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0293U - 气囊组件 - Google Patents
气囊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20293U CN217320293U CN202122407445.XU CN202122407445U CN217320293U CN 217320293 U CN217320293 U CN 217320293U CN 202122407445 U CN202122407445 U CN 202122407445U CN 217320293 U CN217320293 U CN 2173202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chamber
- gas
- occupant
- chamber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囊组件。气囊组件包括:气体发生器;以及气袋,其构造为两层织物并且包括分隔部,分隔部将气袋分隔以形成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气体发生器与第一气室相连接,以用于对第一气室进行充气,第一气室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乘员并且在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乘员的头部的冲击,第二气室与第一气室相连通,并且第二气室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乘员并且在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乘员的胸部的冲击。气囊组件的好处在于仅需要能够将第一气室充满气体的火药量,大大降低了气体发生器所需要的火药量。此外,气体可以自由地贯穿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气体并没有浪费,而是反复被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气体发生器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囊组件。
背景技术
图1至图3分别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气囊组件的前主片、后主片和泄气孔加强片的平面图,并且图4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气囊组件的后视图。如图1至图4所示,气囊组件包括前主片11和后主片12。前主片11面向乘员,并且后主片12面向车辆的仪表板。后主片12具有泄气孔121。可以通过第一缝线a将泄气孔加强片13固定至后主片12的泄气孔121。然后,通过第二缝线b将前主片11和后主片12的四周缝纫在一起。
目前的气囊组件的体积在50L左右,需要配备中上火药量的发生器。为了确保乘员在接触气囊组件后,气囊组件快速变得柔软,通常需要在后主片12上挖若干个泄气孔121,使得其能快速泄气。
目前的气囊组件需要配置火药量比较大的气体发生器,成本比较高。气囊组件上布置有若干泄气孔121,气体会大量排出,造成能量的浪费。多数气囊组件为了确保泄气孔121处的材料不被吹坏,需要给泄气孔121添加加强片和缝纫,成本会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减少或克服上述至少一个缺点并且提供一种改进的气囊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囊组件。气囊组件包括:气体发生器;以及气袋,其构造为两层织物并且包括分隔部,分隔部将气袋分隔以形成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气体发生器与第一气室相连接,以用于对第一气室进行充气,第一气室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乘员并且在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乘员的头部的冲击,第二气室与第一气室相连通,并且第二气室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乘员并且在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乘员的胸部的冲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气室位于气袋的中间位置,并且第二气室围绕第一气室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分隔部是通过将两层织物缝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分隔部形成为至少一条缝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分隔部与两层织物一体地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气袋包括多个分隔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每个分隔部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多个分隔部沿同一周向间隔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多个分隔部沿同一周向间隔相等地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气囊组件的好处在于仅需要能够将第一气室充满气体的火药量,大大降低了气体发生器所需要的火药量。此外,气体可以自由地贯穿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气体并没有浪费,而是反复被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气体发生器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气囊组件的前主片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气囊组件的后主片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气囊组件的泄气孔加强片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气囊组件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前主片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后主片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后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的A-A线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5和图6分别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组件的前主片和后主片的平面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组件的后视图,图8是沿图7中的A-A线所截取的剖视图,并且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剖视图。如图5至图9所示,气囊组件包括气体发生器(未示出)和气袋。
气袋构造为两层织物,并且限定密闭的腔室。在一个示例中,气袋包括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前主片21面向乘员(例如驾驶员),并且后主片22面向车辆的仪表板。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可以通过第一缝线23缝合在一起。替代地,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可以一体地形成。优选地,分别沿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的边缘区域,将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缝合在一起。在一个示例中,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分别构造为大致圆形形状。
气袋还包括分隔部,分隔部将气袋分隔以形成第一气室25和第二气室26。气体发生器与第一气室25相连接,以用于对第一气室25进行充气。具体地,气袋的与第一气室25相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进气口221。特别地,进气口221设置在后主片22上。气体发生器插入到进气口221中,并且通过进气口221向第一气室25充气。第一气室25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乘员并且在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乘员的头部的冲击。第二气室26与第一气室25相连通,并且第二气室26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乘员并且在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乘员的胸部的冲击。
当气体发生器工作产生气体时,会先将第一气室25充满气体。待乘员的头部接触到气袋的与第一气室25相对应的区域时,气体快速从第一气室25流通到第二气室26。气袋的与第一气室25相对应的区域变得柔软,可以起到缓冲头部的作用。然后,第二气室26充满气体。待胸部接触到气袋的与第二气室26相对应的区域时,气体又可以从第二气室26流回第一气室25,从而气袋的与第二气室26相对应的区域变得柔软,可以起到缓冲胸部的作用。
此结构的好处在于仅需要能够将第一气室25充满气体的火药量,大大降低了气体发生器所需要的火药量。此外,气体可以自由地贯穿第一气室25和第二气室26,气体并没有浪费,而是反复被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气体发生器的成本。
第一气室25位于气袋的中间位置,并且第二气室26围绕第一气室25布置。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气室25位于气袋的正中心。第一气室25呈圆形,并且第二气室26呈与第一气室25同心的圆环形状。应当理解,只要确保为头部和胸部提供保护,第一气室25和第二气室26的形状和位置并不限于此。
分隔部可以是通过将两层织物缝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替代地,分隔部可以与两层织物一体地形成。分隔部可以形成为至少一条缝线(以下称为第二缝线24)。在一个示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分隔部形成为两条第二缝线24。在两条第二缝线24的延伸方向上,两条第二缝线24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
气袋可以包括多个分隔部。每个分隔部可以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多个分隔部沿同一周向间隔布置。多个分隔部可以沿同一周向间隔相等地布置。应理解,多个分隔部之间的距离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多个分隔部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气室25与第二气室26之间的通道,从而将第一气室25和第二气室26相连通。
接着,描述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制造方法。首先,将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叠在一起。然后,通过第一缝线23和第二缝线24将前主片21和后主片22缝纫在一起。
如前所述,尽管说明中已经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含义来限定。
Claims (7)
1.一种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体发生器;以及
气袋,其构造为两层织物并且包括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将所述气袋分隔以形成第一气室(25)和第二气室(26),
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第一气室(25)相连接,以用于对所述第一气室(25)进行充气,所述第一气室(25)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乘员并且在所述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所述乘员的头部的冲击,
所述第二气室(26)与所述第一气室(25)相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气室(26)构造为当被充气时,面向所述乘员并且在所述乘员朝向其移动时受到所述乘员的胸部的冲击,其中,
多个分隔部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气室(25)与第二气室(26)之间的通道,从而将第一气室(25)和第二气室(26)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室(25)位于所述气袋的中间位置,并且所述第二气室(26)围绕所述第一气室(25)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是通过将所述两层织物缝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形成为至少一条缝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与所述两层织物一体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分隔部形成为圆弧形状,并且所述多个分隔部沿同一周向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分隔部沿所述同一周向间隔相等地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07445.XU CN217320293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气囊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407445.XU CN217320293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气囊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20293U true CN217320293U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2945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07445.XU Active CN217320293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气囊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20293U (zh)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22407445.XU patent/CN21732029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731324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袋体及び袋体の製造方法 | |
US8052168B2 (en) |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 |
EP1451044B1 (en) | Occupant knee protection system for vehicle and inflating and deploying method | |
EP1364838B1 (en) | Air bag | |
US9145102B2 (en) |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 |
CN102216126B (zh) | 侧气囊装置 | |
US7686333B2 (en) | Airbag cushion structure with variable inner vent hole | |
JP4851139B2 (ja) | 二重チャンバエヤバッグ | |
US6315324B1 (en) | Air bag tether construction | |
US7396043B2 (en) | Multiple chambered airbag system | |
US20030116951A1 (en) | Airbag | |
EP1829755A1 (en) | Side air bag device and side air bag system | |
JP2007308122A (ja) | エアバッグ | |
JP2006525902A (ja) |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 | |
JP2011162012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20110115202A1 (en) | Airbag apparatus | |
JPH11321506A (ja)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GB2378924A (en) | Vehicle air bag with inner and outer gas flow ducts | |
US6783155B2 (en) | Air bag tether construction | |
EP1636072B1 (en) | An air-bag | |
CN217320293U (zh) | 气囊组件 | |
JPH0811659A (ja) | エアバッグ | |
WO2024024473A1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エアバッグクッションの製造方法 | |
CN216269142U (zh) | 驾驶员侧安全气囊和汽车 | |
WO2006082900A1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