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8954U - 无线听音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听音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88954U CN217388954U CN202220416798.8U CN202220416798U CN217388954U CN 217388954 U CN217388954 U CN 217388954U CN 202220416798 U CN202220416798 U CN 202220416798U CN 217388954 U CN217388954 U CN 2173889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phone
- section
- wireless listening
- listening device
-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613 ear canal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942 ABS/P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0007 Sense of oppres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29 laser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听音设备,包括:壳体(300),其能够放置在佩戴者的外耳道和耳甲腔处;顶盖(100,200),其在无线听音设备的端部封闭壳体并且构造有凸出部(111,211);声学模组(400),其布置在由壳体和顶盖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并且声学模组包括第一麦克风(482),其中,凸出部构造有第一麦克风通道(114,214),第一麦克风通道包括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其中,第一区段在一端与第一麦克风的拾音孔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连通,第二区段的远离第一区段的端部在凸出部的端面处与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第三区段的远离第一区段的端部在凸出部的侧面处与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听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数字产品的使用习惯变化以及娱乐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入耳式无线听音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集成高质量降噪功能的入耳式无线听音设备也成为了市场需求。
双麦降噪技术是当前普遍的通话降噪技术,通过双麦克风阵列以及相应的双麦克风降噪算法能够精准计算用户说话的方位,在保护主方向目标语音的同时,去除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噪声。为此,需要利用双麦克风阵列中的一个麦克风来拾取语音信号和噪音信号并且利用另一个麦克风来拾取噪声信号。在此,用于拾取语音信号和噪音信号的麦克风、也称通话麦克风的拾音方向优选为从用户嘴部朝向耳部的方向;用于拾取噪音信号的麦克风、也称降噪麦克风的拾音方向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其中,降噪麦克风的拾音方向与通话麦克风的拾音方向优选相互垂直并且降噪麦克风和通话麦克风的间距应尽可能大,由此能够提高信噪比,进而改善通话降噪效果。
然而,随着入耳式无线听音设备的结构小型化的趋势,包括双麦克风阵列的很多电子元器件均需要布置在无线听音设备的远离用户耳道一侧的有限区域内。一方面,这增大了双麦克风阵列中不同麦克风的不同拾音方向的配置难度;另一方面,降噪麦克风的拾音性能会在用户操作入耳式无线听音设备时受到干扰,入耳式无线听音设备的降噪性能由此也会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听音设备,其能够在无线听音设备整体具有较小结构的情况下改善通话降噪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听音设备,包括:
壳体,其能够放置在佩戴者的外耳道和耳甲腔处,
顶盖,其在所述无线听音设备的端部封闭所述壳体并且构造有凸出部,
声学模组,其布置在由所述壳体和所述顶盖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并且所述声学模组包括第一麦克风,
其中,所述凸出部构造有第一麦克风通道,所述第一麦克风通道包括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其中,所述第一区段在一端与所述第一麦克风的拾音孔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区段和所述第三区段连通,所述第二区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区段的端部在所述凸出部的端面处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三区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区段的端部在所述凸出部的侧面处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构造有防尘罩容纳槽,所述防尘罩容纳槽布置在所述第二区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区段的端部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在垂直于所述顶盖的整体延展平面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三区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的延伸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构造有中央凸出部和布置在所述中央凸出部的外周处的第一凸耳部,其中,所述声学模组包括操控装置和充电装置,所述操控装置和所述充电装置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中央凸出部内,所述第一麦克风通道构造在所述第一凸耳部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耳部构造有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第一麦克风的第一麦克风容纳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声学模组还包括第二麦克风,所述凸出部构造有第二麦克风通道,其中,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麦克风的拾音孔连通,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的另一个端部设置在所述凸出部的侧面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整体构造成L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构造有中央凸出部和布置在所述中央凸出部的外周处的第二凸耳部,其中,所述声学模组包括操控装置和充电装置,所述操控装置和所述充电装置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中央凸出部内,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凸耳部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耳部构造有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第二麦克风的第二麦克风容纳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控装置构造为基本呈平板状的触控板,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充电针,其中,在垂直于所述触控板的平面内,所述触控板的正投影和所述充电针的正投影部分地相重叠,其中,在平行于所述触控板的平面内,所述触控板的正投影和所述充电针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至少部分地相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是根据佩戴者耳部定制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的外部轮廓至少部分地匹配佩戴者的外耳道和耳甲腔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还构造有衔接部,其中,所述衔接部环绕所述凸出部设置并且朝向所述壳体的开口边缘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麦克风的构造有三个区段的麦克风通道设计方案,第一麦克风通道具有朝向不同方向开口的拾音入口,从而避免用户在操控无线听音设备时因误触而干扰第一麦克风通道,由此减少对第一麦克风的拾音效果的影响,进而避免影响降噪效果。附加地,通过集成在无线听音设备的顶盖处的具有弯折结构的第二麦克风通道,能够在将麦克风阵列紧凑地布置在狭小结构空间中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通话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听音设备的壳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听音设备的声学模组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顶盖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顶盖在第一麦克风通道处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一个变形实施例的顶盖在第一麦克风通道处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顶盖在第二麦克风通道处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一个变形实施例的顶盖在第二麦克风通道处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顶盖的第一立体图。
图9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顶盖的第二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个附图中,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为了简化而省略其重复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听音设备构造为无线耳机。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听音设备构造为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耳机。在以下附图中仅示例性地示出无线听音设备中用于佩戴在用户左耳的单体的结构,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无线听音设备能够包括分别佩戴在用户的左侧耳部和右侧耳部的成对使用的两个单体,这两个单体在结构上基本对称配置并且彼此不通过传统的物理线材连接。在此,为了简化说明,仅结合附图对无线听音设备中的一个单体的结构进行阐述。
无线听音设备包括壳体组件和布置在由壳体组件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的声学模组400。
参见图1,壳体组件包括构造有容纳腔301的壳体300和在无线听音设备的端部封闭容纳腔301的顶盖100,从而通过相互连接的壳体300和顶盖100共同形成用于容纳声学模组400的容纳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00和壳体300以卡接等形状配合的方式和/或过盈配合方式和/或借助粘结剂和/或借助单独的连接构件彼此连接。
壳体300能够放置在佩戴者的外耳道和耳甲腔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壳体300能够根据用户的耳部定制,使得壳体300的外部轮廓部分地匹配用户的外耳道和耳甲腔的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00能够深入到佩戴者的外耳道的外侧区域并且能够支撑在耳甲腔以及耳甲艇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00还额外地匹配用户的耳甲艇或者耳甲艇的一部分。由此,无线听音设备不易掉落并且不会对用户的耳部造成局部压迫,提高佩戴舒适性。此外,由于定制的壳体300相对用户的外耳道和耳甲腔的贴合程度高,因此无线听音设备的隔音效果好,尤其在用户专注听音的场景下,例如在欣赏音乐或者通话时,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噪音造成的干扰,由此形成良好的被动降噪效果。
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时,顶盖100位于无线听音设备的远离用户外耳道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00由非金属材料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00包括ABS材料、PC材料、PET材料和陶瓷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00由ABS材料、PC材料、PC/PET复合材料、ABS/PC复合材料或者陶瓷构成。顶盖的结构将在后文中结合图3至图9详细描述。
声学模组400用于实现多种声学功能。声学模组400能够被容纳在由壳体300和顶盖100构成的容纳空间中,声学模组400由此得到保护和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无线听音设备的声学模组400包括操控装置430、充电装置440、麦克风、天线460、电池、扬声器490和集成有与上述各个元器件电连接的芯片的主板4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操控装置430、充电装置440、麦克风482、481和天线460等需要与外界进行交互或者需要连通到外界的元器件(按照图2 示出的方向处于上侧的元器件)布置在无线听音设备的外侧端部,也即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情况下远离用户耳道的端部处。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听音设备的壳体300能够在一些实施例中构造为根据用户耳部定制的壳体,从而设计者无需针对不同用户的定制壳体分别调整操控装置430、充电装置440、天线460、麦克风482、481等元器件的位置,免去了额外的设计耗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板420能够对声学模组400中的元器件的一者或至少两者进行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主板420是硬性主板。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板构造为折叠型电路板或者柔性电路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听音设备的中央处理单元(CPU)集成在主板420处。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板420通过印刷线路、引线、飞线、球形引脚等各种方式实现与声学模组400中的元器件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操控装置430构造为基本呈平板状的触控板,由此相比机械式的按键开关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和科技感,减少需要用力按压按键带来的不适感。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例如可以是通过手指等身体部位改变触控板上的触控单元的电阻或电容等参数来实现触摸控制的装置,其与机械旋钮或机械开关等机械控制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触控板通常并不产生可见的机械运动来实现对该触控板的操控。除了采用改变电阻或电容等参数的技术之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触控技术,只要其能够在存在顶盖100的情况下实现从无线听音设备的外部对触控板的操作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装置440包括充电针441。在这种情况下,顶盖100构造有供充电针延伸穿过的通孔113(参见图3),由此能够借助露出于顶盖100的充电针441的端部对无线听音设备进行充电。在无线听音设备具有顶盖的情况下,充电针441露出于顶盖100的端部可以高于顶盖外表面、与顶盖外表面平齐或者稍低于顶盖外表面,此处的顶盖外表面是指顶盖100的背向声学模组400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充电针441可以构造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柱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针可以构造为具有非圆形横截面的柱体,其中,柱体的横截面可以在整体上呈直线段、弧线段、折线段、曲线段等各种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针441在其纵向上呈直线延伸,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充电针 441在垂直于操控装置的方向上呈直线延伸。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针在其纵向上能够呈弧线和/或折线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装置包括用作正极端子的至少一个充电针以及用作负极端子的至少一个充电针,其中,各个充电针可以在形状和/或尺寸上相同地或者不同地构造。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充电针441由专用的支承构件442、例如支承板来支承,其中,支承构件能够实现同一极性(例如正极或负极)的充电针的电连接,从而成为充电时电流通路的组成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针由具有其他职能的构件、例如声学模组的主板来支承并且实现对相同极性充电针的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针可以被刚性支承,例如固定安装在支承构件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针可以被弹性支承,例如以弹簧针 (也即所谓的POGO PIN)的形式安装在支承构件上,从而在与充电座的触点相接触时接触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触控板430的平面内,触控板430的正投影和充电针441的正投影部分地相重叠,并且,在平行于触控板430的平面内,触控板430的正投影和充电针441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至少部分地相重叠。在此,充电针441在平行于触控板430的平面内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可以理解为:在平行于触控板430的平面内,能够容纳由全部充电针441的正投影共同组成的图案的外轮廓的最小的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充电针具有立体结构,上述最小外接圆应容纳各个充电针的正投影的完整的平面形状,而非从充电针的正投影的平面形状的中心穿过。在此,在操控装置430所在的平面内,全部充电针441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能够与操控装置430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合;全部充电针441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能够落入操控装置430的范围中;或者操控装置430落入全部充电针441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的范围中。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 2和图3,触控板430构造有通孔,充电针441中的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能够从其支承构件442处起始,依次延伸穿过触控板430的通孔和顶盖100处的通孔113。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在其边缘处构造有朝向触控板中心位置凹陷的凹槽,充电针中的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能够从其支承构件处起始,依次延伸穿过触控板的凹槽和顶盖处的通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板430没有额外构造有供充电针穿过的镂空结构、例如通孔或凹槽,触控板430在此例如具有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充电针中的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能够从支承构件起始,依次延伸经过触控板的旁侧并且穿过顶盖处的通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在垂直于和平行于操控装置430的方向上的紧凑的布局,从而无线听音设备特别在其远离用户耳道的端部能够具有紧凑且小巧的结构,用户佩戴舒适性高且不易掉落。
声学模组400包括至少一个麦克风,即声学模组400至少包括第一麦克风48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声学模组400包括两个麦克风,即第一麦克风482和第二麦克风481。
在此,能够如此将第一麦克风482和第二麦克风481布置在声学模组中,使得无线听音设备整体在至少一个方向上、例如在大致垂直于操控装置430的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和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能够依据麦克风的布置形态以及在对应麦克风上的开孔位置而朝向任意可能的方向开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能够如此布置第一麦克风482和第二麦克风481,使得基本呈长方体形状的第一麦克风482和第二麦克风481的各自的最短的棱边大致沿垂直于操控装置430的方向延伸,从而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时无线听音设备整体上不会过多地凸出于用户的耳甲腔。在这种情况下,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时,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和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均在朝向水平方向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麦克风482、第二麦克风481均固定在主板420的平面区段处。在此,在平行于操控装置430延展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麦克风482、第二麦克风481相对操控装置430和充电装置 440错位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麦克风482和第二麦克风481分别被容纳在由罩体和主板420共同形成的麦克风容纳腔室中,从而第一麦克风482和第二麦克风481能够通过罩体得到保护。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麦克风482、第二麦克风481能够由声学模组400中另外的构件进行支承或者由壳体300或顶盖100进行支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麦克风482 和第二麦克风481可以基本相同地构造或者不同地构造。
在此,可以理解的是,声学模组400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麦克风,例如一个麦克风、三个或者更多麦克风。在存在三个或者更多麦克风的实施例中,不同于第一麦克风482、第二麦克风481的另外的麦克风能够按需布置在无线听音设备的合理位置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另外的麦克风能够与第一麦克风482、第二麦克风481一同布置在无线听音设备的远离用户耳道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另外的麦克风能够布置在扬声器490的出声孔旁侧,其中,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中的一个、例如第二麦克风 481能够用作通话降噪技术、例如ENC(Environmental Noise Cancellation 环境降噪)技术中的拾取语音信号的通话麦克风,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中的另一个、例如第一麦克风482能够用作通话降噪技术、例如ENC (Environmental Noise Cancellation,环境降噪)技术中拾取语音信号和噪音信号的降噪麦克风并且用作例如复合式ANC(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主动降噪)技术中的前馈麦克风,另外的麦克风能够用作例如复合式ANC(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主动降噪)技术中的后馈麦克风,从而无线听音设备能够借助三个麦克风实现ENC降噪技术和ANC降噪技术,从而无线听音设备的降噪能力能够整体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天线460构造为呈弧形延伸的金属片。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天线的金属片例如能够被支承的在主板420上或者顶盖100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构造为形成在顶盖100的内侧表面、即朝向容纳空间的表面处的金属线路。在此,天线例如通过塑胶热融、激光镭雕等方式形成在壳体组件内侧表面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无线听音设备的电池(在图2中被遮挡)可以布置在主板420的朝向用户的外耳道的一侧(图2示出方向的下侧),从而不会占据无线听音设备在外侧端部处的有限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扬声器490布置在靠近用户的外耳道的位置处。扬声器490例如是动铁喇叭或者动圈喇叭。本实用新型不对扬声器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无线听音设备还可选地包括磁铁470,以在无线听音设备充电时促使无线听音设备与充电座稳定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磁铁470能够布置在主板420的背向用户外耳道的一侧(图2示出方向的上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磁铁470能够布置在主板420和充电装置44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电池150布置在无线听音设备的内部空间的中间位置。在无线听音设备的内部空间中,扬声器490布置在靠近用户的外耳道的位置处。本实用新型不对电池和扬声器进行进一步的限定。
下面回到对无线听音设备的壳体组件的顶盖100的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顶盖100形成有凸出部111和衔接部112,其中,衔接部112环绕凸出部111设置并且在与壳体300组装的状态下朝向壳体300的开口边缘延伸。在此,凸出部111的端面,也即远离由壳体组件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外表面凸出于衔接部112。在一些实施例中,衔接部112构造为基本呈环形的板状区段,该环形的板状区段在此形成从凸出部111的靠近壳体300的边缘至壳体300的容纳腔301的开口边缘的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111包括中央凸出部111a和布置在中央凸出部111a的外周处的至少一个凸耳部111b、111c。在此,可能的是,凸耳部111b、111c以相对中央凸出部111a的一定间隔布置在中央凸出部111a 的外周处,其中,尤其在从顶盖100的外侧观察,凸耳部111b、111c和中央凸出部111a形成顶盖100处的彼此独立的凸出结构。也可能的是,参见图3,凸耳部111b、111c从中央凸出部111a的外周朝向外周外侧凸出,也就是说凸耳部111b、111c以紧邻中央凸出部111a的方式形成在中央凸出部111a的外周处,其中,尤其在从顶盖100的外侧观察,凸耳部113和中央凸出部111a共同形成顶盖100处的整体的凸出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凸出部111包括中央凸出部111a和从中央凸出部111a的外周朝向外周外侧凸出的两个凸耳部、即第一凸耳部 111b和第二凸耳部111c。
在此,由中央凸出部111a形成的容纳槽能够用于容纳操控装置430和充电装置440。在此,操控装置430和充电装置44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由中央凸出部111a形成的容纳槽中。在此,“至少部分地容纳”尤其指操控装置430和充电装置440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垂直于操控装置430的方向上延伸超出容纳槽。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操控装置的方向观察,中央凸出部111a呈大致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或者是由不同大小和/或形状的图案拼接成的复合图案,例如由不同直径的圆弧拼接成的图案。
特别在充电装置440包括充电针441的实施例中,顶盖100的中央凸出部111a处构造有供充电装置440的充电针441延伸穿过的通孔113,由此能够借助露出于顶盖100的充电针的端部对无线听音设备进行充电。
特别在操控装置430构造为触控板的实施例中,中央凸出部111a的端面基本呈平面状延伸,从而有利于操控装置430的稳定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央凸出部111a的端面能够基本呈平面状延伸成大致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央凸出部111a的端面构造为平面或者有轻微的弧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央凸出部111a的端面光滑地构造或者构造有纹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对于中央凸出部111a的端面处的设计应当以不影响用户对操控装置的操作为前提。
在此,声学模组的天线460能够布置在由中央凸出部111a形成的容纳槽的侧壁处,从而有利于提高无线听音设备的天线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构造为形成在容纳槽的侧壁处的金属线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460构造为沿容纳槽的侧壁延伸的金属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第一凸耳部111b形成朝向无线听音设备的内部敞开的凹槽,也即第一麦克风容纳槽117,第一麦克风482 能够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一麦克风容纳槽117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4和图5,用于连通第一麦克风482 的拾音孔和无线听音设备外界的麦克风通道,即第一麦克风通道114构造在第一凸耳部111b处。第一麦克风通道包括第一区段114a、第二区段 114b和第三区段114c,其中,第一区段114a在一端与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区段114b和第三区段114c连通,第二区段114b的远离第一区段114a的端部在凸出部111的端面处与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第三区段114c的远离第一区段114a的端部在凸出部111 的侧面处与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在此,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的情况下,例如为降噪而拾取的外界声音能够基本沿水平方向进入第一麦克风通道114的第二区段114b,再经由第一区段114a传输到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当用户操作无线听音设备时,手指会触碰顶盖100的凸出部111 以操作操控装置430。此时,第一麦克风通道114在凸出部111的端面处的入口,也即第二区段114b在凸出部111的端面处的端口可能会因误触而被干扰。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麦克风通道构造有第三区段114c,外界声音还能够通过第一麦克风通道114在凸出部111的、例如在第一凸耳部111b的侧面处的入口,也即第三区段114c在凸出部111的端面处的端口进入到第一麦克风通道114,因此用户在操控无线听音设备时不会因误触而干扰第一麦克风通道,由此减少对第一麦克风的拾音效果的影响,进而避免影响降噪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段114a和第二区段114b在垂直于顶盖100 的整体延展平面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的情况下,第一区段114a和第二区段114b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区段114c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区段114a和第二区段114b的延伸方向,从而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的情况下,第三区段114c大致沿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如此布置第一麦克风482,使得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时,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朝向水平方向开口,从而声学模组能够具有紧凑的结构。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不必然朝向水平方向开孔,若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朝向水平方向以外的方向开孔,也能够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麦克风通道114的结构实现第一麦克风482与无线听音设备外部的连通,在此仅需要在凸出部的端面和侧面均构成声音入口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麦克风通道114’的内部,尤其在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以及第一区段和第三区段的交汇处设置有倒圆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4和图5,凸出部111、在此第一凸出部111b构造有防尘罩容纳槽114d,防尘罩容纳槽114d布置在第一麦克风通道114的第二区段114b的远离第一区段114a的端部处。防尘罩116能够放置在该防尘罩容纳槽114d,从而能够防止灰尘等异物进入第一麦克风通道1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第二凸耳部111c形成朝向无线听音设备的内部敞开的凹槽,也即第二麦克风容纳槽118,第二麦克风481能够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第二麦克风容纳槽118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6和图7,用于连通第二麦克风481 的拾音孔和无线听音设备外界的麦克风通道,即第二麦克风通道115、 115’构造在第二凸耳部111c处。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的一个端部与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连通,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的另一个端部设置在凸出部111的侧面处。在此,借助上述特殊构造的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的情况下,第二麦克风481的例如拾取语音信号和噪声信号的拾音方向能够是根据降噪算法有利的、从用户嘴部朝向耳部的方向。在此,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的朝向不必是从用户嘴部朝向相应耳部的方向,第二麦克风481能够更加灵活地布置在声学模组400中,由此能够便利地实现声学模组400的更加紧凑的结构。此外,相比由另外的构件形成第二麦克风通道的方案,利用顶盖100自身直接形成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也能够在紧凑布置麦克风阵列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通话降噪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整体构造成L形。在此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形成大致相互垂直布置的两个区段。在此,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的靠近第二麦克风481的区段能够大致在垂直于顶盖100的整体延展平面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的情况下,该区段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如此布置第二麦克风481,使得在用户佩戴无线听音设备时,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朝向水平方向开口,从而能够便利地实现声学模组400的更加紧凑的结构。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不必然朝向水平方向开孔,若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朝向水平方向以外的方向开孔,也能够通过合理设置第二麦克风通道115、115’的结构实现第二麦克风481与无线听音设备外部的连通,在此仅需要在凸出部的侧面构成声音入口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在第二麦克风通道115’的内部,尤其在延伸方向不同的两个区段的交汇处设置有倒圆结构。
图8和图9示出了另一实施例,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顶盖 200的构造,可以理解的是,无线听音设备的其他配置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由图8中示出的顶盖外侧视图和由图9示出的顶盖内侧视图,顶盖200没有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衔接部。在这种情况下,壳体300能够容纳腔301的边缘处构造有收缩部。在通过顶盖200封闭壳体300时,收缩部至少部分地在与凸出部211的端面相平行的平面中朝向顶盖200延伸,使得凸出部211相对收缩部形成凸出结构。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附图标记列表
100 顶盖
111 凸出部
111a 中央凸出部
111b 第一凸耳部(对应第一麦克风,前馈麦克风)
111c 第二凸耳部(对应第二麦克风,通话麦克风)
112 衔接部
113 通孔
114;114’ 第一麦克风通道
114a 第一区段
114b 第二区段
114c 第三区段
114d 防尘罩容纳槽
115;115’ 第二麦克风通道
116 防尘罩
117 第一麦克风容纳槽
118 第二麦克风容纳槽
210 顶盖
211 凸出部
211a 中央凸出部
211b 第一凸耳部
211c 第二凸耳部
213 通孔
214 第一麦克风通道
214a 第一区段
214b 第二区段
214c 第三区段
214d 防尘罩容纳槽
215 第二麦克风通道
217 第一麦克风容纳槽
218 第二麦克风容纳槽
219 主容纳槽
300 壳体
301 内腔
400 声学模组
420 主板
430 操控装置
440 充电装置
441 充电针
442 支承构件
460 天线
470 磁铁
481 第二麦克风
482 第一麦克风
490 扬声器
Claims (12)
1.一种无线听音设备,包括:
壳体(300),其能够放置在佩戴者的外耳道和耳甲腔处,
顶盖(100,200),其在所述无线听音设备的端部封闭所述壳体并且构造有凸出部(111,211),
声学模组(400),其布置在由所述壳体(300)和所述顶盖(100,200)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并且所述声学模组(400)包括第一麦克风(482),
其中,所述凸出部(111,211)构造有第一麦克风通道(114,214),所述第一麦克风通道包括第一区段(114a,214a)、第二区段(114b,214b)和第三区段(114c,214c),其中,
所述第一区段(114a,214a)在一端与所述第一麦克风(482)的拾音孔连通并且在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区段(114b,214b)和所述第三区段(114c,214c)连通,
所述第二区段(114b,214b)的远离所述第一区段(114a,214a)的端部在所述凸出部(111,211)的端面处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
所述第三区段(114c,214c)的远离所述第一区段(114a,214a)的端部在所述凸出部(111,211)的侧面处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凸出部(111,211)构造有防尘罩容纳槽(114d,214d),所述防尘罩容纳槽(114d,214d)布置在所述第二区段(114b,214b)的远离所述第一区段(114a,214a)的端部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区段(114a,214a)和所述第二区段(114b,214b)在垂直于所述顶盖(100,200)的整体延展平面的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三区段(114c,214c)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区段(114a,214a)和所述第二区段(114b,214b)的延伸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凸出部(111,211)构造有中央凸出部(111a,211a)和布置在所述中央凸出部(111a,211a)的外周处的第一凸耳部(111b,211b),
其中,所述声学模组(400)包括操控装置(430)和充电装置(440),所述操控装置(430)和所述充电装置(44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中央凸出部(111a,211a)内,所述第一麦克风通道(114,214)构造在所述第一凸耳部(111b,211b)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凸耳部(111b,211b)构造有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第一麦克风(482)的第一麦克风容纳槽(117,2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声学模组(400)还包括第二麦克风(481),所述凸出部(111,211)构造有第二麦克风通道(115,215),其中,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115)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麦克风(481)的拾音孔连通,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115)的另一个端部设置在所述凸出部(111,211)的侧面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115,215)整体构造成L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凸出部(111,211)构造有中央凸出部(111a,211a)和布置在所述中央凸出部(111a,211a)的外周处的第二凸耳部(111c,211c),
其中,所述声学模组(400)包括操控装置(430)和充电装置(440),所述操控装置(430)和所述充电装置(440)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中央凸出部(111a,211a)内,所述第二麦克风通道(115,215)设置在所述第二凸耳部(111c,211c)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凸耳部(111c,211c)构造有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第二麦克风(481)的第二麦克风容纳槽(118,218)。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操控装置(430)构造为基本呈平板状的触控板,所述充电装置(440)包括充电针(441),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触控板的平面内,所述触控板的正投影和所述充电针的正投影部分地相重叠,
其中,在平行于所述触控板的平面内,所述触控板的正投影和所述充电针的正投影的最小外接圆至少部分地相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壳体(300)是根据佩戴者耳部定制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的外部轮廓至少部分地匹配佩戴者的外耳道和耳甲腔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听音设备,其中,所述顶盖(100)还构造有衔接部(112),其中,所述衔接部(112)环绕所述凸出部(111)设置并且朝向所述壳体(300)的开口边缘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16798.8U CN217388954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无线听音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16798.8U CN217388954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无线听音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88954U true CN217388954U (zh) | 2022-09-06 |
Family
ID=83099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16798.8U Active CN217388954U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无线听音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88954U (zh) |
-
2022
- 2022-02-28 CN CN202220416798.8U patent/CN2173889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DK179735B8 (en) | EARBUDS WITH ACOUSTIC INSERT | |
CN113766386A (zh) | 用于固定无线聆听设备的磁体阵列 | |
US12273677B2 (en) | Wireless listening device | |
DK180836B1 (en) | Case with magnetic over-center mechanism | |
CN118264951B (zh) | 耳机及音频装置 | |
CN217388954U (zh) | 无线听音设备 | |
CN217011146U (zh) | 无线听音设备 | |
US20230269511A1 (en) | In-ear wearable device and panel assembly thereof | |
CN217011145U (zh) | 无线听音设备 | |
JP7663971B2 (ja) | インイヤー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及びそのパネル組立体 | |
CN118972729A (zh) | 一种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