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43029U - 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 Google Patents
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43029U CN217243029U CN202220061330.1U CN202220061330U CN217243029U CN 217243029 U CN217243029 U CN 217243029U CN 202220061330 U CN202220061330 U CN 202220061330U CN 217243029 U CN217243029 U CN 2172430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ssembly
- limiting
- housing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4209 hair Anatomy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包括:限位壳体组件,限位壳体组件内侧形成过风通道,限位壳体组件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一进气口与过风通道连通;盖体组件,盖体组件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上,盖体组件上设有第二进气口;导气板,导气板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与盖体组件之间,导气板与盖体组件之间形成过风间隙,第二进气口经过风间隙与过风通道连通;进气罩,进气罩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上,进气罩至少部分延伸到过风通道内,进气罩设有过气腔,进气罩上设有开口,开口与过气腔连通,第一进气口可以与过气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结构简单、装配难度低且安全性能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高速电吹风产品,干发速度极快,市场前景较高。但现有的高速电吹风产品普遍存在风道结构复杂、产品装配难度高,且存在毛发容易卷入电吹风内部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风速高、风道结构简单、装配难度低且安全性能高的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一种进风组件,包括:限位壳体组件,所述限位壳体组件内侧形成过风通道,所述限位壳体组件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过风通道连通;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壳体组件上,所述盖体组件上设有第二进气口;导气板,所述导气板设置在所述限位壳体组件与所述盖体组件之间,所述导气板与所述盖体组件之间形成过风间隙,所述第二进气口经所述过风间隙与所述过风通道连通;进气罩,所述进气罩设置在所述限位壳体组件上,所述进气罩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过风通道内,所述进气罩设有过气腔,所述进气罩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过气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可以与所述过气腔连通。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进风组件,分别包括限位壳体组件、盖体组件、导气板以及进气罩。限位壳体组件的内侧形成过风通道以及与过风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气口。盖体组件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上,盖体组件上开设有第二进气口。导气板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与盖体组件之间,导气板与盖体组件形成过风间隙,且盖体组件上的第二进气口经过过风间隙与过风通道连通。外部空气通过第二进气口后,再经过风间隙,从第一进气口进入到过风通道内。进气罩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上,且进气罩至少部分延伸至过风通道内,进气罩上设有具有开口的过气腔,过气腔通过开口与过风通道连通,从而实现外部空气输送进入进风组件内。
上述的进风组件,可以通过负压发生装置将进风组件外的空气直接抽吸进入进风组件内。然后再通过限位壳体组件、盖体组件、导气板以及进气罩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狭小的过风间隙,从而在进风组件内形成高速的气流,并产生高速的吹风,而且上述的风道组件结构简单,部件少,装配难度低,装配效率高。另外,由于空气从狭小的过风间隙进入,限位壳体组件与盖体组件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进风入口,毛发等不能通过进风入口进入到进风组件内部,因此产品的使用安全性能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侧形成所述过风通道,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进气罩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进气罩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过风通道内。
上述的进风组件,限位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形成过风通道。且具体地,进气口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同时,进气罩的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并且进气罩至少部分延伸到过风通道内,从而使进气罩的过风腔与过风通道之间形成稳定的气流输送,从而提高进风组件进气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壳体设置在第一壳体内侧,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内壁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本体和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本体上,所述第一壳体本体设有第一安装口,所述进气罩的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安装口相对设置。
上述的进风组件,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本体和限位凸起,且限位凸起设置在第一壳体本体上。第一壳体本体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口,第一安装口用于其他零部件的进入并实现与进风组件的装配组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壳体本体和限位座,所述限位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本体上,所述限位座与所述限位凸起相对设置,所述进气罩的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壳体本体和所述限位座之间,所述限位凸起穿设于所述进气罩。
上述的进风组件中,更进一步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壳体本体和限位座。限位座设置在第二壳体本体上,限位座与第一壳体本体上的限位凸起相对设置,进气罩的部分夹设于第一壳体本体与限位座之间,并且第一壳体本体上的限位凸起穿设于进气罩上,与限位座配合形成对进气罩在限位壳体组件上的定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本体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
上述的进风组件,第二壳体本体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且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连接,并且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连接处形成凹陷部,从而方便第二进气口与第三进气口与凹陷部形成的过风间隙进入到过风通道和过气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本体的外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盖体组件适配。
上述的进风组件,第二壳体本体的外壁上设有限位槽,限位槽与盖体组件适配,从而方便限位壳体组件与盖体组件的装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组件包括盖体本体和锁紧凸起,所述盖体本体上设有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锁紧凸起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内侧,所述锁紧凸起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
上述的进风组件,进一步地,盖体组件包括盖体和锁紧凸起,盖体本体上设置第二进气口。锁紧凸起设置在盖体本体的内侧,锁紧凸起与限位槽相配合,从而实现盖体本体与第二壳体本体的卡合连接。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盖体组件与限位壳体组件之间的装配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上且位于所述盖体本体的内侧,所述导气板包括导气板本体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导气板本体上,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件相适配。
上述的进风组件,更进一步地,盖体组件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置在盖体本体,且位于盖体本体的内侧。导气板包括导气板本体与限位部,导气板本体上设置限位部。导气板本体通过其上的限位部与盖体本体的限位件的卡合连接实现装配,从而提高导气板在盖体组件上的装配与限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限位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件沿着盖体本体的周向设置,限位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部沿着导气板本体的周向设置,多个限位部和多个限位件一一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罩包括罩体和连接件,所述罩体设有所述过气腔,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罩体上且位于所述罩体的外侧,所述连接件夹设在所述第一壳体本体和所述限位座之间,所述限位凸起穿设于所述连接件。
上述的进风组件,进气罩包括罩体和连接件。罩体设有过气腔,连接件设置在罩体上且位于罩体的外侧。连接件夹设在第一壳体本体和限位座之间,且限位凸起穿设于所述连接件,从而实现进气罩在限位壳体组件上的定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罩还包括第三进气口,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进气口分布于所述罩体各侧壁上,从而使上述的进风组件可以通过设置为具有多个方向或多种形状的形式实现进风,提高进风效率。
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前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进风组件;负压组件,所述负压组件上设有负压口,所述负压组件的部分延伸到所述过气腔内,所述负压口位于所述过气腔内,所述负压组件延伸到所述过气腔内的部分与所述过气腔的内壁之间形成过气间隙。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其中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进风组件,还包括负压组件。负压组件上设有负压口。负压组件用于产生吸力,从而使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口、经由过气腔、过气间隙等进入到风道组件内。负压组件部分延伸至过气腔内,且负压口过气腔内,并且负压组件延伸至过气腔内的部分与过气腔内壁之间形成过气间隙,从而形成稳定的空气流通通道。
一种电吹风,包括:上述所述的风道组件;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安装腔,所述进风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所述负压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包括前述的风道组件,还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上设有安装腔,用于容置负压组件,以形成稳定的负压环境。进风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从而使上述的电吹风通过其内的负压组件对空气的抽吸以及风道组件的作用下形成高速的气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进风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进风组件装配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进风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限位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气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吹风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进风组件:
1限位壳体组件,11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本体,112限位凸起,113第一安装口,12第二壳体,121第二壳体本体,1211第一支撑架,1212第二支撑架,122限位座,123限位槽,126过风通道,13第一进气口;
2盖体组件,21盖体本体,22限位件,23锁紧凸起,24第二进气口;
3导气板,31导气板本体,32限位部;
4进气罩,41罩体,42连接件,43过气腔,44第三进气口;
5过风间隙;
200负压组件;
300壳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风组件。
如图1、图2、图3、图4、图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风组件,包括:限位壳体组件1,限位壳体组件1内侧形成过风通道126,限位壳体组件1 设有第一进气口13,第一进气口13与过风通道126连通;盖体组件2,盖体组件2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1上,盖体组件2上设有第二进气口24;导气板3,导气板3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导气板3与盖体组件2之间形成过风间隙5,第二进气口24经过风间隙5与过风通道126连通;进气罩 4,进气罩4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1上,进气罩4至少部分延伸到过风通道126 内,进气罩4设有过气腔43,进气罩4上设有开口,开口与过气腔43连通,第一进气口13可以与过气腔43连通。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进风组件,分别包括限位壳体组件1、盖体组件2、导气板3以及进气罩4。限位壳体组件1的内侧形成过风通道126以及与过风通道126连通的第一进气口13。盖体组件2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1上,盖体组件2 上开设有第二进气口24。导气板3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导气板3与盖体组件2形成过风间隙5,且盖体组件2上的第二进气口24经过过风间隙5与过风通道126连通。外部空气通过第二进气口24后,再经过风间隙5,从第一进气口13进入到过风通道126内。进气罩4设置在限位壳体组件 1上,且进气罩4至少部分延伸至过风通道126内,进气罩4上设有具有开口的过气腔43,过气腔43通过开口与过风通道126连通,从而实现外部空气输送进入进风组件内。
上述的进风组件,可以通过负压发生装置将进风组件外的空气直接抽吸进入进风组件内。然后再通过限位壳体组件1、盖体组件2、导气板3以及进气罩 4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狭小的进风间隙,从而在进风组件内形成高速的气流,并产生高速的吹风,而且上述的风道组件结构简单,部件少,装配难度低,装配效率高。另外,由于空气从狭小的过风间隙进入,限位壳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进风入口,毛发等不能通过进风入口进入到进风组件内部,因此产品的使用安全性能高。
如图1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限位壳体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侧形成过风通道126,第一进气口13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上,进气罩4的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进气罩4至少部分延伸到过风通道126内。
上述的进风组件,限位壳体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且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连接形成过风通道126。且具体地,进气口13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上,同时,进气罩4的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并且进气罩4至少部分延伸到过风通道126内,从而使进气罩的过风腔43与过风通道126之间形成稳定的气流输送,从而提高进风组件进气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壳体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内侧,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 的内壁相抵。
如图3、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本体111和限位凸起112,限位凸起112设置在第一壳体本体111上,第一壳体本体111设有第一安装口113,进气罩4的开口与第一安装口113相对设置。
上述的进风组件,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本体111和限位凸起112,且限位凸起112设置在第一壳体本体111上。第一壳体本体11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口113,第一安装口113用于其他零部件的进入并实现与进风组件的装配组合。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壳体本体 121和限位座122,限位座122设置在第二壳体本体121上,限位座122与限位凸起112相对设置,进气罩4的部分夹设在第一壳体本体111和限位座122之间,限位凸起112穿设于进气罩4。
上述的进风组件中,更进一步地,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壳体本体121和限位座122。限位座122设置在第二壳体本体121上,限位座122与第一壳体本体 111上的限位凸起112相对设置,进气罩4的部分夹设于第一壳体本体111与限位座122之间,并且第一壳体本体111上的限位凸起112穿设于进气罩4上,与限位座122配合形成对进气罩4在限位壳体组件1上的定位。
如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本体121包括第一支撑架1211 和第二支撑架1212,第一支撑架1211与第二支撑架1212连接,第一支撑架1211 和第二支撑架1212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
上述的进风组件,第二壳体本体121包括第一支撑架1211和第二支撑架 1212,且第一支撑架1211与第二支撑架1212连接,并且第一支撑架1211与第二支撑架1212连接处形成凹陷部,从而方便第二进气口131与第三进气口132 与凹陷部形成的过风间隙进入到过风通道126和过气腔43。
如图2、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本体121的外壁上设有限位槽123,限位槽123与盖体组件2适配。
上述的进风组件,第二壳体本体121的外壁上设有限位槽123,限位槽123 与盖体组件2适配,从而方便限位壳体组件1与盖体组件2的装配。
如图2、图3、图6、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组件2包括盖体本体 21和锁紧凸起23,盖体本体21上设有第二进气口24,锁紧凸起23设置在盖体本体21内侧,锁紧凸起23与限位槽123相适配。
上述的进风组件,进一步地,盖体组件2包括盖体21和锁紧凸起23,盖体本体21上设置第二进气口24。锁紧凸起23设置在盖体本体21的内侧,锁紧凸起23与限位槽123相配合,从而实现盖体本体21与第二壳体本体121的卡合连接。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盖体组件2与限位壳体组件1之间的装配稳定性。
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组件2还包括限位件22,限位件 22设置在盖体本体21上且位于盖体本体21的内侧,导气板3包括导气板本体 31和限位部32,限位部32设置在导气板本体31上,限位部32与限位件22相适配。
上述的进风组件,更进一步地,盖体组件2还包括限位件22,限位件22设置在盖体本体21,且位于盖体本体21的内侧。导气板3包括导气板本体31与限位部32,导气板本体31上设置限位部32。导气板本体31通过其上的限位部 32与盖体本体21的限位件22的卡合连接实现装配,从而提高导气板3在盖体组件2上的装配与限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限位件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件沿着盖体本体21的周向设置,限位部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部32沿着导气板本体31的周向设置,多个限位部32和多个限位件22一一对应。
如图1、图3、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罩4包括罩体41和连接件 42,罩体41设有过气腔43,连接件42设置在罩体41上且位于罩体41的外侧,连接件42夹设在第一壳体本体111和限位座122之间,限位凸起112穿设于连接件42。
上述的进风组件,进气罩4包括罩体41和连接件42。罩体41设有过气腔 43,连接件42设置在罩体41上且位于罩体41的外侧。连接件42夹设在第一壳体本体111和限位座122之间,且限位凸起112穿设于连接件42,从而实现进气罩4在限位壳体组件1上的定位。
如图1、图3、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罩4还包括第三进气口44,第三进气口4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进气口44分布于罩体41各侧壁上,第三进气口44与第二进气口24连通从而使上述的进风组件可以通过设置为具有多个方向或多种形状的形式实现进风,提高进风效率。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如图10所示,包括:前述任意一项进风组件100;负压组件200,负压组件200上设有负压口,负压组件 200的部分延伸到过气腔43内,负压口位于过气腔43内,负压组件200延伸到过气腔43内的部分与过气腔43的内壁之间形成过气间隙。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其中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进风组件100,还包括负压组件200。负压组件200上设有负压口。负压组件200 用于产生吸力,从而使外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口、经由过气腔43、过气间隙等进入到风道组件内。负压组件200部分延伸至过气腔43内,且负压口过气腔43 内,并且负压组件200延伸至过气腔43内的部分与过气腔43内壁之间形成过气间隙,从而形成稳定的空气流通通道。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如图10所示,包括:风道组件100;壳体组件300,壳体组件300设有安装腔,进风组件100设置在壳体组件300上,负压组件200设置在壳体组件300上且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内。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吹风,包括前述的风道组件,还包括壳体组件300。壳体组件300上设有安装腔,用于容置负压组件300,以形成稳定的负压环境。进风组件100设置在壳体组件300上,从而使上述的电吹风通过其内的负压组件200对空气的抽吸以及风道组件的作用下形成高速的气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限位壳体组件(1),所述限位壳体组件(1)内侧形成过风通道(126),所述限位壳体组件(1)设有第一进气口(13),所述第一进气口(13)与所述过风通道(126)连通;
盖体组件(2),所述盖体组件(2)设置在所述限位壳体组件(1)上,所述盖体组件(2)上设有第二进气口(24);
导气板(3),所述导气板(3)设置在所述限位壳体组件(1)与所述盖体组件(2)之间,所述导气板(3)与所述盖体组件(2)之间形成过风间隙(5),所述第二进气口(24)经所述过风间隙(5)与所述过风通道(126)连通;
进气罩(4),所述进气罩(4)设置在所述限位壳体组件(1)上,所述进气罩(4)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过风通道(126)内,所述进气罩(4)设有过气腔(43),所述进气罩(4)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过气腔(43)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13)可以与所述过气腔(4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壳体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内侧形成所述过风通道(126),所述第一进气口(13)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12)上,所述进气罩(4)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所述进气罩(4)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过风通道(12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本体(111)和限位凸起(112),所述限位凸起(11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11)上,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11)设有第一安装口(113),所述进气罩(4)的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安装口(113)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壳体本体(121)和限位座(122),所述限位座(122)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本体(121)上,所述限位座(122)与所述限位凸起(112)相对设置,所述进气罩(4)的部分夹设在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11)和所述限位座(122)之间,所述限位凸起(112)穿设于所述进气罩(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本体(121)包括第一支撑架(1211)和第二支撑架(1212),所述第一支撑架(1211)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212)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1211)和所述第二支撑架(1212)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本体(121)的外壁上设有限位槽(123),所述限位槽(123)与所述盖体组件(2)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2)包括盖体本体(21)和锁紧凸起(23),所述盖体本体(21)上设有所述第二进气口(24),所述锁紧凸起(23)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21)内侧,所述锁紧凸起(23)与所述限位槽(123)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2)还包括限位件(22),所述限位件(22)设置在所述盖体本体(21)上且位于所述盖体本体(21)的内侧,所述导气板(3)包括导气板本体(31)和限位部(32),所述限位部(32)设置在所述导气板本体(31)上,所述限位部(32)与所述限位件(22)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罩(4)包括罩体(41)和连接件(42),所述罩体(41)设有所述过气腔(43),所述连接件(42)设置在所述罩体(41)上且位于所述罩体(41)的外侧,所述连接件(42)夹设在所述第一壳体本体(111)和所述限位座(122)之间,所述限位凸起(112)穿设于所述连接件(4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罩(4)还包括第三进气口(44),所述第三进气口(4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进气口(44)分布于所述罩体(41)各侧壁上,所述第三进气口(44)与所述第二进气口(24)连通。
10.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进风组件(100);
负压组件(200),所述负压组件(200)上设有负压口,所述负压组件(200)的部分延伸到所述过气腔(43)内,所述负压口位于所述过气腔(43)内,所述负压组件(200)延伸到所述过气腔(43)内的部分与所述过气腔(43)的内壁之间形成过气间隙。
11.一种电吹风,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道组件;
壳体组件(300),所述壳体组件(300)设有安装腔,所述进风组件(100)设置在壳体组件(300)上,所述负压组件(200)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300)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61330.1U CN217243029U (zh) | 2022-01-11 | 2022-01-11 | 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061330.1U CN217243029U (zh) | 2022-01-11 | 2022-01-11 | 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43029U true CN217243029U (zh) | 2022-08-23 |
Family
ID=82894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061330.1U Active CN217243029U (zh) | 2022-01-11 | 2022-01-11 | 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4302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1360A1 (zh) * | 2022-09-09 | 2024-03-14 | 续新技术(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 电机及风机 |
-
2022
- 2022-01-11 CN CN202220061330.1U patent/CN21724302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1360A1 (zh) * | 2022-09-09 | 2024-03-14 | 续新技术(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 电机及风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029363U (zh) | 挂脖式风扇 | |
CN217243029U (zh) | 进风组件、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 |
CN111329216B (zh) | 新风道手持式吹风机 | |
CN106411048A (zh) | 散热马达的结构改良 | |
US20240016224A1 (en) |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and vaporizer thereof and vaporization assembly | |
CN213687101U (zh) | 加湿风扇 | |
CN103967833A (zh) | 复合式叶轮及其送风装置 | |
CN217695532U (zh) | 出风嘴及电吹风 | |
CN217243025U (zh) | 吹风机 | |
CN213487439U (zh) | 一种吹风机 | |
CN110574999A (zh) | 一种低噪音吹风机 | |
CN216518755U (zh) | 风机结构及隐藏扇叶式手持风扇 | |
CN215409329U (zh) | 一种挂屏风扇 | |
CN219537697U (zh) | 吹风机 | |
CN212345671U (zh) | 新风道手持式吹风机 | |
CN210901816U (zh) | 一种低噪音吹风机 | |
CN221033217U (zh) | 一种挂脖风扇的风道结构 | |
CN103410754B (zh) | 无叶双头风扇 | |
CN222443404U (zh) | 吹风机 | |
CN218790557U (zh) | 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保持器和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7243026U (zh) | 吹风机 | |
CN221167147U (zh) | 电动晾衣机 | |
WO2023050616A1 (zh) | 一种风道组件及电吹风 | |
CN220343852U (zh) | 基于电机驱动的电吹风 | |
CN205410164U (zh) | 一种电热风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ir intake components, air duct components, and hair dryer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823 Pledgee: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Shunde Lunjiao sub branch Pledgor: FOSHAN SHUNDE LEITAI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57251 |