgical nail having a fixation bracket
CN209847351U (zh) 一种股骨内侧髁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CN217408943U (zh)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Kumar et al.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Narayan et al. Treatment of high-energy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N209107548U (zh) 一种适用于股骨假体周围的锁定板
Lu et al. Intramedullary Pinning with Tension‐Band Wiring for Surgical Neck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Elderly Patients
Rueger et al.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nailing
Friedman et al. Coracoclavicular stabilization using a suture anchor technique
Piatek et al. Retrograde cement removal in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following hip arthroplasty
Kantharaju et al. 1. Study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of extra‐articular proximal tibia fractu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
Patel et al. Study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treated with proximal humerus interlocking system (Philos) plating
CN222265370U (zh) 带内侧柱支撑的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接骨板
Tile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Sanchez-Sotelo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Fractures of the columns with articular involvement
Shah et al.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 AN OPERATIVE TECHNIQUE OF 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 FOR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WO2003030749A1 (es) Clavo centro medular ranurado y metodo para la osteosintesis de segmentos diafisiarios
Ho et al. Advances in arthroscopic surgery of the wrist: from resection to reconstruction.
Russo et al. Telegraph antegrade nai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umeral fractures with rotator interval split technique
Mighell et al. Technique for unstable two-part surgical neck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tilizing an intramedullary staple device: the Evan's staple
Patel et al. Study of outcome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treated with 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 system (Philos) plating
Burande et al. Result of intramedullary interlock nailing in fracture proximal third tibia in rural hospit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